泿水等(卷三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注于泿水。
經又東至蒼梧猛陵縣為郁溪,又東至高要縣為大水。
注郁水出郁林之阿林縣3,東徑猛陵縣。
猛陵縣在廣信之西南,王莽之猛陸也。
泿水于縣左合郁溪,亂流徑廣信縣。
《地理志》:『蒼梧郡治,武帝元鼎六年開。
王莽之新廣郡,縣曰廣信亭。
』王氏《交廣春秋》曰:『元封五年,交州自羸婁縣移治于此4。
1“泿水”句:古人對南方地理認識不夠清楚,認為嶺南最大河流(今珠江及其上遊西江)的源頭是源于最接近中原的武陵郡潭水。
2義熙:東晉最後一個年号,共計十四年(四〇五至四一八)。
3郁水:漢朝郁水相當于今西江上遊之郁江,及其上遊支流右江。
阿林縣:今廣西桂平市南。
4交州:漢朝十三州部之一,監察南海、蒼梧、合浦、郁林、交趾、九真、日南等郡,範圍相當于今廣東、廣西、海南及越南北部。
羸(léi)婁縣:今越南河内。
譯文 泿水發源于武陵郡镡成縣北界的沅水谷。
《山海經》這樣說:“泿水從禱過之山流出,往南流,注入大海。
” 泿水往南流到郁林郡潭中縣,與鄰水會合。
鄰水發源于無陽縣,就是以前的镡成縣。
晉朝義熙年間,改用現在的名稱。
民間稱之為移溪,溪水向南流,經過潭中,注入泿水。
泿水又往東流,到了蒼梧郡猛陵縣稱為郁溪,又往東流至高要縣,水量變得很大。
郁水發源于郁林郡的阿林縣,往東流經過猛陵縣。
猛陵縣在廣信郡的西南方,王莽時稱為猛陸。
泿水在縣城的左面與郁溪合流,亂流經過廣信縣。
《地理志》說:“這是蒼梧郡治所,武帝元鼎六年(前一一一)設立。
王莽時稱為新廣郡,縣稱為廣信亭。
”王氏《交廣春秋》說:“元封五年(前一〇六),交州治所從羸婁縣遷移到這裡。
賞析與點評 《水經注》引述古代文獻中有關嶺南的資料,主要是記述中原王朝開發嶺南時所設置的郡縣。
蒼梧郡治 【】注建安十六年,吳遣臨淮步骘為交州刺史1,将武吏四百人之交州,道路不通。
蒼梧太守長沙吳巨擁衆五千2,骘有疑于巨,先使渝巨3,巨迎之于零陵4,遂得進州。
巨既納骘,而後有悔;骘以兵少,恐不存立。
巨有都督區景5,勇略與巨同,士為用。
骘惡之,陰使人請巨,巨往告景,勿詣骘。
骘請不已,景又往,乃于廳事前中庭俱斬,以首徇衆6。
』即此也。
1吳:指三國時的孫氏吳國政權。
步骘:姓步名骘,臨淮郡(今江蘇淮安)人,士族出身,漢末天下大亂,到江東避亂,生活貧困,以耕種自給自足,空閑時研習典籍,各種書籍無不通讀博覽。
與諸葛瑾(諸葛亮長兄)、嚴畯被稱為吳中才俊。
後出仕吳國,遷任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領着千餘人南行接管交州,為吳國經營嶺南。
2吳巨:長沙郡人,趁中原戰亂,擁兵圖謀割據。
3渝:本義為改變,此處指安撫,使吳巨放心。
4零陵:郡名,治所在今湖南省南部永州市。
由此可知,吳巨的勢力已伸展至零陵。
5都督:官名,始于東漢,最初是軍隊中的監察官,與監軍相同。
魏晉之後演變為統領某支軍隊的長官。
不同年代,都督的權力和地位有極大差異,曹魏末年,司馬懿為“都督中外諸軍事”,地位非常顯赫。
此處的都督,是蒼梧太守轄下的軍隊指揮官。
6徇(xùn):對衆宣示。
譯文 建安十六年(二一一),吳國派遣臨淮人步骘出任交州刺史,他率領武官四百人前往交州,但道路不能通行。
當時的蒼梧太守長沙人吳巨手上有五千兵力,步骘對吳巨起了疑心,先派使者去安撫吳巨,吳巨到了零陵迎接,步骘等人于是得以進入交州境内。
吳巨接納步骘入境之後,覺得後悔;而步骘手上兵少,卻擔心不能在交州立足。
吳巨屬下有位都督名叫區景,勇武和謀略與吳巨差不多,将士都願意為他效力。
步骘很讨厭他,暗中派人邀請吳巨會面,吳巨告訴區景,區景勸他不要去見步骘。
步骘多次邀請,區景陪同吳巨前往,于是步骘在大堂前的中庭把兩人一同處斬,把首級示衆。
”事情就發生在這裡。
賞析與點評 三國時的吳國,銳意加強開發嶺南,當時嶺南是交州的一部分,交州的轄區包括今日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但漢末天下大亂,地方豪強割據,交州也不例外。
吳主孫權派大将步骘為交州刺史,領兵南下經營交州,但步骘一行到了零陵郡(今湖南省永州市)的交州北界,便遇到阻力,其後步骘用計清除擁兵跋扈的蒼梧太守和地方豪強,始能穩定交州局面。
高要縣峽口 【】注郁水又徑高要縣。
《晉書·地理志》曰:『縣東去郡五百裡,刺史夏避毒,徙縣水居也1。
』縣有鹄奔亭,廣信蘇施妻始珠2,鬼訟于交州刺史何敞處,事與斄亭女鬼同3。
王氏《交廣春秋》曰:『步骘殺吳巨、區景,使嚴舟船,合兵二萬,下取南海。
蒼梧人衡毅、錢博,宿巨部伍4,興軍逆骘于蒼梧高要峽口5,兩軍相逢于是,遂交戰,毅與衆投水死者,千有餘人。
』
經又東至蒼梧猛陵縣為郁溪,又東至高要縣為大水。
注郁水出郁林之阿林縣3,東徑猛陵縣。
猛陵縣在廣信之西南,王莽之猛陸也。
泿水于縣左合郁溪,亂流徑廣信縣。
《地理志》:『蒼梧郡治,武帝元鼎六年開。
王莽之新廣郡,縣曰廣信亭。
』王氏《交廣春秋》曰:『元封五年,交州自羸婁縣移治于此4。
1“泿水”句:古人對南方地理認識不夠清楚,認為嶺南最大河流(今珠江及其上遊西江)的源頭是源于最接近中原的武陵郡潭水。
2義熙:東晉最後一個年号,共計十四年(四〇五至四一八)。
3郁水:漢朝郁水相當于今西江上遊之郁江,及其上遊支流右江。
阿林縣:今廣西桂平市南。
4交州:漢朝十三州部之一,監察南海、蒼梧、合浦、郁林、交趾、九真、日南等郡,範圍相當于今廣東、廣西、海南及越南北部。
羸(léi)婁縣:今越南河内。
譯文 泿水發源于武陵郡镡成縣北界的沅水谷。
《山海經》這樣說:“泿水從禱過之山流出,往南流,注入大海。
” 泿水往南流到郁林郡潭中縣,與鄰水會合。
鄰水發源于無陽縣,就是以前的镡成縣。
晉朝義熙年間,改用現在的名稱。
民間稱之為移溪,溪水向南流,經過潭中,注入泿水。
泿水又往東流,到了蒼梧郡猛陵縣稱為郁溪,又往東流至高要縣,水量變得很大。
郁水發源于郁林郡的阿林縣,往東流經過猛陵縣。
猛陵縣在廣信郡的西南方,王莽時稱為猛陸。
泿水在縣城的左面與郁溪合流,亂流經過廣信縣。
《地理志》說:“這是蒼梧郡治所,武帝元鼎六年(前一一一)設立。
王莽時稱為新廣郡,縣稱為廣信亭。
”王氏《交廣春秋》說:“元封五年(前一〇六),交州治所從羸婁縣遷移到這裡。
賞析與點評 《水經注》引述古代文獻中有關嶺南的資料,主要是記述中原王朝開發嶺南時所設置的郡縣。
蒼梧郡治 【】注建安十六年,吳遣臨淮步骘為交州刺史1,将武吏四百人之交州,道路不通。
蒼梧太守長沙吳巨擁衆五千2,骘有疑于巨,先使渝巨3,巨迎之于零陵4,遂得進州。
巨既納骘,而後有悔;骘以兵少,恐不存立。
巨有都督區景5,勇略與巨同,士為用。
骘惡之,陰使人請巨,巨往告景,勿詣骘。
骘請不已,景又往,乃于廳事前中庭俱斬,以首徇衆6。
』即此也。
1吳:指三國時的孫氏吳國政權。
步骘:姓步名骘,臨淮郡(今江蘇淮安)人,士族出身,漢末天下大亂,到江東避亂,生活貧困,以耕種自給自足,空閑時研習典籍,各種書籍無不通讀博覽。
與諸葛瑾(諸葛亮長兄)、嚴畯被稱為吳中才俊。
後出仕吳國,遷任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領着千餘人南行接管交州,為吳國經營嶺南。
2吳巨:長沙郡人,趁中原戰亂,擁兵圖謀割據。
3渝:本義為改變,此處指安撫,使吳巨放心。
4零陵:郡名,治所在今湖南省南部永州市。
由此可知,吳巨的勢力已伸展至零陵。
5都督:官名,始于東漢,最初是軍隊中的監察官,與監軍相同。
魏晉之後演變為統領某支軍隊的長官。
不同年代,都督的權力和地位有極大差異,曹魏末年,司馬懿為“都督中外諸軍事”,地位非常顯赫。
此處的都督,是蒼梧太守轄下的軍隊指揮官。
6徇(xùn):對衆宣示。
譯文 建安十六年(二一一),吳國派遣臨淮人步骘出任交州刺史,他率領武官四百人前往交州,但道路不能通行。
當時的蒼梧太守長沙人吳巨手上有五千兵力,步骘對吳巨起了疑心,先派使者去安撫吳巨,吳巨到了零陵迎接,步骘等人于是得以進入交州境内。
吳巨接納步骘入境之後,覺得後悔;而步骘手上兵少,卻擔心不能在交州立足。
吳巨屬下有位都督名叫區景,勇武和謀略與吳巨差不多,将士都願意為他效力。
步骘很讨厭他,暗中派人邀請吳巨會面,吳巨告訴區景,區景勸他不要去見步骘。
步骘多次邀請,區景陪同吳巨前往,于是步骘在大堂前的中庭把兩人一同處斬,把首級示衆。
”事情就發生在這裡。
賞析與點評 三國時的吳國,銳意加強開發嶺南,當時嶺南是交州的一部分,交州的轄區包括今日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但漢末天下大亂,地方豪強割據,交州也不例外。
吳主孫權派大将步骘為交州刺史,領兵南下經營交州,但步骘一行到了零陵郡(今湖南省永州市)的交州北界,便遇到阻力,其後步骘用計清除擁兵跋扈的蒼梧太守和地方豪強,始能穩定交州局面。
高要縣峽口 【】注郁水又徑高要縣。
《晉書·地理志》曰:『縣東去郡五百裡,刺史夏避毒,徙縣水居也1。
』縣有鹄奔亭,廣信蘇施妻始珠2,鬼訟于交州刺史何敞處,事與斄亭女鬼同3。
王氏《交廣春秋》曰:『步骘殺吳巨、區景,使嚴舟船,合兵二萬,下取南海。
蒼梧人衡毅、錢博,宿巨部伍4,興軍逆骘于蒼梧高要峽口5,兩軍相逢于是,遂交戰,毅與衆投水死者,千有餘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