泿水等(卷三十七)

關燈
後、文帝時期,漢朝強盛時,自稱“外臣”,漢朝政局動蕩時,則稱帝自娛。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一一一),第五代南越王趙建德排斥國内親漢勢力,與漢朝對抗,漢武帝出兵征伐,五路大軍于次年(前一一一)攻破番禺,南越國滅亡。

    南越,曆經五代君主,九十二年。

     南越國的都城番禺,即今廣州市舊城的核心地帶,近年考古學家在中山四路附近,陸續發現南越國的宮殿和禦花園遺址,可以與包括《水經注》在内的文獻資料互相參照。

     越王墓 【】注交州治中姚文式《問答》雲:『朝台在州城東北三十裡。

    』裴淵《廣州記》曰:『城北有尉佗墓,墓後有大岡,謂之馬鞍岡。

    秦時占氣者言1,南方有天子氣。

    始皇發民鑿破此岡,地中出血,今鑿處猶存。

    以狀取目2,故岡受厥稱焉。

    』王氏《交廣春秋》曰:『越王趙佗,生有奉制稱藩之節,死有秘奧神密之墓。

    』佗之葬也,因山為墳,其垅茔可謂奢大3,葬積珍玩。

    吳時,遣使發掘其墓,求索棺柩,鑿山破石,費日損力,卒無所獲。

    佗雖奢僭,慎終其身,乃令後人不知其處,有似松、喬遷景4,牧豎固無所殘矣。

     1占氣者:又稱望氣者,即今所謂風水先生。

     2目:此處指名稱。

     3垅:即堆土為丘。

    茔(yínɡ):墳墓。

     4松:指赤松子,也是廣州人和香港人熟悉的黃大仙。

    喬:即王子喬。

    二人是古代傳說中的仙人。

     譯文 交州治中(官名)姚文式《問答》說:“朝台在交州城的東北方三十裡。

    ”裴淵《廣州記》說:“城北有郡尉趙佗的陵墓,墓後面有大山岡,稱為馬鞍岡。

    秦朝時有看風水氣數的人說,南方有天子氣。

    始皇因此調動民夫把這座山岡掘破,地裡竟然流出血紅色的水,時至今日掘破的地方仍在。

    以馬鞍的形狀取名,這山岡因此得名馬鞍岡。

    ”王氏《交廣春秋》說:“越王趙佗生前向漢朝稱臣,恪守藩國的臣節,死後卻有修建得隐蔽秘密的墓穴,無人知曉。

    ”趙佗的葬地,依山勢而為墳丘,他的墓地可說是宏大奢華,随葬的珍寶器物堆積如山。

    吳國時,派遣使者發掘他的陵墓,尋覓棺柩,開山劈石,耗費了大量時間和人力,最後一無所獲。

    趙佗雖然奢侈僭越,但行事慎重,最後得以善終,甚至後世人也不知道他所葬之處,有些像赤松子、王子喬登仙而去的景象,牧人豎子之流也無從破壞了。

     賞析與點評 南越第二代君主文王趙眜的陵墓在一九八三年被發現。

    該墓位于廣州老城北面越秀山旁的小丘象崗之上。

    墓穴深埋山中人工開鑿的石室之中,出土随葬品超過一千件,其中以絲縷玉衣、有“文帝行玺”字樣的金印、角形玉杯等最為珍貴。

    陵墓原址興建了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一九九三年落成開放。

    至于南越開國君主武王趙佗的陵墓,仍在找尋之中。

     泿水入海 【】注鄧德明《南康記》曰:『昔有盧耽,仕州為治中,少栖仙術,善解雲飛1。

    每夕,辄淩虛歸家,曉則還州。

    嘗于元會至朝2,不及朝列,化為白鹄3,至阙前,回翔欲下,威儀以石擲之4,得一隻履,耽驚還就列,内外左右,莫不駭異。

    時步骘為廣州,意甚惡之,便以狀列聞,遂至誅滅。

    』《廣州記》稱:『吳平,晉滕修為刺史,修鄉人語修,蝦須長一赤,修責以為虛。

    其人乃至東海,取蝦須,長四赤5,速送示修,修始服謝,厚為遣。

    』 其一水南入者,郁川分派,徑四會入海也6。

    其一即川東别徑番禺城下,《漢書》所謂『浮牂柯、下離津,同會番禺』,蓋乘斯水而入于越也。

     1雲飛:指駕雲飛翔。

     2元會:元旦日官員集會。

     3鹄(hú):鳥名,俗稱天鵝。

     4威儀:維持秩序的士兵。

     5赤:即尺。

     6四會:秦南海郡所屬四縣之一,治所在今肇慶四會市中心。

    因當時嶺南衆水彙集在此地出海而得名。

     譯文 鄧德明《南康記》說:“從前有個名叫盧耽的人,在廣州任職治中,年少時學過仙術,懂得騰雲駕霧。

    每到晚上,經常在空中飄浮返家,早上回到州署。

    有一次元旦日官府舉行朝會儀式,他來不及就位,化身為白鹄,飛至官署門前,當它盤旋飛翔準備下降時,儀仗士兵用石頭擲向它,結果掉下一隻鞋,盧耽驚惶失措地來到位置,所有在場的人,沒有不感到駭異的。

    當時步骘擔任廣州刺史,心裡對盧耽十分厭惡,把他的所作所為上報朝廷,判處他死罪。

    ”《廣州記》說:“吳國平定之後,晉朝任命滕修為刺史,滕修同鄉的人對他說,有些蝦須長達一尺,滕修批評他胡說八道。

    這個人去東海,取回長四尺的蝦須,趕緊送給滕修看,滕修這才相信,向他道歉,并且厚禮送他回去。

    ” 有一條向南流的水道,是郁水的分支,經過四會縣入海。

    另一條會合郁水,向東分流,經過番禺城下,《漢書》所謂“船行牂柯水上,沿離水而下,會合于番禺”,就是指沿着這條水道進入越地。

     賞析與點評 《水經注》所記述的泿水入海部分,并不正确,而且也不夠詳細,但對于南方的“異物”,卻特别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