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卷三十三至卷三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起率兵攻伐楚國,打了三仗,把夷陵城燒了。
應劭說:“夷山在西北方,夷陵縣就是因山取名。
”王莽時改名居利,吳國黃武元年(二二二)改名為西陵,後來又恢複夷陵舊名。
縣北三十裡,有一個石洞,名為馬穿。
曾經有白馬從洞内出來,人們追逐它,又逃入洞中,它在地底洞穴中走動,走到漢中才出來;漢中有人走失了馬,也曾經在這洞穴出現,然而兩地相距數千裡。
袁山松說:“大江以北山嶺多互相連接,登山遙望江南群山,山巒層層疊疊,多達數十甚至上百層,都不知道山名,山峰高的上千丈,形狀千奇百怪,山勢各有特色,假如不是雲霧消散、雨後放晴的日子,遠方的山幾乎看不清楚。
我曾經往來經過這裡十多次,僅有兩次可以望見遠山而已。
” 賞析與點評 大江離開峽谷,進入平原,水流變得平緩,江岸及江心開始有沙洲堆積,蜀、吳對抗時,有些沙洲成為吳國屯兵守邊的要地。
江陵縣故城 經又南過江陵縣南。
注江水又東徑江陵縣故城南。
《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1。
』蓋即荊山之稱而制州名矣,故楚也。
子革曰2:『我先君僻處荊山,以供王事,遂遷紀郢。
』今城,楚船官地也,《春秋》之渚宮矣。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使白起拔鄢郢3,以漢南地而置南郡焉。
《周書》曰:『南,國名也。
南氏有二臣,力鈞勢敵,競進争權,君弗能制,南氏用分為二南國也。
』按韓嬰叙《詩》雲4:『其地在南郡、南陽之間5。
』《呂氏春秋》所謂『禹自塗山,巡省南土』者也,是郡取名焉。
後漢景帝以為臨江王榮國6。
王坐侵廟壖地為宮7,被征8,升車。
出北門而軸折,父老竊流涕曰:『吾王不還矣!』自後北門不開,蓋由榮非理終也9。
漢景帝二年,改為江陵縣。
王莽更名郡曰南順,縣曰江陸。
1荊:指荊山。
衡:指衡山,先秦衡山即今安徽省中部的天柱山,漢初衡山王吳芮改封為長沙王,把衡山地名遷移到長沙,自此之後,今湖南省南部的壽嶽改稱為衡山,被列為五嶽中的南嶽。
原本的衡山改名天柱山。
古人稱山之南、水之北為陽,因為山南水北受陽光較多。
2子革:人名,春秋時楚國貴族。
3鄢(yān)郢:春秋時,楚文王定都于郢,其後惠王曾遷都于鄢,仍稱為郢,因此楚人以“鄢郢”代表首都。
4韓嬰:西漢儒生,以傳授《詩經》著名,其學派稱為“韓詩”。
5南陽:秦漢南陽郡,今河南省西南部南陽市。
6榮:漢景帝長子,生母為栗姬,景帝初立為皇太子,其後栗姬與王夫人争寵,栗姬失勢,太子被廢為臨江王,獲罪賜死。
7坐:漢朝法律用語,稱因犯某罪為“坐某事”。
侵廟壖地:即侵奪高祖廟範圍内的空地。
8征:指征召回京接受審問。
9非理終:死于非命。
譯文 又往南流過江陵縣南邊。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江陵縣舊城的南面。
《禹貢》說:“荊山和衡山以南就是荊州。
”大概荊州就是因荊山而得名,荊州是古時楚國的地方。
楚國大臣子革說:“我們君王的祖先居住在偏僻的荊山,為了替周天子效力,于是遷往紀郢。
”現在的江陵城,是楚國設置船官的地方,船官也就是《春秋》所稱的渚宮。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二七八),派遣白起攻破鄢郢,設置漢水之南的地方為南郡。
《周書》說:“南是國名。
南氏有兩個大臣,勢均力敵,不斷争權争位,連君主也無法制止,南氏因此分為兩個南國。
”參照韓嬰的《詩》序說:“那地方在南郡、南陽之間。
”也就是《呂氏春秋》所說“大禹從塗山起程,巡視南土”的所在,這個郡因南國而取名。
後來,漢景帝把這個郡分封給臨江王劉榮,改為臨江國。
臨江王犯了侵占高祖廟前的空地建築宮殿的罪,被征召回京,他上馬車而去。
馬車剛出北門,車軸突然折斷,父老們偷偷流淚說:“我們大王不會再回來了!”從此以後北門不再打開,這是由于劉榮結局不幸的緣故。
漢景帝二年(前一五五),改為江陵縣。
王莽時改郡名為南順,改縣名為江陸。
賞析與點評 江陵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時期曾經是楚國的首都,稱為郢,延至戰國中期,秦國逐漸強大,屢次侵楚,楚國被迫放棄郢都,遷都往陳。
屈原有《哀郢》一篇,就是懷念這個已失去的故都。
關羽所築舊城、金堤、栖霞樓、江津戍 【】注舊城,關羽所築。
羽北圍曹仁1,呂蒙襲而據之2。
羽曰:『此城吾所築,不可攻也。
』乃引而退。
杜元凱之攻江陵也3,城上人以瓠系狗頸示之,元凱病瘿故也4。
及城陷,殺城中老小,血流沾足。
論者以此薄之。
江陵城地東南傾,故緣以金堤,自靈溪始。
桓溫令陳遵造5。
遵善于方功6,使人打鼓,遠聽之,知地勢高下,依傍創築,略無差矣7。
城西有栖霞樓,俯臨通隍,吐納江流。
城南有馬牧城,西側馬徑,此洲始自枚回,下迄于此,長七十餘裡,洲上有奉城,故江津長所治。
舊主度州郡貢于洛陽,因謂之奉城,亦曰江津戍也。
戍南對馬頭岸。
昔陸抗屯此,與羊祜相對8,大宏信義,談者以為華元、子反複見于今矣9。
北對大岸,謂之江津口,故洲亦取名焉。
江大自此始也10。
《家語》曰:『江水至江津,非方舟避風,不可涉也。
』故郭景純雲:『濟江津以起漲,言其深廣也。
』 1曹仁:曹操大将,以善守能攻著稱。
赤壁之戰後,曹操派曹仁南下守襄陽、樊城,被關羽以水圍城,關羽有威震華夏之勢,曹仁激勵将士死守樊城。
吳将呂蒙乘虛偷襲關羽的根據地荊州。
2呂蒙:吳國大将,任虎威将軍,因此有呂虎威稱号,周瑜、魯肅死後,繼任為南郡太守,與劉備大将關羽隔江對峙,趁關羽北伐,出兵襲擊關羽根據地,關羽回師戰敗被擒,呂蒙将關羽首級送給曹操。
不久呂蒙病死。
呂蒙出身寒微,但發憤讀書,終于學問有成,被時人稱譽為“士别三日,刮目相看”、“非複吳下阿蒙”。
3杜元凱:杜預,字元凱,西晉初名臣,支持晉武帝出兵滅吳,陳兵江陵,以破竹之勢攻入吳都建業(今南京),即成語“勢如破竹”出處。
杜預亦以注釋《左傳》為後世所重,《水經注》引用大量杜氏注文。
4瘿(yǐnɡ):肉瘤。
5桓溫:東晉末權臣,長期鎮守荊州,平定割據益州的成漢國,又三次北伐,取回不少河南失地,但對朝廷構成威脅。
桓溫遙控朝政,操縱廢立皇帝,更領兵入京,圖謀篡奪帝位,卻受阻于朝中王氏和謝氏門閥勢力,郁郁得病,死前欲得九錫(九種皇帝級别的禮儀),亦因謝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時也未能如願。
6方功:方術,法術。
古人不知科技原理,以為陳遵懂得法術。
7“使人打鼓”五句:陳遵憑聲波震動,得出地面的傾斜度。
8“昔陸”兩句:西晉初,命大臣羊祜為荊州都督,與吳将陸抗隔江對峙。
晉、吳雖然敵對,但羊、陸二人互相敬重,經常派人問候。
羊祜對吳地軍民施以信義,吳人尊稱他為“羊公”,為日後晉朝滅吳打下基礎。
9華元、子反:春秋時代宋、楚兩國雖然敵對,但宋執政華元、楚令尹子反互相敬重,私交甚笃。
10江大:指江面變得寬廣。
譯文 江陵舊城是關羽所修築。
關羽北上圍攻曹仁,呂蒙從背後偷襲,占領了江陵城。
關羽說:“這座城是我修築的,不可以(任由敵人)進攻。
”于是引兵後退。
杜元凱進攻江陵城的時候,城上的人用葫蘆綁在狗頸上揶揄他,這是因為杜元凱頸上生了個大肉瘤。
城陷之後,杜元凱屠城,無論老人小孩都殺,血流遍地,走過的人腳上都沾滿了血。
談論的人都因此鄙視他。
江陵城的地勢向東南傾斜,因此從靈溪開始,沿江修築了金堤。
這是桓溫委派陳遵建造的。
陳遵懂得方術,他命人在不同地方打鼓,他在遠處聽鼓聲,便可以知道地勢的高低,依據地勢高下修築江堤,就不會有差錯了。
江陵城的西面有栖霞樓,下面就是護城河,大江從此處流過。
城南有馬牧城,西邊靠近馬徑,這個沙洲從枚回開始,延伸到了這裡,全長七十多裡,沙洲上有奉城,是從前江津長的治所。
江津長從前是主管附近州郡貢品集中送往首都洛陽的官職,所以治所稱為奉城,又名江津戍。
戍防兵營南面與馬頭岸相對。
從前吳國陸抗在這裡屯駐,與晉朝羊祜相對,雙方都很重視信義,談論者都稱贊,說春秋時代宋國華元、楚國子反以信義交往的曆史重見于今日。
江津戍北面與大岸相對,稱為江津口,沙洲亦因此得名。
江水從這裡開始,變得寬闊了。
《家語》說:“江水到了江津,如果不是把小船連在一起抵擋風浪,不可以渡過大江。
”所以郭景純說:“在江津渡江,水勢高漲,這是說大江既深且闊了。
” 賞析與點評 關羽失荊州的故事,不少人耳熟能詳,而關羽在荊州的據點所在,未必能說得清楚。
郦道元指明準确地點,還補述了後來發生的一些史事。
城陵山、彭城矶、夏浦、下烏林(黃蓋敗曹操處) 經又東至長沙下隽縣北,澧水、沅水、資水合東流注之。
注凡此諸水,皆注于洞庭之陂1,是乃湘水,非江川2。
經湘水從南來注之。
注江水右會湘水,所謂江水會者也。
江水又東,左得二夏浦,俗謂之西江口。
又東徑忌置山南,山東即隐口浦矣。
江之右岸有城陵山3,山有故城,東接微落山,亦曰晖落矶。
江之南畔名黃金濑,濑東有黃金浦、良父口,夏浦也4。
又東徑彭城口,水東有彭城矶,故水受其名,即玉澗。
水出巴丘縣東玉山玉溪,北流注于江。
江水自彭城矶東徑如山北,北對隐矶,二矶之間,有獨石孤立大江中。
山東江浦,世謂之白馬口。
江水又左徑白螺山南,右曆鴨蘭矶北,江中山也。
東得鴨蘭、治浦二口,夏浦也。
江水左徑上烏林南,村居地名也。
又東徑烏黎口,江浦也,即中烏林矣。
又東徑下烏林南,吳黃蓋敗魏武于烏林5,即是處也。
1陂:水池,此處指湖泊。
2“是乃”兩句:郦道元指出《水經》經文的錯誤,注入洞庭湖的是湘水,而非大江。
3城陵山:即今湖南省嶽陽市的城陵矶,為長江沿岸三矶之一(其餘二矶為南京燕子矶和安徽蕪湖采石矶),附近有嶽陽樓,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東吳大将魯肅在巴陵城上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唐朝巴陵縣為嶽州治所,因此改稱為嶽陽樓。
此後屢毀屢修,久曆滄桑,現存為一九八三年修複。
4夏浦:夏季有水的牛轭湖(即原本是彎曲的河道,改道之後殘餘的弧形湖泊)。
5黃蓋:三國孫吳大将,即小說《三國演義》中,以“苦肉計”欺騙曹操的老将。
烏林:在長江北岸,又名烏林矶,今湖北省洪湖市,與長江南岸的赤壁市隔江相望。
譯文 (江水)又往東流,到了長沙郡下隽縣的北面,澧水、沅水、資水會合之後往東流,注入大江。
以上幾條水道,都彙注入洞庭湖,這應該是湘水,并非大江。
湘水從南面而來注入大江。
江水右方與湘水合流,就是所謂江水會合處。
江水又往東流,左面有兩個夏浦,民間稱為西江口。
又往東流經過忌置山的南面,山的東面就是隐口浦了。
大江的右岸有一座城陵山,山上有舊城,東面連接微落山,亦稱為晖落矶。
江的南岸名為黃金濑,濑的東面有黃金浦、良父口,是一個夏浦。
又往東流,經過彭城口,水的東面有彭城矶,水因此得名,也就是玉澗。
玉澗水發源于巴丘縣東面的玉山玉溪,玉溪往北流,注入大江。
江水從彭城矶往東流,經過如山北,山的北面與隐矶相對,二矶之間,有一塊大石孤獨地屹立在大江之中。
如山東面的江浦,民間稱為白馬口。
江水又往左轉彎,經過白螺山的南面,右方經過鴨蘭矶的北面,這是大江中的山崗。
東面是鴨蘭、治浦二口,也是個夏浦。
江水左方經過上烏林的南面,這是村落的地名。
又往東流,經過烏黎口,這是一處江浦,也就是中烏林。
又往東流,經過下烏林的南面,吳國黃蓋在烏林擊敗魏武帝曹操,就是這地方了。
賞析與點評 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但赤壁的地點曆來頗有争議,北宋文豪蘇轼流放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時,撰寫了著名的前後《赤壁賦》,後人據此認為赤壁就在黃州。
但當日曹操率水師從荊州江陵東下,目的是攻奪劉琦、劉備所據守的夏口(今武漢市武昌區),周瑜領東吳水師西上,與二劉合兵抗曹,聯軍與曹軍在赤壁相遇,必定在江陵、夏口之間,但黃州遠在夏口之東,不可能是兩軍相遇地點。
《水經注》對赤壁、烏林位置有明确的記錄。
沙羨縣、鹦鹉洲、歎父山、歎州、陸渙城、江夏、沔水口 經又東北至江夏沙羨縣西北,沔水從北來注之。
注沌水上承沌陽縣之太白湖1,東南流為沌水,徑沌陽縣南,注于江,謂之沌口,有沌陽都尉治2。
晉永嘉六年,王敦以陶侃為荊州鎮此3,明年徙林鄣。
江水又東徑歎父山,南對歎州,亦曰歎步矣。
江之右岸當鹦鹉洲南4,有江水右迤,謂之驿渚。
三月之末,水下通樊口水。
江水又東徑魯山南,古翼際山也。
《地說》曰:『漢與江合于衡北翼際山旁者也。
山上有吳江夏太守陸渙所治城,蓋取二水之名。
』《地理志》曰:『夏水過郡入江,故曰江夏也。
舊治安陸,漢高帝六年置,吳乃徙此。
』 城中有《晉征南将軍荊州刺史胡奮碑》,又有平南将軍王世将刻石記征杜曾事。
有劉琦墓及廟也5。
山左即沔水口矣。
沔左有郄月城,亦曰偃月壘,戴監軍築,故曲陵縣也,後乃沙羨縣治。
昔魏将黃祖所守6,遣董襲、淩統攻而擒之。
祢衡亦遇害于此7。
衡恃才倜傥,肆狂狷于無妄之世,保身不足,遇非其死,可謂咎悔之深矣。
1沌(zhuàn)水:從漢水流出的分支,經今潛江、江陵、監利、沔陽、漢陽等縣市流入長江。
2都尉:漢代郡境過大時,在郡治以外另設都尉,管治局部地方行政,例如某郡東部都尉、南部都尉之類。
3王敦:東晉初權臣,出自世家大族琅邪(又可寫成琅琊,在今山東省東南部青島市一帶)王氏。
王氏族人率衆随東晉元帝南渡,立國江左,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王敦擁兵鎮守荊州江陵,名為保護首都上遊,實為割據,其堂弟王導為朝廷重臣。
永昌元年(三二二)正月,王敦以讨伐奸臣為名,從武昌起兵,進攻首都建康,迫元帝讓位于太子(明帝司馬紹),自任丞相、江州牧。
太甯二年(三二四),王敦病重,無力駕馭大局,王導支持明帝。
王敦部屬作亂,被明帝擊敗,王敦死,亂平。
陶侃:東晉初名臣,鄱陽人,出身寒門,為穩定東晉政局立下戰功,王敦舉兵,為拉攏陶侃,推薦他加領江州刺史,不久又轉都督、湘州刺史,但陶侃不依附王敦,王敦敗死,陶侃遷為都督荊、雍、湘、梁州諸軍事,本職加領護南蠻校尉、征西大将軍、荊州刺史。
陶侃其中一位曾孫是著名詩人陶淵明。
4鹦鹉洲:武漢市長江邊上的一處沙洲。
相傳東漢末,狂士祢衡在洲上吟詠《鹦鹉賦》而出名。
但古鹦鹉洲在明朝末年已被江水淹沒,不知位置所在,現在的鹦鹉洲是乾隆年間形成的新沙洲,最初稱為補課洲,後來為填補古鹦鹉洲消失的遺憾,改名為鹦鹉洲,又于光緒年間在洲上修築了祢衡墓。
5劉琦:漢末荊州牧劉表長子,與諸葛亮友好。
6黃祖:任職江夏太守,被孫權部将所敗。
7祢衡:字正平,漢末狂士,以才氣自負,性情狷狹、不能容物。
得好友孔融推薦投效曹操,卻因羞辱曹操被派往出使荊州牧劉表,又因對劉表口出惡言,被遣送給江夏太守黃祖,最後因得罪黃祖被處斬。
譯文 江水又往東北流,到了江夏郡沙羨縣的西北面,沔水從北面來注入。
沌水的上遊承接沌陽縣的太白湖,往東南流就是沌水,沌水經過沌陽縣的南面,注入大江,彙流處稱為沌口,這裡就是沌陽都尉的治所。
晉朝永嘉六年(三一二),王敦因為荊州刺史陶侃鎮守這裡,次年便徙往林鄣。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歎父山,歎父山南與歎州相對,又稱為歎步。
江水的右岸正對鹦鹉洲的南端,有江水的分支通往右方,形成小港灣,稱為驿渚。
到了三月底,江水上漲,與下遊的樊口水相通。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魯山的南面,就是古代的翼際山。
《地說》說:“漢水與大江在衡北翼際山旁會合。
山上有吳國江夏太守陸渙所建築的城,因為這兩條水道而得名。
”《地理志》說:“夏水經過郡境彙入大江,所以稱為江夏。
從前的郡治在安陸縣,漢高帝六年(前二〇一)設置,吳國時遷徙到這裡。
” 城内有《晉征南将軍荊州刺史胡奮碑》,又有平南将軍王世将所刻的石碑,記載了征讨杜曾的史事。
有劉琦的墓冢和祠廟。
山的左方就是沔水口了。
沔水左岸有郄月城,也稱為偃月壘,是戴監軍所修築,是從前的曲陵縣城,後來才成為沙羨縣的治所。
從前魏将黃祖在這裡駐守,吳國派遣董襲、淩統攻城,把黃祖俘虜了。
祢衡也在這裡被殺。
祢衡自恃才華出衆,放任不羁,在容易惹禍的時代,言行毫不檢點收斂,偏激快意,不能保住性命,慘遭殺身之禍,可以說實在太不幸了。
賞析與點評 東晉南朝時期,大江上遊的荊州,經常被強藩控制,曾經發生多次舉兵反叛或據地抗命的事件,對偏安建康(今南京)的朝廷構成威脅。
朝廷與荊州勢力交接的江夏一帶,往往成為雙方角力的前沿。
船官浦、黃鹄矶、夏口 【】注江之右岸有船官浦,曆黃鹄矶西而南矣1,直鹦鹉洲之下尾。
江水溠曰洑浦2,是曰黃軍浦,昔吳将黃蓋軍師所屯,故浦得其名,亦商舟之所會矣。
船官浦東即黃鹄山。
林澗甚美,谯郡戴仲若野服居之3。
山下謂之黃鹄岸,岸下有灣,目之為黃鹄灣。
黃鹄山東北對夏口城4,魏黃初二年孫權所築也。
依山傍江,開勢明遠,憑墉借阻,高觀枕流,上則遊目流川,下則激浪崎岖,實舟人之所艱也。
對岸則入沔津,故城以夏口為名,亦沙羨縣治也。
1黃鹄矶:矶,水邊岩石;黃鹄,即黃鶴,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後人鶴與鹄相亂。
”黃鶴樓建築于武昌蛇山的黃鹄矶上,俯瞰江、漢,極目千裡。
《南齊書·州郡志》說:“夏口城據黃鹄矶,世傳仙人子安乘黃鹄過此上也。
邊江峻險,樓橹高危,瞰臨沔、漢,應接司部,宋孝武置州于此,以分荊楚之勢。
” 2溠(zhà):水灣。
洑(fú):漩渦、遊水,洑浦是地名。
3戴仲若:戴颙,字仲若,南朝宋人,以孝行著稱,事迹載于《宋書·隐逸傳》。
4夏口城:漢水下遊又稱夏水,漢水與大江會合處稱為夏口,吳主孫權在大江南岸的蛇山黃鹄矶上築城,監臨江漢,在今武漢市武昌區境内。
清末在大江北岸的漢口開辟通商口岸,即今漢口區。
譯文 江水的右岸有船官浦,在黃鹄矶的西面、大江的南面,正對鹦鹉洲的尾端。
江水有一條分支形成港灣,稱為黃軍浦,從前吳将黃蓋曾經在這裡屯駐軍隊,港灣因此得名,這裡也是商船停泊的地方。
船官浦的東面就是黃鹄山。
林木溪澗非常秀美,谯郡人戴仲若曾經穿着山野村夫的衣服在這裡隐居。
山下稱為黃鹄岸,岸下有港灣,稱為黃鹄灣。
黃鹄山的東北方與夏口城相對,夏口城是孫權在魏黃初二年(二二一)所修築。
夏口城背靠山崗,前臨大江,視野廣闊,城牆形勢險固,城樓倚傍江流,高聳挺立,城樓上可以眺望大江,城樓下是洶湧的波濤,船夫在這裡行船實在非常艱苦。
對岸可以通往沔水,所以城以夏口為名,這裡也是沙羨縣的治所。
賞析與點評 唐朝詩人崔颢《黃鶴樓》詩的名句:“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
”使黃鶴樓和鹦鹉洲名傳千載。
李白也有一首《鹦鹉洲》詩:“鹦鹉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鹦鹉名。
鹦鹉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
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可知詩人對鹦鹉洲的美麗景色充滿仙境的想象。
黃鶴樓和鹦鹉洲也是古代的戰略要地,形勢險要。
應劭說:“夷山在西北方,夷陵縣就是因山取名。
”王莽時改名居利,吳國黃武元年(二二二)改名為西陵,後來又恢複夷陵舊名。
縣北三十裡,有一個石洞,名為馬穿。
曾經有白馬從洞内出來,人們追逐它,又逃入洞中,它在地底洞穴中走動,走到漢中才出來;漢中有人走失了馬,也曾經在這洞穴出現,然而兩地相距數千裡。
袁山松說:“大江以北山嶺多互相連接,登山遙望江南群山,山巒層層疊疊,多達數十甚至上百層,都不知道山名,山峰高的上千丈,形狀千奇百怪,山勢各有特色,假如不是雲霧消散、雨後放晴的日子,遠方的山幾乎看不清楚。
我曾經往來經過這裡十多次,僅有兩次可以望見遠山而已。
” 賞析與點評 大江離開峽谷,進入平原,水流變得平緩,江岸及江心開始有沙洲堆積,蜀、吳對抗時,有些沙洲成為吳國屯兵守邊的要地。
江陵縣故城 經又南過江陵縣南。
注江水又東徑江陵縣故城南。
《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1。
』蓋即荊山之稱而制州名矣,故楚也。
子革曰2:『我先君僻處荊山,以供王事,遂遷紀郢。
』今城,楚船官地也,《春秋》之渚宮矣。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使白起拔鄢郢3,以漢南地而置南郡焉。
《周書》曰:『南,國名也。
南氏有二臣,力鈞勢敵,競進争權,君弗能制,南氏用分為二南國也。
』按韓嬰叙《詩》雲4:『其地在南郡、南陽之間5。
』《呂氏春秋》所謂『禹自塗山,巡省南土』者也,是郡取名焉。
後漢景帝以為臨江王榮國6。
王坐侵廟壖地為宮7,被征8,升車。
出北門而軸折,父老竊流涕曰:『吾王不還矣!』自後北門不開,蓋由榮非理終也9。
漢景帝二年,改為江陵縣。
王莽更名郡曰南順,縣曰江陸。
1荊:指荊山。
衡:指衡山,先秦衡山即今安徽省中部的天柱山,漢初衡山王吳芮改封為長沙王,把衡山地名遷移到長沙,自此之後,今湖南省南部的壽嶽改稱為衡山,被列為五嶽中的南嶽。
原本的衡山改名天柱山。
古人稱山之南、水之北為陽,因為山南水北受陽光較多。
2子革:人名,春秋時楚國貴族。
3鄢(yān)郢:春秋時,楚文王定都于郢,其後惠王曾遷都于鄢,仍稱為郢,因此楚人以“鄢郢”代表首都。
4韓嬰:西漢儒生,以傳授《詩經》著名,其學派稱為“韓詩”。
5南陽:秦漢南陽郡,今河南省西南部南陽市。
6榮:漢景帝長子,生母為栗姬,景帝初立為皇太子,其後栗姬與王夫人争寵,栗姬失勢,太子被廢為臨江王,獲罪賜死。
7坐:漢朝法律用語,稱因犯某罪為“坐某事”。
侵廟壖地:即侵奪高祖廟範圍内的空地。
8征:指征召回京接受審問。
9非理終:死于非命。
譯文 又往南流過江陵縣南邊。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江陵縣舊城的南面。
《禹貢》說:“荊山和衡山以南就是荊州。
”大概荊州就是因荊山而得名,荊州是古時楚國的地方。
楚國大臣子革說:“我們君王的祖先居住在偏僻的荊山,為了替周天子效力,于是遷往紀郢。
”現在的江陵城,是楚國設置船官的地方,船官也就是《春秋》所稱的渚宮。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二七八),派遣白起攻破鄢郢,設置漢水之南的地方為南郡。
《周書》說:“南是國名。
南氏有兩個大臣,勢均力敵,不斷争權争位,連君主也無法制止,南氏因此分為兩個南國。
”參照韓嬰的《詩》序說:“那地方在南郡、南陽之間。
”也就是《呂氏春秋》所說“大禹從塗山起程,巡視南土”的所在,這個郡因南國而取名。
後來,漢景帝把這個郡分封給臨江王劉榮,改為臨江國。
臨江王犯了侵占高祖廟前的空地建築宮殿的罪,被征召回京,他上馬車而去。
馬車剛出北門,車軸突然折斷,父老們偷偷流淚說:“我們大王不會再回來了!”從此以後北門不再打開,這是由于劉榮結局不幸的緣故。
漢景帝二年(前一五五),改為江陵縣。
王莽時改郡名為南順,改縣名為江陸。
賞析與點評 江陵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時期曾經是楚國的首都,稱為郢,延至戰國中期,秦國逐漸強大,屢次侵楚,楚國被迫放棄郢都,遷都往陳。
屈原有《哀郢》一篇,就是懷念這個已失去的故都。
關羽所築舊城、金堤、栖霞樓、江津戍 【】注舊城,關羽所築。
羽北圍曹仁1,呂蒙襲而據之2。
羽曰:『此城吾所築,不可攻也。
』乃引而退。
杜元凱之攻江陵也3,城上人以瓠系狗頸示之,元凱病瘿故也4。
及城陷,殺城中老小,血流沾足。
論者以此薄之。
江陵城地東南傾,故緣以金堤,自靈溪始。
桓溫令陳遵造5。
遵善于方功6,使人打鼓,遠聽之,知地勢高下,依傍創築,略無差矣7。
城西有栖霞樓,俯臨通隍,吐納江流。
城南有馬牧城,西側馬徑,此洲始自枚回,下迄于此,長七十餘裡,洲上有奉城,故江津長所治。
舊主度州郡貢于洛陽,因謂之奉城,亦曰江津戍也。
戍南對馬頭岸。
昔陸抗屯此,與羊祜相對8,大宏信義,談者以為華元、子反複見于今矣9。
北對大岸,謂之江津口,故洲亦取名焉。
江大自此始也10。
《家語》曰:『江水至江津,非方舟避風,不可涉也。
』故郭景純雲:『濟江津以起漲,言其深廣也。
』 1曹仁:曹操大将,以善守能攻著稱。
赤壁之戰後,曹操派曹仁南下守襄陽、樊城,被關羽以水圍城,關羽有威震華夏之勢,曹仁激勵将士死守樊城。
吳将呂蒙乘虛偷襲關羽的根據地荊州。
2呂蒙:吳國大将,任虎威将軍,因此有呂虎威稱号,周瑜、魯肅死後,繼任為南郡太守,與劉備大将關羽隔江對峙,趁關羽北伐,出兵襲擊關羽根據地,關羽回師戰敗被擒,呂蒙将關羽首級送給曹操。
不久呂蒙病死。
呂蒙出身寒微,但發憤讀書,終于學問有成,被時人稱譽為“士别三日,刮目相看”、“非複吳下阿蒙”。
3杜元凱:杜預,字元凱,西晉初名臣,支持晉武帝出兵滅吳,陳兵江陵,以破竹之勢攻入吳都建業(今南京),即成語“勢如破竹”出處。
杜預亦以注釋《左傳》為後世所重,《水經注》引用大量杜氏注文。
4瘿(yǐnɡ):肉瘤。
5桓溫:東晉末權臣,長期鎮守荊州,平定割據益州的成漢國,又三次北伐,取回不少河南失地,但對朝廷構成威脅。
桓溫遙控朝政,操縱廢立皇帝,更領兵入京,圖謀篡奪帝位,卻受阻于朝中王氏和謝氏門閥勢力,郁郁得病,死前欲得九錫(九種皇帝級别的禮儀),亦因謝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時也未能如願。
6方功:方術,法術。
古人不知科技原理,以為陳遵懂得法術。
7“使人打鼓”五句:陳遵憑聲波震動,得出地面的傾斜度。
8“昔陸”兩句:西晉初,命大臣羊祜為荊州都督,與吳将陸抗隔江對峙。
晉、吳雖然敵對,但羊、陸二人互相敬重,經常派人問候。
羊祜對吳地軍民施以信義,吳人尊稱他為“羊公”,為日後晉朝滅吳打下基礎。
9華元、子反:春秋時代宋、楚兩國雖然敵對,但宋執政華元、楚令尹子反互相敬重,私交甚笃。
10江大:指江面變得寬廣。
譯文 江陵舊城是關羽所修築。
關羽北上圍攻曹仁,呂蒙從背後偷襲,占領了江陵城。
關羽說:“這座城是我修築的,不可以(任由敵人)進攻。
”于是引兵後退。
杜元凱進攻江陵城的時候,城上的人用葫蘆綁在狗頸上揶揄他,這是因為杜元凱頸上生了個大肉瘤。
城陷之後,杜元凱屠城,無論老人小孩都殺,血流遍地,走過的人腳上都沾滿了血。
談論的人都因此鄙視他。
江陵城的地勢向東南傾斜,因此從靈溪開始,沿江修築了金堤。
這是桓溫委派陳遵建造的。
陳遵懂得方術,他命人在不同地方打鼓,他在遠處聽鼓聲,便可以知道地勢的高低,依據地勢高下修築江堤,就不會有差錯了。
江陵城的西面有栖霞樓,下面就是護城河,大江從此處流過。
城南有馬牧城,西邊靠近馬徑,這個沙洲從枚回開始,延伸到了這裡,全長七十多裡,沙洲上有奉城,是從前江津長的治所。
江津長從前是主管附近州郡貢品集中送往首都洛陽的官職,所以治所稱為奉城,又名江津戍。
戍防兵營南面與馬頭岸相對。
從前吳國陸抗在這裡屯駐,與晉朝羊祜相對,雙方都很重視信義,談論者都稱贊,說春秋時代宋國華元、楚國子反以信義交往的曆史重見于今日。
江津戍北面與大岸相對,稱為江津口,沙洲亦因此得名。
江水從這裡開始,變得寬闊了。
《家語》說:“江水到了江津,如果不是把小船連在一起抵擋風浪,不可以渡過大江。
”所以郭景純說:“在江津渡江,水勢高漲,這是說大江既深且闊了。
” 賞析與點評 關羽失荊州的故事,不少人耳熟能詳,而關羽在荊州的據點所在,未必能說得清楚。
郦道元指明準确地點,還補述了後來發生的一些史事。
城陵山、彭城矶、夏浦、下烏林(黃蓋敗曹操處) 經又東至長沙下隽縣北,澧水、沅水、資水合東流注之。
注凡此諸水,皆注于洞庭之陂1,是乃湘水,非江川2。
經湘水從南來注之。
注江水右會湘水,所謂江水會者也。
江水又東,左得二夏浦,俗謂之西江口。
又東徑忌置山南,山東即隐口浦矣。
江之右岸有城陵山3,山有故城,東接微落山,亦曰晖落矶。
江之南畔名黃金濑,濑東有黃金浦、良父口,夏浦也4。
又東徑彭城口,水東有彭城矶,故水受其名,即玉澗。
水出巴丘縣東玉山玉溪,北流注于江。
江水自彭城矶東徑如山北,北對隐矶,二矶之間,有獨石孤立大江中。
山東江浦,世謂之白馬口。
江水又左徑白螺山南,右曆鴨蘭矶北,江中山也。
東得鴨蘭、治浦二口,夏浦也。
江水左徑上烏林南,村居地名也。
又東徑烏黎口,江浦也,即中烏林矣。
又東徑下烏林南,吳黃蓋敗魏武于烏林5,即是處也。
1陂:水池,此處指湖泊。
2“是乃”兩句:郦道元指出《水經》經文的錯誤,注入洞庭湖的是湘水,而非大江。
3城陵山:即今湖南省嶽陽市的城陵矶,為長江沿岸三矶之一(其餘二矶為南京燕子矶和安徽蕪湖采石矶),附近有嶽陽樓,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東吳大将魯肅在巴陵城上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唐朝巴陵縣為嶽州治所,因此改稱為嶽陽樓。
此後屢毀屢修,久曆滄桑,現存為一九八三年修複。
4夏浦:夏季有水的牛轭湖(即原本是彎曲的河道,改道之後殘餘的弧形湖泊)。
5黃蓋:三國孫吳大将,即小說《三國演義》中,以“苦肉計”欺騙曹操的老将。
烏林:在長江北岸,又名烏林矶,今湖北省洪湖市,與長江南岸的赤壁市隔江相望。
譯文 (江水)又往東流,到了長沙郡下隽縣的北面,澧水、沅水、資水會合之後往東流,注入大江。
以上幾條水道,都彙注入洞庭湖,這應該是湘水,并非大江。
湘水從南面而來注入大江。
江水右方與湘水合流,就是所謂江水會合處。
江水又往東流,左面有兩個夏浦,民間稱為西江口。
又往東流經過忌置山的南面,山的東面就是隐口浦了。
大江的右岸有一座城陵山,山上有舊城,東面連接微落山,亦稱為晖落矶。
江的南岸名為黃金濑,濑的東面有黃金浦、良父口,是一個夏浦。
又往東流,經過彭城口,水的東面有彭城矶,水因此得名,也就是玉澗。
玉澗水發源于巴丘縣東面的玉山玉溪,玉溪往北流,注入大江。
江水從彭城矶往東流,經過如山北,山的北面與隐矶相對,二矶之間,有一塊大石孤獨地屹立在大江之中。
如山東面的江浦,民間稱為白馬口。
江水又往左轉彎,經過白螺山的南面,右方經過鴨蘭矶的北面,這是大江中的山崗。
東面是鴨蘭、治浦二口,也是個夏浦。
江水左方經過上烏林的南面,這是村落的地名。
又往東流,經過烏黎口,這是一處江浦,也就是中烏林。
又往東流,經過下烏林的南面,吳國黃蓋在烏林擊敗魏武帝曹操,就是這地方了。
賞析與點評 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但赤壁的地點曆來頗有争議,北宋文豪蘇轼流放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時,撰寫了著名的前後《赤壁賦》,後人據此認為赤壁就在黃州。
但當日曹操率水師從荊州江陵東下,目的是攻奪劉琦、劉備所據守的夏口(今武漢市武昌區),周瑜領東吳水師西上,與二劉合兵抗曹,聯軍與曹軍在赤壁相遇,必定在江陵、夏口之間,但黃州遠在夏口之東,不可能是兩軍相遇地點。
《水經注》對赤壁、烏林位置有明确的記錄。
沙羨縣、鹦鹉洲、歎父山、歎州、陸渙城、江夏、沔水口 經又東北至江夏沙羨縣西北,沔水從北來注之。
注沌水上承沌陽縣之太白湖1,東南流為沌水,徑沌陽縣南,注于江,謂之沌口,有沌陽都尉治2。
晉永嘉六年,王敦以陶侃為荊州鎮此3,明年徙林鄣。
江水又東徑歎父山,南對歎州,亦曰歎步矣。
江之右岸當鹦鹉洲南4,有江水右迤,謂之驿渚。
三月之末,水下通樊口水。
江水又東徑魯山南,古翼際山也。
《地說》曰:『漢與江合于衡北翼際山旁者也。
山上有吳江夏太守陸渙所治城,蓋取二水之名。
』《地理志》曰:『夏水過郡入江,故曰江夏也。
舊治安陸,漢高帝六年置,吳乃徙此。
』 城中有《晉征南将軍荊州刺史胡奮碑》,又有平南将軍王世将刻石記征杜曾事。
有劉琦墓及廟也5。
山左即沔水口矣。
沔左有郄月城,亦曰偃月壘,戴監軍築,故曲陵縣也,後乃沙羨縣治。
昔魏将黃祖所守6,遣董襲、淩統攻而擒之。
祢衡亦遇害于此7。
衡恃才倜傥,肆狂狷于無妄之世,保身不足,遇非其死,可謂咎悔之深矣。
1沌(zhuàn)水:從漢水流出的分支,經今潛江、江陵、監利、沔陽、漢陽等縣市流入長江。
2都尉:漢代郡境過大時,在郡治以外另設都尉,管治局部地方行政,例如某郡東部都尉、南部都尉之類。
3王敦:東晉初權臣,出自世家大族琅邪(又可寫成琅琊,在今山東省東南部青島市一帶)王氏。
王氏族人率衆随東晉元帝南渡,立國江左,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王敦擁兵鎮守荊州江陵,名為保護首都上遊,實為割據,其堂弟王導為朝廷重臣。
永昌元年(三二二)正月,王敦以讨伐奸臣為名,從武昌起兵,進攻首都建康,迫元帝讓位于太子(明帝司馬紹),自任丞相、江州牧。
太甯二年(三二四),王敦病重,無力駕馭大局,王導支持明帝。
王敦部屬作亂,被明帝擊敗,王敦死,亂平。
陶侃:東晉初名臣,鄱陽人,出身寒門,為穩定東晉政局立下戰功,王敦舉兵,為拉攏陶侃,推薦他加領江州刺史,不久又轉都督、湘州刺史,但陶侃不依附王敦,王敦敗死,陶侃遷為都督荊、雍、湘、梁州諸軍事,本職加領護南蠻校尉、征西大将軍、荊州刺史。
陶侃其中一位曾孫是著名詩人陶淵明。
4鹦鹉洲:武漢市長江邊上的一處沙洲。
相傳東漢末,狂士祢衡在洲上吟詠《鹦鹉賦》而出名。
但古鹦鹉洲在明朝末年已被江水淹沒,不知位置所在,現在的鹦鹉洲是乾隆年間形成的新沙洲,最初稱為補課洲,後來為填補古鹦鹉洲消失的遺憾,改名為鹦鹉洲,又于光緒年間在洲上修築了祢衡墓。
5劉琦:漢末荊州牧劉表長子,與諸葛亮友好。
6黃祖:任職江夏太守,被孫權部将所敗。
7祢衡:字正平,漢末狂士,以才氣自負,性情狷狹、不能容物。
得好友孔融推薦投效曹操,卻因羞辱曹操被派往出使荊州牧劉表,又因對劉表口出惡言,被遣送給江夏太守黃祖,最後因得罪黃祖被處斬。
譯文 江水又往東北流,到了江夏郡沙羨縣的西北面,沔水從北面來注入。
沌水的上遊承接沌陽縣的太白湖,往東南流就是沌水,沌水經過沌陽縣的南面,注入大江,彙流處稱為沌口,這裡就是沌陽都尉的治所。
晉朝永嘉六年(三一二),王敦因為荊州刺史陶侃鎮守這裡,次年便徙往林鄣。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歎父山,歎父山南與歎州相對,又稱為歎步。
江水的右岸正對鹦鹉洲的南端,有江水的分支通往右方,形成小港灣,稱為驿渚。
到了三月底,江水上漲,與下遊的樊口水相通。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魯山的南面,就是古代的翼際山。
《地說》說:“漢水與大江在衡北翼際山旁會合。
山上有吳國江夏太守陸渙所建築的城,因為這兩條水道而得名。
”《地理志》說:“夏水經過郡境彙入大江,所以稱為江夏。
從前的郡治在安陸縣,漢高帝六年(前二〇一)設置,吳國時遷徙到這裡。
” 城内有《晉征南将軍荊州刺史胡奮碑》,又有平南将軍王世将所刻的石碑,記載了征讨杜曾的史事。
有劉琦的墓冢和祠廟。
山的左方就是沔水口了。
沔水左岸有郄月城,也稱為偃月壘,是戴監軍所修築,是從前的曲陵縣城,後來才成為沙羨縣的治所。
從前魏将黃祖在這裡駐守,吳國派遣董襲、淩統攻城,把黃祖俘虜了。
祢衡也在這裡被殺。
祢衡自恃才華出衆,放任不羁,在容易惹禍的時代,言行毫不檢點收斂,偏激快意,不能保住性命,慘遭殺身之禍,可以說實在太不幸了。
賞析與點評 東晉南朝時期,大江上遊的荊州,經常被強藩控制,曾經發生多次舉兵反叛或據地抗命的事件,對偏安建康(今南京)的朝廷構成威脅。
朝廷與荊州勢力交接的江夏一帶,往往成為雙方角力的前沿。
船官浦、黃鹄矶、夏口 【】注江之右岸有船官浦,曆黃鹄矶西而南矣1,直鹦鹉洲之下尾。
江水溠曰洑浦2,是曰黃軍浦,昔吳将黃蓋軍師所屯,故浦得其名,亦商舟之所會矣。
船官浦東即黃鹄山。
林澗甚美,谯郡戴仲若野服居之3。
山下謂之黃鹄岸,岸下有灣,目之為黃鹄灣。
黃鹄山東北對夏口城4,魏黃初二年孫權所築也。
依山傍江,開勢明遠,憑墉借阻,高觀枕流,上則遊目流川,下則激浪崎岖,實舟人之所艱也。
對岸則入沔津,故城以夏口為名,亦沙羨縣治也。
1黃鹄矶:矶,水邊岩石;黃鹄,即黃鶴,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後人鶴與鹄相亂。
”黃鶴樓建築于武昌蛇山的黃鹄矶上,俯瞰江、漢,極目千裡。
《南齊書·州郡志》說:“夏口城據黃鹄矶,世傳仙人子安乘黃鹄過此上也。
邊江峻險,樓橹高危,瞰臨沔、漢,應接司部,宋孝武置州于此,以分荊楚之勢。
” 2溠(zhà):水灣。
洑(fú):漩渦、遊水,洑浦是地名。
3戴仲若:戴颙,字仲若,南朝宋人,以孝行著稱,事迹載于《宋書·隐逸傳》。
4夏口城:漢水下遊又稱夏水,漢水與大江會合處稱為夏口,吳主孫權在大江南岸的蛇山黃鹄矶上築城,監臨江漢,在今武漢市武昌區境内。
清末在大江北岸的漢口開辟通商口岸,即今漢口區。
譯文 江水的右岸有船官浦,在黃鹄矶的西面、大江的南面,正對鹦鹉洲的尾端。
江水有一條分支形成港灣,稱為黃軍浦,從前吳将黃蓋曾經在這裡屯駐軍隊,港灣因此得名,這裡也是商船停泊的地方。
船官浦的東面就是黃鹄山。
林木溪澗非常秀美,谯郡人戴仲若曾經穿着山野村夫的衣服在這裡隐居。
山下稱為黃鹄岸,岸下有港灣,稱為黃鹄灣。
黃鹄山的東北方與夏口城相對,夏口城是孫權在魏黃初二年(二二一)所修築。
夏口城背靠山崗,前臨大江,視野廣闊,城牆形勢險固,城樓倚傍江流,高聳挺立,城樓上可以眺望大江,城樓下是洶湧的波濤,船夫在這裡行船實在非常艱苦。
對岸可以通往沔水,所以城以夏口為名,這裡也是沙羨縣的治所。
賞析與點評 唐朝詩人崔颢《黃鶴樓》詩的名句:“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
”使黃鶴樓和鹦鹉洲名傳千載。
李白也有一首《鹦鹉洲》詩:“鹦鹉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鹦鹉名。
鹦鹉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
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可知詩人對鹦鹉洲的美麗景色充滿仙境的想象。
黃鶴樓和鹦鹉洲也是古代的戰略要地,形勢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