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卷三十三至卷三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市)井中冒出的女子利為妻,其後取代魚凫(fú;野鴨),在蜀地稱王。
杜宇積極開疆拓土,東達嘉陵江,與巴國接壤;北至漢中,與秦為鄰。
杜宇後來讓位給大臣鼈靈,其後秦國借巴人之助,出兵滅蜀,再滅巴國。
據稱杜宇實際上是被鼈靈推翻後逃亡,因複位不成,怨魂化為杜鵑鳥,每逢農曆三月,飛回家鄉悲鳴,直至吐出鮮血,滴在花瓣上,成為杜鵑花。
而蜀人聽到杜鵑悲啼,便知已到播種時節。
2将:魏晉以後,經常任命大臣為将軍,鎮守要地。
3箪(dān):盛飯的圓竹器。
《孟子·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 4岷、峨:岷山、峨嵋。
5衡、疑:衡山、九疑(嶷)山。
譯文 又往東經過巫縣南邊,鹽水從縣東南注入江水。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巫峽,這峽谷是杜宇為了疏通江水而開鑿。
郭仲産說:“查閱《地理志》,巫山在縣境的西南部。
”但現在縣的東部有巫山,這是由于将軍、郡、縣的治所不固定的緣故。
江水又經過巫峽的東面,經過新崩灘,山在漢和帝永元十二年(一〇〇)發生崩塌,晉太元二年(三七七)又崩塌。
山崩的當日,江水倒流一百多裡,湧起了高數十丈的巨浪。
現在灘上有許多巨石,有的圓如籮,有的方似屋,都是從崖上崩裂堕下,使得水流急湍怒吼,因此稱為新崩灘。
崩塌之後留下的山峰,比起其他山嶺,還是相當高峻。
下遊十餘裡,有大巫山,山勢之高不但是三峽群山之冠,而且可以與岷山、峨嵋一争高下,以及與衡嶽、九疑互比高低。
大巫山周圍相連的群山,都是直插青雲,需要登上九霄之外,才可以分辨它們的高低了。
賞析與點評 長江穿越巫山山脈,形成壯偉的峽谷。
古人不知道峽谷,是由于地殼不斷折曲上升、而江河不斷侵蝕下陷所緻,還以為是大禹的鬼斧神功,因此留下不少神話傳說。
巫峽、石門灘 【】注其間首尾百六十裡,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
自三峽七百裡中,兩岸連山,略無阙處,重岩疊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1。
至于夏水襄陵2,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3,其間千二百裡,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4,回清倒影,絕周多生怪柏5,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6,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 江水又東徑石門灘。
灘北岸有山,山上合下開,洞達東西,緣江步路所由。
劉備為陸遜所破,走徑此門,追者甚急,備乃燒铠斷道7。
孫桓為遜前驅,奮不顧命,斬上夔道,截其要徑。
備逾山越險,僅乃得免,忿恚而歎曰8:『吾昔至京,桓尚小兒,而今迫孤,乃至于此。
』遂發憤而薨矣9。
1曦:指太陽。
2襄陵:指水漲。
3“有時”兩句:唐詩仙李白,借此寫下“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名句。
4素:白色。
湍:激流。
5(yǎn):大山上的小山。
6霜旦:清晨的寒露凍結成霜。
7铠:铠甲。
8忿恚(fènhuì):憤怒、怨恨。
9發憤:怒氣爆發。
譯文 從峽谷的開端到結束,長一百六十裡,稱為巫峽,這是因山而命名。
在三峽七百裡水路中,兩岸群山相連,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峭壁險峰,擋住了藍天,遮蔽了陽光,如果不在正午和中夜,看不見太陽、月亮。
到了夏季水漲,江水淹蓋了小丘,上下航行阻絕,假如朝廷有緊急公文傳送,有時早上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可以到達江陵,其間一千二百裡,即使騎快馬、駕疾風,也不一定更快。
春冬時節,則兩岸白色的冰雪伴着急流;碧綠的潭水,清澈的水波蕩漾,水中倒影綽綽;渺無人迹的山峰之上,生長了許多姿态千奇百怪的柏樹,懸泉瀑布,從高處飛濺而下,水清山高樹茂,景物多姿多彩,情趣良多。
每到雨後初晴,或霜凍清晨,林木清冷,山澗寂靜,時常有猿猴在高處引吭啼叫,啼聲連綿不斷,凄厲哀鳴,在空谷中回蕩,很久才消失。
所以漁人流傳着一首漁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石門灘。
灘的北岸有一座山,山的頂上連接,但下部分開,東西兩面貫通,沿着大江的步行道路在這裡穿過。
昔日劉備被陸遜打敗,逃走時經過這山門,後面的追兵來勢急猛,于是劉備焚燒铠甲,以阻斷道路。
孫桓是陸遜的先鋒,奮不顧命,斬山開路,經夔門而上,抄截劉備的前路。
劉備翻過山嶺,越過險地,僅能脫身,他又怒又恨地歎息說:“我當日到京城時,孫桓還是小孩,今日卻把我逼成這樣!”于是因憤恨氣死了。
賞析與點評 巫峽因長江穿越巫山而得名,西起重慶市巫山縣大甯河口,東至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全長約四十五公裡,以幽深秀麗著稱。
巫山十二峰夾峙大江,終年雲霧萦繞,古人認為是神仙境界,因此有巫山神女的神話流傳千載。
秭歸縣、歸子國、屈原故裡、丹陽城 經又東過秭歸縣之南。
注縣故歸鄉,《地理志》曰1:『歸子國也2。
』《樂緯》曰:『昔歸典葉聲律3。
』宋忠曰:『歸即夔。
歸鄉蓋夔鄉矣。
古楚之嫡嗣有熊摯者,以廢疾不立,而居于夔,為楚附庸。
後王命為夔子。
』《春秋》僖公二十六年,楚以其不祀滅之者也。
袁山松曰:『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喻令自寬全。
鄉人冀其見從,因名曰秭歸。
』即《離騷》所謂『女媭婵媛以詈餘』也4。
縣城東北,依山即坂,周回二裡,高一丈五尺,南臨大江。
古老相傳,謂之劉備城,蓋備征吳所築也。
縣東北數十裡,有屈原舊田宅。
雖畦堰縻漫5,猶保屈田之稱也。
縣北一百六十裡,有屈原故宅,累石為室基,名其地曰樂平裡。
宅之東北六十裡,有女媭廟,搗衣石猶存。
故《宜都記》曰:『秭歸蓋楚子熊繹之始國6,而屈原之鄉裡也,原田宅于今具存。
』指謂此也。
1《地理志》:《漢書·地理志》。
2歸子國:商朝時已有歸國,西周時為歸子國,又稱夔子國,後被楚國兼并。
戰國時楚大夫屈原,就生于此地。
3歸典:人名。
葉(xié):同協,調和聲律的意思。
4《離騷》:屈原所撰的詩歌集,帶有濃厚的楚人風格,為漢代辭賦體裁的先驅。
女媭(xū):楚國傳說中的人物,一般被認為是屈原之姐,見《離騷》:“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婵媛(chányuàn):情思牽萦。
詈(lì):責備、責罵。
5畦(qí):長方形的田,《說文解字》雲:“田五十畝曰畦。
”此處泛指田的意思。
6熊繹:楚國始封君主,周成王時,熊繹受封為楚君,春秋戰國時的楚國王族,都是熊繹的後裔。
譯文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秭歸縣的南面。
秭歸縣是從前的歸鄉,《地理志》說:“歸子的封國。
”《樂緯》說:“從前歸國世代掌管音樂。
”宋忠說:“歸就是夔。
歸鄉也就是夔鄉。
古代楚國有一位名叫熊摯的嫡子,因為殘疾不能繼承王位,安置在夔地,成為楚國的附庸。
被以後的楚王封為夔子。
”《春秋》記載:僖公二十六年(前六三四),楚王因為夔子不祭祀楚國祖先,把夔國滅了。
袁山松說:“屈原有個賢惠的姐姐,她聽聞屈原被放逐,也回到歸鄉,安慰他寬心保重。
家鄉的人希望屈原聽姐姐的勸告,因此把這地方稱為秭歸。
”這就是《離騷》所說“女媭深情地牽着我的手,對我輕輕責備”。
縣城的東北面依山坡而建,城方圓二裡,城牆高一丈五尺,南面對着大江。
據當地的老人相傳,稱之為劉備城,大概是劉備征伐吳國時所修築。
縣東北數十裡,有屈原昔日的田地和住宅。
雖然田埂和堤堰已毀壞模糊了,但仍然保存着屈田的名稱。
縣北一百六十裡,有屈原的故居,屋基是壘石所砌成,這地方名為樂平裡。
故居的東北方六十裡,有女媭廟,搗衣石仍然存在,所以《宜都記》說:“秭歸是楚子熊繹最初的封國,又是屈原的家鄉,屈原的田地和住宅至今還在。
”就是指這地方。
賞析與點評 長江東出巫峽,便離開巴、蜀地界,到達今湖北省境。
湖北為古代楚國發源地,留有大量楚文化遺迹和與楚國有關的故事,其中戰國時偉大詩人屈原的家鄉就在巫峽出口的地方。
夷陵縣、東界峽、插竈、流頭灘 經又東過夷陵縣南。
注江水自建平至東界峽1,盛弘之謂之空泠峽。
峽甚高峻,即宜都2、建平二郡界也。
其間遠望,勢交嶺表,有五六峰,參差互出。
上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對3。
俗傳兩郡督郵争界于此4,宜都督郵,厥勢小東傾5,議者以為不如也。
江水曆峽東,徑宜昌縣之插竈下,江之左岸,絕岸壁立數百丈,飛鳥所不能栖。
有一火燼,插在崖間,望見可長數尺。
父老傳言,昔洪水之時,人薄舟崖側6,以餘燼插之岩側,至今猶存,故先後相承謂之插竈也。
江水又東徑流頭灘,其水并峻激奔暴,魚鼈所不能遊。
行者常苦之,其歌曰:『灘頭白,勃堅相持;倏忽淪沒7,别無期。
』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餘裡,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
1建平:三國吳景帝孫休分宜都郡置建平郡,郡治在巫縣,位置在今重慶、湖北交界處。
隋朝初郡廢。
2宜都:漢末,劉備在赤壁之戰後占有荊州,在三峽以東設置臨江郡,後改稱宜都郡,治所在今湖北省宜都市。
隋初郡廢。
3袂(mèi):衣袖。
攘袂,即揚起衣袖。
4督郵:漢朝郡吏職位,奉太守之命到郡轄各縣巡視,檢核官吏是否稱職,掌管郡内驿站,案驗刑獄,權力甚大。
魏晉以後地位逐漸下降,隋以後督郵職位廢除。
5“宜都”兩句:宜都在東面,督郵向東傾,表示退縮。
6薄舟:泊舟。
7倏(shū)忽:極快。
倏又可寫成儵,《楚辭·招魂》:“往來儵忽。
” 譯文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夷陵縣的南面。
江水從建平流到東界峽,盛弘之稱之為空泠峽。
峽谷十分高峻,這就是宜都、建平兩郡的交界。
在峽谷中遠望,山嶺高接天際,有五、六座山峰,參差交錯地挺立。
山上有奇石,形态像兩人對立,振臂争執。
民間傳說,兩郡的督郵正在這裡争論邊界,宜都的督郵姿勢稍為向東傾側,旁觀談論者認為氣勢不及對手。
江水從東界峽穿過,流經宜昌縣的插竈下面,大江的左岸是直立的懸崖,高數百丈,連飛鳥也上不去栖息。
崖壁間插着一塊燃燒未盡的木頭,望上去有數尺長。
當地老人相傳,從前洪水暴發的時候,有人停船靠在崖邊,把燒過未盡的木柴插在岩邊,這根木柴至今還在,所以世代相傳,稱這地方為插竈。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流頭灘,這裡的水流奔騰洶湧,連魚鼈也不能遊過。
旅行的人視這激流為畏途,有歌謠這樣說:“在灘頭的洶湧白浪中,大家奮力堅持;刹那間或許沉下水底,告别已來不及啊。
”袁山松說:“從蜀郡到這裡,路程五千多裡,順流而下行五日,逆流而上卻要行百日。
” 賞析與點評 長江出峽之後,兩岸山勢逐漸開闊,江岸兩旁雖然仍然可見山丘,但已不及峽中雄偉壯觀,但民間對當地的奇岩怪石,仍有種種傳說。
宜昌縣、黃牛灘 【】注江水又東徑宜昌縣北。
分夷道佷山所立也1,縣治江之南岸,北枕大江,與夷陵對界2。
《宜都記》曰:『渡流頭灘十裡,便得宜昌縣。
』江水又東徑狼尾灘而曆人灘。
袁山松曰:『二灘相去二裡。
人灘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沒冬出,其石嵚崟3,數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須發皆具,因名曰人灘也。
』江水又東徑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
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石色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
既人迹所絕,莫得究焉。
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雖途徑信宿,猶望見此物,故行者謠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1佷(hěn)山:在湖北省長陽縣西北,三國吳曾設置佷山縣,隸屬宜都郡。
蜀漢章武二年二月,先主劉備親征東吳,從秭歸進軍猇亭,在佷山開路通向武陵郡,派遣侍中馬良招撫五溪蠻。
2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
古人雲:“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
”意思是山到了這裡就變成了丘陵,水到了這裡化激湍為緩流了。
3嵚崟(qīnyín):山勢高險。
譯文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宜昌縣的北面。
宜昌縣是從夷道、佷山二縣各分出一部分設立的,縣治在大江的南岸,北面靠着大江,與夷陵相對,隔江為界。
《宜都記》說:“過了流頭灘十裡,便到達宜昌縣。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狼尾灘,又流過人灘。
袁山松說:“兩灘相距二裡。
人灘水流非常湍急,南岸有塊青石,夏天沒在水中,冬天露出水面,這塊石既巨大又怪異,在數十步内觀看,滿布人面的形狀,有些大有些小,形态分明的,須發都齊全,因此名為人灘。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黃牛山,山下有灘,名為黃牛灘。
大江南岸山嶺重疊,最外層的高崖之上,有一塊顔色斑斓的岩石,形狀像一個人背着刀,牽着牛,人黑色,牛黃色,是天然生成,神态非常清晰。
岩石的所在人迹不到,無法去詳細探究了。
這塊岩石位置特别高,而且湍急的江流迂回彎曲,雖然經過兩天的航程,也能夠看見這塊岩石,故此旅人們編了一首歌謠說:“早上從黃牛啟程,晚上在黃牛栖息,三早三晚,黃牛仍然在那裡。
”意思是水路迂回彎曲,環視觀望景象相同,似乎是同一地方。
賞析與點評 大江過宜昌縣,江中多險灘,郦道元引述前人所記,講述船在險灘航行的艱難。
西陵峽、大禹斷江 【】注江水又東徑西陵峽。
《宜都記》曰:『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裡,山水纡曲,而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
絕壁或千許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類1。
林木高茂,略盡冬春。
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2。
所謂三峽,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聞峽中水疾,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曾無稱有山水之美也。
及餘來踐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
其疊崿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叙。
林木蕭森,離離蔚蔚,乃在霞氣之表。
仰矚俯映,彌習彌佳。
流連信宿,不覺忘返,目所履曆,未嘗有也。
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于千古矣。
』江水曆禹斷江南。
峽北有七谷村,兩山間有水清深,潭而不流。
又耆舊傳言,昔是大江,及禹治水,此江小不足瀉水,禹更開今峽口,水勢并沖,此江遂絕,于今謂之斷江也。
1像類:指各種各樣的物類。
2泠泠(línɡ):此處是凄厲、清亮的意思。
譯文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西陵峽。
《宜都記》說:“從黃牛灘往東,進入西陵縣界,到峽口有一百多裡,山水迂回彎曲,兩岸的高山重重疊疊,不到正午或中夜,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懸崖絕壁有千丈多高,壁上的岩石彩色斑斓,形狀姿态似各種物類。
這裡的樹林高大茂密,冬季依然蒼翠如春。
猿猴叫聲清亮,回聲響遍山谷,久久不絕。
所謂三峽,這就是其中之一。
”袁山松說:“經常聽别人說,峽中的水流湍急,書中記載及口頭傳說,都說到經曆過的險惡情景,向别人提出告誡,從來沒有稱贊過這裡山水之美。
當我親自踏上這地方,第一眼便滿懷欣喜,到這裡才相信耳聞不如親見。
那層疊的崖壁,挺秀的峰巒,奇形怪狀,姿态萬千,實在難以用筆墨描述。
那森林茂密,郁郁蔥蔥,樹木與雲霞相接。
仰觀山色,俯視倒影,愈看愈覺佳妙。
我在這裡流連遊賞了兩天,樂而忘返。
我平生親眼見過的風景之中,沒有比這裡更美的了。
我很高興能觀賞得到這處奇景,假如山水有靈,也應該在千秋萬年歲月之中,因得到我這個知己而感到驚喜了。
”江水又經過大禹的斷江以南,峽谷的北岸有七谷村,兩山之間有一泓清泉,積水成潭,既清且深,靜而不流。
當地老人傳說,這是從前的大江,在大禹治水的時候,由于水道太狹小,不足以宣洩大水,于是大禹另開水道,即現在的峽口,水勢從那裡直沖而下,這段水道便廢棄了,現在稱之為斷江。
賞析與點評 西陵峽是三峽之中最長的一段峽谷。
西陵峽中有“三灘”(洩灘、青灘、崆嶺灘)、“四峽”(燈影峽、黃牛峽、牛肝馬肺峽和兵書寶劍峽)。
峽區高山聳峙,峽中有峽,險灘相繼,灘中有灘,自古三峽船夫有民謠說:“西陵峽中行節稠,灘灘都是鬼見愁。
”然而,葛洲壩工程建成蓄水,使峽谷水位上升,險灘礁石永睡于江底。
江水出峽、故城洲、陸抗城、夷陵縣、馬穿穴 【】注江水出峽,東南流,徑故城洲1。
洲附北岸,洲頭曰郭洲,長二裡,廣一裡,上有步闡故城2,方圓稱洲,周回略滿。
故城洲上,城周五裡,吳西陵督步骘所築也。
孫皓鳳凰元年,骘息闡複為西陵督3,據此城降晉4,晉遣太傅羊祜接援5,未至,為陸抗所陷也。
江水又東徑故城北,所謂陸抗城也6。
城即山為墉,四面天險。
江南岸有山孤秀,從江中仰望,壁立峻絕。
袁山松為郡,嘗登之矚望焉,故其《記》雲:『今自山南上至其嶺,嶺容十許人,四面望諸山,略盡其勢;俯臨大江,如萦帶焉,視舟如凫雁矣。
』 北對夷陵縣之故城。
城南臨大江,秦令白起伐楚7,三戰而燒夷陵者也。
應劭曰:『夷山在西北,蓋因山以名縣也。
』王莽改曰居利,吳黃武元年更名西陵也,後複曰夷陵。
縣北三十裡,有石穴,名曰馬穿。
嘗有白馬出穴,人逐之入穴,潛行出漢中8;漢中人失馬,亦嘗出此穴,相去數千裡。
袁山松言:『江北多連山,登之望江南諸山,數十百重,莫識其名,高者千仞,多奇形異勢,自非煙褰雨霁,不辨見此遠山矣。
餘嘗往返十許過,正可再見遠峰耳。
』 1洲:水中沙地為洲,《詩經·國風·關雎》:“關關睢鸠,在河之洲。
” 2步闡:吳國名将步骘(zhì)之子,替父親鎮守西陵,繼任西陵督。
3息:兒子。
4“孫皓”至“降晉”三句:吳後主猜疑步闡,步闡計劃舉城降晉。
5羊祜:出身名門望族,世代顯宦,其姊為司馬師夫人,外祖父是漢末名儒蔡邕。
西晉初,出任荊州都督,負責策劃滅吳。
6陸抗:吳國名臣陸遜之子,陸遜死後,孫權拜抗為建武校尉,領父親部曲五千人。
其後拜鎮軍将軍,都督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後主孫皓繼位,加陸抗為鎮軍大将軍,領荊州牧。
平定步闡叛變後不久病卒。
7白起:戰國時秦大将,戰功顯赫,封武安侯。
8漢中:漢中郡,治所在今陝西省南部漢中市。
譯文 江水流出峽谷,往東南流,經過故城洲。
洲連接大江北岸,洲頭稱為郭洲,長二裡,寬一裡,上面有步闡的舊城,範圍大緻與郭洲相等,隻是四周的邊緣有些餘地。
故城洲上有一座方圓五裡的城,是吳國西陵督步骘所修築。
孫皓鳳凰元年(二七二),步骘的兒子步闡又出任西陵督,據守這座城,步闡向晉朝投降,晉派遣太傅羊祜前往接應他,羊祜未到,已被陸抗所攻陷。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一座舊城的北面,這就是所謂的陸抗城。
這城依山修築城牆,四面都是天險。
大江南岸有一座山,孤峰獨秀,從江中仰望,崖壁直立,非常險峻。
袁山松任職郡守時,曾經登上山峰,舉目眺望,所以他在《宜都記》說:“現今從山南攀登,到達峰頂,頂上可以容納十來個人,從峰頂環望,四周群山形勢盡收眼底;俯瞰大江,好像迂回的衣帶,江中舟船,小得像浮在水面的鵝雁。
” 北面與夷陵縣舊城相對。
舊城南臨大江,秦國派遣白
杜宇積極開疆拓土,東達嘉陵江,與巴國接壤;北至漢中,與秦為鄰。
杜宇後來讓位給大臣鼈靈,其後秦國借巴人之助,出兵滅蜀,再滅巴國。
據稱杜宇實際上是被鼈靈推翻後逃亡,因複位不成,怨魂化為杜鵑鳥,每逢農曆三月,飛回家鄉悲鳴,直至吐出鮮血,滴在花瓣上,成為杜鵑花。
而蜀人聽到杜鵑悲啼,便知已到播種時節。
2将:魏晉以後,經常任命大臣為将軍,鎮守要地。
3箪(dān):盛飯的圓竹器。
《孟子·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 4岷、峨:岷山、峨嵋。
5衡、疑:衡山、九疑(嶷)山。
譯文 又往東經過巫縣南邊,鹽水從縣東南注入江水。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巫峽,這峽谷是杜宇為了疏通江水而開鑿。
郭仲産說:“查閱《地理志》,巫山在縣境的西南部。
”但現在縣的東部有巫山,這是由于将軍、郡、縣的治所不固定的緣故。
江水又經過巫峽的東面,經過新崩灘,山在漢和帝永元十二年(一〇〇)發生崩塌,晉太元二年(三七七)又崩塌。
山崩的當日,江水倒流一百多裡,湧起了高數十丈的巨浪。
現在灘上有許多巨石,有的圓如籮,有的方似屋,都是從崖上崩裂堕下,使得水流急湍怒吼,因此稱為新崩灘。
崩塌之後留下的山峰,比起其他山嶺,還是相當高峻。
下遊十餘裡,有大巫山,山勢之高不但是三峽群山之冠,而且可以與岷山、峨嵋一争高下,以及與衡嶽、九疑互比高低。
大巫山周圍相連的群山,都是直插青雲,需要登上九霄之外,才可以分辨它們的高低了。
賞析與點評 長江穿越巫山山脈,形成壯偉的峽谷。
古人不知道峽谷,是由于地殼不斷折曲上升、而江河不斷侵蝕下陷所緻,還以為是大禹的鬼斧神功,因此留下不少神話傳說。
巫峽、石門灘 【】注其間首尾百六十裡,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
自三峽七百裡中,兩岸連山,略無阙處,重岩疊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1。
至于夏水襄陵2,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3,其間千二百裡,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4,回清倒影,絕周多生怪柏5,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6,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 江水又東徑石門灘。
灘北岸有山,山上合下開,洞達東西,緣江步路所由。
劉備為陸遜所破,走徑此門,追者甚急,備乃燒铠斷道7。
孫桓為遜前驅,奮不顧命,斬上夔道,截其要徑。
備逾山越險,僅乃得免,忿恚而歎曰8:『吾昔至京,桓尚小兒,而今迫孤,乃至于此。
』遂發憤而薨矣9。
1曦:指太陽。
2襄陵:指水漲。
3“有時”兩句:唐詩仙李白,借此寫下“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名句。
4素:白色。
湍:激流。
5(yǎn):大山上的小山。
6霜旦:清晨的寒露凍結成霜。
7铠:铠甲。
8忿恚(fènhuì):憤怒、怨恨。
9發憤:怒氣爆發。
譯文 從峽谷的開端到結束,長一百六十裡,稱為巫峽,這是因山而命名。
在三峽七百裡水路中,兩岸群山相連,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峭壁險峰,擋住了藍天,遮蔽了陽光,如果不在正午和中夜,看不見太陽、月亮。
到了夏季水漲,江水淹蓋了小丘,上下航行阻絕,假如朝廷有緊急公文傳送,有時早上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可以到達江陵,其間一千二百裡,即使騎快馬、駕疾風,也不一定更快。
春冬時節,則兩岸白色的冰雪伴着急流;碧綠的潭水,清澈的水波蕩漾,水中倒影綽綽;渺無人迹的山峰之上,生長了許多姿态千奇百怪的柏樹,懸泉瀑布,從高處飛濺而下,水清山高樹茂,景物多姿多彩,情趣良多。
每到雨後初晴,或霜凍清晨,林木清冷,山澗寂靜,時常有猿猴在高處引吭啼叫,啼聲連綿不斷,凄厲哀鳴,在空谷中回蕩,很久才消失。
所以漁人流傳着一首漁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石門灘。
灘的北岸有一座山,山的頂上連接,但下部分開,東西兩面貫通,沿着大江的步行道路在這裡穿過。
昔日劉備被陸遜打敗,逃走時經過這山門,後面的追兵來勢急猛,于是劉備焚燒铠甲,以阻斷道路。
孫桓是陸遜的先鋒,奮不顧命,斬山開路,經夔門而上,抄截劉備的前路。
劉備翻過山嶺,越過險地,僅能脫身,他又怒又恨地歎息說:“我當日到京城時,孫桓還是小孩,今日卻把我逼成這樣!”于是因憤恨氣死了。
賞析與點評 巫峽因長江穿越巫山而得名,西起重慶市巫山縣大甯河口,東至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全長約四十五公裡,以幽深秀麗著稱。
巫山十二峰夾峙大江,終年雲霧萦繞,古人認為是神仙境界,因此有巫山神女的神話流傳千載。
秭歸縣、歸子國、屈原故裡、丹陽城 經又東過秭歸縣之南。
注縣故歸鄉,《地理志》曰1:『歸子國也2。
』《樂緯》曰:『昔歸典葉聲律3。
』宋忠曰:『歸即夔。
歸鄉蓋夔鄉矣。
古楚之嫡嗣有熊摯者,以廢疾不立,而居于夔,為楚附庸。
後王命為夔子。
』《春秋》僖公二十六年,楚以其不祀滅之者也。
袁山松曰:『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喻令自寬全。
鄉人冀其見從,因名曰秭歸。
』即《離騷》所謂『女媭婵媛以詈餘』也4。
縣城東北,依山即坂,周回二裡,高一丈五尺,南臨大江。
古老相傳,謂之劉備城,蓋備征吳所築也。
縣東北數十裡,有屈原舊田宅。
雖畦堰縻漫5,猶保屈田之稱也。
縣北一百六十裡,有屈原故宅,累石為室基,名其地曰樂平裡。
宅之東北六十裡,有女媭廟,搗衣石猶存。
故《宜都記》曰:『秭歸蓋楚子熊繹之始國6,而屈原之鄉裡也,原田宅于今具存。
』指謂此也。
1《地理志》:《漢書·地理志》。
2歸子國:商朝時已有歸國,西周時為歸子國,又稱夔子國,後被楚國兼并。
戰國時楚大夫屈原,就生于此地。
3歸典:人名。
葉(xié):同協,調和聲律的意思。
4《離騷》:屈原所撰的詩歌集,帶有濃厚的楚人風格,為漢代辭賦體裁的先驅。
女媭(xū):楚國傳說中的人物,一般被認為是屈原之姐,見《離騷》:“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婵媛(chányuàn):情思牽萦。
詈(lì):責備、責罵。
5畦(qí):長方形的田,《說文解字》雲:“田五十畝曰畦。
”此處泛指田的意思。
6熊繹:楚國始封君主,周成王時,熊繹受封為楚君,春秋戰國時的楚國王族,都是熊繹的後裔。
譯文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秭歸縣的南面。
秭歸縣是從前的歸鄉,《地理志》說:“歸子的封國。
”《樂緯》說:“從前歸國世代掌管音樂。
”宋忠說:“歸就是夔。
歸鄉也就是夔鄉。
古代楚國有一位名叫熊摯的嫡子,因為殘疾不能繼承王位,安置在夔地,成為楚國的附庸。
被以後的楚王封為夔子。
”《春秋》記載:僖公二十六年(前六三四),楚王因為夔子不祭祀楚國祖先,把夔國滅了。
袁山松說:“屈原有個賢惠的姐姐,她聽聞屈原被放逐,也回到歸鄉,安慰他寬心保重。
家鄉的人希望屈原聽姐姐的勸告,因此把這地方稱為秭歸。
”這就是《離騷》所說“女媭深情地牽着我的手,對我輕輕責備”。
縣城的東北面依山坡而建,城方圓二裡,城牆高一丈五尺,南面對着大江。
據當地的老人相傳,稱之為劉備城,大概是劉備征伐吳國時所修築。
縣東北數十裡,有屈原昔日的田地和住宅。
雖然田埂和堤堰已毀壞模糊了,但仍然保存着屈田的名稱。
縣北一百六十裡,有屈原的故居,屋基是壘石所砌成,這地方名為樂平裡。
故居的東北方六十裡,有女媭廟,搗衣石仍然存在,所以《宜都記》說:“秭歸是楚子熊繹最初的封國,又是屈原的家鄉,屈原的田地和住宅至今還在。
”就是指這地方。
賞析與點評 長江東出巫峽,便離開巴、蜀地界,到達今湖北省境。
湖北為古代楚國發源地,留有大量楚文化遺迹和與楚國有關的故事,其中戰國時偉大詩人屈原的家鄉就在巫峽出口的地方。
夷陵縣、東界峽、插竈、流頭灘 經又東過夷陵縣南。
注江水自建平至東界峽1,盛弘之謂之空泠峽。
峽甚高峻,即宜都2、建平二郡界也。
其間遠望,勢交嶺表,有五六峰,參差互出。
上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對3。
俗傳兩郡督郵争界于此4,宜都督郵,厥勢小東傾5,議者以為不如也。
江水曆峽東,徑宜昌縣之插竈下,江之左岸,絕岸壁立數百丈,飛鳥所不能栖。
有一火燼,插在崖間,望見可長數尺。
父老傳言,昔洪水之時,人薄舟崖側6,以餘燼插之岩側,至今猶存,故先後相承謂之插竈也。
江水又東徑流頭灘,其水并峻激奔暴,魚鼈所不能遊。
行者常苦之,其歌曰:『灘頭白,勃堅相持;倏忽淪沒7,别無期。
』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餘裡,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
1建平:三國吳景帝孫休分宜都郡置建平郡,郡治在巫縣,位置在今重慶、湖北交界處。
隋朝初郡廢。
2宜都:漢末,劉備在赤壁之戰後占有荊州,在三峽以東設置臨江郡,後改稱宜都郡,治所在今湖北省宜都市。
隋初郡廢。
3袂(mèi):衣袖。
攘袂,即揚起衣袖。
4督郵:漢朝郡吏職位,奉太守之命到郡轄各縣巡視,檢核官吏是否稱職,掌管郡内驿站,案驗刑獄,權力甚大。
魏晉以後地位逐漸下降,隋以後督郵職位廢除。
5“宜都”兩句:宜都在東面,督郵向東傾,表示退縮。
6薄舟:泊舟。
7倏(shū)忽:極快。
倏又可寫成儵,《楚辭·招魂》:“往來儵忽。
” 譯文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夷陵縣的南面。
江水從建平流到東界峽,盛弘之稱之為空泠峽。
峽谷十分高峻,這就是宜都、建平兩郡的交界。
在峽谷中遠望,山嶺高接天際,有五、六座山峰,參差交錯地挺立。
山上有奇石,形态像兩人對立,振臂争執。
民間傳說,兩郡的督郵正在這裡争論邊界,宜都的督郵姿勢稍為向東傾側,旁觀談論者認為氣勢不及對手。
江水從東界峽穿過,流經宜昌縣的插竈下面,大江的左岸是直立的懸崖,高數百丈,連飛鳥也上不去栖息。
崖壁間插着一塊燃燒未盡的木頭,望上去有數尺長。
當地老人相傳,從前洪水暴發的時候,有人停船靠在崖邊,把燒過未盡的木柴插在岩邊,這根木柴至今還在,所以世代相傳,稱這地方為插竈。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流頭灘,這裡的水流奔騰洶湧,連魚鼈也不能遊過。
旅行的人視這激流為畏途,有歌謠這樣說:“在灘頭的洶湧白浪中,大家奮力堅持;刹那間或許沉下水底,告别已來不及啊。
”袁山松說:“從蜀郡到這裡,路程五千多裡,順流而下行五日,逆流而上卻要行百日。
” 賞析與點評 長江出峽之後,兩岸山勢逐漸開闊,江岸兩旁雖然仍然可見山丘,但已不及峽中雄偉壯觀,但民間對當地的奇岩怪石,仍有種種傳說。
宜昌縣、黃牛灘 【】注江水又東徑宜昌縣北。
分夷道佷山所立也1,縣治江之南岸,北枕大江,與夷陵對界2。
《宜都記》曰:『渡流頭灘十裡,便得宜昌縣。
』江水又東徑狼尾灘而曆人灘。
袁山松曰:『二灘相去二裡。
人灘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沒冬出,其石嵚崟3,數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須發皆具,因名曰人灘也。
』江水又東徑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
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石色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
既人迹所絕,莫得究焉。
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雖途徑信宿,猶望見此物,故行者謠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1佷(hěn)山:在湖北省長陽縣西北,三國吳曾設置佷山縣,隸屬宜都郡。
蜀漢章武二年二月,先主劉備親征東吳,從秭歸進軍猇亭,在佷山開路通向武陵郡,派遣侍中馬良招撫五溪蠻。
2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
古人雲:“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
”意思是山到了這裡就變成了丘陵,水到了這裡化激湍為緩流了。
3嵚崟(qīnyín):山勢高險。
譯文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宜昌縣的北面。
宜昌縣是從夷道、佷山二縣各分出一部分設立的,縣治在大江的南岸,北面靠着大江,與夷陵相對,隔江為界。
《宜都記》說:“過了流頭灘十裡,便到達宜昌縣。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狼尾灘,又流過人灘。
袁山松說:“兩灘相距二裡。
人灘水流非常湍急,南岸有塊青石,夏天沒在水中,冬天露出水面,這塊石既巨大又怪異,在數十步内觀看,滿布人面的形狀,有些大有些小,形态分明的,須發都齊全,因此名為人灘。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黃牛山,山下有灘,名為黃牛灘。
大江南岸山嶺重疊,最外層的高崖之上,有一塊顔色斑斓的岩石,形狀像一個人背着刀,牽着牛,人黑色,牛黃色,是天然生成,神态非常清晰。
岩石的所在人迹不到,無法去詳細探究了。
這塊岩石位置特别高,而且湍急的江流迂回彎曲,雖然經過兩天的航程,也能夠看見這塊岩石,故此旅人們編了一首歌謠說:“早上從黃牛啟程,晚上在黃牛栖息,三早三晚,黃牛仍然在那裡。
”意思是水路迂回彎曲,環視觀望景象相同,似乎是同一地方。
賞析與點評 大江過宜昌縣,江中多險灘,郦道元引述前人所記,講述船在險灘航行的艱難。
西陵峽、大禹斷江 【】注江水又東徑西陵峽。
《宜都記》曰:『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裡,山水纡曲,而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
絕壁或千許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類1。
林木高茂,略盡冬春。
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2。
所謂三峽,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聞峽中水疾,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曾無稱有山水之美也。
及餘來踐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
其疊崿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叙。
林木蕭森,離離蔚蔚,乃在霞氣之表。
仰矚俯映,彌習彌佳。
流連信宿,不覺忘返,目所履曆,未嘗有也。
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于千古矣。
』江水曆禹斷江南。
峽北有七谷村,兩山間有水清深,潭而不流。
又耆舊傳言,昔是大江,及禹治水,此江小不足瀉水,禹更開今峽口,水勢并沖,此江遂絕,于今謂之斷江也。
1像類:指各種各樣的物類。
2泠泠(línɡ):此處是凄厲、清亮的意思。
譯文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西陵峽。
《宜都記》說:“從黃牛灘往東,進入西陵縣界,到峽口有一百多裡,山水迂回彎曲,兩岸的高山重重疊疊,不到正午或中夜,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懸崖絕壁有千丈多高,壁上的岩石彩色斑斓,形狀姿态似各種物類。
這裡的樹林高大茂密,冬季依然蒼翠如春。
猿猴叫聲清亮,回聲響遍山谷,久久不絕。
所謂三峽,這就是其中之一。
”袁山松說:“經常聽别人說,峽中的水流湍急,書中記載及口頭傳說,都說到經曆過的險惡情景,向别人提出告誡,從來沒有稱贊過這裡山水之美。
當我親自踏上這地方,第一眼便滿懷欣喜,到這裡才相信耳聞不如親見。
那層疊的崖壁,挺秀的峰巒,奇形怪狀,姿态萬千,實在難以用筆墨描述。
那森林茂密,郁郁蔥蔥,樹木與雲霞相接。
仰觀山色,俯視倒影,愈看愈覺佳妙。
我在這裡流連遊賞了兩天,樂而忘返。
我平生親眼見過的風景之中,沒有比這裡更美的了。
我很高興能觀賞得到這處奇景,假如山水有靈,也應該在千秋萬年歲月之中,因得到我這個知己而感到驚喜了。
”江水又經過大禹的斷江以南,峽谷的北岸有七谷村,兩山之間有一泓清泉,積水成潭,既清且深,靜而不流。
當地老人傳說,這是從前的大江,在大禹治水的時候,由于水道太狹小,不足以宣洩大水,于是大禹另開水道,即現在的峽口,水勢從那裡直沖而下,這段水道便廢棄了,現在稱之為斷江。
賞析與點評 西陵峽是三峽之中最長的一段峽谷。
西陵峽中有“三灘”(洩灘、青灘、崆嶺灘)、“四峽”(燈影峽、黃牛峽、牛肝馬肺峽和兵書寶劍峽)。
峽區高山聳峙,峽中有峽,險灘相繼,灘中有灘,自古三峽船夫有民謠說:“西陵峽中行節稠,灘灘都是鬼見愁。
”然而,葛洲壩工程建成蓄水,使峽谷水位上升,險灘礁石永睡于江底。
江水出峽、故城洲、陸抗城、夷陵縣、馬穿穴 【】注江水出峽,東南流,徑故城洲1。
洲附北岸,洲頭曰郭洲,長二裡,廣一裡,上有步闡故城2,方圓稱洲,周回略滿。
故城洲上,城周五裡,吳西陵督步骘所築也。
孫皓鳳凰元年,骘息闡複為西陵督3,據此城降晉4,晉遣太傅羊祜接援5,未至,為陸抗所陷也。
江水又東徑故城北,所謂陸抗城也6。
城即山為墉,四面天險。
江南岸有山孤秀,從江中仰望,壁立峻絕。
袁山松為郡,嘗登之矚望焉,故其《記》雲:『今自山南上至其嶺,嶺容十許人,四面望諸山,略盡其勢;俯臨大江,如萦帶焉,視舟如凫雁矣。
』 北對夷陵縣之故城。
城南臨大江,秦令白起伐楚7,三戰而燒夷陵者也。
應劭曰:『夷山在西北,蓋因山以名縣也。
』王莽改曰居利,吳黃武元年更名西陵也,後複曰夷陵。
縣北三十裡,有石穴,名曰馬穿。
嘗有白馬出穴,人逐之入穴,潛行出漢中8;漢中人失馬,亦嘗出此穴,相去數千裡。
袁山松言:『江北多連山,登之望江南諸山,數十百重,莫識其名,高者千仞,多奇形異勢,自非煙褰雨霁,不辨見此遠山矣。
餘嘗往返十許過,正可再見遠峰耳。
』 1洲:水中沙地為洲,《詩經·國風·關雎》:“關關睢鸠,在河之洲。
” 2步闡:吳國名将步骘(zhì)之子,替父親鎮守西陵,繼任西陵督。
3息:兒子。
4“孫皓”至“降晉”三句:吳後主猜疑步闡,步闡計劃舉城降晉。
5羊祜:出身名門望族,世代顯宦,其姊為司馬師夫人,外祖父是漢末名儒蔡邕。
西晉初,出任荊州都督,負責策劃滅吳。
6陸抗:吳國名臣陸遜之子,陸遜死後,孫權拜抗為建武校尉,領父親部曲五千人。
其後拜鎮軍将軍,都督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後主孫皓繼位,加陸抗為鎮軍大将軍,領荊州牧。
平定步闡叛變後不久病卒。
7白起:戰國時秦大将,戰功顯赫,封武安侯。
8漢中:漢中郡,治所在今陝西省南部漢中市。
譯文 江水流出峽谷,往東南流,經過故城洲。
洲連接大江北岸,洲頭稱為郭洲,長二裡,寬一裡,上面有步闡的舊城,範圍大緻與郭洲相等,隻是四周的邊緣有些餘地。
故城洲上有一座方圓五裡的城,是吳國西陵督步骘所修築。
孫皓鳳凰元年(二七二),步骘的兒子步闡又出任西陵督,據守這座城,步闡向晉朝投降,晉派遣太傅羊祜前往接應他,羊祜未到,已被陸抗所攻陷。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一座舊城的北面,這就是所謂的陸抗城。
這城依山修築城牆,四面都是天險。
大江南岸有一座山,孤峰獨秀,從江中仰望,崖壁直立,非常險峻。
袁山松任職郡守時,曾經登上山峰,舉目眺望,所以他在《宜都記》說:“現今從山南攀登,到達峰頂,頂上可以容納十來個人,從峰頂環望,四周群山形勢盡收眼底;俯瞰大江,好像迂回的衣帶,江中舟船,小得像浮在水面的鵝雁。
” 北面與夷陵縣舊城相對。
舊城南臨大江,秦國派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