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卷三十三至卷三十五)

關燈
國國王拘拿,帶回秦國,并在那裡設立了巴郡,治所在江州。

    漢獻帝初平元年(一九〇),分巴郡為三個郡,江州便成為永甯郡治所了。

    到了建安六年,劉璋接受了蹇胤的建議,恢複了原來的巴郡,派嚴顔為郡太守。

    嚴顔見(劉璋邀請)先主劉備進入蜀地,歎息地說:“獨坐深山之中,卻把猛虎放出來,為自己作保衛(太危險了)。

    ”這裡就是嚴顔為劉璋的愚蠢而搥胸頓足的地方。

     漢朝的時候,巴郡的治所江州,就是巴水北岸的北府城,後來才遷徙到南城。

    劉備最初任命江夏人費觀為郡太守,兼任江州都督。

    後來都護李嚴改建城牆,方圓十六裡,建造了蒼龍、白虎等城門,要求設立巴州,把附近五個郡劃歸巴州管轄,但丞相諸葛亮不批準,成立巴州的計劃最終沒有實現。

    巴郡多山坡,形勢險峻,房屋建在山坡上,層層重疊,經常發生火災,而且居民互不相容。

    在水邊搭建船屋的居民,有五百多家,因地處兩條大江的會合處,夏季江水猛漲,淹沒沖壞不少船屋,淹死的人不計其數。

    縣境有官府的橘園和荔枝園,夏天來臨,果實成熟,郡太守(二千石俸祿的職級)時常準備了飯菜,邀請士大夫們聚集在果樹下品嘗。

    縣城的北面有稻田,出産專供皇室禦用的稻米。

     賞析與點評 戰國時,秦國開辟南方,滅巴國,設置巴郡。

    巴人以長蛇為保護神,巴是長蛇的象形,巴人在夏商時期已見史載。

    巴人分布于湖北西部山區,後來擴展到四川盆地東部、湘西、陝東南,這一帶山嶺連綿,稱為“大巴山”。

    周武王伐纣時有功,封為巴子國,但長期以來仍處部落聯盟狀态。

    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的記述,巴人稱首領為廪君,在廪君帶領下,一部分巴人沿夷水(清江)進入今湖北恩施州境内,戰勝鹽水女神部落之後,在夷城(今湖北恩施)建立都城。

    其後裔一部分繼續西遷,至今重慶、川東一帶,建立巴國。

    一部分巴人部落仍然留居在清江流域,并陸續向西部和南部流動,部分巴人進入湘西。

     西晉蜀郡學者常璩《華陽國志·巴志》記述了秦滅巴國的經過:“秦惠文王與巴、蜀為好。

    蜀王弟苴侯私親于巴。

    巴蜀世戰争,周慎靓王五年(前三一六),蜀王伐苴侯。

    苴侯奔巴。

    巴求救于秦。

    秦惠文王遣張儀、司馬錯救苴、巴。

    遂伐蜀,滅之。

    儀貪巴、苴之富,執王以歸。

    置巴、蜀及漢中郡。

    分其地為四十一縣。

    ”這是另一個“假虞滅虢”的故事。

     巴國滅亡之後,其遺民尚在,近代學者普遍認為,散居于今湖北、湖南、四川、重慶、貴州等省市交界山區的土家族,就是巴人的後裔。

     朐忍縣、瞿巫灘、傘子鹽、檀井溪 經又東過魚複縣南,夷水出焉。

     注江水又東,右徑朐忍縣故城南1。

    常璩曰2:『縣在巴東郡西二百九十裡,縣治故城,跨其山阪,南臨大江。

    江之南岸有方山,山形方峭,枕側江濆3。

    』江水又東徑瞿巫灘,即下瞿灘也,又謂之博望灘。

    左則湯溪水注之,水源出縣北六百餘裡上庸界4,南流曆縣,翼帶鹽井一百所,巴川資以自給。

    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張傘,故因名之曰傘子鹽。

    有不成者,形亦必方,異于常鹽矣。

    王隐《晉書·地道記》曰5:『入湯口四十三裡,有石,煮以為鹽。

    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鹽成。

    』蓋蜀火井之倫6,水火相得乃佳矣。

    湯水下與檀溪水合,水上承巴渠水,南曆檀井溪,謂之檀井水,下入湯水。

    湯水又南入于江,名曰湯口。

     1朐(qú)忍縣:在今重慶萬州區、雲陽縣之間。

     2常璩:字道将,東晉蜀郡江原縣(今四川省成都市崇州)人,成漢時官至散騎常侍。

    東晉桓溫進攻成漢,常璩與中書監王嘏等勸李勢降晉。

    撰《華陽國志》十二卷,記述益、甯等州史地,今存。

    清朝學者洪亮吉認為,此書與《越絕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方志。

     3(fén):水邊,岸邊。

    宋王安石詩句:“茂松修竹翠紛紛,正得山阿與水。

    ” 4上庸:東漢建安二十年(二一五)分漢中郡東部設置上庸郡,治上庸縣(今湖北竹山縣西南)。

     5王隐:字處叔,晉元帝年間(三一八至三二三)人,留心晉代史事,撰有《晉書》九十三卷,已佚,《地道記》是其中一篇。

     6倫:相類的意思。

     譯文 又往東流過魚複縣南邊,夷水流出來。

     江水又往東流,右邊流經朐忍縣舊城的南面。

    常璩說:“朐忍縣在巴東郡西二百九十裡,縣治就在舊縣城,坐落在山坡上,南面瀕臨大江。

    大江南岸有方山,山呈方形,山坡陡峭,一側緊靠江水而立。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瞿巫灘,也就是下瞿灘,又稱為博望灘。

    左面有湯溪水注入,湯溪水發源于縣北六百餘裡的上庸郡界,往南流經過縣城,沿途流經鹽井一百多所,巴川一帶就靠這些鹽井自給。

    鹽粒大的一寸見方,中央隆起,形狀像一把張開的傘,因此稱為傘子鹽。

    有些結不成傘狀,但也一定是方形,與一般鹽粒不同。

    王隐《晉書·地道記》說:“進入湯口四十三裡,有一種石頭可以煮出鹽來。

    石頭大塊的像量米的升,小的像拳頭,放進水裡煮,水煮幹了就結成鹽。

    ”這大概是與蜀地噴火井類似的現象,是水與火互相配合,産生出好質量的鹽來。

    湯水的下遊與檀溪水會合,檀溪水上遊承接巴渠水,往南流經過檀井溪,稱為檀井水,下遊注入湯水。

    湯水又往南流注入大江,彙合處名為湯口。

     賞析與點評 四川盆地南部出産井鹽,今自貢市仍有鹽都之稱。

    鹽是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水經注》對此有詳細記述。

    據正史《晉書》記載,晉朝的巴東郡“以鹽立國”,繁盛一時,人口戶數約為同時期巴郡的兩倍。

     巴鄉清、靈壽木 【】注江之左岸有巴鄉村,村人善釀,故俗稱巴鄉清1,郡出名酒。

    村側有溪,溪中多靈壽木,中有魚,其頭似羊,豐肉少骨,美于餘魚。

    溪水伏流徑平頭山,内通南浦故縣陂湖2。

    其地平曠,有湖澤,中有菱芡鲫雁,不異外江。

    凡此等物,皆入峽所無。

    地密惡蠻3,不可輕至。

     1巴鄉清:酒名,大抵是蒸餾酒,所以名為“清”。

     2南浦故縣:晉朝巴東郡管轄魚複、朐忍、漢豐、南浦四縣;南朝劉宋時,巴東郡改稱巴東國,轄魚複、朐忍、漢豐、南浦、新浦、巴渠、黾陽七縣。

    其後南浦縣廢撤,因此稱南浦故縣。

     3地密:指地方偏僻。

     譯文 江水的左岸有個巴鄉村,村民善于釀酒,所以民間稱這裡的酒為巴鄉清,是郡中出産的名酒。

    巴鄉村旁邊有溪,溪中長了很多靈壽樹,水中有魚,魚頭像羊,肉厚骨少,味道比一般魚更鮮美。

    溪水潛流經過平頭山下面,與舊南浦縣内的陂湖相通。

    這一帶土地廣闊平坦,有不少湖泊沼澤,水中有菱、芡等植物,又有鲫魚、大雁等魚鳥,與外江沒有差别。

    進入峽谷之後,這些動植物全都看不到了。

    這裡地方偏僻,民風兇蠻,不可以随便進去。

     賞析與點評 自古以來,巴蜀出名酒,巴蜀美食也享譽全國,川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水經注》介紹了一千多年前的巴郡美酒佳肴。

     永安宮、諸葛亮受遺命處 【】注江水又東,右徑夜清而東曆朝陽道口,有縣治,治下有市,十日一會。

     江水又東,左徑新市裡南,常璩曰:『巴舊立市于江上,今新市裡是也。

    』 江水又東,右合陽元水。

    水出陽口縣西南1、高陽山東,東北流徑其縣南,東北流,丙水注之。

    水發縣東南柏枝山,山下有丙穴,穴方數丈,中有嘉魚,常以春末遊渚,冬初入穴,抑亦褒漢丙穴之類也。

    其水北流入高陽溪。

    溪水又東北流,注于江,謂之陽元口。

     江水又東徑南鄉峽,東徑永安宮南,劉備終于此,諸葛亮受遺處也。

    其間平地可二十許裡,江山迥闊,入峽所無。

    城周十餘裡,背山面江,頹墉四毀,荊棘成林,左右民居,多墾其中。

     1陽口縣:在長江南岸,今重慶市奉節縣永樂鎮、安坪鄉一帶。

    本節地名多不見于其他史籍。

     譯文 江水又往東流,右方經過夜清,又往東流經過朝陽道口,這裡有一個縣治,縣治下有市場,十日一次集市。

     江水又往東流,左方經過新市裡的南面,常璩說:“從前巴郡在江水上設立市場,就是現在的新市裡。

    ” 江水又往東流,右方會合陽元水。

    陽元水發源于陽口縣的西南方、高陽山的東面,向東北流,經過縣城南面,往東北流,丙水注入。

    丙水發源于縣東南方的柏枝山,山下有丙穴,洞口數丈見方,洞中有嘉魚,常在暮春時節遊到沙洲旁邊,冬天來臨藏入洞内,或許情況就像褒漢丙穴那樣吧。

    丙水往北流,注入高陽溪。

    溪水又往東北流,注入大江,彙合處稱為陽元口。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南鄉峽。

    又往東流,經過永安宮的南面,劉備在這裡逝世,這也是諸葛亮接受遺诏的地方。

    其間平地二十餘裡,大江兩側的山勢較開闊,進入峽谷之後就沒有這形勢了。

    永安城方圓十餘裡,背靠高山,前臨大江,四面城牆都已塌毀,長滿了荊棘,附近的百姓,很多就在破城裡面開墾種植。

     賞析與點評 劉備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千古以來脍炙人口,但托孤的細節,并非一般講史者能詳述;而白帝城永安宮的所在地,更少有人注意。

     諸葛亮圖壘(八陣圖)、赤岬山、赤岬城 【】注江水又東徑諸葛亮圖壘南,石碛平曠1,望兼川陸。

    有亮所造八陣圖,東跨故壘,皆累細石為之。

    自壘西去,聚石八行,行間相去二丈,因曰:『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覆敗。

    』皆圖兵勢行藏之權2,自後深識者所不能了。

    今夏水漂蕩,歲月消損,高處可二三尺,下處磨滅殆盡。

    江水又東徑赤岬城西3,是公孫述所造,因山據勢,周回七裡一百四十步,東高二百丈,西北高千丈,南連基白帝山,甚高大,不生樹木,其石悉赤。

    土人雲,如人袒胛,故謂之赤岬山。

    《淮南子》曰:『彷徨于山岬之旁。

    』《注》曰:『岬,山脅也。

    』郭仲産曰:『斯名将因此而興矣。

    』 1石碛:石灘。

     2行藏之權:指虛實布局,随機應變。

     3岬(jiǎ):肩胛。

    此處胛與岬通用。

     譯文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諸葛亮八陣圖石堆的南面,這裡石灘平坦開闊,河川及平野都可以一覽無遺。

    諸葛亮所造的八陣圖,往東跨越舊營壘,以細石壘砌而成。

    從營壘往西,堆砌了八行石頭,每行之間相距兩丈,砌成之後他說:“八陣排列成了,今後用兵打仗,大概不會戰敗了。

    ”八陣圖所表示的,是用兵的虛實布置,随機應變的戰術,但後人即使對兵法有深刻認識,也不能了解。

    現今夏季水流沖激,長年累月地侵蝕磨損,高處隻剩下二三尺,低處已差不多完全磨滅了。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赤岬城的西面,這是公孫述所建造。

    赤岬城依據山勢而築,城方圓七裡一百四十步,東面高二百丈,西北面高一千丈,南面的城基與白帝山連接,顯得非常高大,山上不生樹木,岩石都是赭赤色。

    當地的人說,這座山好像袒露肩膊的人,所以稱之為赤岬山。

    《淮南子》說:“彷徨在山岬的旁邊。

    ”《注》說:“岬,就是山脅下的意思。

    ”郭仲産說:“這個名稱将會因此而流行了。

    ” 賞析與點評 諸葛亮不但是蜀漢丞相,他更是中國人傳說中的智謀代表,文能安邦,武能退敵,長江沿岸不少古迹,隻要與諸葛亮扯上關系,便能受後人崇敬。

    長江岸上有一片排列奇特的石灘,被好事者稱為諸葛亮八陣圖,以至唐朝詩聖杜甫,也有“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的名句,以贊揚諸葛亮。

    三峽水庫落成之後,八陣圖已沒入水中。

     魚複縣故城、白帝城、巴東郡、淫預石 【】注江水又東徑魚複縣故城南1,故魚國也。

    《春秋左傳》文公十六年,庸與群蠻叛2,楚莊王伐之3,七遇皆北,『惟裨、鯈、魚人逐之』是也4。

    《地理志》江關都尉治。

    公孫述名之為白帝,取其王色5。

    蜀章武二年,劉備為吳所破,改白帝為永安,巴東郡治也。

    漢獻帝興平元年,分巴為二郡,以魚複為故陵郡6。

    蹇胤訴劉璋,改為巴東郡,治白帝山城,周回二百八十步,北緣馬嶺,接赤岬山,其間平處,南北相去八十五丈,東西七十丈;又東傍東瀼溪,即以為隍7;西南臨大江,窺之眩目。

    惟馬嶺小差委迤8,猶斬山為路,羊腸數四,然後得上。

    益州刺史鮑陋鎮此,為谯道福所圍9,城裡無泉,乃南開水門,鑿石為函道,上施木天公10,直下至江中,有似猿臂相牽引汲,然後得水。

    水門之西,江中有孤石,為淫預石,冬出水二十餘丈,夏則沒,亦有裁出處矣。

     1魚複縣故城:今重慶市奉節縣城。

     2庸:古部族名,曾協助周武王伐纣。

    《尚書·牧誓》雲:“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

    ”庸為諸部族之首。

    庸人分布于長江三峽東西兩側山區,其下有麇(jūn)、鯈(tiáo)、魚、夔(kuí)等附屬小國。

     3楚莊王:春秋時楚國君主,為五霸之一。

     4惟裨、鯈、魚人逐之:此句出自《左傳·文公十六年》,原文為:“惟裨、鯈、魚人實逐之。

    ”意思是楚莊王借裨人、人、魚人的幫助,打敗庸國。

     5“公孫述”兩句:漢朝人深信五行相生相克的說法,漢朝以火德統治天下,應該被土德取代,所以王莽自稱土德,篡漢,王莽滅亡,應該被金德取代,因此公孫述割據益州,自稱以金德建立政權。

    火德尚赤(紅色),土德尚黃,金德尚白,所以公孫述築白帝城。

    《後漢書·五行志》說:“時人竊言王莽稱黃,述欲繼之,故稱白。

    ” 6故陵郡:前文益州牧劉璋曾分巴郡東部設置“固陵郡”,此處寫成“故陵”。

    今重慶市雲陽縣有故陵鎮,不知哪一個寫法正确。

     7隍:本義是沒有水的護城壕。

     8小差:稍為。

    委迤:此處指地勢平緩。

     9“益州”兩句:東晉義熙元年(四〇五)益州兵變,谯縱攻陷成都,殺害晉益州刺史毛璩而建立政權。

    晉相國劉裕派劉敬宣、鮑陋等領兵伐蜀,谯縱大将谯道福阻險拒守,晉軍受阻。

     10木天公:木造的臂架。

     譯文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魚複縣舊城的南面,這是從前的魚國。

    《春秋左傳》記載:文公十六年(前六一一),庸國與群蠻反叛,楚莊王出兵讨伐,七次交戰都被打敗,其實是裨、鯈、魚等族人把楚兵趕走的。

    據《地理志》記載,這是江關都尉的治所。

    公孫述稱之為白帝,因當地曾經有白龍王(白帝)現形而取名。

    蜀國章武二年(二二二),劉備被吳國打敗,改白帝為永安,這是巴東郡的治所。

    在漢獻帝興平元年(一九四),巴郡分設為兩個郡,原拟以魚複縣為故陵郡治所。

    蹇胤向(益州牧)劉璋提議,改稱為巴東郡,治所在白帝山城。

    白帝山城方圓二百八十步,北面依靠馬嶺,與赤岬山連接,兩山之間平坦的地方,南北相距八十五丈,東西相距七十丈;又東面瀕東瀼溪,就作為護城河;西南面俯臨大江,往下望令人頭暈目眩。

    隻有馬嶺一帶山勢稍為連綿平緩,但也需要開山辟路,沿着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才可以盤山而上。

    益州刺史鮑陋在這裡鎮守,被谯道福所圍攻,城内沒有泉水,于是在南面開了水門,在岩壁上鑿開函道,上面架設了木天公,一直放到江中,好像猿猴手牽着手把水汲上城内,然後有水可用。

    水門的西面,江中有一塊孤石,就是淫預石,冬天露出水面二十餘丈,夏天則沉沒水中,也有少許露出水面的地方。

     賞析與點評 據正史陳壽《三國志》記述,蜀漢章武元年(二二一)四月,劉備在成都稱帝,七月,以為關羽報仇為名,移駐巴東郡(今重慶市奉節縣)興兵伐吳。

    章武二年正月,攻克秭歸;二月,兵臨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六月,大敗于東吳軍,劉備“由步道還魚複,改魚複縣曰永安”,并在白帝城置永安宮。

    章武三年(二二三)二月,丞相諸葛亮自成都移白帝城,輔助劉備軍務;三月,劉備突然病笃,向丞相諸葛亮及尚書令李嚴托孤;四月癸巳,劉備在永安宮駕崩,時年六十三。

    劉備自正式登基到駕崩,隻在成都停留了三個月,其餘時間幾乎一直留在白帝城。

    白帝城永安宮是這位出身草莽、一生浪迹的皇帝的最後歸宿。

     三峽、白鹽崖、瞿塘灘 【】注江水又東徑廣溪峽,斯乃三峽之首也1。

    其間三十裡,頹岩倚木2,厥勢殆交。

    北岸山上有神淵,淵北有白鹽崖,高可千餘丈,俯臨神淵。

    土人見其高白,故因名之。

    天旱,燃木岸上,推其灰燼,下穢淵中,尋即降雨。

    常璩曰:『縣有山澤水神,旱時鳴鼓請雨,則必應嘉澤。

    』《蜀都賦》所謂:『應鳴鼓而興雨也。

    』峽中有瞿塘、黃龛二灘3,夏水回複,沿溯所忌4。

    瞿塘灘上有神廟,尤至靈驗。

    刺史二千石徑過5,皆不得鳴角伐鼓。

    商旅上下,恐觸石有聲,乃以布裹篙足6。

    今則不能爾,猶飨薦不辍7。

    此峽多猿,猿不生北岸,非惟一處。

    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聞聲,将同貉獸渡汶而不生矣8。

    其峽,蓋自昔禹鑿以通江,郭景純所謂:『巴東之峽,夏後疏鑿者。

    』 1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全長一百九十三公裡。

     2頹岩:傾側的岩石。

     3龛(kān):小窟或小屋,後世指放置神像的小閣或洞穴。

    黃龛是地名。

     4溯(sù):逆流而上。

     5二千石:唐以前官階,中央九卿、地方郡太守、國相,每年俸祿二千石糧食,因此稱為“二千石”。

     6篙:撐船的竹竿。

     7飨薦:以酒食祭祀神靈。

     8貉(hé):犬科動物,晝伏夜出,皮毛珍貴。

     譯文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廣溪峽,這就是三峽的開端了。

    峽谷長三十裡,懸空欲墜的危岩,枝幹斜生的大樹,看起來兩岸要互相交接。

    北岸的山上有一個神秘的深淵,深淵的北面有白鹽崖,崖高一千多丈,可以居高臨下俯望神淵。

    當地人因為山崖又高又白,所以取名。

    天旱時,在岸上燃燒樹木,把灰燼往下推,污染了深淵,不久便會下雨。

    常璩說:“縣境有山澤水神,天旱時擊鼓求雨,必定應驗,喜降甘霖。

    ”這就是《蜀都賦》所說的:“應鳴鼓而興雨(敲響鼓聲就會下雨)。

    ”峽谷中有瞿塘、黃龛兩處險灘,夏季洪水猛漲激起漩渦,上灘下灘都得提心吊膽。

    瞿塘灘上有一座神廟,特别靈驗。

    刺史、二千石級别的高官經過,都不可以吹号打鼓驚擾神靈。

    商人旅客逆流而上或者順流而下,擔心撐竿碰觸到岩石發出聲響,都用布包起撐竿的下端。

    現在雖然不會這樣做,但祭祀水神仍然沒有間斷。

    這峽谷中猿猴很多,但北岸卻沒有猿猴,不僅僅某一地點。

    偶然有人捕捉一些猿猴,放到北山之中,其後卻聽不到猿猴的叫聲,也許就像貉子一樣,一渡過汶水便不能生存了。

    據說從前大禹為了疏導江水,鑿開了這峽谷,郭景純說過:“巴東峽谷,是夏禹王為了疏導大江而開鑿。

    ” 賞析與點評 長江三峽,自古以來以險峻雄奇聞名天下,郦道元雖然從未涉足三峽,但閱讀了不少東晉南朝人對三峽的記述,抄錄在《水經注》中,在文字之外神遊三峽的壯美。

     巫山、新崩灘 經又東過巫縣南,鹽水從縣東南流注之。

     注江水又東徑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1。

    郭仲産雲:『按《地理志》,巫山在縣西南。

    』而今縣東有巫山,将2、郡、縣居治無恒故也。

    江水曆峽東,徑新崩灘,此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晉太元二年又崩。

    當崩之日,水逆流百餘裡,湧起數十丈。

    今灘上有石,或圓如箪3,或方似屋,若此者甚衆,皆崩崖所隕,緻怒湍流,故謂之新崩灘。

    其頹岩所餘,比之諸嶺,尚為竦桀。

    其下十餘裡,有大巫山,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4,偕嶺衡、疑5。

    其翼附群山,并概青雲,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

     1杜宇:傳說中古蜀國的國王。

    據揚雄《蜀王本紀》記載,杜宇從天降至朱提(今雲南省昭通市),娶江原(今四川省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