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卷三十三至卷三十五)

關燈
班固在《漢書》中評論說:“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 譯文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成都縣,縣在漢武帝元鼎二年(前一一五)設立。

    縣境有兩條江,雙雙流過郡城下面。

    所以揚雄《蜀都賦》說:“兩江從前面穿過。

    ”《風俗通》說:“秦昭王任命李冰為蜀郡太守,在成都開鑿了兩條河渠,這水利可以灌溉萬頃農田。

    江神每年要娶兩個女孩為妻,李冰把自己的女兒送去與江神成婚,直入神祠裡面,向江神勸酒,酒杯泛起了水紋,李冰厲聲斥責,江神和李冰都忽然消失了。

    過了很久,有兩頭牛在江岸旁相鬥,再過一會,李冰回來,渾身流汗,他對下屬說:我鬥得筋疲力盡了,你們過來幫我一下。

    南面那頭牛,腰間純白色的東西,是我的绶帶。

    于是主簿前去刺殺北面那頭牛,江神就死了。

    蜀人敬佩李冰的勇氣和果斷,因此把強壯勇猛的人都稱為冰兒。

    ”秦惠王二十七年(前三一一),派遣張儀和司馬錯等人領兵滅蜀國,于是設置蜀郡。

    王莽時改名為導江。

    張儀模仿鹹陽的格局,建築了成都城。

    晉朝太康年間(二八〇至二八九),蜀郡立為王國,長官改稱成都内史。

    成都是益州刺史的治所。

     《地理風俗記》說:“華陽、黑水一帶就是梁州。

    ”漢武帝元朔二年(前一二七),把梁州改稱為益州,這是因為新開發了犍為、牂柯、越巂三郡,州的範圍益加遼闊,所以稱為益。

    州治起初在廣漢郡的雒縣,後來遷徙到這裡。

    因此李固《與弟圄書》說:“我李固今年五十七歲,鬓發已白了,俗語說生活安樂便要出遊,心滿意足便離去。

    我已經遊遍天下,隻是未到過益州。

    從前嚴夫子經常說:‘經書有五部,學習了四部;天下有九州,遊曆過八州。

    ’我真想能像這位先生一樣呀!” 當初張儀築城時,取土的地方,離城十裡,蓄了水用來養魚,就是現在的萬頃池。

    城北又有龍堤池,城東有千秋池,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水道互相流通,無論冬夏都不枯竭。

    西南兩條江上架了七條橋:正對西門在郫江上的,名為沖治橋;西南石牛門的,名為市橋,吳漢領兵入蜀時,從廣都派遣一支輕騎兵先到,把橋燒掉,橋下的水池稱為石犀淵,從前李冰造了五頭犀牛,用來鎮壓水妖,又引渠道穿過石犀,通到南江,把當地命名為犀牛裡,其後移走兩頭犀牛,一頭移到府城市場的市橋門,一頭沉在池底;大城南門的,名為江橋;江橋南面的橋,名為萬裡橋;在西面上遊的,名為夷星橋;下遊的,名為笮橋,南岸的大道東面,有一所學堂,當初文翁任蜀郡太守,設立了講堂,又在南城建造了石室,永初(一〇七至一一三)以後,學堂遇上火災,後任的郡守加建了兩間石室,後來州官府把郡學堂侵占了,學堂遷移到夷星橋南岸的大道東邊。

     賞析與點評 成都是蜀郡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中原文明傳播到巴蜀的重要據點,秦漢時期,大批中原士商遷居蜀郡,同時派遣不少才識超卓的官員出任蜀郡太守,蜀郡的文化水平迅速提升,人才輩出,張儀、李冰、司馬相如、揚雄、文翁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這些曆史人物,為蜀郡的發展,留下不少故事和史迹。

     錦官、廣都縣、長升橋、升仙橋(司馬相如題字處) 【】注道西城,故錦官也。

    言錦工織錦,則濯之江流,而錦至鮮明,濯以他江,則錦色弱矣,遂命之為錦裡也。

    蜀有回複水,江神嘗溺殺人,文翁為守,祠之,勸酒不盡,拔劍擊之,遂不為害。

     江水東徑廣都縣1,漢武帝元朔二年置,王莽之就都亭也。

    李冰識察水脈,穿縣鹽井。

    江西有望川原,鑿山崖度水,結諸陂池,故盛養生之饒,即南江也。

    又從沖治橋北折曰長升橋。

    城北十裡曰升仙橋,有送客觀,司馬相如将入長安,題其門曰:『不乘高車驷馬2,不過汝下也。

    』後入邛蜀,果如志焉。

    李冰沿水造橋,上應七宿3,故世祖謂吳漢曰4:『安軍宜在七橋連星間。

    』漢自廣都,乘勝進逼成都,與其副劉尚南北相望,夾江為營,浮橋相對。

    公孫述使謝豐揚軍市橋5,出漢後襲破,漢墜馬落水,緣馬尾得出。

    入壁,命将夜潛渡江,就尚擊豐,斬之于是水之陰。

     1廣都縣:在成都南,後縣廢。

     2高車驷馬:指四匹馬拉的高大馬車。

    意思是得不到榮華富貴,不會過橋還鄉。

     3七宿: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二十八個星區,稱為二十八星宿,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

    具體如下:東方青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轸;每宿包含若幹顆恒星。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曾廣泛應用于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學及星占、星命、風水、擇吉等術數中。

    此處七宿指西方白虎七宿。

     4世祖:此處指漢光武帝的廟号。

     5公孫述:王莽時任導江卒正(即蜀郡太守),王莽托古改制失敗,天下大亂,述自稱輔漢将軍兼任益州牧,自稱為蜀王,割據益州。

    漢光武帝建武元年(二五),與劉秀同年自立為皇帝,國号“成家”,年号龍興。

    建武十二年(三六),漢光武帝大司馬吳漢攻破成都,縱兵大掠,漢軍盡誅公孫氏,成家滅亡。

     譯文 大道西面的城,是從前的錦官城。

    據說錦工把錦緞織成之後,放在這裡的江水中漂洗,錦會越發鮮豔明麗,在其他江水中漂洗,錦就會褪色,于是稱這地方為錦裡。

    蜀郡有回複水,江神曾經在這裡把人浸死,文翁任太守時,在祠中祭祀江神,向他敬酒,江神沒有飲完,文翁拔劍刺他,江神從此不再害人。

     江水又往東流,經過廣都縣,廣都縣在漢武帝元朔二年(前一二七)設立,王莽時改稱就都亭。

    李冰懂得觀察水脈流向,他開鑿了縣境内的鹽井。

    大江的西面有望川原,鑿開山崖引水流過,彙集成為幾個陂池,因此百姓生活所需的物資非常豐盛,這就是南江。

    江水又從沖治橋往北轉彎,有橋名為長升橋。

    城北十裡有橋名為升仙橋,橋邊有送客觀。

    司馬相如準備前往長安時,在門上題字說:“我不乘高車驷馬,不會從你的下面走過。

    ”後來他返回邛蜀,果然如他所願。

    李冰沿着江水造了七座橋,與天上的北鬥七星相應,因此世祖光武帝對吳漢說:“(進攻成都時)軍隊應該部署在連成七星的七座橋之間。

    ”吳漢從廣都乘勝進逼成都,與他的副将劉尚南北相呼應,隔江在兩岸建立軍營,以浮橋相連。

    公孫述派遣謝豐在市橋發兵,繞到吳漢的背後展開襲擊,攻破吳漢的陣地,吳漢墜馬落水,抓住馬尾才得以脫險。

    他進入軍營後,命令部将連夜偷偷渡江,向劉尚軍靠攏,合兵進擊,終于在大江南岸斬殺了謝豐。

     賞析與點評 在漢朝,蜀郡最著名的物産是蜀錦,漢朝皇室在蜀郡設官監督生産,因此蜀郡治所成都又稱“錦官城”。

    唐代詩人杜甫的名句“錦官城外柏森森”就是據此而說。

    漢代蜀郡的名人,首推司馬相如,司馬相如和蜀錦,成為蜀郡的名片。

     僰道縣、僰人、僰僮 經又東南過僰道縣北,若水、淹水合從西來注之。

    又東,渚水北流注之。

     注縣,本僰人居之。

    《地理風俗記》曰:『夷中最仁,有仁道,故字從人。

    』《秦紀》所謂『僰僮之富』者也1。

    其邑,高後六年城之。

    漢武帝感相如之言,使縣令南通僰道,費功無成。

    唐蒙南入,斬之,乃鑿石開閣2,以通南中3,迄于建甯4,二千餘裡。

    山道廣丈餘,深三四丈,其錾鑿之迹猶存。

    王莽更曰僰治也。

     山多猶猢5,似猴而短足,好遊岩樹,一騰百步,或三百丈,順往倒返,乘空若飛。

    縣有蜀王兵蘭6。

    其神作大難7,江中崖峻阻險,不可穿鑿,李冰乃積薪燒之,故其處懸岩,猶有五色焉8,赤白照水。

    玄黃魚從僰來,至此而止,言畏崖嶼,不更上也。

    《益部耆舊傳》曰:『張真妻,黃氏女也,名帛。

    真乘船覆沒,求屍不得。

    帛至沒處灘頭,仰天而歎,遂自沉淵。

    積十四日,帛持真手于灘下出。

    時人為說曰「符有先絡9,僰道有張帛」者也。

    』 1僰僮之富:指蜀郡人以蓄養僰僮多少顯示财富。

     2閣:指峽谷中的棧道。

     3南中:漢朝益州以南的廣大地區稱為南中,相當于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兩省之地。

     4建甯:漢武帝通西南夷,在南中之地設置益州郡、永昌郡。

    益州郡相當于今雲南省昆明市、大理市一帶,蜀漢改益州郡為建甯郡。

    西晉泰始七年(二七一),以建甯、興古、雲南及交州之永昌四郡設置甯州。

     5猢:猕猴的一種。

     6蘭:即欄,栅欄。

     7大難:指江神施法,阻止李冰開山。

     8“李冰乃”句:李冰用火燒裂岩石,使較容易開鑿,古人認為李冰與江神鬥法。

     9符有先絡:據《華陽國志》,符縣史先尼和在江中浸死,尋不到屍首,女兒先絡自沉江中,數日後,攜父屍一起浮出。

     譯文 又往東南流,經過僰道縣的北面,若水、淹水會合之後,從西面而來注入江水。

    江水又往東流,渚水往北流,注入江水。

     僰道縣原本是僰人的居住地。

    《地理風俗記》說:“夷人之中,僰人最善良,有仁愛之風,所以僰字的偏旁帶人。

    ”《秦紀》也說:“擁有很多僰人僮仆。

    ”僰道縣城修築于高後六年(前一八二)。

    漢武帝聽從司馬相如的話,派遣縣令開辟通往南方的僰道,耗費了人力,但不成功。

    唐蒙向南深入,斬殺了僰人首領,于是穿石崖開辟棧道,通往南中,到達建甯為止,全長二千餘裡。

    山路一丈多寬,下面的懸崖深三四丈,鑿壁開路的痕迹還存在。

    王莽時改名為僰治。

     深山裡有很多猶猢,形狀像猴子但腳短,喜歡在岩樹之間嬉戲,一躍百步,甚至遠達三百丈,往來自由矯捷,淩空跳躍如飛。

    縣境内有蜀王的兵營欄栅。

    相傳山神大發神威,江水被高聳的山崖所阻截,非常險峻,無法開鑿,于是李冰堆積大量柴薪引火焚燒(希望燒裂岩石,方便開鑿),所以那裡懸崖下的岩石,仍留下斑斓五彩,或紅或白,映照在水中。

    有一種黑黃相間的魚,從僰人地方遊來,到這裡便停下,據說是害怕懸崖和礁石,不敢再往上遊了。

    《益部耆舊傳》說:“張真妻子,是黃氏的女兒,名叫帛。

    張真乘船沉沒,找不到屍首。

    黃帛來到沉船地點的灘頭,仰天而歎,之後投身入沉淵之中。

    過了十四日,黃帛抓住張真的手,從灘下浮出來。

    當時人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符縣有孝女先絡,僰道有賢妻張帛。

    ’” 賞析與點評 蜀郡及周邊原本是邊疆民族的居所,其後秦兼并其地,移民實邊,設置郡縣,漢朝更推行教化,原來的蜀人及其他民族逐漸與漢人同化,然而邊境山中,仍有漢化較淺甚至未經漢化的部族,僰人是其中之一。

     三蜀、廣漢郡(三星堆)、沈鄉、犍為郡、牛鞞縣、綿水口 經又東過江陽縣南,洛水從三危山,東過廣魏洛縣南,東南注之。

     注益州舊以蜀郡、廣漢1、犍為為三蜀。

    土地沃美,人士隽乂2,一州稱望。

    縣有沈鄉,去江七裡,姜士遊之所居3。

    詩至孝,母好飲江水,嗜魚脍,常以雞鳴溯流汲江。

    子坐4,取水溺死,婦恐姑知,稱托遊學,冬夏衣服,實投江流。

    于是至孝上通,湧泉出其舍側,而有江之甘焉。

    詩有田,濱江澤鹵,泉流所溉,盡為沃野。

    又湧泉之中,旦旦常出鯉魚一雙以膳焉,可謂孝悌發于方寸,徽美著于無窮者也。

     洛水又南徑新都縣5,蜀有三都,謂成都、廣都,此其一焉。

    與綿水合6,水西出綿竹縣7。

    又與湔水合,亦謂之郫江也,又言是涪水。

    呂忱曰:『一曰湔。

    』然此二水俱與洛會矣。

    又徑犍為牛鞞縣為牛鞞水8。

    昔羅尚乘牛鞞水9,東征李雄10,謂此水也。

    縣以漢武帝元封二年置。

    又東徑資中縣11,又徑漢安縣12,謂之綿水也。

    自上諸縣,鹹以溉灌,故語曰『綿、洛為沒沃』也。

    綿水至江陽縣方山下入江13,謂之綿水口。

    亦曰中水。

     1廣漢:漢高祖六年(前二〇一),分蜀郡東部與巴郡數縣置廣漢郡,郡名取義于廣大漢朝。

    治所在梓潼縣,即今四川省梓潼,範圍相當于今四川省成都市以北綿陽、廣元等市,至甘肅文縣一帶。

    廣漢曾經是古代蜀國的重要據點,近年發現的三星堆遺址,出土大量與中原風格有異的青銅器和玉器。

     2隽乂(yì):乂,治理的意思,如“保國乂民”;稱有才德的人為隽乂。

     3姜士遊:姜詩,字士遊,益州廣漢郡雒縣人,東漢時官至郎中。

    姜詩及其妻龐行,為二十四孝故事中“湧泉躍鯉”的主角,其事見于《後漢書》。

     4子坐:兒子姜坐。

     5新都縣:今成都市郊仍有新都縣。

    西漢末,外戚王莽封為新都侯。

     6綿水:今名沱江。

     7綿竹縣:今四川省綿竹市,在成都北。

     8牛鞞縣:今四川省簡陽市。

     9羅尚:西晉益州刺史,氐人首領李特叛晉,率軍攻打成都,刺史羅尚拒守,李特敗死。

     10李雄:成漢開國皇帝。

    成漢為西晉末至東晉割據巴蜀的政權,為“五胡十六國”之一。

    西晉末,益州蜀郡的巴氐族首領李特招集流民在蜀郡起兵反晉,攻克成都,公元三〇四年其子李雄稱成都王,兩年後稱帝,建國号為“大成”。

    傳至李壽,國号為“大漢”,因此史稱“成漢”。

    公元三四七年,東晉權臣桓溫率兵入蜀,成漢皇帝李勢投降,立國共四十六年。

     11資中縣:今四川省資陽市。

     12漢安縣:今四川省内江市。

     13江陽縣:今四川省泸州市。

     譯文 又往東經過江陽縣南,洛水從三危山來,向東經過廣魏郡洛縣南,由東南方注入江水。

     從前益州的蜀郡、廣漢、犍為三郡合稱為三蜀。

    這裡土地肥美,人士才智出衆,在一州之中有崇高聲望。

    縣内有沈鄉,離江邊七裡的地方是姜士遊(名詩)的住處。

    姜詩的母親喜歡飲江水,吃薄切魚片,他非常孝順,時常在雞啼的時候到上遊地方汲江水。

    他的兒子姜坐打水時失足淹死,妻子恐怕婆婆知道傷心,瞞着她說出外求學去了,每年為他縫制冬夏衣服,其實都投放到江流之中。

    他們的孝行感動了上天,屋旁地下湧出泉水,味道像江水一樣甘美。

    姜詩有一塊田在江邊,地勢低窪,土壤貧瘠,因為有泉水流出灌溉,變成了肥沃的耕地。

    而且湧泉之中,每天都有一對鯉魚出現,供他們食用,可以說孝敬的真情發于内心,美德的典範流芳百世了。

     洛水又往南流,經過新都縣。

    蜀郡有三都,即成都、廣都、新都。

    洛水與綿水會合,綿水發源于西面的綿竹縣。

    洛水又與湔水會合,湔水也稱為郫江,又名涪水。

    呂忱說“又名為湔水。

    ”這兩條水道都與洛水會合。

    洛水又經過犍為郡牛鞞縣,稱為牛鞞水。

    從前羅尚沿着牛鞞水而下,往東征伐李雄,指的就是這條水道。

    牛鞞縣在漢武帝元封二年(前一〇九)設立。

    牛鞞水又往東流,經過資中縣,又經過漢安縣,稱為綿水。

    以上幾個縣都利用這水溉灌,所以俗語說:“綿、洛可以淹灌”。

    綿水流到江陽縣方山之下,注入大江,彙流處稱為綿水口。

    綿水又名中水。

     賞析與點評 戰國時,秦兼并巴、蜀,在其地設置巴、蜀二郡以資治理,并移民實邊。

    漢高祖劉邦最初受項羽封為漢王,其封國轄有巴、蜀、漢中三郡,因此漢朝視巴、蜀為興王之地。

    随着戶口增多,而巴、蜀地方廣袤,漢朝分巴、蜀二郡增設新郡,蜀郡分為蜀、廣漢、犍為三郡,稱為三蜀,武帝時廣開疆土,增設南中諸郡,設置益州刺史部監察地方行政。

    巴、蜀郡縣的分置、益州的設立,反映出秦漢開發西南邊疆的趨勢。

     巴郡江州縣、官橘園、官荔枝園、禦米田 經又東北至巴郡江州縣東1。

    強水、涪水、漢水、白水、宕渠水五水合,南流注之。

     注強水,即羌水也。

    宕渠水即潛水2、渝水矣。

    巴水出晉昌郡宣漢縣巴嶺山3,郡隸梁州,晉太康中立,治漢中。

    縣南去郡八百餘裡,故屬巴渠。

    西南流曆巴中,徑巴郡故城南、李嚴所築大城北4,西南入江。

    庾仲雍所謂江州縣對二水口5,右則涪内水,左則蜀外水,即是水也。

     江州縣,故巴子之都也。

    《春秋》桓公九年,巴子使韓服告楚,請與鄧好是也6。

    及七國稱王,巴亦王焉。

    秦惠王遣張儀等救苴侯于巴7,儀貪巴、苴之富,因執其王以歸,而置巴郡焉,治江州。

    漢獻帝初平元年,分巴為三郡于江州,則永甯郡治也。

    至建安六年,劉璋納蹇胤之訟8,複為巴郡,以嚴顔為守9。

    顔見先主入蜀,歎曰:『獨坐窮山,放虎自衛。

    』此即拊心處也。

     漢世郡治江州,巴水北北府城是也,後乃徙南城。

    劉備初以江夏費觀為太守,領江州都督。

    後都護李嚴更城,周十六裡,造蒼龍、白虎門,求以五郡為巴州治10,丞相諸葛亮不許,竟不果11。

    地勢側險,皆重屋累居,數有火害,又不相容。

    結舫水居者五百餘家,承二江之會,夏水增盛,壞散颠沒,死者無數。

    縣有官橘、官荔枝園,夏至則熟,二千石常設廚膳,命士大夫共會樹下食之。

    縣北有稻田,出禦米也。

     1巴郡江州縣:今重慶市中心。

    《華陽國志》記述:張儀滅巴國之後,在江州築城,為巴郡治所。

    江州(重慶)為川東政治中心的地位,一直延至今日。

     2宕(dànɡ)渠水:又名潛水,今名渠江。

     3晉昌郡宣漢縣:今四川省達州市。

    東漢和帝時分宕渠縣設置宣漢縣。

    巴嶺山:今名大巴山,為四川、陝西交界處山脈。

     4李嚴:是一位被忽略的蜀漢重臣,據史書陳壽《三國志》記述,劉備臨終,諸葛亮及李嚴二人同為托孤大臣,其後李嚴在與諸葛亮派系政治較量中失敗,獲罪被貶,憂憤病死。

    李嚴在曆史記述中被淡化,在民間記憶中消失。

     5庾仲雍:東晉南朝有多人撰寫過《荊州記》,例如範汪《荊州記》、庾仲雍《荊州記》、郭仲産《荊州記》、劉澄之《荊州記》、陳運溶《荊湘地記》等,俱已散佚,因《水經注》引述而保存部分内容。

     6與鄧好:與鄧國修好。

    鄧國在今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的鄧州市。

     7苴(chá)侯:苴人為巴人其中一支,分布于漢中以南、蒼溪以北之地,即今巴中、阆中、廣元一帶,蜀王開明攻奪其地,封其弟為苴侯,建都于葭萌(今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

     8劉璋納蹇胤:蹇胤,益州牧劉璋部屬,隻知為固陵人,其他不詳。

    建安六年(二〇一),劉璋分巴郡為三:以墊江以上為巴郡,以江州至臨江為永甯郡,朐忍至魚複為固陵郡。

    固陵人蹇胤認為失去巴郡名稱将會忘記曆史,上書争取恢複巴郡名稱得劉璋接納,改固陵為巴東,墊江以北的巴郡改稱為巴西郡,江州的永甯郡恢複巴郡名稱,是為三巴。

     9嚴顔:劉璋部将。

    建安十六年(二一一)劉備入蜀,當時嚴顔為巴郡太守,劉備大将張飛攻江州,嚴顔戰敗被俘,張飛對嚴顔說:“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嚴顔回答說:“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将軍,無降将軍也!”張飛把他釋放,以嚴顔為賓客,之後的事迹沒有記載。

     10“求以”句:李嚴建議分益州東部設置巴州,以巴郡江州縣為州治。

     11“丞相”兩句:諸葛亮疑心李嚴欲據三巴,擁地自重。

     譯文 江水又往東北流,到巴郡江州縣的東面。

    強水、涪水、漢水、白水、宕渠水五水會合之後,往南流,注入江水。

     強水,也就是羌水。

    宕渠水就是潛水、渝水。

    巴水發源于晉昌郡宣漢縣的巴嶺山,晉昌郡隸屬梁州,晉太康年間(二八〇至二八九)設立,治所在漢中。

    宣漢縣南面距離郡治八百多裡,原本隸屬巴渠郡。

    巴水往西南流,經過巴中,經過巴郡舊城的南面、李嚴所築的大城北面,往西南流,注入大江。

    庾仲雍所說的“江州縣與兩處水口相對,右面的涪水是内水,左面的蜀水是外水”,就是這條水道。

     江州縣是從前巴子國的都城。

    這就是《春秋》所記載:“桓公九年(前七〇三年),巴子派遣韓服出使楚國,規勸楚國與鄧國修好。

    ”到了七國稱王時,巴國也稱王了。

    秦惠王派遣張儀途經巴國救援苴侯,張儀貪圖巴、苴的财富,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