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卷三十三至卷三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本篇導讀
古代中國典籍所稱的“江”,即《水經注》的“江水”,又稱“大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長江”。
長江是中國境内最長的河流,也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長河,據現代的實地考察測量發現,長江的幹流發源于青藏高原東部巴顔喀拉山格拉丹東峰,流經青海、西藏、雲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區,最終在上海市崇明島以東彙入太平洋,全長約六千三百公裡。
先秦典籍《尚書》、《爾雅》、《左傳》,都提及過這條“江”。
自漢代以後,中原人對它認知增加,開始稱它為“大江”,三國東吳、東晉、南朝時,在江東(其實是大江的東南方,古人認為是東方)建國,出現了“長江”的名稱。
但當時的長江是形容大江的源遠流長,不是固定專有名詞。
長江的不同段落,有不同的名稱:自江源至當曲河口稱沱沱河,以下至青海玉樹巴塘河口為通天河,玉樹至四川宜賓稱金沙江。
宜賓以下統稱“長江”,但不同段落也各有名稱:宜賓至湖北宜昌又稱川江,湖北枝江至湖南嶽陽城陵矶又稱荊江,安徽省境内的江段又稱皖江,江蘇南京以下至長江口的江段又稱揚子江。
揚子江這一名稱源于隋代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之間的大江著名渡口揚子津,後來揚子一名,成為清末以來西方人對長江的稱謂(theYangtzeRiver)。
郦道元是北朝人,他從未涉足南朝,更未到過長江流經的任何地方,但他在《水經注》中,有關大江的山川形勢、風光民俗,描述得非常詳細,恍似身曆其境,事緣他搜集、抄錄了大量東晉、南朝人的記述,而這些記述,早已散佚不存,幸賴《水經注》的收錄而留下一鱗半爪,供後世賞閱。
經岷山1,在蜀郡氐道縣2,大江所出,東南過其縣北。
又東南過犍為武陽縣3,青衣水4、沫水5從西南來,合而注之。
又東南過僰道縣北6,若水7、淹水合從西來注之8。
又東,渚水北流注之。
又東過江陽縣南9,洛水從三危山10,東過廣魏洛縣南11,東南注之。
又東,過符縣北邪12,東南鳛部水從符關東北注之13。
又東北至巴郡江州縣東14,強水、涪水、漢水、白水、宕渠水15,五水合,南流注之。
又東至枳縣西16,延江水從牂柯郡北流西屈注之17。
又東過魚複縣南18,夷水出焉19。
又東出江關,入南郡界20。
又東過巫縣南21,鹽水從縣東南流注之。
又東過秭歸縣之南22,又東過夷陵縣南23,又東南過夷道縣北24,夷水從佷山縣南,東北注之。
又東過枝江縣南25,沮水從北來注之26。
又南過江陵縣南27。
又東至華容縣西28,夏水出焉。
又東南當華容縣南,湧水入焉。
又東南,油水從東南來注之。
又東至長沙下隽縣北29,澧水、沅水、資水合東流注之30。
湘水從南來注之31。
又東北至江夏沙羨縣西北32,沔水從北來注之33。
又東過邾縣南34、鄂縣北35。
又東過蕲春縣南36,蕲水從北東注之。
又東過下雉縣北37,利水從東陵西南注之。
1岷山:山脈名,是青藏高原往東延伸的部分,從今甘肅省南部延伸至四川省西北部,全長約五百公裡,主峰雪寶頂,海拔五千五百八十八米,位于四川省松潘縣境内。
岷山峰巒重疊,河谷深切,形勢險峻,為野生大熊貓産地之一。
2蜀郡:今四川省西部成都平原一帶,古蜀國地,戰國時為秦國所滅,設置蜀郡,治所在今成都境内。
氐道縣:在蜀郡北部,即今松潘縣,因有氐人聚居而命名。
秦漢時期,有蠻夷聚居的縣稱為道。
3犍為:漢武帝建元六年(前一三五),割廣漢郡南部僰道等縣,及新征服的南夷地置犍為郡。
治所在僰道縣,即今四川省宜賓市,範圍相當于今四川省宜賓、内江、樂山、泸州等市,及雲南省東北部昭通市、貴州省西部六盤水市一帶。
近代出土的漢簡,犍為多寫成楗為。
武陽縣:今四川彭山境内。
4青衣水:今名青衣江。
5沫水:今名大渡河。
6僰(bó)道縣:西漢時為犍為(古代犍為一帶西南夷部族名)郡治所在,最初在瞥(piē)縣,即今貴州省遵義市西,其後移治僰道,即今四川省宜賓市。
7若水:今名雅砻江。
8淹水:又稱繩水,即今金沙江。
9江陽縣:今四川省泸州市。
10洛水:又名雒水,即今沱江。
三危山:古代三危山有多處,此處在今四川省成都以北。
今甘肅敦煌也有三危山。
11廣魏:即廣漢郡,郦道元是北魏官員,改稱廣漢為廣魏。
洛縣:廣漢郡治所。
12符縣北邪:符字下有脫文,應為符節縣,今四川省合江縣。
北邪意思不明,熊會貞認為邪字是多出的衍文,此句應是“又東,過符縣北”。
可從。
13鳛(xí)部水:今名習水。
14巴郡江州縣:巴郡,古國名,戰國時秦滅巴國,設置巴郡,範圍相當于今重慶市及四川省東部,治所在江州縣,即今重慶市中心。
15“強水”句:強水,即今羌水;涪水,即今涪(音浮)江;漢水,又名西漢水,即今嘉陵江;白水,即今白龍江;宕渠水,即今渠江。
16枳縣:今重慶市涪陵區。
17延江水:今烏江。
牂牁(zānɡkē)郡:本義是水中木柱,船隻停泊時綁系之用。
又為古代南方河流名,相當于今西江上遊北盤江,在貴州省境内。
又為古部族名,居水濱,善水性,先秦典籍《管子》有“南至吳、越、巴、牂柯……”的說法。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一一一)開西南夷設置牂牁郡,治所在且蘭縣(今貴州省貴陽市附近,一說在福泉市一帶),屬益州刺史部。
18魚複縣:今重慶市東端的奉節縣。
19夷水:今名清江河,流經湖北省西南部恩施等縣市,往東至宜昌市以南注入長江。
夷水源頭,不與長江連接,郦道元弄錯了。
20南郡:原為春秋時楚國首都郢(y?nɡ)所在地,戰國時,秦攻楚,取其郢都,設置南郡,治所在江陵縣,即楚郢都故址。
21巫縣:今湖北省巫山縣。
22秭歸縣:今湖北省秭歸縣,傳為屈原故裡。
23夷陵縣:今湖北省宜昌市。
24夷道縣:今湖北省宜都市。
25枝江縣:今湖北省枝江市。
26沮水:今名沮漳河。
27江陵縣:今湖北省荊州市江陵區,有楚國故都遺址。
28華容縣:今湖南省華容縣。
縣境有夏水,注入長江。
29長沙下隽縣:長沙郡,戰國時楚國南部地,秦滅楚設置長沙郡,因郡治臨湘江,中有長形沙洲而命名,臨湘縣即今湖南省長沙市,沙洲今名橘子洲。
下隽縣,在漢長沙郡東北部,今湖北省通城縣。
30澧水、沅水、資水:此三水與下文湘水為今湖南省四大河流,俱注入洞庭湖。
31湘水:今名湘江,為今湖南省四大河流之首。
32沙羨縣:江夏郡沙羨縣,古縣名,在武昌以南江岸,現已廢。
33沔(miǎn)水:又名漢水,今名漢江,是長江中遊最大支流,在今武漢市注入長江。
江、漢會合處三城隔江鼎立,即江以南的武昌,江以北、漢以東的漢口,及江以北、漢以西的漢陽,合稱武漢三鎮,現合并為武漢市,為湖北省會。
34邾縣:今湖北省黃岡市。
35鄂縣:今湖北省鄂州市境内。
36蕲(qí)春縣:今湖北省蕲春縣。
37下雉縣:今湖北省陽新縣境内。
譯文 岷山位于蜀郡氐道縣,是大江源頭所出,往東南流,經過縣城的北面。
又往東南流,經過犍為郡武陽縣,青衣水、沫水從西南方流過來,彙合而注入大江。
又東南流,經過僰道縣的北面,若水、淹水合流後,從西面而來注入大江。
又往東流,渚水往北流,注入大江。
大江又往東流,經過江陽縣南面,洛水從三危山發源,往東流經過廣魏郡洛縣南面,往東南流注入大江。
又往東流,經過符節縣北面,東南方的鳛部水從符關而來,往東北流注入大江。
又往東北流,到巴郡江州縣東面,強水、涪水、漢水、白水、宕渠水五條河流彙合之後,向南流,注入大江。
又往東流,到枳縣西面,延江水從牂柯郡向北流,折向西,注入大江。
又往東流,經過魚複縣南面,夷水流出。
江水又往東流,出江關,進入南郡境界。
又往東流,經過巫縣南面,鹽水從縣的東南面流注大江。
又往東流,經過秭歸縣的南面;又往東流,經過夷陵縣南面;又往東南流,經過夷道縣北面,夷水從佷山縣南面而來,往東北流注入大江。
又往東流,經過枝江縣南面,沮水從北面而來,注入大江。
又往南流,經過江陵縣南面。
又往東流,到華容縣西面,夏水流出來。
又往東南流,正對華容縣南面,湧水注入。
又往東南流,油水從東南方而來,注入大江。
又往東流,到長沙郡下隽縣北面,澧水、沅水、資水會合,往東流,注入大江。
湘水從南面而來,注入大江。
又往東北流,到江夏郡沙羨縣西北面,沔水從北方而來,注入大江。
又往東流,經過邾縣南面、鄂縣北面。
又往東流,經過蕲春縣南面,蕲水從北方而來,向東流,注入大江。
又往東流,經過下雉縣北面,利水從東陵西南面而來,注入大江。
岷山、大江源頭 經岷山在蜀郡氐道縣,大江所出,東南過其縣北。
注岷山,即渎山也,水曰渎水矣,又謂之汶阜山,在徼外1,江水所導也。
《益州記》曰2:『大江泉源,即今所聞,始發羊膊嶺下3,緣崖散漫,小水百數,殆未濫觞矣4。
東南下百餘裡,至白馬嶺,而曆天彭阙5,亦謂之為天彭谷也。
秦昭王以李冰為蜀守,冰見氐道縣有天彭山,兩山相對,其形如阙,謂之天彭門,亦曰天彭阙。
』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謂發源濫觞者也。
漢元延中,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
揚雄《反離騷》雲6: 『自岷山投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騷》也。
』 1徼(jiào)外:邊塞外,邊境外。
2《益州記》:任豫(南朝宋)撰,記述益州史地。
益州為漢十三州部之一,管轄蜀、巴、廣漢、犍為等郡,其範圍包括今四川省、重慶市,及相鄰的貴州、雲南部分地區。
3羊膊嶺:今地不明,明朝《讀史方輿紀要》引述當時人說法:“江源出松潘衛北二百三十裡之大分水嶺”,并判斷說“或以為即羊膊嶺,似誤”。
4觞:即酒杯。
濫觞指江河發源處水量很小,僅可浮起酒杯。
5天彭阙:古代蜀人認為上天有天門,為人間通往天上的進出口,天門在高山之間的深谷中,稱之為阙。
西漢文學家揚雄所撰《蜀王本紀》說,“謂汶山(岷山)為天彭阙,号曰天彭門,雲亡者悉過其中,鬼神精靈數見”(把岷稱為天彭阙,号稱天彭門,據說死去的人都從這裡通過,因此經常有鬼神精靈出現)。
6揚雄《反離騷》:西漢著名文學家揚雄為憑吊屈原而作的賦。
揚雄,蜀郡成都人。
譯文 岷山在蜀郡氐道縣,大江源頭就從這裡出來,往東南流,經過縣城的北面。
岷山就是渎山,水稱為渎水,又稱之為汶阜山,位于邊境之外,是江水所流出的地方。
《益州記》說:“大江源頭的泉水,據現在所知,從羊膊嶺下開始發源,數以百計的涓涓細流,随着山崖散開,水淺得幾乎連酒杯也浮不起來。
水往東南傾瀉而下一百多裡,到了白馬嶺,經過天彭阙,又稱為天彭谷。
秦昭王任命李冰為蜀郡太守,李冰見到氐道縣有天彭山,兩座山嶺互相對峙,形狀就像門阙,因此稱之為天彭門,又名天彭阙。
”江水從這裡往上遊,水十分微弱,就是經文所謂源頭的水僅能浮起酒杯。
漢朝元延年間(漢成帝·前一二至前九),岷山發生山崩,堵塞了江水,斷流了三日,揚雄《反離騷》說:“從岷山投入江流之中,以吊祭屈原,名為《反騷》。
” 賞析與點評 由于關山阻隔,古人難以實地探測大江的源頭,從《尚書·禹貢》以來,以為岷江就是長江的正源,而岷江發源于岷山,于是長期以來各種文獻典籍,認為長江的源頭在今四川北部與甘肅交界的岷山,将岷江直接稱之為“江”或“大江”。
明朝末年,徐弘祖(霞客)在他的《遊記》中,首先提出金沙江才是長江正源的意見,但很少有人接受,及至近代,經地理學家實地考察,才把長江的正源确定為金沙江。
李冰大堰、石人、觀阪、臨邛縣 【】注江水又曆都安縣1,縣有桃關、漢武帝祠。
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謂之湔堋2。
江入郫江3、撿江以行舟4。
《益州記》曰:『江至都安,堰其右,撿其左,其正流遂東,郫江之右也。
』因山頹水,坐緻竹木,以溉諸郡。
又穿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郵5,作三石人,立水中,刻要江神6。
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
是以蜀人旱則借以為溉,雨則不遏其流。
故《記》曰7:『水旱從人,不知饑馑,沃野千裡,世号陸海8,謂之天府也9。
』郵在堰上,俗謂之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謂之金堤。
左思《蜀都賦》雲『西逾金堤』者也。
諸葛亮北征,以此堰農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
益州刺史皇甫晏至都安,屯觀坂,從事何旅曰:『今所安營,地名觀坂,上觀下反,其征不祥。
』不從,果為牙門張和所殺10。
江水又徑臨邛縣11,王莽之監邛也。
縣有火井12、鹽水13,昏夜之時,光興上照。
1都安縣:漢縣,後世改為灌縣,由于都江堰位于其境,一九八八年五月更名為都江堰市。
2湔(jiān):意思是洗刷。
堋:氐羌人把堰稱為“堋”,都江堰因此稱為“湔堋”,即分水堤的意思。
3郫(pí)江:岷江其中一條分支,從都江堰分出,到成都南與錦江合流,途經郫縣,因郫江得名。
今四川省成都市有郫縣。
4撿江:岷江分支。
5玉女:即女神,玉女房,地名,大概指女居所。
晉朝人常璩《華陽國志》記述古代巴蜀史地,有“李冰于玉女房下白沙郵作三石人立三水中,與江神要約: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大概是郦道元此條注文所本,但文字稍有差異。
白沙郵:地名。
6刻要:在石人腰部刻上标尺。
7《記》:指《益州記》。
8陸海:指物産豐饒如海洋。
9天府:上天府庫的意思。
後世稱四川為“天府之國”。
10牙門:即侍衛。
11臨邛縣:漢蜀郡下轄有臨邛縣,相當于今四川省邛崃市一帶。
12火井:即噴火的井,地底蘊藏豐富天然氣或石油。
13鹽水:可以煮鹽的地下鹹水。
譯文 江水又經過都安縣,縣境有桃關、漢武帝祠。
李冰在這裡建造了大堰,攔截了江流,堰壩的左右兩邊都有出水口,(水在堰上流過)稱為湔堋。
大江流入郫江、撿江以便舟楫通行。
《益州記》說:“大江到了都安,右方築了堰壩、左方建了堤堰控制流水,大江的正流于是移往東面,在郫江的右方。
”水流順山勢而下,把山中竹木投入江中,不費氣力便可送到目的地,江水又可以灌溉附近各郡。
李冰又鑿穿羊摩江、灌江,在西邊的玉女房下白沙郵,造了三尊石人,豎立在水中,在石人身上刻了标尺,用作鎮江之神。
水量枯竭時,露不出石人足;水盛時,浸不過石人肩。
于是蜀人天旱時放水灌溉,多雨時便不堵塞水流。
因此《益州記》說:“水旱都可以由人安排,沒有饑荒,沃野千裡,世人把蜀地稱為陸海,又稱天府。
”郵亭就建在堰壩上,民間稱之為都安大堰,又名為湔堰,又稱為金堤。
左思《蜀都賦》說“往西越過金堤”就是這裡。
諸葛亮北征,把這堰壩視為農業的命脈、國家财政的來源,他征調了一千二百兵丁守護堰壩,設立堰官。
益州刺史皇甫晏到了都安,屯兵于觀坂,從事(官名)何旅對他說:“現在紮營的地方,地名觀坂,上是觀,下是反,這是不祥之兆。
”皇甫晏不聽他的話,果然被牙門(侍衛)張和所殺。
江水又經過臨邛縣,王莽時改名監邛。
縣境内有火井、鹽水,黑夜時分,就會出現一片火光。
賞析與點評 都江堰是古代長江流域最重要的水利工程,戰國時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設計修建,經過曆代整修,兩千多年來依然在成都平原發揮巨大的作用:引水灌溉、防洪及城市供水。
現今是重要古迹和世界文化遺産。
成都、蜀郡、益州、萬頃池、石犀淵、郡學 【】注江水又東徑成都縣,縣以漢武帝元鼎二年立。
縣有二江,雙流郡下。
故揚子雲《蜀都賦》曰『兩江珥其前』者也1。
《風俗通》曰2:『秦昭王使李冰為蜀守,開成都兩江,溉田萬頃。
江神歲取童女二人為婦。
冰以其女與神為婚,徑至神祠,勸神酒,酒杯恒澹澹3,冰厲聲以責之,因忽不見。
良久有兩牛鬥于江岸旁,有間,冰還,流汗,謂官屬曰:「吾鬥大亟4,當相助也。
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绶5也。
」主簿刺殺北面者6,江神遂死。
蜀人慕其氣決,凡壯健者,因名冰兒也。
』秦惠王二十七年,遣張儀與司馬錯等滅蜀,遂置蜀郡焉。
王莽改之曰導江也。
儀築成都以象鹹陽。
晉太康中,蜀郡為王國,更為成都内史。
益州刺史治。
《地理風俗記》曰:『華陽黑水惟梁州7。
』漢武帝元朔二年改梁曰益州,以新啟犍為、牂柯、越巂,州之疆壤益廣,故稱益雲。
初治廣漢之雒縣,後乃徙此。
故李固《與弟圄書》曰8:『固今年五十七,鬓發已白,所謂容身而遊,滿腹而去。
周觀天下,獨未見益州耳。
昔嚴夫子常言:「經有五,涉其四;州有九,遊其八。
」欲類此子矣。
』 初張儀築城取土處,去城十裡,因以養魚,今萬頃池是也。
城北又有龍堤池,城東有千秋池,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津流徑通,冬夏不竭。
西南兩江有七橋:直西門郫江上,曰沖治橋;西南石牛門曰市橋,吳漢入蜀9,自廣都令輕騎先往焚之,橋下謂之石犀淵,李冰昔作石犀五頭,以厭水精10,穿石犀,渠于南江,命之曰犀牛裡,後轉犀牛二頭,一頭在府市市橋門,一頭沉之于淵也;大城南門曰江橋;橋南曰萬裡橋;西上曰夷星橋;下曰笮橋,南岸道東有文學,始文翁為蜀守11,立講堂,作石室于南城,永初後,學堂遇火,後守更增二石室,後州奪郡學,移夷星橋南岸道東。
1揚子:即揚雄,字子雲,蜀郡成都縣人,為人口吃,但潛心思考,早年傾慕同鄉先輩司馬相如,他模仿司馬相如撰寫辭賦,聲名遠播,其中《蜀都賦》鋪陳蜀郡成都的史事和繁榮景象,後世文人争相模仿,例如班固《兩都賦》、張衡《二京賦》以及晉朝左思《三都賦》等。
揚雄又仿《論語》作《法言》,模仿《易經》作《太玄》,都保留至今。
西漢末王莽執政,揚雄贊揚王莽的托古改制政治理想,撰寫歌頌王莽的《劇秦美新》,為後世所诟病。
珥(ěr):垂珠耳環。
此處指兩條水道在成都城兩側流過。
2《風俗通》:又名《風俗通義》,漢獻帝時學者應劭撰,原書三十卷,今僅存十篇,保存了不少有關音律、樂器、神靈、山澤陂薮、姓氏源流的資料,是中國早期的百科全書式知識彙編。
3澹澹(dàn):此處是水波泛起的意思。
4亟(jí):急的意思。
5绶:官印上的绶帶,官員常系在腰間以示身份。
6主簿:郡吏或縣吏的首領為主簿,從當地人中選任。
7“華陽”句:此句源于《尚書·禹貢》,華陽,指華山(秦嶺)以南;黑水,曆來争議頗多,有學者認為是指金沙江。
意思是秦嶺以南地區就是《禹貢》九州之中的梁州。
8李固:東漢中期大臣兼學者,官拜太尉,不滿外戚梁冀專橫,被誣陷而死。
9吳漢:漢光武帝大将,奉命領兵平定割據益州的公孫述。
10厭:鎮伏。
水精:水中妖怪。
11文翁:西漢蜀郡太守,治蜀首重教育,在成都興辦儒學,選派學生及小吏至長安,學習儒家經典,或學習律令,結業回歸鄉裡,提升蜀郡文化。
長江是中國境内最長的河流,也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長河,據現代的實地考察測量發現,長江的幹流發源于青藏高原東部巴顔喀拉山格拉丹東峰,流經青海、西藏、雲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區,最終在上海市崇明島以東彙入太平洋,全長約六千三百公裡。
先秦典籍《尚書》、《爾雅》、《左傳》,都提及過這條“江”。
自漢代以後,中原人對它認知增加,開始稱它為“大江”,三國東吳、東晉、南朝時,在江東(其實是大江的東南方,古人認為是東方)建國,出現了“長江”的名稱。
但當時的長江是形容大江的源遠流長,不是固定專有名詞。
長江的不同段落,有不同的名稱:自江源至當曲河口稱沱沱河,以下至青海玉樹巴塘河口為通天河,玉樹至四川宜賓稱金沙江。
宜賓以下統稱“長江”,但不同段落也各有名稱:宜賓至湖北宜昌又稱川江,湖北枝江至湖南嶽陽城陵矶又稱荊江,安徽省境内的江段又稱皖江,江蘇南京以下至長江口的江段又稱揚子江。
揚子江這一名稱源于隋代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之間的大江著名渡口揚子津,後來揚子一名,成為清末以來西方人對長江的稱謂(theYangtzeRiver)。
郦道元是北朝人,他從未涉足南朝,更未到過長江流經的任何地方,但他在《水經注》中,有關大江的山川形勢、風光民俗,描述得非常詳細,恍似身曆其境,事緣他搜集、抄錄了大量東晉、南朝人的記述,而這些記述,早已散佚不存,幸賴《水經注》的收錄而留下一鱗半爪,供後世賞閱。
經岷山1,在蜀郡氐道縣2,大江所出,東南過其縣北。
又東南過犍為武陽縣3,青衣水4、沫水5從西南來,合而注之。
又東南過僰道縣北6,若水7、淹水合從西來注之8。
又東,渚水北流注之。
又東過江陽縣南9,洛水從三危山10,東過廣魏洛縣南11,東南注之。
又東,過符縣北邪12,東南鳛部水從符關東北注之13。
又東北至巴郡江州縣東14,強水、涪水、漢水、白水、宕渠水15,五水合,南流注之。
又東至枳縣西16,延江水從牂柯郡北流西屈注之17。
又東過魚複縣南18,夷水出焉19。
又東出江關,入南郡界20。
又東過巫縣南21,鹽水從縣東南流注之。
又東過秭歸縣之南22,又東過夷陵縣南23,又東南過夷道縣北24,夷水從佷山縣南,東北注之。
又東過枝江縣南25,沮水從北來注之26。
又南過江陵縣南27。
又東至華容縣西28,夏水出焉。
又東南當華容縣南,湧水入焉。
又東南,油水從東南來注之。
又東至長沙下隽縣北29,澧水、沅水、資水合東流注之30。
湘水從南來注之31。
又東北至江夏沙羨縣西北32,沔水從北來注之33。
又東過邾縣南34、鄂縣北35。
又東過蕲春縣南36,蕲水從北東注之。
又東過下雉縣北37,利水從東陵西南注之。
1岷山:山脈名,是青藏高原往東延伸的部分,從今甘肅省南部延伸至四川省西北部,全長約五百公裡,主峰雪寶頂,海拔五千五百八十八米,位于四川省松潘縣境内。
岷山峰巒重疊,河谷深切,形勢險峻,為野生大熊貓産地之一。
2蜀郡:今四川省西部成都平原一帶,古蜀國地,戰國時為秦國所滅,設置蜀郡,治所在今成都境内。
氐道縣:在蜀郡北部,即今松潘縣,因有氐人聚居而命名。
秦漢時期,有蠻夷聚居的縣稱為道。
3犍為:漢武帝建元六年(前一三五),割廣漢郡南部僰道等縣,及新征服的南夷地置犍為郡。
治所在僰道縣,即今四川省宜賓市,範圍相當于今四川省宜賓、内江、樂山、泸州等市,及雲南省東北部昭通市、貴州省西部六盤水市一帶。
近代出土的漢簡,犍為多寫成楗為。
武陽縣:今四川彭山境内。
4青衣水:今名青衣江。
5沫水:今名大渡河。
6僰(bó)道縣:西漢時為犍為(古代犍為一帶西南夷部族名)郡治所在,最初在瞥(piē)縣,即今貴州省遵義市西,其後移治僰道,即今四川省宜賓市。
7若水:今名雅砻江。
8淹水:又稱繩水,即今金沙江。
9江陽縣:今四川省泸州市。
10洛水:又名雒水,即今沱江。
三危山:古代三危山有多處,此處在今四川省成都以北。
今甘肅敦煌也有三危山。
11廣魏:即廣漢郡,郦道元是北魏官員,改稱廣漢為廣魏。
洛縣:廣漢郡治所。
12符縣北邪:符字下有脫文,應為符節縣,今四川省合江縣。
北邪意思不明,熊會貞認為邪字是多出的衍文,此句應是“又東,過符縣北”。
可從。
13鳛(xí)部水:今名習水。
14巴郡江州縣:巴郡,古國名,戰國時秦滅巴國,設置巴郡,範圍相當于今重慶市及四川省東部,治所在江州縣,即今重慶市中心。
15“強水”句:強水,即今羌水;涪水,即今涪(音浮)江;漢水,又名西漢水,即今嘉陵江;白水,即今白龍江;宕渠水,即今渠江。
16枳縣:今重慶市涪陵區。
17延江水:今烏江。
牂牁(zānɡkē)郡:本義是水中木柱,船隻停泊時綁系之用。
又為古代南方河流名,相當于今西江上遊北盤江,在貴州省境内。
又為古部族名,居水濱,善水性,先秦典籍《管子》有“南至吳、越、巴、牂柯……”的說法。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一一一)開西南夷設置牂牁郡,治所在且蘭縣(今貴州省貴陽市附近,一說在福泉市一帶),屬益州刺史部。
18魚複縣:今重慶市東端的奉節縣。
19夷水:今名清江河,流經湖北省西南部恩施等縣市,往東至宜昌市以南注入長江。
夷水源頭,不與長江連接,郦道元弄錯了。
20南郡:原為春秋時楚國首都郢(y?nɡ)所在地,戰國時,秦攻楚,取其郢都,設置南郡,治所在江陵縣,即楚郢都故址。
21巫縣:今湖北省巫山縣。
22秭歸縣:今湖北省秭歸縣,傳為屈原故裡。
23夷陵縣:今湖北省宜昌市。
24夷道縣:今湖北省宜都市。
25枝江縣:今湖北省枝江市。
26沮水:今名沮漳河。
27江陵縣:今湖北省荊州市江陵區,有楚國故都遺址。
28華容縣:今湖南省華容縣。
縣境有夏水,注入長江。
29長沙下隽縣:長沙郡,戰國時楚國南部地,秦滅楚設置長沙郡,因郡治臨湘江,中有長形沙洲而命名,臨湘縣即今湖南省長沙市,沙洲今名橘子洲。
下隽縣,在漢長沙郡東北部,今湖北省通城縣。
30澧水、沅水、資水:此三水與下文湘水為今湖南省四大河流,俱注入洞庭湖。
31湘水:今名湘江,為今湖南省四大河流之首。
32沙羨縣:江夏郡沙羨縣,古縣名,在武昌以南江岸,現已廢。
33沔(miǎn)水:又名漢水,今名漢江,是長江中遊最大支流,在今武漢市注入長江。
江、漢會合處三城隔江鼎立,即江以南的武昌,江以北、漢以東的漢口,及江以北、漢以西的漢陽,合稱武漢三鎮,現合并為武漢市,為湖北省會。
34邾縣:今湖北省黃岡市。
35鄂縣:今湖北省鄂州市境内。
36蕲(qí)春縣:今湖北省蕲春縣。
37下雉縣:今湖北省陽新縣境内。
譯文 岷山位于蜀郡氐道縣,是大江源頭所出,往東南流,經過縣城的北面。
又往東南流,經過犍為郡武陽縣,青衣水、沫水從西南方流過來,彙合而注入大江。
又東南流,經過僰道縣的北面,若水、淹水合流後,從西面而來注入大江。
又往東流,渚水往北流,注入大江。
大江又往東流,經過江陽縣南面,洛水從三危山發源,往東流經過廣魏郡洛縣南面,往東南流注入大江。
又往東流,經過符節縣北面,東南方的鳛部水從符關而來,往東北流注入大江。
又往東北流,到巴郡江州縣東面,強水、涪水、漢水、白水、宕渠水五條河流彙合之後,向南流,注入大江。
又往東流,到枳縣西面,延江水從牂柯郡向北流,折向西,注入大江。
又往東流,經過魚複縣南面,夷水流出。
江水又往東流,出江關,進入南郡境界。
又往東流,經過巫縣南面,鹽水從縣的東南面流注大江。
又往東流,經過秭歸縣的南面;又往東流,經過夷陵縣南面;又往東南流,經過夷道縣北面,夷水從佷山縣南面而來,往東北流注入大江。
又往東流,經過枝江縣南面,沮水從北面而來,注入大江。
又往南流,經過江陵縣南面。
又往東流,到華容縣西面,夏水流出來。
又往東南流,正對華容縣南面,湧水注入。
又往東南流,油水從東南方而來,注入大江。
又往東流,到長沙郡下隽縣北面,澧水、沅水、資水會合,往東流,注入大江。
湘水從南面而來,注入大江。
又往東北流,到江夏郡沙羨縣西北面,沔水從北方而來,注入大江。
又往東流,經過邾縣南面、鄂縣北面。
又往東流,經過蕲春縣南面,蕲水從北方而來,向東流,注入大江。
又往東流,經過下雉縣北面,利水從東陵西南面而來,注入大江。
岷山、大江源頭 經岷山在蜀郡氐道縣,大江所出,東南過其縣北。
注岷山,即渎山也,水曰渎水矣,又謂之汶阜山,在徼外1,江水所導也。
《益州記》曰2:『大江泉源,即今所聞,始發羊膊嶺下3,緣崖散漫,小水百數,殆未濫觞矣4。
東南下百餘裡,至白馬嶺,而曆天彭阙5,亦謂之為天彭谷也。
秦昭王以李冰為蜀守,冰見氐道縣有天彭山,兩山相對,其形如阙,謂之天彭門,亦曰天彭阙。
』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謂發源濫觞者也。
漢元延中,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
揚雄《反離騷》雲6: 『自岷山投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騷》也。
』 1徼(jiào)外:邊塞外,邊境外。
2《益州記》:任豫(南朝宋)撰,記述益州史地。
益州為漢十三州部之一,管轄蜀、巴、廣漢、犍為等郡,其範圍包括今四川省、重慶市,及相鄰的貴州、雲南部分地區。
3羊膊嶺:今地不明,明朝《讀史方輿紀要》引述當時人說法:“江源出松潘衛北二百三十裡之大分水嶺”,并判斷說“或以為即羊膊嶺,似誤”。
4觞:即酒杯。
濫觞指江河發源處水量很小,僅可浮起酒杯。
5天彭阙:古代蜀人認為上天有天門,為人間通往天上的進出口,天門在高山之間的深谷中,稱之為阙。
西漢文學家揚雄所撰《蜀王本紀》說,“謂汶山(岷山)為天彭阙,号曰天彭門,雲亡者悉過其中,鬼神精靈數見”(把岷稱為天彭阙,号稱天彭門,據說死去的人都從這裡通過,因此經常有鬼神精靈出現)。
6揚雄《反離騷》:西漢著名文學家揚雄為憑吊屈原而作的賦。
揚雄,蜀郡成都人。
譯文 岷山在蜀郡氐道縣,大江源頭就從這裡出來,往東南流,經過縣城的北面。
岷山就是渎山,水稱為渎水,又稱之為汶阜山,位于邊境之外,是江水所流出的地方。
《益州記》說:“大江源頭的泉水,據現在所知,從羊膊嶺下開始發源,數以百計的涓涓細流,随着山崖散開,水淺得幾乎連酒杯也浮不起來。
水往東南傾瀉而下一百多裡,到了白馬嶺,經過天彭阙,又稱為天彭谷。
秦昭王任命李冰為蜀郡太守,李冰見到氐道縣有天彭山,兩座山嶺互相對峙,形狀就像門阙,因此稱之為天彭門,又名天彭阙。
”江水從這裡往上遊,水十分微弱,就是經文所謂源頭的水僅能浮起酒杯。
漢朝元延年間(漢成帝·前一二至前九),岷山發生山崩,堵塞了江水,斷流了三日,揚雄《反離騷》說:“從岷山投入江流之中,以吊祭屈原,名為《反騷》。
” 賞析與點評 由于關山阻隔,古人難以實地探測大江的源頭,從《尚書·禹貢》以來,以為岷江就是長江的正源,而岷江發源于岷山,于是長期以來各種文獻典籍,認為長江的源頭在今四川北部與甘肅交界的岷山,将岷江直接稱之為“江”或“大江”。
明朝末年,徐弘祖(霞客)在他的《遊記》中,首先提出金沙江才是長江正源的意見,但很少有人接受,及至近代,經地理學家實地考察,才把長江的正源确定為金沙江。
李冰大堰、石人、觀阪、臨邛縣 【】注江水又曆都安縣1,縣有桃關、漢武帝祠。
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謂之湔堋2。
江入郫江3、撿江以行舟4。
《益州記》曰:『江至都安,堰其右,撿其左,其正流遂東,郫江之右也。
』因山頹水,坐緻竹木,以溉諸郡。
又穿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郵5,作三石人,立水中,刻要江神6。
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
是以蜀人旱則借以為溉,雨則不遏其流。
故《記》曰7:『水旱從人,不知饑馑,沃野千裡,世号陸海8,謂之天府也9。
』郵在堰上,俗謂之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謂之金堤。
左思《蜀都賦》雲『西逾金堤』者也。
諸葛亮北征,以此堰農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
益州刺史皇甫晏至都安,屯觀坂,從事何旅曰:『今所安營,地名觀坂,上觀下反,其征不祥。
』不從,果為牙門張和所殺10。
江水又徑臨邛縣11,王莽之監邛也。
縣有火井12、鹽水13,昏夜之時,光興上照。
1都安縣:漢縣,後世改為灌縣,由于都江堰位于其境,一九八八年五月更名為都江堰市。
2湔(jiān):意思是洗刷。
堋:氐羌人把堰稱為“堋”,都江堰因此稱為“湔堋”,即分水堤的意思。
3郫(pí)江:岷江其中一條分支,從都江堰分出,到成都南與錦江合流,途經郫縣,因郫江得名。
今四川省成都市有郫縣。
4撿江:岷江分支。
5玉女:即女神,玉女房,地名,大概指女居所。
晉朝人常璩《華陽國志》記述古代巴蜀史地,有“李冰于玉女房下白沙郵作三石人立三水中,與江神要約: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大概是郦道元此條注文所本,但文字稍有差異。
白沙郵:地名。
6刻要:在石人腰部刻上标尺。
7《記》:指《益州記》。
8陸海:指物産豐饒如海洋。
9天府:上天府庫的意思。
後世稱四川為“天府之國”。
10牙門:即侍衛。
11臨邛縣:漢蜀郡下轄有臨邛縣,相當于今四川省邛崃市一帶。
12火井:即噴火的井,地底蘊藏豐富天然氣或石油。
13鹽水:可以煮鹽的地下鹹水。
譯文 江水又經過都安縣,縣境有桃關、漢武帝祠。
李冰在這裡建造了大堰,攔截了江流,堰壩的左右兩邊都有出水口,(水在堰上流過)稱為湔堋。
大江流入郫江、撿江以便舟楫通行。
《益州記》說:“大江到了都安,右方築了堰壩、左方建了堤堰控制流水,大江的正流于是移往東面,在郫江的右方。
”水流順山勢而下,把山中竹木投入江中,不費氣力便可送到目的地,江水又可以灌溉附近各郡。
李冰又鑿穿羊摩江、灌江,在西邊的玉女房下白沙郵,造了三尊石人,豎立在水中,在石人身上刻了标尺,用作鎮江之神。
水量枯竭時,露不出石人足;水盛時,浸不過石人肩。
于是蜀人天旱時放水灌溉,多雨時便不堵塞水流。
因此《益州記》說:“水旱都可以由人安排,沒有饑荒,沃野千裡,世人把蜀地稱為陸海,又稱天府。
”郵亭就建在堰壩上,民間稱之為都安大堰,又名為湔堰,又稱為金堤。
左思《蜀都賦》說“往西越過金堤”就是這裡。
諸葛亮北征,把這堰壩視為農業的命脈、國家财政的來源,他征調了一千二百兵丁守護堰壩,設立堰官。
益州刺史皇甫晏到了都安,屯兵于觀坂,從事(官名)何旅對他說:“現在紮營的地方,地名觀坂,上是觀,下是反,這是不祥之兆。
”皇甫晏不聽他的話,果然被牙門(侍衛)張和所殺。
江水又經過臨邛縣,王莽時改名監邛。
縣境内有火井、鹽水,黑夜時分,就會出現一片火光。
賞析與點評 都江堰是古代長江流域最重要的水利工程,戰國時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設計修建,經過曆代整修,兩千多年來依然在成都平原發揮巨大的作用:引水灌溉、防洪及城市供水。
現今是重要古迹和世界文化遺産。
成都、蜀郡、益州、萬頃池、石犀淵、郡學 【】注江水又東徑成都縣,縣以漢武帝元鼎二年立。
縣有二江,雙流郡下。
故揚子雲《蜀都賦》曰『兩江珥其前』者也1。
《風俗通》曰2:『秦昭王使李冰為蜀守,開成都兩江,溉田萬頃。
江神歲取童女二人為婦。
冰以其女與神為婚,徑至神祠,勸神酒,酒杯恒澹澹3,冰厲聲以責之,因忽不見。
良久有兩牛鬥于江岸旁,有間,冰還,流汗,謂官屬曰:「吾鬥大亟4,當相助也。
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绶5也。
」主簿刺殺北面者6,江神遂死。
蜀人慕其氣決,凡壯健者,因名冰兒也。
』秦惠王二十七年,遣張儀與司馬錯等滅蜀,遂置蜀郡焉。
王莽改之曰導江也。
儀築成都以象鹹陽。
晉太康中,蜀郡為王國,更為成都内史。
益州刺史治。
《地理風俗記》曰:『華陽黑水惟梁州7。
』漢武帝元朔二年改梁曰益州,以新啟犍為、牂柯、越巂,州之疆壤益廣,故稱益雲。
初治廣漢之雒縣,後乃徙此。
故李固《與弟圄書》曰8:『固今年五十七,鬓發已白,所謂容身而遊,滿腹而去。
周觀天下,獨未見益州耳。
昔嚴夫子常言:「經有五,涉其四;州有九,遊其八。
」欲類此子矣。
』 初張儀築城取土處,去城十裡,因以養魚,今萬頃池是也。
城北又有龍堤池,城東有千秋池,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津流徑通,冬夏不竭。
西南兩江有七橋:直西門郫江上,曰沖治橋;西南石牛門曰市橋,吳漢入蜀9,自廣都令輕騎先往焚之,橋下謂之石犀淵,李冰昔作石犀五頭,以厭水精10,穿石犀,渠于南江,命之曰犀牛裡,後轉犀牛二頭,一頭在府市市橋門,一頭沉之于淵也;大城南門曰江橋;橋南曰萬裡橋;西上曰夷星橋;下曰笮橋,南岸道東有文學,始文翁為蜀守11,立講堂,作石室于南城,永初後,學堂遇火,後守更增二石室,後州奪郡學,移夷星橋南岸道東。
1揚子:即揚雄,字子雲,蜀郡成都縣人,為人口吃,但潛心思考,早年傾慕同鄉先輩司馬相如,他模仿司馬相如撰寫辭賦,聲名遠播,其中《蜀都賦》鋪陳蜀郡成都的史事和繁榮景象,後世文人争相模仿,例如班固《兩都賦》、張衡《二京賦》以及晉朝左思《三都賦》等。
揚雄又仿《論語》作《法言》,模仿《易經》作《太玄》,都保留至今。
西漢末王莽執政,揚雄贊揚王莽的托古改制政治理想,撰寫歌頌王莽的《劇秦美新》,為後世所诟病。
珥(ěr):垂珠耳環。
此處指兩條水道在成都城兩側流過。
2《風俗通》:又名《風俗通義》,漢獻帝時學者應劭撰,原書三十卷,今僅存十篇,保存了不少有關音律、樂器、神靈、山澤陂薮、姓氏源流的資料,是中國早期的百科全書式知識彙編。
3澹澹(dàn):此處是水波泛起的意思。
4亟(jí):急的意思。
5绶:官印上的绶帶,官員常系在腰間以示身份。
6主簿:郡吏或縣吏的首領為主簿,從當地人中選任。
7“華陽”句:此句源于《尚書·禹貢》,華陽,指華山(秦嶺)以南;黑水,曆來争議頗多,有學者認為是指金沙江。
意思是秦嶺以南地區就是《禹貢》九州之中的梁州。
8李固:東漢中期大臣兼學者,官拜太尉,不滿外戚梁冀專橫,被誣陷而死。
9吳漢:漢光武帝大将,奉命領兵平定割據益州的公孫述。
10厭:鎮伏。
水精:水中妖怪。
11文翁:西漢蜀郡太守,治蜀首重教育,在成都興辦儒學,選派學生及小吏至長安,學習儒家經典,或學習律令,結業回歸鄉裡,提升蜀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