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溝水(卷二十三)

關燈
本篇導讀 陰溝水是淮水下遊北岸支流之一,又名濄水,或寫成渦水,從蒗渠分出,往東南流,注入淮水。

    這條水道并不太大,但它流經不少曆史名人的家鄉。

     經陰溝水出河南陽武縣蒗渠1,東南至沛,為濄水,又東南至下邳淮陵縣,入于淮。

     1陰溝水:水道名,有小水的意思。

     譯文 陰溝水從河南郡陽武縣的蒗渠流出,往東南流,到了沛縣,稱為濄水,又往東南流,到了下邳郡淮陵縣,注入淮水。

     陰溝水(濄水)源頭 經陰溝水出河南陽武縣蒗渠。

     注陰溝首受大河于卷縣故渎1,東南徑卷縣故城南,又東徑蒙城北2。

    《史記》秦莊襄王元年,蒙骜擊取成臯3、荥陽,初置三川郡。

    疑即骜所築也,于事未詳。

    故渎東分為二,世謂之陰溝水。

     1卷縣:戰國時魏國城邑,漢朝開國功臣周勃,先世為卷人,後遷居沛縣。

     2蒙城:秦朝設縣,在今安徽省北部,為古代兵家要地。

     3蒙骜:秦将,《戰國策》作蒙傲,本齊人,遷秦,曆仕秦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秦始皇四朝,戰績顯赫,官至上卿。

    其子蒙武、其孫蒙恬都是秦國名将。

     譯文 陰溝水發源于河南郡陽武縣的蒗渠。

     陰溝源頭在卷縣承接了大河舊水道的河水,往東南流,經過卷縣舊城的南面,又往東流,經過蒙城的北面。

    《史記》記述:秦莊襄王元年(前二四九),蒙骜攻占了成臯、荥陽,開始設置三川郡。

    蒙城可能是蒙骜當時所建,但事實不清楚。

    大河舊水道往東流,分為兩條水道,民間稱為陰溝水。

     賞析與點評 陰溝水的源頭從黃河分出,據說秦國東侵時,在水源附近修建了蒙城,至今河南省東部仍然有蒙城縣。

     封丘縣 【】注又東南徑封丘縣,絕濟渎1,東南至大梁合蒗渠。

    梁溝既開,蒗渠故渎實兼陰溝、浚儀之稱,故雲出陽武矣。

    東南徑大梁城北,左屈與梁溝合,俱東南流,同受鴻溝沙水之目。

    其川流之會左渎東導者,即汳水也,蓋津源之變名矣。

    故《經》雲『陰溝出蒗渠也』。

     1絕:切斷。

     譯文 陰溝水又往東南流,經過封丘縣,橫穿切過濟河水道,往東南流,到了大梁與蒗渠會合。

    梁溝開鑿了之後,蒗渠的舊水道實際上兼有陰溝、浚儀兩個名稱,因此經文說“陰溝水出陽武”。

    陰溝水往東南流,經過大梁城的北面,向左轉彎,與梁溝會合,一起往東南流,同樣得到鴻溝、沙水的名稱。

    那條往東流所會合的左方水道,就是汳水,這是水道源頭的不同名稱而已。

    所以《水經》說“陰溝發源于蒗渠”。

     賞析與點評 戰國時魏國開鑿鴻溝,擾亂了濟水、蒗渠一帶的水道,而水道的名稱因此混淆起來。

     濄水源、諸袁舊墓 經東南至沛為濄水1。

     注陰溝始亂蒗,終别于沙2,而濄水出焉。

    濄水受沙水于扶溝縣。

    許慎又曰:『濄水首受淮陽扶溝縣蒗渠。

    』不得至沛方為濄水也。

    《爾雅》曰:『濄為洵。

    』郭景純曰:『大水泆為小水也。

    』呂忱曰:『洵,濄水也。

    』濄水徑大扶城西城之東北,悉諸袁舊墓,碑宇傾低,羊、虎碎折,惟司徒滂3、蜀郡大守騰4、博平令光碑字,所存惟此,自餘殆不可尋。

     1沛:秦縣名,即今江蘇省北部徐州市沛縣。

     2别:分出。

    即從沙水分出濄水。

     3“悉諸”至“司徒滂”段:多位袁氏先人。

    《後漢書》記述:袁滂字公熙,陳郡扶樂人(今河南省太康市),袁璋之子,袁渙之父,官至司徒,為官持正不阿,受士大夫敬重。

     4蜀郡大守騰:大守即太守,漢朝一郡最高行政長官稱為太守,至隋初廢諸郡,以州轄縣。

    蜀郡在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帶。

     譯文 往東南流至沛縣,這條水道就是濄水。

     陰溝水先流入蒗渠,之後又從沙水分出,再分出濄水。

    濄水在扶溝縣承接沙水。

    許慎又說:“濄水開端承接來自淮陽郡扶溝縣的蒗渠。

    ”不應該流到沛縣才稱為濄水。

    《爾雅》說:“濄水就是洵水。

    ”郭景純說:“這是從大水分流出來的較小支水。

    ”呂忱說:“洵水,就是濄水。

    ”濄水流經大扶城西城的東北方,那裡全是袁氏家族的舊墓,不少墓穴已塌陷了,墓碑傾斜、倒下,墓前的石羊、石虎破碎折斷,隻有司徒袁滂、蜀郡太守袁騰、博平縣令袁光的墓碑,留下的就是這幾塊,其餘已尋覓不到了。

     賞析與點評 濄水最先經過的名人家鄉,是東漢名臣袁滂的老家扶溝縣。

    他是東漢靈帝時的司徒,在黨争中保持中立。

    據《後漢書》記述,他為人“純樸少私欲”,他的家族稱為“陳郡袁氏”,與袁紹家族“汝南袁氏”沒有關系。

    但到了南北朝時,兩家袁氏後人卻合成一家,以壯其政治、社會聲勢。

     大棘、伍員(子胥)釣台 【】注濄水又東南徑陽夏縣西1,又東徑邈城北。

    城實中而西有隙郭2。

    濄水又東徑大棘城南,故鄢之大棘鄉也3。

    《春秋》宣公二年,宋華元與鄭公子歸生戰于大棘,獲華元4。

    《左傳》曰:『華元殺羊食士5,不及其禦6,将戰,羊斟曰7:「疇昔之羊,子為政;8今日之事,我為政。

    」遂禦入鄭9,故見獲焉。

    』後其地為楚莊所并。

    故圈稱曰:『大棘,楚地。

    有楚太子建之墳10,及伍員釣台11,池沼具存。

    』濄水又東徑安平縣故城北,《陳留風俗傳》曰:『大棘鄉,故安平縣也。

    士人敦蠢12,易以統禦。

    』 1陽夏縣:漢縣名,今河南省太康縣,秦、漢稱陽夏縣,隋朝因境内有夏朝天子太康陵墓,改名太康。

    陽夏為東晉名臣太傅謝安及其族人謝石、謝玄、謝靈運、謝朓、謝道韫等人的祖籍,雖然世代居于南方,但仍稱陳郡謝氏(即所謂郡望)。

     2隙:城外之地。

    郭:城外再建一圈城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