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水(卷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本篇導讀
渠即鴻溝運河,這是一條戰國中期魏國開鑿的人工水道。
魏國的都城原本在河東(今山西省南部)的安邑(今運城市安邑鎮),魏惠王前元九年(前三六一),為了争霸中原,遷都至黃河中遊南岸的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自此之後魏國又稱為梁國。
孟子曾經與梁惠王談論仁政,記述于《孟子·梁惠王篇》,梁惠王就是遷都之後的魏惠王。
大梁位于濟水與大河分流處附近,可以利用濟水、菏水、泗水等水道,通往東方的衛、魯、齊、越等國;東南方淮北地區的宋、陳、許、蔡以及楚國,雖然有汝水、颍水、洧水、睢水、渦水、獲水等衆多淮水支流可以通舟楫,但這些支流都是西北往東南平行走向,沒有互相連接,交通不便。
魏惠王遷都大梁的次年,由大梁以西的荥陽引出河水,入汴渠(可寫成汳,亦稱汳水),經圃田澤,又從圃田澤東開渠至大梁城北,折向南行,連接洧、睢、渦、獲、颍、汝等水的上遊,稱為大渠,或簡稱渠,或稱鴻溝。
鴻也是大的意思。
由于戰争及其他原因,大渠至惠王三十一年(前三三九)完成。
鴻溝以圃田澤為水櫃,把當時中原的主要河流,如黃河、濟水、濮水、菏水、泗水、汝水、颍水、洧水、睢水、渦水、獲水等全部貫通,貢獻極大。
楚漢相争時,曾經劃鴻溝為界,溝以東屬楚,以西屬漢,亦即後世所稱的“楚河漢界”。
經渠出荥陽北河,東南過中牟縣之北;又東至浚儀縣;又屈南至扶溝縣北,其一者1,東南過陳縣北2;又東南至汝南新陽縣北3;又東南過山桑縣北;又東南過龍亢縣南;又東南過義成縣西4,南入于淮。
1其一者:其中一條分支水道。
2陳縣: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位于黃河以南大平原中央,相傳是上古帝王伏羲、神農都城,周朝封帝舜後裔胡公滿于此,國号陳。
春秋末陳國為楚所兼并,戰國後期,秦攻楚,攻陷楚都郢(今湖北省荊州市),楚遷都于陳以避秦,稱為郢陳。
秦繼續攻楚,楚又遷都壽春。
秦攻占陳,設立淮陽郡,治所在陳縣,以國為氏,後為部分陳姓起源地。
3汝南新陽縣:汝南,漢郡名,新陽縣在郡東北部,縣已廢。
汝南郡周朝時為蔡、沈等國之地,春秋時被楚國兼并。
戰國後期被秦攻占,其地分屬颍川、陳郡,漢高祖五年(前二〇二)設置汝南郡,郡治在上蔡縣,屬豫州。
其後多次廢興及分割,至隋朝改為蔡州。
元朝為汝甯府治所,民國以後改為汝南縣至今。
4山桑縣、龍亢縣、義成縣:以上三縣已廢。
譯文 渠的源頭從荥陽以北的大河流出,往東南流,經過中牟縣的北面;又往東流,到了浚儀縣;又轉彎向南,到了扶溝縣的北面,其中一條水道,往東南流經過陳縣的北面;又往東南流,到了汝南郡新陽縣的北面;又往東南流,經過山桑縣的北面;又往東南流,經過龍亢縣的南面;又往東南流,經過義成縣的西面,往南流彙入淮水。
圃田澤、十字溝 經渠出荥陽北河,東南過中牟縣之北。
注《風俗通》曰:『渠者,水所居也。
』渠水自河與濟亂流1,東徑荥澤北,東南分濟,曆中牟縣之圃田澤,北與陽武分水。
澤多麻黃草2,故《述征記》曰:『踐縣境便睹斯卉3,窮則知逾界4。
』今雖不能,然諒亦非謬5。
《詩》所謂『東有圃草』也6;皇武子曰7:『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
』 澤在中牟縣西,西限長城8,東極官渡9,北佩渠水,東西四十許裡,南北二十許裡。
中有沙岡10,上下二十四浦,津流徑通,淵潭相接,各有名焉。
有大漸、小漸、大灰、小灰、義魯、練秋、大白楊、小白楊、散吓、禺中、羊圈、大鹄、小鹄、龍澤、蜜羅、大哀、小哀、大長、小長、大縮、小縮、伯丘、大蓋、牛眼等浦。
水盛則北注,渠溢則南播11,故《竹書紀年》『梁惠成王12十年,入河水于甫田13,又為大溝而引甫水』者也。
又有一渎,自酸棗受河14,導自濮渎,曆酸棗,徑陽武縣南出,世謂之十字溝,而屬于渠15。
或謂是渎為梁惠之年所開,而不能詳也。
斯浦乃水澤之所鐘16,為鄭隰之淵薮矣17。
1亂流:水流交錯。
2麻黃草:植物名,又稱草麻黃,可作藥用。
3卉(huì):草本植物總稱。
4窮:指消失。
逾界:指越出縣界。
5謬(miù):極錯誤,非常不合情理。
6東有圃草:句出《詩經·小雅·車攻》。
7皇武子:春秋時鄭國之卿(執政大臣,相當于後世的丞相或九卿),皇氏,谥武,事見《左傳》。
8長城:即戰國時在鄭、魏之間邊界所築的長城,在今鄭州、開封兩市之間。
9官渡:古代濟河上著名渡口,在今鄭州市以東,漢末曾經于此地發生曹操與袁紹的決戰。
10沙岡:沙丘、沙堤。
11南播:遷移的意思。
12梁惠成王:即魏惠王。
13甫田:圃田的另一種寫法。
14酸棗:漢縣名,屬陳留郡,今已廢。
故址在今河南省延津縣。
15屬:連接。
16鐘:彙聚。
17鄭:古國名,今鄭州市。
隰:低濕之地。
薮(sǒu):大澤。
譯文 渠的源頭從荥陽郡北面的大河流出,往東南流,經過中牟縣的北面。
《風俗通》說:“渠就是水聚集的地方。
”渠水從大河流出,與濟水互相交錯,往東流經過荥澤的北面,轉向東南與濟水分開。
經過中牟縣的圃田澤,在北面與流往陽武的水道分流。
澤裡生長很多麻黃草,因此《述征記》說:“一踏進縣境,到處可以看到這種植物,看到這植物消失便知道離開了縣界。
”現在雖然不能看到這景象,但恐怕不會是随便說說。
這就是《詩經》所提的“東有圃草”;春秋時鄭國大夫皇武子說:“鄭國有原圃,相當于秦國有具囿。
” 圃田澤在中牟縣的西面,西側到達韓魏分界的長城,東面遠至官渡,北方與渠水連接,東西約四十裡,南北約二十裡。
澤中有沙岡阻隔,上下有二十四浦,水流相通,深潭相接。
各浦都有名稱,有大漸、小漸、大灰、小灰、義魯、練秋、大白楊、小白楊、散吓、禺中、羊圈、大鹄、小鹄、龍澤、蜜羅、大哀、小哀、大長、小長、大縮、小縮、伯丘、大蓋、牛眼等浦。
浦水大漲時向北流注(入渠水),渠水滿溢時向南湧進(圃田澤),因此《竹書紀年》記述:“梁惠成王十年(前三六○),引河水注入甫田,又開鑿大溝引浦水流出。
”又有另一水道,在酸棗接受河水,經濮渎引導,經過酸棗,經陽武縣向南流出,民間稱之為十字溝,而與渠水連接。
有人認為這水道是梁惠王時開鑿,但不能确定。
這水道是水澤彙聚之處,是鄭國濕地的淵薮。
賞析與點評 圃田澤是古代黃河南岸的一片沼澤,位于今日河南省鄭州市與開封市之間,春秋時期是鄭、宋兩國的邊境,戰國時期是韓、魏兩國的邊界。
數千年的泥沙沖積,緻使圃田澤在三國以後已逐漸被填平,變為田野。
時至今日,鄭州市東郊仍有圃田鄉,可供緬懷。
戰國時魏惠王開鑿鴻溝,即利用圃田澤作為調節水量的水櫃。
五池口 【】注渠水右合五池溝。
溝上承澤水,下流注渠,謂之五池口。
魏嘉平三年,司馬懿帥中軍讨太尉王淩于壽春1,自彼而還,帝使侍中韋誕勞軍于五池者也2。
今其地為五池鄉矣。
1“魏嘉平”兩句:王淩,三國曹魏大臣,叔父王允為漢司徒,煽動呂布誅除權臣董卓,後被董卓部屬所殺。
曹操辟王淩為丞相掾屬(幕僚),官至南鄉侯、征東将軍、都督揚州諸軍事,鎮守壽春(今安徽壽縣)。
王淩不滿司馬懿奪權,在壽春起兵聲讨,欲迎立曹操之子白馬王曹彪都許昌。
司馬懿親征,淩兵敗自殺。
中軍:中央軍。
2帝:此即曹魏皇帝曹芳,後為司馬懿借故廢位,改稱齊王,史稱廢帝齊王芳。
侍中:官名,在秦朝是丞相的屬官,到了漢朝,官員獲得皇帝加授侍中,則可進入禁中,親近皇帝。
東漢設立侍中寺,晉朝改為門下省,為皇帝的侍從,參與機密。
南北朝時,門下侍中的權力逐漸擴大,成為中央政治機構的重心,地位等同宰相。
譯文 渠水又在右方與五池溝彙合。
五池溝上遊承接澤水,向下流注入渠水,彙流處稱為五池口。
魏嘉平三年(二五一),司馬懿親自率領中軍讨伐據壽春反叛的太尉王淩,從壽春回師,魏帝派遣使者韋誕到五池口勞軍。
現在這地方已成為五池鄉。
賞析與點評 五池溝是渠水(鴻溝運河)連接黃河的水道之一,三國魏晉時仍然是戰略要地。
管城、不家水、百尺水 【】注渠水又東,不家溝水注之,水出京縣東南梅山北溪1。
《春秋》襄公十八年,楚蒍子馮、公子格率銳師侵費,右回梅山。
杜預曰『在密東北』2,即是山也。
其水自溪東北流,徑管城西。
故管國也,周武王以封管叔矣。
成王幼弱,周公攝政,管叔流言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公賦《鸱鸮》以伐之3,即東山之師是也。
《左傳》:宣公十二年,晉師救鄭,楚次管以待之4。
杜預曰:『京縣東北有管城』者是也。
俗謂之為管水。
又東北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注黃雀溝,謂之黃淵,淵周百步。
其一水東越長城,東北流,水積為淵,南北二裡,東西百步,謂之百尺水。
北入圃田澤,分為二水。
一水東北徑東武強城北5。
《漢書·曹參傳》:『擊羽嬰于昆陽6,追至葉7,還攻武強,因至荥陽。
』薛瓒雲:『按武強城在陽武縣。
』即斯城也。
漢高帝六年,封騎将莊不識為侯國8。
又東北流,左注于渠,為不家水口也。
一水東流,又屈而南轉,東南注白溝也。
1京縣:京,春秋時鄭國城邑。
《左傳》第一則史事“鄭伯克段于鄢”,記述鄭莊公封其弟叔段于京城,謂之“京城大叔”,就是此地。
秦時設置京縣,至北齊時廢入荥陽。
今鄭州荥陽市東南十公裡處仍有一座被稱為“京城”的古代城址。
2密:密縣,西周時屬密國,因“密山”得名,滅于鄭,秦置密縣,一九九四年改為新密市。
3鸱鸮(chīxiāo):貓頭鷹一類的鳥。
4次:接近。
5武強城:又寫成武強,漢初為侯國,後廢。
6羽嬰:項羽将名。
昆陽:漢縣,王莽篡漢之後,推行政治經濟改革失敗,民間叛亂爆發,南陽郡漢朝宗室乘機起兵,号召複興漢朝,天鳳四年(一七)王莽派四十萬大軍南下鎮壓,漢裨将劉秀據守昆陽,以數萬人兵力擊敗王莽大軍,稱為昆陽之戰。
劉秀後來成為東漢光武帝。
今為河南省葉縣昆陽鎮。
7葉:古代葉國,後被楚兼并,改為葉縣,在今河南省中部,屬平頂山市管轄。
8騎将:即騎兵将領。
莊不識:人名,漢高祖開國功臣,封武強侯。
譯文 渠水又向東流,有不家溝水注入。
不家溝水發源于京縣東南方梅山的北溪。
《春秋》襄公十八年記事:“楚子馮、公子格率精兵侵費,從右邊繞過梅山。
”杜預注說“在密縣東北”,所指的就是這座山。
不家溝水沿溪向東北流,經過管城縣西。
這是古代的管國所在,周武王把此地封給管叔。
成王年幼,周公攝政,管叔散播流言說:“周公将會對小孩做出不利的事。
”周公詠唱《鸱鸮》詩句表明心迹,領兵讨伐管叔,這就是東山之師。
《左傳》宣公十二年記事:“晉師救鄭,楚軍在管地屯兵等待。
”杜預注說“京縣東北方有管城”,就是指這城。
民間把這條水稱之為管水。
不家溝水又向東北流,分為兩條支水:其中一條向東北流,注入黃雀溝,稱為黃淵,黃淵方圓約一百步;另一條向東流,越過長城,往東北流,水積聚成淵池,南北寬二裡,東西闊百步,稱為百尺水。
北流注入圃田澤,又分為兩支,一支向東北
魏國的都城原本在河東(今山西省南部)的安邑(今運城市安邑鎮),魏惠王前元九年(前三六一),為了争霸中原,遷都至黃河中遊南岸的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自此之後魏國又稱為梁國。
孟子曾經與梁惠王談論仁政,記述于《孟子·梁惠王篇》,梁惠王就是遷都之後的魏惠王。
大梁位于濟水與大河分流處附近,可以利用濟水、菏水、泗水等水道,通往東方的衛、魯、齊、越等國;東南方淮北地區的宋、陳、許、蔡以及楚國,雖然有汝水、颍水、洧水、睢水、渦水、獲水等衆多淮水支流可以通舟楫,但這些支流都是西北往東南平行走向,沒有互相連接,交通不便。
魏惠王遷都大梁的次年,由大梁以西的荥陽引出河水,入汴渠(可寫成汳,亦稱汳水),經圃田澤,又從圃田澤東開渠至大梁城北,折向南行,連接洧、睢、渦、獲、颍、汝等水的上遊,稱為大渠,或簡稱渠,或稱鴻溝。
鴻也是大的意思。
由于戰争及其他原因,大渠至惠王三十一年(前三三九)完成。
鴻溝以圃田澤為水櫃,把當時中原的主要河流,如黃河、濟水、濮水、菏水、泗水、汝水、颍水、洧水、睢水、渦水、獲水等全部貫通,貢獻極大。
楚漢相争時,曾經劃鴻溝為界,溝以東屬楚,以西屬漢,亦即後世所稱的“楚河漢界”。
經渠出荥陽北河,東南過中牟縣之北;又東至浚儀縣;又屈南至扶溝縣北,其一者1,東南過陳縣北2;又東南至汝南新陽縣北3;又東南過山桑縣北;又東南過龍亢縣南;又東南過義成縣西4,南入于淮。
1其一者:其中一條分支水道。
2陳縣: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位于黃河以南大平原中央,相傳是上古帝王伏羲、神農都城,周朝封帝舜後裔胡公滿于此,國号陳。
春秋末陳國為楚所兼并,戰國後期,秦攻楚,攻陷楚都郢(今湖北省荊州市),楚遷都于陳以避秦,稱為郢陳。
秦繼續攻楚,楚又遷都壽春。
秦攻占陳,設立淮陽郡,治所在陳縣,以國為氏,後為部分陳姓起源地。
3汝南新陽縣:汝南,漢郡名,新陽縣在郡東北部,縣已廢。
汝南郡周朝時為蔡、沈等國之地,春秋時被楚國兼并。
戰國後期被秦攻占,其地分屬颍川、陳郡,漢高祖五年(前二〇二)設置汝南郡,郡治在上蔡縣,屬豫州。
其後多次廢興及分割,至隋朝改為蔡州。
元朝為汝甯府治所,民國以後改為汝南縣至今。
4山桑縣、龍亢縣、義成縣:以上三縣已廢。
譯文 渠的源頭從荥陽以北的大河流出,往東南流,經過中牟縣的北面;又往東流,到了浚儀縣;又轉彎向南,到了扶溝縣的北面,其中一條水道,往東南流經過陳縣的北面;又往東南流,到了汝南郡新陽縣的北面;又往東南流,經過山桑縣的北面;又往東南流,經過龍亢縣的南面;又往東南流,經過義成縣的西面,往南流彙入淮水。
圃田澤、十字溝 經渠出荥陽北河,東南過中牟縣之北。
注《風俗通》曰:『渠者,水所居也。
』渠水自河與濟亂流1,東徑荥澤北,東南分濟,曆中牟縣之圃田澤,北與陽武分水。
澤多麻黃草2,故《述征記》曰:『踐縣境便睹斯卉3,窮則知逾界4。
』今雖不能,然諒亦非謬5。
《詩》所謂『東有圃草』也6;皇武子曰7:『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
』 澤在中牟縣西,西限長城8,東極官渡9,北佩渠水,東西四十許裡,南北二十許裡。
中有沙岡10,上下二十四浦,津流徑通,淵潭相接,各有名焉。
有大漸、小漸、大灰、小灰、義魯、練秋、大白楊、小白楊、散吓、禺中、羊圈、大鹄、小鹄、龍澤、蜜羅、大哀、小哀、大長、小長、大縮、小縮、伯丘、大蓋、牛眼等浦。
水盛則北注,渠溢則南播11,故《竹書紀年》『梁惠成王12十年,入河水于甫田13,又為大溝而引甫水』者也。
又有一渎,自酸棗受河14,導自濮渎,曆酸棗,徑陽武縣南出,世謂之十字溝,而屬于渠15。
或謂是渎為梁惠之年所開,而不能詳也。
斯浦乃水澤之所鐘16,為鄭隰之淵薮矣17。
1亂流:水流交錯。
2麻黃草:植物名,又稱草麻黃,可作藥用。
3卉(huì):草本植物總稱。
4窮:指消失。
逾界:指越出縣界。
5謬(miù):極錯誤,非常不合情理。
6東有圃草:句出《詩經·小雅·車攻》。
7皇武子:春秋時鄭國之卿(執政大臣,相當于後世的丞相或九卿),皇氏,谥武,事見《左傳》。
8長城:即戰國時在鄭、魏之間邊界所築的長城,在今鄭州、開封兩市之間。
9官渡:古代濟河上著名渡口,在今鄭州市以東,漢末曾經于此地發生曹操與袁紹的決戰。
10沙岡:沙丘、沙堤。
11南播:遷移的意思。
12梁惠成王:即魏惠王。
13甫田:圃田的另一種寫法。
14酸棗:漢縣名,屬陳留郡,今已廢。
故址在今河南省延津縣。
15屬:連接。
16鐘:彙聚。
17鄭:古國名,今鄭州市。
隰:低濕之地。
薮(sǒu):大澤。
譯文 渠的源頭從荥陽郡北面的大河流出,往東南流,經過中牟縣的北面。
《風俗通》說:“渠就是水聚集的地方。
”渠水從大河流出,與濟水互相交錯,往東流經過荥澤的北面,轉向東南與濟水分開。
經過中牟縣的圃田澤,在北面與流往陽武的水道分流。
澤裡生長很多麻黃草,因此《述征記》說:“一踏進縣境,到處可以看到這種植物,看到這植物消失便知道離開了縣界。
”現在雖然不能看到這景象,但恐怕不會是随便說說。
這就是《詩經》所提的“東有圃草”;春秋時鄭國大夫皇武子說:“鄭國有原圃,相當于秦國有具囿。
” 圃田澤在中牟縣的西面,西側到達韓魏分界的長城,東面遠至官渡,北方與渠水連接,東西約四十裡,南北約二十裡。
澤中有沙岡阻隔,上下有二十四浦,水流相通,深潭相接。
各浦都有名稱,有大漸、小漸、大灰、小灰、義魯、練秋、大白楊、小白楊、散吓、禺中、羊圈、大鹄、小鹄、龍澤、蜜羅、大哀、小哀、大長、小長、大縮、小縮、伯丘、大蓋、牛眼等浦。
浦水大漲時向北流注(入渠水),渠水滿溢時向南湧進(圃田澤),因此《竹書紀年》記述:“梁惠成王十年(前三六○),引河水注入甫田,又開鑿大溝引浦水流出。
”又有另一水道,在酸棗接受河水,經濮渎引導,經過酸棗,經陽武縣向南流出,民間稱之為十字溝,而與渠水連接。
有人認為這水道是梁惠王時開鑿,但不能确定。
這水道是水澤彙聚之處,是鄭國濕地的淵薮。
賞析與點評 圃田澤是古代黃河南岸的一片沼澤,位于今日河南省鄭州市與開封市之間,春秋時期是鄭、宋兩國的邊境,戰國時期是韓、魏兩國的邊界。
數千年的泥沙沖積,緻使圃田澤在三國以後已逐漸被填平,變為田野。
時至今日,鄭州市東郊仍有圃田鄉,可供緬懷。
戰國時魏惠王開鑿鴻溝,即利用圃田澤作為調節水量的水櫃。
五池口 【】注渠水右合五池溝。
溝上承澤水,下流注渠,謂之五池口。
魏嘉平三年,司馬懿帥中軍讨太尉王淩于壽春1,自彼而還,帝使侍中韋誕勞軍于五池者也2。
今其地為五池鄉矣。
1“魏嘉平”兩句:王淩,三國曹魏大臣,叔父王允為漢司徒,煽動呂布誅除權臣董卓,後被董卓部屬所殺。
曹操辟王淩為丞相掾屬(幕僚),官至南鄉侯、征東将軍、都督揚州諸軍事,鎮守壽春(今安徽壽縣)。
王淩不滿司馬懿奪權,在壽春起兵聲讨,欲迎立曹操之子白馬王曹彪都許昌。
司馬懿親征,淩兵敗自殺。
中軍:中央軍。
2帝:此即曹魏皇帝曹芳,後為司馬懿借故廢位,改稱齊王,史稱廢帝齊王芳。
侍中:官名,在秦朝是丞相的屬官,到了漢朝,官員獲得皇帝加授侍中,則可進入禁中,親近皇帝。
東漢設立侍中寺,晉朝改為門下省,為皇帝的侍從,參與機密。
南北朝時,門下侍中的權力逐漸擴大,成為中央政治機構的重心,地位等同宰相。
譯文 渠水又在右方與五池溝彙合。
五池溝上遊承接澤水,向下流注入渠水,彙流處稱為五池口。
魏嘉平三年(二五一),司馬懿親自率領中軍讨伐據壽春反叛的太尉王淩,從壽春回師,魏帝派遣使者韋誕到五池口勞軍。
現在這地方已成為五池鄉。
賞析與點評 五池溝是渠水(鴻溝運河)連接黃河的水道之一,三國魏晉時仍然是戰略要地。
管城、不家水、百尺水 【】注渠水又東,不家溝水注之,水出京縣東南梅山北溪1。
《春秋》襄公十八年,楚蒍子馮、公子格率銳師侵費,右回梅山。
杜預曰『在密東北』2,即是山也。
其水自溪東北流,徑管城西。
故管國也,周武王以封管叔矣。
成王幼弱,周公攝政,管叔流言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公賦《鸱鸮》以伐之3,即東山之師是也。
《左傳》:宣公十二年,晉師救鄭,楚次管以待之4。
杜預曰:『京縣東北有管城』者是也。
俗謂之為管水。
又東北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注黃雀溝,謂之黃淵,淵周百步。
其一水東越長城,東北流,水積為淵,南北二裡,東西百步,謂之百尺水。
北入圃田澤,分為二水。
一水東北徑東武強城北5。
《漢書·曹參傳》:『擊羽嬰于昆陽6,追至葉7,還攻武強,因至荥陽。
』薛瓒雲:『按武強城在陽武縣。
』即斯城也。
漢高帝六年,封騎将莊不識為侯國8。
又東北流,左注于渠,為不家水口也。
一水東流,又屈而南轉,東南注白溝也。
1京縣:京,春秋時鄭國城邑。
《左傳》第一則史事“鄭伯克段于鄢”,記述鄭莊公封其弟叔段于京城,謂之“京城大叔”,就是此地。
秦時設置京縣,至北齊時廢入荥陽。
今鄭州荥陽市東南十公裡處仍有一座被稱為“京城”的古代城址。
2密:密縣,西周時屬密國,因“密山”得名,滅于鄭,秦置密縣,一九九四年改為新密市。
3鸱鸮(chīxiāo):貓頭鷹一類的鳥。
4次:接近。
5武強城:又寫成武強,漢初為侯國,後廢。
6羽嬰:項羽将名。
昆陽:漢縣,王莽篡漢之後,推行政治經濟改革失敗,民間叛亂爆發,南陽郡漢朝宗室乘機起兵,号召複興漢朝,天鳳四年(一七)王莽派四十萬大軍南下鎮壓,漢裨将劉秀據守昆陽,以數萬人兵力擊敗王莽大軍,稱為昆陽之戰。
劉秀後來成為東漢光武帝。
今為河南省葉縣昆陽鎮。
7葉:古代葉國,後被楚兼并,改為葉縣,在今河南省中部,屬平頂山市管轄。
8騎将:即騎兵将領。
莊不識:人名,漢高祖開國功臣,封武強侯。
譯文 渠水又向東流,有不家溝水注入。
不家溝水發源于京縣東南方梅山的北溪。
《春秋》襄公十八年記事:“楚子馮、公子格率精兵侵費,從右邊繞過梅山。
”杜預注說“在密縣東北”,所指的就是這座山。
不家溝水沿溪向東北流,經過管城縣西。
這是古代的管國所在,周武王把此地封給管叔。
成王年幼,周公攝政,管叔散播流言說:“周公将會對小孩做出不利的事。
”周公詠唱《鸱鸮》詩句表明心迹,領兵讨伐管叔,這就是東山之師。
《左傳》宣公十二年記事:“晉師救鄭,楚軍在管地屯兵等待。
”杜預注說“京縣東北方有管城”,就是指這城。
民間把這條水稱之為管水。
不家溝水又向東北流,分為兩條支水:其中一條向東北流,注入黃雀溝,稱為黃淵,黃淵方圓約一百步;另一條向東流,越過長城,往東北流,水積聚成淵池,南北寬二裡,東西闊百步,稱為百尺水。
北流注入圃田澤,又分為兩支,一支向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