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水(卷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本篇導讀
洛水的北岸會合了多條從崤山、邙山流出的小支流,谷水是其中之一。
谷水雖然短小,但流經洛陽城,而洛陽是古代多個朝代的首都:東周、東漢、曹魏、西晉以及《水經注》成書時的北魏,因此保留了大量史迹和故事,《水經》谷水經文雖然隻得三十四個字,但郦道元用了八千多字為谷水作注。
經谷水出弘農黾池縣南谷冢林谷陽谷1;東北過谷城縣北;又東過河南縣北;東南入于洛。
1弘農:漢郡名,漢武帝始設弘農郡,郡治弘農縣,在秦關函谷附近,故址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轄靈寶市東北。
其地處長安、洛陽之間的黃河南岸,一直是曆代軍事政治要地。
黾(miǎn)池縣,又寫成渑池,今縣,漢弘農郡屬縣,現隸屬河南省三門峽市。
戰國時,秦王與趙王曾在此相會,蔺相如為趙王解窘。
墦(fán):分兩列左右交替排列的墳墓群稱為墦,墦冢林谷陽谷即谷陽谷中墳冢林立。
譯文 谷水源頭從弘農郡黾池縣南面墦冢如林的谷陽谷流出;往東北流,經過谷城縣的北面;又往東流,經過河南縣的北面;往東南流,彙入洛水。
成周、定鼎、問鼎 經又東過河南縣北,東南入于洛。
注河南王城西北,谷水之右有石碛1,碛南出為死谷2,北出為湖溝。
魏太和四年,暴水流高三丈,此地下3,停流以成湖渚,造溝以通水,東西十裡,決湖以注瀍水。
谷水又徑河南王城西北,所謂成周矣。
《公羊》曰:『成周者何?東周也。
』何休曰:『名為成周者,周道始成,王所都也。
』《地理志》曰:『河南河南縣,故郏、鄏地也。
』京相璠曰:『郏山名;鄏地邑也。
蔔年定鼎4,為王之東都,謂之新邑,是為王城。
其城東南名曰鼎門,蓋九鼎所從入也,故謂是地為鼎中。
楚子伐陸渾之戎5,問鼎于此6。
』 1碛(qì):淺水中的沙石、淺灘。
2死谷:尾闾不通的谷水分支。
3下:地勢低窪。
4定鼎:相傳周公營建東都時,占蔔詢問上天周朝曆年長短,又在東都放置象征天命所在的九鼎。
因此古人稱定都為“定鼎”。
5楚子:《春秋》經文對楚國國君的稱謂。
楚人以蠻夷自居,不顧周朝封建禮制,自稱楚王,孔子據周天子的封爵,在《春秋》中稱楚君為“楚子”。
陸渾之戎:古代居于洛河上遊山區的允姓部落,被中原諸侯歸類為戎,晉獻公曾娶兩位戎女,小戎女生晉惠公。
6問鼎:公元前六〇六年,楚莊王征伐陸渾之戎,打到洛水邊,“觀兵于周疆”,即在周都洛邑陳兵示威,周定王派王孫滿前往慰問,楚王向使者查問九鼎的輕重。
後人據此典故,稱争奪政權為“問鼎”,現代漢語則以争奪冠軍為“問鼎”。
譯文 谷水又往東流,經過河南縣的北面,往東南注入洛水。
(谷水又經過)河南王城西北面,谷水的右方有一片石灘,水從石灘的南面流出的,就是尾闾不通的死谷;往北流出的成為湖溝。
魏太和四年(四八〇),谷水暴漲,洪水高達三丈,這裡地勢低窪,積水成為湖泊,于是開鑿了一條水道,以宣洩積水,水道從東到西長約十裡,把湖泊的積水引入瀍水。
谷水又流經河南王城的西北方,也就是所謂的成周。
《春秋公羊傳》說:“什麼是成周呢?就是東周。
”何休說:“取名成周,是因為周朝的政制剛形成,這是周王建都的地方。
”《地理志》說:“河南郡河南縣,從前是郏、鄏地方。
”京相璠說:“郏是山名;鄏是城邑。
(周公)占蔔取得立國的年數,确定安置九鼎的地點,立為周王的東都,稱為新邑,名為王城。
”成周東南面的城門名為鼎門,大概是九鼎從這裡進城,因此把這地方稱為鼎中。
楚國的君主攻伐洛陽以西的陸渾之戎,兵臨成周城下,在這裡探聽九鼎的狀況,問鼎的輕重。
賞析與點評 西周初年,周公為了控制東方,在洛水北岸建築了兩座城:靠西的是“王城”,是周人的政治軍事中心,周平王東遷之後,成為周天子的居所;靠東的是安置殷朝遺民的洛邑。
前五一六年周敬王即位,因王城内王子朝勢大,遷居到過去殷民居處之地。
後因王子朝之亂,晉國率諸侯為周敬王于前五一〇年修築新都,位于今洛陽白馬寺以東。
新城沿用“成周”之名,俗稱“東周”;舊城稱為“王城”,俗稱“西周”。
從此成周與王城分為兩地,但都在今日洛陽市附近。
到周赧王時,周王才遷回王城舊都。
谷、洛鬥處 【】注《述征記》曰:『谷、洛二水,本于王城東北合流,所謂谷、洛鬥也。
』今城之東南缺千步1,世又謂之谷、洛鬥處2,俱為非也。
餘按史傳,周靈王之時,谷、洛二水鬥,毀王宮,王将堨之,太子晉谏王,不聽,遺堰三堤尚存。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齊人城郏,穆叔如周賀。
』韋昭曰:『洛水在王城南,谷水在王城北,東入于瀍。
至靈王時,谷水盛出于王城西,而南流合于洛。
兩水相格,有似于鬥,而毀王城西南也。
』颍容著《春秋條例》言『西城梁門枯水處,世謂之死谷』是也3。
始知緣生行中造次入關4,經究故事5,與實違矣。
考王封周桓公于是為西周6,及其孫惠公,封少子于鞏為東周7,故有東西之名矣。
秦滅周,以為三川郡,項羽封申陽為河南王,漢以為河南郡,王莽又名之曰保忠信卿。
光武都洛陽,以為尹8。
尹,正也,所以董正京畿,率先百郡也。
1缺千步:不足一千步。
2鬥:互相争奪、角力。
3《春秋條例》:此書已佚。
“颍容”句:道元據文獻記述及遺留史迹,确定谷、洛鬥處在城西。
4緣生:郭緣生撰《述征記》。
造次(zàocì):匆忙、輕率的意思。
5經究故事:即查證史事。
6是:此地。
春秋後期,在王子朝之亂後(見下一則),周天子遷居成周,周考王元年(前四四〇)周考王封其弟王子揭于王城,是為西周桓公,于是周王畿一分為二。
7封少子于鞏:周顯王二年(前三六七)又封少子王子班于鞏,稱為東周,于是周王畿内三小國并立,直至被秦所滅。
此處疑有脫字。
8尹:漢朝各郡長官為太守,京城所在的行政區長官稱為尹,西漢為京兆尹,東漢為河南尹,以示區别。
譯文 《述征記》說:“谷水和洛水原本在王城的東北方合流,即所謂谷、洛相鬥地點。
”現今距離城牆的東南方不到一千步,民間又說是谷、洛相鬥的所在地,這些說法都不正确。
我參閱史傳,周靈王的時候,谷、洛二水相鬥,沖毀了王宮,靈王打算築堤攔阻,太子晉出言谏止,靈王不聽,當時所築的三道堤堰仍然存在。
《左傳》記載:“襄公二十五年(前五四八),齊人協助周天子修築郏城,穆叔到周祝賀。
”韋昭說:“洛水在王城的南面,谷水在王城的北面,往東注入瀍水。
到了周靈王時,谷水泛濫,在王城西面溢出,往南流,與洛水合流。
兩水互相沖激,就像相鬥一樣,因此沖毀了王城的西南角。
”颍容撰述的《春秋條例》所說“西城梁門枯涸無水的地方,民間稱為死谷”,就是這裡。
由此看來,郭緣生旅途匆匆,入關時所查考過的史迹,與實際情況有所不符。
周考王把這城分封給周桓公,稱為西周,到了桓公的孫子惠公,又把鞏城分封給小兒子,稱為東周,所以又有東、西周的名稱了。
秦滅周之後,在這裡設立三川郡,項羽分封申陽為河南王,漢朝設置河南郡,王莽又改名為保忠信卿。
光武帝定都洛陽,把行政長官稱為尹。
尹是正的意思,用意就是要把京畿納入正軌,作為天下百郡的典範。
賞析與點評 谷水彙入洛水之處,水流湍急,經常發生水患,古人認為是谷洛二水相鬥造成的。
郦道元在此處帶出東周洛陽城為百郡典範的來曆。
千金堨、王子朝之亂 【】注谷水又東流徑乾祭門北,子朝之亂1,晉所開也,東至千金堨2。
《河南十二縣境簿》曰:『河南縣城東十五裡有千金堨。
』《洛陽記》曰『千金堨舊堰谷水,魏時更修此堰,謂之千金堨。
積石為堨而開溝渠五所,謂之五龍渠。
渠上立堨,堨之東首,立一石人,石人腹上刻勒雲:『太和五年二月八日庚戌造築此堨。
』更開溝渠此水衡渠上,其水助其堅也,必經年曆世,是故部立石人以記之』雲爾。
蓋魏明帝修王、張故績也3。
堨是都水使者陳協所造。
《語林》曰:『陳協數進阮步兵酒4,後晉文王欲修九龍堰5,阮舉協,文王用之。
』掘地得古承水銅龍六枚,堰遂成。
1子朝:即王子朝,是周景王(?至前五二〇)的庶長子。
景王嫡後生有兩子,名曰猛、匄(音丐),軟弱無能,而庶兄王子朝卻有勇有謀,有王者風範。
景王崩,遺命由子朝繼位,大夫單旗(單穆公)、劉卷(劉文公)殺顧命大臣賓孟,立王子猛為王,是為悼王。
大臣尹文公、甘平公、召莊公不服,集合家兵,以南宮極為帥起兵擁立王子朝,悼王大敗,逃出洛邑,向晉國告急。
諸大臣立王子朝為王。
晉國大軍護送悼王入居王城,逐王子朝,但悼王猛借兵複辟,不得人心,一日三驚,當年冬天憂懼而死。
單旗、劉卷擁立悼王的同母弟王子匄為王,是為敬王。
晉國軍隊撤退後,王子朝率軍攻打王城,敬王派兵迎戰。
敬王的軍隊不堪一擊,王子朝入居王城。
敬王逃到狄泉(又作翟泉,今孟津金村附近)。
周王室兩王并立,人稱王子朝為西王,敬王為東王。
其後晉國再次出兵,敗王子朝,子朝奔楚,迎敬王入居成周。
至此,王子朝之亂平定。
2堨(è):堤壩。
3王、張:東漢治水大臣王梁、張純。
4阮步兵:即阮籍,為漢魏之際“建安七子”之一,又是“竹林七賢”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人稱阮步兵,在司馬懿、司馬昭父子執政下任官,動辄飲酒佯狂,得以壽終。
他曾登上漢高祖與項羽争天下的要塞廣武城,有感而發說:“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 5晉文王:司馬昭封晉王,死後谥号為“文”,因此稱晉文王。
譯文 谷水又往東流,經過乾祭門的北面,東周王子朝叛亂,晉侯為了平亂開了這道城門,往東至千金堨。
《河南十二縣境簿》說:“距離河南縣城以東十五裡,有千金堨。
”《洛陽記》說:“千金堨是從前為了攔截谷水而建,曹魏時重修這堤堰,稱之為千金堨。
堤堰是以石塊疊砌。
開了五條渠道,稱為五龍渠。
渠上築了堤堰,堤堰的東
谷水雖然短小,但流經洛陽城,而洛陽是古代多個朝代的首都:東周、東漢、曹魏、西晉以及《水經注》成書時的北魏,因此保留了大量史迹和故事,《水經》谷水經文雖然隻得三十四個字,但郦道元用了八千多字為谷水作注。
經谷水出弘農黾池縣南谷冢林谷陽谷1;東北過谷城縣北;又東過河南縣北;東南入于洛。
1弘農:漢郡名,漢武帝始設弘農郡,郡治弘農縣,在秦關函谷附近,故址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轄靈寶市東北。
其地處長安、洛陽之間的黃河南岸,一直是曆代軍事政治要地。
黾(miǎn)池縣,又寫成渑池,今縣,漢弘農郡屬縣,現隸屬河南省三門峽市。
戰國時,秦王與趙王曾在此相會,蔺相如為趙王解窘。
墦(fán):分兩列左右交替排列的墳墓群稱為墦,墦冢林谷陽谷即谷陽谷中墳冢林立。
譯文 谷水源頭從弘農郡黾池縣南面墦冢如林的谷陽谷流出;往東北流,經過谷城縣的北面;又往東流,經過河南縣的北面;往東南流,彙入洛水。
成周、定鼎、問鼎 經又東過河南縣北,東南入于洛。
注河南王城西北,谷水之右有石碛1,碛南出為死谷2,北出為湖溝。
魏太和四年,暴水流高三丈,此地下3,停流以成湖渚,造溝以通水,東西十裡,決湖以注瀍水。
谷水又徑河南王城西北,所謂成周矣。
《公羊》曰:『成周者何?東周也。
』何休曰:『名為成周者,周道始成,王所都也。
』《地理志》曰:『河南河南縣,故郏、鄏地也。
』京相璠曰:『郏山名;鄏地邑也。
蔔年定鼎4,為王之東都,謂之新邑,是為王城。
其城東南名曰鼎門,蓋九鼎所從入也,故謂是地為鼎中。
楚子伐陸渾之戎5,問鼎于此6。
』 1碛(qì):淺水中的沙石、淺灘。
2死谷:尾闾不通的谷水分支。
3下:地勢低窪。
4定鼎:相傳周公營建東都時,占蔔詢問上天周朝曆年長短,又在東都放置象征天命所在的九鼎。
因此古人稱定都為“定鼎”。
5楚子:《春秋》經文對楚國國君的稱謂。
楚人以蠻夷自居,不顧周朝封建禮制,自稱楚王,孔子據周天子的封爵,在《春秋》中稱楚君為“楚子”。
陸渾之戎:古代居于洛河上遊山區的允姓部落,被中原諸侯歸類為戎,晉獻公曾娶兩位戎女,小戎女生晉惠公。
6問鼎:公元前六〇六年,楚莊王征伐陸渾之戎,打到洛水邊,“觀兵于周疆”,即在周都洛邑陳兵示威,周定王派王孫滿前往慰問,楚王向使者查問九鼎的輕重。
後人據此典故,稱争奪政權為“問鼎”,現代漢語則以争奪冠軍為“問鼎”。
譯文 谷水又往東流,經過河南縣的北面,往東南注入洛水。
(谷水又經過)河南王城西北面,谷水的右方有一片石灘,水從石灘的南面流出的,就是尾闾不通的死谷;往北流出的成為湖溝。
魏太和四年(四八〇),谷水暴漲,洪水高達三丈,這裡地勢低窪,積水成為湖泊,于是開鑿了一條水道,以宣洩積水,水道從東到西長約十裡,把湖泊的積水引入瀍水。
谷水又流經河南王城的西北方,也就是所謂的成周。
《春秋公羊傳》說:“什麼是成周呢?就是東周。
”何休說:“取名成周,是因為周朝的政制剛形成,這是周王建都的地方。
”《地理志》說:“河南郡河南縣,從前是郏、鄏地方。
”京相璠說:“郏是山名;鄏是城邑。
(周公)占蔔取得立國的年數,确定安置九鼎的地點,立為周王的東都,稱為新邑,名為王城。
”成周東南面的城門名為鼎門,大概是九鼎從這裡進城,因此把這地方稱為鼎中。
楚國的君主攻伐洛陽以西的陸渾之戎,兵臨成周城下,在這裡探聽九鼎的狀況,問鼎的輕重。
賞析與點評 西周初年,周公為了控制東方,在洛水北岸建築了兩座城:靠西的是“王城”,是周人的政治軍事中心,周平王東遷之後,成為周天子的居所;靠東的是安置殷朝遺民的洛邑。
前五一六年周敬王即位,因王城内王子朝勢大,遷居到過去殷民居處之地。
後因王子朝之亂,晉國率諸侯為周敬王于前五一〇年修築新都,位于今洛陽白馬寺以東。
新城沿用“成周”之名,俗稱“東周”;舊城稱為“王城”,俗稱“西周”。
從此成周與王城分為兩地,但都在今日洛陽市附近。
到周赧王時,周王才遷回王城舊都。
谷、洛鬥處 【】注《述征記》曰:『谷、洛二水,本于王城東北合流,所謂谷、洛鬥也。
』今城之東南缺千步1,世又謂之谷、洛鬥處2,俱為非也。
餘按史傳,周靈王之時,谷、洛二水鬥,毀王宮,王将堨之,太子晉谏王,不聽,遺堰三堤尚存。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齊人城郏,穆叔如周賀。
』韋昭曰:『洛水在王城南,谷水在王城北,東入于瀍。
至靈王時,谷水盛出于王城西,而南流合于洛。
兩水相格,有似于鬥,而毀王城西南也。
』颍容著《春秋條例》言『西城梁門枯水處,世謂之死谷』是也3。
始知緣生行中造次入關4,經究故事5,與實違矣。
考王封周桓公于是為西周6,及其孫惠公,封少子于鞏為東周7,故有東西之名矣。
秦滅周,以為三川郡,項羽封申陽為河南王,漢以為河南郡,王莽又名之曰保忠信卿。
光武都洛陽,以為尹8。
尹,正也,所以董正京畿,率先百郡也。
1缺千步:不足一千步。
2鬥:互相争奪、角力。
3《春秋條例》:此書已佚。
“颍容”句:道元據文獻記述及遺留史迹,确定谷、洛鬥處在城西。
4緣生:郭緣生撰《述征記》。
造次(zàocì):匆忙、輕率的意思。
5經究故事:即查證史事。
6是:此地。
春秋後期,在王子朝之亂後(見下一則),周天子遷居成周,周考王元年(前四四〇)周考王封其弟王子揭于王城,是為西周桓公,于是周王畿一分為二。
7封少子于鞏:周顯王二年(前三六七)又封少子王子班于鞏,稱為東周,于是周王畿内三小國并立,直至被秦所滅。
此處疑有脫字。
8尹:漢朝各郡長官為太守,京城所在的行政區長官稱為尹,西漢為京兆尹,東漢為河南尹,以示區别。
譯文 《述征記》說:“谷水和洛水原本在王城的東北方合流,即所謂谷、洛相鬥地點。
”現今距離城牆的東南方不到一千步,民間又說是谷、洛相鬥的所在地,這些說法都不正确。
我參閱史傳,周靈王的時候,谷、洛二水相鬥,沖毀了王宮,靈王打算築堤攔阻,太子晉出言谏止,靈王不聽,當時所築的三道堤堰仍然存在。
《左傳》記載:“襄公二十五年(前五四八),齊人協助周天子修築郏城,穆叔到周祝賀。
”韋昭說:“洛水在王城的南面,谷水在王城的北面,往東注入瀍水。
到了周靈王時,谷水泛濫,在王城西面溢出,往南流,與洛水合流。
兩水互相沖激,就像相鬥一樣,因此沖毀了王城的西南角。
”颍容撰述的《春秋條例》所說“西城梁門枯涸無水的地方,民間稱為死谷”,就是這裡。
由此看來,郭緣生旅途匆匆,入關時所查考過的史迹,與實際情況有所不符。
周考王把這城分封給周桓公,稱為西周,到了桓公的孫子惠公,又把鞏城分封給小兒子,稱為東周,所以又有東、西周的名稱了。
秦滅周之後,在這裡設立三川郡,項羽分封申陽為河南王,漢朝設置河南郡,王莽又改名為保忠信卿。
光武帝定都洛陽,把行政長官稱為尹。
尹是正的意思,用意就是要把京畿納入正軌,作為天下百郡的典範。
賞析與點評 谷水彙入洛水之處,水流湍急,經常發生水患,古人認為是谷洛二水相鬥造成的。
郦道元在此處帶出東周洛陽城為百郡典範的來曆。
千金堨、王子朝之亂 【】注谷水又東流徑乾祭門北,子朝之亂1,晉所開也,東至千金堨2。
《河南十二縣境簿》曰:『河南縣城東十五裡有千金堨。
』《洛陽記》曰『千金堨舊堰谷水,魏時更修此堰,謂之千金堨。
積石為堨而開溝渠五所,謂之五龍渠。
渠上立堨,堨之東首,立一石人,石人腹上刻勒雲:『太和五年二月八日庚戌造築此堨。
』更開溝渠此水衡渠上,其水助其堅也,必經年曆世,是故部立石人以記之』雲爾。
蓋魏明帝修王、張故績也3。
堨是都水使者陳協所造。
《語林》曰:『陳協數進阮步兵酒4,後晉文王欲修九龍堰5,阮舉協,文王用之。
』掘地得古承水銅龍六枚,堰遂成。
1子朝:即王子朝,是周景王(?至前五二〇)的庶長子。
景王嫡後生有兩子,名曰猛、匄(音丐),軟弱無能,而庶兄王子朝卻有勇有謀,有王者風範。
景王崩,遺命由子朝繼位,大夫單旗(單穆公)、劉卷(劉文公)殺顧命大臣賓孟,立王子猛為王,是為悼王。
大臣尹文公、甘平公、召莊公不服,集合家兵,以南宮極為帥起兵擁立王子朝,悼王大敗,逃出洛邑,向晉國告急。
諸大臣立王子朝為王。
晉國大軍護送悼王入居王城,逐王子朝,但悼王猛借兵複辟,不得人心,一日三驚,當年冬天憂懼而死。
單旗、劉卷擁立悼王的同母弟王子匄為王,是為敬王。
晉國軍隊撤退後,王子朝率軍攻打王城,敬王派兵迎戰。
敬王的軍隊不堪一擊,王子朝入居王城。
敬王逃到狄泉(又作翟泉,今孟津金村附近)。
周王室兩王并立,人稱王子朝為西王,敬王為東王。
其後晉國再次出兵,敗王子朝,子朝奔楚,迎敬王入居成周。
至此,王子朝之亂平定。
2堨(è):堤壩。
3王、張:東漢治水大臣王梁、張純。
4阮步兵:即阮籍,為漢魏之際“建安七子”之一,又是“竹林七賢”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人稱阮步兵,在司馬懿、司馬昭父子執政下任官,動辄飲酒佯狂,得以壽終。
他曾登上漢高祖與項羽争天下的要塞廣武城,有感而發說:“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 5晉文王:司馬昭封晉王,死後谥号為“文”,因此稱晉文王。
譯文 谷水又往東流,經過乾祭門的北面,東周王子朝叛亂,晉侯為了平亂開了這道城門,往東至千金堨。
《河南十二縣境簿》說:“距離河南縣城以東十五裡,有千金堨。
”《洛陽記》說:“千金堨是從前為了攔截谷水而建,曹魏時重修這堤堰,稱之為千金堨。
堤堰是以石塊疊砌。
開了五條渠道,稱為五龍渠。
渠上築了堤堰,堤堰的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