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卷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本篇導讀
洛水是黃河中遊的重要支流,現代稱為洛河,全長約四百二十公裡,主要流經河南省境内。
由于西北方的陝西省有另一條洛河,因此陝西的洛河又稱北洛河或西洛河,而河南洛河又稱南洛河,或直接稱為洛河。
洛河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流經古代中原最重要的曆史文化地區,在谷水與洛水會合處,是十三朝都城洛陽的所在地,而洛水沿岸,有宜陽、偃師、鞏縣等戰略重鎮。
經洛水出京兆上洛縣讙舉山1;東北過盧氏縣南;又東北過蠡城邑之南;又東過陽市邑南,又東北,過于父邑之南;又東北過宜陽縣南;又東北出散關南2;又東北過河南縣南3;又東過洛陽縣南;伊水從西來注之;又東過偃師縣南;又東北過鞏縣東;又北入于河。
1京兆:即西漢的都城長安周圍的京畿之地,由京兆尹管轄,即今陝西省中部西安市一帶,直至唐末都城遷離長安之後,京兆地名随之消失,明朝改稱為西安府。
(huān):與歡通。
《山海經》雲:“舉之山,洛水出焉。
” 2散關:古代以“散關”為名的關隘有兩處,其中一處在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方大散嶺上,地處秦嶺咽喉,扼川陝孔道,又稱大散關,自古以來為兵家必争之地。
南宋初宋金議和,西以秦嶺大散關為界。
南宋詩人陸遊有“鐵馬秋風大散關”詩句。
另一散關在洛陽以西,即本文的散關,曹操《秋胡行》之一有詩句雲:“晨上散關山,此道當何難!”指的是這個散關。
3河南縣:周公營建東都,在洛水北岸修築兩座城池。
西面一座稱為“王城”,為周朝統治東方的政治中心,周平王東遷,成為東周天子居所。
戰國末年,東周被秦國所滅,秦、漢時設置河南縣;東面一座安置商朝遺民,稱為“成周”,戰國時商業繁盛,秦、漢時設置洛陽縣,東漢光武帝在這裡定都,擴充城池,營建宮殿官署宅第,由于漢朝以火德自居,忌水,改洛陽為雒陽。
其後曹魏、西晉及北魏孝文帝之後,在此城定都,城市不斷擴充,北魏末大亂,洛陽城因戰亂荒廢。
隋朝在周王城附近建造規模宏大的東都,即隋唐東都洛陽城。
漢魏洛陽城進一步荒廢,在農田畎畝之中殘存頹垣瓦礫而已。
譯文 洛水的源頭,從京兆郡上洛縣的舉山流出;往東北流,經過盧氏縣的南面;又往東北流,經過蠡城邑的南面;又往東流,經過陽市邑的南面;又往東北流,經過于父邑的南面;又往東北流,經過宜陽縣的南面;又往東北流,出散關的南面;又往東北流,經過河南縣的南面;又往東流,經過洛陽縣的南面;伊水從西面而來注入洛水;又往東流,經過偃師縣的南面;又往東北流,經過鞏縣的東面,又往北流注入大河。
洛邑 經又東北過河南縣南。
注《周書》稱周公将緻政1,乃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為天下之大湊2。
《孝經援神契》曰:『八方之廣,周洛為中,謂之洛邑。
』《竹書紀年》:『晉定公二十年,洛絕于周』,『魏襄王九年,洛入成周3,山水大出4』。
南有甘洛城,《郡國志》所謂甘城也。
《地記》曰:『洛水東北過五零陪尾北,與澗、瀍合。
』是二水東入千金渠,故渎存焉。
經又東過洛陽縣南,伊水從西來注之。
注洛陽5,周公所營洛邑也。
故《洛诰》曰6:『我蔔瀍水東,亦惟洛食。
』其城方七百二十丈,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為天下之湊。
方六百裡,因西八百裡,為千裡。
《春秋》
由于西北方的陝西省有另一條洛河,因此陝西的洛河又稱北洛河或西洛河,而河南洛河又稱南洛河,或直接稱為洛河。
洛河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流經古代中原最重要的曆史文化地區,在谷水與洛水會合處,是十三朝都城洛陽的所在地,而洛水沿岸,有宜陽、偃師、鞏縣等戰略重鎮。
經洛水出京兆上洛縣讙舉山1;東北過盧氏縣南;又東北過蠡城邑之南;又東過陽市邑南,又東北,過于父邑之南;又東北過宜陽縣南;又東北出散關南2;又東北過河南縣南3;又東過洛陽縣南;伊水從西來注之;又東過偃師縣南;又東北過鞏縣東;又北入于河。
1京兆:即西漢的都城長安周圍的京畿之地,由京兆尹管轄,即今陝西省中部西安市一帶,直至唐末都城遷離長安之後,京兆地名随之消失,明朝改稱為西安府。
(huān):與歡通。
《山海經》雲:“舉之山,洛水出焉。
” 2散關:古代以“散關”為名的關隘有兩處,其中一處在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方大散嶺上,地處秦嶺咽喉,扼川陝孔道,又稱大散關,自古以來為兵家必争之地。
南宋初宋金議和,西以秦嶺大散關為界。
南宋詩人陸遊有“鐵馬秋風大散關”詩句。
另一散關在洛陽以西,即本文的散關,曹操《秋胡行》之一有詩句雲:“晨上散關山,此道當何難!”指的是這個散關。
3河南縣:周公營建東都,在洛水北岸修築兩座城池。
西面一座稱為“王城”,為周朝統治東方的政治中心,周平王東遷,成為東周天子居所。
戰國末年,東周被秦國所滅,秦、漢時設置河南縣;東面一座安置商朝遺民,稱為“成周”,戰國時商業繁盛,秦、漢時設置洛陽縣,東漢光武帝在這裡定都,擴充城池,營建宮殿官署宅第,由于漢朝以火德自居,忌水,改洛陽為雒陽。
其後曹魏、西晉及北魏孝文帝之後,在此城定都,城市不斷擴充,北魏末大亂,洛陽城因戰亂荒廢。
隋朝在周王城附近建造規模宏大的東都,即隋唐東都洛陽城。
漢魏洛陽城進一步荒廢,在農田畎畝之中殘存頹垣瓦礫而已。
譯文 洛水的源頭,從京兆郡上洛縣的舉山流出;往東北流,經過盧氏縣的南面;又往東北流,經過蠡城邑的南面;又往東流,經過陽市邑的南面;又往東北流,經過于父邑的南面;又往東北流,經過宜陽縣的南面;又往東北流,出散關的南面;又往東北流,經過河南縣的南面;又往東流,經過洛陽縣的南面;伊水從西面而來注入洛水;又往東流,經過偃師縣的南面;又往東北流,經過鞏縣的東面,又往北流注入大河。
洛邑 經又東北過河南縣南。
注《周書》稱周公将緻政1,乃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為天下之大湊2。
《孝經援神契》曰:『八方之廣,周洛為中,謂之洛邑。
』《竹書紀年》:『晉定公二十年,洛絕于周』,『魏襄王九年,洛入成周3,山水大出4』。
南有甘洛城,《郡國志》所謂甘城也。
《地記》曰:『洛水東北過五零陪尾北,與澗、瀍合。
』是二水東入千金渠,故渎存焉。
經又東過洛陽縣南,伊水從西來注之。
注洛陽5,周公所營洛邑也。
故《洛诰》曰6:『我蔔瀍水東,亦惟洛食。
』其城方七百二十丈,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為天下之湊。
方六百裡,因西八百裡,為千裡。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