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卷十五)

關燈
昭公三十二年,晉合諸侯大夫戍成周之城7,故亦曰成周也。

    司馬遷《自序》雲:『太史公留滞周南。

    』摯仲治曰:『古之周南,今之洛陽。

    』漢高祖始欲都之,感婁敬之言8,不日而駕行矣。

    屬光武中興,宸居洛邑,逮于魏晉,鹹兩宅焉。

     1周公将緻政:把政權歸還周成王。

     2湊:彙聚。

     3入:湧入。

     4山水大出:山中洪水暴發。

     5洛陽:周公為安置商遺民所建城池,在王城之東,稱為成周。

    秦莊襄王為了酬答呂不韋擁立的功勳,以洛陽十萬戶封呂不韋為文信侯。

    漢朝在洛陽設置河南郡,其後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四九三〕,遷都之後)定都于洛陽。

    隋朝在西周王城附近建造東都,即隋唐洛陽城。

    漢魏洛陽荒廢為田野。

    曆朝在洛陽定都的曆史有一千五百二十九年之久,因此洛陽有十三朝帝都的稱号。

     6《洛诰》:即《尚書·洛诰》。

     7戍:守衛。

     8婁敬:謀士,說服漢高祖定都長安,他指出“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說中高祖心中憂慮,高祖聽從婁敬勸告,定都長安,并賜婁敬姓劉,因此《史記》有《劉敬列傳》。

     譯文 洛水又往東北流,經過河南縣的南面。

     《周書》說:周公準備還政給成王,就在中原地區修建一座大城,名為成周,城南緊接洛水,城北依靠郏山,作為天下的樞紐。

    《孝經援神契》說:“天下八方至大至廣,周洛是天下的中心,稱為洛邑。

    ”《竹書紀年》記載:“晉定公二十年(前四九二),洛水在周的境内斷流”,“魏襄王九年(前三一〇),洛水泛濫,大水湧進成周,山洪暴發”。

    南面有甘洛城,就是《郡國志》所說的甘城。

    《地記》說:“洛水往東北流,經過五零陪尾的北面,與澗水、瀍水會合。

    ”這兩條水往東流,注入千金渠,舊水道還存在。

     洛水又往東流,經過洛陽縣的南面,伊水從西面來注入。

     洛陽就是周公所建造的洛邑。

    因此《洛诰》說:“我在瀍水東岸占蔔,隻有洛邑适合建都。

    ”這座方型的城,每邊七百二十丈,南面臨近洛水,北面依靠郏山,是天下的中樞。

    成周的土地方六百裡,連西方在内有八百裡,加起來是千餘裡。

    《春秋》記載:“昭公三十二年(前五一〇),晉國聯合諸侯、大夫戍守成周城。

    ”所以又稱為成周。

    司馬遷《自序》說:“太史公留滞在周南地方。

    ”摯仲治說:“古代的周南,就是現今的洛陽。

    ”漢高祖最初打算在這裡定都,接受了婁敬的勸告,立刻起駕離開了。

    到了光武中興,天子就住在洛邑,直至魏、晉兩朝,也定都洛陽。

     賞析與點評 洛水之濱最重要的城市就是洛陽,洛陽的地理位置,在古代中原範圍内的“天下之中”,地理形勢優越:西依秦嶺、崤山,過函谷關就是關中平原;東臨中嶽嵩山;北靠太行山、中條,兼有黃河天險;南望伏牛、熊耳等山,附近又有龍門山、邙山(古稱郏鄏山)等山嶺屏障,自古有“河山拱戴,形勢甲于天下”的說法。

     古文獻記載,夏代有諸侯國名為斟鄩,被夏朝征服,太康定都于此。

    據考古發現,偃師市二裡頭村有古城遺址,可能就是夏都斟鄩。

    其後商湯從東方興起,滅夏之後,在洛水之濱建立西亳,作用是監督西方諸侯、部族,考古學家在偃師市屍鄉已發現商代城址。

    周幽王被犬戎打敗殺死之後,周平王遷都成周,從此稱為東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