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水(卷七至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本卷導讀
濟水是古代中原的重要河流之一,古籍中以江、淮、河、濟為“四渎”,而中國第一篇地理文獻《尚書·禹貢》,以名山大川為九州的分界,其中“濟河惟兖州”,兖州就在濟水和大河之間。
但由于曆史上黃河多次改道,對濟水構成嚴重的幹擾,所以不同時期的濟水,水道流向變化甚大,自從清朝鹹豐五年六月十九日(一八五五年八月一日),黃河在開封決堤,改道奪取濟水河道出海,從前的濟水,已變成黃河下遊主流,濟水從地圖上消失,原本在濟水南岸的山東省會濟南市,仍留下殘存的地名印記而已。
古人認為,濟水分為兩段,前段在黃河以北,“源出河北濟河而南也(濟水的源頭出于大河以北,穿越大河,再從大河向南流出)”,兩條大河互相交叉穿越,在地形的結構上不太合理,但這說法可能保留了一些遠古的記憶。
近代有學者認為,黃河的下遊在鄭州、開封一帶進入大平原,水流縱橫奔流,在曆史上主河道曾多次在東北、東南之間擺動(正東受泰山山區所阻,不可能直往東流),《尚書·禹貢》所記述的河道向東北偏北流,但《禹貢》以前的黃河,有可能曾經向東南流,注入黃海,而發源于太行以南王屋山的濟水,則向東北偏東流,注入渤海,兩條水道互不相連,各成水系。
到《禹貢》撰寫之前,黃河改道,折向東北流,切斷了濟水,再往北流經北方的沼澤,散為多條水道(九河),注入渤海。
經此改道,濟水被分為兩段,上遊小部分注入黃河,成為黃河的支流;下遊從黃河分出,繼續向東北偏北流,注入渤海。
濟水又稱為沇水,沇與兖互通,因此黃河下遊與濟水下遊之間的地帶稱為“兖州”。
而民間對濟河的記憶,仍是一條與大河不同的獨立水道,是古代傳說中的“四渎”之一,源頭在王屋山,而尾闾入渤海,因此有濟水穿越黃河的說法。
這推斷是否成立,仍有待地質學家的驗證。
經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1,為沇水2;又東至溫縣西北3,為濟水;又東過其縣北,屈從縣東南流,過城西4;又南當鞏縣北,南入于河。
與河合流,又東過成臯縣北5;又東過荥陽縣北6;又東至礫溪南,東出過荥澤北7;又東過陽武縣南8;又東過封丘縣北9;又東過平丘縣南10;又東過濟陽縣北11;又東過冤朐縣南12;又東過定陶縣南13;又屈從縣東北流。
又東至乘氏縣西14,分為二,其一水東南流,其一水從縣東北流,入钜野澤15;又東北過壽張縣西界16,安民亭南,汶水從東北來注之;又北過須昌縣西;又北過谷城縣西17;又北過臨邑縣東;又東北過盧縣北18;又東北過台縣北;又東北過菅縣南;又東過梁鄒縣北19;又東北過臨濟縣南;又東北過利縣西20;又東北過甲下邑,入于河。
其一水東南流者,過乘氏縣南;又東過昌邑縣北21;又東過金鄉縣南22;又東過東缗縣北23;又東過方與縣北,為菏水。
菏水又東過湖陸縣南,東入于泗水。
又東南過沛縣東北24;又東南過留縣北25;又東過彭城縣北26;獲水從西來注之;又東南過徐縣北;又東至下邳睢陵縣南27,入于淮。
1“濟水出”句:戰國後期,秦兼并魏國西部領土,設置河東郡,即今山西省南部臨汾市及運城市。
垣縣在河東郡東部,今山西省垣曲縣,王屋山在縣東,又稱“天壇山”,又位于河南省濟源市西北四十公裡處,王屋山風景區位于濟源境内。
為道教名山,道教經典《列子》所說的“愚公移山”故事,發生在王屋山。
因山中有洞,俨如王者之宮,故名王屋。
主峰之巅有石壇,據說為軒轅黃帝祭天之所。
漢魏時列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稱為“天下第一洞天”。
2沇(yǎn)水:東漢學者許慎《說文解字》:“沇:水,出河東東垣王屋山,東為泲。
從水允聲。
” 3溫縣:在黃河北岸,屬河内郡,今河南省溫縣。
4隤(tuí)城:河内郡修武縣有隤城(《後漢書·郡國志》)。
5成臯(ɡāo)縣:成臯,古東虢國,春秋時被鄭國所滅,改設制邑,又名虎牢,春秋戰國時為戰略重地,秦末楚漢相争,兩軍主力在此對峙。
漢置成臯縣,後世黃河水患頻繁,縣廢,并入荥陽。
今荥陽市汜水鎮西北有成臯故城遺址。
6荥陽縣:戰國時韓國在荥澤之北築城,稱為荥陽,為戰略重地。
漢置荥陽縣,後世陸續并入河陰、廣武、汜水、成臯四縣,成為今荥陽市。
7荥澤:《尚書·禹貢》有“荥陂既潴”的記述,意思是濟水自溫縣流入黃河,向南溢出,成為荥水,流至邙山東南麓,積水為澤,稱為荥澤。
8陽武縣:戰國時韓、魏交界地,秦攻取,設置陽武縣,縣境有博浪沙,即張良行刺始皇未遂地點。
秦以後經多次廢複,縣城亦曾遷徙,一九五三年與原武縣合并為原陽縣。
9封丘縣:古中原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時屬衛國,戰國初屬韓,宋、韓黃池之戰即發生于此地。
公元前二四二年,秦攻奪韓國的平丘等十二城,設置東郡,封丘是其中之一。
今為河南省封丘縣,屬新鄉市。
10平丘縣:西漢初,分封丘東部置平丘縣,西晉時撤,并入封丘。
11濟陽縣:春秋戰國時為齊國西部邊境,在濟水北岸,位于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與山東交界處。
東漢光武帝劉秀出生于此縣,因此升格為濟陽郡,東晉南朝時,濟陽江氏、蔡氏為名門望族。
隋朝以後郡縣俱撤。
今山東省濟南市以北有濟陽縣,秦漢時為漯陰縣、著縣等縣地,金朝置濟陽縣。
兩濟陽縣同名異地,而且置縣時代不同。
12冤朐(qú)縣:秦置宛朐縣,亦作冤句、冤朐。
故城在今山東省菏澤市西南。
13定陶縣:西周時為曹國封邑,春秋時曹為宋國所滅,改稱陶。
其後範蠡“以陶為天下之中”,在此定居經商,十九年間,三緻千金,死後葬于陶。
秦以後稱為定陶。
今山東省定陶縣。
14乘氏縣:西漢時置,南北朝廢。
在钜野澤南岸。
15钜野澤:古代湖泊名,春秋時在齊、魯、宋三國交界,秦末彭越曾在钜野澤聚衆為遊兵,後來與劉邦結盟對抗項羽。
由于泥沙填積,南北朝以後逐漸湮廢成陸地,湖水轉移至其東北方,積聚為梁山泊,即《水浒傳》聚義之地,今已縮小,改稱東平湖。
16壽張縣:原名壽良,東漢改名壽張,一九六四年廢縣,縣境分别劃入河南及山東省。
17谷城縣:在東平湖北,有谷城山。
18盧縣:在今山東省平陰縣北。
19梁鄒縣:在今山東省鄒平縣北。
20利縣:在今山東省廣饒市北。
21昌邑縣:秦朝在钜野澤以南設昌邑縣,隸屬砀郡。
在今山東省西部。
漢景帝中元六年(前一四四),分設山陽國,治所在昌邑,後廢國為郡。
漢武帝分封其愛子劉髆為昌邑王,先武帝死,其子為第一代海昏侯、漢廢帝劉賀。
今山東省東部有昌邑市,始設縣于北宋初,同名異地。
22金鄉縣:位于今山東省西南部,西漢昌邑國東缗縣地,在縣内高平山為武帝之子鑿山築墓時掘出金礦,因此名為金鄉。
東漢設縣至今。
23東缗縣:秦朝置縣,東晉時廢。
24沛縣:在今江蘇省北部,隸屬徐州市。
春秋戰國時期,沛為宋國城邑,宋國滅後,楚國得沛地,設縣。
秦時置沛縣,屬泗水郡(出土秦封泥有“四川郡”,或許後世誤讀為泗水)。
漢高祖劉邦于秦時在沛縣為吏,後據沛縣起兵反秦。
25留縣:秦縣,在沛縣東南泗水西岸,屬泗水郡。
張良在此縣結識劉邦,其後成為開國功臣。
劉邦稱帝後,封張良為留侯。
留縣廢于唐朝。
26彭城縣:今江蘇省徐州市。
上古為大彭氏國地,相傳首領稱為彭祖,八百歲。
自古以來是中原戰略要地,戰國時曾為宋國都城,宋亡後入楚。
秦漢之際為西楚霸王項羽都城。
直至現代,徐州附近發生過多次關鍵性戰役。
27下邳(pī)睢陵縣:下邳,秦縣,屬東海郡,東漢設置下邳國,晉以後改為郡;睢陵,下邳郡屬縣。
譯文 濟水發源于河東郡垣縣東面的王屋山,稱為沇水;又往東到了溫縣的西北面,稱為濟水;又往東經過這個縣的北面,曲折地從縣的東南面流去;經過隤城的西面;又往南對着鞏縣的北面,往南注入大河。
濟水與大河合流,又往東經過成臯縣的北面;又往東經過荥陽縣的北面;又往東到了礫溪的南面,往東流出,經過荥澤的北面;又往東經過陽武縣的南面;又往東經過封丘縣的北面;又往東經過平丘縣的南面;又往東經過濟陽縣的北面;又往東經過冤朐縣的南面;又往東經過定陶縣的南面;又曲折地從縣的東北面流去;又往東到了乘氏縣的西面,分為兩條水道,其中一條水道往東南流,另一條水道從乘氏縣的東北方流去,注入钜野澤;又往東北經過壽張縣的西界,安民亭的南面,汶水從東北方而來注入濟水;又往北經過須昌縣的西面;又往北經過谷城縣的西面;又往北經過臨邑縣的東面;又往東北經過盧縣的北面;又往東北經過台縣的北面;又往東北經過菅縣的南面;又往東經過梁鄒縣的北面;又往東北經過臨濟縣的南面;又往東北經過利縣的西面;又往東北經過甲下邑,注入大河。
另外一條往東南流的水道,經過乘氏縣的南面;又往東經過昌邑縣的北面;又往東經過金鄉縣的南面;又往東經過東缗縣的北面;又往東經過方與縣的北面,稱為菏水。
菏水又往東經過湖陸縣的南面,往東注入泗水。
又往東南經過沛縣的東北面;又往東南經過留縣的北面;又往東經過彭城縣的北面,獲水從西面而來注入;又往東南經過徐縣的北面;又往東到了下邳郡睢陵縣的南面,注入淮水。
濟水源頭、王屋山 經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為沇水。
注《山海經》曰:『王屋之山聯水出焉,西北流,注于泰澤。
』郭景純雲:『聯、沇聲相近,即沇水也。
潛行地下,至共山南1,複出于東丘。
今原城東北有東丘城2。
』孔安國曰:『泉源為沇,流去為濟。
』《春秋說題辭》曰:『濟,齊也;齊,度也,貞也。
』《風俗通》曰3:『濟出常山房子縣贊皇山4,廟在東郡臨邑縣。
濟者,齊也,齊其度量也。
』餘按二濟同名,所出不同,鄉原亦别,斯乃應氏之非矣5。
今濟水重源出轵縣西北平地6。
水有二源:東源出原城東北,昔晉文公伐原以信,而原降,即此城也。
俗以濟水重源所發,因複謂之濟源城。
其水南徑其城東故縣之原鄉。
杜預曰『沁水縣西北有原城』者是也。
南流與西源合,西源出原城西,東流水注之。
水出西南,東北流注于濟。
1共山:今河南省輝縣市為西周共伯封邑,因境内有共山得名。
相傳是古代共工氏居地,春秋屬衛,戰國歸魏,秦、漢為河内郡共縣,隋、唐為共城縣,明以後為輝縣。
2原城:在今河南省濟源市境内,西周、東周時,今濟源一帶有原、樊、向、蘇、單等諸侯國,原是其中之一。
3《風俗通》:東漢學者應劭撰。
4贊皇山:常山郡房子縣贊皇山,在今河北省石家莊市附近,距離王屋山數百裡。
5“郭景純”至“之非矣”段:郦道元指出郭璞、應劭等前人的錯誤。
6轵(zhǐ)縣:今河南省濟源市轵城鎮。
春秋戰國時為位于今山西省南部的晉國(及其後的韓國)東出中原的交通孔道,稱為“轵道”,東端設關城防守,稱為“轵關”,秦朝置縣,隋以後廢。
譯文 濟水發源于河東郡垣縣東面的王屋山,稱為沇水。
《山海經》說:“聯水從王屋山流出,往西北流,注入泰澤。
”郭景純說:“聯、沇二字的讀音相近,聯水就是沇水。
潛流在地底,到了共山的南面,在東丘重新冒出地面。
現今原城的東北方有東丘城。
”孔安國說:“源頭的泉水稱為沇,流出之後稱為濟。
”《春秋說題辭》說:“濟,是齊的意思;齊,是度的意思,貞的意思。
”《風俗通》說:“濟水發源于常山郡房子縣的贊皇山,濟水廟在東郡的臨邑縣。
濟,是齊的意思,齊一度量的意思。
”我查核兩處濟水,同一名稱,發源不同,流向也有差異,這是應氏的錯誤。
現今濟水重新冒出的源頭在轵縣西北方的平地,水源有兩處:東源從原城的東北面流出,就是從前晉文公攻伐原重承諾,原人因而投降,就是這座城。
民間認為這裡是濟水重新發源的地方,因此又稱之為濟源城。
這條水道往南流,經過濟源城東面舊縣城所在的原鄉。
杜預說“沁水縣的西北面有原城”就是這城。
濟水往南流,與西源會合,西源發源于原城的西面,有東流水注入。
東流水發源于西南,往東北流,注入濟水。
賞析與點評 濟水發源于王屋山,王屋山是太行山向南延伸的餘脈。
王屋山為後世人所熟悉,是因為《列子·湯問》篇中有“愚公移山”的故事。
故事的開頭說:“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裡,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這兩列山脈是華北大平原西側的屏障,山脈以西便是現代的山西省黃土高原和汾河流域。
山脈阻隔了從山西通往大平原的交通,于是古人想象以神力把兩列山脈移走,但這隻是幻想而已,想要交通順暢,隻能靠世世代代一點一滴地開山辟路,于是産生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太行山和王屋山中,有不少河流流向平原,其中濟水和沁水都往東南流注入大河。
古人沿着河谷開辟道路,貫通太行、王屋山脈的兩側。
春秋時代的晉國,封地在山西,晉國要稱霸中原,必須打通及控制濟水、沁水河谷中的道路,進入大河北岸的平原。
晉國把這地區稱為“河内”,而大河以南(即洛陽、鄭、宋一帶)應該就是河外。
秦朝和漢朝,設置了河内郡,成為洛陽北面的屏障,地位十分重要,濟水和沁水,都是河内郡的主要河流。
郦道元又指出,河北大平原的中部,有另一條發源于太行山脈贊皇山的濟水,同名異地,道元作出了辨析。
荥澤、石門、浚儀渠、王景治河、三皇山(
但由于曆史上黃河多次改道,對濟水構成嚴重的幹擾,所以不同時期的濟水,水道流向變化甚大,自從清朝鹹豐五年六月十九日(一八五五年八月一日),黃河在開封決堤,改道奪取濟水河道出海,從前的濟水,已變成黃河下遊主流,濟水從地圖上消失,原本在濟水南岸的山東省會濟南市,仍留下殘存的地名印記而已。
古人認為,濟水分為兩段,前段在黃河以北,“源出河北濟河而南也(濟水的源頭出于大河以北,穿越大河,再從大河向南流出)”,兩條大河互相交叉穿越,在地形的結構上不太合理,但這說法可能保留了一些遠古的記憶。
近代有學者認為,黃河的下遊在鄭州、開封一帶進入大平原,水流縱橫奔流,在曆史上主河道曾多次在東北、東南之間擺動(正東受泰山山區所阻,不可能直往東流),《尚書·禹貢》所記述的河道向東北偏北流,但《禹貢》以前的黃河,有可能曾經向東南流,注入黃海,而發源于太行以南王屋山的濟水,則向東北偏東流,注入渤海,兩條水道互不相連,各成水系。
到《禹貢》撰寫之前,黃河改道,折向東北流,切斷了濟水,再往北流經北方的沼澤,散為多條水道(九河),注入渤海。
經此改道,濟水被分為兩段,上遊小部分注入黃河,成為黃河的支流;下遊從黃河分出,繼續向東北偏北流,注入渤海。
濟水又稱為沇水,沇與兖互通,因此黃河下遊與濟水下遊之間的地帶稱為“兖州”。
而民間對濟河的記憶,仍是一條與大河不同的獨立水道,是古代傳說中的“四渎”之一,源頭在王屋山,而尾闾入渤海,因此有濟水穿越黃河的說法。
這推斷是否成立,仍有待地質學家的驗證。
經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1,為沇水2;又東至溫縣西北3,為濟水;又東過其縣北,屈從縣東南流,過城西4;又南當鞏縣北,南入于河。
與河合流,又東過成臯縣北5;又東過荥陽縣北6;又東至礫溪南,東出過荥澤北7;又東過陽武縣南8;又東過封丘縣北9;又東過平丘縣南10;又東過濟陽縣北11;又東過冤朐縣南12;又東過定陶縣南13;又屈從縣東北流。
又東至乘氏縣西14,分為二,其一水東南流,其一水從縣東北流,入钜野澤15;又東北過壽張縣西界16,安民亭南,汶水從東北來注之;又北過須昌縣西;又北過谷城縣西17;又北過臨邑縣東;又東北過盧縣北18;又東北過台縣北;又東北過菅縣南;又東過梁鄒縣北19;又東北過臨濟縣南;又東北過利縣西20;又東北過甲下邑,入于河。
其一水東南流者,過乘氏縣南;又東過昌邑縣北21;又東過金鄉縣南22;又東過東缗縣北23;又東過方與縣北,為菏水。
菏水又東過湖陸縣南,東入于泗水。
又東南過沛縣東北24;又東南過留縣北25;又東過彭城縣北26;獲水從西來注之;又東南過徐縣北;又東至下邳睢陵縣南27,入于淮。
1“濟水出”句:戰國後期,秦兼并魏國西部領土,設置河東郡,即今山西省南部臨汾市及運城市。
垣縣在河東郡東部,今山西省垣曲縣,王屋山在縣東,又稱“天壇山”,又位于河南省濟源市西北四十公裡處,王屋山風景區位于濟源境内。
為道教名山,道教經典《列子》所說的“愚公移山”故事,發生在王屋山。
因山中有洞,俨如王者之宮,故名王屋。
主峰之巅有石壇,據說為軒轅黃帝祭天之所。
漢魏時列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稱為“天下第一洞天”。
2沇(yǎn)水:東漢學者許慎《說文解字》:“沇:水,出河東東垣王屋山,東為泲。
從水允聲。
” 3溫縣:在黃河北岸,屬河内郡,今河南省溫縣。
4隤(tuí)城:河内郡修武縣有隤城(《後漢書·郡國志》)。
5成臯(ɡāo)縣:成臯,古東虢國,春秋時被鄭國所滅,改設制邑,又名虎牢,春秋戰國時為戰略重地,秦末楚漢相争,兩軍主力在此對峙。
漢置成臯縣,後世黃河水患頻繁,縣廢,并入荥陽。
今荥陽市汜水鎮西北有成臯故城遺址。
6荥陽縣:戰國時韓國在荥澤之北築城,稱為荥陽,為戰略重地。
漢置荥陽縣,後世陸續并入河陰、廣武、汜水、成臯四縣,成為今荥陽市。
7荥澤:《尚書·禹貢》有“荥陂既潴”的記述,意思是濟水自溫縣流入黃河,向南溢出,成為荥水,流至邙山東南麓,積水為澤,稱為荥澤。
8陽武縣:戰國時韓、魏交界地,秦攻取,設置陽武縣,縣境有博浪沙,即張良行刺始皇未遂地點。
秦以後經多次廢複,縣城亦曾遷徙,一九五三年與原武縣合并為原陽縣。
9封丘縣:古中原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時屬衛國,戰國初屬韓,宋、韓黃池之戰即發生于此地。
公元前二四二年,秦攻奪韓國的平丘等十二城,設置東郡,封丘是其中之一。
今為河南省封丘縣,屬新鄉市。
10平丘縣:西漢初,分封丘東部置平丘縣,西晉時撤,并入封丘。
11濟陽縣:春秋戰國時為齊國西部邊境,在濟水北岸,位于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與山東交界處。
東漢光武帝劉秀出生于此縣,因此升格為濟陽郡,東晉南朝時,濟陽江氏、蔡氏為名門望族。
隋朝以後郡縣俱撤。
今山東省濟南市以北有濟陽縣,秦漢時為漯陰縣、著縣等縣地,金朝置濟陽縣。
兩濟陽縣同名異地,而且置縣時代不同。
12冤朐(qú)縣:秦置宛朐縣,亦作冤句、冤朐。
故城在今山東省菏澤市西南。
13定陶縣:西周時為曹國封邑,春秋時曹為宋國所滅,改稱陶。
其後範蠡“以陶為天下之中”,在此定居經商,十九年間,三緻千金,死後葬于陶。
秦以後稱為定陶。
今山東省定陶縣。
14乘氏縣:西漢時置,南北朝廢。
在钜野澤南岸。
15钜野澤:古代湖泊名,春秋時在齊、魯、宋三國交界,秦末彭越曾在钜野澤聚衆為遊兵,後來與劉邦結盟對抗項羽。
由于泥沙填積,南北朝以後逐漸湮廢成陸地,湖水轉移至其東北方,積聚為梁山泊,即《水浒傳》聚義之地,今已縮小,改稱東平湖。
16壽張縣:原名壽良,東漢改名壽張,一九六四年廢縣,縣境分别劃入河南及山東省。
17谷城縣:在東平湖北,有谷城山。
18盧縣:在今山東省平陰縣北。
19梁鄒縣:在今山東省鄒平縣北。
20利縣:在今山東省廣饒市北。
21昌邑縣:秦朝在钜野澤以南設昌邑縣,隸屬砀郡。
在今山東省西部。
漢景帝中元六年(前一四四),分設山陽國,治所在昌邑,後廢國為郡。
漢武帝分封其愛子劉髆為昌邑王,先武帝死,其子為第一代海昏侯、漢廢帝劉賀。
今山東省東部有昌邑市,始設縣于北宋初,同名異地。
22金鄉縣:位于今山東省西南部,西漢昌邑國東缗縣地,在縣内高平山為武帝之子鑿山築墓時掘出金礦,因此名為金鄉。
東漢設縣至今。
23東缗縣:秦朝置縣,東晉時廢。
24沛縣:在今江蘇省北部,隸屬徐州市。
春秋戰國時期,沛為宋國城邑,宋國滅後,楚國得沛地,設縣。
秦時置沛縣,屬泗水郡(出土秦封泥有“四川郡”,或許後世誤讀為泗水)。
漢高祖劉邦于秦時在沛縣為吏,後據沛縣起兵反秦。
25留縣:秦縣,在沛縣東南泗水西岸,屬泗水郡。
張良在此縣結識劉邦,其後成為開國功臣。
劉邦稱帝後,封張良為留侯。
留縣廢于唐朝。
26彭城縣:今江蘇省徐州市。
上古為大彭氏國地,相傳首領稱為彭祖,八百歲。
自古以來是中原戰略要地,戰國時曾為宋國都城,宋亡後入楚。
秦漢之際為西楚霸王項羽都城。
直至現代,徐州附近發生過多次關鍵性戰役。
27下邳(pī)睢陵縣:下邳,秦縣,屬東海郡,東漢設置下邳國,晉以後改為郡;睢陵,下邳郡屬縣。
譯文 濟水發源于河東郡垣縣東面的王屋山,稱為沇水;又往東到了溫縣的西北面,稱為濟水;又往東經過這個縣的北面,曲折地從縣的東南面流去;經過隤城的西面;又往南對着鞏縣的北面,往南注入大河。
濟水與大河合流,又往東經過成臯縣的北面;又往東經過荥陽縣的北面;又往東到了礫溪的南面,往東流出,經過荥澤的北面;又往東經過陽武縣的南面;又往東經過封丘縣的北面;又往東經過平丘縣的南面;又往東經過濟陽縣的北面;又往東經過冤朐縣的南面;又往東經過定陶縣的南面;又曲折地從縣的東北面流去;又往東到了乘氏縣的西面,分為兩條水道,其中一條水道往東南流,另一條水道從乘氏縣的東北方流去,注入钜野澤;又往東北經過壽張縣的西界,安民亭的南面,汶水從東北方而來注入濟水;又往北經過須昌縣的西面;又往北經過谷城縣的西面;又往北經過臨邑縣的東面;又往東北經過盧縣的北面;又往東北經過台縣的北面;又往東北經過菅縣的南面;又往東經過梁鄒縣的北面;又往東北經過臨濟縣的南面;又往東北經過利縣的西面;又往東北經過甲下邑,注入大河。
另外一條往東南流的水道,經過乘氏縣的南面;又往東經過昌邑縣的北面;又往東經過金鄉縣的南面;又往東經過東缗縣的北面;又往東經過方與縣的北面,稱為菏水。
菏水又往東經過湖陸縣的南面,往東注入泗水。
又往東南經過沛縣的東北面;又往東南經過留縣的北面;又往東經過彭城縣的北面,獲水從西面而來注入;又往東南經過徐縣的北面;又往東到了下邳郡睢陵縣的南面,注入淮水。
濟水源頭、王屋山 經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為沇水。
注《山海經》曰:『王屋之山聯水出焉,西北流,注于泰澤。
』郭景純雲:『聯、沇聲相近,即沇水也。
潛行地下,至共山南1,複出于東丘。
今原城東北有東丘城2。
』孔安國曰:『泉源為沇,流去為濟。
』《春秋說題辭》曰:『濟,齊也;齊,度也,貞也。
』《風俗通》曰3:『濟出常山房子縣贊皇山4,廟在東郡臨邑縣。
濟者,齊也,齊其度量也。
』餘按二濟同名,所出不同,鄉原亦别,斯乃應氏之非矣5。
今濟水重源出轵縣西北平地6。
水有二源:東源出原城東北,昔晉文公伐原以信,而原降,即此城也。
俗以濟水重源所發,因複謂之濟源城。
其水南徑其城東故縣之原鄉。
杜預曰『沁水縣西北有原城』者是也。
南流與西源合,西源出原城西,東流水注之。
水出西南,東北流注于濟。
1共山:今河南省輝縣市為西周共伯封邑,因境内有共山得名。
相傳是古代共工氏居地,春秋屬衛,戰國歸魏,秦、漢為河内郡共縣,隋、唐為共城縣,明以後為輝縣。
2原城:在今河南省濟源市境内,西周、東周時,今濟源一帶有原、樊、向、蘇、單等諸侯國,原是其中之一。
3《風俗通》:東漢學者應劭撰。
4贊皇山:常山郡房子縣贊皇山,在今河北省石家莊市附近,距離王屋山數百裡。
5“郭景純”至“之非矣”段:郦道元指出郭璞、應劭等前人的錯誤。
6轵(zhǐ)縣:今河南省濟源市轵城鎮。
春秋戰國時為位于今山西省南部的晉國(及其後的韓國)東出中原的交通孔道,稱為“轵道”,東端設關城防守,稱為“轵關”,秦朝置縣,隋以後廢。
譯文 濟水發源于河東郡垣縣東面的王屋山,稱為沇水。
《山海經》說:“聯水從王屋山流出,往西北流,注入泰澤。
”郭景純說:“聯、沇二字的讀音相近,聯水就是沇水。
潛流在地底,到了共山的南面,在東丘重新冒出地面。
現今原城的東北方有東丘城。
”孔安國說:“源頭的泉水稱為沇,流出之後稱為濟。
”《春秋說題辭》說:“濟,是齊的意思;齊,是度的意思,貞的意思。
”《風俗通》說:“濟水發源于常山郡房子縣的贊皇山,濟水廟在東郡的臨邑縣。
濟,是齊的意思,齊一度量的意思。
”我查核兩處濟水,同一名稱,發源不同,流向也有差異,這是應氏的錯誤。
現今濟水重新冒出的源頭在轵縣西北方的平地,水源有兩處:東源從原城的東北面流出,就是從前晉文公攻伐原重承諾,原人因而投降,就是這座城。
民間認為這裡是濟水重新發源的地方,因此又稱之為濟源城。
這條水道往南流,經過濟源城東面舊縣城所在的原鄉。
杜預說“沁水縣的西北面有原城”就是這城。
濟水往南流,與西源會合,西源發源于原城的西面,有東流水注入。
東流水發源于西南,往東北流,注入濟水。
賞析與點評 濟水發源于王屋山,王屋山是太行山向南延伸的餘脈。
王屋山為後世人所熟悉,是因為《列子·湯問》篇中有“愚公移山”的故事。
故事的開頭說:“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裡,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這兩列山脈是華北大平原西側的屏障,山脈以西便是現代的山西省黃土高原和汾河流域。
山脈阻隔了從山西通往大平原的交通,于是古人想象以神力把兩列山脈移走,但這隻是幻想而已,想要交通順暢,隻能靠世世代代一點一滴地開山辟路,于是産生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太行山和王屋山中,有不少河流流向平原,其中濟水和沁水都往東南流注入大河。
古人沿着河谷開辟道路,貫通太行、王屋山脈的兩側。
春秋時代的晉國,封地在山西,晉國要稱霸中原,必須打通及控制濟水、沁水河谷中的道路,進入大河北岸的平原。
晉國把這地區稱為“河内”,而大河以南(即洛陽、鄭、宋一帶)應該就是河外。
秦朝和漢朝,設置了河内郡,成為洛陽北面的屏障,地位十分重要,濟水和沁水,都是河内郡的主要河流。
郦道元又指出,河北大平原的中部,有另一條發源于太行山脈贊皇山的濟水,同名異地,道元作出了辨析。
荥澤、石門、浚儀渠、王景治河、三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