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卷一至卷五)

關燈
本卷導讀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李白) 先秦及漢初的文獻沒有“黃河”一詞,古籍稱黃河為“河”,或稱為“大河”。

    成書于漢武帝時的《史記·河渠書》,詳細講述了治理黃河的曆史,卻也隻稱它為“河”。

    其他河流也各有專名,例如“江”、“淮”、“汾”、“渭”、“汶”、“泗”、“伊”、“洛”、“汝”、“颍”等。

    “黃河”一詞最早見于東漢班固的《漢書·地理志》,以“黃”字形容河水的渾濁。

    黃色就是大河的最明顯特征,因此“黃河”之名逐漸通行。

    《水經注》以《河水》為開端,全書四十卷,《河水》獨占五卷,詳細記述了黃河主流經過的地方景物和曆史掌故,而黃河的重要支流,如渭水、汾水、伊水、洛水等,也獨立成卷,可見黃河流域地位的重要。

     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從上古石器時代以來,她孕育了不知多少代的炎黃子孫。

    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是我們所公認的兩位祖先,傳說他們活動于黃河中遊的平原、河谷,辛勤耕作,把河灘、荒野開墾成農田,發展農耕,孕育出華夏文明,并以此為核心,向四周擴展,經曆數千年的互動、同化,把古代中原的華夏先民與四方的戎狄夷蠻融合為漢民族,因此,炎帝、黃帝被後世公認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中華民族起源于黃河,中華文化肇始于黃河,然而,黃河之水從何而來呢?古人無法得知黃河的真正源頭,隻能靠傳說和推想。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名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雖然是文學的想象,但也反映了古人對黃河之水發源于天的崇敬。

    當然,據現代的科技和深入的實地考察,我們已得知黃河的源頭不在天上,而在青藏高原上的巴顔喀拉山脈北麓的冰川,流經青海、四川、甘肅、甯夏、内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九個省區,全長約五千四百六十四公裡,最後在山東省東營市注入渤海。

    但數千年來的黃河,幾經滄海變遷,古代黃河下遊流經的地方,與今日并不相同。

     黃河自荥陽(今鄭州附近)到開封一帶,曆史上曾多次改道,《水經注》對多條黃河故道,例如“禹河”、“大河故渎”、“王莽河”等都有記述。

    讀者可以追溯古代不同時期黃河流經的地方,以對應史事。

    《水經注》成書之後,黃河也有過多次重大的改道,北宋末年,黃河從開封附近折向東南流,曾經奪淮河流入黃海,擾亂了淮河下遊水系,後來因沉積日漸嚴重,尾闾淤塞,改道經徐州直出黃海。

    至清鹹豐五年(一八五五),黃河在開封銅瓦廂決堤改道,折向東北流,奪濟河出渤海,也就是現代黃河的下遊河道。

    因此,《水經注》所記述的黃河下遊,并非現代的黃河下遊;而《水經注》的濟水下遊,卻相當于現代的黃河下遊。

     經[1]昆侖墟在西北1,去嵩高五萬裡2,地之中也。

    其高萬一千裡。

    河水出其東北陬3,屈從其東南流,入渤海4。

    又出海外5,南至積石山下6,有石門。

    又南入蔥嶺山7,又從蔥嶺出而東北流。

    其一源出于阗國南山8,北流與蔥嶺所出河合,又東注蒲昌海9;又東入塞10,過敦煌、酒泉、張掖郡南11;又東過隴西河關縣北12,洮水從東南來流注之13;又東過金城允吾縣北14;又東過榆中縣北。

    又東過天水北界15;又東北過武威媪圍縣南16;又東北過天水勇士縣北;又東北過安定縣北界麥田山。

    又北過北地富平縣西17;又北過朔方臨戎縣西18,屈從縣北東流,至河目縣西,屈南過五原西安陽縣南19,屈東過九原縣南;又東過臨沃縣南;又東過雲中桢陵縣南20;又東過沙南縣北,從縣東屈,南過沙陵縣西;又南過赤城東;又南過定襄桐過縣西21;又南過西河圁陽縣東22;又南過離石縣西;又南過中陽縣西;又南過土軍縣西;又南過上郡高奴縣東23。

    又南過河東北屈縣西24;又南過皮氏縣西;又南出龍門口25,汾水從東來注之26;又南過汾陰縣西;又南過蒲坂縣西;又南至華陰潼關27,渭水從西來注之28;又東過河北縣南;又東過陝縣北;又東過大陽縣南;又東過砥柱間29;又東過平陰縣北,清水從西北東注之30;又東至鄧。

    又東過平縣北,湛水從北來注之;又東過鞏縣北31,洛水從縣西北流注之32;又東過成臯縣北,濟水從北來注之33;又東過荥陽縣北,蒗渠出焉34;又東北過武德縣東,沁水從西北來注之35;又東北過黎陽縣南;又東北過衛縣南;又東北過濮陽縣北,瓠子河出焉36;又東北過東阿縣北;又東北過茌平縣西;又東北過高唐縣東;又東北過楊虛縣東,商河出焉37;又東北過漯陽縣北;又東北過利縣北;又東北過甲下邑,濟水從西來注之38;又東北入于海39。

     [1]本書每篇開章錄《水經》某水系全文,屬内各小節選讀某條《經》文、部分《注》文。

     1昆侖墟:戰國至秦、漢時傳說中的世界巅峰,在中原以西,沒有确定位置,西漢張骞通西域之後,把西域南側的山脈稱為昆侖山。

    “墟”是故址的意思。

     2嵩高:又名崇山,即嵩山,在今河南省鄭州市附近。

    古人認為河南是天下之中,因此崇高山被稱為五嶽之中的中嶽。

     3陬:即角落。

     4入渤海:在中原東方,被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環抱形成海灣,今天津市在渤海西岸。

    古代黃河及濟河、漳河、灤河、遼河等分别流入渤海,北宋末至清鹹豐初,黃河改道向東南方流入黃海,鹹豐五年(一八五五)再改道奪取濟河,濟河下遊成為黃河河道,注入渤海。

     5海外:指中原之外。

     6積石山:在今青海省與甘肅省交界。

     7蔥嶺山:即今帕米爾高原。

     8南山:即今新疆與西藏交界的昆侖山脈。

    于阗,今寫成“于田”。

     9蒲昌海:即今新疆東部的羅布泊。

     10塞:指邊塞。

     11“過敦煌”句:以上諸郡始設立于漢武帝擊走匈奴之後,與武威合稱“河西四郡”,位于今甘肅省西部河西走廊,為絲綢之路上交通要道及戰略要塞。

     12隴西河關縣:隴西,即隴山以西,是高原山地,古代民族雜居,戰國時秦取得其地,設置隴西郡。

    河關縣,是漢朝時黃河進入中原第一縣,在今甘肅蘭州市以西。

     13洮水:黃河上遊支流。

     14金城:漢昭帝時設置金城郡,治所在今甘肅省蘭州市。

     15天水:西晉時分隴西郡設置天水郡。

     16武威:河西四郡之中最東一郡,設置于漢武帝時,為河西樞紐,東漢涼州首府,治所在姑臧縣,五胡十六國時,曾是前涼、後涼等割據政權首都。

     17北地:戰國時秦國設置北地郡,管轄西北方泾水流域至今甯夏一大片的邊疆。

     18朔方:漢郡,在黃河、陰山之間,為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角力之戰略要塞。

     19五原:漢北方邊郡,位于今内蒙古包頭市一帶。

     20雲中:在陰山與黃河之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及山西省大同市一帶,戰國時趙國開辟北方邊疆,設郡。

     21定襄:西漢分雲中郡東南部設置定襄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爾縣。

     22西河:戰國時魏國在西部邊疆設西河郡,因黃河自北往南流過得名,其後被秦國攻占,西漢設置西河郡,管轄呂梁山區黃河兩岸。

     23上郡:戰國時秦國在北方設置上郡,管轄首都鹹陽以北山區,治所在今陝西省延安市。

     24河東:位于黃河由北往南折向由西往東流的東側,春秋戰國時期為晉國及魏國核心地區,其後被秦國攻占,由于從秦國視野看在黃河以東,所以設置河東郡,即今山西省南部臨汾、運城等地。

     25龍門口:黃河其中一段激流,在今陝西省韓城市以東。

    由于河流侵蝕,激流向上遊推移,後退至今壺口瀑布。

     26汾水:黃河中遊重要支流,縱貫今山西省中部及南部。

     27潼關:黃河轉彎處的重要關隘,北臨黃河,南阻秦嶺,東連函谷,西通關中,曆來是戰略要地。

     28渭水:黃河中遊重要支流,自東至西橫過關中平原,經天水、寶雞、西安、渭南、華山,至潼關彙入黃河。

     29砥柱:黃河中遊穿越中條山及崤山,河道中山石冒起,形成河中島嶼,稱為砥柱,水流湍急,自古有人門、鬼門、神門之稱,所以又稱“三門峽”。

    南岸設置湖縣及函谷關,以拱衛長安。

    函谷古代又稱為“陝”,因此函谷以西稱為“陝西”。

    北魏在漢湖縣設置陝州,近代陝州改名三門峽市。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三門峽東部建築大壩,蓄河水成水庫,三門險要已淹沒在水庫之下。

     30清水:清水河,古稱西洛水、高平川水、蔚茹水,甯夏境内最大、最長的黃河支流。

     31鞏縣:今河南省鞏縣。

    周朝為鞏伯食邑,秦開始設縣,在洛河彙入黃河處。

    唐朝詩聖杜甫是鞏縣人。

     32洛水:黃河中遊重要支流,流經古都洛陽。

     33濟水:黃河中遊重要支流,古人認為濟水越過黃河,再向東流出,然後經泰山以北,注入渤海。

     34蒗渠:古代從黃河分出的一條人工水道,現已湮沒。

     35沁水:黃河中遊重要支流,從太行山流出,往東南流彙入黃河。

     36瓠子河:西漢中期黃河改道後出現的分支,長期成為黃河下遊水患的源頭。

     37商河:黃河下遊其中一條分支。

     38濟水:濟水其中一條分支,又與黃河下遊合流。

     39海:指渤海。

     譯文 昆侖墟在西北方,距離嵩高山五萬裡,在大地的中央。

    河水從它的東北角流出,曲折地在它的東南面流過,注入渤海。

    又有說河水發源于海外,往南流至積石山下,有一處石門。

    又往南流進入蔥嶺山,又從蔥嶺流出而向東北方流去。

    其中一處源頭發源于于阗國的南山,往北流,與發源于蔥嶺的河道會合,又往東注入蒲昌海;又往東流進入内地,經過敦煌、酒泉、張掖郡的南面;又往東經過隴西郡河關縣的北面,洮水從東南面而來注入河水;又往東經過金城郡允吾縣的北面;又往東經過榆中縣的北面。

    又往東經過天水郡的北界;又往東北經過武威郡媪圍縣的南面;又往東北經過天水郡勇士縣的北面;又往東北經過安定縣的北界麥田山;又往北經過北地郡富平縣的西面;又往北經過朔方郡臨戎縣的西面,曲折地從縣的北面向東流過,到河目縣的西面,曲折地向南流過五原郡西安陽縣的南面,曲折地往東流過九原縣的南面;又往東經過臨沃縣的南面;又往東經過雲中郡桢陵縣的南面;又往東經過沙南縣的北面,在縣城轉向東流,往南經過沙陵縣的西面;又往南經過赤城的東面;又往南經過定襄郡桐過縣的西面;又往南經過西河郡圁陽縣的東面;又往南經過離石縣的西面;又往南經過中陽縣的西面;又往南經過土軍縣的西面;又往南經過上郡高奴縣的東面。

    又往南經過河東郡北屈縣的西面;又往南經過皮氏縣的西面;又往南流出龍門口,汾水從東面而來注入;又往南經過汾陰縣的西面;又往南經過蒲坂縣的西面;又往南到了華陰縣的潼關,渭水從西面而來注入;又往東經過河北縣的南面;又往東經過陝縣的北面;又往東經過大陽縣的南面;又往東經過砥柱之間;又往東經過平陰縣的北面,清水從西北面向東流,注入河水;又往東到了鄧鄉(在洛陽西北四十二裡)。

    又往東經過平縣的北面,湛水從北面而來注入;又往東經過鞏縣的北面,洛水從縣的西北面流過注入河水;又往東經過成臯縣的北面,濟水從北面而來注入;又往東經過荥陽縣的北面,蒗渠分流出來;又往東北經過武德縣的東面,沁水從西北面而來注入;又往東北經過黎陽縣的南面;又往東北經過衛縣的南面;又往東北經過濮陽縣的北面,瓠子河分流出來;又往東北經過東阿縣的北面;又往東北經過茌平縣的西面;又往東北經過高唐縣的東面;又往東北經過楊虛縣的東面,商河分流出來;又往東北經過漯陽縣的北面;又往東北經過利縣的北面;又往東北經過甲下邑,濟水從西面而來注入;又往東北注入大海。

     河源、昆侖之墟 經[1]昆侖墟在西北。

     注[2]三成為昆侖丘。

    《昆侖說》曰:『昆侖之山三級:下曰樊桐,一名闆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風;上曰層城,一名天庭;是為太帝之居1。

    』 經去嵩高五萬裡,地之中也。

     注《禹本紀》與此同。

    高誘稱2:『河出昆山,伏流地中萬三千裡,禹導而通之,出積石山。

    』按《山海經》3:『自昆侖至積石千七百四十裡。

    』自積石出隴西郡至洛,準地志可五千餘裡。

    又按《穆天子傳》4,天子自昆山入于宗周5,乃裡西土之數: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陽纡之山,三千有四百裡;自陽纡西至河首四千裡,合七千四百裡。

    《外國圖》又雲6:『從大晉國正西七萬裡,得昆侖之墟,諸仙居之。

    』數說不同,道阻且長,經記綿褫,水陸路殊,徑複不同,淺見末聞,非所詳究,不能不聊述聞見,以志差違也。

     經其高萬一千裡, 注《山海經》稱方八百裡,高萬仞。

    郭景純以為自上二千五百餘裡7。

    《淮南子》稱高萬一千裡百一十四步三尺六寸8。

     [1]《水經》原文,以經作标志。

     [2]《水經注》原文,以注作标志。

     1“《昆侖說》曰”段:古代神話傳說中其中一種天地結構的說法,可能源于印度,經佛教僧侶傳入中原。

     2高誘:東漢學者,以注釋《戰國策》著名。

     3《山海經》:先秦地理書,多神話傳說。

     4《穆天子傳》:西晉時在一個戰國魏王墓中發現的竹簡典籍之一,記述了西周穆王往西方巡遊的過程。

     5宗周:西周天子的都城,即鎬京,今西安市以西沣河岸邊有豐鎬遺址。

     6《外國圖》:已失傳的古地圖。

     7郭景純:西晉學者郭璞,字景純。

     8《淮南子》: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賓客編撰的典籍,保留了大量民間傳說。

     譯文 昆侖墟在西北方。

     昆侖山丘重疊為三層,《昆侖說》說:“昆侖之山有三層:下面一層稱為樊桐,又名闆桐;第二層稱為玄圃,又名阆風;上面一層稱為層城,又名天庭;這是天帝的居處。

    ” 距離嵩高山五萬裡,在大地的中央。

     《禹本紀》的說法也相同。

    高誘說:“河水發源于昆山,在地底潛流一萬三千裡,大禹疏導使它暢通,然後從積石山流出。

    ”查閱《山海經》:“從昆侖至積石山有一千七百四十裡。

    ”從積石山出隴西郡到洛水,按各種地理書的推算,有五千多裡。

    又查閱《穆天子傳》所載,天子(周穆王)從昆山到達周朝的都城,以向西行的裡程計算:從周都城瀍水以西,到河宗之邦、陽纡之山,計三千四百裡;從陽纡以西到河首四千裡,共計七千四百裡。

    《外國圖》又說:“從大晉國往正西方行七萬裡,就到達昆侖之墟,衆神仙居住在那裡。

    ”以上幾種說法各不相同,但由于路程遙遠,而且險阻難行,經籍記載又年代久遠,脫略模糊,水路陸路行程有差異,往返路線不同,加上我的見聞淺陋,沒有做過詳細的研究,我隻能随手摘錄前人的見聞,記錄各不一緻的說法而已。

     它的高度是一萬一千裡。

     《山海經》說:“昆侖山方圓八百裡,高萬仞。

    ”郭景純認為,昆侖山高二千五百多裡。

    《淮南子》說:“昆侖山高一萬一千裡百一十四步三尺六寸。

    ” 賞析與點評 大河的源頭在何處?《水經注》的開端就是嘗試找尋大河的源頭。

    《水經》經文第一句是:“昆侖墟在西北,去嵩高五萬裡,地之中也。

    河水出其東北陬,屈從其東南流,入渤海。

    ”意思是大河發源于昆侖墟的東北角,最終流入渤海。

    “昆侖墟”在哪裡?古人不太清楚,大抵從輾轉的傳聞得知,遙遠的西北方有高山名為昆侖,是衆仙所居的地方,應該是大河的源頭所在。

    漢武帝派遣張骞通西域之後,中原人對西域的情況認識加深,于是把西域南方的大山稱為昆侖山,從昆侖山流出的衆多河流,彙集成為大河(現代的塔裡木河),而這條西域大河,沿天山南麓向東流,注入一個大湖,名為蒲昌海(今羅布泊)。

    西域與中原關山遠隔數千裡,這條西域大河與中原的大河并不連接,于是有人提出西域大河與中原大河是同一條河,隻是注入蒲昌海之後,“伏流地中萬三千裡”,經由大禹疏導,再從積石山流出。

    這似乎解決了“河出昆侖”的說法與西域大河注入蒲昌海存在矛盾的問題。

    由于時代的局限,以及實地考察難以進行,郦道元隻能遵從俗說,他在《水經注》卷一中說:“餘考群書,鹹言河出昆侖,重源潛發,淪于蒲昌,出于海水。

    ”但随着唐初征服居住于今青藏高原上的遊牧民族吐谷渾,中原人對黃河源頭的了解加深,逐漸知道河水“伏流地中萬三千裡”的說法是無稽之談。

    中唐時,杜佑主編的史書《通典》批評這說法是“灼然荒唐”。

     東漢、魏晉時期,佛教在中原已廣泛傳播,按照佛教源于印度神話的說法,世界的中心是須彌山(梵文:Sumeru,又譯為蘇迷嚧、蘇迷盧山、彌樓山,意思是寶山。

    意譯是妙高山,或稱妙光山),周圍有鹹海環繞,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

     人們居住在四大部洲之中的南贍部洲(又稱閻浮提),中原位于南贍部洲其中一角,而各大部洲的水道,都從須彌山流出。

    《水經注》成書的南北朝後期,不少帝王将相崇信佛教,佛教的世界觀深受信衆尊奉,因此郦道元以大量篇幅引述佛教經典,把天竺(印度)的恒河等河流,與西域大河及中原大河連成一體。

    現傳日本奈良法隆寺的《五天竺圖》,據說是唐代繪制的世界地圖,就是據佛教的想象加上實際的地理知識繪制而成。

    不過大河發源于須彌山隻是傳說而已,唐朝以後已不受有識之士所重視。

    《水經注》保留了當時社會流傳的觀點。

     河者,水之氣,四渎之精也 經河水 注《春秋說題辭》曰1:『河之為言荷也,荷精分布,懷陰引度也。

    』《釋名》曰2:『河,下也,随地下處而通流也。

    』《考異郵》曰:『河者,水之氣,四渎之精也,所以流化。

    』《元命苞》曰3:『五行始焉,萬物之所由生,元氣之腠液也。

    』《管子》曰4:『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故曰水具财也。

    五害之屬,水最為大。

    水有大小,有遠近,水出山而流入海者,命曰經水;引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出于地溝,流于大水,及于海者,又命曰川水也。

    』《莊子》曰:『秋水時至,百川灌河,經流之大。

    』《孝經援神契》曰5:『河者,水之伯,上應天漢。

    』《新論》曰6:『四渎之源,河最高而長,從高注下,水流激峻,故其流急。

    』徐幹《齊都賦》曰7:『川渎則洪河洋洋,發源昆侖,九流分逝,北朝滄淵,驚波沛厲,浮沫揚奔。

    』《風俗通》曰8:『江、河、淮、濟為四渎。

    渎,通也,所以通中國垢濁9。

    』《白虎通》曰10:『其德著大,故稱渎。

    』《釋名》曰:『渎,獨也。

    各獨出其所而入海。

    』 1《春秋說題辭》:東漢時流行的谶緯書,現已失傳。

     2《釋名》:東漢末年劉熙撰,是一部專門探求事物名源的字書,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3《考異郵》及《元命苞》都是東漢時流行的谶緯書,現已失傳。

     4《管子》:戰國時諸子學說之一,托名春秋時齊大夫管仲所撰。

     5《孝經援神契》:東漢時流行的谶緯書,現已失傳。

     6《新論》:東漢學者桓譚撰,現存。

     7徐幹:漢末文學家、哲學家、詩人。

    “建安七子”之一。

    以詩、辭賦、政論著稱。

    《齊都賦》是其代表作之一。

     8《風俗通》:又名《風俗通義》,東漢應劭撰,現存。

     9中國:指中原之地。

     10《白虎通》:又名《白虎通義》,東漢章帝召集群儒、諸生于白虎觀讨論經學今古文經義,其後由班固記錄成書。

    現存一部分。

     譯文 河水 《春秋說題辭》說:“河的意思是載荷(承載)。

    承載着天地的精氣,分布各處;懷藏着屬陰的水,流通引度。

    ”《釋名》說:“河,就是下的意思,循着地勢的低處而通流。

    ”《考異郵》說:“河是水的精氣,四渎的精華,随着它的流布而化育萬物。

    ”《元命苞》說:“五行始于水,萬物由此而萌生,它是元氣所凝成的血脈。

    ”《管子》說:“水是大地的血氣,一如血液在筋脈中流通,因此可以說,水是财富資源。

    五種災害之中,也以水為最大。

    水有大有小,有遠有近,水從山中流出注入于海,稱為經水(幹流);引導其他的水道流入大水和大海的,稱為枝水(支流);從地溝滲出,流入大水和大海的,又稱為川水。

    ”《莊子》說:“秋水随着季節而來,千百條川流灌注入大河,經水的流量非常大。

    ”《孝經援神契》說:“河在諸水之中,列于首位,上與天上的銀河相應。

    ”《新論》說:“四渎的水源,以河水為最高最長,(它)從高處流注而下,水勢兇猛,因而水流湍急。

    ”徐幹《齊都賦》說:“川渎之中,有浩蕩奔流的大河,發源于昆侖山,九條支流分道流逝,往北彙聚于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