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水經注》原序

關燈
本篇導讀 《水經注》全書流傳千餘年,雖然有部分章節散佚失傳,但至今仍有四十卷數十萬字,分量頗大,而且每卷長短不一,部分重要河流如河、渭、汾、洛等記述特别詳細,而另一些位置偏遠的河流則記述比較簡略,本書受篇幅所限,不可能全書注譯,隻能選取若幹篇章,作摘要導讀、注釋及譯為現代漢語,每段增加标題,以醒眉目。

    借此抛磚引玉,希望讀者能細讀全書,領略郦氏史地學之精髓,并欣賞其描寫景物的文筆。

     《易》稱天以一生水,故氣微于北方,而為物之先也1。

    《玄中記》曰2:『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載地,高下無所不至,萬物無所不潤。

    及其氣流屆石,精薄膚寸,不崇朝而澤合靈宇者3,神莫與并矣。

    是以達者不能測其淵沖4,而盡其鴻深也5。

    』昔《大禹記》著山海6,周而不備7;《地理志》其所錄,簡而不周;《尚書》、《本紀》與《職方》俱略8;都賦所述9,裁不宣意10;《水經》雖粗綴津緒11,又阙旁通12。

    所謂各言其志,而罕能備其宣導者矣13。

    今尋圖訪赜者14,極聆州域之說15,而涉土遊方者16,寡能達其津照17,縱仿佛前聞18,不能不猶深屏營也19。

     餘少無尋山之趣,長違問津之性20。

    識絕深經21,道淪要博22,進無訪一知二之機23,退無觀隅三反之慧24。

    獨學無聞,古人傷其孤陋;蠲喪辭書25,達士嗟其面牆。

    默室求深,閉舟問遠,故亦難矣26。

    然毫管窺天,曆筒時昭27,飲河酌海28,從性斯畢29。

    竊以多暇,空傾歲月30,辄述《水經》31,布廣前文。

    《大傳》曰32:『大川相間,小川相屬,東歸于海。

    』脈其枝流之吐納,診其沿路之所躔33,訪渎搜渠,輯而綴之。

    《經》有謬誤者,考以附正文所不載,非經水常源者,不在記注之限。

    但綿古茫昧34,華戎代襲35,郭邑空傾36,川流戕改37,殊名異目,世乃不同。

    川渠隐顯,書圖自負38,或亂流而攝詭号39,或直絕而生通稱40,枉渚交奇41,洄湍決澓42,躔絡枝煩,條貫系夥43。

    《十二經》通,尚或難言,輕流細漾44,固難辯究。

    正可自獻徑見之心,備陳輿徒之說45,其所不知,蓋阙如也46。

    所以撰證本《經》,附其枝要者,庶備忘誤之私,求其尋省之易。

     1物之先:意思是萬物的起源。

     2《玄中記》:西晉學者郭璞撰,搜集古今神怪異聞,全書現已失傳。

     3不崇朝:同“不終朝”,頃刻之間。

    澤合靈宇:天地之間受到滋潤。

     4淵沖:奧妙。

     5鴻深:偉大、浩瀚。

     6《大禹記》:先秦地理書,托稱夏禹所撰,現已失傳。

     7周:指描述的範圍廣泛。

    備:指詳細、完備。

     8以上諸書都是記述古代地理的文獻,郦道元認為,各有缺點和不足。

     9都賦:漢晉之間一些文人所撰,描述京城輝煌繁華的賦,例如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左思的《三都賦》等。

    史載左思“貌寝(醜)口讷(口吃)”,但辭章壯麗,《三都賦》發表之後,洛陽人争相買紙抄錄,一時間“洛陽紙貴”。

     10裁不宣意:受體裁所限,不能宣達确切地理信息。

     11《水經》:相傳即西漢桑欽所撰,郦道元據此作注。

    粗:簡略;津緒:水道的起源和流向。

     12阙:缺乏。

    旁通:相關的聯系。

     13備:完備、完整。

    宣導:整理。

     14赜(zé):“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赜。

    ”(《易·系辭》)意思是幽深難見。

    此處指鮮為人知的史迹。

     15極:指盡量搜羅。

    聆:聽取。

    州域:指各地。

    說:指民間流傳的談說。

     16涉土遊方:指到各地遊曆。

     17寡:甚少。

    津照:指與水道印證。

     18縱:縱使、盡管。

    仿佛(fǎnɡfú):依稀的意思。

    前聞:之前曾聽聞。

     19屏營:指無所适從。

     20違:指沒有。

    問津:典故出自“孔子使子路問津”(《論語·微子》),即問路,其後引伸為探求真相的意思。

     21識:指學識。

    絕:指完全沒有,是郦道元自謙之語。

    深經:指秘笈經典。

     22道:指品德修養。

    淪:指失,沒有的意思,也是郦道元自謙之語。

    要博:指博大精深。

     23進:指進取之心。

    訪一知二:即聞一知二,出自《論語·公冶長》“回(顔回)也,聞一以知十;賜(子夏)也,聞一以知二”,意思是聽到一點就能理解更多,善于類推。

     24觀隅三反:即舉一反三,典故出自《論語·公冶長》:孔子對他的學生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意思是說,我舉出一個牆角,你們應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