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卷一至卷五)

關燈
茫大海,驚濤駭浪淩厲兇猛,浪花飛湧。

    ”《風俗通》說:“江、河、淮、濟合稱為四渎。

    渎是通的意思,它把中原的污垢穢濁蕩滌而去。

    ”《白虎通》說:“它的特性宏大而昭著,所以稱為渎。

    ”《釋名》說:“渎,是單獨的意思。

    各自從所在之處單獨流出,而入于大海。

    ” 賞析與點評 這節引述古代典籍對“河”字的解釋,引出大河是大地血脈的觀點。

     河色黃 經出其東北陬。

     注《山海經》曰:『昆侖墟在西北,河水出其東北隅。

    』《爾雅》曰:『河出昆侖虛,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黃。

    』《物理論》曰1:『河色黃者,衆川之流,蓋濁之也。

    』百裡一小曲,千裡一曲一直矣。

    漢大司馬張仲議曰:『河水濁,清澄一石水,六鬥泥。

    而民競引河溉田,令河不通利。

    至三月,桃花水至則河決,以其噎不洩也。

    禁民勿複引河2。

    』是黃河兼濁河之名矣。

    《述征記》曰:『盟津、河津恒濁,方江為狹3,比淮、濟為闊。

    寒則冰厚數丈,冰始合,車馬不敢過,要須狐行,雲此物善聽,冰下無水乃過。

    人見狐行,方渡。

    』餘按《風俗通》雲:『裡語稱狐欲渡河,無如尾何。

    』且狐性多疑,故俗有狐疑之說,亦未必一如緣生之言也。

     1《物理論》:現已散佚。

     2“河水濁”至“複引河”段:記述不同季節河水的動态。

     3方:比較。

     譯文 發源于它的東北角。

     《山海經》說:“昆侖墟在西北,河水發源于它的東北角。

    ”《爾雅》說:“河水發源于昆侖虛,水色清澈;會合了一千七百零一條川流之後,水色又黃又濁。

    ”《物理論》說:“河水之所以顔色轉黃,是因為衆多的川流,把水弄濁。

    ”河道百裡一處小彎,千裡一道曲流、一道直流。

    漢朝大司馬張仲評論說:“河水渾濁,盛一石河水加以沉澱澄清,含泥就有六鬥。

    但是老百姓争相引導河水灌溉農田,以緻河水太少不能通航。

    到了三月,桃花水一到,河水就會決堤。

    這是因為水道阻塞,水流不能暢通,需要禁止老百姓繼續引河水灌溉。

    ”于是黃河又兼有濁河之名。

    《述征記》說:“盟津、河津的水經常是渾濁的,這裡比起江水要狹窄,比起淮水、濟水要寬闊。

    寒冬時節,河水結冰達到數丈厚,河面剛開始冰封時,車馬還不敢過河,必須要等到有狐狸在冰上行走之後才敢過河。

    據說這動物聽覺非常靈敏,聽不到冰下流水聲,然後才放膽走過。

    人們看見狐狸在冰上走動,才踏冰過河。

    ”我查閱《風俗通》稱:“俗語說,狐狸想過河,但尾巴無可奈何。

    ”況且狐狸生性多疑,所以俗語有“狐疑”一詞,但也未必都如郭緣生所說。

     賞析與點評 本節讨論河水渾濁色黃的原因,是由于“衆川”的彙入,帶來的泥沙使河水渾濁,民間有“一石水,六鬥泥”的俗語。

    又記述人們在寒冬過河的情況。

     陽纡陵門之山、河伯馮夷、河圖 經屈從其東南流,入渤海。

     注《山海經》曰:『南即從極之淵也,一曰中極之淵,深三百仞,惟馮夷都焉1。

    』《括地圖》曰:『馮夷恒乘雲車,駕二龍。

    河水又出于陽纡陵門之山,而注于馮逸之山2。

    』《穆天子傳》曰:『天子西征,至陽纡之山,河伯馮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

    天子乃沉圭璧禮焉3。

    河伯乃與天子披圖視典,以觀天子之寶器、玉果、璇珠、燭銀、金膏等物,皆《河圖》所載,河伯以禮,穆王視圖,方乃導以西邁矣。

    』粵在伏羲4,受龍馬圖于河,八卦是也。

    故《命曆序》曰5:『《河圖》,帝王之階,圖載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

    後堯壇于河,受《龍圖》,作《握河記》。

    逮虞舜、夏、商,鹹亦受焉。

    』李尤《盟津銘》:『洋洋河水,朝宗于海,徑自中州6,《龍圖》所在。

    』《淮南子》曰:『昔禹治洪水,具禱陽纡。

    蓋于此也。

    』高誘以為陽纡秦薮,非也。

     1馮夷:傳說中的古代部落首領,相傳成為河伯,即黃河之神。

     2馮逸:馮逸與馮夷音近,應是同一人。

     3圭璧:古代祭祀用的玉器,以示對上天及祖先的崇敬。

    圭為長方型尖頂玉版,璧為圓型中央有孔玉環。

     4粵:發語詞,無義。

     5《命曆序》:古代緯書,已佚。

     6中州:指中原。

     譯文 拐彎從它的東南方流去,注入渤海。

     《山海經》說:“南面就是從極之淵,又稱中極之淵,深三百仞,馮夷就居住在那裡。

    ”《括地圖》說:“馮夷經常乘坐雲車,由兩條龍牽駕。

    河水又從陽纡之山、陵門之山流出,奔注于馮逸之山。

    ”《穆天子傳》說:“天子(周穆王)西行,到達陽纡之山,河伯馮夷住在那地方。

    馮夷就是河宗氏。

    天子把圭璧投入水中,作為獻禮。

    于是河伯和天子一起展開圖像,閱覽典籍,觀看天子的寶器、玉果、璇珠、燭銀、金膏等物件,這些都記載在《河圖》之中。

    河伯呈獻這些物件為禮,穆王細看圖像,然後帶領他向西方前行。

    ”伏羲曾經在河上接受龍馬圖,那就是八卦。

    因此《命曆序》說:“《河圖》是登上帝王之位的台階,圖中記載了江河、山川、州界的分野。

    後來帝堯在河上築壇,接受了《龍圖》,撰寫了《握河記》。

    及至虞舜、夏、商,也都接受過《河圖》。

    ”李尤《盟津銘》說:“滔滔的河水,彙集于大海,它流經中州,那是《龍圖》所在之處。

    ”《淮南子》說:“從前大禹治理洪水,在陽纡之山祭祀祈禱,就在這地方。

    ”高誘在注解中認為陽纡是秦國的澤薮,這不正确。

     賞析與點評 這段引述《山海經》、《穆天子傳》等古籍,講述河伯馮夷與周穆王披視《河圖》的神話。

     河出海外、大禹導河積石 經又出海外,南至積石山下,有石門。

     注《山海經》曰:『河水入渤海,又出海外,西北入禹所導積石山。

    』山在隴西郡河關縣西南羌中1。

    餘考群書,鹹言河出昆侖,重源潛發,淪于蒲昌,出于海水2。

    故《洛書》曰:『河自昆侖,出于重野。

    』謂此矣。

    徑積石而為中國河,故成公子安《大河賦》曰:『覽百川之宏壯,莫尚美于黃河;潛昆侖之峻極,出積石之嵯峨。

    』釋氏《西域記》曰3:『河自蒲昌,潛行地下,南出積石。

    』而《經》文在此,似如不比,積石宜在蒲昌海下矣。

     1“山在”句:指羌人部落散布的地區,即今青海高原。

     2“餘考”至“海水”段:蒲昌海即今新疆羅布泊。

    古人相信,西域的大河(塔裡木河)是黃河的上源,注入蒲昌海之後,潛行入地底,再在隴西積石山流出,成為中原的黃河。

     3《西域記》:指東晉高僧道安《西域記》。

     譯文 又流出海外,往南流至積石山下,有石門。

     《山海經》說:“河水注入渤海,又流出海外。

    河水往西北方流入大禹所疏導過的積石山。

    ”這座山在隴西郡河關縣西南方的羌人地域。

    我考核各種書籍,都說大河發源于昆侖,潛流入地底然後再次發源,就在蒲昌海陷沒入地,再在海水中冒出。

    所以《洛書》說:“河源自昆侖山,經過重野流出。

    ”就是這意思。

    (河水)流經積石山之後成為中原的大河,因此成公子安《大河賦》說:“覽觀百川之宏偉壯闊的雄姿,沒有比黃河更美啊;它潛流于昆侖極高之處,從積石的高山峻嶺中流出。

    ”僧人《西域記》說:“大河從蒲昌海開始,潛入地底而行,往南從積石山流出。

    ”但此處的《經》文似乎次序倒錯,積石應該列于蒲昌海的後面。

     賞析與點評 本節征引古籍,申述“河出昆侖,重源潛發,淪于蒲昌,出于海水”的說法,但不能解釋不同說法之間的矛盾。

    這是因為在郦道元的時代,中原人沒有遠赴青藏高原考察河源的條件,隻能以訛傳訛。

    本節之後,引述佛教經典,細述須彌山及四大部洲的印度神話傳說,此處從略。

     北屈縣、風山、孟門山 經又南,過河東北屈縣西1。

     注河水南徑北屈縣故城,西四十裡有風山,上有穴如輪,風氣蕭瑟,習常不止,當其沖飄也,略無生草,蓋常不定,衆風之門故也。

    風山西四十裡,河南孟門山。

    《山海經》曰:『孟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黃垩、涅石。

    』《淮南子》曰:『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

    大禹疏通,謂之孟門。

    』故《穆天子傳》曰:『北登孟門,九河之隥。

    』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為河之巨阨,兼孟門津之名矣。

    此石經始禹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複倚。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沖,素氣雲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

    其水尚崩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赑怒,鼓若山騰,浚波頹疊,迄于下口。

    方知慎子下龍門2,流浮竹,非驷馬之追也。

    又有燕完水注之,異源合舍,西流注河。

     1北屈縣:今山西省吉縣。

    壺口瀑布在縣西黃河中央。

     2慎子:戰國思想家慎到。

     譯文 河水又往南流,經過河東郡北屈縣西面。

     河水往南流,經過北屈縣故城,西面四十裡有一座風山,山上有洞穴好像車輪,寒風和氣流強勁陰冷,終年不停止,迎着強風的地方,寸草不生,風向不定,大概是由于這是各方來風的門戶。

    風山西面四十裡處,有黃河南側的孟門山。

    《山海經》說:“孟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黃垩、涅石。

    ”《淮南子》說:“龍門未開辟、呂梁未鑿穿的時候,黃河從孟門之上流出,大水逆流溢湧,沒有丘陵高山消減水勢,稱之為洪水。

    大禹疏通洪水,稱之為孟門。

    ”因此《穆天子傳》說:“北登孟門,九河之隥。

    ”孟門,是龍門之上的缺口,實在是黃河上的巨大障阻,也有孟門津的名稱。

    這裡的岩石經過大禹的開鑿,河道中央平緩廣闊,兩邊河岸又高又深,傾斜的崖壁互相依撐,巨石懸空危挂,仿佛往下墜落卻被擋擱。

    古時有人說“水不是鑿石工具,卻能穿入石中”,說得太對了!這裡水流互相沖擊,白色的水氣像飄浮的雲霧,往來在遠處遙觀的人,時常似被霧露沾濕。

    向深處窺望,更加驚心動魄。

    河水激起沖崩崖岸的波濤,化為千丈瀑布,澎湃的滾滾濁流如波神震怒,聲如巨鼓雷哮,震動山谷,翻起層層疊疊的巨浪,直奔下方谷口。

    然後可知昔日慎子從龍門順河而下,浮在竹筏上漂流,快得連驷馬也追不上。

    又有燕完水注入,源頭不同但彙合為一,向西流,注入大河。

     賞析與點評 本節描述大河流經孟門的景象。

    孟門是今陝西省與山西省之間的山陝峽谷其中一段,在陝西宜川縣與山西吉縣之間,黃河在峽谷中流過,成為兩省的分界。

    黃河的滾滾洪濤之中,有兩塊梭形的巨石,巍然屹立,形成兩個河心島,古人稱之為孟門山。

    相傳這兩個小島原為一座山,阻塞了河道,引發洪水泛溢,大禹治水時,把石山一劈為二,導水暢流。

    兩個小島仿似河中的方舟,在波濤中屹立,一前一後,從高處俯視,又像大河中的一對門戶。

    傳說古時有孟氏兄弟被河水沖走,漂流到這裡獲救,所以稱為大、小孟門山。

     大孟門山長約三百米,寬五十米,高出水面約十米;小孟門山在大孟門山的上遊十多米處,長五十多米,都是堅硬的沉積砂岩構成。

    據現代地理學家的研究,孟門山原是黃河河床上的一處斷層,河水從斷裂線急瀉而下,形成瀑布和激流,兇猛的水勢不斷侵蝕河床,瀑布逐年移向上遊,時至今日,已上移五公裡到今日的壺口瀑布。

    大、小孟門山是昔日瀑布位置上殘留的巨型堅硬岩石塊。

     郦道元以細緻的文學筆觸,描述孟門的詭奇。

     皮氏縣、龍門山、龍門口 【】[1]注?河水又南,洛水自獵山枝分東派1,東南注于河。

    昔魏文侯築館洛陰,指謂是水也。

     經又南過皮氏縣西。

     注皮氏縣,王莽之延平也2,故城在龍門東南,不得延徑皮氏,方屆龍門也3。

     經又南出龍門口,汾水從東來注之。

     注昔者大禹導河積石,疏決梁山,謂斯處也。

    即《經》所謂龍門矣。

    《魏土地記》曰:『梁山北有龍門山,大禹所鑿,通孟津河口。

    』廣八十步,岩際镌迹,遺功尚存4。

    岸上并有廟祠,祠前有石碑三所,二碑文字紊滅,不可複識,一碑是太和中立5。

    《竹書紀年》:『晉昭公元年,河赤于龍門三裡』;『梁惠成王四年6,河水赤于龍門三日』。

    京房《易妖占》曰7:『河水赤,下民恨。

    』 [1]【】《水經》條文下有郦《注》文,筆者選讀某條《經》文裡的《注》文,有時分在多節。

    現以【】為标識,意為接上節的同條《注》文。

     1洛水:這是指西洛水。

     2王莽之延平:王莽在位時曾大量更改地名,詳見《漢書·地理志》。

    《水經注》也記錄了不少王莽時曾用過的地名。

     3“皮氏縣”至“龍門也”段:郦道元辨正皮氏縣故城的位置。

     4“岩際”兩句:指崖壁上刻有文字,記述大禹治水功績。

     5太和:曹魏明帝及北魏孝文帝先後使用“太和”年号。

    郦道元沒有說明是哪一個太和,推斷應該是北魏孝文帝太和。

     6梁惠成王:即魏惠王,也就是《孟子》所說的梁惠王。

     7京房:西漢易學宗師之一,為“京氏易”學派開創者。

     譯文 河水又往南流,洛水從獵山往東分出水道,向東南流,注入大河。

    昔日魏文侯在洛水北岸建築宮館,指的就是這條水道。

     又往南流,經過皮氏縣西面。

     皮氏縣,王莽時稱為延平,故城在龍門東南面,(河水)不可能繞道先經過皮氏縣,再到達龍門。

     又往南流,出龍門口,汾水從東面而來注入。

     昔日大禹在積石山疏導黃河,在梁山打開缺口,相傳就是在這地方。

    亦即《尚書》所說的龍門。

    《魏土地記》說:“梁山北面有龍門山,大禹所開鑿,貫通孟津河口。

    ”闊八十步,岩壁上刻有大禹治水的事迹,他遺留的功績仍然保存。

    岸上又有廟祠,祠前有石碑三座,其中兩碑文字已經磨滅,不可以辨識;另一石碑是太和年間所立。

    《竹書紀年》記:“晉昭公元年,河水在龍門變成紅色,綿延三裡”;“梁惠成王四年,河水在龍門變成紅色,連續三日”。

    京房《易妖占》說:“河水變成紅色,老百姓有怨恨。

    ” 賞析與點評 黃河流經壺口和孟門之後,會合從東面而來的汾河(汾水),會合處的對岸(西岸)是龍門山,相傳大禹治水時,鑿通了龍門山,把河水引向南方。

     夏陽城、子夏廟、司馬遷墓 【】注河水又南,右合陶渠水。

    水出西北梁山,東南流徑漢陽太守殷濟精廬南,俗謂之子夏廟1。

    陶水又南徑高門南,蓋層阜堕缺,故流高門之稱矣。

    又東南徑華池南。

    池方三百六十步,在夏陽城西北四裡許。

    故司馬遷《碑文》雲:『高門華池,在茲夏陽。

    』今高門東去華池三裡。

    溪水又東南徑夏陽縣故城南。

    服虔曰:『夏陽,虢邑也2,在太陽東三十裡3。

    』又曆高陽宮北,又東南徑司馬子長墓北4。

    墓前有廟,廟前有碑。

    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桓。

    《太史公自叙》曰:『遷生于龍門。

    』是其墳墟所在矣。

    溪水東南流入河。

    昔魏文侯與吳起浮河而下,美河山之固,即于此也。

     1子夏:孔子弟子。

     2虢(ɡuó):西周封國,為周太王後裔虢仲、虢叔封國,原本在關中寶雞一帶,随周王東遷,分為兩國,西虢在陝(今三門峽),東虢在桧(今鄭州),二虢國君世代為周天子卿士,其後鄭國強大,鄭莊公與虢公争權,鄭滅東虢,而西虢衰落,其後被晉國所滅。

    晉滅虢過程中,發生著名的“假虞滅虢”(或“假途滅虢”)典故。

    虢國後人,改以郭為氏,因此郭姓族譜,俱以虢仲、虢叔為祖先。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考古學家在三門峽黃河岸邊,發現大量虢國貴族墓,出土數以千計精美青銅器及車馬坑,現建有“虢國博物館”。

     3太陽:又名大陽。

     4司馬子長墓:現存,在今陝西省韓城市南芝川鎮黃河岸上,俗名“太史祠”。

     譯文 河水又往南流,右方會合陶渠水。

    陶渠水發源于西北方的梁山,向東南流,經過漢陽太守殷濟的精廬南面,民間稱之為子夏廟。

    陶水又向南流,經過高門的南面,由于這裡有層層疊起的高坡,中間忽然崩陷,形成缺口,因此得稱高門。

    陶渠水又向東南流,經過華池南面,池方圓三百六十步,在夏陽城西北方四裡左右。

    因此司馬遷《碑文》說:“高門華池,在夏陽這裡。

    ”現今高門在華池以東三裡處。

    溪水又往東南流,經過夏陽縣故城南面,服虔說:“夏陽,虢國的城邑,在大陽東面三十裡。

    ”又經過高陽宮北面,又往東南流,經過司馬子長(漢太史公司馬遷)墓北面。

    墓前有祠廟,廟前面有碑。

    西晉永嘉四年(三一〇),漢陽太守殷濟到這裡瞻仰遺文,欽佩他的功業和德行,于是為他建造石室,立石碑,築圍場。

    《太史公自叙》說:“我出生于龍門。

    ”這裡是他的墳墓所在地。

    溪水往東南流,注入大河。

    昔日魏文侯與吳起順大河漂流而下,贊美河山的險固壯麗,就是這裡。

     賞析與點評 黃河右岸龍門山一帶,是戰國初期魏、秦兩國角力的前線,有不少魏國的遺迹。

    龍門山附近的陝西省韓城市(漢朝為左馮翊夏陽縣)芝川鎮,是漢太史公司馬遷的家鄉,因此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叙》中說:“遷生龍門。

    ”時至今日,司馬遷祠仍然屹立在黃河岸邊。

     蒲坂、舜廟、桑落酒 經又南過蒲坂縣西1。

     注《地理志》曰2:『縣,故蒲也。

    王莽更名蒲城。

    』應劭曰:『秦始皇東巡,見有長坂,故加坂也。

    』孟康曰:『晉文公以賂秦,秦人還蒲于魏,魏人喜,曰:蒲反矣,故曰蒲反也。

    』薛瓒注《漢書》曰:『《秦世家》以垣為蒲反。

    然則本非蒲也。

    皇甫谧曰:舜所都也。

    或言蒲坂,或言平陽及潘者也。

    今城中有舜廟3。

    』魏秦州刺史治。

    太和遷都罷州,置河東郡,郡多流雜,謂之徙民。

    民有姓劉名堕者,宿擅工釀,采挹河流,醞成芳酎,懸食同枯枝之年,排于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

    然香醑之色,清白若滫漿焉,别調氛氲,不與他同,蘭熏麝越,自成馨逸,方土之貢,選最佳酌矣。

    自王公庶友,牽拂相招者,每雲:『索郎有顧,思同旅語。

    』索郎反語為桑落也4,更為籍征之隽句5,中書之英談6。

     1蒲坂縣:又名蒲反,春秋戰國時為秦晉、秦魏邊境之地,互相争奪,戰事頻繁,戰國後期為秦國占領,秦軍因此打通黃河津渡,可以進入河東。

    北朝後期,蒲阪為東、西魏戰略要地,唐朝在此設置蒲州。

     2《地理志》:指《漢書·地理志》。

     3“《地理志》”至“今城中有舜廟”段:郦道元列舉蒲坂得名的不同說法。

     4反語:南北朝時借用佛經梵文的拼音法,創造漢語“反切”,即采用前一字的聲母,及後一字的韻母,标示讀音。

    例如“索”的聲母為“s”,“郎”韻母為“ɑnɡ”,“索郎反”即讀為“sɑnɡ”,即“桑”音。

     5隽(jùn):本義為鳥肉肥美、味道好,又與“俊”通假,優秀、才智出衆、意味深長的意思。

     6“民有姓劉”至末段:介紹河東名酒“桑落酒”的來源及釀酒者的推廣手法。

     譯文 又往南經過蒲坂縣西。

     《地理志》說:“蒲坂縣就是從前的蒲,王莽改稱蒲城。

    ”應劭說:“秦始皇東巡時,看見有長長的山坡,所以加上坂字。

    ”孟康說:“晉文公以這地方賄賂秦國,(後來)秦國把蒲歸還給魏國,魏人非常高興,說:‘蒲回歸了!’因此稱為蒲反。

    ”薛瓒注《漢書》說:“《秦世家》中把垣當作蒲反,但這本來不是蒲。

    ”皇甫谧說:“這是舜建都的地方。

    有人說舜建都蒲坂,也有人說舜建都平陽,後來遷到潘。

    現今城中仍有舜廟。

    ”魏的時候是秦州刺史治所。

    太和年間遷都之後,撤銷了秦州,設置河東郡,郡内有許多犯罪流放的犯人和各種難民雜居,稱為徙民。

    徙民之中有姓劉名堕的人,向來擅長釀酒,從河流中取水,經多次醞釀成為芳香的醇酒,存放很長時間,等到桑葚熟透墜落之時,加入釀造,這種酒以此得名,稱為桑落酒。

    這種香醇的美酒,色澤清白如米漿水,有特殊的香氣,與其他酒不一樣,既似蘭熏,又似麝香,自成一種飄逸的馨香,方土之貢,被選為進貢皇帝的最佳美酒。

    從王公貴族到庶民百姓,朋友之間招待聚飲,都要說:“索郎在打招呼啊!”索郎二字的反切讀法就是桑落,更成為書籍上的名句,文人雅士的美談。

     賞析與點評 蒲坂是黃河的重要渡口,由關中的長安(今西安市)前往汾河下遊的河東(今山西省南部),必須在蒲坂渡過黃河。

    因此在春秋時期和戰國初年,蒲坂是秦晉、秦魏争奪的戰略要地。

    後來秦國強大,占據了蒲坂,魏國的老地盤河東深受威脅,魏國遷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其後河東被秦國取得,設置了河東郡。

    到了唐朝,蒲坂是重要的交通要沖,設置了蒲州,蒲州有普救寺,是著名詩人元稹撰寫的傳奇故事《會真記》(即後世的戲曲《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