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卷一至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廂記》的藍本)發生的地方,現在是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鎮。
《水經注》還介紹了一種當時河東名酒:桑落酒。
曆山、妫水 【】注郡南有曆山,謂之曆觀。
舜所耕處也,有舜井。
妫、汭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曰汭水,西徑曆山下,上有舜廟。
周處《風土記》曰1:『舊說,舜葬上虞2。
』又《記》雲:『耕于曆山。
而始甯、剡二縣界上,舜所耕田,于山下多柞樹,吳、越之間,名柞為枥,故曰曆山。
』餘按周處此志為不近情,傳疑則可,證實非矣。
安可假木異名,附山殊稱,強引大舜,即比甯壤,更為失志記之本體,差實錄之常經矣。
曆山、妫、汭,言是則安,于彼乖矣3。
《尚書》所謂『厘降二女于妫汭』也。
孔安國曰:『居妫水之内。
』王肅曰:『妫汭,虞地名。
』皇甫谧曰:『納二女于妫水之汭。
』馬季長曰4:『水所出曰汭。
』然則汭似非水名,而今見有二水異源同歸,渾流西注入于河。
1周處:西晉時吳人,以“除三害”改過自新聞名。
2上虞:上虞在長江以南,今浙江省紹興、甯波之間的上虞區,距離中原非常遠,舜在此地耕種,可能是後世傳聞。
也有可能有大舜苗裔支派遷徙至江南,把傳說遷移至南方。
3“餘按”至“于彼乖矣”段:郦道元認為舜之曆山在河東合理,在江南不合理。
4馬季長:東漢著名學者馬融,字季長。
譯文 郡的南面有曆山,稱之為曆觀。
這是舜耕田的地方,有舜井。
妫、汭二水從這裡流出,南面的稱為妫水,北面的稱為汭水,西經曆山下,上面有舜廟。
周處《風土記》說:“舊說,舜葬在上虞。
”又《記》說:“耕于曆山。
而始甯、剡二縣交界之處,有舜所耕的田,在山下有很多柞樹,吳、越之間,稱柞樹為枥樹,因此稱為曆山。
”我查驗周處的說法不合情理,存疑是可以的,但沒有确實證據,怎麼可以借樹木的異名,附會為山的别稱?強行附會與大舜有關,就拿曆山與廣甯類比,更加失去地方志記應有的本體,欠缺記錄事實的準則。
曆山、妫、汭的所在地,定在這裡沒有不妥,依他的說法就不正确了。
《尚書》所謂“厘降二女于妫汭”。
孔安國說:“位于妫水之内。
”王肅說:“妫汭,虞代地名。
”皇甫谧說:“娶二女于妫水之汭。
”馬季長(馬融)說:“水所出之處稱為汭。
”然則汭似乎不是水道的名稱,但現今看見有兩條不同源頭的水道,歸于同流,混合往西注入大河。
賞析與點評 今山西省南部,就是秦、漢時的河東郡,這裡曆史非常悠久,據說帝堯和帝舜的都城也設在河東,直至郦道元的年代,還留下一些與帝舜有關的遺址和地名,如曆山、妫汭等,古代有學者認為“妫汭”是妫水和汭水兩條河流的名稱,而郦道元對“妫汭”作了分析,認為汭是指“水所出之處”,不是河流的專名。
壺口雷首(堯山)、雷水、涑水注于河 【】注河水南徑雷首山西。
山臨大河,北去蒲坂三十裡,《尚書》所謂壺口雷首者也。
俗亦謂之堯山,山上有故城,世又曰堯城。
阚骃曰:『蒲坂,堯都。
』按《地理志》曰:『縣有堯山、首山祠,雷首山在南。
』事有似而非,非而似,千載眇邈,非所詳耳1。
又南,涑水注之。
水出河北縣雷首山。
縣北與蒲坂分,山有夷齊廟。
阚骃《十三州志》曰:『山,一名獨頭山,夷齊所隐也。
山南有古冢,陵柏蔚然,攢茂丘阜,俗謂之夷齊墓也2。
』其水西南流,亦曰雷水。
《穆天子傳》曰:『壬戌,天子至于雷首,犬戎胡觞天子于雷首之阿3,乃獻良馬四六,天子使孔牙受之于雷水之幹』是也。
昔趙盾田首山4,食祁彌明翳桑之下5,即于此也。
涑水又西南流6,注于河,《春秋左傳》謂之涑川者也,俗謂之陽安澗水。
1郦道元對古史傳說采取存疑态度。
2夷齊:指商末周初的賢人伯夷、叔齊,據《史記·伯夷列傳》所記,二人不滿周武王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又以臣弑君,所為不孝不仁,于是不食周粟,采薇首陽山而食,最後餓死。
3犬戎胡:古遊牧民族。
觞:獻酒、敬酒。
阿:指山坡。
4趙盾:春秋時晉國執政。
田:田獵。
5食(sì):賜給食物的意思。
翳桑:又大又濃密的桑樹。
6涑水:古代河東郡一條注入黃河的支流,北宋名臣司馬光的家鄉在涑水上遊的夏縣,因此司馬光别号“涑水先生”。
譯文 河水往南流,經過雷首山西面。
山在大河旁邊,北面距離蒲坂三十裡,就是《尚書》所說的壺口雷首。
衆人亦稱之為堯山,山上有座古城,民間又稱為堯城。
阚骃說:“蒲坂,堯的都城。
”據《漢書·地理志》所說:“縣有堯山、首山祠,雷首山在南面。
”但很多事情有的似而非,有的非而似,千年以前的遙遠往事,非我們所能詳細分辨。
河水又往南流,涑水入注。
涑水發源于河北縣的雷首山。
河北縣北面與蒲坂縣分界,山上有夷齊廟。
阚骃《十三州志》說:“雷首山一名獨頭山,是伯夷叔齊隐居的地方。
”山的南面有古冢,陵墓周圍種植茂盛的柏樹,濃密地布滿山丘,民間稱之為夷齊墓。
涑水向西南流,亦稱為雷水。
《穆天子傳》說:“壬戌日,天子到達雷首,犬戎胡人在雷首山下向天子敬酒,獻上良馬二十四匹,天子派遣孔牙在雷水岸上接受獻禮”,就是在這裡。
昔日趙盾在首山田獵,在桑樹蔭下給祁彌明送上食物,就是這裡。
涑水又向西南流,注入大河,《春秋左傳》所稱之涑川,民間稱之為陽安澗水。
賞析與點評 今日的山西省南部,也就是古代的河東郡,相傳是帝堯定都的地方,當地遺留了堯山、首山祠等古迹,但郦道元不能确定史迹的真僞,這是實事求是的治史态度。
華山、巨靈手印、中祠、南祠、天井、胡越寺、搦嶺、上宮神廟、太上泉、屈嶺 經又南至華陰潼關1,渭水從西來注之。
注汲郡《竹書紀年》曰2:晉惠公十五年,秦穆公帥師送公子重耳,涉自河曲。
《春秋左氏》僖公二十四年,秦伯納之,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負羁縱,從君巡于天下,臣之罪多矣,臣猶知之,而況君乎?請由此亡。
』公子曰:『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投璧于此。
子推笑曰:『天開公子,子犯以為功,吾不忍與同位。
』遂逃焉。
河水曆船司空3,與渭水會。
《漢書·地理志》:『舊京兆尹之屬縣也4。
』左丘明《國語》雲:『華嶽本一山當河,河水過而曲行,河神巨靈5,手蕩腳踏,開而為兩,今掌足之迹,仍存華岩。
』《開山圖》曰:『有巨靈胡者,遍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所謂巨靈赑屃6,首冠靈山者也。
』常有好事之士,故升華嶽而觀厥迹焉。
自下廟曆列柏南行十一裡,東回三裡,至中祠,又西南出五裡,至南祠,謂之北君祠,諸欲升山者,至此皆祈請焉。
從此南入谷七裡,又屆一祠,謂之石養父母,石龛、木主存焉。
又南出一裡,至天井,井裁容人,穴空,迂回頓曲而上,可高六丈餘。
山上又有微涓細水,流入井中,亦不甚沾人。
上者皆所由陟,更無别路,欲出井望空,視明如在室窺窗也。
出井東南行二裡,峻坂鬥上鬥下,降此坂二裡許,又複東上百丈崖,升降皆須扳繩挽葛而行矣。
南上四裡,路到石壁,緣旁稍進,徑百餘步。
自此西南出六裡,又至一祠,名曰胡越寺,神像有童子之容,從祠南曆夾嶺,廣裁三尺餘,兩箱懸崖數萬仞,窺不見底,祀祠有感,則雲與之平,然後敢度,猶須騎嶺抽身,漸以就進,故世謂斯嶺為搦嶺矣。
度此二裡,便屆山頂。
上方七裡,靈泉二所:一名蒲池,西流注于澗;一名太上泉,東注澗下。
上宮神廟近東北隅,其中塞實雜物,事難詳載。
自上宮東北出四百五十步,有屈嶺,東南望巨靈手迹,惟見洪崖、赤壁而已。
都無山下上觀之分均矣。
1潼關:在黃河拐彎處的西南岸上,自古以來為關中戰略重地,潼關失守,關中長安不保。
2汲郡:從河南洛陽往北渡過黃河,即為戰國、秦、漢時的河内郡,今為河南省焦作、新鄉兩市,西晉時分河内郡汲縣等地設置汲郡。
其後有盜墓人發現戰國魏王墓,出土大量竹簡典籍。
《竹書紀年》:西晉汲郡戰國魏王墓出土竹簡典籍之一,其記事與正史記述有異,例如《竹書紀年》稱舜篡堯位而非堯舜禅讓之類。
唐以後已散佚,後世學者從古書征引語句中,輯出不完整版本。
3船司空:地名,西漢置縣,管轄潼關。
4舊京兆尹:秦設置内史管轄關中京畿之地;西漢景帝時,分為左、右内史;武帝時,又分為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個行政區,稱為“三輔”。
5巨靈:秦人神話中之河神名。
6赑屃(bìxì):傳說是龍生九子之一,貌似龜,有牙齒,力大可馱負三山五嶽,能在江河湖海裡興風作浪。
大禹治水時把它收服,為大禹推山挖溝,疏導河流。
後人常把石碑的底座雕刻成赑屃狀,表示承載曆史的豐功偉績。
譯文 河水又往南流,到達華陰潼關,渭水從西面來注入。
汲郡出土的《竹書紀年》說:“晉惠公十五年,秦穆公率領大軍護送公子重耳返回晉國,在河曲涉水渡河。
”《春秋左氏》記:“僖公二十四年,秦伯送重耳回國,到達黃河邊,子犯向公子呈上玉璧說:‘微臣恣肆放縱,跟随主公你周遊天下,微臣的罪過太多了。
以微臣的愚昧也會明白,何況英明的君主呢?請主公準許我從此開始流亡。
’公子說:‘假如不與舅氏同心,就如白水一般,一去不回。
’把玉璧投入水中。
介子推笑着說:‘上天為公子開路,子犯自以為是他的大功,我不願意與他同在朝中任職。
’于是出逃而去。
” 河水經過船司空,與渭水會合。
《漢書·地理志》:“昔日京兆尹管轄的屬縣。
”左丘明《國語》說:“華山原本是一座橫截大河的山,河水彎曲繞行而過,河神巨靈,用手震擊,用腳蹴踏,把山劈開為兩半。
”現今手掌和足印的痕迹,仍在華山的岩石上。
《開山圖》說:“有巨大的神靈名叫胡,學遍了再造乾坤的道術,能制作山川,造出江河,所謂巨靈有赑屃的威力,是山上諸神靈的首領。
”經常有好事之人,特意登上華嶽觀看岩壁上的痕迹。
從下廟起,向南沿路種植柏樹長達十一裡,向東拐彎三裡,到達中祠,又向西南延行五裡,至南祠,稱為北君祠,所有想登山的人,到這裡都要祈禱。
由這裡開始往南進入山谷,前行七裡,又到一處祠廟,稱為石養父母,石龛、木主仍然保存。
又往南前行一裡,到達天井,井剛好容得下一個人,洞穴中空,迂回曲折而上,有六丈多高。
山上又有微水細流,涓涓滴滴流入井中,不會沾濕路過的人。
登山者必須由這處往上行,沒有其他的路。
從井裡仰望天空,看到明亮的地方,就像在房間從窗戶往外看一樣。
走出這井向東南行二裡,險峻的山坡陡直而上,陡直而下,走下這山坡二裡左右,又再向東上百丈崖,上崖下崖都必須攀着繩索、挽着葛藤而行。
向南往上四裡,路在石壁邊緣蜿蜒而過,經過百餘步,由這裡往西南向外行六裡,又到達一處祠廟,名為胡越寺,神像容貌像童子,從祠往南經過夾嶺,小路隻有三尺多寬,兩側的懸崖有萬仞深,探頭窺望看不見谷底。
向神靈拜祭禱告,如有感應,會有雲霧升起與小路齊平,然後才有勇氣走過去。
但仍需俯身伏在嶺上,移動身體,慢慢地爬行前進,因此衆人把這山嶺稱為搦嶺。
經過這裡再行二裡,便到達山頂。
山頂方圓七裡,有兩道靈泉:其一名為蒲池,往西流注入溪澗;另一名為太上泉,往東注入澗下。
上宮神廟在近東北角處,裡面塞滿雜物,沒法說得清楚。
離開上宮向東北走四百五十步,有屈嶺,向東南方眺望巨靈手印,隻能見到洪水流過的山崖和赤紅的石壁而已。
不及從山下往上望那麼真切清楚了。
賞析與點評 黃河流經壺口、龍門、蒲坂等名勝之後,到了華陰的潼關,另一條重要的支流渭河從西面而來,在潼關附近與黃河會合。
由于秦嶺的餘脈崤山橫亘在潼關以南,黃河被迫折向東流,形成一處大拐彎。
崤山、潼關一帶由于山川險要,而且是從關中東出中原的必經之地,因此自古以來發生過不少重要的戰争。
崤山以西、渭河南岸的華山,更是古代五嶽之中的西嶽,曆來以險要著稱。
郦道元在《水經注》中,撰寫了一則引人入勝的華山遊記,值得細閱。
潼關、風陵渡、函谷 【】注河在關内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1。
濩水注之。
水出松果之山。
北流徑通谷,世亦謂之通谷水,東北注于河,《述征記》所謂潼谷水者也。
或說因水以名地也。
河水自潼關東北流,水側有長坂,謂之黃巷坂。
坂傍絕澗,陟此坂以升潼關,所謂『溯黃巷以濟潼矣』。
曆北出東崤,通謂之函谷關也2。
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澗道之峽,車不方軌,号曰天險。
故《西京賦》曰:『岩險周固,衿帶易守,所謂秦得百二,并吞諸侯也。
』是以王元說隗嚣曰3:『請以一丸泥4,東封函谷關,圖王不成,其弊足霸矣。
』郭緣生《記》曰:『漢末之亂,魏武征韓遂、馬超,連兵此地。
今際河之西,有曹公壘。
道東原上,雲李典營。
義熙十三年,王師曾據此壘。
』《西征記》曰:『沿路逶迤,入函道六裡,有舊城,城周百餘步,北臨大河,南對高山5。
』姚氏置關以守峽6,宋武帝入長安7,檀道濟、王鎮惡8,或據山為營,或平地結壘,為大小七營,濱帶河險,姚氏亦保據山原陵阜之上,尚傳故迹矣。
關之直北,隔河有層阜,巍然獨秀,孤峙河陽,世謂之風陵9。
戴延之所謂風塠者也。
南則河濱姚氏之營,與晉對岸。
1“河在關内”三句:郦道元解說潼關之得名。
2“曆北”兩句:潼關以東重要關隘,北靠黃河,南逼崤山,中間數百裡通道,穿越峽谷,形勢險要,古稱桃林塞,現稱崤函古道。
戰國時秦國在古道西端建設關城駐兵鎮守,防範關東六國入侵。
其後秦國強盛,秦兵東出函谷關,終于統一天下。
西漢武帝時,應将軍楊仆之請,移關城于古道東端,監臨關東諸郡。
3隗嚣:王莽末群雄之一,割據關中隴西,後為漢光武帝所敗。
4丸泥:把軍令裹在泥丸中派人傳達。
5“沿路”六句:此即漢函谷關城,在今河南省新安縣西,關城遺址尚存,國道、隴海鐵路分别在關城兩側。
6姚氏:羌人姚苌、姚興父子之後秦國,為五胡十六國之一,都長安。
7宋武帝:東晉權臣劉裕,率兵北伐,入長安,滅後秦,其後篡晉改國号為宋,是為宋武帝。
8檀道濟、王鎮惡:俱為劉裕部将,為劉裕守長安。
9風陵:在今山西省永濟市,現有風陵道大橋及鐵路橋橫跨黃河。
譯文 河水在關内往南流,水流撞激關山,因此稱為潼關。
濩水在這裡注入大河。
濩水發源于松果之山,往北流,經過通谷,民間也稱之為通谷水,往東北流,注入河水,這就是《述征記》所說的潼谷水。
也有說法是地名依水名而來。
河水從潼關往東北方流去,水道邊有長長的堤坂,稱為黃巷坂。
堤坂依深澗旁而建,沿堤坂往上行,可以到達潼關,所謂“上溯黃巷通往潼關”,就是指這堤坂路。
往北出了東崤,通稱為函谷關。
陡直的岸壁高入天際,空谷幽暗深沉,澗邊的山路狹窄,容不下兩車并行,号稱天險。
因此《西京賦》說:“四周絕壁堅不可摧,形勢險要易守難攻,所謂秦國有以二當百的優勢,因而并吞了列國。
”因此王元遊說隗嚣說:“隻需要用一顆丸泥(派一點兵),在東端封住了函谷關,就算做不成皇帝,最低限度也足以稱霸一方。
”郭緣生《述征記》說:漢朝末年天下大亂,魏武帝征伐韓遂、馬超,在這裡連兵會戰。
現在西面的河岸上,有曹公壘;道路東面的平原上,據說是李典駐軍的營地。
東晉義熙十三年,朝廷的大軍曾經占領這處營壘。
《西征記》說:“沿着彎曲的道路,進入狹窄的小路前行六裡,有一座舊城,方圓百餘步,北靠大河,南對高山。
”這是後秦姚氏為防守峽谷而設立的關隘。
宋武帝領兵進入長安,檀道濟、王鎮惡等将領,有些依山紮營,有些在平地結壘,大大小小共有七處營盤,依靠大河天險據守;姚氏也占據着山上平地和山岡,遺迹仍然存在。
函谷關的正北,隔着大河,有一座層疊的山嶺,高聳特出,屹立在河的北岸,民間稱之為風陵,也就是戴延之所稱的風塠。
南岸的姚氏營地,與晉軍隔岸對峙。
賞析與點評 風陵渡位于黃河轉向東流的河彎之處,是古代黃河上最大的渡口,現在是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交界點,今山西省芮城縣有風陵渡鎮,架設了貫通三省的風陵渡高速公路大橋。
相傳軒轅黃帝與蚩尤大戰于涿鹿,蚩尤施展法術,頓時大霧迷天,黃帝的将士迷失方向,不能作戰。
在危急關頭,黃帝部将風後(也稱風伯),獻上指南車,給大軍指明方向,擺脫了困境,終于戰勝蚩尤。
可惜風伯戰死沙場,黃帝把他葬在黃河邊上,後世稱風伯的墓冢為風後陵,又稱風陵。
風陵附近的渡口就是風陵渡。
崤山山脈逼近風陵渡以南的黃河南岸,因此自潼關以東至陝縣百多公裡的道路,必須從崤山的峽谷中穿過,這峽谷古代稱為函谷,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塞,西周初稱為桃林塞,春秋時晉國越過黃河控制了這要塞,在峽谷的西口建築關城,駐兵鎮守,稱為函谷關。
秦函谷關 經又東過河北縣南。
注(門水)又東北徑邑川城南,即漢封窦門之故邑,川受其名,亦曰窦門,城在函谷關南七裡。
又東北,田渠水注之。
水出衙山之白石谷,東北流徑故丘亭東,是薛安都軍所從城也1。
其水又徑鹿蹄山西,山石之上有鹿蹄,自然成著,非人功所刊2。
曆田渠川,謂之田渠水,西北流注于燭水。
燭水又北入門水。
水之左右,即函谷山也。
門水又北徑弘農縣故城東3。
城即故函谷關校尉舊治處也4,終軍棄于此5。
燕丹、孟嘗亦義動雞鳴于其下,可謂深心有感,志誠難奪矣。
昔老子西入關6,尹喜望氣于此也。
故趙至《與嵇茂齊書》曰:『李叟入秦7,及關而歎。
』亦言《與嵇叔夜書》。
及關尹望氣之所,異說紛綸,并未知所定矣。
漢武帝元鼎四年,徙關于新安縣,以故關為弘農縣、弘農郡治。
王莽更名右隊。
劉桓公為郡,虎相随渡河,光武問而善之。
其水側城北流而注于河。
1薛安都:南北朝武将。
2“其水”四句:應該是河水沖刷岩石形成的壺穴。
3弘農縣:漢弘農縣,其後設置弘農郡,故城在今河南省靈寶縣北,燭河彙入黃河處。
北魏避諱,改弘為宏。
4故函谷關校尉舊治處:即秦函谷關故址,現有秦函谷關景點。
5終軍:西漢大臣,姓終名軍。
6老子西入關:相傳老子在此出關進入秦國,被關尹所阻,留下《道德經》五千言離去。
近年地方政府據此傳說擴建道教景區。
7李叟:據《史記》所稱,老子姓李名耳。
譯文 又往東經過河北縣南。
門水又往東北流,經過邑川城的南面,這就是西漢封給窦門的食邑故地,水道因人而得名,亦稱為窦門,城在函谷關以南七裡。
又往東北流,田渠水注入。
田渠水發源于衙山的白石谷,往東北流,過故丘亭的東面,這是薛安都軍隊所築的城。
這條水又經過鹿蹄山的西面,山石之上有鹿蹄的印迹,是自然生成,并非人工所鑿。
這條水經過田渠川,稱為田渠水,往西北流,注入燭水。
燭水又往北注入門水。
水道的左右兩岸,便是函谷山了。
門水又往北流,經過弘農縣故城的東面。
這座城就是從前函谷關校尉的治所,漢朝人終軍在這裡丢失了過關的憑證。
燕太子丹、齊孟嘗君也因他們的義氣,感動門客,在關下模仿雞啼,使他們可以連夜出關,可以說用心深遠,志誠感人,他們與門客的互相信任,堅定難以動搖。
從前老子西入函谷關,尹喜在這地方觀望氣色。
因此趙至《與嵇茂齊書》說:“李老先生西入秦國,到達關前喟然歎息。
”也有人說這句話出自《與嵇叔夜書》。
至于關尹望氣的所在,各種說法紛纭,不知如何定奪。
漢武帝元鼎四年,把函谷關城遷徙往新安縣,在舊關城設立弘農縣和弘農郡治,王莽改稱為右隊。
劉桓公擔任郡太守時,有老虎跟着他渡河,光武帝問清楚情況之後,對他非常贊許。
這條水沿着城邊往北流,注入大河。
賞析與點評 春秋時代,函谷關阻扼了秦國勢力向東擴展,成為秦晉、魏晉必争之地,漢朝以後,函谷關仍是位于關中的首都長安的東面最重要要塞,關城移至函谷的東口。
古代有多個王朝定都長安或洛陽,函谷關成為兩都之間的交通孔道,曆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重要戰争。
唐朝以後,長安不再成為都城,函谷關的重要性大幅下降。
浢津(窦津) 【】注河水于此,有浢津之名。
說者鹹雲:漢武微行柏谷1,遇辱窦門,又感其妻深識之饋2,既返玉階3,厚賞赉焉,賜以河津,令其鬻渡4。
今窦津是也。
故潘嶽《西征賦》
《水經注》還介紹了一種當時河東名酒:桑落酒。
曆山、妫水 【】注郡南有曆山,謂之曆觀。
舜所耕處也,有舜井。
妫、汭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曰汭水,西徑曆山下,上有舜廟。
周處《風土記》曰1:『舊說,舜葬上虞2。
』又《記》雲:『耕于曆山。
而始甯、剡二縣界上,舜所耕田,于山下多柞樹,吳、越之間,名柞為枥,故曰曆山。
』餘按周處此志為不近情,傳疑則可,證實非矣。
安可假木異名,附山殊稱,強引大舜,即比甯壤,更為失志記之本體,差實錄之常經矣。
曆山、妫、汭,言是則安,于彼乖矣3。
《尚書》所謂『厘降二女于妫汭』也。
孔安國曰:『居妫水之内。
』王肅曰:『妫汭,虞地名。
』皇甫谧曰:『納二女于妫水之汭。
』馬季長曰4:『水所出曰汭。
』然則汭似非水名,而今見有二水異源同歸,渾流西注入于河。
1周處:西晉時吳人,以“除三害”改過自新聞名。
2上虞:上虞在長江以南,今浙江省紹興、甯波之間的上虞區,距離中原非常遠,舜在此地耕種,可能是後世傳聞。
也有可能有大舜苗裔支派遷徙至江南,把傳說遷移至南方。
3“餘按”至“于彼乖矣”段:郦道元認為舜之曆山在河東合理,在江南不合理。
4馬季長:東漢著名學者馬融,字季長。
譯文 郡的南面有曆山,稱之為曆觀。
這是舜耕田的地方,有舜井。
妫、汭二水從這裡流出,南面的稱為妫水,北面的稱為汭水,西經曆山下,上面有舜廟。
周處《風土記》說:“舊說,舜葬在上虞。
”又《記》說:“耕于曆山。
而始甯、剡二縣交界之處,有舜所耕的田,在山下有很多柞樹,吳、越之間,稱柞樹為枥樹,因此稱為曆山。
”我查驗周處的說法不合情理,存疑是可以的,但沒有确實證據,怎麼可以借樹木的異名,附會為山的别稱?強行附會與大舜有關,就拿曆山與廣甯類比,更加失去地方志記應有的本體,欠缺記錄事實的準則。
曆山、妫、汭的所在地,定在這裡沒有不妥,依他的說法就不正确了。
《尚書》所謂“厘降二女于妫汭”。
孔安國說:“位于妫水之内。
”王肅說:“妫汭,虞代地名。
”皇甫谧說:“娶二女于妫水之汭。
”馬季長(馬融)說:“水所出之處稱為汭。
”然則汭似乎不是水道的名稱,但現今看見有兩條不同源頭的水道,歸于同流,混合往西注入大河。
賞析與點評 今山西省南部,就是秦、漢時的河東郡,這裡曆史非常悠久,據說帝堯和帝舜的都城也設在河東,直至郦道元的年代,還留下一些與帝舜有關的遺址和地名,如曆山、妫汭等,古代有學者認為“妫汭”是妫水和汭水兩條河流的名稱,而郦道元對“妫汭”作了分析,認為汭是指“水所出之處”,不是河流的專名。
壺口雷首(堯山)、雷水、涑水注于河 【】注河水南徑雷首山西。
山臨大河,北去蒲坂三十裡,《尚書》所謂壺口雷首者也。
俗亦謂之堯山,山上有故城,世又曰堯城。
阚骃曰:『蒲坂,堯都。
』按《地理志》曰:『縣有堯山、首山祠,雷首山在南。
』事有似而非,非而似,千載眇邈,非所詳耳1。
又南,涑水注之。
水出河北縣雷首山。
縣北與蒲坂分,山有夷齊廟。
阚骃《十三州志》曰:『山,一名獨頭山,夷齊所隐也。
山南有古冢,陵柏蔚然,攢茂丘阜,俗謂之夷齊墓也2。
』其水西南流,亦曰雷水。
《穆天子傳》曰:『壬戌,天子至于雷首,犬戎胡觞天子于雷首之阿3,乃獻良馬四六,天子使孔牙受之于雷水之幹』是也。
昔趙盾田首山4,食祁彌明翳桑之下5,即于此也。
涑水又西南流6,注于河,《春秋左傳》謂之涑川者也,俗謂之陽安澗水。
1郦道元對古史傳說采取存疑态度。
2夷齊:指商末周初的賢人伯夷、叔齊,據《史記·伯夷列傳》所記,二人不滿周武王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又以臣弑君,所為不孝不仁,于是不食周粟,采薇首陽山而食,最後餓死。
3犬戎胡:古遊牧民族。
觞:獻酒、敬酒。
阿:指山坡。
4趙盾:春秋時晉國執政。
田:田獵。
5食(sì):賜給食物的意思。
翳桑:又大又濃密的桑樹。
6涑水:古代河東郡一條注入黃河的支流,北宋名臣司馬光的家鄉在涑水上遊的夏縣,因此司馬光别号“涑水先生”。
譯文 河水往南流,經過雷首山西面。
山在大河旁邊,北面距離蒲坂三十裡,就是《尚書》所說的壺口雷首。
衆人亦稱之為堯山,山上有座古城,民間又稱為堯城。
阚骃說:“蒲坂,堯的都城。
”據《漢書·地理志》所說:“縣有堯山、首山祠,雷首山在南面。
”但很多事情有的似而非,有的非而似,千年以前的遙遠往事,非我們所能詳細分辨。
河水又往南流,涑水入注。
涑水發源于河北縣的雷首山。
河北縣北面與蒲坂縣分界,山上有夷齊廟。
阚骃《十三州志》說:“雷首山一名獨頭山,是伯夷叔齊隐居的地方。
”山的南面有古冢,陵墓周圍種植茂盛的柏樹,濃密地布滿山丘,民間稱之為夷齊墓。
涑水向西南流,亦稱為雷水。
《穆天子傳》說:“壬戌日,天子到達雷首,犬戎胡人在雷首山下向天子敬酒,獻上良馬二十四匹,天子派遣孔牙在雷水岸上接受獻禮”,就是在這裡。
昔日趙盾在首山田獵,在桑樹蔭下給祁彌明送上食物,就是這裡。
涑水又向西南流,注入大河,《春秋左傳》所稱之涑川,民間稱之為陽安澗水。
賞析與點評 今日的山西省南部,也就是古代的河東郡,相傳是帝堯定都的地方,當地遺留了堯山、首山祠等古迹,但郦道元不能确定史迹的真僞,這是實事求是的治史态度。
華山、巨靈手印、中祠、南祠、天井、胡越寺、搦嶺、上宮神廟、太上泉、屈嶺 經又南至華陰潼關1,渭水從西來注之。
注汲郡《竹書紀年》曰2:晉惠公十五年,秦穆公帥師送公子重耳,涉自河曲。
《春秋左氏》僖公二十四年,秦伯納之,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負羁縱,從君巡于天下,臣之罪多矣,臣猶知之,而況君乎?請由此亡。
』公子曰:『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投璧于此。
子推笑曰:『天開公子,子犯以為功,吾不忍與同位。
』遂逃焉。
河水曆船司空3,與渭水會。
《漢書·地理志》:『舊京兆尹之屬縣也4。
』左丘明《國語》雲:『華嶽本一山當河,河水過而曲行,河神巨靈5,手蕩腳踏,開而為兩,今掌足之迹,仍存華岩。
』《開山圖》曰:『有巨靈胡者,遍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所謂巨靈赑屃6,首冠靈山者也。
』常有好事之士,故升華嶽而觀厥迹焉。
自下廟曆列柏南行十一裡,東回三裡,至中祠,又西南出五裡,至南祠,謂之北君祠,諸欲升山者,至此皆祈請焉。
從此南入谷七裡,又屆一祠,謂之石養父母,石龛、木主存焉。
又南出一裡,至天井,井裁容人,穴空,迂回頓曲而上,可高六丈餘。
山上又有微涓細水,流入井中,亦不甚沾人。
上者皆所由陟,更無别路,欲出井望空,視明如在室窺窗也。
出井東南行二裡,峻坂鬥上鬥下,降此坂二裡許,又複東上百丈崖,升降皆須扳繩挽葛而行矣。
南上四裡,路到石壁,緣旁稍進,徑百餘步。
自此西南出六裡,又至一祠,名曰胡越寺,神像有童子之容,從祠南曆夾嶺,廣裁三尺餘,兩箱懸崖數萬仞,窺不見底,祀祠有感,則雲與之平,然後敢度,猶須騎嶺抽身,漸以就進,故世謂斯嶺為搦嶺矣。
度此二裡,便屆山頂。
上方七裡,靈泉二所:一名蒲池,西流注于澗;一名太上泉,東注澗下。
上宮神廟近東北隅,其中塞實雜物,事難詳載。
自上宮東北出四百五十步,有屈嶺,東南望巨靈手迹,惟見洪崖、赤壁而已。
都無山下上觀之分均矣。
1潼關:在黃河拐彎處的西南岸上,自古以來為關中戰略重地,潼關失守,關中長安不保。
2汲郡:從河南洛陽往北渡過黃河,即為戰國、秦、漢時的河内郡,今為河南省焦作、新鄉兩市,西晉時分河内郡汲縣等地設置汲郡。
其後有盜墓人發現戰國魏王墓,出土大量竹簡典籍。
《竹書紀年》:西晉汲郡戰國魏王墓出土竹簡典籍之一,其記事與正史記述有異,例如《竹書紀年》稱舜篡堯位而非堯舜禅讓之類。
唐以後已散佚,後世學者從古書征引語句中,輯出不完整版本。
3船司空:地名,西漢置縣,管轄潼關。
4舊京兆尹:秦設置内史管轄關中京畿之地;西漢景帝時,分為左、右内史;武帝時,又分為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個行政區,稱為“三輔”。
5巨靈:秦人神話中之河神名。
6赑屃(bìxì):傳說是龍生九子之一,貌似龜,有牙齒,力大可馱負三山五嶽,能在江河湖海裡興風作浪。
大禹治水時把它收服,為大禹推山挖溝,疏導河流。
後人常把石碑的底座雕刻成赑屃狀,表示承載曆史的豐功偉績。
譯文 河水又往南流,到達華陰潼關,渭水從西面來注入。
汲郡出土的《竹書紀年》說:“晉惠公十五年,秦穆公率領大軍護送公子重耳返回晉國,在河曲涉水渡河。
”《春秋左氏》記:“僖公二十四年,秦伯送重耳回國,到達黃河邊,子犯向公子呈上玉璧說:‘微臣恣肆放縱,跟随主公你周遊天下,微臣的罪過太多了。
以微臣的愚昧也會明白,何況英明的君主呢?請主公準許我從此開始流亡。
’公子說:‘假如不與舅氏同心,就如白水一般,一去不回。
’把玉璧投入水中。
介子推笑着說:‘上天為公子開路,子犯自以為是他的大功,我不願意與他同在朝中任職。
’于是出逃而去。
” 河水經過船司空,與渭水會合。
《漢書·地理志》:“昔日京兆尹管轄的屬縣。
”左丘明《國語》說:“華山原本是一座橫截大河的山,河水彎曲繞行而過,河神巨靈,用手震擊,用腳蹴踏,把山劈開為兩半。
”現今手掌和足印的痕迹,仍在華山的岩石上。
《開山圖》說:“有巨大的神靈名叫胡,學遍了再造乾坤的道術,能制作山川,造出江河,所謂巨靈有赑屃的威力,是山上諸神靈的首領。
”經常有好事之人,特意登上華嶽觀看岩壁上的痕迹。
從下廟起,向南沿路種植柏樹長達十一裡,向東拐彎三裡,到達中祠,又向西南延行五裡,至南祠,稱為北君祠,所有想登山的人,到這裡都要祈禱。
由這裡開始往南進入山谷,前行七裡,又到一處祠廟,稱為石養父母,石龛、木主仍然保存。
又往南前行一裡,到達天井,井剛好容得下一個人,洞穴中空,迂回曲折而上,有六丈多高。
山上又有微水細流,涓涓滴滴流入井中,不會沾濕路過的人。
登山者必須由這處往上行,沒有其他的路。
從井裡仰望天空,看到明亮的地方,就像在房間從窗戶往外看一樣。
走出這井向東南行二裡,險峻的山坡陡直而上,陡直而下,走下這山坡二裡左右,又再向東上百丈崖,上崖下崖都必須攀着繩索、挽着葛藤而行。
向南往上四裡,路在石壁邊緣蜿蜒而過,經過百餘步,由這裡往西南向外行六裡,又到達一處祠廟,名為胡越寺,神像容貌像童子,從祠往南經過夾嶺,小路隻有三尺多寬,兩側的懸崖有萬仞深,探頭窺望看不見谷底。
向神靈拜祭禱告,如有感應,會有雲霧升起與小路齊平,然後才有勇氣走過去。
但仍需俯身伏在嶺上,移動身體,慢慢地爬行前進,因此衆人把這山嶺稱為搦嶺。
經過這裡再行二裡,便到達山頂。
山頂方圓七裡,有兩道靈泉:其一名為蒲池,往西流注入溪澗;另一名為太上泉,往東注入澗下。
上宮神廟在近東北角處,裡面塞滿雜物,沒法說得清楚。
離開上宮向東北走四百五十步,有屈嶺,向東南方眺望巨靈手印,隻能見到洪水流過的山崖和赤紅的石壁而已。
不及從山下往上望那麼真切清楚了。
賞析與點評 黃河流經壺口、龍門、蒲坂等名勝之後,到了華陰的潼關,另一條重要的支流渭河從西面而來,在潼關附近與黃河會合。
由于秦嶺的餘脈崤山橫亘在潼關以南,黃河被迫折向東流,形成一處大拐彎。
崤山、潼關一帶由于山川險要,而且是從關中東出中原的必經之地,因此自古以來發生過不少重要的戰争。
崤山以西、渭河南岸的華山,更是古代五嶽之中的西嶽,曆來以險要著稱。
郦道元在《水經注》中,撰寫了一則引人入勝的華山遊記,值得細閱。
潼關、風陵渡、函谷 【】注河在關内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1。
濩水注之。
水出松果之山。
北流徑通谷,世亦謂之通谷水,東北注于河,《述征記》所謂潼谷水者也。
或說因水以名地也。
河水自潼關東北流,水側有長坂,謂之黃巷坂。
坂傍絕澗,陟此坂以升潼關,所謂『溯黃巷以濟潼矣』。
曆北出東崤,通謂之函谷關也2。
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澗道之峽,車不方軌,号曰天險。
故《西京賦》曰:『岩險周固,衿帶易守,所謂秦得百二,并吞諸侯也。
』是以王元說隗嚣曰3:『請以一丸泥4,東封函谷關,圖王不成,其弊足霸矣。
』郭緣生《記》曰:『漢末之亂,魏武征韓遂、馬超,連兵此地。
今際河之西,有曹公壘。
道東原上,雲李典營。
義熙十三年,王師曾據此壘。
』《西征記》曰:『沿路逶迤,入函道六裡,有舊城,城周百餘步,北臨大河,南對高山5。
』姚氏置關以守峽6,宋武帝入長安7,檀道濟、王鎮惡8,或據山為營,或平地結壘,為大小七營,濱帶河險,姚氏亦保據山原陵阜之上,尚傳故迹矣。
關之直北,隔河有層阜,巍然獨秀,孤峙河陽,世謂之風陵9。
戴延之所謂風塠者也。
南則河濱姚氏之營,與晉對岸。
1“河在關内”三句:郦道元解說潼關之得名。
2“曆北”兩句:潼關以東重要關隘,北靠黃河,南逼崤山,中間數百裡通道,穿越峽谷,形勢險要,古稱桃林塞,現稱崤函古道。
戰國時秦國在古道西端建設關城駐兵鎮守,防範關東六國入侵。
其後秦國強盛,秦兵東出函谷關,終于統一天下。
西漢武帝時,應将軍楊仆之請,移關城于古道東端,監臨關東諸郡。
3隗嚣:王莽末群雄之一,割據關中隴西,後為漢光武帝所敗。
4丸泥:把軍令裹在泥丸中派人傳達。
5“沿路”六句:此即漢函谷關城,在今河南省新安縣西,關城遺址尚存,國道、隴海鐵路分别在關城兩側。
6姚氏:羌人姚苌、姚興父子之後秦國,為五胡十六國之一,都長安。
7宋武帝:東晉權臣劉裕,率兵北伐,入長安,滅後秦,其後篡晉改國号為宋,是為宋武帝。
8檀道濟、王鎮惡:俱為劉裕部将,為劉裕守長安。
9風陵:在今山西省永濟市,現有風陵道大橋及鐵路橋橫跨黃河。
譯文 河水在關内往南流,水流撞激關山,因此稱為潼關。
濩水在這裡注入大河。
濩水發源于松果之山,往北流,經過通谷,民間也稱之為通谷水,往東北流,注入河水,這就是《述征記》所說的潼谷水。
也有說法是地名依水名而來。
河水從潼關往東北方流去,水道邊有長長的堤坂,稱為黃巷坂。
堤坂依深澗旁而建,沿堤坂往上行,可以到達潼關,所謂“上溯黃巷通往潼關”,就是指這堤坂路。
往北出了東崤,通稱為函谷關。
陡直的岸壁高入天際,空谷幽暗深沉,澗邊的山路狹窄,容不下兩車并行,号稱天險。
因此《西京賦》說:“四周絕壁堅不可摧,形勢險要易守難攻,所謂秦國有以二當百的優勢,因而并吞了列國。
”因此王元遊說隗嚣說:“隻需要用一顆丸泥(派一點兵),在東端封住了函谷關,就算做不成皇帝,最低限度也足以稱霸一方。
”郭緣生《述征記》說:漢朝末年天下大亂,魏武帝征伐韓遂、馬超,在這裡連兵會戰。
現在西面的河岸上,有曹公壘;道路東面的平原上,據說是李典駐軍的營地。
東晉義熙十三年,朝廷的大軍曾經占領這處營壘。
《西征記》說:“沿着彎曲的道路,進入狹窄的小路前行六裡,有一座舊城,方圓百餘步,北靠大河,南對高山。
”這是後秦姚氏為防守峽谷而設立的關隘。
宋武帝領兵進入長安,檀道濟、王鎮惡等将領,有些依山紮營,有些在平地結壘,大大小小共有七處營盤,依靠大河天險據守;姚氏也占據着山上平地和山岡,遺迹仍然存在。
函谷關的正北,隔着大河,有一座層疊的山嶺,高聳特出,屹立在河的北岸,民間稱之為風陵,也就是戴延之所稱的風塠。
南岸的姚氏營地,與晉軍隔岸對峙。
賞析與點評 風陵渡位于黃河轉向東流的河彎之處,是古代黃河上最大的渡口,現在是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交界點,今山西省芮城縣有風陵渡鎮,架設了貫通三省的風陵渡高速公路大橋。
相傳軒轅黃帝與蚩尤大戰于涿鹿,蚩尤施展法術,頓時大霧迷天,黃帝的将士迷失方向,不能作戰。
在危急關頭,黃帝部将風後(也稱風伯),獻上指南車,給大軍指明方向,擺脫了困境,終于戰勝蚩尤。
可惜風伯戰死沙場,黃帝把他葬在黃河邊上,後世稱風伯的墓冢為風後陵,又稱風陵。
風陵附近的渡口就是風陵渡。
崤山山脈逼近風陵渡以南的黃河南岸,因此自潼關以東至陝縣百多公裡的道路,必須從崤山的峽谷中穿過,這峽谷古代稱為函谷,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塞,西周初稱為桃林塞,春秋時晉國越過黃河控制了這要塞,在峽谷的西口建築關城,駐兵鎮守,稱為函谷關。
秦函谷關 經又東過河北縣南。
注(門水)又東北徑邑川城南,即漢封窦門之故邑,川受其名,亦曰窦門,城在函谷關南七裡。
又東北,田渠水注之。
水出衙山之白石谷,東北流徑故丘亭東,是薛安都軍所從城也1。
其水又徑鹿蹄山西,山石之上有鹿蹄,自然成著,非人功所刊2。
曆田渠川,謂之田渠水,西北流注于燭水。
燭水又北入門水。
水之左右,即函谷山也。
門水又北徑弘農縣故城東3。
城即故函谷關校尉舊治處也4,終軍棄于此5。
燕丹、孟嘗亦義動雞鳴于其下,可謂深心有感,志誠難奪矣。
昔老子西入關6,尹喜望氣于此也。
故趙至《與嵇茂齊書》曰:『李叟入秦7,及關而歎。
』亦言《與嵇叔夜書》。
及關尹望氣之所,異說紛綸,并未知所定矣。
漢武帝元鼎四年,徙關于新安縣,以故關為弘農縣、弘農郡治。
王莽更名右隊。
劉桓公為郡,虎相随渡河,光武問而善之。
其水側城北流而注于河。
1薛安都:南北朝武将。
2“其水”四句:應該是河水沖刷岩石形成的壺穴。
3弘農縣:漢弘農縣,其後設置弘農郡,故城在今河南省靈寶縣北,燭河彙入黃河處。
北魏避諱,改弘為宏。
4故函谷關校尉舊治處:即秦函谷關故址,現有秦函谷關景點。
5終軍:西漢大臣,姓終名軍。
6老子西入關:相傳老子在此出關進入秦國,被關尹所阻,留下《道德經》五千言離去。
近年地方政府據此傳說擴建道教景區。
7李叟:據《史記》所稱,老子姓李名耳。
譯文 又往東經過河北縣南。
門水又往東北流,經過邑川城的南面,這就是西漢封給窦門的食邑故地,水道因人而得名,亦稱為窦門,城在函谷關以南七裡。
又往東北流,田渠水注入。
田渠水發源于衙山的白石谷,往東北流,過故丘亭的東面,這是薛安都軍隊所築的城。
這條水又經過鹿蹄山的西面,山石之上有鹿蹄的印迹,是自然生成,并非人工所鑿。
這條水經過田渠川,稱為田渠水,往西北流,注入燭水。
燭水又往北注入門水。
水道的左右兩岸,便是函谷山了。
門水又往北流,經過弘農縣故城的東面。
這座城就是從前函谷關校尉的治所,漢朝人終軍在這裡丢失了過關的憑證。
燕太子丹、齊孟嘗君也因他們的義氣,感動門客,在關下模仿雞啼,使他們可以連夜出關,可以說用心深遠,志誠感人,他們與門客的互相信任,堅定難以動搖。
從前老子西入函谷關,尹喜在這地方觀望氣色。
因此趙至《與嵇茂齊書》說:“李老先生西入秦國,到達關前喟然歎息。
”也有人說這句話出自《與嵇叔夜書》。
至于關尹望氣的所在,各種說法紛纭,不知如何定奪。
漢武帝元鼎四年,把函谷關城遷徙往新安縣,在舊關城設立弘農縣和弘農郡治,王莽改稱為右隊。
劉桓公擔任郡太守時,有老虎跟着他渡河,光武帝問清楚情況之後,對他非常贊許。
這條水沿着城邊往北流,注入大河。
賞析與點評 春秋時代,函谷關阻扼了秦國勢力向東擴展,成為秦晉、魏晉必争之地,漢朝以後,函谷關仍是位于關中的首都長安的東面最重要要塞,關城移至函谷的東口。
古代有多個王朝定都長安或洛陽,函谷關成為兩都之間的交通孔道,曆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重要戰争。
唐朝以後,長安不再成為都城,函谷關的重要性大幅下降。
浢津(窦津) 【】注河水于此,有浢津之名。
說者鹹雲:漢武微行柏谷1,遇辱窦門,又感其妻深識之饋2,既返玉階3,厚賞赉焉,賜以河津,令其鬻渡4。
今窦津是也。
故潘嶽《西征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