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卷一至卷五)

關燈
雲:『酬匹婦其已泰,胡厥夫之謬官』,袁豹之徒,并以為然。

    餘按河之南畔,夾側水有津,謂之浢津。

    河北縣有浢水,南入于河,河水故有浢津之名,不從門始。

    蓋事類名同,故作者疑之。

    《竹書》、《穆天子傳》曰:『天子自窴軨,乃次于浢水之陽,丁亥,入于南鄭。

    』考其沿曆所踵,路直斯津,以是推之,知非因門矣,俗或謂之偃鄉澗水也5。

     1微行:微服出行。

     2饋:給予食物。

     3玉階:指宮殿。

     4鬻渡:渡河地點稱為河津,鬻渡即收渡河費。

     5“餘案”至末段:郦道元查核古史文獻,考訂窦津得名,遠在西周,并非始于漢武帝時。

     譯文 河水流到這裡,有浢津的名稱。

    當地流行的傳說:漢武帝微服出行到了柏谷,被一個名叫窦門的人羞辱,卻感謝他的妻子慧眼識人,以酒肴款待。

    武帝返回皇宮之後,給她豐厚的賞賜,把大河的渡口賜給他們,讓他們收取渡河的費用,就是今日的窦津。

    因此潘嶽《西征賦》說:“給予這婦人的報酬已太過分了,怎麼可以胡亂給她的丈夫封官”,袁豹等人,都認為他說得對。

    我到過河的南岸,看見水邊有渡口,名為浢津。

    河北縣有浢水,向南流注入大河,河水有浢津的地名,并非從窦門才開始。

    大概因為事情類似,地名相近,所以作者把兩件事混而為一。

    《竹書紀年》、《穆天子傳》說:“天子從窴軨起行,到了浢水的北岸休息,丁亥日,進入南鄭。

    ”查考他足迹走過的地方,正好經過這處渡口,照記述推斷,可知這地名并非因窦門而來,民間也有人稱之為偃鄉澗水。

     賞析與點評 黃河從河南的崤山以及山西的中條山之間流過,穿越山峽,水流湍急,然而在水流稍為平緩的地方,仍有若幹渡口,其中一處名為窦津的渡口,帶出了漢武帝微服出行受辱的民間故事。

     陝城、漫澗水、茅城(故茅亭)、茅津、鹹陽澗水、虢國上陽、金人 經又東過陝縣北1。

     注橐水出橐山,西北流。

    又有崖水出南山北谷,徑崖峽,北流與幹山之水會。

    水出幹山東谷,兩川合注于崖水。

    又東北注橐水,橐水北流出谷,謂之漫澗矣。

    與安陽溪水合,水出石崤南,西徑安陽城南。

    漢昭帝封上官桀為侯國2。

    潘嶽所謂『我徂安陽』也。

    東合漫澗水。

    水北有逆旅亭,謂之漫口客舍也。

    又西徑陝縣故城南,又合一水,謂之渎谷水,南出近溪,北流注橐。

    橐水又西北徑陝城西,西北入于河。

     河北對茅城,故茅亭,茅戎邑也。

    《公羊》曰『晉敗之大陽』者也。

    津亦取名焉。

    《春秋》文公三年,秦伯伐晉,自茅津濟,封崤屍而還是也。

    東則鹹陽澗水注之,水出北虞山南,至陝津注河。

    河南即陝城也。

    昔周、召分伯,以此城為東、西之别,東城即虢邑之上陽也,虢仲之所都,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

    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國也,武王以封神農之後于此。

    王莽更名黃眉矣。

    戴延之雲:『城南倚山原,北臨黃河,懸水百餘仞,臨之者鹹悚惕焉。

    』西北帶河,水湧起方數十丈,有物居水中,父老雲,銅翁仲所沒處3。

    又雲,石虎載經于此沉沒4,二物并存,水所以湧,所未詳也。

    或雲:翁仲頭髻常出,水之漲減,恒與水齊。

    晉軍當至,髻不複出,今惟見水異耳,嗟嗟有聲,聲聞數裡。

     按秦始皇二十六年,長狄十二見于臨洮5,長五丈餘,以為善祥,鑄金人十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萬斤,坐之宮門之前,謂之金狄。

    皆銘其胸雲:『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為郡縣,正法律,同度量,大人來見臨洮,身長五丈,足六尺。

    』李斯書也。

    故衛恒《叙篆》曰:『秦之李斯,号為工篆,諸山碑及銅人銘,皆斯書也。

    』漢自阿房徙之未央宮前,俗謂之翁仲矣。

    地皇二年,王莽夢銅人泣,惡之,念銅人銘有皇帝初兼天下文,使尚方工镌滅所夢銅人膺文。

    後董卓毀其九為錢。

    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之洛陽,重不可勝,至霸水西停之。

    《漢晉春秋》曰:或言金狄泣,故留之。

    石虎取置邺宮,苻堅又徙之長安,毀二為錢6,其一未至而苻堅亂,百姓推置陝北河中,于是金狄滅。

    餘以為鴻河巨渎,故應不為細梗踬湍;長津碩浪,無宜以微物屯流。

    斯水之所以濤波者,蓋《史記》所雲魏文侯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所緻耳。

    獻帝東遷7,日夕潛渡,墜坑争舟,舟指可掬8,亦是處矣。

     1陝縣:今河南省三門峽市。

     2上官桀:西漢大臣,武帝死後與霍光、金日磾輔助昭帝,其孫女立為昭帝皇後,其後上官桀與霍光争權被殺。

    上官皇後年幼,又是霍光外孫女,地位仍然鞏固。

     3銅翁仲:秦始皇滅六國後,收六國兵器,鑄為十二金人。

    漢末部分已毀,五胡亂華時,胡人運載殘存金人往東方,船沉,金人沒入水中,民間稱之為銅翁仲。

    翁仲原指帝王陵前并列的石人。

     4石虎:五胡之一羯人後趙皇帝,都邺城。

    經:指東漢靈帝時立于太學的石經。

     5長狄:古代西北遊牧民族,大概因體型高大而得名。

     6毀二為錢:銷毀兩個金人作為鑄錢材料。

     7獻帝東遷:漢獻帝被董卓所逼,遷都長安,董卓死後,長安大亂,獻帝及少數侍從逃走東歸,在弘農渡河到河東尋求保護。

     8“日夕”三句:船少人多,争相攀登上船,已登船者用刀斬後來者抓在船邊的手指,阻止更多人登船,被斬下的手指可以拾起一大把。

     譯文 河水又往東流,經過陝縣的北面。

     橐水發源于橐山,向西北方流。

    又有崖水發源于南山的北谷,經過崖峽,往北流,與幹山之水會合。

    幹山之水發源于幹山東谷,兩水會合,注入崖水。

    崖水又往東北注入橐水。

    橐水往北流,出山谷之後,便稱為漫澗。

    澗水與安陽溪水會合,安陽溪水發源于石崤的南面,往西流經安陽城南。

    漢昭帝把安陽封給上官桀,立為侯國。

    這就是潘嶽所說的:“我前往安陽。

    ”安陽溪水往東流,會合漫澗水。

    水的北邊有座旅館,稱為漫口客舍。

    又往西流經陝縣舊城的南面,又與一條水道會合,稱為渎谷水,發源于南面的近溪,往北流注入橐水。

    橐水又往西北流,過陝城的西面,向西北流,彙入大河。

     河水北與茅城相對,這是從前的茅亭,是古代茅戎的城邑。

    《公羊》說:“晉國在大陽打敗他們(茅戎)。

    ”渡口因此得名。

    《春秋》記述:文公三年(前六二四),秦伯攻打晉國,從茅津渡河,在崤山秦軍堆積屍首的地方堆封泥土之後退回。

    東面有鹹陽澗水注入,水發源于北虞山的南面,流至陝津注入大河。

    大河的南岸就是陝城。

    從前周公、召公分管諸侯,以這座城作為東、西的分界。

    東城就是虢國的上陽,是虢仲定都的地方,稱為南虢。

    古代有三個虢國,這是其中之一。

    大城之中還有小城,就是古代的焦國,周武王把神農氏的後裔分封在這裡。

    王莽改名為黃眉。

    戴延之說:“城的南面倚靠山地,北面瀕臨黃河,瀑布往下直瀉百餘仞,身臨崖岸的人,都不禁心驚膽戰。

    ”大河就從城的西北方流過,洶湧的河水翻騰而過,延續數十丈。

    水中不知藏着什麼怪物,父老們都說:這是銅翁仲沉沒的地方。

    又說:後趙石虎運載石經,也在這裡沉沒。

    這兩種物件都在水下,所以使河水翻騰,但詳情卻不得而知。

    有人說:以前銅翁仲的頭上發髻時常露出水面,無論水漲水退,一直與水位齊平。

    但自從晉軍就快來臨,發髻就不再露出,現在隻能看見水流有異樣,嘩啦嘩啦的響聲,幾裡之外就能聽到。

     查證史書,秦始皇二十六年(前二二一),在臨洮出現十二個長狄人,每個身高五丈有餘,認為是吉祥的征兆,于是仿照他們的模樣,鑄造十二個銅人,每個重二十四萬斤,放置在皇宮大門的前面,稱之為金狄。

    每個都在胸前刻字:“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為郡縣,正法律,同度量,大人來見臨洮,身長五丈,足六尺。

    ”由李斯書寫。

    因此衛恒《叙篆》說:“秦朝的李斯,以擅長篆書著名,各處山上的石碑以及銅人上的銘文,都是李斯所寫。

    ”到了漢朝,從阿房宮移徙到未央宮前面,民間稱之為翁仲。

    地皇二年(二一),王莽在夢中見到銅人哭泣,内心感到很不安,想起銅人身上刻有“皇帝初兼天下”的銘文,命令尚方派遣工匠鏟掉夢中所見銅人胸上的文字。

    其後董卓銷毀其中九個,用來鑄造銅錢。

    保留的仍有三個,魏明帝準備把它們移徙到洛陽,但太重無法搬運,隻好停在霸水西岸。

    《漢晉春秋》說:有傳說金狄流淚,所以把它們留下。

    石虎把它們搬到邺城的皇宮,苻堅又把它們移徙回到長安,銷毀兩個用來鑄錢,另一個還未運抵長安,苻堅政權已經發生動亂,百姓把它推到陝城以北的大河之中,于是金狄全都毀滅了。

    我認為廣闊洪流,不應該被細小的物件所阻塞;滾滾巨浪,不會因微物而斷流。

    這處的河水之所以波濤洶湧,是由于《史記》所記述“魏文侯二十六年(前四二○),虢山崩塌”,阻塞河道,造成了激流的。

    漢獻帝東遷,天黑後偷偷渡河,随從和士兵紛紛從高岸跳下,争先恐後地爬上渡船,已登船的人揮刀亂砍,掉落船上被砍下的手指,随便可以拿起一大把。

    事發的地方就在這裡。

     賞析與點評 黃河往東流到陝城之下,兩岸的山勢已經逐漸平緩。

    而陝城就是峽谷東端的城邑,古代人的觀念,陝城往東就是平坦的中原大地,陝城往西就進入崇山阻隔的關中,因此有“分陝”的說法。

    今天的陝西省,就是因此得名,但陝西省的東界還要往西,在潼關附近。

    現在的陝縣隸屬河南省三門峽市。

     陝縣和縣東的三門峽,自古以來是戰略重地,周朝把同姓的族人分封于此地,建立虢國(虢國的後裔以郭為姓氏),其後又分為東虢、西虢、小虢等分支。

    春秋時,晉國滅虢,發生了“假途滅虢”的故事,控制了此地。

    陝縣附近的黃河渡口名為茅津,波濤相當洶湧,經常有翻船事故。

    西晉末五胡在中原混戰時,曾經嘗試從長安把秦朝所鑄金人,及漢朝所刻石經運送到東方,卻在這裡翻船沉沒。

     砥柱、三門、淆水、石崤水、夏後臯陵、千崤之水 經又東過砥柱間1。

     注砥柱,山名也。

    昔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

    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

    三穿既決,水流疏分,指狀表目,亦謂之三門矣2。

    山在虢城東北、大陽城東也。

    《搜神記》稱齊景公渡于江沈之河,鼋銜左骖3,沒之,衆皆惕。

    古冶子于是拔劍從之4,邪行五裡5,逆行三裡,至于砥柱之下,乃鼋也。

    左手持鼋頭,右手挾左骖,燕躍鹄踴而出,仰天大呼,水為逆流三百步,觀者皆以為河伯也。

     亦或作『江沅』字者也,若因地而為名,則宜在蜀及長沙。

    按《春秋》,此二土并景公之所不至,古冶子亦無因而騁其勇矣6。

    劉向叙《晏子春秋》,稱古冶子曰:『吾嘗濟于河,鼋銜左骖以入砥柱之流,當是時也,從而殺之,視之乃鼋也。

    』不言江、沅矣。

    又考史遷《記》雲7:『景公十二年,公見晉平公;十八年,複見晉昭公。

    』旌軒所指8,路直斯津。

    從鼋砥柱事或在茲。

    又雲:『觀者以為河伯。

    』賢于江沅之證9。

    河伯本非江神,又河可知也。

     河之右側,崤水注之。

    水出河南盤崤山,西北流,水上有梁,俗謂之鴨橋也。

    曆澗東北流,與石崤水合,水出石崤山。

    山有二陵:南陵,夏後臯之墓也;北陵,文王所避風雨矣。

    言山徑委深,峰阜交蔭,故可以避風雨也。

    秦将襲鄭,蹇叔緻谏而公辭焉,蹇叔哭子曰:『吾見其出,不見其入,晉人禦師必于崤矣,餘收爾骨焉。

    』孟明果覆秦師于此。

     崤水又北,左合西水,亂流注于河。

    河水又東,千崤之水注焉。

    水南導于千崤之山,其水北流,纏絡二道。

    漢建安中,曹公西讨巴、漢10,惡南路之險,故更開北道,自後行旅,率多從之。

    今山側附路有石銘雲:『晉太康三年,弘農太守梁柳修複舊道。

    』 1砥柱:黃河河道中的巨石島嶼。

     2三門:有人門、鬼門、神門之稱,謂之三門。

     3鼋(yuán):又名沙鼈、藍團魚,體形最大的鼈,巨型甲魚,主要生活在雲南、廣東、廣西、福建、浙江等地河中。

    左骖:古代馬車左側的馬匹。

     4古冶子:春秋時齊國的勇士。

     5邪行:即斜行。

     6“亦或”至“勇矣”段:郦道元考訂史書所記之“江沅”必不在南方。

     7史遷《記》:即司馬遷《史記》。

     8旌:旗幟。

    軒:高大的馬車。

     9“又雲”至“之證”段:引太史公司馬遷說法證明自己判斷較恰當。

     10“漢建安”兩句:指曹操西征漢中張魯。

     譯文 河水又往東流,經過砥柱之間。

     砥柱是山的名稱,從前大禹治理洪水,凡遇到高山丘陵阻擋水流的,就把它們鑿掉,因此在這裡破開山丘以疏通河道。

    河水分流,繞過山丘往兩旁流過,把山夾在水流中間,看起來像水中的石柱,因此稱為砥柱。

    水道分為三股,河水分别從三條水道流過,以形狀命名,于是也稱為三門。

    山在虢城東北、大陽城以東。

    《搜神記》稱,齊景公在江沈之河橫過大河,有巨鼋張口銜住左邊拉車的左骖馬,沒入水中,衆人都大驚失色。

    古冶子于是拔劍入水追蹤,斜行了五裡,又逆行了三裡,到了砥柱的下面,原來是巨鼋。

    他左手握住鼋頭,右手挾着那匹左骖馬,像燕鹄般矯捷,一躍而出,仰天大叫,河水為之倒流三百步。

    旁觀的人都認為他就是河伯。

     “江沈”也有寫成“江沅”的,如果因地而命名的話,則應該在蜀地和長沙。

    查閱《春秋》,此兩處地方齊景公都沒有到過,古冶子也無從施展他的神勇了。

    劉向為《晏子春秋》作序稱,古冶子說過:“我曾經橫越大河,巨鼋銜住左骖馬潛入砥柱的洪流之中,在這時刻,我尾随殺了它,看清楚原來是一隻大鼋。

    ”他沒有說過事發在江沅。

    又查閱司馬遷的《史記》說:“齊景公十二年(前五三六),景公會見晉平公;十八年(前五三○),又會見晉昭公。

    ”插上旌旗的高大馬車一路浩蕩前行,直指這個渡口而來。

    追逐巨鼋至砥柱之下的事,有可能發生在這裡。

    又說在場觀看的人以為他是河伯,這說法比江沅更有道理,因為河伯根本不是江神,可知事情就在大河發生。

     河的右側,崤水注入。

    崤水發源于河南郡的盤崤山,往西北流,水上有橋梁,民間稱之為鴨橋。

    經山澗往東北流,與石崤水會合。

    石崤水發源于石崤山,此山有兩座丘陵:南陵是夏後臯的陵墓;北陵是周文王曾經避風雨的所在。

    據說山路曲折幽深,峰巒與崗阜交錯蔭蔽,因此可以避風雨。

    秦國準備襲擊鄭國,蹇叔谏阻但秦穆公不接納,蹇叔為兒子出征而哭,他說:“我見他出征,看不見他回來了!晉國人必定會在崤谷截擊秦軍,我要在那地方收他的骸骨啊!”兒子孟明果然在這裡大敗,秦軍全部覆沒。

     崤水又往北流,左方會合西水,亂流注入大河。

    河水又往東流,千崤之水注入。

    千崤之水發源于南面的千崤之山,水往北流,彎彎曲曲地在兩條小道之間穿過。

    漢朝建安中,曹公往西攻打巴郡、漢中,因為憂慮南路險阻,所以另外開辟北道,自此之後行人旅客,很多都走這條路。

    現在路旁的山壁上有石刻銘文說:“晉太康三年(二八二),弘農太守梁柳修複舊道。

    ” 賞析與點評 砥柱、三門都是古代黃河中遊的著名險要之地,河水穿越峽谷岩石,形成激流險灘,但由于地處洛陽、長安之間,是水道交通必經之路,行船者無法躲避,視為畏途,因此遺留了很多神異的故事。

     砥柱灘、五戶、五戶将軍祠 【】注太崤以東,西崤以西,明非一崤也。

    西有二石,又南五十步,臨溪有恬漠先生《翼神碑》1,蓋隐斯山也。

    其水北流注于河。

    河水翼岸夾山,巍峰峻舉,群山疊秀,重嶺幹霄。

    鄭玄按《地說》:『河水東流,貫砥柱,觸阏流。

    今世所謂砥柱者,蓋乃阏流也。

    砥柱當在西河,未詳也。

    』餘按,鄭玄所說非是,西河當無山以拟之。

    自砥柱以下,五戶已上,其間百二十裡,河中竦石傑出,勢連襄陸,蓋亦禹鑿以通河,疑此阏流也2。

    其山雖辟,尚梗湍流,激石雲洄,澴波怒溢,合有十九灘,水流迅急,勢同三峽,破害舟船,自古所患。

     漢鴻嘉四年3,楊焉言:『從河上下,患砥柱隘,可镌廣之。

    』上乃令焉镌之4,裁沒水中,不能複去,而令水益湍怒,害甚平日。

    魏景初二年二月,帝遣都督沙丘部、監運谏議大夫寇慈,帥工五千人,歲常修治,以平河阻。

    晉泰始三年正月,武帝遣監運大中大夫趙國、都匠中郎将河東樂世,帥衆五千餘人,修治河灘,事見《五戶祠銘》。

    雖世代加功,水流漰渀,濤波尚屯。

    及其商舟是次,鮮不踟蹰難濟,故有衆峽諸灘之言。

    五戶,灘名也,有神祠,通謂之五戶将軍,亦不知所以也。

     1恬漠先生:不知何時代人。

     2“鄭玄按”至“疑此阏流也”段:郦道元據自己觀察所得,否定東漢名儒鄭玄認為“砥柱當在西河”的說法。

     3漢鴻嘉四年:西漢成帝年号,鴻嘉四年相當于公元前一七年。

     4镌:鑿的意思。

     譯文 既然有“太崤以東,西崤以西”的說法,分明不止一座崤山。

    西面有兩塊石頭,又往南五十步,在溪邊有恬漠先生的《翼神碑》,這位恬漠先生大概曾經在這山中隐居。

    這條水道往北流,注入大河。

    河水兩岸山巒夾峙,山峰巍峨高峻,一重重的山嶺蒼翠秀麗,直插雲霄。

    鄭玄引述《地說》:“河水往東流,穿過砥柱,沖擊着阻礙水流的礁石,今天人們所說的砥柱,大概就是指這些礁石了。

    砥柱應當在西河,卻不太清楚。

    ”我認為,鄭玄說得不對,在西河,沒有适當的山與它對應。

    從砥柱以下,五戶以上,其間一百二十裡,河中礁石參差屹立,與陸地隐約相連,這大概是大禹鑿通河道的遺迹,推測這就是史書中提及的阻礙水流的礁石了。

    這裡的山雖然開鑿過,但依然梗塞着湍急的河水,洶湧的水流沖向礁石,騰起雲霧般的水花,激蕩着狂奔怒溢的漩渦,這一段共有十九處礁灘,水流又快又急,與三峽的形勢相同,不少經過的舟船觸礁破毀,自古以來就使人畏懼。

     漢朝鴻嘉四年,楊焉建議說:“從河中逆流而上或順流而下,因為砥柱水道太狹窄而經常出事,可以把它鑿寬。

    ”于是皇帝下令楊焉負責開鑿礁石,但剛鑿到水面之下,便不能繼續往下鑿,水流反而更加湍急兇猛,危害比平日更大。

    魏景初二年(二三八)二月,皇帝派遣都督沙丘部、監運谏議大夫(官名)寇慈,率領民夫五千人,常年進行修治,清除河中的障礙。

    晉泰始三年(二六七)正月,晉武帝派遣監運大中大夫(官名)趙國、都匠中郎将(官名)河東人樂世,率領民衆五千餘人,修治河中險灘,這些事記載在《五戶祠銘》之中。

    雖然世世代代都有整治工程,但水流激蕩澎湃,波濤洶湧依然如故。

    商船每經過這裡,很少不望險灘而踟蹰不前,深感行船的艱難。

    因此有多峽多灘的俗語。

    五戶,就是其中一處險灘的名稱,上面蓋有神祠,人們稱其為五戶将軍,但不知道他的來曆。

     賞析與點評 砥柱是行船的畏途,卻又是壯麗的自然美景。

    古代官府為了暢通航路,不斷嘗試整治,但都無法克服大自然的威力。

    二十世紀中期,民國政府的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兼總工程師李儀祉建議建築堤壩,并聘請挪威水利專家安立森(S.Elisson)實地考察,一九三五年發表了三門峽、八裡胡同和小浪底三個壩址的勘查報告。

    日軍侵華期間,也對三門峽建築堤壩作出研究。

    抗戰勝利後,民國政府再聘請雷巴德(EugeneReybold)等四位美國專家組成黃河顧問團,往三門峽實地考察,但因政局動蕩無法展開。

    一九五五年七月三十日,經過社會上激烈的争議,全國人大通過了修建三門峽工程的決議,聘請蘇聯專家代為規劃,一九五七年四月開工,一九六一年完成。

    自此之後,三門峽險灘和砥柱巨石淹沒在水庫之中。

     大伾山、成臯故城、虎牢城 經又東過成臯縣北1,濟水從北來注之。

     注河水自洛口又東,左徑平臯縣南,又東徑懷縣南2,濟水故道之所入3,與成臯分河。

    河水右徑黃馬坂北,謂之黃馬關。

    孫登之去楊駿4,作書與洛中故人處也。

    河水又東徑旋門坂北,今成臯西大坂者也。

    升陟此坂,而東趣成臯也5。

    曹大家《東征賦》曰『望河洛之交流,看成臯之旋門』者也6。

     河水又東徑成臯大伾山下7,《爾雅》曰:『山一成謂之伾8。

    』許慎、呂忱等并以為丘一成也9。

    孔安國以為再成曰伾,亦或以為地名,非也。

    《尚書·禹貢》曰『過洛汭,至大伾』者也。

    鄭康成曰10:『地喉也,沇出伾際矣。

    在河内修武、武德之界,濟沇之水與荥播澤出入自此。

    』然則大伾即是山矣。

    伾北,即《經》所謂濟水從北來注之者也。

     今濟水自溫縣入河11,不于此也。

    所入者,奉溝水耳,即濟沇之故渎矣。

    成臯縣之故城在伾上,萦帶伾阜,絕岸峻周,高四十許丈,城張翕險,崎而不平。

    《春秋傳》曰12:『制,岩邑也13,虢叔死焉。

    』即東虢也。

    魯襄公二年七月,晉成公與諸侯會于戚,遂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