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水(卷七至卷八)

關燈
三室山) 經與河合流,又東過成臯縣北;又東過荥陽縣北;又東至礫溪南,東出過荥澤北。

     注《釋名》曰:『濟,濟也,源出河北,濟河而南也。

    』《晉地道志》曰:『濟自大伾入河,與河水鬥,南泆為荥澤1。

    』《尚書》曰:『荥波既潴2。

    』孔安國曰:『荥澤波水已成遏潴。

    』阚骃曰:『荥播,澤名也。

    』故呂忱雲:『播水在荥陽。

    』謂是水也。

    昔大禹塞其淫水而于荥陽下引河3,東南以通淮、泗,濟水分河東南流。

    漢明帝之世,司空伏恭薦樂浪人王景4,字仲通,好學多藝,善能治水。

    顯宗诏與谒者王吳始作浚儀渠5,吳用景法,水乃不害,此即景、吳所修故渎也。

     渠流東注浚儀,故複謂之浚儀渠。

    明帝永平十五年,東巡至無鹽6,帝嘉景功,拜河堤谒者。

    靈帝建甯四年,于敖城西北壘石為門,以遏渠口,謂之石門,故世亦謂之石門水。

    門廣十餘丈,西去河三裡,石銘雲:『建甯四年十一月,黃場石也。

    』而主吏姓名,磨滅不可複識7。

    魏太和中,又更修之,撤故增新,石字淪落,無複在者。

    水北有石門亭,戴延之所雲新築城8,城周三百步,荥陽太守所鎮者也。

    水南帶三皇山,即皇室山,亦謂之為三室山也。

     1泆:即溢。

     2潴:積水。

     3淫水:指泛溢的河水。

     4司空:官名,東漢三公之一。

    三公為太尉、司徒、司空,坐朝論道,統攝百官。

    樂浪:漢郡名,漢武帝滅朝鮮國,設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樂浪郡在今朝鮮西部,治所在今平壤。

     5顯宗:漢明帝廟号顯宗。

    谒者:官名,為君主傳達诏旨的官員,如果是宦官,稱中谒者。

    浚儀渠:戰國時魏國在都城大梁城北修築人工水道名為浚水或浚儀渠,秦滅魏,改稱大梁為浚儀。

     6無鹽:今山東省東平市為春秋戰國時齊國的無鹽邑,“無鹽醜女”的故事流傳後世,民間誤稱為“鐘無豔”。

     7“而主吏”兩句:漢人立碑,往往在背面(碑陰)刻上當地官吏姓名及職位。

     8戴延之:東晉學者,晉末為劉裕參軍,北征入長安。

    撰《西征記》,廣為時人引述。

     譯文 和河水合流,又往東經過成臯縣北面;又往東經過荥陽縣北面;又往東到礫溪南面,往東經過荥澤北面出來。

     《釋名》說:“濟,是渡過的意思。

    濟水的源頭出于大河以北,渡過大河而向南流。

    ”《晉地道志》說:“濟水從大伾山下注入大河,與河水相沖激,向南溢出,積水成為荥澤。

    ”《尚書》說:“荥波已經蓄了水。

    ”孔安國說:“荥澤波水已經堵塞,水積聚起來。

    ”阚骃說:“荥播,是澤名。

    ”因此呂忱說:“播水在荥陽郡。

    ”就是指這條水道。

    從前大禹堵塞它溢出的水,而在荥陽下引向大河,向東南流通往淮水、泗水。

    濟水從大河分出,流向東南方。

    漢明帝的時候,司空伏恭推薦樂浪郡人王景,别字仲通,他好學而多技能,擅長水利工程。

    明帝下诏,命他與谒者王吳開通浚儀渠,王吳采用王景的方法,杜絕了水患。

    這就是王景、王吳所修建的舊水道了。

     渠水往東流,注入浚儀,因此又稱為浚儀渠。

    明帝永平十五年(七二),皇帝到東方巡視,來到無鹽,贊揚王景治水功績,任命他為河堤谒者(官名)。

    靈帝建甯四年(一七一),在敖城西北面,用石塊砌築了一道水門,以攔截渠水,稱為石門,所以民間又稱之為石門水。

    石門寬十餘丈,西距大河三裡,石上刻有銘文說:建甯四年十一月,以黃場石修建。

    而負責的官吏姓名,已磨損得很模糊,不能看得出來了。

    魏太和年間(四七七至四九九),又加以重修,拆除舊門,增建新門,刻有字迹的石塊全都廢棄,已不再存在了。

    水的北面有石門亭,這是戴延之說的新築城,城方圓三百步,是荥陽太守的駐地。

    濟水南傍三皇山流過,三皇山就是皇室山,又稱為三室山。

     賞析與點評 自從有文獻記載以來,濟水已經是黃河的一條分支。

    濟水的下遊在今鄭州附近,從黃河幹流分出,向東北偏東流去,最終注入渤海。

    濟水下遊又分出多條水道,其中以菏水較為著名,菏水沒有注入大海,而是注入泗水,而泗水的下遊注入淮水,這些水道,使古代的黃河與淮河連結。

    濟水從黃河分出的地方,古代是一片沼澤,稱為荥澤,附近又有圃田澤,《水經注》引述典籍,記述了這些沼澤。

     水流縱橫交錯,沼澤散布,黃河下遊經常決堤泛濫,情況嚴重的話,黃河甚至會改道,成為兩岸百姓的災難。

    曆史上黃河泛濫和改道多不勝數,曆代帝王對于治理黃河非常重視。

    西漢後期,黃河水患困擾多年,百姓災難深重,延至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六九),朝廷決心根治水患,樂浪人王景獲明帝重用,負責整治工程。

    王景、王吳全力以赴,成功平息水患。

    樂浪郡在今日的朝鮮半島北部,治所就是平壤。

     廣武城(項羽射劉邦胸處)、廣武澗(項羽叱婁煩處) 【】注濟水又東徑西廣武城北。

    《郡國志》:『荥陽縣有廣武城,城在山上,漢所城也。

    』高祖與項羽臨絕澗對語,責羽十罪,羽射漢祖中胸處也1。

    山下有水,北流入濟,世謂之柳泉也。

     濟水又東徑東廣武城北,楚項羽城之。

    漢破曹咎2,羽還廣武,為高壇,置太公其上3,曰:『漢不下,吾烹之。

    』高祖不聽,将害之。

    項伯曰4:『為天下者不顧家,但益怨耳。

    』羽從之。

    今名其壇曰項羽堆。

    夾城之間,有絕澗斷山,謂之廣武澗。

    項羽叱婁煩于其上5,婁煩精魄喪歸矣。

     1“高祖”三句:楚漢對峙于成臯、荥陽一帶,見《史記·高祖本紀》記述:“漢王軍荥陽南,築甬道,屬之河,以取敖倉。

    與項羽相距歲餘。

    項羽數侵奪漢甬道,漢軍乏食,遂圍漢王。

    ”又記:“楚漢久相持未決……漢王項羽相與臨廣武之澗而語……項羽大怒,伏弩射中漢王。

    漢王傷胸。

    ” 2曹咎:項羽将,官拜海春侯大司馬。

     3太公:高祖父親。

     4項伯:項羽叔父。

     5婁煩:也作樓煩,漢将,挑戰楚軍,項王親自上陣,《史記·項羽本紀》雲:“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

    樓煩欲射之,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複出。

    ” 譯文 濟水又往東流,經過西廣武城的北面。

    《郡國志》說:“荥陽縣有廣武城,城在山上,是漢朝所修建。

    ”高祖與項羽隔深澗兩岸互相喊話,高祖斥責項羽十條大罪,項羽放箭,射中漢高祖胸膛,就在這地方。

    山下有水,向北流入濟水,民間稱為柳泉。

     濟水又往東流,經過東廣武城的北面,城牆是楚王項羽所建。

    漢軍打敗了曹咎,項羽退回廣武,築了一座高壇,把高祖父親太公放在壇上,對高祖喊話:“漢軍不投降,我把他放在鍋裡煮熟!”高祖不理會,項羽準備殺掉太公,項伯說:“打天下的人顧不了家人,你這樣做,隻會增加怨恨。

    ”項羽聽從了他的勸告。

    現今這壇名為項羽堆。

    在兩座城之間,有一處切斷山脈的深澗,名為廣武澗。

    項羽曾在澗上厲聲叱罵婁煩,吓得婁煩魂飛魄散,向後撤退了。

     賞析與點評 濟水南岸的廣武城,是古代戰略要地,是荥陽城的外圍防守據點。

    劉邦與項羽争奪天下時,雙方曾在廣武對峙,留下了一些故事。

     敖山、敖倉城、荥口石門碑 【】注濟水又東徑敖山北,《詩》所謂『薄狩于敖』者也1。

    其山上有城,即殷帝仲丁之所遷也。

    皇甫谧《帝王世紀》曰『仲丁自亳徙嚣于河上』者也2,或曰敖矣3。

    秦置倉于其中,故亦曰敖倉城也。

    濟水又東合荥渎,渎首受河水,有石門,謂之為荥口石門也,而地形殊卑4,蓋故荥播所導,自此始也。

     門南際河,有故碑雲:『惟陽嘉三年二月丁醜,使河堤谒者王誨,疏達河川,遹荒庶土。

    往大河沖塞,侵齧金堤5,以竹籠石葺土而為堨6,壞無已7,功消億萬。

    請以濱河郡徒8,疏山采石壘以為障,功業既就,徭役用息。

    未詳诏書9,許誨立功府卿10,規基經始,诏策加命,遷在沇州11。

    乃簡朱軒授使司馬登12,令缵茂前緒,稱遂休功。

    登以伊、洛合注大河,南則緣山,東過大伾,回流北岸,其勢郁蒙,濤怒湍急激疾,一有決溢,彌原淹野,蟻孔之變,害起不測,蓋自姬氏之所常蹙13。

    昔崇鲧所不能治14,我二宗之所劬勞于是15。

    乃跋涉躬親,經之營之,比率百姓,議之于臣,伐石三谷,水匠緻治,立激岸側,以捍鴻波,随時慶賜,說以勸之,川無滞越,水土通演,役未逾年,而功程有畢,斯乃元勳之嘉謀,上德之弘表也。

    昔禹修九道,《書》錄其功;後稷躬稼,《詩》列于《雅》。

    夫不憚勞謙之勤,夙興厥職,充國惠民,安得湮沒而不章焉!故遂刊石記功,垂示于後。

    』其辭雲雲。

    使河堤谒者山陽東缗司馬登,字伯志;代東萊曲成王誨16,字孟堅;河内太守宋城向豹,字伯尹;丞汝南鄧方,字德山;懷令劉丞,字季意;河堤掾匠等造。

    陳留浚儀邊韶字孝先頌17。

    石銘歲遠,字多淪缺,其所滅,蓋阙如也。

     1《詩》:即《詩經》。

     2亳(bó):地名,商朝都邑稱為亳,從湯到中丁,商朝一共六代十一王,一百五十年都于亳,但亳都的位置,曆來學者争議甚大,曾有六種說法,因此有北亳、南亳、西亳、鄭亳等,其中一說是河南洛陽附近的偃師,又一說是鄭州的商城遺址。

    嚣(áo):商朝都城之一,今河南省鄭州市西北的小雙橋商代遺址。

     3敖:嚣的另一寫法。

     4地形殊卑:地勢卑下。

     5侵齧金堤:侵蝕堅固的河堤。

     6葺(qì):堆壓。

    堨(è):阻塞。

     7隤(tuí):牆土或山壁崩塌。

     8濱河郡徒:沿河各郡服勞役的民夫。

     9未詳诏書:《水經注疏》作“辛未诏書”,可從。

     10府卿:指少府卿,漢朝主管工程的首長。

     11沇州:即兖州的别寫。

     12簡:挑選。

    朱軒:塗上紅色的大馬車。

     13姬氏:指周朝。

     14崇鲧:崇伯鲧,堯、舜時以偃塞方法治水,未能成功,其子禹疏導洪水成功。

     15二宗:指東漢的顯宗明帝及肅宗章帝。

     16代:代理。

    王誨:東萊郡曲成縣人。

     17邊韶:東漢晚期著名學者,字孝先,陳留郡浚儀縣人,桓帝時征拜太中大夫,著作東觀,再遷北地郡太守,入拜尚書令。

    後為陳國相,死在任上。

    學識淵博,熟習五經,有“五經笥”美譽。

    笥是古代貯物的箱子。

     譯文 濟水又往東流,經過敖山的北面,這就是《詩經》提及的“薄狩于敖”的敖山。

    敖山之上有一座城,就是殷帝仲丁遷都的地方。

    皇甫谧《帝王世紀》說:“仲丁從亳遷都到大河旁的嚣地。

    ”又稱為敖。

    秦朝在這裡設置糧倉,所以又名敖倉城。

    濟水又往東流,與荥渎會合,荥渎源頭引入河水,有石門與河相通,稱為荥口石門,由于地勢較低,所以荥渎的水,從這裡開始引出。

     石門南臨大河,有一塊舊石碑,碑文說:“惟陽嘉三年(一三四)二月丁醜日,朝廷派遣河堤谒者(官名)王誨,在荒蕪的大地上疏導河流。

    從前大河沖積沙土淤塞河道,洪水泛濫侵蝕金堤,過去用竹籠裝載石塊堆上泥土修補缺口,但河堤仍然不斷崩壞,枉費了億萬人力。

    王誨請求臨河各郡派出民夫,開山采石砌築堅固的河堤,工程完成之後,徭役也就停止了。

    辛未日朝廷頒布了诏書,贊揚王誨所立的功績,從規劃基礎開始,他的才能相當于少府卿,在诏書中予以賞賜,遷任兖州刺史。

    于是挑選了一輛漆了紅色的大馬車,給予繼任的使者司馬登,命令他繼承前人的事業,完成這重大的工程。

    司馬登考慮到伊、洛兩水合流之後注入大河,南岸倚靠山坡,往東經過大伾,回旋的水流沖激北岸,水勢兇猛,波濤洶湧而湍急,一旦決堤泛濫,整片平原都會被淹沒,即使是蟻孔那麼小的漏洞,也會引發無法估計的災害。

    自從周朝以來,朝廷經常為此而憂慮。

    昔日崇伯鲧不能把洪水治好;我朝兩位先帝為水患而身心疲弊。

    于是他奔波勞累親自駕臨,與群臣商量規劃,率領百姓從三處山谷采石,指揮治水工匠施工,在岸邊砌築石堤,以阻擋巨浪。

    工程期間經常給予賞賜,以資勉勵。

    于是河道不再阻滞,波濤不再洶湧,水土調和暢通,工程未滿一年,便大功告成,這實在是元勳大臣督導有方的謀略,皇上聖德宏大的彰顯。

    從前大禹疏導九河,《尚書》記錄了他的功績;後稷親自耕種,《詩經》在《大雅》有歌頌的詩篇。

    這些不辭勞苦,早上起來便克盡職責,為治水而辛勞,為國家謀利益,為人民謀福祉的人,怎麼可以埋沒他們的功績,而不加以表揚呢!因此在石上刻記他們的功勳,使他們流芳後世。

    ”後面的頌辭從略。

    這些名垂後世的人包括:使河堤谒者山陽郡東缗縣人司馬登,字伯志;代理東萊郡曲成縣人王誨,字孟堅;河内太守宋城縣人向豹,字伯尹;郡丞汝南人鄧方,字德山;懷縣縣令劉丞,字季意;河堤掾匠等造。

    陳留郡浚儀縣人邊韶,字孝先,撰寫頌辭。

    石碑的銘文久經歲月,字迹多已模糊殘缺,完全看不出來的,就隻好從略了。

     賞析與點評 廣武城的東面,是古代官府儲存糧食的倉庫所在,稱為敖倉,是戰時兵家必争之地。

    由于形勢險要,曆代都有重兵駐守,并加固河堤以确保運輸和倉儲的安全。

    《水經注》抄錄了東漢陽嘉三年(一三四)治水工程紀念碑的碑文,表揚工程的策劃、監督者王誨,而撰寫碑文的人是當時名臣、學者邊韶(孝先)。

     宿須水口、虢亭、斷山、礫石溪水 【】注荥渎又東南流,注于濟,今無水。

    次東得宿須水口,水受大河,渠側有扈亭水,自亭東南流,注于濟,今無水。

    宿須在河之北,不在此也,蓋名同耳。

    自西緣帶山隰1,秦、漢以來,亦有通否2。

    濟水與河渾濤東注3。

    晉太和中,桓溫北伐,将通之,不果而還。

    義熙十三年,劉公西征4,又命甯朔将軍劉遵考仍此渠而漕之,始有激湍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