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水(卷十六)

關燈
端豎立了一尊石人,石人腹部刻有文字:‘太和五年(二三一)二月八日庚戌,築成此堨。

    ’又開鑿一條溝渠,當大水來到,就可以攔截水流,以保障渠道的牢固,經久不壞,因此豎立石人記錄下來。

    ”這是魏明帝重修王梁、張純的舊工程時所立。

    千金堨的堤堰是都水使者陳協所造。

    《語林》說:“陳協多次送酒給阮步兵(籍),後來晉文王司馬昭有意重修九龍堰,阮籍推薦了陳協,文王任用他。

    ”動工掘地時,出土了六枚古代的承水銅龍。

    堤堰終于順利完成。

     賞析與點評 春秋時期晉侯為周天子平定動亂之後,借其餘威,為周天子都城修築堤堰,以減輕水患,以示其尊王态度。

    其後曆代修整,以保障洛陽安全。

     千金渠、張方入洛 【】注水曆堨東注,謂之千金渠。

    逮于晉世,大水暴注,溝渎洩壞,又廣功焉。

    石人東脅下文雲1:『太始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大水迸瀑2,出常流上三丈,蕩壞二堨。

    五龍洩水,南注瀉下,加歲久漱齧3,每澇即壞4,曆載消棄大功,今故無令遏5,更于西開洩,名曰代龍渠。

    』地形正平,誠得為洩至理。

    千金不與水勢激争,無緣當壞,由其卑下,水得逾上漱齧故也。

    今增高千金于舊一丈四尺,五龍自然必曆世無患。

    若五龍歲久複壞,可轉于西更開二堨、二渠。

    合用二十三萬五千六百九十八功,以其年十月二十三日起作,功重人少,到八年四月二十日畢。

    代龍渠即九龍渠也。

    後張方入洛6,破千金堨。

    永嘉初,汝陰太守李矩、汝南太守袁孚修之,以利漕運,公私賴之。

    水積年渠堨頹毀,石砌殆盡,遺基見存,朝廷太和中修複故堨。

     按千金堨石人西脅下文雲:『若溝渠久疏,深引水者當于河南城北、石碛西,更開渠北出,使首狐丘7。

    故溝東下,因故易就8碛堅便時,事業已訖,然後見之。

    加邊方多事,人力苦少,又渠堨新成,未患于水,是以不敢預修通之。

    若于後當複興功者,宜就西碛,故書之于石,以遺後賢矣。

    』雖石碛淪敗,故迹可憑,準之于文,北引渠東合舊渎。

     1脅(xié):腋下。

     2迸(bènɡ):奔散、湧出。

     3漱(shù):洗滌、沖刷。

    齧(niè):逐點逐點咬。

    此處指沖刷侵蝕。

     4澇(lào):發大水,雨多成災。

     5遏(è):抑制、阻止、攔截。

     6張方入洛:西晉八王之亂時,張方為河間王司馬颙(yónɡ)手下大将,太安二年(三〇三),率精兵七萬從關中東出函谷關入河南,在洛陽附近與長沙王司馬乂三十萬大軍展開大規模決戰。

    攻克洛陽後,将司馬乂燒死,其後縱兵大掠,挾持晉惠帝及司馬穎前往長安。

    成為洛陽史上又一次浩劫,史稱“張方入洛”。

     7使首狐丘:典故出自《禮記·檀弓上》:“太公(姜太公)封于營丘,比及五世(連續五代國君),皆反葬于周(都返回周本土安葬)。

    君子曰:‘樂樂其所自生,禮不忘其本。

    ’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

    仁也。

    ”意思是不忘本,回歸原位。

     8因故:即循故道。

     譯文 渠水經過堤堰,往東流注,稱為千金渠。

    到了晉朝,曾經大水暴漲,溝渠水道都沖壞了,于是又擴大重建。

    石人的東側脅下,刻了文字:“太(泰)始七年(二七一)六月二十三日,大水暴發,洪流洶湧而來,超越正常的水位三丈,沖壞了兩道堤堰。

    從五龍渠宣洩出來的水,往南流注瀉下,堤堰經年累月地受到侵蝕,每逢水澇都有損壞,這次大水使曆年的巨大工程全都毀掉,所以不再建造堤堰攔水,改在西面開渠洩流,稱為代龍渠。

    ”由于地形平坦,開渠洩流确實掌握了治水的至理。

    千金堰不直接阻擋兇猛的水勢,不會被沖壞,但由于地勢較低,大水可能越過堤堰,對它沖刷侵蝕,因此把千金堰比舊堰加高一丈四尺,五龍渠自然必定會長久沒有水患了。

    假如五龍渠以後年久損壞,可以轉向西面再修築兩道堤堰、兩條渠道。

    工程總共用了二十三萬五千六百九十八人次,在這年的十月二十三日動工,由于工程浩大,人手不足,到八年(二七二)四月二十日才完成。

    代龍渠就是九龍渠。

    其後張方領兵攻入洛陽,破壞了千金堨。

    永嘉初年(三〇七),汝陰太守李矩、汝南太守袁孚把它重修,以利于漕運,無論官府還是百姓都依賴這條水道。

    積年累月,渠道和堤堰又再毀壞,砌堰的石塊失散零落,隻有遺址還在。

    朝廷在太和年間(四七七至四九九)修複了舊堤堨。

     查看了千金堨石人的西脅下,刻有文字說:“假如溝渠年久荒廢,進行挖深河道引水工程的人,應該在河南城的北面、石灘的西面,另開一條渠道,通往北面,與舊渠道會合。

    舊溝流向東方,循故道較為容易施工,石灘又較為堅固,節省工程時間,完成之後,就可以見到功效。

    但卻因為邊境多事,人力不足,而且渠道和堤堰剛剛建成,尚未受到水災威脅,所以不敢預先把它修通。

    假如後世有需要重新動工,在西邊石灘上施工較為适宜,因此把這些意見刻在石上,留給後世賢者參考。

    ”現在石灘雖也已淹沒了,但遺迹仍依稀可辨,參照石人上所刻文字,引渠往北流出,再往東與舊渠道會合。

     賞析與點評 郦道元詳細記錄了千金渠的修建曆史和人力物力的投放,為古代水利工程保留了珍貴的數據。

     臯門橋 【】注舊渎又東,晉惠帝造石梁于水上,按橋西門之南頰文1,稱晉元康二年十一月二十日2,改治石巷、水門,除豎枋,更為函枋,立作覆枋屋3,前後辟級續石障4,使南北入岸,築治漱處,破石以為殺矣。

    到三年三月十五日畢訖。

    并紀列門廣長深淺于左右巷,東西長七尺,南北龍尾廣十二丈,巷渎口高三丈,謂之臯門橋。

    潘嶽《西征賦》曰5:『駐馬臯門。

    』即此處也。

    谷水又東,又結石梁,跨水制城6,西梁也。

     1頰(jiá):本義是臉的兩側,此處指橋的南側面。

     2晉元康:晉惠帝年号。

     3覆枋屋:枋,兩柱間起聯系作用的橫木。

    直枋,直角式橫豎結構;函枋,券洞式的拱門結構;覆枋屋,即有覆蓋的廊橋。

     4級:石階。

     5潘嶽:字安仁,西晉文學家,著名的古代美男子。

     6跨水制城:制約入城水流。

     譯文 舊渠道又往東流,晉惠帝時,建造了一座石橋跨過水上,石橋西門朝南的一面刻了文字,說:“晉元康二年(二九二)十一月二十日,改建石巷、水門,拆除了直豎式的枋柱,改為券洞式的拱門,在橋上建屋覆蓋,前後兩端加砌石級,與石造堤岸連接,使南北兩頭都伸入岸上,又把易遭水流沖刷的地方加固,在石岸鑿出坑紋以減煞水勢。

    到三年三月十五日完工。

    ”又在左右兩旁的通道上記錄了門的長、闊、深淺:從東到西長七尺,從南到北橋頭龍尾寬十二丈,橋洞通水口高三丈,稱為臯門橋。

    潘嶽《西征賦》說:“在臯門停下了馬。

    ”就在這裡。

    谷水又往東流,又建了一條石橋,橫跨水上,以制約入城水流,這就是西梁。

     賞析與點評 這節記述谷水的石橋,從描述中可見古代橋梁的不同建築方法。

     金谷 【】注谷水又東,左會金谷水。

    水出太白原,東南流曆金谷,謂之金谷水,東南流徑晉衛尉卿石崇之故居1。

    石季倫《金谷詩集叙》曰:『餘以元康七年,從太仆出為征虜将軍2,有别廬在河南界金谷澗中,有清泉茂樹,衆果、竹、柏、藥草備具。

    』金谷水又東南流入于谷。

     1石崇:字季倫,小名齊奴,西晉開國元勳司徒石苞的第六子,年少聰慧,勇而有謀,石苞認為石崇有本事聚積财富,不分财産給他。

    其後因參與滅吳之戰而封安陽鄉侯,拜黃門郎,升遷至散騎常侍、侍中,甚得晉武帝器重。

    晉惠帝時,依附賈後而權勢顯赫,官拜太仆,他不擇手段掠奪财富,以生活奢華聞名天下。

    其後在八王之亂中被殺。

     2太仆:九卿之一,主管皇室車馬儀仗的長官。

     譯文 谷水又往東流,左方會合金谷水。

    金谷水發源于太白原,往東南流,經過金谷,稱為金谷水,往東南流,經過晉朝衛尉卿石崇(季倫)的故居。

    石季倫《金谷詩集叙》說:“元康七年(二九七),我從太仆出任征虜将軍。

    在河南境内的金谷澗中建有别墅,這裡有清洌的泉水,茂密的樹林,各種果樹、修竹、翠柏和藥草齊備。

    ”金谷水又往東南流,注入谷水。

     賞析與點評 金谷是魏晉時代洛陽近郊的風景名勝,不少達官、名士、富豪在這裡建造園林别業,其中最著名的是當時的洛陽首富石崇,他在金谷建造“金谷園”,招待名士文人詩酒唱和,稱為“金谷二十四友”。

    二十四友中較為後世所知者,有潘嶽、陸機、陸雲、左思、劉琨等。

    石崇與潘嶽關系最好,潘嶽字安仁,後世稱他為“潘安”,有天下第一美男的稱譽,他曾寫《金谷集詩》贈與石崇,其中最後兩句是“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

    石崇在政治上依附當權的賈皇後,永康元年(三〇〇),趙王司馬倫起兵誅除賈氏,石崇被免官。

    石崇權勢顯赫時,納名妓綠珠為妾,居住在金谷園中,極得石崇喜愛。

    趙王倫親信謀士孫秀早已仰慕綠珠才貌,得勢後派人請求石崇相贈。

    石崇不予理會,後來孫秀誣陷石崇勾結淮南王司馬允謀反,派人收捕石崇。

    石崇當時在金谷園中一座樓閣上宴客,見狀對綠珠說:“我今天因你而獲罪。

    ”綠珠流淚道:“妾當效死君前。

    ”于是堕樓而亡。

    事見《世說新語》。

     金谷園的位置,目前有多種說法:其一是今洛陽火車站對面的金谷園村,其二是在白馬寺附近,其三是在孟津縣送莊鎮鳳凰台村附近,其四是孟津白鶴鎮北黃河岸邊。

    但已無從核實。

     金墉城 【】注谷水又東徑金墉城北,魏明帝于洛陽城西北角築之,謂之金墉城。

    起層樓于東北隅,《晉宮閣名》曰:『金墉有崇天堂1。

    』即此。

    地上架木為榭2,故白樓矣。

    皇居創徙3,宮極未就,止跸于此4。

    構宵榭于故台,所謂台以停停也。

    南曰乾光門,夾建兩觀5,觀下列朱桁于塹6,以為禦路7;東曰含春門,北有?門。

    城上西面列觀,五十步一睥睨8,屋台置一鐘以和漏鼓9。

    西北連庑函蔭10,墉比廣榭。

    炎夏之日,高祖常以避暑11。

    為綠水池一所,在金墉者也。

     谷水徑洛陽小城北,因阿舊城12,憑結金墉13,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