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水(卷十六)

關燈
向城也。

    永嘉之亂14,結以為壘,号洛陽壘,故《洛陽記》曰『陵雲台西有金市,金市北對洛陽壘』者也。

    又東曆大夏門下15,故夏門也。

    陸機《與弟書》雲16:『門有三層,高百尺。

    』魏明帝造,門内東側,際城有魏明帝所起景陽山17,餘基尚存。

    孫盛《魏春秋》曰18:『景初元年,明帝愈崇宮殿雕飾觀閣,取白石英及紫石英及五色大石于太行谷城之山,起景陽山于芳林園,樹松竹草木,捕禽獸以充其中。

    于時百役繁興,帝躬自掘土,率群臣三公已下,莫不展力。

    』山之東,舊有九江,陸機《洛陽記》曰:『九江直作圓水。

    水中作圓壇三破之,夾水得相徑通。

    』《東京賦》曰:『濯龍芳林,九谷八溪,芙蓉覆水,秋蘭被涯。

    』今也山則塊阜獨立19,江無複仿佛矣。

     1崇天堂:城内殿堂名。

     2榭(xiè):建在高台上或水面上的木屋,多開窗戶,供人休憩及眺望,臨水的木屋也稱為榭。

     3皇居創徙:指北魏孝文帝遷都之初。

     4跸(bì):本義是帝王出行時清理道路,禁止他人通行,引伸為帝王行止:“出稱警,入稱跸。

    ” 5夾建兩觀(ɡuàn):本義是古代天子、諸侯宮門外張示法令的地方,《爾雅·釋宮》郭璞注雲:“宮門雙阙,舊章懸焉,使民觀之,因謂之觀。

    ” 6桁(hénɡ):本義是梁上或門框、窗框上的橫木,引申泛指橫木。

    朱桁,即漆上紅色的橫木。

    塹(qiàn):本義是下陷之處,此處指兩座觀中間的低處。

     7禦路:皇宮正門直出的南北大道,又名天街。

    晉朝禦路名為銅駝街。

     8睥睨(pìnì):最初指皇帝的一種儀仗,宮廷侍衛以淩厲的眼神斜着眼監視進見的臣子。

    睨即斜眼看,後來睥睨有側目而視、眼神傲慢的意思。

     9“屋台”句:鐘、漏和鼓都是古代的計時和報時器具。

     10庑(wǔ):堂下周圍的廊屋。

     11高祖:北魏孝文帝廟号高祖。

     12阿(ē):依附。

     13憑結:緊靠、連接。

     14永嘉之亂:西晉惠帝永興元年(三〇四),原為晉朝雇傭兵将領的南匈奴首領劉淵起兵于離石(在今山西省中部)反晉,國号漢(後改稱趙,史稱前趙)。

    延至晉懷帝永嘉四年(三一〇),劉淵死,其子劉聰繼位,麾下大将羯人石勒大敗晉軍,攻破洛陽。

    石勒縱容部屬肆意搶掠,俘虜晉懷帝,殺太子、宗室、官員及士兵百姓三萬餘人,并挖掘陵墓和焚毀宮殿,史稱“永嘉之亂”。

     15大夏門:漢魏洛陽城北門。

     16陸機:西晉著名文學家,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祖父陸遜為三國名将,曾任東吳丞相、上大将軍;父陸抗曾任東吳大司馬。

    陸機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吳國滅亡後出仕晉朝,後死于“八王之亂”。

     17際:旁邊。

     18孫盛:東晉名士、史學家,十歲時随族人避亂于江左,官至秘書監,加給事中。

    博學多聞,《晉書》本傳稱:“笃學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釋卷。

    ”撰有《魏氏春秋》、《晉陽秋》等史書,今散佚。

     19塊阜:小山丘。

     譯文 谷水又往東流,經過金墉城的北面。

    魏明帝在洛陽城的西北角建築這座城,稱為金墉城。

    在城的東北角築起一座多層高樓,《晉宮閣名》說的“金墉有崇天堂”,就是這裡。

    地面架設木闆築起台榭,從前稱為白樓。

    剛遷都的時候,宮殿尚未完成,皇帝在這裡暫時居住。

    在舊台上再築起台榭,正所謂“台以停停”(樓台高聳)了。

    南門名為乾光門,兩邊建了兩座樓觀,觀下的護城河上,架設了漆了紅色的橋梁,是專供皇帝行走的禦路。

    東門名曰含春門,門的北面有小門。

    城上的西面建有一列樓觀,每隔五十步一處瞭望樓,屋台上放置一口鐘,配合鼓聲報時之用。

    西北部是一排互相連接的廊屋,隐密遮蔽,寬廣的台榭緊靠着城牆。

    在夏天酷暑的日子,高祖孝文帝常到城上避暑。

    并造了一個綠水池,就在金墉城内。

     谷水經過洛陽小城的北面,小城依傍着舊城,與金墉城連接,是舊時向城的故址。

    永嘉之亂時,把幾座城連結起來,成為防守的堡壘,稱為洛陽壘,所以《洛陽記》說:“陵雲台的西面有金市,金市北對洛陽壘。

    ”又往東流,經過大夏門下,這是從前的夏門。

    陸機《與弟書》說:“夏門有三層,高約一百尺。

    ”這是魏明帝時建造,門内的東邊,靠近城旁有魏明帝所起的景陽山,殘餘的基址還在。

    孫盛《魏春秋》說:“景初元年(二三七),明帝擴大宮殿觀閣,修築得更高大,雕飾得更華麗,從太行山和谷城山采掘白石英、紫石英及五色大石,在芳林園内築起一座景陽山。

    山上遍植松樹竹林和各種草木,捕捉珍禽異獸放養其中。

    當時各種工役同時進行,明帝親自到來掘土,帶領群臣參加工程建設,三公以下無人不出來盡力。

    景陽山的東面,從前有九江,陸機《洛陽記》說:“九江彙成一個圓形水池,池中央造了一個圓壇,三道堤把水池一分為三,堤架在水上,與圓壇相通。

    ”《東京賦》說:“有濯龍園、芳林園,有九谷池、八溪池,荷花覆蓋水面,秋蘭長滿水邊。

    ”如今景陽山隻是一座寂寞的孤丘,九江則不留痕迹了。

     賞析與點評 金墉城是魏晉洛陽城西北角高台上的城堡,建于曹魏明帝曹叡時期,其後西晉、前趙、後趙、北魏、北周以至隋朝和唐朝初年一直沿用。

    金墉城形勢險要,可以俯瞰洛陽,是戰略要地,也是當權者囚禁失勢對手的地方,曾發生過不少驚心動魄的曆史事件。

     華林園、天淵池 【】注谷水又東,枝分南入華林園,曆疏圃南。

    圃中有古玉井,井悉以珉玉為之1,以缁石為口2,工作精密,猶不變古,璨焉如新3。

    又徑瑤華宮南,曆景陽山北,山有都亭堂,上結方湖,湖中起禦坐石也。

    禦坐前建蓬萊山。

    曲池接筵,飛沼拂席4,南面射侯5,夾席武峙6。

    背山堂上,則石路崎岖,岩嶂峻險,雲台風觀,纓巒帶阜,遊觀者升降阿閣,出入虹陛,望之狀凫沒鸾舉矣7。

    其中引水飛臯,傾瀾瀑布,或枉渚聲溜8,潺潺不斷。

    竹柏蔭于層石,繡薄叢于泉側,微飙暫拂9,則芳溢于六空,實為神居矣。

    其水東注天淵池,池中有魏文帝九華台,殿基悉是洛中故碑累之,今造釣台于其上。

     1珉(mín):亦作瑉,意指像玉的石頭。

     2缁(zī):黑色布帛,此處借用為黑色。

     3璨(càn):明亮、燦爛。

     4沼(zhǎo):本義是積水的窪地,此處借用為水花,飛沼即飛流而下的水花。

     5射侯:箭靶。

     6夾席:即箭道兩旁。

    武峙:指相對的位置擺放武器設施。

     7凫(fú):野鴨。

    鸾(luán):鳳凰的一種。

     8枉:此處是經過的意思;渚(zhǔ):水中的小洲。

     9飙(biāo):狂風。

    微飙,指微風。

     譯文 谷水又往東流,分出一條水道,向南流入華林園,經過疏圃的南面。

    圃中有古代的玉井,井内全部鋪砌珉玉,又以黑色的石頭砌成井口,制作精緻,風格古樸,光彩璀璨,像新造一樣。

    又經過瑤華宮的南面,流過景陽山的北面,山旁有都亭堂,與上面的方湖連接,湖中堆起石頭築成禦座。

    禦座前面是人工建造的蓬萊山。

    彎彎曲曲的湖岸上,座席一個接一個,飛流而下的水花散落在座席上,南面的座席兩旁,放置箭靶。

    蓬萊山背後的殿堂上,卻是崎岖不平的石路,岩峰高聳險峻,山上有雲台風觀,周圍山巒崗阜環抱,遊人在樓閣之間上上下下,從長虹般的曲階進進出出。

    從遠處望去,山巒樓閣忽然像水鳥潛入水中,又忽然像鳳凰騰空飛翔。

    又引水從山巒之間飛流而下,傾瀉為瀑布,泉水流經池渚,淙淙有聲,潺潺不斷。

    翠竹蒼柏在層層疊起的山石上投下濃蔭,繁花盛放在泉水旁堆成錦簇,微風吹拂,陣陣芳香在空中飄散,這真的是神仙的住處了。

    水往東流,注入天淵池,池中有魏文帝的九華台,殿基全是洛陽一帶的舊石碑堆疊而成,現在上面建造了一座釣台。

     賞析與點評 華林園原名芳林園,始建于三國魏明帝時,其後因避廢帝曹芳諱,改名華林園。

    華林園是洛陽城内的離宮,魏晉及其後的北魏時代為皇帝後妃的休閑遊樂之地,但這裡也是醞釀政治陰謀的地方。

    史載:晉惠帝不慧,遊于華林園,聞蛤蟆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及天下慌亂,百姓餓死,朝臣向惠帝報告百姓沒有飯吃,惠帝竟說:“何不食肉糜?”這聞名千古的故事就發生在華林園。

    晉室南渡,東晉皇室在都城建邺(後改名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城内,也修建華林園,同樣是皇帝後妃的休閑遊樂之地,也同樣發生過多次政治事件。

     聽訟觀、華林隸簿(劉桢磨石處) 【】注池南直魏文帝茅茨堂1,前有《茅茨碑》,是黃初中所立也。

    其水自天淵池東出華林園,徑聽訟觀南,故平望觀也。

    魏明帝常言:『獄,天下之命也。

    』每斷大獄,恒幸觀聽之。

    以太和三年,更從今名。

    觀西北接華林隸簿2,昔劉桢磨石處也3。

    《文士傳》曰:『文帝之在東宮也4,宴諸文學5,酒酣,命甄後出拜6,坐者鹹伏,惟劉桢平視之。

    太祖以為不敬,送徒隸簿。

    後太祖乘步牽車乘城7,降閱簿作,諸徒鹹敬,而桢拒,坐磨石不動。

    太祖曰:「此非劉桢也?石如何性?」桢曰:「石出荊山玄岩之下,外炳五色之章,内秉堅貞之志,雕之不增文,磨之不加瑩,禀氣貞正,禀性自然。

    」太祖曰:「名豈虛哉?複為文學。

    」』 1茅茨(máocí):用茅草覆蓋的屋。

    古帝王在宮中或離宮建造這種房屋表示節儉。

     2隸簿:被判服勞役犯人的收押所。

     3劉桢:建安七子之一。

    劉桢被曹操召為丞相掾屬(丞相幕僚),與曹丕兄弟頗有往來。

     4文帝:曹丕。

    東宮:太子所居宮殿稱為東宮。

     5文學:文學侍從官員。

     6甄後:魏文帝曹丕的正室,魏明帝曹叡之生母。

    原為袁紹幼子袁熙之妻,以美色聞名。

    曹操滅袁氏,曹丕率先入袁府,娶甄氏為正妻。

    其後傳聞甄氏與曹丕弟曹植有不倫之戀。

    曹丕篡漢稱帝,都洛陽,甄氏則被留在邺城,仍為夫人,不立為皇後。

    甄氏愈發失意,有怨言,被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