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水(卷十六)

關燈
丕賜死。

    死後民間尊她為洛水女神。

     7“後太祖”句:曹操巡視城牆建築。

     譯文 天淵池的南面正對魏文帝的茅茨堂,前面有《茅茨碑》,是黃初年間(二二〇至二二六)所豎立。

    水從天淵池的東面流出華林園,經過聽訟觀的南面,這是從前的平望觀。

    魏明帝曾說過:“司法審判是人命攸關的天下大事。

    ”每逢有重大案件審訊,他會親自到觀中聽審。

    從太和三年(二二九)開始改名聽訟觀,沿用至今。

    觀的西北面連接華林隸簿,這是昔日劉桢磨石的地方。

    《文士傳》說:“魏文帝仍是東宮(太子)的時候,設宴款待所有文學官員,酒飲得高興,太子請甄後出來向各人行禮,在座的人都俯伏不敢看,隻有劉桢平身直視她。

    曹操認為他犯了不敬之罪,把他送去囚犯服勞役的地方。

    其後曹操乘坐由人拉動的步牽車在城内巡視,下車視察勞役工場,所有囚徒都恭恭敬敬地行禮,隻有劉桢拒絕行禮,坐着磨石,動也不動。

    曹操說:‘這不是劉桢嗎?這石頭質地怎麼樣?’劉桢說:‘這石頭是從荊山的玄岩采下來的,外表是五色燦爛的花紋,内裡秉性堅貞,志不可奪。

    對它加以雕琢,不增加美觀;加以打磨,不增加光彩。

    它的氣質天生堅貞剛正,禀性質樸自然。

    ’曹操說:‘真是名不虛傳呀!恢複他的文學官職。

    ’” 賞析與點評 曹魏時皇帝審訊犯人的地方,發生過一件曹操與名士劉桢鬥氣的故事。

     銅駝街、永甯寺、曹爽故居 【】注渠水又枝分,夾路南出,徑太尉、司徒兩坊間1,謂之銅駝街2。

    舊魏明帝置銅駝諸獸于阊阖南街3,陸機雲:『駝高九尺,脊出太尉坊』者也。

    水西有永甯寺4,熙平中始創也,作九層浮圖5,浮圖下基方十四丈,自金露盤下至地四十九丈,取法代都七級6,而又高廣之,雖二京之盛,五都之富7,利刹靈圖8,未有若斯之構。

    按《釋法顯行傳》9,西國有爵離浮圖,其高與此相狀,東都西域,俱為莊妙矣。

    其地是曹爽故宅10,經始之日,于寺院西南隅得爽窟室,下入土可丈許,地壁悉累方石砌之,石作細密,都無所毀。

    其石悉入法用。

    自非曹爽,庸匠亦難複制此。

    桓氏有言11,曹子丹生此豚犢12,信矣。

     1太尉:西漢初主管中央軍權的首長,漢武帝以後不常設。

    司徒:《周官》(即周禮)所載六卿之一,西周鐘鼎銘文已有此官,寫成“司土”,是主管土地、人民的官員,春秋以後已不見此官職。

    漢光武帝中興之後,廢丞相、禦史大夫,改設太尉、司徒、司空,稱為“三公”,職責是坐朝論道。

    漢以後太尉、司徒、司空等,逐漸成為榮譽官銜,如果沒有其他職位,則沒有實權。

    太尉、司徒兩坊,因漢魏時太尉府、司徒府所在而得名。

     2銅駝街:魏晉皇宮正門外南北向大道,稱為禦道,宮門放置銅制駱駝,因此民間稱之為銅駝街。

    西晉八王之亂時,洛陽受亂兵摧殘,繼之以五胡之亂,晉室南遷,一代繁華,頓時荒廢。

    《晉書·索靖傳》載動亂發生之前,“靖有先識遠量,知天下将亂,指洛陽宮門銅駝,歎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遲些我會看到你埋沒在荊棘之中啊)”。

    後世稱世事變遷由盛轉衰為“荊棘銅駝”。

     3阊阖(chānɡhé):傳說中天宮的正門稱為阊阖,其後借用指皇宮的正門。

    魏、晉皇宮南面正門名為阊阖門。

     4永甯寺:北魏熙平元年(五一六),掌權的胡太後(即靈太後)修建,在洛陽城内,禦道(銅駝街)南,寺中木塔異常宏偉,據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追述,永甯寺塔為木結構,高九層,一百丈,一百裡外都可看見。

    永熙三年(五三四)二月,被雷電擊中起火焚毀,大火焚燒三月不熄,現隻餘塔基。

     5浮圖:梵文Buddha的其中一種音譯。

    古代印度佛教徒建塔埋藏佛之舍利,後來演變為具有佛教象征性的重要标志,而中國的佛塔形制與印度差異逐漸增大。

     6代都:指北魏前期首都平城,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四九四)遷都洛陽。

    平城原屬代郡,因此稱為代都。

     7五都之富:指張衡《二京賦》、左思《三都賦》所描述的盛況,也不及永甯寺塔宏偉。

     8刹:指佛寺。

    圖:即浮圖。

     9《釋法顯行傳》:東晉高僧法顯在弘始二年(四〇〇),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僧人,從長安出發,西渡流沙,遠赴天竺尋求戒律。

    義熙八年(四一二)從海路歸國,至青州登岸,求法前後十四年。

    歸國後著《佛國記》一書,記錄西行見聞,又名《法顯傳》或《法顯行傳》。

     10曹爽:曹魏宗室,名将曹真之子,曹操侄孫。

    魏明帝臨終,嗣子曹芳年幼,明帝委任曹爽與司馬懿輔政,懿假裝年老糊塗,卻暗中培植勢力,其後趁爽前往高平陵祭祀明帝,起兵發動政變,奪取政權。

    曹爽放棄權力之後不久被殺。

     11桓氏:大司農桓範,有“智囊”之稱,曾提醒曹爽注意司馬懿,不聽。

    高平陵之變後,被司馬懿以謀反罪族滅。

     12曹子丹:曹真字子丹。

     譯文 又有水道從渠水分出,在禦路的兩旁向南流,經過太尉、司徒兩坊之間,稱為銅駝街。

    從前魏明帝在阊阖門以南的大街放置了銅鑄的駱駝等獸類塑像。

    陸機說:“銅駱駝高九尺,他的駝峰比太尉坊的圍牆還要高。

    ”水的西面有永甯寺,創建于熙平年間(五一六至五一八),寺中建造了一座九層佛塔,塔的基座方十四丈,從塔頂的金露盤下到地面,高四十九丈,仿照代都平城的七級佛塔式樣建造,但比它更高更大。

    就算二京的繁盛,五都的富饒,那裡的佛寺寶塔,都比不上這裡雄偉狀觀。

    參閱《釋法顯行傳》,西域有爵離浮圖,它的高度與這塔相似,那麼東都和西域的兩座寶塔,莊嚴精妙,可以互相媲美了。

    這地方原是曹爽故居,永甯寺開始營建那天,在寺院的西南角發掘出曹爽的地下密室,深入地下一丈多,地面和四壁都用方正的石塊砌成,石工細緻,完好無損。

    這些石塊全部用作建築佛寺的材料。

    要不是曹爽,平庸的工匠難以複制這些石頭。

    桓氏(桓範)說過:“曹子丹(曹真)生了一個沒出息的蠢才。

    ”說得對啊。

     賞析與點評 魏晉洛陽城的中軸線,象征皇權的延伸,但政權傾倒,一切化為灰燼,令人唏噓歎息。

     白馬寺、平樂觀 【】注谷水又南徑白馬寺東。

    昔漢明帝夢見大人,金色,項佩白光1。

    以問群臣,或對曰:『西方有神名曰佛2,形如陛下所夢,得無是乎?』于是發使天竺3,寫緻經像,始以榆欓盛經4,白馬負圖,表之中夏5。

    故以白馬為寺名。

    此榆欓後移在城内愍懷太子浮圖中6,近世複遷此寺,然金光流照,法輪東轉,創自此矣。

     谷水又南徑平樂觀東。

    李尤《平樂觀賦》曰:『乃設平樂之顯觀,章秘偉之奇珍。

    』華峤《後漢書》曰:『靈帝于平樂觀下起大壇7,上建十二重五采華蓋8,高十丈,壇東北為小壇,複建九重華蓋,高九丈,列奇兵騎士數萬人,天子住大蓋下。

    禮畢,天子躬擐甲9,稱無上将軍,行陣三匝而還,設秘戲以示遠人。

    』故《東京賦》曰:『其西則有平樂都場,示遠之觀,龍雀蟠蜿,天馬半漢。

    』應劭曰:『飛廉神禽10,能緻風氣,古人以良金鑄其象。

    明帝永平五年,長安迎取飛廉并銅馬,置上西門外平樂觀。

    』今于上西門外無他基觀,惟西明門外獨有此台11,巍然廣秀,疑即平樂觀也。

    又言皇女稚殇,埋于台側,故複名之曰皇女台。

    晉灼曰:『飛廉,鹿身頭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

    』董卓銷為金用,銅馬徙于建始殿東階下。

    胡軍喪亂12,此象遂淪。

     1項:指頸部。

    佩:環繞的意思。

     2佛:梵文佛陀(拉丁文:Buddha;巴利文:Buddho)的省譯,意為“已經覺醒”,古代中國有“佛陀”、“佛徒”、“浮陀”、“浮圖”、“浮屠”、“佛圖”等不同譯法。

     3天竺:古代中原稱印度為天竺。

    《史記·大宛傳》稱此地為身毒,至東晉南朝,改稱為天竺,成書于南朝的《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

     4榆欓:落葉喬木,木質堅實。

     5中夏:中原。

     6愍懷太子:晉惠帝長子司馬遹(yù),母謝玖,小字沙門。

    年幼時聰明睿智,深得祖父晉武帝司馬炎疼愛。

    惠帝繼位後立其為皇太子,但惠帝智力甚低,皇後賈南風專權,賈後忌恨太子英睿,陰謀廢黜,數月後将其殺害,年僅二十二歲。

    賈後被殺後,司馬遹獲追頒谥号為愍懷太子。

    太子笃信佛教,後人為他建塔薦福。

     7靈帝:漢靈帝。

     8華蓋:中國古代星官名,屬三垣之中的紫微垣,共七星,排列成傘狀,象征帝王或貴官所用的傘。

     9擐(huàn):穿着。

     10飛廉:又作蜚廉,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風神,其形象為鳥身鹿頭,或鳥頭鹿身。

    春秋時的秦人自稱是蜚廉後裔。

     11西明門:漢魏洛陽城西側其中一座城門。

     12胡軍喪亂:指永嘉之亂,五胡亂華。

     譯文 谷水又往南流,經過白馬寺的東面。

    昔日西漢明帝做夢夢到一位巨人,渾身金色,頸上白光環繞。

    明帝将夢中所見詢問群臣,有人回答說:“西方有神名為佛,形态正如陛下夢中所見,不知是不是他?”于是派使者往天竺,抄寫佛經,繪畫佛像,以榆木箱子盛載佛經、圖像,以白馬背負,帶回中原,因此以白馬為寺名。

    這榆木箱子後來移放在城内為愍懷太子所建的佛塔中,近代又遷回這寺中,金光照耀,佛法傳來中土,就從這時開始。

     谷水又往南流,經過平樂觀的東面。

    李尤《平樂觀賦》說:“于是建設宏大顯赫的平樂觀,展示難得一見的秘藏奇珍。

    ”華峤《後漢書》說:“漢靈帝在平樂觀下建造巨大祭壇,壇上豎起重疊十二層的五色華蓋,高十丈,大壇的東北面另建小壇,又豎起重疊九層的華蓋,高九丈,齊集了數萬奇兵騎士在台下列陣,皇帝留在大華蓋底下。

    行禮完成,皇帝身上披上甲胄,全副武裝,自稱無上将軍,繞陣三周然後回宮,還安排有各種雜技秘戲,招待遠方來客。

    ”因此《東京賦》說:“西面有平樂會場,有神獸龍雀蟠旋飛舞、天馬騰躍上銀河半空等表演,給遠方來客觀看。

    ”應劭說:“飛廉是有神力的鳥,能夠刮起大風和氣流,古人用優質的金屬替它鑄像。

    明帝永平五年,從長安取來飛廉和銅馬,放置在上西門外的平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