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水(卷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流,經過東武強城北邊。
《漢書·曹參傳》記述:“在昆陽擊敗羽嬰,追到葉地,回軍攻打武強,随即又打到荥陽。
”薛瓒說“查證武強城在陽武縣”,就是指這座城。
漢高帝六年(前二○一),分封騎将莊不識于武強,立為侯國。
水又繼續往東北流,往左方注入渠水。
彙流處稱為不家水口。
另一支向東流,又折向南,往東南注入白溝。
賞析與點評 管城就是現代的鄭州市中心,西周初曾經是周武王的弟弟管叔的封國,監視殷朝遺民,武王逝世之後,兒子成王年幼,武王另一位弟弟周公旦攝政,管叔不服,聯同殷朝王子武庚起兵反叛,周公領兵東征,經過三年苦戰,滅武庚,誅管叔,平定東方。
春秋時,管國故地是鄭國城邑,後世設立管城縣,唐朝以後隸屬鄭州。
近代修築鐵路,貫通南北的京廣線,及橫貫東西的隴海線在鄭州交會,鄭州市的地位日益重要,在一九五四年取代開封成為河南省的省會。
清池水、清人城、七虎澗水 【】注渠水又東,清池水注之。
水出清陽亭西南平地,東北流,徑清陽亭南,東流,即故清人城也。
《詩》所謂『清人在彭』1,彭為高克邑也2。
故杜預《春秋釋地》雲『中牟縣西有清陽亭』是也。
清水又屈而北流,至清口澤,七虎澗水注之。
水出華城南岡,一源兩派,津川趣别,西入黃雀溝,東為七虎溪,亦謂之為華水也。
1清人在彭:語出《詩經·鄭風·清人》。
清,春秋時鄭邑,在今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西;彭,鳆河邊上鄭國地名。
《清人》詩描寫駐守鄭國邊境彭地的清邑兵士軍紀敗壞,無所事事,諷刺主将高克玩忽職守。
2高克邑:高克,鄭國大夫,鄭文公命他率軍駐紮鳆河邊上,久而不輪換,軍心渙散。
高克邑,指高克駐守的城邑。
譯文 渠水又往東流,清池水注入。
清池水發源于清陽亭西南的平地,往東北流,經過清陽亭南,往東流,這是從前的清人城。
《詩經》說“清人在彭”,彭是高克的食邑。
因此杜預《春秋釋地》所言“中牟縣西有清陽亭”,就是此地。
清水又折而向北流,至清口澤,七虎澗水注入。
七虎澗水發源于華城南岡,同一源頭而分為兩道水流,水流向不同方向,西流的注入黃雀溝,東流的是為七虎溪,亦稱之為華水。
賞析與點評 渠水(鴻溝運河)是人工水道,必須沿途引入水源,以下的清池水、七虎溪、紫光澗等,都是鴻溝的水源。
紫光澗、棐林、苑陵故城 【】注又東北流,紫光溝水注之。
水出華陽城東北,而東流,俗名曰紫光澗。
又東北注華水。
華水又東徑棐城北1,即北林亭也。
《春秋》文公與鄭伯宴于棐林2,子家賦《鴻雁》者也3。
《春秋》宣公元年,諸侯會于棐林以伐鄭,楚救鄭,遇于北林。
服虔曰:『北林,鄭南地也。
』京相璠曰:『今荥陽苑陵縣有故林鄉4,在新鄭北,故曰北林也。
』餘按林鄉故城,在新鄭東如北七十許裡5,苑陵故城在東南五十許裡,不得在新鄭北也。
考京、服之說,并為疏矣。
杜預雲:『荥陽中牟縣西南,有林亭,在鄭北。
』今是亭南去新鄭縣故城四十許裡,蓋以南有林鄉亭,故杜預據是為北林,最為密矣6。
又以林鄉為棐,亦或疑焉。
諸侯會棐,楚遇于此,甯得知不在是而更指他處也?積古之傳,事或不謬矣。
1棐(fěi):輔助的意思。
棐城、棐林是地名。
2“《春秋》”句:文公,指魯文公;鄭伯,指鄭穆公。
《春秋·文公十三年》經文:“十有二月己醜,公及晉侯盟;公還自晉,鄭伯會公于棐。
”《左傳》記述聚會情況:“公還,鄭伯會公于棐,亦請平于晉,公皆成之(之前,鄭親楚,與霸主晉國關系惡劣,鄭穆公委托魯文公傳達鄭與晉和解的信息,文公達成任務)。
鄭伯與公宴于棐,子家賦《鴻雁》。
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
’文子賦《四月》。
子家賦《載馳》之四章。
文子賦《采薇》之四章。
鄭伯拜,公答拜。
” 3子家:春秋時鄭國的執政大臣,即公子歸生。
《鴻雁》:《詩經·小雅·鴻雁》詩,詠歎鴻雁遠征飛鳴,不暇休息。
子家詠這首詩,寓意感謝魯文公為鄭晉和解奔走辛勞。
4荥陽苑陵縣:秦縣,隸屬颍川郡;漢朝改屬河南郡,魏晉改屬新設置的荥陽郡,至唐初廢。
故城遺址位于今新鄭市龍王鄉古城師村。
5東如北:即東面偏北。
6密:精密、确切。
譯文 渠水又往東北流,紫光溝水注入。
紫光溝水發源于華陽城東北,向東而流,民間稱為紫光澗。
又往東北注入華水。
華水又往東經過棐城北,也就是北林亭。
《春秋》記述文公與鄭伯在棐林宴會,子家賦詠《詩經·鴻雁》就在此地。
《春秋》記述:宣公元年,諸侯在棐林會師,讨伐鄭國,楚國救鄭,兩軍在北林相遇。
服虔注說:“北林,在鄭國南部。
”京相璠說:“今荥陽郡苑陵縣有從前的林鄉,在新鄭北,因此稱為北林。
”我查核林鄉故城位置,在新鄭之東偏北七十多裡,而苑陵故城在東南五十多裡,不可能在新鄭之北。
經考核,京、服兩人的說法,都有缺失。
杜預說:“荥陽郡中牟縣西南,有林亭,在鄭北。
”現今這亭南方距離新鄭縣故城四十餘裡,由于南有林鄉亭,杜預據此稱為北林,最為确切。
又把林鄉稱為棐,亦有可疑之處。
諸侯在棐會師,與楚軍在該處相遇,怎能确知不在此地而更指别處?自古以來延續的說法,事情或許沒有錯誤。
賞析與點評 古代經史提及的一些地名,後世人不知道确切位置,不同的注釋家往往各有說法,郦道元在《水經注》中,經常指出前代注釋家的錯誤。
鹿台南岡、期水、白溝水、承水 【】注又東北徑鹿台南岡,北出為七虎澗,東流,期水注之。
水出期城西北平地,世号龍淵水。
東北流,又北徑期城西,又北與七虎澗合,謂之虎溪水。
亂流東注,徑期城北,東會清口水。
司馬彪《郡國志》曰『中牟有清口水』1,即是水也。
清水又東北,白溝水注之。
水有二源:北水出密之梅山東南,而東徑靖城南,與南水合。
南水出太山2,西北流至靖城南,左注北水,即承水也3。
《山海經》曰『承水出太山之陰,東北流,注于役水』者也,世亦謂之靖澗水。
1司馬彪:西晉皇族,司馬懿的侄孫,曾撰寫《九州春秋》一書,記述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情況。
又彙集群書,著成《續漢書》八十卷,但南朝範晔《後漢書》通行之後,彪書散佚,而範書沒有志(正史記述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的篇章),梁朝人劉昭注《後漢書》時,把彪書的十篇志并入,得以保存。
2太山:山名。
3承水:今《河南省地圖集·鄭州市區圖》有潮河,或許相當于承水,或下文之大水。
譯文 又往東北流,經過鹿台南岡,向北流出為七虎澗,往東流,期水注入。
期水發源于期城西北的平地,民間稱為龍淵水。
向東北方流,又往北流,經過期城的西面,又往北流,與七虎澗彙合,稱為虎溪水。
水道錯亂,向東流去,經過期城北面,向東與清口水相會。
司馬彪《郡國志》說“中牟縣有清口水”,就是這條水道。
清水又往東北流,白溝水注入。
白溝水有兩個源頭:北源之水出于密縣的梅山東南,向東流,經靖城南,與南水彙合;南源之水出于太山,往西北流,至靖城縣南,左方注入北源之水,這就是承水。
《山海經》說“承水發源于太山北面山坡,向東北流,注入了役水”,民間也稱之為靖澗水。
賞析與點評 鴻溝運河穿越水道縱橫的平原,沿運河有不少溪流彙入,因此河道有充足的水源供舟船通航。
但千餘年來水道變遷,《水經注》所記諸小水,名稱和水道已有不少變化,不能确知相當于現代哪一水道。
中陽城、伯禽城、白溝、魯恭廟 【】注又東北流,太水注之。
水出太山東平地1,《山海經》曰:『太水出于太山之陽,而東南流注于役水。
』世謂之禮水也。
東北徑武陵城西2,東北流,注于承水。
承水又東北入黃甕澗,北徑中陽城西3。
城内有舊台甚秀,台側有陂池,池水清深。
澗水又東,屈徑其城北。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鄭釐侯來朝中陽』者也4。
其水東北流,為白溝,又東北徑伯禽城北5,蓋伯禽之魯往徑所由也。
屈而南流,東注于清水,即潘嶽《都鄉碑》所謂自中牟故縣以西,西至于清溝,指是水也。
亂流東徑中牟宰魯恭祠南6。
漢和帝時,右扶風魯恭7,字仲康,以太尉掾遷中牟令8。
政專德化,不任刑罰,吏民敬信,蝗不入境。
河南尹袁安疑不實9,使部掾肥親按行之10,恭随親行阡陌11,坐桑樹下,雉止其旁12。
有小兒,親曰:『兒何不擊雉?』曰:『将雛13。
』親起曰:『蟲不入境14,一異;化及鳥獸,二異;豎子懷仁15,三異。
久留非優賢。
』請還。
是年,嘉禾生縣庭。
安美其治,以狀上之。
征博士、侍中16,車駕每出,恭常陪乘。
上顧問民政,無所隐諱。
故能遺愛,自古祠享來今矣。
1太山東平地:太山以東的平地。
2武陵城:在今鄭州市東。
3中陽城:在今鄭州市東,武陵北。
4鄭釐侯:《史記·魏世家·索隐》引《竹書紀年》記述:魏惠王十四年(前三五六),“魯恭侯、宋桓侯、衛成侯、鄭釐侯來朝”,又稱,“鄭釐侯者,韓昭侯也”。
韓哀侯滅鄭,遷都于鄭,因此韓國又稱鄭國。
韓昭侯是哀侯孫,當時尚未稱王。
昭侯為何又稱釐侯,不詳。
5伯禽城:伯禽,周初周公旦的長子,周公東征平定武庚三監之亂後,封伯禽為魯侯,管治東方泰山以南古奄國之地,即今山東省曲阜市。
伯禽從周本土前往封國時,經過此地,留下伯禽城地名。
6魯恭:東漢名臣,漢章帝建初年間(七六至八四)任中牟縣令。
7右扶風:魯恭是右扶風平陵縣人。
右扶風,漢朝京畿地方行政區之一,管轄長安以西十餘縣,三國以後改稱作扶風郡。
漢平陵縣在今陝西省鹹陽市西北。
8掾(yuàn):漢朝大臣、地方長官的副官、佐吏通稱為掾,通常由大臣、長官自行選任(辟舉)。
漢朝官場重視“門生”、“故吏”,某人被某大臣辟舉為其掾屬,便被視為該大臣的故吏,門生、故吏往往結成政治派系。
9袁安: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商水)人。
世代學習《孟氏易》,舉孝廉出仕,先後任河南尹等要職,官至司徒。
漢和帝時期與權勢顯赫的外戚窦憲抗衡,為士林敬重,門生、故吏遍天下。
袁安子孫顯貴,連續四代人曾任職太尉、司徒、司空(合稱“三公”,相當于宰相),有“四世三公”的美譽。
曾孫袁紹、袁術,為漢末群雄領袖。
10部掾:河南尹屬下的屬吏。
肥親:人名,姓肥名親。
11阡陌(qiānmò):田間小路。
12雉(zhì):野雉,善走而不能久飛,雄雉尾長,羽毛鮮豔;雌雉體型較小,尾短,羽毛黃褐色。
13雛:哺育雛鳥。
14蟲:指前文的蝗蟲。
15豎子:小孩。
16博士:戰國時已有博士官職,秦朝有博士七十人,掌管古今史事以及諸子典籍,備皇帝詢問。
秦焚書後是否仍有此官職,未見明确記載。
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在太學傳授《易》、《書》、《詩》、《禮》、《春秋》五經,每經設一博士。
直至清朝,國子監仍有此官。
譯文 又往東北流,太水注入。
太水發源于太山東面的平地,《山海經》說:“太水出于太山的向陽山坡,而往東南流,注入役水。
”民間稱之為禮水。
禮水往東流,經過武陵城的西面,又往東北流,注入承水。
承水又往東北
《漢書·曹參傳》記述:“在昆陽擊敗羽嬰,追到葉地,回軍攻打武強,随即又打到荥陽。
”薛瓒說“查證武強城在陽武縣”,就是指這座城。
漢高帝六年(前二○一),分封騎将莊不識于武強,立為侯國。
水又繼續往東北流,往左方注入渠水。
彙流處稱為不家水口。
另一支向東流,又折向南,往東南注入白溝。
賞析與點評 管城就是現代的鄭州市中心,西周初曾經是周武王的弟弟管叔的封國,監視殷朝遺民,武王逝世之後,兒子成王年幼,武王另一位弟弟周公旦攝政,管叔不服,聯同殷朝王子武庚起兵反叛,周公領兵東征,經過三年苦戰,滅武庚,誅管叔,平定東方。
春秋時,管國故地是鄭國城邑,後世設立管城縣,唐朝以後隸屬鄭州。
近代修築鐵路,貫通南北的京廣線,及橫貫東西的隴海線在鄭州交會,鄭州市的地位日益重要,在一九五四年取代開封成為河南省的省會。
清池水、清人城、七虎澗水 【】注渠水又東,清池水注之。
水出清陽亭西南平地,東北流,徑清陽亭南,東流,即故清人城也。
《詩》所謂『清人在彭』1,彭為高克邑也2。
故杜預《春秋釋地》雲『中牟縣西有清陽亭』是也。
清水又屈而北流,至清口澤,七虎澗水注之。
水出華城南岡,一源兩派,津川趣别,西入黃雀溝,東為七虎溪,亦謂之為華水也。
1清人在彭:語出《詩經·鄭風·清人》。
清,春秋時鄭邑,在今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西;彭,鳆河邊上鄭國地名。
《清人》詩描寫駐守鄭國邊境彭地的清邑兵士軍紀敗壞,無所事事,諷刺主将高克玩忽職守。
2高克邑:高克,鄭國大夫,鄭文公命他率軍駐紮鳆河邊上,久而不輪換,軍心渙散。
高克邑,指高克駐守的城邑。
譯文 渠水又往東流,清池水注入。
清池水發源于清陽亭西南的平地,往東北流,經過清陽亭南,往東流,這是從前的清人城。
《詩經》說“清人在彭”,彭是高克的食邑。
因此杜預《春秋釋地》所言“中牟縣西有清陽亭”,就是此地。
清水又折而向北流,至清口澤,七虎澗水注入。
七虎澗水發源于華城南岡,同一源頭而分為兩道水流,水流向不同方向,西流的注入黃雀溝,東流的是為七虎溪,亦稱之為華水。
賞析與點評 渠水(鴻溝運河)是人工水道,必須沿途引入水源,以下的清池水、七虎溪、紫光澗等,都是鴻溝的水源。
紫光澗、棐林、苑陵故城 【】注又東北流,紫光溝水注之。
水出華陽城東北,而東流,俗名曰紫光澗。
又東北注華水。
華水又東徑棐城北1,即北林亭也。
《春秋》文公與鄭伯宴于棐林2,子家賦《鴻雁》者也3。
《春秋》宣公元年,諸侯會于棐林以伐鄭,楚救鄭,遇于北林。
服虔曰:『北林,鄭南地也。
』京相璠曰:『今荥陽苑陵縣有故林鄉4,在新鄭北,故曰北林也。
』餘按林鄉故城,在新鄭東如北七十許裡5,苑陵故城在東南五十許裡,不得在新鄭北也。
考京、服之說,并為疏矣。
杜預雲:『荥陽中牟縣西南,有林亭,在鄭北。
』今是亭南去新鄭縣故城四十許裡,蓋以南有林鄉亭,故杜預據是為北林,最為密矣6。
又以林鄉為棐,亦或疑焉。
諸侯會棐,楚遇于此,甯得知不在是而更指他處也?積古之傳,事或不謬矣。
1棐(fěi):輔助的意思。
棐城、棐林是地名。
2“《春秋》”句:文公,指魯文公;鄭伯,指鄭穆公。
《春秋·文公十三年》經文:“十有二月己醜,公及晉侯盟;公還自晉,鄭伯會公于棐。
”《左傳》記述聚會情況:“公還,鄭伯會公于棐,亦請平于晉,公皆成之(之前,鄭親楚,與霸主晉國關系惡劣,鄭穆公委托魯文公傳達鄭與晉和解的信息,文公達成任務)。
鄭伯與公宴于棐,子家賦《鴻雁》。
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
’文子賦《四月》。
子家賦《載馳》之四章。
文子賦《采薇》之四章。
鄭伯拜,公答拜。
” 3子家:春秋時鄭國的執政大臣,即公子歸生。
《鴻雁》:《詩經·小雅·鴻雁》詩,詠歎鴻雁遠征飛鳴,不暇休息。
子家詠這首詩,寓意感謝魯文公為鄭晉和解奔走辛勞。
4荥陽苑陵縣:秦縣,隸屬颍川郡;漢朝改屬河南郡,魏晉改屬新設置的荥陽郡,至唐初廢。
故城遺址位于今新鄭市龍王鄉古城師村。
5東如北:即東面偏北。
6密:精密、确切。
譯文 渠水又往東北流,紫光溝水注入。
紫光溝水發源于華陽城東北,向東而流,民間稱為紫光澗。
又往東北注入華水。
華水又往東經過棐城北,也就是北林亭。
《春秋》記述文公與鄭伯在棐林宴會,子家賦詠《詩經·鴻雁》就在此地。
《春秋》記述:宣公元年,諸侯在棐林會師,讨伐鄭國,楚國救鄭,兩軍在北林相遇。
服虔注說:“北林,在鄭國南部。
”京相璠說:“今荥陽郡苑陵縣有從前的林鄉,在新鄭北,因此稱為北林。
”我查核林鄉故城位置,在新鄭之東偏北七十多裡,而苑陵故城在東南五十多裡,不可能在新鄭之北。
經考核,京、服兩人的說法,都有缺失。
杜預說:“荥陽郡中牟縣西南,有林亭,在鄭北。
”現今這亭南方距離新鄭縣故城四十餘裡,由于南有林鄉亭,杜預據此稱為北林,最為确切。
又把林鄉稱為棐,亦有可疑之處。
諸侯在棐會師,與楚軍在該處相遇,怎能确知不在此地而更指别處?自古以來延續的說法,事情或許沒有錯誤。
賞析與點評 古代經史提及的一些地名,後世人不知道确切位置,不同的注釋家往往各有說法,郦道元在《水經注》中,經常指出前代注釋家的錯誤。
鹿台南岡、期水、白溝水、承水 【】注又東北徑鹿台南岡,北出為七虎澗,東流,期水注之。
水出期城西北平地,世号龍淵水。
東北流,又北徑期城西,又北與七虎澗合,謂之虎溪水。
亂流東注,徑期城北,東會清口水。
司馬彪《郡國志》曰『中牟有清口水』1,即是水也。
清水又東北,白溝水注之。
水有二源:北水出密之梅山東南,而東徑靖城南,與南水合。
南水出太山2,西北流至靖城南,左注北水,即承水也3。
《山海經》曰『承水出太山之陰,東北流,注于役水』者也,世亦謂之靖澗水。
1司馬彪:西晉皇族,司馬懿的侄孫,曾撰寫《九州春秋》一書,記述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情況。
又彙集群書,著成《續漢書》八十卷,但南朝範晔《後漢書》通行之後,彪書散佚,而範書沒有志(正史記述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的篇章),梁朝人劉昭注《後漢書》時,把彪書的十篇志并入,得以保存。
2太山:山名。
3承水:今《河南省地圖集·鄭州市區圖》有潮河,或許相當于承水,或下文之大水。
譯文 又往東北流,經過鹿台南岡,向北流出為七虎澗,往東流,期水注入。
期水發源于期城西北的平地,民間稱為龍淵水。
向東北方流,又往北流,經過期城的西面,又往北流,與七虎澗彙合,稱為虎溪水。
水道錯亂,向東流去,經過期城北面,向東與清口水相會。
司馬彪《郡國志》說“中牟縣有清口水”,就是這條水道。
清水又往東北流,白溝水注入。
白溝水有兩個源頭:北源之水出于密縣的梅山東南,向東流,經靖城南,與南水彙合;南源之水出于太山,往西北流,至靖城縣南,左方注入北源之水,這就是承水。
《山海經》說“承水發源于太山北面山坡,向東北流,注入了役水”,民間也稱之為靖澗水。
賞析與點評 鴻溝運河穿越水道縱橫的平原,沿運河有不少溪流彙入,因此河道有充足的水源供舟船通航。
但千餘年來水道變遷,《水經注》所記諸小水,名稱和水道已有不少變化,不能确知相當于現代哪一水道。
中陽城、伯禽城、白溝、魯恭廟 【】注又東北流,太水注之。
水出太山東平地1,《山海經》曰:『太水出于太山之陽,而東南流注于役水。
』世謂之禮水也。
東北徑武陵城西2,東北流,注于承水。
承水又東北入黃甕澗,北徑中陽城西3。
城内有舊台甚秀,台側有陂池,池水清深。
澗水又東,屈徑其城北。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鄭釐侯來朝中陽』者也4。
其水東北流,為白溝,又東北徑伯禽城北5,蓋伯禽之魯往徑所由也。
屈而南流,東注于清水,即潘嶽《都鄉碑》所謂自中牟故縣以西,西至于清溝,指是水也。
亂流東徑中牟宰魯恭祠南6。
漢和帝時,右扶風魯恭7,字仲康,以太尉掾遷中牟令8。
政專德化,不任刑罰,吏民敬信,蝗不入境。
河南尹袁安疑不實9,使部掾肥親按行之10,恭随親行阡陌11,坐桑樹下,雉止其旁12。
有小兒,親曰:『兒何不擊雉?』曰:『将雛13。
』親起曰:『蟲不入境14,一異;化及鳥獸,二異;豎子懷仁15,三異。
久留非優賢。
』請還。
是年,嘉禾生縣庭。
安美其治,以狀上之。
征博士、侍中16,車駕每出,恭常陪乘。
上顧問民政,無所隐諱。
故能遺愛,自古祠享來今矣。
1太山東平地:太山以東的平地。
2武陵城:在今鄭州市東。
3中陽城:在今鄭州市東,武陵北。
4鄭釐侯:《史記·魏世家·索隐》引《竹書紀年》記述:魏惠王十四年(前三五六),“魯恭侯、宋桓侯、衛成侯、鄭釐侯來朝”,又稱,“鄭釐侯者,韓昭侯也”。
韓哀侯滅鄭,遷都于鄭,因此韓國又稱鄭國。
韓昭侯是哀侯孫,當時尚未稱王。
昭侯為何又稱釐侯,不詳。
5伯禽城:伯禽,周初周公旦的長子,周公東征平定武庚三監之亂後,封伯禽為魯侯,管治東方泰山以南古奄國之地,即今山東省曲阜市。
伯禽從周本土前往封國時,經過此地,留下伯禽城地名。
6魯恭:東漢名臣,漢章帝建初年間(七六至八四)任中牟縣令。
7右扶風:魯恭是右扶風平陵縣人。
右扶風,漢朝京畿地方行政區之一,管轄長安以西十餘縣,三國以後改稱作扶風郡。
漢平陵縣在今陝西省鹹陽市西北。
8掾(yuàn):漢朝大臣、地方長官的副官、佐吏通稱為掾,通常由大臣、長官自行選任(辟舉)。
漢朝官場重視“門生”、“故吏”,某人被某大臣辟舉為其掾屬,便被視為該大臣的故吏,門生、故吏往往結成政治派系。
9袁安: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商水)人。
世代學習《孟氏易》,舉孝廉出仕,先後任河南尹等要職,官至司徒。
漢和帝時期與權勢顯赫的外戚窦憲抗衡,為士林敬重,門生、故吏遍天下。
袁安子孫顯貴,連續四代人曾任職太尉、司徒、司空(合稱“三公”,相當于宰相),有“四世三公”的美譽。
曾孫袁紹、袁術,為漢末群雄領袖。
10部掾:河南尹屬下的屬吏。
肥親:人名,姓肥名親。
11阡陌(qiānmò):田間小路。
12雉(zhì):野雉,善走而不能久飛,雄雉尾長,羽毛鮮豔;雌雉體型較小,尾短,羽毛黃褐色。
13雛:哺育雛鳥。
14蟲:指前文的蝗蟲。
15豎子:小孩。
16博士:戰國時已有博士官職,秦朝有博士七十人,掌管古今史事以及諸子典籍,備皇帝詢問。
秦焚書後是否仍有此官職,未見明确記載。
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在太學傳授《易》、《書》、《詩》、《禮》、《春秋》五經,每經設一博士。
直至清朝,國子監仍有此官。
譯文 又往東北流,太水注入。
太水發源于太山東面的平地,《山海經》說:“太水出于太山的向陽山坡,而往東南流,注入役水。
”民間稱之為禮水。
禮水往東流,經過武陵城的西面,又往東北流,注入承水。
承水又往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