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水(卷二十二)

關燈
流入黃甕澗,向北流,經過中陽城的西面。

    城内有舊台相當壯觀,台側有陂池,池水又深又清澈。

    澗水又向東流,轉彎經過城北。

    《竹書紀年》記述“梁惠成王十七年,鄭釐侯來中陽城朝拜”,就是這地方。

    這條水道向東北流,稱為白溝,又往東北經過伯禽城北,伯禽城是因為伯禽前往魯國途中在此路過而得名。

    白溝轉彎向南流,往東注入清水,潘嶽《都鄉碑》所謂“自中牟舊縣以西,往西流注于清溝”,指的就是這條水道。

     水道散亂往東流,經過中牟縣令魯恭的祠廟南面。

    漢和帝時,右扶風人魯恭,字仲康,以太尉掾遷任中牟縣令,他施政特别注重道德教化,不常用刑罰,吏民對他尊敬信賴,連蝗蟲也不入境損害。

    (魯恭的上司)河南尹袁安懷疑這不是事實,派下屬掾吏肥親巡視查察,魯恭伴随肥親在田野阡陌上步行,坐在桑樹下休息,有雉雞停在兩人身旁,有個小孩走近,肥親對他說:“小孩,你為何不捕捉雉雞?”回答說:“它快要養育雛鳥。

    ”肥親起立說:“蝗蟲沒有入境,一異;德化及于鳥獸,二異;小孩有仁愛之心,三異。

    我在這裡逗留太久,對賢人太不優禮了。

    ”要求停止查核,還郡複命。

    這一年,縣府的天井中生出茂盛的禾穗。

    袁安贊賞魯恭的治績,把情況報告朝廷。

    于是征拜魯恭為博士、侍中,皇上的車駕每次出巡,魯恭經常在禦車上陪乘。

    皇上向他顧問民政,完全沒有隐諱。

    因此受到百姓愛戴,自古至今一直有祭祀他的祠廟。

     賞析與點評 鴻溝運河流經新鄭與大梁之間,沿線有不少古迹,郦道元引述了東漢一位清廉愛民父母官的故事。

     博浪亭 【】注清溝水又東北徑沈清亭,疑即博浪亭也1。

    服虔曰:『博浪,陽武南地名也2。

    』今有亭,所未詳也。

    曆博浪澤,昔張良為韓報仇于秦,以金椎擊秦始皇,不中,中其副車于此。

    又北分為二水,枝津東注清水。

    清水自枝流北注渠,謂之清溝口。

     1“清溝水”兩句:郦道元未能肯定,可知北魏後期,秦博浪沙、博浪亭已湮沒難尋。

     2陽武南:指秦陽武縣南部。

    漢分陽武南部、渠水(鴻溝)以南設立武強、中牟兩侯國,博浪沙應在其中一國境内,其後武強國除,中牟改為縣。

     譯文 清溝水又往東北流,經過沈清亭,這可能就是博浪亭。

    服虔說:“博浪,是陽武縣南的地名。

    ”現在有亭,但不知道是否就是這亭。

    清溝水流經博浪澤,從前張良為韓國被滅而向秦報仇,用鐵錘投擊秦始皇,擊不中,誤中副車,事件就發生在此地。

    清溝水又向北流,分為兩支,分支的水道向東流,注入清水。

    清水自支流往北注入渠水,這裡稱為清溝口。

     賞析與點評 鴻溝運河流經的博浪亭,因張良在這地方埋伏行刺秦始皇而名留後世。

    據《水經注》此條所記,博浪亭在陽武縣南,清水注入鴻溝附近,即在今鄭州以東。

    但兩千年地理變遷,縣境的分割,縣城的遷徙,秦博浪亭早已湮沒,唐朝以後,有好事者在陽武縣新遷徙的縣城旁設立博浪沙景點,立碑建亭,供遊人憑吊懷古。

    一九五三年,陽武縣與原武縣合并,改稱原陽縣,縣城即唐陽武縣,古博浪沙景點在此。

     官渡水 【】注渠水又左徑陽武縣故城南,東為官渡水,又徑曹太祖壘北。

    有高台,謂之官渡台,渡在中牟1,故世又謂之中牟台。

    建安五年,太祖營官渡,袁紹保陽武。

    紹連營稍前,依沙堆為屯,東西數十裡。

    公亦分營相禦,合戰不利。

    紹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以逼壘,公亦起高台以捍之,即中牟台也。

    今台北土山猶在,山之東悉紹舊營,遺基并存。

    渠水又東徑田豐祠北2,袁本初慚不納其言3,害之。

    時人嘉其誠謀,無辜見戮,故立祠于是,用表袁氏覆滅之宜矣。

     1中牟:漢高祖分秦朝陽武縣東南部為中牟侯國,封功臣單父(shànfǔ)聖為中牟侯,武帝時國除為縣。

     2田豐:袁紹謀士,字元皓,巨鹿(漢郡名,今河北巨鹿縣一帶)人,為人剛直犯上,曾多次向袁紹進言而不被采納,後在官渡之戰時極力谏阻袁紹征伐曹操,被袁紹下令監禁。

    袁紹戰敗後,聽信讒言處死田豐。

     3袁本初:袁紹字本初。

     譯文 渠水又向左經過陽武縣故城南,東流稱為官渡水,又流經曹太祖壘北面。

    這裡有一座高台,稱為官渡台,渡口在中牟縣,因此民間稱之為中牟台。

    建安五年(二〇〇),太祖曹操在官渡紮營,袁紹守住陽武。

    袁紹互相連結的兵營逐漸向前移動,靠着沙堆駐紮,由東往西連綿數十裡。

    曹公也分拆部隊抵禦,兩軍交戰不利。

    袁紹向前推進至官渡岸邊,築起土山和地道向曹軍營壘逼近,曹公亦築起高台抵禦他,這就是中牟台。

    現今台的北方仍有土山存在,山的東面全是袁紹的兵營,殘留的基址仍在。

    渠水又向東流,經過田豐祠的北面,袁本初不采納他的意見,戰敗後,非常羞愧,竟把田豐殺了。

    當時人稱贊田豐有真知卓謀,卻無辜被殺,因此在這裡為他建立祠廟,借此表達袁氏的覆滅是咎由自取。

     賞析與點評 官渡水從鴻溝運河分出,東漢末,曹操與控制河北的群雄共主袁紹展開生死決戰,隔官渡水對峙,最後曹操獲勝,官渡成為名重千古的古戰場。

     役水、苑陵縣故城、山民城、酢溝、八丈溝 【】注又東,役水注之。

    水出苑陵縣西、隙候亭東。

    世謂此亭為郄城,非也,蓋隙、郄聲相近耳。

    中平陂,世名之埿泉也,即古役水矣。

    《山海經》曰:『役山,役水所出,北流注于河。

    』疑是水也。

    東北流徑苑陵縣故城北、東北流徑焦城東1、陽丘亭西,世謂之焦溝水。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孫壯率師伐鄭。

    圍焦城,不克』,即此城也。

    俗謂之驿城,非也。

    役水自陽丘亭東流,徑山民城北,為高榆淵。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孫壯率師城上枳2、安陵、山民』者也。

    又東北為酢溝3,又東北,魯溝水出焉。

    役水又東北,埿溝水出焉。

    又東北為八丈溝,又東,清水枝律注之,水自沈城東派,注于役水。

     1焦城:地名,在今鄭州市東。

     2上枳(zhǐ):地名,在今鄭州市東。

     3酢(zuò)溝:水道名,在今鄭州市東。

     譯文 渠水又向東流,役水注入。

    役水發源于苑陵縣西、隙候亭的東面。

    民間稱為郄亭,并不正确,這是由于隙、郄讀音相近而有誤。

    中平陂,民間稱之為埿泉,這就是古代的役水。

    《山海經》說:“役山,是役水的出處,役水向北流注入黃河。

    ”可能就是指這條水道。

    這條水道向東北流,經過苑陵縣舊城的北方,向東北方流經焦城的東面、陽丘亭的西面,民間稱之為焦溝水。

    《竹書紀年》記載“梁惠成王十六年(前三五四),秦公孫壯率領大軍讨伐鄭國,圍攻焦城,不能攻陷”,就是這座城。

    民間稱之為驿城,并不正确。

    役水從陽丘亭向東流,經過山民城北面,就到了高榆淵。

    《竹書紀年》記載:“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孫壯率領大軍修築上枳、安陵、山民等城。

    ”役水又向東北流,稱為酢溝,又向東北流,魯溝水從這裡分出。

    役水又向東北流,埿溝水從這裡分出。

    又向東北流,是為八丈溝,又向東流,清水的分支水道注入,水道從沈城往東分出,注入役水。

     賞析與點評 鴻溝是人工水道,引入了不少水源,各水源名稱不一,鴻溝也因不同水源的注入而另有名稱,讀史者難免混淆,《水經注》追源溯流,一一梳理。

     沫山、沫水、曹公壘、中牟 注役水又東徑曹公壘南1,東與沫水合。

    《山海經》雲:『沫山,沫水所出,北流注于役。

    』今是水出中牟城西南,疑即沫水也。

    東北流,徑中牟縣故城西2,昔趙獻侯自耿都此3,班固雲:『趙自邯鄲徙焉。

    』趙襄子時,佛肸以中牟叛4,置鼎于庭,不與己者烹之,田英将褰裳赴鼎處也5。

    薛瓒注《漢書》雲:『中牟在春秋之時,為鄭之堰也。

    及三卿分晉,則在魏之邦土。

    趙自漳北,不及此也。

    』《春秋傳》曰:『衛侯如晉,過中牟。

    』非衛适晉之次也6。

    《汲郡古文》曰:『齊師伐趙東鄙7,圍中牟。

    』此中牟不在趙之東也。

    按中牟當在漯水之上矣。

    按《春秋》:『齊伐晉夷儀8,晉車千乘在中牟。

    衛侯過中牟,中牟人欲伐之。

    衛褚師圃亡在中牟,曰:「衛雖小,其君在,未可勝也。

    ’齊師克城而驕,遇之必敗。

    」乃敗齊師。

    』服虔不列中牟所在。

    杜預曰:『今荥陽有中牟,回遠,疑為非也。

    』然地理參差,土無常域,随其強弱,自相吞并,疆裡流移,甯可一也?兵車所指,徑纡難知。

    自魏徙大梁,趙以中牟易魏。

    故趙之南界,極于浮水,匪直專漳也9。

    趙自西取後止中牟。

    齊師伐其東鄙,于宜無嫌10,而瓒徑指漯水,空言中牟所在,非論證也。

    漢高帝十一年,封單父聖為侯國。

     1曹公壘:曹操與袁紹兩軍在官渡隔水對峙,曹軍所建的營壘。

     2中牟縣:今河南省鄭州市東有中牟縣,其地位于戰國時韓、魏兩國交界,漢高祖時設置中牟侯國,後國除為縣。

    戰國初年趙國曾都中牟,但趙國領土在黃河以北,與今黃河以南的鄭州市中牟縣距離甚遠,趙國不可能在此地建都,經學者考證,趙都中牟同名異地,應在今河南省北部鶴壁市。

     3趙獻侯:戰國初年趙國君主,名浣。

    當時趙國尚未稱王,死後稱趙獻子,其後其子趙烈侯稱侯,追谥其父為趙獻侯。

    耿:地名,古代有多處城邑名耿,其中一處在今河南省溫縣東,商王祖乙把國都從相遷到邢,邢古代讀音與耿相同,又寫成耿。

    其後盤庚自耿遷都到殷,即今河南省安陽市殷墟。

     4佛肸(bìxī):人名,春秋時晉國趙氏的家臣,與孔子同時。

    出任中牟的縣宰,其後據中牟城叛變,邀請孔子輔助。

    《論語·陽貨》記錄此事: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

    有是言也。

    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譯文:佛肸邀請孔子,孔子有意前往。

    子路說:“我聽您以前說過:‘做壞事的人那地方,君子不會前去。

    ’佛肸占據中牟反叛,您卻要去,怎麼解釋?”孔子說:“對,我說過。

    沒聽說過堅硬的東西嗎?磨也磨不壞;沒聽說過潔白的東西嗎?染也染不黑。

    我豈能像個葫蘆瓜,隻挂起來而不讓人吃呢?”)《古列女傳》記載了一則趙襄子指斥佛肸母親教子無方、她據理反駁的話:“今妾之子少而不慢,長又能使,妾何負哉!妾聞之,子少則為子,長則為友,夫死從子。

    妾能為君長子,君自擇以為臣,妾之子與在論中,此君之臣,非妾之子。

    君有暴臣,妾無暴子,是以言妾無罪也。

    ”意思是我自幼把兒子教育成材,你因為他的才能任用他,可知并非我教子無方。

    兒子長大了,我隻能當他是朋友,丈夫死了我隻可以跟着兒子生活。

    是你選擇他為臣,他反叛了,豈是我的罪過。

    其中“夫死從子”一語,被後世一些人斷章取義,作為古代中國婦女沒有地位的證據。

     5褰(qiān)裳:裳,本義是套褲;褰裳,指夏天赤裸上身隻穿短褲。

    《禮記·曲禮上》:“暑無褰裳。

    ”唐白居易《夏日閑放》詩:“時暑不出門,亦無賓客至。

    靜室深下簾,小庭新掃地。

    褰裳複岸帻,閑傲得自恣。

    ” 6适:前往。

    次:接近、旁邊。

     7鄙:邊境。

     8夷儀:地名,位置不詳。

     9匪:并非。

     10嫌:矛盾、沖突。

     譯文 役水又向東流,經過曹公壘的南面,東面與沫水會合。

    《山海經》說:“沫山,是沫水的發源之處,沫水往北流注入役水。

    ”現今這條水道發源于中牟城西南,可能就是沫水。

    役水往東北流,經過中牟縣故城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