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溝水(卷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
3鄢:古縣名。
4獲:俘獲。
5食(sì):分給食物。
殺羊食士,即宰羊,把肉分給将士。
6不及:沒有分給。
禦:為主帥駕馬車者。
7羊斟:華元禦者名。
8疇昔:剛才。
為政:指操縱、作主。
9遂禦入鄭:把馬車直接駛入鄭人軍陣之中,禦者把主帥交給敵方。
10楚太子建:楚平王之子,以伍奢、費無極為師傅。
太子建喜歡伍奢,卻讨厭費無極,費無極忌恨太子,在楚平王面前進讒,平王命太子建出守城父(在今安徽省亳州市),次年,費無極又誣陷太子建謀反。
平王派人往城父拘拿太子,太子與伍奢的次子伍員出奔,逃往鄭國。
伍奢和長子伍尚都被處死。
太子建在鄭國,不顧伍員的規勸,謀劃奪取鄭國政權,事敗被殺,伍員帶着太子建的兒子熊勝繼續出奔,逃往南方的吳國。
11伍員:即伍子胥。
12蠢:行動緩慢。
譯文 濄水又往東南流,經過陽夏縣的西面,又往東流,經過邈城的北面。
邈城城牆堅固,西面有外城。
濄水又往東流,經過大棘城的南面,這是從前鄢縣的大棘鄉。
《春秋》記述:“宣公二年(前六〇七),宋國大夫華元與鄭國公子歸生在大棘會戰,歸生俘虜了華元。
”《左傳》說:“華元在出戰前宰羊給士兵吃,卻沒有把肉分給為他駕馬車的禦者,将要開戰,禦者羊斟說:‘剛才分羊肉,由你作主;現在的行動,由我作主。
’于是駕駛馬車闖入鄭國軍陣中,華元因此被俘虜。
”這地方後來被楚莊王所兼并。
因此圈稱說:“大棘,是楚地。
有楚太子建的墳墓和伍員的釣台,池沼都存在。
”濄水又往東流,經過安平縣舊城的北面,《陳留風俗傳》說:“大棘鄉,就是從前的安平縣。
當地士民敦厚樸實,很容易統治。
” 賞析與點評 濄水流經的大棘,曾經是古戰場,春秋時宋國大夫華元因為曾經薄待替他駕車的車夫,車夫在戰争中報複,把馬車駛入敵陣。
故事提醒掌握權勢者,要善待身邊的人。
鹿邑 【】注濄水又東徑鹿邑城北1,世謂之虎鄉城,非也,《春秋》之鳴鹿矣。
杜預曰『陳國武平西南,有鹿邑亭』是也。
城南十裡,有《晉中散大夫胡均碑》2,元康八年立。
濄水之北,有《漢溫令許續碑》。
續字嗣公,陳國人也,舉賢良,拜議郎,遷溫令。
延熹中立。
濄水又東徑武平縣故城北。
城之西南七裡許,有《漢尚書虞诩碑》3,碑題雲:『虞君之碑』,『諱诩,字定安,虞仲之後。
為朝歌令、武都大守』。
文字多缺,不複可尋。
按範晔《(後)漢書》:『诩字升卿,陳國武平人,祖為縣獄吏,治存寬恕,嘗曰:「于公為裡門4,子為丞相,吾雖不及于公,子孫不必不為九卿。
」故字诩曰升卿,定安蓋其幼字也。
』魏武王初封于此5,終以武平華夏矣。
1鹿邑:今河南省東部縣名,在河南、安徽兩省交界,古稱鳴鹿、真源、苦縣、谷陽、仙源,相傳是道家、道教始創人老子李耳的家鄉。
2晉中散大夫:西漢時為宮廷侍從官職位,隸屬九卿之一的光祿勳,秩六百石。
無固定員額,也無固定職事,有時承擔傳達聖旨的任務。
東漢用作大臣的加官,隻有秩祿沒有職務。
3虞诩:東漢名臣,漢安帝時,為朝歌(在今河南省湯陰縣西南)縣令,後來遷任武都郡(在今甘肅省南部)太守,平定羌人之亂。
漢順帝時,任司隸校尉,彈劾罷黜宦官中常侍張防。
因觸犯權貴,曾經九次遭到斥責,三次遭受刑罰。
後來官至尚書令。
4于公:西漢丞相于定國之父。
于定國出身低微,其父為獄吏。
裡門:即闾。
古制,聚族裡居,比戶相連,裡中有門,稱為“裡門”。
二十五家為一裡門。
此處為管理裡門的小吏。
5魏武王:指曹操。
曹操第一個爵位是武平侯。
譯文 濄水又往東流,經過鹿邑城的北面,民間稱為虎鄉城,這不正确,這是《春秋》提及的鳴鹿。
杜預說“陳國武平的西南面,有鹿邑亭”,就是這裡。
城南十裡,有《晉中散大夫胡均碑》,元康八年(晉惠帝·二九八)豎立。
濄水的北岸,有《漢溫令許續碑》。
許續别字嗣公,陳國人,取得舉賢良資格,官拜議郎,遷任溫縣縣令。
碑是延熹年間(漢桓帝·一五八至一六七)豎立。
濄水又往東流,經過武平縣故城的北面。
距離武平縣城西南方七裡左右,有《漢尚書虞诩碑》,碑上題字是:“虞君之碑”,“名诩,别字定安,是虞仲的後裔。
曾經任職朝歌縣令、武都郡太守”。
碑上的文字缺損不全,已無法看清楚。
查閱範晔《(後)漢書》的記述說:“虞诩别字升卿,陳國武平縣人,祖父是縣府的獄吏,以寬厚的恕道管治囚犯,曾說:‘于公是裡巷的守門人,兒子成為丞相,我雖然比不上于公,但我的子孫不一定不會成為九卿。
’于是把虞诩的别字改為升卿,定安大概是他幼時的别字。
”魏武王曹操最初的封邑就在這地方,他最終以武力平定華夏。
賞析與點評 濄水流經不少古代名人家鄉,名人的家族為先人立碑紀念,《水經注》記錄了大量碑刻。
老子廟 【】注濄水又北徑老子廟東,廟前有二碑,在南門外。
漢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1,命陳相邊韶撰文2。
碑北有雙石阙3,甚整頓。
石阙南側,魏文帝黃初三年,經谯所勒4;阙北東側,有孔子廟,廟前有一碑,西面,是陳相魯國孔疇建和三年立;北則老君廟,廟東院中,有九井焉。
又北,濄水之側,又有李母廟。
廟在老子廟北,廟前有李母冢,冢東有碑,是永興元年谯令長沙王阜所立。
碑雲:『老子生于曲、濄間。
』 濄水又屈東,徑相縣故城南。
其城卑小實中。
邊韶《老子碑》文雲:『老子,楚相縣人也。
3鄢:古縣名。
4獲:俘獲。
5食(sì):分給食物。
殺羊食士,即宰羊,把肉分給将士。
6不及:沒有分給。
禦:為主帥駕馬車者。
7羊斟:華元禦者名。
8疇昔:剛才。
為政:指操縱、作主。
9遂禦入鄭:把馬車直接駛入鄭人軍陣之中,禦者把主帥交給敵方。
10楚太子建:楚平王之子,以伍奢、費無極為師傅。
太子建喜歡伍奢,卻讨厭費無極,費無極忌恨太子,在楚平王面前進讒,平王命太子建出守城父(在今安徽省亳州市),次年,費無極又誣陷太子建謀反。
平王派人往城父拘拿太子,太子與伍奢的次子伍員出奔,逃往鄭國。
伍奢和長子伍尚都被處死。
太子建在鄭國,不顧伍員的規勸,謀劃奪取鄭國政權,事敗被殺,伍員帶着太子建的兒子熊勝繼續出奔,逃往南方的吳國。
11伍員:即伍子胥。
12蠢:行動緩慢。
譯文 濄水又往東南流,經過陽夏縣的西面,又往東流,經過邈城的北面。
邈城城牆堅固,西面有外城。
濄水又往東流,經過大棘城的南面,這是從前鄢縣的大棘鄉。
《春秋》記述:“宣公二年(前六〇七),宋國大夫華元與鄭國公子歸生在大棘會戰,歸生俘虜了華元。
”《左傳》說:“華元在出戰前宰羊給士兵吃,卻沒有把肉分給為他駕馬車的禦者,将要開戰,禦者羊斟說:‘剛才分羊肉,由你作主;現在的行動,由我作主。
’于是駕駛馬車闖入鄭國軍陣中,華元因此被俘虜。
”這地方後來被楚莊王所兼并。
因此圈稱說:“大棘,是楚地。
有楚太子建的墳墓和伍員的釣台,池沼都存在。
”濄水又往東流,經過安平縣舊城的北面,《陳留風俗傳》說:“大棘鄉,就是從前的安平縣。
當地士民敦厚樸實,很容易統治。
” 賞析與點評 濄水流經的大棘,曾經是古戰場,春秋時宋國大夫華元因為曾經薄待替他駕車的車夫,車夫在戰争中報複,把馬車駛入敵陣。
故事提醒掌握權勢者,要善待身邊的人。
鹿邑 【】注濄水又東徑鹿邑城北1,世謂之虎鄉城,非也,《春秋》之鳴鹿矣。
杜預曰『陳國武平西南,有鹿邑亭』是也。
城南十裡,有《晉中散大夫胡均碑》2,元康八年立。
濄水之北,有《漢溫令許續碑》。
續字嗣公,陳國人也,舉賢良,拜議郎,遷溫令。
延熹中立。
濄水又東徑武平縣故城北。
城之西南七裡許,有《漢尚書虞诩碑》3,碑題雲:『虞君之碑』,『諱诩,字定安,虞仲之後。
為朝歌令、武都大守』。
文字多缺,不複可尋。
按範晔《(後)漢書》:『诩字升卿,陳國武平人,祖為縣獄吏,治存寬恕,嘗曰:「于公為裡門4,子為丞相,吾雖不及于公,子孫不必不為九卿。
」故字诩曰升卿,定安蓋其幼字也。
』魏武王初封于此5,終以武平華夏矣。
1鹿邑:今河南省東部縣名,在河南、安徽兩省交界,古稱鳴鹿、真源、苦縣、谷陽、仙源,相傳是道家、道教始創人老子李耳的家鄉。
2晉中散大夫:西漢時為宮廷侍從官職位,隸屬九卿之一的光祿勳,秩六百石。
無固定員額,也無固定職事,有時承擔傳達聖旨的任務。
東漢用作大臣的加官,隻有秩祿沒有職務。
3虞诩:東漢名臣,漢安帝時,為朝歌(在今河南省湯陰縣西南)縣令,後來遷任武都郡(在今甘肅省南部)太守,平定羌人之亂。
漢順帝時,任司隸校尉,彈劾罷黜宦官中常侍張防。
因觸犯權貴,曾經九次遭到斥責,三次遭受刑罰。
後來官至尚書令。
4于公:西漢丞相于定國之父。
于定國出身低微,其父為獄吏。
裡門:即闾。
古制,聚族裡居,比戶相連,裡中有門,稱為“裡門”。
二十五家為一裡門。
此處為管理裡門的小吏。
5魏武王:指曹操。
曹操第一個爵位是武平侯。
譯文 濄水又往東流,經過鹿邑城的北面,民間稱為虎鄉城,這不正确,這是《春秋》提及的鳴鹿。
杜預說“陳國武平的西南面,有鹿邑亭”,就是這裡。
城南十裡,有《晉中散大夫胡均碑》,元康八年(晉惠帝·二九八)豎立。
濄水的北岸,有《漢溫令許續碑》。
許續别字嗣公,陳國人,取得舉賢良資格,官拜議郎,遷任溫縣縣令。
碑是延熹年間(漢桓帝·一五八至一六七)豎立。
濄水又往東流,經過武平縣故城的北面。
距離武平縣城西南方七裡左右,有《漢尚書虞诩碑》,碑上題字是:“虞君之碑”,“名诩,别字定安,是虞仲的後裔。
曾經任職朝歌縣令、武都郡太守”。
碑上的文字缺損不全,已無法看清楚。
查閱範晔《(後)漢書》的記述說:“虞诩别字升卿,陳國武平縣人,祖父是縣府的獄吏,以寬厚的恕道管治囚犯,曾說:‘于公是裡巷的守門人,兒子成為丞相,我雖然比不上于公,但我的子孫不一定不會成為九卿。
’于是把虞诩的别字改為升卿,定安大概是他幼時的别字。
”魏武王曹操最初的封邑就在這地方,他最終以武力平定華夏。
賞析與點評 濄水流經不少古代名人家鄉,名人的家族為先人立碑紀念,《水經注》記錄了大量碑刻。
老子廟 【】注濄水又北徑老子廟東,廟前有二碑,在南門外。
漢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1,命陳相邊韶撰文2。
碑北有雙石阙3,甚整頓。
石阙南側,魏文帝黃初三年,經谯所勒4;阙北東側,有孔子廟,廟前有一碑,西面,是陳相魯國孔疇建和三年立;北則老君廟,廟東院中,有九井焉。
又北,濄水之側,又有李母廟。
廟在老子廟北,廟前有李母冢,冢東有碑,是永興元年谯令長沙王阜所立。
碑雲:『老子生于曲、濄間。
』 濄水又屈東,徑相縣故城南。
其城卑小實中。
邊韶《老子碑》文雲:『老子,楚相縣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