泿水等(卷三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本篇導讀
《水經注》記載了多條南方的河流,卷三十七就有淹水、葉榆水、夷水、油水、澧水、沅水、泿水等大河,以及流入這些大河的許多支流。
但由于唐、宋以前,南方仍是地廣人稀的煙瘴之地,土著民族部落散居河谷山林之中,開發程度甚低,成為朝廷貶斥官員、流放罪犯的地方。
而南方居民主要是百越部族,散布于廣大的山林、水濱,與中原文化差異甚大。
古代中原人士對南方的情況不甚了解,從流放歸來的官吏、南征還鄉的士兵,以及曾經南下的商旅等人口中得知的信息,多是奇風異俗,處處潛伏危機,使人聞之生畏,但南方的奇珍異寶,又引人入勝。
《水經》經文和郦道元《水經注》對于南方河流的記載,有不少錯誤。
其中泿水的錯誤非常嚴重。
《水經注》所記載的泿水,基本上是現代的珠江水系,據現代的地理知識,珠江是由三大水系彙合而成,三大水系分别是西江、北江和東江,在古番禺(即現代的廣州)一帶分為衆多水道,交錯成珠江三角洲,分流注入珠江口。
《水經》的著者和郦道元都未到過南方,更未涉足珠江流域,因此他們有關南方河流的信息,多是合并不同資料和傳說而成,未經查證,因此《水經》和《水經注》所記述的泿水,與現代所知的珠江水系頗有差異。
現代所知的珠江最大水源是流經廣西的西江,而西江的源頭在雲貴高原,稱為南盤江。
但《水經》和《水經注》所記述的泿水源頭,是今廣西柳州附近的洛清江,洛清江源頭在廣西、湖南交界山區,也就是《水經》的“武陵镡成縣北界沅水谷”,往南流會合柳江之後,在桂平注入西江主流,稱為浔江;往東流,在梧州(古代的蒼梧)會合桂江,開始稱為西江。
桂江的上遊,就是舉世聞名的山水風景區:桂林漓江。
《水經》和《水經注》完全沒有提及柳江以上的水系,可知當時中原人對這一帶的認知仍然模糊不清。
《水經》和《水經注》也無法弄清楚東江與西江的關系,于是依照傳聞,在泿水注入南海之後,卻有“餘水”重新出現,往東再轉往北流,經一千五百裡,再與員水會合,然後再注入南海。
這條“餘水”竟然逆流而上,實在不可想象。
事實上,這條餘水就是現代流經廣東龍川、河源、惠州、東莞的東江。
《水經》和《水經注》所記述的餘水,與員水會合,這條員水,應該就是流經現代潮州的韓江,而韓江的上遊梅江,在龍川附近,與東江隻有一嶺之隔,很可能古代曾經發生過河流改道,而傳聞之中,東江與梅江相通。
經泿水出武陵镡成縣北界沅水谷1,南至郁林潭中縣2,與鄰水合3。
又東至蒼梧猛陵縣為郁溪4;又東至高要縣為大水5;又東至南海番禺縣西6,分為二:其一,南入于海;其一,又東過縣東,南入于海。
其餘水又東至龍川為涅水7,屈北入員水。
員水又東南一千五百裡,入南海。
1泿(yín)水:古代傳說中的南方河流,《山海經·南山經》之中有禱過之山“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
其中有虎蛟,其狀魚身而蛇尾,其音如鴛鴦”。
由于南方偏遠,中原人把嶺南的大河附會為《山海經》提及的泿水。
武陵镡成縣:漢高祖改秦黔中郡為武陵郡,治所在索縣。
漢武陵郡範圍相當于今湖南省西部沅江流域,并延伸至鄰近的湖北、重慶、貴州、廣西一帶。
镡城縣,據《淮南子·人間訓》記述,秦始皇征伐嶺南,派尉屠睢發兵五十萬南下,分為五軍,其中一軍塞镡城之嶺。
镡城縣具體位置不詳,應在湖南、廣西交界山區,東晉時縣廢。
2郁林潭中縣:漢郁林郡相當于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及貴州省相鄰山區,治所為潭中縣,即今柳州市。
3鄰水:漢朝鄰水又稱潭水,相當于今廣西境内的柳江。
4蒼梧:相當于今廣東、廣西交界地區,治所在廣信縣(在今廣西梧州市或廣東封開縣)。
猛陵縣:在廣信縣以西,今廣西藤縣境内。
5高要縣:漢朝隸屬蒼梧郡,今廣東省肇慶市區。
6南海番禺縣:漢南海郡,相當于今廣東省中部及東部,治所在番禺縣,即今廣州市老城中心。
7龍川:秦開嶺南時所設置南海郡四縣(番禺、四會、博羅、龍川)之一,治所在今廣東省龍川縣佗城鎮。
秦末,龍川縣令趙佗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
譯文 泿水的源頭從武陵郡镡成縣北界的沅水谷流出,往南流,到了郁林郡潭中縣,與鄰水會合。
又往東流,到了蒼梧郡猛陵縣,稱為郁溪;又往東流,到了高要縣,稱為大水;又往東流,到了南海郡番禺縣的西面,分為兩條水道:其一,往南流注入大海;其一,又往東流,經過縣城的東面,往南流注入大海。
它延伸的水道又往東流,到了龍川縣稱為涅水,轉彎向北流,彙入員水。
員水又往東南流一千五百裡,注入南海。
泿水源 經泿水出武陵镡成縣北界沅水谷1。
注《山海經》曰『禱過之山,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是也。
經南至郁林潭中縣,與鄰水合。
注水出無陽縣,縣故镡成也。
晉義熙中2,改從今名。
俗謂之移溪,溪水南曆潭中,
但由于唐、宋以前,南方仍是地廣人稀的煙瘴之地,土著民族部落散居河谷山林之中,開發程度甚低,成為朝廷貶斥官員、流放罪犯的地方。
而南方居民主要是百越部族,散布于廣大的山林、水濱,與中原文化差異甚大。
古代中原人士對南方的情況不甚了解,從流放歸來的官吏、南征還鄉的士兵,以及曾經南下的商旅等人口中得知的信息,多是奇風異俗,處處潛伏危機,使人聞之生畏,但南方的奇珍異寶,又引人入勝。
《水經》經文和郦道元《水經注》對于南方河流的記載,有不少錯誤。
其中泿水的錯誤非常嚴重。
《水經注》所記載的泿水,基本上是現代的珠江水系,據現代的地理知識,珠江是由三大水系彙合而成,三大水系分别是西江、北江和東江,在古番禺(即現代的廣州)一帶分為衆多水道,交錯成珠江三角洲,分流注入珠江口。
《水經》的著者和郦道元都未到過南方,更未涉足珠江流域,因此他們有關南方河流的信息,多是合并不同資料和傳說而成,未經查證,因此《水經》和《水經注》所記述的泿水,與現代所知的珠江水系頗有差異。
現代所知的珠江最大水源是流經廣西的西江,而西江的源頭在雲貴高原,稱為南盤江。
但《水經》和《水經注》所記述的泿水源頭,是今廣西柳州附近的洛清江,洛清江源頭在廣西、湖南交界山區,也就是《水經》的“武陵镡成縣北界沅水谷”,往南流會合柳江之後,在桂平注入西江主流,稱為浔江;往東流,在梧州(古代的蒼梧)會合桂江,開始稱為西江。
桂江的上遊,就是舉世聞名的山水風景區:桂林漓江。
《水經》和《水經注》完全沒有提及柳江以上的水系,可知當時中原人對這一帶的認知仍然模糊不清。
《水經》和《水經注》也無法弄清楚東江與西江的關系,于是依照傳聞,在泿水注入南海之後,卻有“餘水”重新出現,往東再轉往北流,經一千五百裡,再與員水會合,然後再注入南海。
這條“餘水”竟然逆流而上,實在不可想象。
事實上,這條餘水就是現代流經廣東龍川、河源、惠州、東莞的東江。
《水經》和《水經注》所記述的餘水,與員水會合,這條員水,應該就是流經現代潮州的韓江,而韓江的上遊梅江,在龍川附近,與東江隻有一嶺之隔,很可能古代曾經發生過河流改道,而傳聞之中,東江與梅江相通。
經泿水出武陵镡成縣北界沅水谷1,南至郁林潭中縣2,與鄰水合3。
又東至蒼梧猛陵縣為郁溪4;又東至高要縣為大水5;又東至南海番禺縣西6,分為二:其一,南入于海;其一,又東過縣東,南入于海。
其餘水又東至龍川為涅水7,屈北入員水。
員水又東南一千五百裡,入南海。
1泿(yín)水:古代傳說中的南方河流,《山海經·南山經》之中有禱過之山“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
其中有虎蛟,其狀魚身而蛇尾,其音如鴛鴦”。
由于南方偏遠,中原人把嶺南的大河附會為《山海經》提及的泿水。
武陵镡成縣:漢高祖改秦黔中郡為武陵郡,治所在索縣。
漢武陵郡範圍相當于今湖南省西部沅江流域,并延伸至鄰近的湖北、重慶、貴州、廣西一帶。
镡城縣,據《淮南子·人間訓》記述,秦始皇征伐嶺南,派尉屠睢發兵五十萬南下,分為五軍,其中一軍塞镡城之嶺。
镡城縣具體位置不詳,應在湖南、廣西交界山區,東晉時縣廢。
2郁林潭中縣:漢郁林郡相當于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及貴州省相鄰山區,治所為潭中縣,即今柳州市。
3鄰水:漢朝鄰水又稱潭水,相當于今廣西境内的柳江。
4蒼梧:相當于今廣東、廣西交界地區,治所在廣信縣(在今廣西梧州市或廣東封開縣)。
猛陵縣:在廣信縣以西,今廣西藤縣境内。
5高要縣:漢朝隸屬蒼梧郡,今廣東省肇慶市區。
6南海番禺縣:漢南海郡,相當于今廣東省中部及東部,治所在番禺縣,即今廣州市老城中心。
7龍川:秦開嶺南時所設置南海郡四縣(番禺、四會、博羅、龍川)之一,治所在今廣東省龍川縣佗城鎮。
秦末,龍川縣令趙佗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
譯文 泿水的源頭從武陵郡镡成縣北界的沅水谷流出,往南流,到了郁林郡潭中縣,與鄰水會合。
又往東流,到了蒼梧郡猛陵縣,稱為郁溪;又往東流,到了高要縣,稱為大水;又往東流,到了南海郡番禺縣的西面,分為兩條水道:其一,往南流注入大海;其一,又往東流,經過縣城的東面,往南流注入大海。
它延伸的水道又往東流,到了龍川縣稱為涅水,轉彎向北流,彙入員水。
員水又往東南流一千五百裡,注入南海。
泿水源 經泿水出武陵镡成縣北界沅水谷1。
注《山海經》曰『禱過之山,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是也。
經南至郁林潭中縣,與鄰水合。
注水出無陽縣,縣故镡成也。
晉義熙中2,改從今名。
俗謂之移溪,溪水南曆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