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溝水(卷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又往東南流,經過荊山的北面,向東面流注。
賞析與點評 濄水的下遊稱為沙水,流經一連串古城,例如城父、山桑、濄陽、龍亢。
北肥水、山桑縣 經又東南至下邳淮陵縣1,入于淮。
注濄水又東,左合北肥水。
北肥水出山桑縣西北澤薮,東南流,左右翼佩數源,異出同歸,蓋微脈涓注耳。
東南流,徑山桑邑南,俗謂之北平城。
昔文欽之封山桑侯2,疑食邑于此。
城東南有一碑,碑文悉破,無驗,惟碑背故吏姓名尚存,熹平元年義士門生沛國蕭劉定興立。
北肥水又東徑山桑縣故城南,俗謂之都亭,非也。
今城内東側,猶有山亭桀立3,陵阜高峻,非洪台所拟。
《十三州志》所謂『山生于邑,其亭有桑,因以氏縣』者也4。
郭城東有《文穆冢碑》,三世二千石5,穆郡戶曹史,征試博士、太常丞6,以明氣候,擢拜侍中、右中郎将,遷九江、彭城、陳留三郡,光和中卒。
故吏涿郡太守彭城呂虔等立。
1下邳(pī):戰國時齊邑,秦時隸屬郯(tán)郡,張良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失敗後,《史記》說:“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在下邳圯上(圯,即橋,音yí)遇一老者,發生流傳千古的取履故事。
漢朝改郯郡為東海郡,東漢明帝設置下邳國,封皇子劉衍為下邳王。
下邳故城即今江蘇省睢甯縣古邳鎮。
淮陵縣:應是睢陵縣之誤。
淮陵、睢陵同為東漢下邳國屬縣,據譚其骧教授主編的《中國曆史地圖集》,淮陵縣在淮河以南,今安徽省明光市;睢陵縣在泗水與淮河會合處。
2文欽:三國時曹魏大将,曹操同鄉,官至前将軍,揚州刺史,封山桑侯。
3桀立:高聳屹立。
4氏:命名。
5三世二千石(dàn):漢朝九卿、郡太守(國相)等高級官員俸祿為每年二千石米糧,因此“二千石”意思是高官。
6太常丞:太常,漢九卿之一,秦名奉常。
負責國家典禮、宗廟禮儀,皇帝親臨祭祀時,太常為副,事重職尊,位列于諸卿之首。
太常丞是太常卿的副手。
譯文 又往東南流,至下邳郡淮陵縣,注入淮水。
濄水又往東流,左方會合北肥水。
北肥水發源于山桑縣西北方的沼澤,往東南流,左右兩方有幾條小水道分别注入,都是微不知名的涓涓細流,源頭不同但最終同歸一水。
北肥水往東南流,經過山桑邑的南面,俗稱北平城。
從前文欽封為山桑侯,食邑可能就是這裡。
城的東南面有一塊石碑,碑文都已損壞,無法辨認了,但碑背刻着的故吏(舊屬吏)姓名還存在,看得出是熹平元年(一七二)義士門生沛國蕭縣人劉定興所立。
北肥水又往東流,經過山桑縣舊城的南面,民間稱為都亭,不正确。
現今城内的東邊,山崗上仍然有一座高高屹立的亭子,山崗陡峻,非一般的大台可以比得上。
《十三州志》所說的:“城中有山,山上有亭,亭旁有桑樹,縣因此得名。
”外城的東面有《文穆冢碑》,文穆的先人,三世擔任過二千石等級的高官,文穆起初是本郡的戶曹史,選拔進京試用為太學博士、太常丞,因懂得氣候變化的規律,升遷為侍中、右中郎将,遷任九江、彭城、陳留三郡太守,光和年間(一七八至一八四)逝世。
石碑由故吏涿郡太守彭城人呂虔等豎立。
賞析與點評 沙水的終點是淮水,沙水注入海水之前,收納了北肥水,北肥水流經山桑邑,山桑邑有豐富的曆史文化,《水經注》記述比較詳細。
瑕陂 【】注北肥水又東,積而為陂,謂之瑕陂。
陂水又東南徑瑕城南。
《春秋左傳》成公十六年,楚師還及瑕,即此城也。
故京相璠曰:『瑕,楚地。
』北肥水又東南徑向縣故城南。
《地理志》曰:『故向國也。
』《世本》曰:『許、州、向、申1,姜姓也,炎帝後。
』京相璠曰:『向,沛國縣,今并屬谯國龍亢也2。
』杜預曰:『龍亢縣東有向城,漢世祖建武十三年,更封富波侯王霸為侯國,即此城也。
俗謂之圓城。
』非。
又東南徑義成南,世謂之楮城,非。
又東入于濄,濄水又東注淮,《經》言『下邳淮陵入淮』,誤矣3。
1“許、州”句:以上數國都是炎帝神農氏後裔,姜姓。
2“向”三句:向縣隸屬于沛國。
秦時設置泗水郡(考古出土有多枚“四川太守”等秦封泥及存世“四川輕車”印章,據此應名為四川郡,因篆書字形相似而誤。
)漢初改為沛郡,東漢為王國,改稱沛國。
曹操分沛國設置谯郡,後為王國,稱為谯國。
3“又東南”至“誤矣”段:漢、晉淮陵縣在淮水以南,不在濄水或泗水入淮處。
譯文 北肥水又往東流,積水為陂池,稱為瑕陂。
陂水又往東南流,經過瑕城的南面。
《春秋左傳》記載:成公十六年(前五七五),楚軍回師途中經過瑕地,就是這城。
因此京相璠說:“瑕,是楚國的地方。
”北肥水又往東南流,經過向縣舊城的南面。
《地理志》說:“這是從前的向國。
”《世本》說:“許、州、向、申,都是姜姓的封國,是炎帝的後裔。
”京相璠說:“向,是沛國的屬縣,現在已合并于谯國的龍亢縣了。
”杜預說:“龍亢縣的東面有向城,漢世祖光武帝建武十三年(三七),改封富波侯王霸為向侯,他的封國就是這座城,俗稱圓城。
”不對。
北肥水又往東南流,過義成的南面,民間稱為楮城,不對。
又往東流,注入濄水,濄水又往東流,注入淮水,《水經》說“在下邳郡淮陵縣注入淮水”,弄錯了。
賞析與點評 瑕陂是北肥水與濄水之間的古代湖泊,湖泊的周圍曾經有多個古代小國,但春秋戰國時一一被強國兼并。
瑕陂附近的水道可能有變遷,所以《水經》經文與郦道元時代的實況有異,郦道元認為《經》文錯了。
賞析與點評 濄水的下遊稱為沙水,流經一連串古城,例如城父、山桑、濄陽、龍亢。
北肥水、山桑縣 經又東南至下邳淮陵縣1,入于淮。
注濄水又東,左合北肥水。
北肥水出山桑縣西北澤薮,東南流,左右翼佩數源,異出同歸,蓋微脈涓注耳。
東南流,徑山桑邑南,俗謂之北平城。
昔文欽之封山桑侯2,疑食邑于此。
城東南有一碑,碑文悉破,無驗,惟碑背故吏姓名尚存,熹平元年義士門生沛國蕭劉定興立。
北肥水又東徑山桑縣故城南,俗謂之都亭,非也。
今城内東側,猶有山亭桀立3,陵阜高峻,非洪台所拟。
《十三州志》所謂『山生于邑,其亭有桑,因以氏縣』者也4。
郭城東有《文穆冢碑》,三世二千石5,穆郡戶曹史,征試博士、太常丞6,以明氣候,擢拜侍中、右中郎将,遷九江、彭城、陳留三郡,光和中卒。
故吏涿郡太守彭城呂虔等立。
1下邳(pī):戰國時齊邑,秦時隸屬郯(tán)郡,張良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失敗後,《史記》說:“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在下邳圯上(圯,即橋,音yí)遇一老者,發生流傳千古的取履故事。
漢朝改郯郡為東海郡,東漢明帝設置下邳國,封皇子劉衍為下邳王。
下邳故城即今江蘇省睢甯縣古邳鎮。
淮陵縣:應是睢陵縣之誤。
淮陵、睢陵同為東漢下邳國屬縣,據譚其骧教授主編的《中國曆史地圖集》,淮陵縣在淮河以南,今安徽省明光市;睢陵縣在泗水與淮河會合處。
2文欽:三國時曹魏大将,曹操同鄉,官至前将軍,揚州刺史,封山桑侯。
3桀立:高聳屹立。
4氏:命名。
5三世二千石(dàn):漢朝九卿、郡太守(國相)等高級官員俸祿為每年二千石米糧,因此“二千石”意思是高官。
6太常丞:太常,漢九卿之一,秦名奉常。
負責國家典禮、宗廟禮儀,皇帝親臨祭祀時,太常為副,事重職尊,位列于諸卿之首。
太常丞是太常卿的副手。
譯文 又往東南流,至下邳郡淮陵縣,注入淮水。
濄水又往東流,左方會合北肥水。
北肥水發源于山桑縣西北方的沼澤,往東南流,左右兩方有幾條小水道分别注入,都是微不知名的涓涓細流,源頭不同但最終同歸一水。
北肥水往東南流,經過山桑邑的南面,俗稱北平城。
從前文欽封為山桑侯,食邑可能就是這裡。
城的東南面有一塊石碑,碑文都已損壞,無法辨認了,但碑背刻着的故吏(舊屬吏)姓名還存在,看得出是熹平元年(一七二)義士門生沛國蕭縣人劉定興所立。
北肥水又往東流,經過山桑縣舊城的南面,民間稱為都亭,不正确。
現今城内的東邊,山崗上仍然有一座高高屹立的亭子,山崗陡峻,非一般的大台可以比得上。
《十三州志》所說的:“城中有山,山上有亭,亭旁有桑樹,縣因此得名。
”外城的東面有《文穆冢碑》,文穆的先人,三世擔任過二千石等級的高官,文穆起初是本郡的戶曹史,選拔進京試用為太學博士、太常丞,因懂得氣候變化的規律,升遷為侍中、右中郎将,遷任九江、彭城、陳留三郡太守,光和年間(一七八至一八四)逝世。
石碑由故吏涿郡太守彭城人呂虔等豎立。
賞析與點評 沙水的終點是淮水,沙水注入海水之前,收納了北肥水,北肥水流經山桑邑,山桑邑有豐富的曆史文化,《水經注》記述比較詳細。
瑕陂 【】注北肥水又東,積而為陂,謂之瑕陂。
陂水又東南徑瑕城南。
《春秋左傳》成公十六年,楚師還及瑕,即此城也。
故京相璠曰:『瑕,楚地。
』北肥水又東南徑向縣故城南。
《地理志》曰:『故向國也。
』《世本》曰:『許、州、向、申1,姜姓也,炎帝後。
』京相璠曰:『向,沛國縣,今并屬谯國龍亢也2。
』杜預曰:『龍亢縣東有向城,漢世祖建武十三年,更封富波侯王霸為侯國,即此城也。
俗謂之圓城。
』非。
又東南徑義成南,世謂之楮城,非。
又東入于濄,濄水又東注淮,《經》言『下邳淮陵入淮』,誤矣3。
1“許、州”句:以上數國都是炎帝神農氏後裔,姜姓。
2“向”三句:向縣隸屬于沛國。
秦時設置泗水郡(考古出土有多枚“四川太守”等秦封泥及存世“四川輕車”印章,據此應名為四川郡,因篆書字形相似而誤。
)漢初改為沛郡,東漢為王國,改稱沛國。
曹操分沛國設置谯郡,後為王國,稱為谯國。
3“又東南”至“誤矣”段:漢、晉淮陵縣在淮水以南,不在濄水或泗水入淮處。
譯文 北肥水又往東流,積水為陂池,稱為瑕陂。
陂水又往東南流,經過瑕城的南面。
《春秋左傳》記載:成公十六年(前五七五),楚軍回師途中經過瑕地,就是這城。
因此京相璠說:“瑕,是楚國的地方。
”北肥水又往東南流,經過向縣舊城的南面。
《地理志》說:“這是從前的向國。
”《世本》說:“許、州、向、申,都是姜姓的封國,是炎帝的後裔。
”京相璠說:“向,是沛國的屬縣,現在已合并于谯國的龍亢縣了。
”杜預說:“龍亢縣的東面有向城,漢世祖光武帝建武十三年(三七),改封富波侯王霸為向侯,他的封國就是這座城,俗稱圓城。
”不對。
北肥水又往東南流,過義成的南面,民間稱為楮城,不對。
又往東流,注入濄水,濄水又往東流,注入淮水,《水經》說“在下邳郡淮陵縣注入淮水”,弄錯了。
賞析與點評 瑕陂是北肥水與濄水之間的古代湖泊,湖泊的周圍曾經有多個古代小國,但春秋戰國時一一被強國兼并。
瑕陂附近的水道可能有變遷,所以《水經》經文與郦道元時代的實況有異,郦道元認為《經》文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