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溝水(卷二十三)

關燈
點評 濄水流經的曆史名人家鄉,還有谯縣,這是名震千古的曹操的老家。

    古代的谯縣,即今日安徽省北部的亳州市,《水經注》記述了多個曹氏族人的墓冢和碑刻。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亳州附近出土了曹操父親曹嵩等人的墓葬,為曹氏家族的背景,提供了實物的線索。

     谯城曹太祖舊宅 【】注城東有曹太祖舊宅,所在負郭對廛1,側隍臨水。

    《魏書》曰:『太祖作議郎2,告疾歸鄉裡,築室城外,春、夏習讀書傳,秋、冬射獵,以自娛樂。

    文帝以漢中平四年生于此3,上有青雲如車蓋,終日乃解。

    』即是處也。

    後文帝以延康元年幸谯,大飨父老,立壇于故宅,壇前樹碑,碑題雲《大飨之碑》。

    碑之東北,濄水南,有谯定王司馬士會冢4。

    冢前有碑,晉永嘉三年立。

    碑南二百許步,有兩石柱,高丈餘,半下為束竹交文,作制極工。

    石榜雲:『晉故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揚州江州諸軍事、安東大将軍、谯定王河内溫司馬公墓之神道。

    』 1負郭:即背靠城牆。

    廛(chán):市廛,集市。

     2太祖:曹操。

     3文帝:曹丕。

     4“谯定王”句:谯定王司馬随,字士會,西晉宗室,司馬懿第六弟司馬防之曾孫,封谯王,谥号為定。

     譯文 谯城東面有曹太祖(曹操)的故居,故居的位置背靠城牆,面向市街,旁倚城隍,前臨水道。

    《魏書》說:“太祖任職議郎,因病告假回鄉,在城外建屋,春、夏研讀經籍史書,秋、冬射獵鍛練武藝,自得其樂。

    文帝曹丕于漢中平四年(一八七)在這裡出生,當時天上有一片車蓋形狀的青雲罩在屋上,一整天後才散去。

    ”就在這地方。

    後來文帝在延康元年(二二〇)駕幸谯郡,擺了盛大的筵席宴請父老,在故居設立祭壇,壇前豎立石碑,碑上題字稱《大飨之碑》。

    碑的東北面,在濄水的南面,有谯定王司馬士會的墓冢。

    冢前有石碑,晉永嘉三年(三〇九)豎立。

    碑的南面二百多步,有兩根石柱,一丈多高,下半部有竹枝互相交叉的花紋,工藝非常精巧。

    石碑的文字說:“晉故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揚州江州諸軍事、安東大将軍、谯定王河内溫司馬公墓之神道。

    ” 賞析與點評 谯縣附近,有不少曹操早年活動的曆史遺址,也有不少曹魏皇室的紀念建築。

     城父縣、龍亢縣 【】注濄水又東南,徑城父縣故城北1,沙水枝分注之。

    水上承沙水于思善縣,世謂之章水,故有章頭之名也。

    東北流徑城父縣故城西,側城東北流,入于濄。

    濄水又東徑下城父北。

    《郡國志》曰『山桑縣有下城父聚』者也2。

    濄水又屈徑其聚東郎山西,又東南屈,徑郎山南,山東有垂惠聚,世謂之禮城。

    袁山松《郡國志》曰『山桑縣有垂惠聚』3,即此城也。

    濄水又東南徑濄陽城北。

    臨側濄水,魏太和中,為濄州治4,以蓋表為刺史5,後罷州立郡,衿帶遏戍。

    濄水又東南徑龍亢縣故城南6,漢建武十三年,世祖封傅昌為侯國。

    故語曰『沛國龍亢至山桑』者也。

    濄水又屈而南流,出石梁,梁石崩褫7,夾岸積石高二丈,水曆其間。

    又東南流,徑荊山北,而東流注也。

     1城父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區城父鎮,春秋時陳國之地。

    戰國時,韓國首都新鄭以南,另有一城父,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東。

     2山桑縣:今安徽省蒙城縣檀城鎮。

    漢光武帝封功臣王常為山桑侯,傳二世,國除為縣。

     3袁山松:一作袁崧,東晉學者,出自名門世族陳郡陽夏袁氏,曾任吳郡太守,五鬥米道首領孫恩起兵作亂,山松被殺于滬渎(今上海黃浦江下遊)。

    袁山松所著《後漢書》百篇,曾被公認為不朽之作,其後被範晔《後漢書》取代。

    上海袁氏奉其為先祖。

     4州治:即豫州治所,州刺史駐節辦公之地。

    刺史,漢官,漢武帝時設置,最初為皇帝使者,奉诏監察指定郡國(國即王國)官吏及地方豪強,以六條問事,無固定治所,監察範圍稱為州(監察首都長安、東都洛陽周圍諸郡者稱為司隸校尉,權力較大),西漢有十三州部。

    至東漢,州刺史逐漸有固定治所,并有權指導地方政務,州演變為地方行政區,東漢黃巾之亂後,部分州刺史改為州牧,擁有地方軍政實權。

     5蓋表:人名,姓蓋名表。

     6龍亢縣:漢朝龍亢縣隸屬沛郡。

    據《三國志》記述,曹操派堂弟曹洪到南方募兵,曹洪在廬江(今安徽省中部)募得上等甲士千餘人,又東到丹楊(今安徽宣城縣)募得數千人,與曹操會師龍亢。

    魏晉時,沛郡龍亢桓氏是名門大姓,東晉權臣桓溫、桓玄父子,祖籍龍亢。

     7梁石:指山梁上的岩石。

    褫(chǐ):剝落。

    梁石崩褫,即山崩。

    《水經注》記錄了這次山崩。

     譯文 濄水又往東南流,經過城父縣故城的北面,沙水的一條分支注入。

    這條支水上遊在思善縣承接沙水,民間稱為章水,因此稱為章頭。

    章水往東北流,經過城父縣舊城的西面,靠着城邊往東北流,注入濄水。

    濄水又往東流,經過下城父的北面。

    《郡國志》說:“山桑縣有村莊名下城父聚。

    ”濄水又轉彎,經過這村莊以東的郎山西面,又往東南轉彎,經過郎山的南面,郎山的東面有村莊名垂惠聚,民間稱為禮城。

    袁山松《郡國志》說“山桑縣有村莊名垂惠聚”’就是這座城。

    濄水又往東南流,經過濄陽城的北面。

    城緊靠着濄水,魏太和年間(魏明帝·二二七至二三二),是濄州的治所,任命蓋表為刺史,後廢州設郡,依水設險防守。

    濄水又往東南流,經過龍亢縣舊城南面,漢朝建武十三年(三七),世祖光武帝分封傅昌,立龍亢為侯國,因此俗語說:“沛國龍亢至山桑。

    ”濄水又轉彎往南流,穿過石橋,石橋已塌毀,兩岸堆積了二丈高的石頭,水在石頭之間流過。

    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