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水(卷十六)

關燈


    ”現在的上西門外沒有其他樓觀的基址,隻有西明門外留下這土台,既廣闊又巍峨,也許這就是平樂觀了。

    又傳說有皇帝的女兒年幼夭逝,埋葬在台的旁邊,因此又稱為皇女台。

    晉灼說:“飛廉,身軀像鹿,頭顱像鳥,頭上生角,有蛇的尾巴,豹的斑紋。

    ”董卓把它銷熔了,用作鑄錢的材料,銅馬則搬移到建始殿的東面台階之下。

    胡人軍隊作亂,此銅馬像也喪失了。

     賞析與點評 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所由皇帝批準興建的佛寺,至今仍在,見證千年興廢。

    白馬寺位于今洛陽市中心以東十五公裡處,其東面不遠,便是漢魏洛陽城遺址。

     國子太學、石經 【】注又東徑國子太學石經北1,《周禮》有國學,教成均之法2。

    《學記》曰3:『古者,家有塾,黨有庠,遂有序,國有學4。

    亦有虞氏之上庠、下庠,夏後氏之東序、西序,殷人之左學、右學,周人之東膠、虞庠。

    《王制》雲』:『養國老于上庠,養庶老于下庠,故有太學、小學,教國之子弟焉,謂之國子。

    』漢魏以來,置太學于國子堂。

     東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镂碑載五經,立于太學講堂前,悉在東側。

    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将堂谿典5,光祿大夫楊賜,谏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飏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

    靈帝許之。

    邕乃自書丹于碑6,使工镌刻,立于太學門外。

    于是後儒晚學,鹹取正焉。

    及碑始立,其觀視及筆寫者,車乘日千餘輛,填塞街陌矣。

    今碑上悉銘刻蔡邕等名。

     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字石經》。

    古文出于黃帝之世,倉颉本鳥迹為字,取其孳乳7相生,故文字有六義焉8。

    自秦用篆書,焚燒先典,古文絕矣。

    魯恭王得孔子宅書9,不知有古文,謂之科鬥書10,蓋因科鬥之名,遂效其形耳。

    言大篆出于周宣之時,史籀創著11。

    平王東遷,文字乖錯,秦之李斯及胡母敬12,又改籀書謂之小篆,故有大篆、小篆焉。

    然許氏《字說》專釋于篆13,而不本古文。

    言古隸之書起于秦代,而篆字文繁,無會劇務,故用隸人之省14,謂之隸書。

    或雲即程邈于雲陽增損者,是言隸者,篆捷也。

    孫暢之嘗見青州刺史傅宏仁說:臨淄人發古冢,得桐棺,前和外隐為隸字,言齊太公六世孫,胡公之棺也。

    惟三字是古,餘同今書,證知隸自出古,非始于秦。

     魏初,傳古文出邯鄲淳15,《石經》古文,轉失淳法。

    樹之于堂西,石長八尺,廣四尺,列石于其下。

    碑石四十八枚,廣三十丈。

    魏明帝又刊《典論》六碑16,附于其次。

    陸機言:『《太學贊》别一碑,在講堂西,下列石龜碑,載蔡邕、韓說、堂谿典等名。

    《太學弟子贊》複一碑,在外門中。

    』今二碑并無。

    《石經》東有一碑,是漢順帝陽嘉元年立,碑文雲:『建武二十七年造,太學年積毀壞,永建六年九月,诏書修太學,刻石記年。

    用作工徒十一萬二千人,陽嘉元年八月作畢。

    』碑南面刻頌,表裡镂字,猶存不破。

    《漢石經》北有晉《辟雍行禮碑》17,是太始二年立,其碑中折。

    但世代不同,物不停故,《石經》淪缺,存半毀幾,駕言永久,諒用怃焉18。

    考古有三雍之文,今靈台、太學,并無辟雍處。

    晉永嘉中,王彌、劉曜入洛19,焚毀二學,尚仿佛前基矣。

     1國子太學:漢武帝在首都長安設立太學,聘名儒講授五經,為王朝中央最高學府,又稱國子學。

    太學生成績優秀者可出仕為官。

    東漢及魏、西晉在洛陽設太學。

    石經:東漢靈帝熹平四年(一七五)開始刻五經于石碑上,至光和六年(一八三)完成,稱為《熹平石經》,立于洛陽太學門前,為中國最早的官方定本儒家經書。

    三國曹魏于正始二年(二四一)又以大篆、小篆、隸書三種字體刻五經于石,稱為《正始石經》或《三體石經》、《三字石經》,刻成《尚書》、《春秋》和部分《左傳》等經文。

    後經多次戰亂,今隻剩殘餘碎片。

     2成均:古代中國的最高學府,不同朝代有不同名稱。

    據說五帝時稱成均,虞舜時稱上庠,周代稱辟雍,漢以後稱太學,隋唐以後稱國子監,相當于近代的國立大學。

     3《學記》:《禮記》其中一篇。

     4《王制》:《禮記》其中一篇。

     5五官中郎将堂谿典:五官中郎将,漢朝官名,負責宮廷警衛;堂谿典,人名,姓堂谿名典。

     6書丹:古人刻碑,先以毛筆蘸朱砂在碑石上書寫碑文,字為紅色,稱為書丹,刻工據此用刀镌刻。

    用朱砂書寫是因為墨汁在光滑的石闆上容易流淌,而且筆畫會收縮失真,朱砂沒有這缺點。

     7孳乳(zīrǔ):本義是繁殖,泛指衍生。

     8六義: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9魯恭王:漢景帝子劉餘,封為魯王,都曲阜,因擴建王宮,拆毀孔子故居時在牆壁中發現大批竹簡書籍。

    劉餘死後谥号為恭王,也作魯共王。

     10科鬥:又寫為蝌蚪,即青蛙幼蟲。

    古文形狀似蝌蚪,故有此俗稱。

     11史籀(zhòu):人名,後世有古代字書名《史籀篇》。

     12胡母敬:人名,姓胡母名敬。

     13《字說》:指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14隸人之省:隸人,指低級小吏;省,簡化筆畫。

     15邯鄲淳:三國魏書法家,名竺,字子叔,一作子淑,一作子禮,文帝黃初時為博士給事中,博學有才,尤精古文大篆、八分隸書,善蒼雅蟲篆。

     16魏明帝又刊《典論》:《典論》為明帝父文帝曹丕所撰有關政治、文化的一部學術論著,全文共有二十二篇,大部分已亡佚,隻存《自叙》、《論文》、《論方術》三篇。

     17辟雍(pìyōnɡ):周天子所設的學府,方形建築,環以圓形水池,正門有便橋,通往池外,其後曆代太學内都有相同建築物,為皇帝親臨講學及舉行與教育有關禮儀的地方,今北京清朝國子監(太學)内仍有辟雍,保存完好。

     18怃(wǔ):失望。

     19“晉永嘉”句:劉曜,南匈奴人,劉淵族子,參與滅西晉戰争,滅晉後鎮守長安。

    劉淵死後乘亂稱帝,都長安。

    但登位後不久,将領石勒叛變自立,中原再陷分裂。

    劉曜提倡儒學,設立學校。

    王彌,東萊郡人,西晉末為南匈奴劉淵大将,參與滅晉。

     譯文 (谷水)又往東流,經過國子太學石經的北面。

    《周禮》記述,“周朝設立國學,教授禮儀法度”。

    《學記》說:“從前,家裡有私塾,小村莊有庠,大村莊有序,國家有學。

    ”也就是帝舜時代的大學上庠、小學下庠,夏朝的大學東序、小學西序,殷朝的大學左學、小學右學,周朝的大學東膠、小學虞庠。

    《王制》說:“把有學識的退休卿士稱為國老,供養于上庠;士人的老者稱為庶老,供養于下庠,分為太學、小學兩個級别,使他們教導國家的年青人,稱之為國子。

    ”漢魏以來,在國子堂設立太學。

     東漢靈帝光和六年(一八三),把五經的經文刻鑿在石碑上,豎立在太學講堂的前面,全都排列在東邊。

    熹平四年(一七五),以大儒蔡邕為首,與五官中郎将堂谿典、光祿大夫楊賜、谏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飏等人,向皇帝上書,請求确定标準的《六經》經文,靈帝批準了。

    于是蔡邕親自把經文以朱砂寫在石碑上,請工匠鑿刻,豎立在太學門外。

    自此之後,後輩的儒生學者,都來閱讀石經,查證正确的經文。

    石碑豎立的初期,到來觀看以及抄寫的人,馬車每日多達千餘輛,阻塞了附近的大街小巷。

    現今碑上都刻着蔡邕等人的姓名。

     魏正始年間(二四〇至二四九),又豎立了古文、篆書、隸書的《三字石經》。

    古文是黃帝時創造出來的,倉颉依據鳥類的足迹造字,其後有所變化和發展,于是有六種造字的規律,稱為六義。

    自從秦朝采用了篆書,焚燒前代的典籍,古文從此失傳。

    魯恭王在孔子故居的牆壁中獲得一批古代書籍,卻不認識這種古文,因為字形彎曲很像蝌蚪,所以稱之為蝌蚪文。

    據說大篆起源于周宣王時期,由史籀所創。

    平王東遷之後,文字的寫法沒有準則,于是秦朝的李斯和胡母敬,把史籀的文字寫法加以改造,稱為小篆,因此有大篆、小篆的分别。

    然而許慎《字說》一書,專門解釋篆文,卻不以古文為依據。

    有人說古代的隸書,起源于秦朝,因為篆字筆畫繁複,不能适應繁忙的政務,所以采用了低級小吏的減省便捷寫法,稱為隸書。

    也有人說隸書是程邈在雲陽增減筆畫,整理文字而形成的,稱之為隸書,是篆書的簡化。

    孫暢之曾聽到青州刺史傅宏仁說,臨淄人發掘古代墓冢,獲得一口桐棺,棺的前端和外側有一些隸書文字,說這是齊太公六世孫胡公的棺柩。

    但隻有三個字是古文,其餘文字的寫法與今文相同,以這文物為證據,得知隸書自古已有,并非從秦朝開始。

     魏初,傳習古文的人都出自邯鄲淳門下,但《石經》上的古文寫法,卻不依照邯鄲淳的标準。

    石經豎立在太學正堂的西邊,每塊石碑高八尺,寬四尺,排列在堂下。

    碑石一共有四十八塊,從頭到尾排開長達三十丈。

    魏明帝又刻制了六塊《典論》碑文,附列在《石經》後面。

    陸機說:“又有另外一塊《太學贊》碑,在講堂的西面,下面有石龜碑座,刻有蔡邕、韓說、堂谿典等人姓名。

    又有一塊《太學弟子贊》碑,在外門中間。

    ”現今兩塊碑都不存在。

    《石經》東面有另一塊碑,是漢順帝陽嘉元年(一三二)所立,碑文說:“建武二十七年(五一)創建太學,經曆多年逐漸毀壞,永建六年九月(一三一),皇上下令重修太學,刻石記年。

    工程耗費人力十一萬二千人,陽嘉元年八月完成。

    ”碑的南面刻着頌辭,正反兩面所刻的字,依然完好無損。

    《漢石經》北面有晉朝的《辟雍行禮碑》,是太(泰)始二年(二六六)所立,已經攔腰折斷了。

    但世代變遷,事物更改,《石經》已經殘缺不全,至今保存下來的已不過半數,永久保存的說法,隻會令人失望。

    查考典籍,古代有辟雍、明堂、靈台,即所謂三雍的記載,現今隻有靈台、太學,卻沒有辟雍所在之地。

    晉永嘉年間(三〇七至三一一),王彌、劉曜攻入洛陽,焚毀靈台、太學兩處學校,而基址遺迹依稀可尋。

     賞析與點評 儒家學說自漢武帝以來都是曆朝思想學術主流,曆朝投放巨大資源,培養為朝廷效力、定國安民的儒生,洛陽城外的漢魏太學,規模宏大,可見當時儒學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