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水(卷七至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左右兩邊有楸樹桐樹,在這裡享受陽光,仰望飛鳥,俯視遊魚,看水中的樹木倒影,水清景秀,身在這美景之中,真有莊子遊濠梁的樂趣,在大自然中,萬物與我融為一體了。
湖水循着引水道,往東流,進入城郭的西邊。
往東流到了曆城的西面,沿城牆邊往北流注入陂塘,陂塘水的上遊,承接東城的曆祀下泉,泉的源頭從地下争相冒出,汩汩有聲。
水往北流,經過曆城的東面,又往北流,水引出成為流杯池,州郡官吏公私宴客,很多是在這地方聚會。
陂水又分為兩條水道,右面的水道往北流出,左面的水道往西流,經過曆城的北面。
西北有一片陂塘,稱為曆水,與泺水會合。
又往北流,曆水的一條支流,源頭出自曆城東面的曆水,往東北流,經過東城西面,往北流出城外,又往北流注入泺水。
泺水又往北流,聽水分出。
泺水又往北流,注入濟水,合流處稱為泺口。
賞析與點評 《孟子》說舜是東夷之人,但沒有說明有何根據。
然而濟水下遊流經的地方,有不少與大舜相關的史迹。
這些大舜史迹的所在地,就在現在山東省會濟南市附近。
濟南是著名的泉城,自古以來,有“家家泉水,戶戶楊柳”的景觀。
郦道元筆下,濟南的大明湖具備滌淨心靈的美景。
華不注山、華泉 【】注濟水又東北,華不注山單椒秀澤1,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2,孤峰特拔以刺天。
青崖翠發,望同點黛。
山下有華泉,故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華泉,華不注山下泉水也。
』《春秋左傳》成公二年,齊頃公與晉郄克戰于鞌3,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4。
逢醜父與公易位5,将及華泉,骖絓于木而止6。
醜父使公下7,如華泉取飲,齊侯以免。
韓厥獻醜父,郄子将戮之8。
呼曰:『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為戮矣。
』郄子曰:『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
』乃免之。
即華水也。
北絕聽渎二十裡,注于濟。
1單椒秀澤:即孤峰挺立,形态秀美。
2虎牙桀立:山頂尖似虎牙。
3郄克:春秋時晉國将領。
4“齊師”三句:繞山三周走避。
5逢醜父:為齊頃公駕馬車的禦者。
6骖(cān):由三匹馬駕駛的馬車。
絓(ɡuà):通“挂”,此處是懸挂的意思。
7“醜父”句:讓頃公下車,到華泉飲水,逃過敵人追殺。
8戮(lù):殺死。
譯文 濟水又往東北流,華不注山孤峰獨立,秀麗而光潤,不與其他山丘相連而獨自拔地而起,有如虎牙挺立,孤峰插向天空。
石崖之上一片青蔥,翠色怒發,遠望恰似畫中點上水墨。
山下有一泓華泉,所以京相璠《春秋土地名》說:“華泉是華不注山下的泉水。
”《春秋左傳》記載:成公二年(前五八九),齊頃公與晉國大夫郄克在鞌地交戰,齊軍戰敗,郄克随後追逐,繞着華不注山追了三圈。
逢醜父與齊頃公交換了位置,就要跑到華泉,馬車被樹木絆住,無法前行。
醜父催促頃公下車,頃公到華泉飲水,得以逃脫。
韓厥俘虜了醜父,押回軍中獻俘,郄克準備殺掉他。
醜父大叫說:“從今之後,沒有人會代替他的君主受難了!這裡有一個,快要被殺了!”郄克說:“有人為他的君主免禍,肯毅然赴死,我如果殺了他,太不吉利了,放過他,勉勵忠心事君的人吧。
”于是放了他。
就是這華水。
華水往北流,穿過聽渎,前行二十裡,注入濟水。
賞析與點評 元朝著名畫家趙孟頫有一卷傳世名作《鵲華秋色圖》,被後世視為文人寫意山水畫的先驅傑作,清乾隆帝愛不釋手,一七四八年南巡時抵達山東濟南,登城眺望城外遠處的鵲山和華不注山,并命人飛騎回宮,提取《鵲華秋色圖》帶到濟南,參照《水經注》的記述,與實景對照,乾隆贊歎“始信筆靈合地靈,當前引證得神髓”,在畫上寫上題記。
華不注山是濟南北郊的山丘,高一百九十七米,孤峰挺立于平原之上,遠遠望去,像在水中含苞欲放的荷花,李白遊罷華不注山之後,有詩句雲:“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
”後人因此以“芙蓉”或“青蓮”形容華不注山。
然而,春秋時的華不注山,并非以風景和文藝聞名,而是古戰場所在地。
菏水、钜野澤(梁山泊)、黃水、金鄉、西狩獲麟處 經又東過方與縣北,為菏水。
注菏水又東與钜野黃水合,菏澤别名也。
黃水上承钜澤諸陂1,澤有濛澱、盲陂。
黃湖水東流,謂之黃水。
又有薛訓渚水,自渚曆薛村前,分為二流,一水東注黃水,一水西北入澤,即洪水也。
黃水東南流,水南有漢荊州刺史李剛墓2。
剛字叔毅,山陽高平人3,熹平元年卒。
見其碑。
有石阙4,祠堂石室三間,椽架高丈餘,镂石作椽瓦5,屋施平天,造方井,側荷梁柱,四壁隐起,雕刻為君臣、官屬,龜龍、鱗鳳之文,飛禽、走獸之像,作制工麗,不甚傷毀。
黃水又東徑钜野縣北。
何承天曰6:『钜野湖澤廣大,南通洙、泗,北連清、濟,舊縣故城正在澤中,故欲置戍于此城。
』城之所在,則钜野澤也。
衍東北出為大野矣,昔西狩獲麟于是處也7。
《皇覽》曰:『山陽钜野縣有肩髀冢,重聚大小,與阚冢等。
傳言蚩尤與黃帝戰,克之于涿鹿之野,身體異處,故别葬焉8。
』 黃水又東徑鹹亭北。
《春秋》桓公七年,《經》書『焚鹹丘』者也。
水南有金鄉山,縣之東界也。
1陂(bēi):水池、池塘。
2漢荊州:《尚書·禹貢》九州之一,漢武帝分天下為十三州刺史部,監察地方行政,今湖北、湖南兩省,漢朝為荊州。
3山陽高平: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濟甯境。
4石阙:墓前兩石柱相對如門,稱為石阙。
5“镂石”句:石上刻有仿屋瓦浮雕。
6何承天:南朝學者,以天文曆算知名。
7西狩獲麟:《春秋》記錄,魯哀公十四年(前四八一),哀公西狩獲麟。
即魯哀公在魯國西部狩獵,捕獲一頭麒麟。
孔子認為麒麟是吉祥的瑞獸,應在天下太平時出現,卻在捕獵大隊搜山驚擾之中被擒,是政治動蕩不安的象征,于是孔子删訂史書《春秋》,在這年結束。
8“山陽”至“葬焉”句:很有可能是史前恐龍的骸骨化石,古人以為是蚩尤骨,建冢安葬。
譯文 又往東經過方與縣北,稱為菏水。
菏水又往東流,與钜野黃水會合,這是菏澤的另一名稱。
黃水上遊承接钜澤周圍衆多陂澤的水源,陂澤之中包括濛澱、盲陂。
黃湖水往東流,稱為黃水。
又有薛訓渚水,從薛訓渚流出,經過薛村前面,分為兩條水道,一條往東注入黃水,另一條往西北注入钜野澤,這就是洪水。
黃水往東南流,水的南面有漢荊州刺史李剛的墓冢。
李剛别字叔毅,山陽郡高平縣人,死于熹平元年(一七二)。
他的石碑仍可見到。
墓前有石阙,祠堂是三間的石室,屋頂的椽架有一丈多高,用石材雕鑿成椽瓦形狀,室内的頂上鋪了平整的天花闆,造成方形藻井,兩側的石柱承托着梁柱,四面牆壁嵌有浮雕,雕刻了君臣、官屬,龜龍、鱗鳳等圖形,飛禽、走獸等形像,制作工藝十分美麗細緻,沒有太大損壞。
黃水又往東流,經過钜野縣的北面。
何承天說:“钜野澤湖面廣闊,南通洙水、泗水,北連清水、濟水,舊縣故城就在湖中,所以準備在這城中駐兵防守。
”城的所在地,就是钜野澤。
向東北延伸,就是大野了,從前魯哀公在西境打獵,捕捉到一頭麒麟,就是在這裡。
《皇覽》說:“山陽郡钜野縣有一座肩髀冢,墳丘的大小,與蚩尤的阚冢差不多。
相傳蚩尤與黃帝作戰,在涿鹿之野戰敗被殺,身體被分割,葬在不同地方。
”黃水又往東流,經過鹹亭的北面。
《春秋》桓公七年(前七○五),經文說“火燒鹹丘”就是這地方。
水的南岸有金鄉山,在縣的東界。
賞析與點評 菏水是從濟水分出來的一條水道,連接濟水和東面的泗水,泗水發源于泰山以南的山區,向西南流,會合菏水之後轉向東南,再會合另一條從濟水分出的水道睢水,然後注入南方的淮水。
因此,菏水是一條連接淮水、泗水、濟水和大河的水道。
古籍中以江、淮、河、濟為中原的“四渎”,菏水連接了其中三渎,可見其重要。
但菏水并非天然河流,而是人工開鑿的運河,也是古書記述中最早的運河。
據《國語·吳語》記述,夫差“阙為深溝,通商(宋)、魯之間,北屬之沂,西屬之濟,以會晉公午于黃池”。
古時濟水與泗水之間,為宋國(宋是商朝後裔,又可稱為商)和魯國之間的邊境,沼澤散布,夫差發動民夫,開鑿人工水道,連接泗水和濟水,這人工水道就是菏水。
于是吳國的水師,可以北抵沂水;又可以沿泗水北上,經菏水到達濟水。
夫差征發的開河民夫之中,可能有不少越人俘虜,他們為日後越王勾踐複仇打敗夫差,應作出過不少貢獻。
然而郦道元沒有提及吳王夫差開鑿菏水的史實,因此在這裡補充。
由于水道淤塞,菏水在隋、唐之後已經湮沒,現在已不存在,但山東省西南部,仍然有菏澤市,即明、清時期的曹州府治,保留了古代曹國和菏水的曆史記憶。
钜野澤是中原東部的巨型湖泊,與濟水、菏水等水脈相通,附近有傳說的蚩尤墓冢,又有不少漢代古迹。
《水經注》成書之後,钜野澤逐漸縮小,唐、宋時期改稱為“梁山泊”,這就是《水浒傳》梁山英雄聚義的水寨所在。
如今梁山泊縮得更小,殘留的湖沼改名為東平湖,而昔日的梁山泊水寨已成為陸地。
金鄉山、白馬空、魯峻冢、疑漢昌邑哀王冢、範巨卿冢 【】注金鄉數山皆空中,穴口謂之隧也1。
戴延之《西征記》曰:『焦氏山北數裡,漢司隸校尉魯峻穿山得白蛇、白龜2,不葬,更葬山南,鑿而得金,故曰金鄉山。
』山形峻峭,冢前有石祠、石廟3,四壁皆青石隐起,自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邊皆刻石記之,文字分明4。
又有石床,長八尺,磨瑩鮮明,叩之聲聞遠近。
時太尉從事中郎傅珍之、咨議參軍周安穆拆敗石床5,各取去,為魯氏之後所訟,二人并免官。
焦氏山東即金鄉山也,有冢,謂之秦王陵,山上二百步得冢口,塹深十丈,兩壁峻峭,廣二丈,入行七十步,得埏門6,門外左右皆有空,可容五六十人,謂之白馬空,埏門内二丈,得外堂,外堂之後,又得内堂,觀者皆執燭而行,雖無他雕镂,然治石甚精,或雲是漢昌邑哀王冢7,所未詳也。
東南有範巨卿冢8,名件猶存。
巨卿名式,山陽之金鄉人,漢荊州刺史,與汝南張劭、長沙陳平子石交,号為死友矣。
1“金鄉”兩句:應是石灰岩洞穴。
2司隸校尉:漢武帝設置官職,負責京城及周圍郡縣治安和警衛,權力極大。
魯峻:東漢時人,曾任司隸校尉。
下面可能有脫字,與下文不貫通。
3冢前:《魯峻碑》至今保存,現存濟甯市孔廟。
碑立于熹平三年(一七三)四月,全碑十七行,每行三十二字,為隸書書法名品。
4墓室石壁有浮雕畫像,是東漢後期墓葬特征,山東省嘉祥縣武氏祠及墓群是其實例,至今保存。
5太尉從事中郎:東漢太尉屬吏。
6埏(yán):古代墓道有八道八埏,埏即邊際。
7哀王:漢武帝愛子劉髆,封昌邑王,先武帝死。
8範巨卿:範式,東漢晚期名士,生平行事載于《後漢書·獨行列傳》。
譯文 金鄉有幾座山,都是中空的,穴口稱為隧。
戴延之《西征記》說:“焦氏山以北數裡,有漢朝司隸校尉魯峻墓,他在山上開掘墓穴時,掘出白蛇、白龜,于是不葬在那裡,改葬在山南,鑿墓穴時掘得金子,因此稱為金鄉山。
”山勢高峻陡峭,墓前有石祠、石廟,祠廟的四面牆壁都有青石浮雕,以圖像記述了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的事迹,圖像的旁邊都刻上文字題記,文字很清楚。
又有石床,長八尺,打磨得非常晶瑩光滑,敲叩聲音可傳到遠處。
當時的太尉從事中郎傅珍之、咨議參軍周安穆兩人,把石床拆開,各自取去部分石塊,被魯氏後人控告,兩人都被免去官職。
焦氏山的東面,就是金鄉山。
山上有墓冢,稱之為秦王陵,往山上走二百步便是冢口,墓道是十丈長的深溝,兩壁直立,寬兩丈,前行七十步,便是埏門,門外左右兩方都有空間,可容納五、六十人,稱為白馬空,埏門裡面二丈,便是外堂,外堂的後面,又到了内堂,進内觀看的人,都要拿燭炬照明前行,裡面雖然沒有什麼雕刻,但石塊打磨得很細緻,有人說是漢朝昌邑哀王劉髆的墓冢,但不知是否屬實。
東南面有範巨卿的墓冢,仍有一些遺物。
巨卿名式,山陽郡金鄉縣人,漢朝荊州刺史,與汝南人張劭、長沙人陳平子建有牢固的友誼,号稱為死友。
賞析與點評 菏水南岸是春秋時期魯、宋、曹、邾(鄒)等諸侯國交界的地方,儒學比較發達,兩漢魏晉時學者輩出,因此遺留了不少古迹和古墓。
《水經注》記述了金鄉縣的魯峻墓,墓前的祠廟和墓室都以青石砌築,壁上有精美的石刻浮雕,非常華麗。
又記述了有官員盜取石塊,被魯氏族人追究控訴的案件。
魯峻墓和石刻已毀壞消失,但墓前的石碑仍然存在。
《魯峻碑》是隸書書法的名碑,與同時期的《張遷》、《曹全》等碑齊名。
碑的正面(碑陽)是對碑主歌功頌德的文辭,背面(碑陰)往往列出捐資刻碑者的身份、籍貫、姓名和捐錢數目。
捐錢者多數是碑主的“門生”、“故吏”。
由于東漢朝廷公卿及地方郡守、縣令可以自擇屬吏,并且可以從地方的儒生之中,選拔“孝子廉吏”舉薦出任官職,因此不少大臣聚結了大批“門生”和“故吏”,形成政治勢力,碑陰列出門生故吏的集資,是政治力量的展示。
事實上,這一帶有不少類似的漢墓石刻,例如現在金鄉縣北面的嘉祥縣(孔子弟子曾參的家鄉),有東漢武氏家族的墓冢和祠廟,有精美的石刻保存至今。
湖水循着引水道,往東流,進入城郭的西邊。
往東流到了曆城的西面,沿城牆邊往北流注入陂塘,陂塘水的上遊,承接東城的曆祀下泉,泉的源頭從地下争相冒出,汩汩有聲。
水往北流,經過曆城的東面,又往北流,水引出成為流杯池,州郡官吏公私宴客,很多是在這地方聚會。
陂水又分為兩條水道,右面的水道往北流出,左面的水道往西流,經過曆城的北面。
西北有一片陂塘,稱為曆水,與泺水會合。
又往北流,曆水的一條支流,源頭出自曆城東面的曆水,往東北流,經過東城西面,往北流出城外,又往北流注入泺水。
泺水又往北流,聽水分出。
泺水又往北流,注入濟水,合流處稱為泺口。
賞析與點評 《孟子》說舜是東夷之人,但沒有說明有何根據。
然而濟水下遊流經的地方,有不少與大舜相關的史迹。
這些大舜史迹的所在地,就在現在山東省會濟南市附近。
濟南是著名的泉城,自古以來,有“家家泉水,戶戶楊柳”的景觀。
郦道元筆下,濟南的大明湖具備滌淨心靈的美景。
華不注山、華泉 【】注濟水又東北,華不注山單椒秀澤1,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2,孤峰特拔以刺天。
青崖翠發,望同點黛。
山下有華泉,故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華泉,華不注山下泉水也。
』《春秋左傳》成公二年,齊頃公與晉郄克戰于鞌3,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4。
逢醜父與公易位5,将及華泉,骖絓于木而止6。
醜父使公下7,如華泉取飲,齊侯以免。
韓厥獻醜父,郄子将戮之8。
呼曰:『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為戮矣。
』郄子曰:『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
』乃免之。
即華水也。
北絕聽渎二十裡,注于濟。
1單椒秀澤:即孤峰挺立,形态秀美。
2虎牙桀立:山頂尖似虎牙。
3郄克:春秋時晉國将領。
4“齊師”三句:繞山三周走避。
5逢醜父:為齊頃公駕馬車的禦者。
6骖(cān):由三匹馬駕駛的馬車。
絓(ɡuà):通“挂”,此處是懸挂的意思。
7“醜父”句:讓頃公下車,到華泉飲水,逃過敵人追殺。
8戮(lù):殺死。
譯文 濟水又往東北流,華不注山孤峰獨立,秀麗而光潤,不與其他山丘相連而獨自拔地而起,有如虎牙挺立,孤峰插向天空。
石崖之上一片青蔥,翠色怒發,遠望恰似畫中點上水墨。
山下有一泓華泉,所以京相璠《春秋土地名》說:“華泉是華不注山下的泉水。
”《春秋左傳》記載:成公二年(前五八九),齊頃公與晉國大夫郄克在鞌地交戰,齊軍戰敗,郄克随後追逐,繞着華不注山追了三圈。
逢醜父與齊頃公交換了位置,就要跑到華泉,馬車被樹木絆住,無法前行。
醜父催促頃公下車,頃公到華泉飲水,得以逃脫。
韓厥俘虜了醜父,押回軍中獻俘,郄克準備殺掉他。
醜父大叫說:“從今之後,沒有人會代替他的君主受難了!這裡有一個,快要被殺了!”郄克說:“有人為他的君主免禍,肯毅然赴死,我如果殺了他,太不吉利了,放過他,勉勵忠心事君的人吧。
”于是放了他。
就是這華水。
華水往北流,穿過聽渎,前行二十裡,注入濟水。
賞析與點評 元朝著名畫家趙孟頫有一卷傳世名作《鵲華秋色圖》,被後世視為文人寫意山水畫的先驅傑作,清乾隆帝愛不釋手,一七四八年南巡時抵達山東濟南,登城眺望城外遠處的鵲山和華不注山,并命人飛騎回宮,提取《鵲華秋色圖》帶到濟南,參照《水經注》的記述,與實景對照,乾隆贊歎“始信筆靈合地靈,當前引證得神髓”,在畫上寫上題記。
華不注山是濟南北郊的山丘,高一百九十七米,孤峰挺立于平原之上,遠遠望去,像在水中含苞欲放的荷花,李白遊罷華不注山之後,有詩句雲:“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
”後人因此以“芙蓉”或“青蓮”形容華不注山。
然而,春秋時的華不注山,并非以風景和文藝聞名,而是古戰場所在地。
菏水、钜野澤(梁山泊)、黃水、金鄉、西狩獲麟處 經又東過方與縣北,為菏水。
注菏水又東與钜野黃水合,菏澤别名也。
黃水上承钜澤諸陂1,澤有濛澱、盲陂。
黃湖水東流,謂之黃水。
又有薛訓渚水,自渚曆薛村前,分為二流,一水東注黃水,一水西北入澤,即洪水也。
黃水東南流,水南有漢荊州刺史李剛墓2。
剛字叔毅,山陽高平人3,熹平元年卒。
見其碑。
有石阙4,祠堂石室三間,椽架高丈餘,镂石作椽瓦5,屋施平天,造方井,側荷梁柱,四壁隐起,雕刻為君臣、官屬,龜龍、鱗鳳之文,飛禽、走獸之像,作制工麗,不甚傷毀。
黃水又東徑钜野縣北。
何承天曰6:『钜野湖澤廣大,南通洙、泗,北連清、濟,舊縣故城正在澤中,故欲置戍于此城。
』城之所在,則钜野澤也。
衍東北出為大野矣,昔西狩獲麟于是處也7。
《皇覽》曰:『山陽钜野縣有肩髀冢,重聚大小,與阚冢等。
傳言蚩尤與黃帝戰,克之于涿鹿之野,身體異處,故别葬焉8。
』 黃水又東徑鹹亭北。
《春秋》桓公七年,《經》書『焚鹹丘』者也。
水南有金鄉山,縣之東界也。
1陂(bēi):水池、池塘。
2漢荊州:《尚書·禹貢》九州之一,漢武帝分天下為十三州刺史部,監察地方行政,今湖北、湖南兩省,漢朝為荊州。
3山陽高平: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濟甯境。
4石阙:墓前兩石柱相對如門,稱為石阙。
5“镂石”句:石上刻有仿屋瓦浮雕。
6何承天:南朝學者,以天文曆算知名。
7西狩獲麟:《春秋》記錄,魯哀公十四年(前四八一),哀公西狩獲麟。
即魯哀公在魯國西部狩獵,捕獲一頭麒麟。
孔子認為麒麟是吉祥的瑞獸,應在天下太平時出現,卻在捕獵大隊搜山驚擾之中被擒,是政治動蕩不安的象征,于是孔子删訂史書《春秋》,在這年結束。
8“山陽”至“葬焉”句:很有可能是史前恐龍的骸骨化石,古人以為是蚩尤骨,建冢安葬。
譯文 又往東經過方與縣北,稱為菏水。
菏水又往東流,與钜野黃水會合,這是菏澤的另一名稱。
黃水上遊承接钜澤周圍衆多陂澤的水源,陂澤之中包括濛澱、盲陂。
黃湖水往東流,稱為黃水。
又有薛訓渚水,從薛訓渚流出,經過薛村前面,分為兩條水道,一條往東注入黃水,另一條往西北注入钜野澤,這就是洪水。
黃水往東南流,水的南面有漢荊州刺史李剛的墓冢。
李剛别字叔毅,山陽郡高平縣人,死于熹平元年(一七二)。
他的石碑仍可見到。
墓前有石阙,祠堂是三間的石室,屋頂的椽架有一丈多高,用石材雕鑿成椽瓦形狀,室内的頂上鋪了平整的天花闆,造成方形藻井,兩側的石柱承托着梁柱,四面牆壁嵌有浮雕,雕刻了君臣、官屬,龜龍、鱗鳳等圖形,飛禽、走獸等形像,制作工藝十分美麗細緻,沒有太大損壞。
黃水又往東流,經過钜野縣的北面。
何承天說:“钜野澤湖面廣闊,南通洙水、泗水,北連清水、濟水,舊縣故城就在湖中,所以準備在這城中駐兵防守。
”城的所在地,就是钜野澤。
向東北延伸,就是大野了,從前魯哀公在西境打獵,捕捉到一頭麒麟,就是在這裡。
《皇覽》說:“山陽郡钜野縣有一座肩髀冢,墳丘的大小,與蚩尤的阚冢差不多。
相傳蚩尤與黃帝作戰,在涿鹿之野戰敗被殺,身體被分割,葬在不同地方。
”黃水又往東流,經過鹹亭的北面。
《春秋》桓公七年(前七○五),經文說“火燒鹹丘”就是這地方。
水的南岸有金鄉山,在縣的東界。
賞析與點評 菏水是從濟水分出來的一條水道,連接濟水和東面的泗水,泗水發源于泰山以南的山區,向西南流,會合菏水之後轉向東南,再會合另一條從濟水分出的水道睢水,然後注入南方的淮水。
因此,菏水是一條連接淮水、泗水、濟水和大河的水道。
古籍中以江、淮、河、濟為中原的“四渎”,菏水連接了其中三渎,可見其重要。
但菏水并非天然河流,而是人工開鑿的運河,也是古書記述中最早的運河。
據《國語·吳語》記述,夫差“阙為深溝,通商(宋)、魯之間,北屬之沂,西屬之濟,以會晉公午于黃池”。
古時濟水與泗水之間,為宋國(宋是商朝後裔,又可稱為商)和魯國之間的邊境,沼澤散布,夫差發動民夫,開鑿人工水道,連接泗水和濟水,這人工水道就是菏水。
于是吳國的水師,可以北抵沂水;又可以沿泗水北上,經菏水到達濟水。
夫差征發的開河民夫之中,可能有不少越人俘虜,他們為日後越王勾踐複仇打敗夫差,應作出過不少貢獻。
然而郦道元沒有提及吳王夫差開鑿菏水的史實,因此在這裡補充。
由于水道淤塞,菏水在隋、唐之後已經湮沒,現在已不存在,但山東省西南部,仍然有菏澤市,即明、清時期的曹州府治,保留了古代曹國和菏水的曆史記憶。
钜野澤是中原東部的巨型湖泊,與濟水、菏水等水脈相通,附近有傳說的蚩尤墓冢,又有不少漢代古迹。
《水經注》成書之後,钜野澤逐漸縮小,唐、宋時期改稱為“梁山泊”,這就是《水浒傳》梁山英雄聚義的水寨所在。
如今梁山泊縮得更小,殘留的湖沼改名為東平湖,而昔日的梁山泊水寨已成為陸地。
金鄉山、白馬空、魯峻冢、疑漢昌邑哀王冢、範巨卿冢 【】注金鄉數山皆空中,穴口謂之隧也1。
戴延之《西征記》曰:『焦氏山北數裡,漢司隸校尉魯峻穿山得白蛇、白龜2,不葬,更葬山南,鑿而得金,故曰金鄉山。
』山形峻峭,冢前有石祠、石廟3,四壁皆青石隐起,自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邊皆刻石記之,文字分明4。
又有石床,長八尺,磨瑩鮮明,叩之聲聞遠近。
時太尉從事中郎傅珍之、咨議參軍周安穆拆敗石床5,各取去,為魯氏之後所訟,二人并免官。
焦氏山東即金鄉山也,有冢,謂之秦王陵,山上二百步得冢口,塹深十丈,兩壁峻峭,廣二丈,入行七十步,得埏門6,門外左右皆有空,可容五六十人,謂之白馬空,埏門内二丈,得外堂,外堂之後,又得内堂,觀者皆執燭而行,雖無他雕镂,然治石甚精,或雲是漢昌邑哀王冢7,所未詳也。
東南有範巨卿冢8,名件猶存。
巨卿名式,山陽之金鄉人,漢荊州刺史,與汝南張劭、長沙陳平子石交,号為死友矣。
1“金鄉”兩句:應是石灰岩洞穴。
2司隸校尉:漢武帝設置官職,負責京城及周圍郡縣治安和警衛,權力極大。
魯峻:東漢時人,曾任司隸校尉。
下面可能有脫字,與下文不貫通。
3冢前:《魯峻碑》至今保存,現存濟甯市孔廟。
碑立于熹平三年(一七三)四月,全碑十七行,每行三十二字,為隸書書法名品。
4墓室石壁有浮雕畫像,是東漢後期墓葬特征,山東省嘉祥縣武氏祠及墓群是其實例,至今保存。
5太尉從事中郎:東漢太尉屬吏。
6埏(yán):古代墓道有八道八埏,埏即邊際。
7哀王:漢武帝愛子劉髆,封昌邑王,先武帝死。
8範巨卿:範式,東漢晚期名士,生平行事載于《後漢書·獨行列傳》。
譯文 金鄉有幾座山,都是中空的,穴口稱為隧。
戴延之《西征記》說:“焦氏山以北數裡,有漢朝司隸校尉魯峻墓,他在山上開掘墓穴時,掘出白蛇、白龜,于是不葬在那裡,改葬在山南,鑿墓穴時掘得金子,因此稱為金鄉山。
”山勢高峻陡峭,墓前有石祠、石廟,祠廟的四面牆壁都有青石浮雕,以圖像記述了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的事迹,圖像的旁邊都刻上文字題記,文字很清楚。
又有石床,長八尺,打磨得非常晶瑩光滑,敲叩聲音可傳到遠處。
當時的太尉從事中郎傅珍之、咨議參軍周安穆兩人,把石床拆開,各自取去部分石塊,被魯氏後人控告,兩人都被免去官職。
焦氏山的東面,就是金鄉山。
山上有墓冢,稱之為秦王陵,往山上走二百步便是冢口,墓道是十丈長的深溝,兩壁直立,寬兩丈,前行七十步,便是埏門,門外左右兩方都有空間,可容納五、六十人,稱為白馬空,埏門裡面二丈,便是外堂,外堂的後面,又到了内堂,進内觀看的人,都要拿燭炬照明前行,裡面雖然沒有什麼雕刻,但石塊打磨得很細緻,有人說是漢朝昌邑哀王劉髆的墓冢,但不知是否屬實。
東南面有範巨卿的墓冢,仍有一些遺物。
巨卿名式,山陽郡金鄉縣人,漢朝荊州刺史,與汝南人張劭、長沙人陳平子建有牢固的友誼,号稱為死友。
賞析與點評 菏水南岸是春秋時期魯、宋、曹、邾(鄒)等諸侯國交界的地方,儒學比較發達,兩漢魏晉時學者輩出,因此遺留了不少古迹和古墓。
《水經注》記述了金鄉縣的魯峻墓,墓前的祠廟和墓室都以青石砌築,壁上有精美的石刻浮雕,非常華麗。
又記述了有官員盜取石塊,被魯氏族人追究控訴的案件。
魯峻墓和石刻已毀壞消失,但墓前的石碑仍然存在。
《魯峻碑》是隸書書法的名碑,與同時期的《張遷》、《曹全》等碑齊名。
碑的正面(碑陽)是對碑主歌功頌德的文辭,背面(碑陰)往往列出捐資刻碑者的身份、籍貫、姓名和捐錢數目。
捐錢者多數是碑主的“門生”、“故吏”。
由于東漢朝廷公卿及地方郡守、縣令可以自擇屬吏,并且可以從地方的儒生之中,選拔“孝子廉吏”舉薦出任官職,因此不少大臣聚結了大批“門生”和“故吏”,形成政治勢力,碑陰列出門生故吏的集資,是政治力量的展示。
事實上,這一帶有不少類似的漢墓石刻,例如現在金鄉縣北面的嘉祥縣(孔子弟子曾參的家鄉),有東漢武氏家族的墓冢和祠廟,有精美的石刻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