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水(卷七至卷八)

關燈
的沼澤。

     濟陽縣、濟川、冤朐縣、定陶縣、南濟、菏水分出 經又東過濟陽縣北。

     注北濟也,自武父城北。

    阚骃曰:『在縣西北,鄭邑也。

    』東徑濟陽縣故城北。

    圈稱《陳留風俗傳》曰1:『縣,故宋地也。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濟陽。

    』漢景帝中六年,封梁孝王子明為濟川王。

    應劭曰:『濟川,今陳留濟陽縣。

    』是也。

     經又東過冤朐縣南,又東過定陶縣南。

     注南濟也。

    濟渎自濟陽縣故城南,東徑戎城北。

    《春秋》隐公二年,『公會戎于潛』。

    杜預曰:『陳留濟陽縣東南有戎城。

    』是也。

    濟水又東北,菏水東出焉2。

    濟水又東北徑冤朐縣故城南。

    呂後元年,封楚元王子劉執為侯國,王莽之濟平亭也。

     1圈稱:姓圈名稱,撰《陳留風俗傳》。

     2“菏(hé)水”句:菏水是濟水的分支,向東流,與泗水連接。

     譯文 濟水又往東流,經過濟陽縣的北面。

     這是北濟水,從武父城北面流過。

    阚骃說:“武父城在縣的西北方,是鄭國的城邑。

    ”北濟水又往東流,經過濟陽縣舊城的北面。

    圈稱《陳留風俗傳》說:“濟陽縣是從前宋國的地方。

    ”《竹書紀年》記載:“梁惠成王三十年(前三四○)修築濟陽城。

    ”漢景帝中元六年(前一四四),分封梁孝王的兒子劉明為濟川王。

    應劭說:“濟川是現在的陳留郡濟陽縣。

    ” 濟水又往東流,經過冤朐縣的南面;又往東流,經過定陶縣的南面。

     這是南濟水。

    濟水水道從濟陽縣舊城的南面,往東經過戎城的北面。

    《春秋》記載:隐公二年(前七二一),“魯隐公在潛地會見戎人”。

    就是杜預所說“陳留郡濟陽縣東南方有戎城”裡面的戎城。

    濟水又往東北流,菏水往東面分出。

    濟水又往東北流,經過冤朐縣舊城的南面。

    呂後元年(前一八七),分封楚元王的兒子劉執于冤朐,立為侯國,王莽時改名濟平亭。

     賞析與點評 濟水分為南、北兩支,上文的封丘、小黃、濟陽故城等地,是南濟所經,而濟陽、冤朐、定陶是北濟所經。

    這些城邑,都是戰國至秦、漢的曆史名城。

    而菏水又從南濟分出。

     秦相魏冉冢(安平陵)、定陶恭王陵、魏郡治、曹叔振铎國、範蠡寓陶 【】注濟水又東徑秦相魏冉冢南1。

    冉,秦宣太後弟也,代客卿壽燭為相,封于穰2,益封于陶,号曰穰侯,富于王室。

    範雎說秦,秦王悟其擅權,免相,就封出關,辎車千乘,卒于陶,而因葬焉,世謂之安平陵,墓南崩碑尚存。

    濟水又東北徑定陶恭王陵南3。

    漢哀帝父也,帝即位,母丁太後建平二年崩,上曰:『宜起陵于恭皇之園。

    』送葬定陶,貴震山東。

    王莽秉政,貶号丁姬4,開其椁戶5,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滅,乃得入,燒燔椁中器物。

    公卿遣子弟及諸生四夷十餘萬人,操持作具,助将作掘平共王母傅太後墳及丁姬冢6,二旬皆平。

    莽又周棘其處7,以為世戒雲。

    時有群燕數千,銜土投于丁姬竁中8。

    今其墳冢,巍然尚秀,隅阿相承,列郭數周,面開重門9,南門内夾道有崩碑二所,世尚謂之丁昭儀墓,又謂之長隧陵。

    蓋所毀者,傅太後陵耳。

    丁姬墳墓,事與書違,不甚過毀,未必一如史說也10。

    墳南,魏郡治也。

    世謂之左城,亦名之曰葬城,蓋恭王之陵寝也。

     濟水又東北徑定陶縣故城南,側城東注11。

    縣,故三鬷國也12,湯追桀,伐三鬷,即此。

    周武王封弟叔振铎之邑,故曹國也。

    漢宣帝甘露二年,更濟陰為定陶國,王莽之濟平也。

    戰國之世,範蠡既雪會稽之恥,乃變姓名寓于陶,為朱公。

    以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之所交易也。

    治産緻千金,富好行德,子孫修業,遂緻巨萬。

    故言富者,皆曰陶朱公也。

     1魏冉:秦宣太後弟,昭襄王舅父,擁立昭襄王。

    昭襄王年幼,魏冉為丞相輔政,封穰侯,執政三十多年,權勢顯赫。

    昭襄王漸長,重用客卿範雎,魏冉逐漸失勢,昭襄王三十六年,魏冉罷相,放逐出函谷關,就藩封邑。

    《史記》載,魏冉出關時帶去大量财物,“辎車千乘有餘”。

    其後在陶逝世。

     2穰(rǎnɡ):本義為豐收。

    此處為地名,秦、漢南陽郡有穰縣,今為鄧州市。

     3定陶恭王:西漢元帝之子劉康封為定陶王,成帝異母弟,死後谥号為恭王,又寫成共王。

    成帝無子,立定陶恭王子劉欣為嗣,是為漢哀帝。

     4丁姬:哀帝祖母家傅氏及母家丁氏外戚與成帝母家王氏外戚争權,哀帝死後無子,太皇太後立平帝,起用其侄王莽輔政,貶斥丁、傅外戚。

     5椁戶:外棺為椁,椁戶即外棺之門。

     6将作:即将作大匠省稱,主管皇家工程。

     7“莽又”句:在四周種植荊棘(有刺植物),使人不能走近,墓中鬼物亦不能出來。

     8竁(cuì):墓穴。

     9“今其墳冢”至“重門”段:意思是仍然完整,未受破壞。

     10“未必”句:史書所記與實地觀察并不符合。

     11側城東注:在城側往東流過。

     12三鬷(zōnɡ)國:鬷,古代一種做飯的器皿。

    三鬷國,夏朝諸侯國。

     譯文 濟水又往東流,經過秦丞相魏冉墓冢的南面。

    魏冉是秦國宣太後的弟弟,代替客卿壽燭成為丞相,封于穰地,增加封邑在陶地,稱号為穰侯,他的财富比王室還多。

    範雎向秦王遊說,秦王才警覺到他專橫弄權,罷免他的丞相,要他離開秦國,到函谷關外的封地居住。

    他出關時,運送物資的馬車多達一千輛,後來死在陶,就地安葬了。

    民間稱他的墓冢為安平陵,墓南已經崩裂的石碑還在。

    濟水又往東北流,經過定陶恭王陵墓的南面。

    定陶恭王是漢哀帝的生父,哀帝即位之後,母親丁太後在建平二年(前五)駕崩,皇上說:“應該為她在恭皇的墓園内建築陵墓。

    ”她的靈柩送往定陶安葬時,豪華的排場使山東地區為之震撼。

    王莽執政時,把她的名号由太後貶為丁姬,打開她的放置棺椁的墓門,開門之際,冒出四、五丈高的火焰,官吏和士卒取水撲滅,才可以進入,但棺椁中所有陪葬器物已全部燒毀。

    公卿大臣派遣子弟、諸生、四方蠻夷等十餘萬人,手持工具,協助将作大匠(官名,負責國家工程)掘平恭王母親傅太後的墳丘,以及丁姬的墓冢,掘了二十天才完全鏟平。

    王莽又在四周種了荊棘,作為後世的鑒戒。

    當時數千隻燕子成群飛來,銜泥投在丁姬的墓坑中。

    現在她的墳丘仍然高大壯觀,墳丘的四角沒有損壞,互相連接,圍牆有好幾重,每面都開着幾重門,南門内的道路兩旁,有兩座崩裂的石碑,民間仍稱之為丁昭儀墓,又稱為長隧陵。

    王莽所破壞的,隻是傅太後的陵墓。

    丁姬的墳墓的情況,與書中所說不同,沒有遭受太嚴重的破壞,未必如史書上記述的一樣。

    丁姬墳的南面,是魏郡的治所。

    民間稱之為左城,又名為葬城,因為這是定陶恭王陵寝的所在地。

     濟水又往東北流,經過定陶縣舊城的南面,濟水在城旁流過,往東奔注。

    定陶縣是從前的三鬷國,商湯追趕夏桀,攻伐三鬷,就是這地方。

    周武王把這地方封給弟弟叔振铎為封邑,就是從前的曹國。

    漢宣帝甘露二年(前五二),改濟陰郡為定陶國,王莽時改名為濟平。

    戰國的時候,範蠡洗雪了會稽的恥辱,于是改名換姓,在陶地居住,稱為朱公。

    因為陶的位置在天下的中央,各方諸侯往來,四通八達,是貨物交易的集散地。

    他在這裡經商,累積了千金資産,他很富有但樂于行善助人,子孫繼承他的事業,成為了家财百萬的巨富。

    因此後人談到富翁,都要說到陶朱公了。

     賞析與點評 濟水與菏水分流處附近,有一座古代的曆史文化名城──定陶。

    定陶蘊藏了許多曆史故事:西周、春秋時的曹國所在地,地處中原東部水路交通樞紐,一直被鄰近的強國所垂涎,春秋後期越國謀士範蠡協助越王勾踐複國滅吳之後,深知越王反複無常,帶領家人離開越國,泛舟五湖,到了定陶,以經商為業,逐漸緻富,而且樂善好施,人稱陶朱公,被後世奉為商業之神。

    戰國中期定陶被秦國占據,成為秦國在東方的飛地(歸于秦而不與秦本區接壤),其後秦國權相穰侯魏冉失勢被安置在定陶,死後葬在附近。

    漢成帝的弟弟劉康封為定陶王,早死,他的兒子劉欣三歲繼承王位,長大後喜好文辭、法律,漢成帝在位多年沒有子嗣,立定陶劉欣為太子,繼位後成為漢哀帝,時年十九歲。

    漢哀帝以外藩入繼大統,祖母傅太後和母親丁太後的兄弟受到重用,入朝輔政,而掌握朝政二十多年的成帝生母王太後的外戚被排擠,兩派外戚展開激烈的鬥争,而哀帝本人信任同性戀人董賢,使政局混亂不堪。

    哀帝在位七年,突然駕崩,無子,王太後控制宮廷,迎立平帝,誅殺董賢,罷斥丁、傅外戚,任命侄兒王莽輔政。

    王太後和王莽下令摧毀、填平在定陶的丁太後、傅太後陵墓。

    但據郦道元所見,丁太後墓沒有毀壞,可見史書的記載隻是官方記錄,未必是實地狀況。

     南濟、菏水、五丈溝、陶丘、氾水、漢高祖稱帝處 經又屈從縣東北流。

     注南濟也。

    又東北右合菏水,水上承濟水于濟陽縣東,世謂之五丈溝。

    又東徑陶丘北。

    《地理志》曰:『《禹貢》陶丘在定陶西南。

    』陶丘亭在南,《墨子》以為釜丘也。

    《竹書紀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來會王于釜丘』者也。

    《尚書》所謂『導菏水自陶丘北』,謂此也。

    菏水東北出于定陶縣,北屈,左合氾水,氾水西分濟渎,東北徑濟陰郡南。

    《爾雅》曰:『濟别為濋。

    』呂忱曰:『水決複入為氾,廣異名也。

    』氾水又東合于菏渎。

    昔漢祖既定天下,即帝位于定陶氾水之陽。

    張晏曰:『氾水在濟陰界,取其氾愛弘大而潤下也,氾水之名,于是乎在矣。

    』菏水又東北,徑定陶縣南,又東北,右合黃水枝渠,渠上承黃溝,東北合菏而北注濟渎也。

     譯文 濟水又轉彎從定陶縣的東北方流去。

     這是南濟水。

    又往東北流,與菏水會合。

    菏水上遊在濟陽縣的東面承接濟水,民間稱之為五丈溝。

    菏水又往東流,經過陶丘的北面。

    《地理志》說“《禹貢》陶丘在定陶縣西南”,陶丘亭在陶丘的南面,《墨子》稱之為釜丘。

    《竹書紀年》記載:魏襄王十九年(前三○○),薛侯來到釜丘,與魏王會面。

    《尚書》所說“從陶丘北面疏導菏水”,就是這地方。

    菏水發源于東北方的定陶縣,轉向北,左方會合氾水,氾水從濟水西面分出,往東北流,經過濟陰郡的南面。

    《爾雅》說:“濟水分支為濋水。

    ”呂忱說:“水從河道分出,其後又回到原來的河道,稱為氾,異名很多。

    ”氾水又往東流,與菏水會合。

    昔日西漢高祖平定天下之後,在定陶氾水的南岸建号稱帝。

    張晏說:“氾水在濟陰縣邊界,取名的意思是氾愛博大,能滋潤下方,于是有了氾水的名稱。

    ”菏水又往東北流,經過定陶縣的南面,又往東北流,右方會合黃水的分支水道,這水道的上遊承接黃溝,往東北流,會合菏水,往北注入濟水。

     賞析與點評 定陶附近有濟水、菏水、氾水、黃水支渠等衆多水道彙集,是古代中原東部的水道交通樞紐,商業繁盛,人口會聚,因此《史記·貨殖列傳》記述:“夫自鴻溝以東,芒、砀以北,屬钜野。

    此梁、宋也。

    陶、睢陽亦一都會也。

    ”而據《漢書·地理志》的資料,濟陰郡(定陶國改名)的戶口是“戶二十九萬二十五,口百三十八萬六千二百七十八”,位于天下一百零三郡國的前列,而濟陰隻得九縣,戶口密度是天下之冠。

    漢高祖打敗項羽之後,便在定陶舉行登基大典,由漢王變為漢皇帝。

     曆城縣、舜祠、舜井、大明湖、曆水、泺口 經又東北過盧縣北。

     注濟水又東北1,泺水入焉。

    水出曆城縣故城西南2,泉源上奮,水湧若輪3。

    《春秋》桓公十八年,公會齊侯于泺是也。

    俗謂之為娥姜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廟故也4。

    城南對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謂之舜井,抑亦茅山禹井之比矣。

    《書》,舜耕曆山,亦雲在此,所未詳也。

    其水北為大明湖5,西即大明寺,寺東北兩面側湖,此水便成淨池也。

    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6,負日俯仰,目對魚鳥,水木明瑟,可謂濠梁之性7,物我無違矣。

     湖水引渎,東入西郭,東至曆城西而側城北注陂,水上承東城曆祀下泉,泉源競發。

    其水北流徑曆城東,又北,引水為流杯池,州僚賓燕,公私多萃其上。

    分為二水,右水北出,左水西徑曆城北。

    西北為陂,謂之曆水,與泺水會。

    又北,曆水枝津,首受曆水于曆城東,東北徑東城西,而北出郭,又北注泺水。

    又北,聽水出焉。

    泺水又北流注于濟,謂之泺口也。

     1濟水:古代濟水下遊,清鹹豐時黃河在開封決堤改道,奪濟水下遊河道出渤海,現已成為黃河下遊。

     2曆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

    濟南因位于濟水之南而得名,濟水被黃河奪流,但城市名稱不變。

     3“泉源”兩句:濟南有泉城美譽。

     4舜妃娥英:帝堯二女娥皇、女英,姊妹同嫁虞舜為妻。

     5大明湖:在今濟南老城北,仍為風景名勝。

     6楸(qiū):落葉喬木。

     7濠梁之性:《莊子·天下篇》提及的一次莊子和惠施的辯論,其重點是,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因此又稱魚樂之辯。

     譯文 又東北經過盧縣北部。

     濟水又往東北流,泺水注入。

    泺水發源于曆城縣舊城的西南方,源頭的泉水向上騰湧,水勢好像車輪滾動。

    《春秋》所載:桓公十八年(前六九四),魯桓公在泺會見齊侯,就是這地方。

    民間稱之為娥姜水,原因是泉源附近有一座舜妃娥英廟。

    城的南面向着一座山,山上有大舜祠,山下有大洞穴,稱為舜井,或許這是茅山禹井之類的附會。

    《尚書》說:“舜耕曆山。

    ”有些人說是在這裡,但不太确定。

    泺水北面是大明湖,西面就是大明寺,寺的東、北兩面靠在湖邊,這一泓湖水便成為大明寺的淨池了。

    池上有客亭,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