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水(卷七至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注,而終山崩壅塞,劉公于北十裡更鑿故渠通之。
今則南渎通津,川澗是導耳。
濟水于此,又兼邲目5。
《春秋》宣公十三年,晉、楚之戰,楚軍于邲。
即是水也。
音卞。
京相璠曰6:『在敖北。
』 濟水又東徑荥陽縣北。
曹太祖與徐榮戰7,不利,曹洪授馬于此處也。
濟水又東,礫石溪水注之。
水出荥陽城西南李澤,澤中有水,即古馮池也。
《地理志》曰『荥陽縣,馮池在西南』是也。
東北流,曆敖山南。
《春秋》,晉、楚之戰,設伏于敖前,謂是也。
徑虢亭北。
池水又東北徑荥陽縣北斷山,東北注于濟,世謂之礫石澗,即《經》所謂礫溪矣。
《經》雲濟出其南,非也。
1隰(xí):本義為低濕之地。
2“亦有”句:有時暢通,有時淤塞。
3渾濤:水流互相混合。
4劉公:劉裕。
5邲(bì):地名,在今河南省鄭州荥陽市東北。
春秋時曾發生晉楚大戰。
泌水入荥陽稱“蒗”。
6京相璠:西晉著名學者,傑出地圖學家,助宰相裴秀修《晉輿地圖》,有《春秋土地名》三卷,現已散佚,部分靠《水經注》引述而得以保存。
7曹太祖:曹操。
譯文 荥渎又往東南流,注入濟水,現在已經幹涸無水了。
稍為偏東,有宿須水口,宿須水承接大河而出,水道旁有扈亭水,從扈亭往東南流,注入濟水,現在也幹涸無水了。
宿須在河以北,不在這裡,不過名稱相同而已。
宿須水從山坡的西側流過,自秦漢以來,時通時塞。
濟水與大河會合,波濤相混往東奔流。
晉太和年間(三六六至三七一),桓溫領兵北伐,準備把宿須水貫通,但沒有成功就退兵了。
義熙十三年(四一七),劉裕西征,又下令甯朔将軍劉遵考利用這條渠道運糧,開始時有較湍急的水往東注入,但最終因為山崩而壅塞,劉裕在北方十裡重新開鑿舊渠以貫通糧道。
但現在隻有南渎可以通航,因為引入了附近溪澗的水。
濟水在這裡,又稱為邲水。
《春秋》記載:宣公十三年(前五九六),晉、楚兩國交戰,楚軍屯駐于邲水附近,就是這條水。
音卞。
京相璠說:“邲水在敖的北面。
” 濟水又往東流,經過荥陽縣的北面。
曹操與徐榮作戰,打了敗仗,曹洪把自己的馬讓給曹操,就在這地方。
濟水又往東流,礫石溪水注入。
礫石溪水發源于荥陽城西南方的李澤,澤中有水,就是古時的馮池。
這就是《地理志》所說“荥陽縣,馮池在西南面”裡面的馮池。
馮池流出的水往東北流,經過敖山的南面。
《春秋》記載:晉、楚兩國交戰,在敖山前設下伏兵,說的就是這裡。
池水又經過虢亭的北面。
池水又往東北流,經過荥陽縣北的斷山,往東北流,注入濟水,民間稱之為礫石澗,也就是《水經》所說的礫溪了。
《水經》說“濟出其南”,不對。
賞析與點評 荥澤一帶水道縱橫,曆來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不少古戰場遺址,春秋時期晉、楚邲之戰發生在這裡,結果晉勝楚敗,奠定了晉文公稱霸中原的局面。
東晉末,劉裕北伐,打通了已淤塞的舊渠作為糧道。
索水、荥陽縣故城、荥陽郡、鴻溝水 【】注索水又東徑荥陽縣故城南。
漢王之困荥陽也,紀信曰:『臣詐降楚王,宜間出。
』信乃乘王車出東門,稱漢降楚。
楚軍稱萬歲,震動天地,王與數十騎出西門得免楚圍。
羽見信大怒,遂烹之。
信冢在城西北三裡。
故蔡伯喈《述征賦》曰1:『過漢祖之所隘,吊紀信于荥陽。
』其城跨倚岡原,居山之陽,王莽立為祈隊,備周六隊之制2。
魏正始三年,歲在甲子,被癸醜诏書,割河南郡縣,自鞏、阙以東3,創建荥陽郡,并戶二萬五千,以南鄉築陽亭侯李勝,字公昭,為郡守。
故原武典農校尉4,政有遺惠,民為立祠于城北五裡,号曰李君祠。
廟前有石跖5,跖上有石的,《石的銘》具存。
其略曰:『百族欣戴,鹹推厥誠。
』今猶祀禱焉。
索水又東徑周苛冢北6。
漢祖之出荥陽也,令禦史大夫周苛守之,項羽拔荥陽獲苛,曰:『吾以公為上将軍,封三萬戶侯,能盡節乎?』苛瞋目罵羽,羽怒,烹之。
索水又東流,北屈西轉,北徑荥陽城東,而北流注濟水。
杜預曰7:『旃然水出荥陽成臯縣,東入汳。
』《春秋》襄公十八年,楚伐鄭,右師涉颍,次于旃然,即是水也。
濟渠水斷汳溝,惟承此始,故雲『汳受旃然』矣8,亦謂之鴻溝水,蓋因漢、楚分王,指水為斷故也9。
《郡國志》曰『荥陽有鴻溝水』是也。
蓋因城地而變名,為川流之異目。
1蔡伯喈:蔡邕字伯喈,東漢後期名士,曹操摯友,其女蔡文姬在戰亂中被匈奴所擄。
2“王莽”兩句:王莽篡漢之後,依照《周禮》更改官制,造成混亂,為後世譏笑。
3鞏:鞏縣。
阙:即伊阙,今洛陽西南的龍門石窟所在地。
4典農校尉:曹操設置官職,主管地方屯田以供應軍糧。
原武縣在大梁北,今為原陽縣。
5跖(zhí):本義為腳掌,此處引伸為石闆。
6周苛:劉邦與項羽争天下時的禦史大夫,即秘書長。
7杜預:西晉名臣,注釋《左傳》至今傳世。
8汳:即汴(biàn)。
旃:讀zhān。
9斷:分界。
見《史記·高祖本紀》:“項羽乃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割鴻溝而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
” 譯文 索水又往東流,經過荥陽縣舊城的南面。
漢王劉邦在荥陽被困,紀信對他說:“我(冒充你)向楚王項羽詐降,你可以乘機逃出。
”于是紀信乘坐漢王的馬車從東門出城,詐稱漢王降楚。
楚軍歡呼萬歲,歡聲震天動地。
漢王與數十名随從騎馬出西門,逃脫了楚軍的包圍。
項羽看見投降的漢王竟是紀信假冒,非常震怒,把他烹煮了。
紀信的墓冢在荥陽城西北方三裡,因此蔡伯喈(邕)《述征賦》說:“經過漢高祖受困之處,憑吊紀信于荥陽。
”荥陽城倚靠着一連串山岡高地,位于山岡的南面,王莽時在這裡設立祈隊,完全按照《周禮》所載的六隊編制而設。
魏正始三年(二四二),歲在甲子,按照癸醜诏書的指令,分割河南郡部分屬縣,從鞏縣、伊阙以東,創立了荥陽郡,合共二萬五千戶,任命南鄉人築陽亭侯李勝,字公昭,為郡守。
李勝原任原武典農校尉,施政惠及地方,百姓在城北五裡處為他立祠紀念,稱為李君祠。
祠廟前面有塊形似腳掌的大石,腳掌上有石箭靶,上面刻了《石的銘》,保存完整。
銘文大緻說:“百姓欣然擁戴,都出自真心誠意。
”至今仍然祭祀他。
索水又往東流,經過周苛墓冢的北面。
漢高祖逃出荥陽之後,下令禦史大夫周苛繼續鎮守,項羽攻陷荥陽,俘虜周苛,對他說:“我任命你為上将軍,封三萬戶侯,你能為我盡忠守節嗎?”周苛張大雙眼痛罵項羽,項羽大怒,把他烹煮了。
索水又往東流,向北彎曲又再西轉,往北流,經過荥陽城的東面,再往北流,注入濟水。
杜預說:“旃然水發源于荥陽郡成臯縣,往東注入汳水。
”《春秋》記載:襄公十八年(前五五五),楚國攻打鄭國,右翼軍隊涉過颍水,屯駐在旃然水附近,就是這條水。
濟渠水(被大河)涉斷了,汳溝就在這裡開始承接這條水,所以說“汳水承受了旃然水”,也稱為鴻溝水,這是因為漢、楚劃地分王,以這條水為界線的緣故。
這就是《郡國志》所說“荥陽縣有鴻溝水”裡面的鴻溝水。
水名因經過不同的城邑和地方而改變,成為河川的别名。
賞析與點評 荥澤附近的戰略要地,以荥陽城最重要,劉邦曾經據守荥陽,與項羽争天下,項羽大軍圍攻荥陽,劉邦棄城逃走,但留下了紀信代主誘敵、周苛甯死不降的事迹。
曹魏正始三年(二四二)分河南郡東部設置荥陽郡。
荥陽地位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汳水在荥陽附近從濟水分出,向東南流,戰國時魏惠王開鑿運河,連接汳水與淮水,稱為鴻溝,于是南方的物資,可以沿鴻溝北上,運抵中原,而荥陽成為重要的倉儲之地。
陽武縣、蒗渠分出、南濟、白馬淵 經又東過陽武縣南1。
注濟水又東南流入陽武縣,曆長城東南流2,蒗渠出焉。
濟水又東北流,南濟也,徑陽武縣故城南。
王莽更名之曰陽桓矣。
又東為白馬淵3,淵東西二裡,南北百五十步,淵流名為白馬溝。
又東徑房城北。
《穆天子傳》曰:『天子裡甫田之路4,東至于房。
』疑即斯城也。
郭《注》以為趙郡房子也5。
餘謂『穆王裡鄭甫』,而郭以趙之房邑為疆,更為非矣。
1陽武縣:秦縣,縣境及縣城經過多次變化,現與原武縣合并為原陽縣。
2長城:戰國時韓、魏兩國之間築長城為界,遺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鄭州市之間。
3淵:深潭。
4甫田:又寫為圃田,在今鄭州市北,已湮填為陸地。
5趙郡房子:房子縣,在今河北省石家莊市附近,戰國時為趙國地,因此郦道元稱,郭璞把《穆天子傳》所說的鄭地“甫田”,誤以為是趙地的房邑。
譯文 又往東經過陽武縣的南面。
濟水又往東南方流,進入陽武縣境,經過(魏國)長城,向東南方流去,蒗渠在這裡分出。
濟水又往東北流,這是南濟,經過陽武縣舊城的南面。
王莽改名為陽桓。
又往東流,是為白馬淵,白馬淵自東至西長二裡,自南至北寬一百五十步,淵中往外流的水道稱為白馬溝。
又往東流,經過房城的北面。
《穆天子傳》說:“天子(周穆王)因為甫田之路泥濘難行,繞道東行,到達了房城。
”估計就是這座城。
郭璞《注》以為是(河北)趙郡的房子縣。
我認為穆王所走過的應該是鄭國的沼澤地,而郭璞則認為是大河以北趙郡的房邑境内,更不對了。
賞析與點評 濟水的下遊有多條水道分出,蒗渠是其中之一。
蒗渠分出之後,濟水又分為南、北兩條水道,這些水道在平原之上奔流,經過不少古史上的城邑。
但由于古史記述簡單,後人對這些城邑的所在,難以确定,有些注釋家未經查核,随意指說,郦道元在《水經注》中,依據地理情況提出質疑,并予以更正。
封丘縣、大梁城、小黃縣故城(漢高祖葬母處)、東昏縣、戶牖鄉(陳平家鄉)、濟陽縣故城(漢光武出生地) 【】注濟水又東徑封丘縣南,又東徑大梁城北1,又東徑倉垣城,又東徑小黃縣之故城北。
縣有黃亭,說濟又謂之曰黃溝2。
縣,故陽武之東黃鄉也,故水以名縣。
沛公起兵,野戰,喪皇妣于黃鄉3,天下平定,乃使使者以梓宮招魂幽野于是4。
丹蛇自水濯洗,入于梓宮,其浴處有遺發焉。
故谥曰昭靈夫人,因作寝以甯神也5。
濟水又東徑東昏縣故城北。
陽武縣之戶牖鄉矣6,漢丞相陳平家焉。
平少為社宰7,以善均肉稱,今民祠其社。
平有功于高祖,封戶牖侯,是後置東昏縣也,王莽改曰東明矣。
濟水又東徑濟陽縣故城南,故武父城也。
城在濟水之陽,故以為名,王莽改之曰濟前者也。
光武生濟陽宮8,光明照室,即其處也。
《東觀漢記》曰9:『光武以建平元年生于濟陽縣,是歲有嘉禾生,一莖九穗,大于凡禾,縣界大熟,因名曰秀。
』 1大梁城:戰國中期,魏國遷都大梁,即今河南省開封市,因此又稱梁國。
孟子見梁惠王,即魏惠王。
2說:另一說法。
《水經注疏》此處有增補:“縣有黃亭近濟,黃水出焉,又謂之曰黃溝。
” 3“沛公”三句:沛公,漢高祖劉邦在沛縣起兵時的稱号。
皇妣,漢高祖稱帝後,對亡母的尊稱。
4梓宮:梓木造的棺材。
5寝:寝殿。
6牖(yǒu):古建築中内室與廳堂之間的窗,後泛指窗。
戶牖,是陽武縣轄下的鄉名,漢高祖謀士陳平的家鄉。
7社宰:古代鄉村節令慶典全體村民的集會,負責殺豬分肉的人稱為宰。
現代詞語“社會”、“結社”從此衍生。
8光武:漢光武帝劉秀。
當時他的父親是濟陽縣令。
9《東觀漢記》:東漢官方所修史書,現已殘缺不全。
譯文 濟水又往東流,經過封丘縣的南面;又往東流,經過大梁城的北面;又往東流,經過倉垣城;又往東流,經過小黃縣的舊城北面。
小黃縣有黃亭,又有說法,這裡接近濟水,黃水從這裡流出,稱為黃溝。
小黃縣是從前陽武縣的東黃鄉,縣因黃水得名。
沛公劉邦起兵反秦,在山野作戰,他的母親死在黃鄉,天下平定之後,派遣使者帶了梓宮(梓木棺材)到這裡的荒野招魂。
一條紅色的大蛇在水中沐浴,之後爬入梓宮,大蛇沐浴的地方還留有一些頭發。
因此給她谥号為昭靈夫人,就地修建陵寝使她的神靈得以安息。
濟水又往東流,經過東昏縣舊城的北面,這就是陽武縣的戶牖鄉,漢丞相陳平的老家在這裡。
陳平少時在村社祭祀時負責殺豬,他分肉平均受到稱贊,至今村民仍然祭祀這個村社。
陳平為漢高祖開國立功,封為戶牖侯,其後設立了東昏縣,王莽改名為東明。
濟水又往東流,經過濟陽縣舊城的南面,是從前的武父城。
武父城在濟水的北面,因此縣名為濟陽,王莽時改名為濟前。
東漢光武帝在濟陽宮出生,誕生時祥光照耀,滿屋明亮,就是在這地方。
《東觀漢記》說:“光武帝在建平元年(前六)誕生于濟陽縣,這年長出了一株嘉禾,一根莖稈長出九個稻穗,比一般禾穗更大,這年全縣大豐收,因此為他取名為劉秀。
” 賞析與點評 濟水流經的地方,有不少曆史遺迹,其中有漢高祖母親去世的地方小黃縣,有陳平的家鄉陽武縣的戶牖鄉,又有東漢光武帝的出生地濟陽。
曆史遺迹都會流傳一些相關的小故事,《水經注》記述了這些民間傳說。
“黃水”、“黃鄉”等地名引起了史學家錢穆的注意,錢穆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撰寫《黃帝故事地望考》,認為軒轅氏稱為黃帝,與生息在這一帶有關。
春秋後期,中原東南方長江下遊的吳國崛起,吳王夫差開鑿了邗溝,打通了長江、淮水的水道,憑着強大的水師,沿淮水的支流泗水北上,再轉入菏水,與晉國争霸于黃池之濱。
這黃池就是黃水附近
今則南渎通津,川澗是導耳。
濟水于此,又兼邲目5。
《春秋》宣公十三年,晉、楚之戰,楚軍于邲。
即是水也。
音卞。
京相璠曰6:『在敖北。
』 濟水又東徑荥陽縣北。
曹太祖與徐榮戰7,不利,曹洪授馬于此處也。
濟水又東,礫石溪水注之。
水出荥陽城西南李澤,澤中有水,即古馮池也。
《地理志》曰『荥陽縣,馮池在西南』是也。
東北流,曆敖山南。
《春秋》,晉、楚之戰,設伏于敖前,謂是也。
徑虢亭北。
池水又東北徑荥陽縣北斷山,東北注于濟,世謂之礫石澗,即《經》所謂礫溪矣。
《經》雲濟出其南,非也。
1隰(xí):本義為低濕之地。
2“亦有”句:有時暢通,有時淤塞。
3渾濤:水流互相混合。
4劉公:劉裕。
5邲(bì):地名,在今河南省鄭州荥陽市東北。
春秋時曾發生晉楚大戰。
泌水入荥陽稱“蒗”。
6京相璠:西晉著名學者,傑出地圖學家,助宰相裴秀修《晉輿地圖》,有《春秋土地名》三卷,現已散佚,部分靠《水經注》引述而得以保存。
7曹太祖:曹操。
譯文 荥渎又往東南流,注入濟水,現在已經幹涸無水了。
稍為偏東,有宿須水口,宿須水承接大河而出,水道旁有扈亭水,從扈亭往東南流,注入濟水,現在也幹涸無水了。
宿須在河以北,不在這裡,不過名稱相同而已。
宿須水從山坡的西側流過,自秦漢以來,時通時塞。
濟水與大河會合,波濤相混往東奔流。
晉太和年間(三六六至三七一),桓溫領兵北伐,準備把宿須水貫通,但沒有成功就退兵了。
義熙十三年(四一七),劉裕西征,又下令甯朔将軍劉遵考利用這條渠道運糧,開始時有較湍急的水往東注入,但最終因為山崩而壅塞,劉裕在北方十裡重新開鑿舊渠以貫通糧道。
但現在隻有南渎可以通航,因為引入了附近溪澗的水。
濟水在這裡,又稱為邲水。
《春秋》記載:宣公十三年(前五九六),晉、楚兩國交戰,楚軍屯駐于邲水附近,就是這條水。
音卞。
京相璠說:“邲水在敖的北面。
” 濟水又往東流,經過荥陽縣的北面。
曹操與徐榮作戰,打了敗仗,曹洪把自己的馬讓給曹操,就在這地方。
濟水又往東流,礫石溪水注入。
礫石溪水發源于荥陽城西南方的李澤,澤中有水,就是古時的馮池。
這就是《地理志》所說“荥陽縣,馮池在西南面”裡面的馮池。
馮池流出的水往東北流,經過敖山的南面。
《春秋》記載:晉、楚兩國交戰,在敖山前設下伏兵,說的就是這裡。
池水又經過虢亭的北面。
池水又往東北流,經過荥陽縣北的斷山,往東北流,注入濟水,民間稱之為礫石澗,也就是《水經》所說的礫溪了。
《水經》說“濟出其南”,不對。
賞析與點評 荥澤一帶水道縱橫,曆來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不少古戰場遺址,春秋時期晉、楚邲之戰發生在這裡,結果晉勝楚敗,奠定了晉文公稱霸中原的局面。
東晉末,劉裕北伐,打通了已淤塞的舊渠作為糧道。
索水、荥陽縣故城、荥陽郡、鴻溝水 【】注索水又東徑荥陽縣故城南。
漢王之困荥陽也,紀信曰:『臣詐降楚王,宜間出。
』信乃乘王車出東門,稱漢降楚。
楚軍稱萬歲,震動天地,王與數十騎出西門得免楚圍。
羽見信大怒,遂烹之。
信冢在城西北三裡。
故蔡伯喈《述征賦》曰1:『過漢祖之所隘,吊紀信于荥陽。
』其城跨倚岡原,居山之陽,王莽立為祈隊,備周六隊之制2。
魏正始三年,歲在甲子,被癸醜诏書,割河南郡縣,自鞏、阙以東3,創建荥陽郡,并戶二萬五千,以南鄉築陽亭侯李勝,字公昭,為郡守。
故原武典農校尉4,政有遺惠,民為立祠于城北五裡,号曰李君祠。
廟前有石跖5,跖上有石的,《石的銘》具存。
其略曰:『百族欣戴,鹹推厥誠。
』今猶祀禱焉。
索水又東徑周苛冢北6。
漢祖之出荥陽也,令禦史大夫周苛守之,項羽拔荥陽獲苛,曰:『吾以公為上将軍,封三萬戶侯,能盡節乎?』苛瞋目罵羽,羽怒,烹之。
索水又東流,北屈西轉,北徑荥陽城東,而北流注濟水。
杜預曰7:『旃然水出荥陽成臯縣,東入汳。
』《春秋》襄公十八年,楚伐鄭,右師涉颍,次于旃然,即是水也。
濟渠水斷汳溝,惟承此始,故雲『汳受旃然』矣8,亦謂之鴻溝水,蓋因漢、楚分王,指水為斷故也9。
《郡國志》曰『荥陽有鴻溝水』是也。
蓋因城地而變名,為川流之異目。
1蔡伯喈:蔡邕字伯喈,東漢後期名士,曹操摯友,其女蔡文姬在戰亂中被匈奴所擄。
2“王莽”兩句:王莽篡漢之後,依照《周禮》更改官制,造成混亂,為後世譏笑。
3鞏:鞏縣。
阙:即伊阙,今洛陽西南的龍門石窟所在地。
4典農校尉:曹操設置官職,主管地方屯田以供應軍糧。
原武縣在大梁北,今為原陽縣。
5跖(zhí):本義為腳掌,此處引伸為石闆。
6周苛:劉邦與項羽争天下時的禦史大夫,即秘書長。
7杜預:西晉名臣,注釋《左傳》至今傳世。
8汳:即汴(biàn)。
旃:讀zhān。
9斷:分界。
見《史記·高祖本紀》:“項羽乃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割鴻溝而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
” 譯文 索水又往東流,經過荥陽縣舊城的南面。
漢王劉邦在荥陽被困,紀信對他說:“我(冒充你)向楚王項羽詐降,你可以乘機逃出。
”于是紀信乘坐漢王的馬車從東門出城,詐稱漢王降楚。
楚軍歡呼萬歲,歡聲震天動地。
漢王與數十名随從騎馬出西門,逃脫了楚軍的包圍。
項羽看見投降的漢王竟是紀信假冒,非常震怒,把他烹煮了。
紀信的墓冢在荥陽城西北方三裡,因此蔡伯喈(邕)《述征賦》說:“經過漢高祖受困之處,憑吊紀信于荥陽。
”荥陽城倚靠着一連串山岡高地,位于山岡的南面,王莽時在這裡設立祈隊,完全按照《周禮》所載的六隊編制而設。
魏正始三年(二四二),歲在甲子,按照癸醜诏書的指令,分割河南郡部分屬縣,從鞏縣、伊阙以東,創立了荥陽郡,合共二萬五千戶,任命南鄉人築陽亭侯李勝,字公昭,為郡守。
李勝原任原武典農校尉,施政惠及地方,百姓在城北五裡處為他立祠紀念,稱為李君祠。
祠廟前面有塊形似腳掌的大石,腳掌上有石箭靶,上面刻了《石的銘》,保存完整。
銘文大緻說:“百姓欣然擁戴,都出自真心誠意。
”至今仍然祭祀他。
索水又往東流,經過周苛墓冢的北面。
漢高祖逃出荥陽之後,下令禦史大夫周苛繼續鎮守,項羽攻陷荥陽,俘虜周苛,對他說:“我任命你為上将軍,封三萬戶侯,你能為我盡忠守節嗎?”周苛張大雙眼痛罵項羽,項羽大怒,把他烹煮了。
索水又往東流,向北彎曲又再西轉,往北流,經過荥陽城的東面,再往北流,注入濟水。
杜預說:“旃然水發源于荥陽郡成臯縣,往東注入汳水。
”《春秋》記載:襄公十八年(前五五五),楚國攻打鄭國,右翼軍隊涉過颍水,屯駐在旃然水附近,就是這條水。
濟渠水(被大河)涉斷了,汳溝就在這裡開始承接這條水,所以說“汳水承受了旃然水”,也稱為鴻溝水,這是因為漢、楚劃地分王,以這條水為界線的緣故。
這就是《郡國志》所說“荥陽縣有鴻溝水”裡面的鴻溝水。
水名因經過不同的城邑和地方而改變,成為河川的别名。
賞析與點評 荥澤附近的戰略要地,以荥陽城最重要,劉邦曾經據守荥陽,與項羽争天下,項羽大軍圍攻荥陽,劉邦棄城逃走,但留下了紀信代主誘敵、周苛甯死不降的事迹。
曹魏正始三年(二四二)分河南郡東部設置荥陽郡。
荥陽地位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汳水在荥陽附近從濟水分出,向東南流,戰國時魏惠王開鑿運河,連接汳水與淮水,稱為鴻溝,于是南方的物資,可以沿鴻溝北上,運抵中原,而荥陽成為重要的倉儲之地。
陽武縣、蒗渠分出、南濟、白馬淵 經又東過陽武縣南1。
注濟水又東南流入陽武縣,曆長城東南流2,蒗渠出焉。
濟水又東北流,南濟也,徑陽武縣故城南。
王莽更名之曰陽桓矣。
又東為白馬淵3,淵東西二裡,南北百五十步,淵流名為白馬溝。
又東徑房城北。
《穆天子傳》曰:『天子裡甫田之路4,東至于房。
』疑即斯城也。
郭《注》以為趙郡房子也5。
餘謂『穆王裡鄭甫』,而郭以趙之房邑為疆,更為非矣。
1陽武縣:秦縣,縣境及縣城經過多次變化,現與原武縣合并為原陽縣。
2長城:戰國時韓、魏兩國之間築長城為界,遺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鄭州市之間。
3淵:深潭。
4甫田:又寫為圃田,在今鄭州市北,已湮填為陸地。
5趙郡房子:房子縣,在今河北省石家莊市附近,戰國時為趙國地,因此郦道元稱,郭璞把《穆天子傳》所說的鄭地“甫田”,誤以為是趙地的房邑。
譯文 又往東經過陽武縣的南面。
濟水又往東南方流,進入陽武縣境,經過(魏國)長城,向東南方流去,蒗渠在這裡分出。
濟水又往東北流,這是南濟,經過陽武縣舊城的南面。
王莽改名為陽桓。
又往東流,是為白馬淵,白馬淵自東至西長二裡,自南至北寬一百五十步,淵中往外流的水道稱為白馬溝。
又往東流,經過房城的北面。
《穆天子傳》說:“天子(周穆王)因為甫田之路泥濘難行,繞道東行,到達了房城。
”估計就是這座城。
郭璞《注》以為是(河北)趙郡的房子縣。
我認為穆王所走過的應該是鄭國的沼澤地,而郭璞則認為是大河以北趙郡的房邑境内,更不對了。
賞析與點評 濟水的下遊有多條水道分出,蒗渠是其中之一。
蒗渠分出之後,濟水又分為南、北兩條水道,這些水道在平原之上奔流,經過不少古史上的城邑。
但由于古史記述簡單,後人對這些城邑的所在,難以确定,有些注釋家未經查核,随意指說,郦道元在《水經注》中,依據地理情況提出質疑,并予以更正。
封丘縣、大梁城、小黃縣故城(漢高祖葬母處)、東昏縣、戶牖鄉(陳平家鄉)、濟陽縣故城(漢光武出生地) 【】注濟水又東徑封丘縣南,又東徑大梁城北1,又東徑倉垣城,又東徑小黃縣之故城北。
縣有黃亭,說濟又謂之曰黃溝2。
縣,故陽武之東黃鄉也,故水以名縣。
沛公起兵,野戰,喪皇妣于黃鄉3,天下平定,乃使使者以梓宮招魂幽野于是4。
丹蛇自水濯洗,入于梓宮,其浴處有遺發焉。
故谥曰昭靈夫人,因作寝以甯神也5。
濟水又東徑東昏縣故城北。
陽武縣之戶牖鄉矣6,漢丞相陳平家焉。
平少為社宰7,以善均肉稱,今民祠其社。
平有功于高祖,封戶牖侯,是後置東昏縣也,王莽改曰東明矣。
濟水又東徑濟陽縣故城南,故武父城也。
城在濟水之陽,故以為名,王莽改之曰濟前者也。
光武生濟陽宮8,光明照室,即其處也。
《東觀漢記》曰9:『光武以建平元年生于濟陽縣,是歲有嘉禾生,一莖九穗,大于凡禾,縣界大熟,因名曰秀。
』 1大梁城:戰國中期,魏國遷都大梁,即今河南省開封市,因此又稱梁國。
孟子見梁惠王,即魏惠王。
2說:另一說法。
《水經注疏》此處有增補:“縣有黃亭近濟,黃水出焉,又謂之曰黃溝。
” 3“沛公”三句:沛公,漢高祖劉邦在沛縣起兵時的稱号。
皇妣,漢高祖稱帝後,對亡母的尊稱。
4梓宮:梓木造的棺材。
5寝:寝殿。
6牖(yǒu):古建築中内室與廳堂之間的窗,後泛指窗。
戶牖,是陽武縣轄下的鄉名,漢高祖謀士陳平的家鄉。
7社宰:古代鄉村節令慶典全體村民的集會,負責殺豬分肉的人稱為宰。
現代詞語“社會”、“結社”從此衍生。
8光武:漢光武帝劉秀。
當時他的父親是濟陽縣令。
9《東觀漢記》:東漢官方所修史書,現已殘缺不全。
譯文 濟水又往東流,經過封丘縣的南面;又往東流,經過大梁城的北面;又往東流,經過倉垣城;又往東流,經過小黃縣的舊城北面。
小黃縣有黃亭,又有說法,這裡接近濟水,黃水從這裡流出,稱為黃溝。
小黃縣是從前陽武縣的東黃鄉,縣因黃水得名。
沛公劉邦起兵反秦,在山野作戰,他的母親死在黃鄉,天下平定之後,派遣使者帶了梓宮(梓木棺材)到這裡的荒野招魂。
一條紅色的大蛇在水中沐浴,之後爬入梓宮,大蛇沐浴的地方還留有一些頭發。
因此給她谥号為昭靈夫人,就地修建陵寝使她的神靈得以安息。
濟水又往東流,經過東昏縣舊城的北面,這就是陽武縣的戶牖鄉,漢丞相陳平的老家在這裡。
陳平少時在村社祭祀時負責殺豬,他分肉平均受到稱贊,至今村民仍然祭祀這個村社。
陳平為漢高祖開國立功,封為戶牖侯,其後設立了東昏縣,王莽改名為東明。
濟水又往東流,經過濟陽縣舊城的南面,是從前的武父城。
武父城在濟水的北面,因此縣名為濟陽,王莽時改名為濟前。
東漢光武帝在濟陽宮出生,誕生時祥光照耀,滿屋明亮,就是在這地方。
《東觀漢記》說:“光武帝在建平元年(前六)誕生于濟陽縣,這年長出了一株嘉禾,一根莖稈長出九個稻穗,比一般禾穗更大,這年全縣大豐收,因此為他取名為劉秀。
” 賞析與點評 濟水流經的地方,有不少曆史遺迹,其中有漢高祖母親去世的地方小黃縣,有陳平的家鄉陽武縣的戶牖鄉,又有東漢光武帝的出生地濟陽。
曆史遺迹都會流傳一些相關的小故事,《水經注》記述了這些民間傳說。
“黃水”、“黃鄉”等地名引起了史學家錢穆的注意,錢穆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撰寫《黃帝故事地望考》,認為軒轅氏稱為黃帝,與生息在這一帶有關。
春秋後期,中原東南方長江下遊的吳國崛起,吳王夫差開鑿了邗溝,打通了長江、淮水的水道,憑着強大的水師,沿淮水的支流泗水北上,再轉入菏水,與晉國争霸于黃池之濱。
這黃池就是黃水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