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星野
關燈
小
中
大
造之險。
(《曹汴城垣記》)璧山翠峪,錦江環波,雲嵐含暉,彩秀映日。
(《巡道忠益亭記》)巴縣,地勢剛險,重屋累居,又承三江之會,又東有明月峽、廣德嶼。
故巴亦有三峽。
(《華陽國志》)江州對二水,口右則涪內,左則蜀外水,故巴子之都。
(《山海水經》)三巴會合繞城下,巴字體勢何盤盤。
(鮮于侁巴《江詠》)巴城在岷江之北,漢水之南。
(《寰宇記》)地控夔渝之上遊,天當參、井之分野。
(張文燿縣治題)景曰:孔殿秋香、金碧春風、洪崖珠泉、龍門皓月、覺林曉鐘、塗山霽雪、黃葛晚渡、佛圖夜雨,西湖晚眺、北鎮沙汀。
江津縣,鼎山聳前,幾江繞後。
(《總志》)奇峰秀嶺,從華蓋之山,地軸天關,鎖錦江之水;界瀘渝之間,會水陸之沖,全蜀之要地。
(《舊志》)景曰:鼎山疊翠、華蓋晴嵐、龍門春浪、鶴山雪霽、古寺曉鐘、挑漁燈火、石羊晚渡、馬驍春色。
長壽縣,前臨岷江,後倚菩提,龍溪、鳳山環帶左右。
(《總志》)桃溪桂源,環帶左右。
金龍鳳山,對峙東西。
龍山寨近列其南,羅圍城遠障其北,綿亙百數十裡,望之如重城焉。
(《舊志》)景曰:鳳山春色、龍寨秋容、北觀煙霞、西崖瀑布、龍溪夜月、定慧曉鐘、桃源洞天、吉祥飛石。
大足縣,東臨赤水,西枕營山,北接長岩,最為險固。
又青巒圍其田畔,赤水繞乎東南。
(《總志》)介於瀘、渝之間,枕於普、遂之上,為山水靜鎮之區。
又玉口蔽於前,雲頭鎮於後。
三華聲翠于南,孤塔淩霄於北。
尖山西峙,鬥崖東顧。
(《舊志》)景曰:畫樓遠眺、赤水春波、西州寶頂、白石奇觀、海棠春色、鑒湖夜月、白塔奇岩、玉皇古洞。
永川縣,環邑皆山,郭外平衍。
(《總志》)北枕桂山,南瞰侯溪,印臺山擁于左,浩軸山環于右,高明之境。
(《舊志》)景曰:桂山風月、竹溪煙雨、佛崖仙蹤、石鬆神跡、普濟晨鐘、紫薇暮鼓、八角攢青,三河會碧。
榮昌縣,昌元古佳郡,又山崗疊翠屏,溪瀨瀉清泚。
(宋·張芳詩)山環繞而蜿蜒,地寬廣而夾塏。
(《總志》)曬袍山北炫其奇,飛鳳巒東拔其萃,錦屏交岫於西,玉盤雄峙于南。
環溪左旋而西泝,小河九畔而南繞。
又山皆平,伏而清奇。
水多曲纏而秀麗,襟山帶溪,形勝比他邑稱最。
(《舊志》)景曰:蓮瑞天池、碧梧丹鳳、桃香仙嶺、紅岩峭壁、鴉山箐碁、石堰朝暮、舂馬灘春渡、賴通仙舟。
綦江縣,左挾瀛,右依石筍。
(《總志》)景曰:龍角溪聲、馬鞍圖負、牛崗雪牧、瀛島雲蒸、月涵湖水、筍出天邊、勝果呈刹、瑪瑙藏灘。
南川縣,風俗連巴、楚,封疆接播、溱。
(宋·趙與邁《詠南川形勢》)據涪之南,接播之北。
(《總志》)巴江翼其右,武隆聯其左。
雲山疊翠,溪水縈回。
(《舊志》)景曰:金佛晚霞、白露晴嵐、徧楅晨鐘、葛溪夜月、孝泉一湧、聖水三(湖)潮、古渡流金、石池臥象。
黔江縣,水深巫峽裡,山色夜郎西。
(唐·上官侍禦《赴黔中詩》)外鎮諸洞,內靖涪、彭。
(《總志》)前列三台之奇秀,後擁龍頭之巍峨。
東則雄峙老鴉之寨,西則高聳八面之山。
控酉陽之左襟,振大田之喉吭。
寔楚西南至徼道,蜀國東南之藩籬。
(《舊志》)景曰:桃壩紅霞、梅坡白雪、山肖龍頭、寨如鷹立、三台聳翠、八面環青、月浸青溪、雲籠石塔。
安居縣,地靈人勝,石秀山熊。
(《普州志》)山環水繞,地美土腴。
(《總志》)北臨涪江,南接巴嶽,四面屏蔽。
於東,紫極根據;於西,官濺瀠回。
姚臯環繞,金雞聳峙。
銅溪關闌,天設之險,地造其固。
(《舊志》)景曰:化龍鍾秀、飛鳳昂霄、波映月、紫極煙霞、官濺流杯、冠山古洞、梵溪聖水、瑞石蓮花。
璧山縣,西北絕險,東南稍平。
山分左右,秀拔垣拱。
山川高深,風氣完密。
涪江環其後,岷江繞其前。
跨巴、銅之勝概,為東南之佳境。
(《舊志》)景曰:東林曉鐘、天池皓月、茅萊夕照、屏峰疊翠、秀環春風、覺林夜雨、老君朝霞、金劍晴雪。
合州,巴蜀要津,又枕三江之口,當眾水之湊,又蜀口形勝之地。
(《舊志》)景曰:東津漁火、涪江晚渡、金沙落雁、三佛灘鳴、魚城煙雨、瑞應春風、濮岩夜月、石龜晴空。
銅梁縣,水環巴宇,山擁飛鳳。
(《總志》)巴嶽六贏,翊其左右。
羅睺計都,峙於東西。
(《舊志》)銅梁不可攀。
(劉孝威詩)山似銅梁,近接宕渠,遠指斜穀。
(《舊志》)景曰:帝座雲屏、玉堂柱石、高崗飛鳳、巴水騰蛟、泉晚鐘、南樓曉日、爐鼎繞霞、計羅纏宿。
定遠縣,地勢峻迫,道連居。
(《總志》)地勢高明,來脈悠長,群峰似衛而環,長江如帶而繞。
又果、渝會界,賨、合交加。
又嘉陵左環,鹽水右匯,天印仙峰,面拱石龜,玉馬後護,隱然一蜀省要區。
(《舊志》)景曰:天印來賓、嵩岩積翠、澄江抱璧、遠摩空、棠樹餘陰、玉龍獻瑞、香溪晚渡、傑閣秋蟬。
忠州,井邑聚雲根又,又百層石磴上州門。
(白居易詩)襟山帶河,楫拱秀誠,形勝之郡。
又翠屏山在前,石牆在後,五龍山盤其左,九馬山拱其右。
俯瞰大江,地勢陡峻,山川穆如鎖,固岷、劍,控制施、黔,要害之郡。
(《舊志》)景曰:翠屏春曉、紫極晚煙、巴台夜月、西崖瀑布、五龍撮寶、鳴玉平沙、九曲流觴、治平晨鐘、宣公畫洞。
酆都縣,面江倚山,中衍平川。
(《總志》)仙都北聳,錦江前橫,青牛、白鹿環拱左右,珠簾月鏡,映帶遠近,勝景沃野,秀麗雄渾。
(《舊志》)景曰:平都仙跡、曲水流觴、青牛野啗、白鹿夜鳴、珠簾映日、月鏡凝龍、山床夜雨、送客晴瀾。
墊江縣,山水環拱,土地坦夷。
(《總志》)地勢平衍,東西二河,繞城為池。
冠蓋山衛其後,鳳鳴山拱其前,狀元文筆輔其左,壁鬥星關弼其右。
二河環抱,屹如重城。
(《舊志》)景曰:狀元文筆、龍門晚渡、鳳鳴朝陽、馬峽晴嵐、冠山霽雪、五花霞彩、兩水天光。
涪州,鐵櫃在北,鳳崗在南,龜龍踞西,群豬截東。
襟帶長川,勢雄百二。
據五溪之要衝,當三峽之津隘。
壯哉之險。
(《舊志》)白石從天設,青岩見地圖。
(宋翰《詠涪陵》)地據咽喉,城逾雉堞。
東鄰楚分,南帶夷邊。
(馬提幹《詠涪州》)會川蜀之眾水,控瞿塘之上流。
(《龜陵志序》)東接巴東,南接武陵,西接牂牁,北接巴郡,山險水灘。
(《華陽國志》)景曰:桂樓秋月、黔水澄清、白鶴時鳴、鐵櫃樵歌、石魚豐兆、湖魚笛、松屏列翠、荔圃春風。
武隆縣,川峽陟險、山箐崎嶇。
(《總志》)東鄰黔楚,西樓牂柯,壯枕巴江,南通貴竹,又山崖四寨,江峽孤開,險阨諸蠻,難先全蜀。
(《舊志》)景曰:襆頭耀日、筆架齊雲、虎榜春暉、師峰晚翠、洞口仙麻、渡頭天劍、信水臨朝、關灘勝概。
彭水縣,地接荊楚,襟
(《曹汴城垣記》)璧山翠峪,錦江環波,雲嵐含暉,彩秀映日。
(《巡道忠益亭記》)巴縣,地勢剛險,重屋累居,又承三江之會,又東有明月峽、廣德嶼。
故巴亦有三峽。
(《華陽國志》)江州對二水,口右則涪內,左則蜀外水,故巴子之都。
(《山海水經》)三巴會合繞城下,巴字體勢何盤盤。
(鮮于侁巴《江詠》)巴城在岷江之北,漢水之南。
(《寰宇記》)地控夔渝之上遊,天當參、井之分野。
(張文燿縣治題)景曰:孔殿秋香、金碧春風、洪崖珠泉、龍門皓月、覺林曉鐘、塗山霽雪、黃葛晚渡、佛圖夜雨,西湖晚眺、北鎮沙汀。
江津縣,鼎山聳前,幾江繞後。
(《總志》)奇峰秀嶺,從華蓋之山,地軸天關,鎖錦江之水;界瀘渝之間,會水陸之沖,全蜀之要地。
(《舊志》)景曰:鼎山疊翠、華蓋晴嵐、龍門春浪、鶴山雪霽、古寺曉鐘、挑漁燈火、石羊晚渡、馬驍春色。
長壽縣,前臨岷江,後倚菩提,龍溪、鳳山環帶左右。
(《總志》)桃溪桂源,環帶左右。
金龍鳳山,對峙東西。
龍山寨近列其南,羅圍城遠障其北,綿亙百數十裡,望之如重城焉。
(《舊志》)景曰:鳳山春色、龍寨秋容、北觀煙霞、西崖瀑布、龍溪夜月、定慧曉鐘、桃源洞天、吉祥飛石。
大足縣,東臨赤水,西枕營山,北接長岩,最為險固。
又青巒圍其田畔,赤水繞乎東南。
(《總志》)介於瀘、渝之間,枕於普、遂之上,為山水靜鎮之區。
又玉口蔽於前,雲頭鎮於後。
三華聲翠于南,孤塔淩霄於北。
尖山西峙,鬥崖東顧。
(《舊志》)景曰:畫樓遠眺、赤水春波、西州寶頂、白石奇觀、海棠春色、鑒湖夜月、白塔奇岩、玉皇古洞。
永川縣,環邑皆山,郭外平衍。
(《總志》)北枕桂山,南瞰侯溪,印臺山擁于左,浩軸山環于右,高明之境。
(《舊志》)景曰:桂山風月、竹溪煙雨、佛崖仙蹤、石鬆神跡、普濟晨鐘、紫薇暮鼓、八角攢青,三河會碧。
榮昌縣,昌元古佳郡,又山崗疊翠屏,溪瀨瀉清泚。
(宋·張芳詩)山環繞而蜿蜒,地寬廣而夾塏。
(《總志》)曬袍山北炫其奇,飛鳳巒東拔其萃,錦屏交岫於西,玉盤雄峙于南。
環溪左旋而西泝,小河九畔而南繞。
又山皆平,伏而清奇。
水多曲纏而秀麗,襟山帶溪,形勝比他邑稱最。
(《舊志》)景曰:蓮瑞天池、碧梧丹鳳、桃香仙嶺、紅岩峭壁、鴉山箐碁、石堰朝暮、舂馬灘春渡、賴通仙舟。
綦江縣,左挾瀛,右依石筍。
(《總志》)景曰:龍角溪聲、馬鞍圖負、牛崗雪牧、瀛島雲蒸、月涵湖水、筍出天邊、勝果呈刹、瑪瑙藏灘。
南川縣,風俗連巴、楚,封疆接播、溱。
(宋·趙與邁《詠南川形勢》)據涪之南,接播之北。
(《總志》)巴江翼其右,武隆聯其左。
雲山疊翠,溪水縈回。
(《舊志》)景曰:金佛晚霞、白露晴嵐、徧楅晨鐘、葛溪夜月、孝泉一湧、聖水三(湖)潮、古渡流金、石池臥象。
黔江縣,水深巫峽裡,山色夜郎西。
(唐·上官侍禦《赴黔中詩》)外鎮諸洞,內靖涪、彭。
(《總志》)前列三台之奇秀,後擁龍頭之巍峨。
東則雄峙老鴉之寨,西則高聳八面之山。
控酉陽之左襟,振大田之喉吭。
寔楚西南至徼道,蜀國東南之藩籬。
(《舊志》)景曰:桃壩紅霞、梅坡白雪、山肖龍頭、寨如鷹立、三台聳翠、八面環青、月浸青溪、雲籠石塔。
安居縣,地靈人勝,石秀山熊。
(《普州志》)山環水繞,地美土腴。
(《總志》)北臨涪江,南接巴嶽,四面屏蔽。
於東,紫極根據;於西,官濺瀠回。
姚臯環繞,金雞聳峙。
銅溪關闌,天設之險,地造其固。
(《舊志》)景曰:化龍鍾秀、飛鳳昂霄、波映月、紫極煙霞、官濺流杯、冠山古洞、梵溪聖水、瑞石蓮花。
璧山縣,西北絕險,東南稍平。
山分左右,秀拔垣拱。
山川高深,風氣完密。
涪江環其後,岷江繞其前。
跨巴、銅之勝概,為東南之佳境。
(《舊志》)景曰:東林曉鐘、天池皓月、茅萊夕照、屏峰疊翠、秀環春風、覺林夜雨、老君朝霞、金劍晴雪。
合州,巴蜀要津,又枕三江之口,當眾水之湊,又蜀口形勝之地。
(《舊志》)景曰:東津漁火、涪江晚渡、金沙落雁、三佛灘鳴、魚城煙雨、瑞應春風、濮岩夜月、石龜晴空。
銅梁縣,水環巴宇,山擁飛鳳。
(《總志》)巴嶽六贏,翊其左右。
羅睺計都,峙於東西。
(《舊志》)銅梁不可攀。
(劉孝威詩)山似銅梁,近接宕渠,遠指斜穀。
(《舊志》)景曰:帝座雲屏、玉堂柱石、高崗飛鳳、巴水騰蛟、泉晚鐘、南樓曉日、爐鼎繞霞、計羅纏宿。
定遠縣,地勢峻迫,道連居。
(《總志》)地勢高明,來脈悠長,群峰似衛而環,長江如帶而繞。
又果、渝會界,賨、合交加。
又嘉陵左環,鹽水右匯,天印仙峰,面拱石龜,玉馬後護,隱然一蜀省要區。
(《舊志》)景曰:天印來賓、嵩岩積翠、澄江抱璧、遠摩空、棠樹餘陰、玉龍獻瑞、香溪晚渡、傑閣秋蟬。
忠州,井邑聚雲根又,又百層石磴上州門。
(白居易詩)襟山帶河,楫拱秀誠,形勝之郡。
又翠屏山在前,石牆在後,五龍山盤其左,九馬山拱其右。
俯瞰大江,地勢陡峻,山川穆如鎖,固岷、劍,控制施、黔,要害之郡。
(《舊志》)景曰:翠屏春曉、紫極晚煙、巴台夜月、西崖瀑布、五龍撮寶、鳴玉平沙、九曲流觴、治平晨鐘、宣公畫洞。
酆都縣,面江倚山,中衍平川。
(《總志》)仙都北聳,錦江前橫,青牛、白鹿環拱左右,珠簾月鏡,映帶遠近,勝景沃野,秀麗雄渾。
(《舊志》)景曰:平都仙跡、曲水流觴、青牛野啗、白鹿夜鳴、珠簾映日、月鏡凝龍、山床夜雨、送客晴瀾。
墊江縣,山水環拱,土地坦夷。
(《總志》)地勢平衍,東西二河,繞城為池。
冠蓋山衛其後,鳳鳴山拱其前,狀元文筆輔其左,壁鬥星關弼其右。
二河環抱,屹如重城。
(《舊志》)景曰:狀元文筆、龍門晚渡、鳳鳴朝陽、馬峽晴嵐、冠山霽雪、五花霞彩、兩水天光。
涪州,鐵櫃在北,鳳崗在南,龜龍踞西,群豬截東。
襟帶長川,勢雄百二。
據五溪之要衝,當三峽之津隘。
壯哉之險。
(《舊志》)白石從天設,青岩見地圖。
(宋翰《詠涪陵》)地據咽喉,城逾雉堞。
東鄰楚分,南帶夷邊。
(馬提幹《詠涪州》)會川蜀之眾水,控瞿塘之上流。
(《龜陵志序》)東接巴東,南接武陵,西接牂牁,北接巴郡,山險水灘。
(《華陽國志》)景曰:桂樓秋月、黔水澄清、白鶴時鳴、鐵櫃樵歌、石魚豐兆、湖魚笛、松屏列翠、荔圃春風。
武隆縣,川峽陟險、山箐崎嶇。
(《總志》)東鄰黔楚,西樓牂柯,壯枕巴江,南通貴竹,又山崖四寨,江峽孤開,險阨諸蠻,難先全蜀。
(《舊志》)景曰:襆頭耀日、筆架齊雲、虎榜春暉、師峰晚翠、洞口仙麻、渡頭天劍、信水臨朝、關灘勝概。
彭水縣,地接荊楚,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