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沿革
關燈
小
中
大
巴人鄒廷彥輯,舒德裕訂,甘上鯤同訂晉常璩曰:巴國遠世則黃帝之支封,在周則宗姬之懿親。
故于春秋,班伴秦楚,示甸衛也。
則巴所徙來遠矣。
說者謂自秦始通中國,何其謬輿!餘綜覽諸史,愽及群書,自上世以迄於今,封建郡邑,因革增損,編摩錯陳,非敢以附會成其荒穢。
而上下千載,勒有成篇,爰屬草創,斯亦參考之大端也。
志沿革。
重慶府古巴國地。
按《洛書》,人皇繼地皇後,相厥山川,分為九囿,華陽之壤,岷峨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國,巴居一焉。
《山海經》雲:西南有巴國,大皞生鹹鳥,鹹鳥生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
五帝以來,黃帝高陽之支庶,世為侯伯,及唐虞,肇十有二州。
禹平水土,因古九囿更置九州,巴國皆在梁州之域。
禹初娶于塗山,及即位,會諸侯于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國往焉。
殷湯受命,因禹九州分統天下。
周武王伐紂,巴師先往,殷人倒戈。
武既克殷,分 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
其地東至魚腹,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與秦、楚、蜀分壤。
其屬有賨、濮、苴、貝之類。
成王時改作禹貢,以職方掌土,合梁州于雍,巴遂為雍州地。
周顯王時,秦惠文王輿巴、蜀為好。
周慎靚王五年,蜀王伐苴,苴侯奔巴,巴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張儀、司馬錯伐蜀,滅之。
儀貪巴之富,因取巴,執王以歸。
儀城江州,錯自巴涪水取楚商於之地為黔中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罷封建,置郡縣,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仍置巴郡,縣曰江州、閬中、墊江、宕渠、魚複有五。
漢元年,項羽分天下王,諸將以沛公為漢王,王巴、蜀及漢中地,時丞相蕭何勸王□用巴、蜀,還定三秦,於是漢王發巴渝之士以為漢前鋒。
天下既定,高帝乃作巴渝舞。
六年,乃析巴蜀地置廣漢郡。
武帝元光五年,通西南夷以廣巴、蜀,增置犍為郡,是時巴郡增直縣,曰臨江、枳、朐、克國、涪陵,並秦置凡十一,改梁曰益州。
更始末,公孫述自立為蜀王,據有巴蜀地,光武建元即位十一年,遣岑彭帥諸將攻之,將軍馮駿拔江州,獲其偽守田戎,郡屬?漢。
尋攻成都,蜀地悉平。
桓帝永興二年,郡守但望從文學椽趙芬等議,欲分巴為二郡,一治臨江,一治安漢,疏上,朝議不許。
獻帝初平元年,征東中郎將、安漢趙穎複建議分巴,且欲得巴舊名。
白益州牧劉璋,璋析墊江以上為巴郡,治安漢;朐至魚複為固陵郡,治魚複;改郡為永寧郡,縣曰江州、墊江、臨江、枳,凡四。
治江州,巴遂三分。
建安六年,魚複蹇胤白璋,爭巴名,璋乃改墊江以上為巴西郡,朐以下為巴東郡,郡仍為巴郡,至今稱三巴。
以此又涪陵謝本白璋,仍以其地析置涪陵郡。
時巴地東接朐,西接符縣,南接涪陵,北接安漢、德陽。
建安十六年,先主自荊州將兵數萬入蜀,至巴郡江州,北由墊江水詣涪,時嚴顏為郡守。
十九年,諸葛亮與張飛、趙雲將兵泝流,克巴東,破江州,生獲嚴顏,欲殺之,不降,壯而釋之,引為賓客,乃分定江陽、犍為、巴西諸地。
先主取成都,領益州牧,遂據巴蜀地,乃以費觀為郡守。
二十年,曹操遣張郃督諸軍,徇三巴不克,先主即位,都於蜀郡,治如故。
後主建興四年,江州都護李嚴鎮江州,築大城。
魏元帝景元四年,命鐘會、鄧艾取蜀。
克之,郡歸於魏。
自漢魏以前,巴境屬夷,有廩君種、夜郎國、闆楯及南平蠻,大都叛服不常,為羈縻州邑。
晉武帝太始七年,分益州、南中四郡置寧州郡,治曰巴都,領縣如故。
惠帝永甯元年,巴西流人李特反。
永興中,特子雄僭位於蜀,曆五世四十餘年,巴蜀之地,皆為竊據。
穆帝永和二年,桓溫伐蜀,滅之。
地仍歸晉。
安帝義熙初,後為譙縱所據,附于秦苻堅。
九年,太尉劉裕以朱齡後為益州刺史,帥師攻克之,劉裕建宋,仍為巴郡。
至明帝時,分荊、益五郡,益置三巴校尉,巴郡屬焉。
南齊因之。
梁武帝天監中置楚州。
後周明帝二年改巴州郡如故。
隋高祖開皇三年,廢天下諸郡,析置州縣,改巴州,縣曰巴、江津、涪陵凡三。
大業中,仍置郡,改為渝州巴郡。
唐高祖武德初,命李孝恭徇巴蜀下之,郡邑如故。
太宗貞觀元年,因天下形便分為十道,渝州巴郡屬劍南道。
三年,南平蠻王遣使內欵,以其地隸渝州。
天寶元年,改為渝州南平郡,縣曰:巴、江津、南平、萬壽、璧山,凡五。
是時今屬忠州曰南賓郡,涪州曰涪陵郡,屬山南道。
南川曰南州南川郡,黔州曰黔中郡,屬江南道。
合州曰巴州郡,昌州曰昌元郡,安居曰安嶽郡,皆屬劍南道。
而開屬夷置者有播州播川郡、溱州溱溪郡、費州涪川郡焉。
憲宗元和初,度支副使劉據東西兩川以叛,尋命知節度使事高崇文討誅之。
昭宗乾甯後,王建據蜀,渝、涪、忠、合、黔、昌諸郡皆屬之。
後唐莊宗同光三年取蜀。
明宗長興中後為孟知祥所據,僭位於蜀。
宋太祖乾德三年,命王全斌、劉光義、
故于春秋,班伴秦楚,示甸衛也。
則巴所徙來遠矣。
說者謂自秦始通中國,何其謬輿!餘綜覽諸史,愽及群書,自上世以迄於今,封建郡邑,因革增損,編摩錯陳,非敢以附會成其荒穢。
而上下千載,勒有成篇,爰屬草創,斯亦參考之大端也。
志沿革。
重慶府古巴國地。
按《洛書》,人皇繼地皇後,相厥山川,分為九囿,華陽之壤,岷峨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國,巴居一焉。
《山海經》雲:西南有巴國,大皞生鹹鳥,鹹鳥生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
五帝以來,黃帝高陽之支庶,世為侯伯,及唐虞,肇十有二州。
禹平水土,因古九囿更置九州,巴國皆在梁州之域。
禹初娶于塗山,及即位,會諸侯于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國往焉。
殷湯受命,因禹九州分統天下。
周武王伐紂,巴師先往,殷人倒戈。
武既克殷,分 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
其地東至魚腹,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與秦、楚、蜀分壤。
其屬有賨、濮、苴、貝之類。
成王時改作禹貢,以職方掌土,合梁州于雍,巴遂為雍州地。
周顯王時,秦惠文王輿巴、蜀為好。
周慎靚王五年,蜀王伐苴,苴侯奔巴,巴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張儀、司馬錯伐蜀,滅之。
儀貪巴之富,因取巴,執王以歸。
儀城江州,錯自巴涪水取楚商於之地為黔中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罷封建,置郡縣,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仍置巴郡,縣曰江州、閬中、墊江、宕渠、魚複有五。
漢元年,項羽分天下王,諸將以沛公為漢王,王巴、蜀及漢中地,時丞相蕭何勸王□用巴、蜀,還定三秦,於是漢王發巴渝之士以為漢前鋒。
天下既定,高帝乃作巴渝舞。
六年,乃析巴蜀地置廣漢郡。
武帝元光五年,通西南夷以廣巴、蜀,增置犍為郡,是時巴郡增直縣,曰臨江、枳、朐、克國、涪陵,並秦置凡十一,改梁曰益州。
更始末,公孫述自立為蜀王,據有巴蜀地,光武建元即位十一年,遣岑彭帥諸將攻之,將軍馮駿拔江州,獲其偽守田戎,郡屬?漢。
尋攻成都,蜀地悉平。
桓帝永興二年,郡守但望從文學椽趙芬等議,欲分巴為二郡,一治臨江,一治安漢,疏上,朝議不許。
獻帝初平元年,征東中郎將、安漢趙穎複建議分巴,且欲得巴舊名。
白益州牧劉璋,璋析墊江以上為巴郡,治安漢;朐至魚複為固陵郡,治魚複;改郡為永寧郡,縣曰江州、墊江、臨江、枳,凡四。
治江州,巴遂三分。
建安六年,魚複蹇胤白璋,爭巴名,璋乃改墊江以上為巴西郡,朐以下為巴東郡,郡仍為巴郡,至今稱三巴。
以此又涪陵謝本白璋,仍以其地析置涪陵郡。
時巴地東接朐,西接符縣,南接涪陵,北接安漢、德陽。
建安十六年,先主自荊州將兵數萬入蜀,至巴郡江州,北由墊江水詣涪,時嚴顏為郡守。
十九年,諸葛亮與張飛、趙雲將兵泝流,克巴東,破江州,生獲嚴顏,欲殺之,不降,壯而釋之,引為賓客,乃分定江陽、犍為、巴西諸地。
先主取成都,領益州牧,遂據巴蜀地,乃以費觀為郡守。
二十年,曹操遣張郃督諸軍,徇三巴不克,先主即位,都於蜀郡,治如故。
後主建興四年,江州都護李嚴鎮江州,築大城。
魏元帝景元四年,命鐘會、鄧艾取蜀。
克之,郡歸於魏。
自漢魏以前,巴境屬夷,有廩君種、夜郎國、闆楯及南平蠻,大都叛服不常,為羈縻州邑。
晉武帝太始七年,分益州、南中四郡置寧州郡,治曰巴都,領縣如故。
惠帝永甯元年,巴西流人李特反。
永興中,特子雄僭位於蜀,曆五世四十餘年,巴蜀之地,皆為竊據。
穆帝永和二年,桓溫伐蜀,滅之。
地仍歸晉。
安帝義熙初,後為譙縱所據,附于秦苻堅。
九年,太尉劉裕以朱齡後為益州刺史,帥師攻克之,劉裕建宋,仍為巴郡。
至明帝時,分荊、益五郡,益置三巴校尉,巴郡屬焉。
南齊因之。
梁武帝天監中置楚州。
後周明帝二年改巴州郡如故。
隋高祖開皇三年,廢天下諸郡,析置州縣,改巴州,縣曰巴、江津、涪陵凡三。
大業中,仍置郡,改為渝州巴郡。
唐高祖武德初,命李孝恭徇巴蜀下之,郡邑如故。
太宗貞觀元年,因天下形便分為十道,渝州巴郡屬劍南道。
三年,南平蠻王遣使內欵,以其地隸渝州。
天寶元年,改為渝州南平郡,縣曰:巴、江津、南平、萬壽、璧山,凡五。
是時今屬忠州曰南賓郡,涪州曰涪陵郡,屬山南道。
南川曰南州南川郡,黔州曰黔中郡,屬江南道。
合州曰巴州郡,昌州曰昌元郡,安居曰安嶽郡,皆屬劍南道。
而開屬夷置者有播州播川郡、溱州溱溪郡、費州涪川郡焉。
憲宗元和初,度支副使劉據東西兩川以叛,尋命知節度使事高崇文討誅之。
昭宗乾甯後,王建據蜀,渝、涪、忠、合、黔、昌諸郡皆屬之。
後唐莊宗同光三年取蜀。
明宗長興中後為孟知祥所據,僭位於蜀。
宋太祖乾德三年,命王全斌、劉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