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沿革

關燈
曹彬等分道伐蜀,蜀偽主孟昶降,得蜀地州府四十六,渝、涪、忠、合、黔、昌盡屬焉。

    渝仍為渝州,領縣如故。

    五年廢萬壽。

    是時珍州屬夷田景遷內附。

    太宗雍熙中,廢南平縣。

    至道三年,分天下為十五路,渝屬夔州路。

    慶曆八年,以黔州羈縻南、溱二州來隸。

    皇祐中以 南州置南川縣。

    神宗熙甯元年,改渝州為恭州,巴郡軍事,八年收西番部,以恭州南川縣銅佛埧地置南平軍,又割涪州隆化縣隸軍,仍省南川縣為鎮八焉。

    徽宗大觀元年,涪州夷駱世華等內附,二年,播州屬夷楊文貴納土以其地置遵義軍。

    孝宗淳熙中,以光宗潛邸升恭州為重慶府,以治介順慶、紹慶間,故雲。

    縣如故,忠、涪、合、昌、黔仍各自為置。

    理宗紹定元年,升黔州為紹慶府。

    端平二年,蒙古分道寇蜀。

    寶祐、開慶中來攻,圍合州,州守王堅力拒之,元蒙哥死,解圍去。

    度宗鹹淳元年,改忠州為鹹淳府,是時夔州路府三,則重慶、鹹淳、紹慶並置焉。

    恭宗德祐元年,蒙古圍重慶,太守張玨敗之,拒守。

    端宗景炎三年,重慶陷,張玨死之。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分川蜀為四道,改府為重慶路,置總管府,屬四川南道。

    二十一年,升為上路,割忠、涪二州為蜀郡,二十二年又割瀘、合來蜀,省璧山入巴縣,廢南平軍入南川縣為屬邑,置錄事司,縣曰:巴、江津、南川,凡三。

    州曰:瀘州、忠州、合州、涪州,凡四。

    州之屬縣曰:江安、納溪、合江、臨江、鄧都、南賓、銅梁、定遠、石照、武龍,總州縣凡十七。

    二十五年,以重慶路為四川行省。

    二十七年,徙行省于成都,以重慶路為四川南道宣慰司。

    順帝至正二十年,明玉珍僭據,以重慶為偽都。

    國朝洪武四年,命廖永忠、湯和等分道取蜀,會兵于重慶,明升歸附,蜀平,置重慶府,領州縣十八曰巴縣、江津、大足、長壽、永川、榮昌、綦江、南川、黔江、合州、銅梁、定遠、忠州、鄧都、墊江、涪州、武隆、彭水,其衛所有重慶衛、黔江守衛千戶所,又有湖廣忠州千戶所附忠州。

    成化中後置璧山、安居縣,屬川東道。

    按巴在秦漢間,地連劍閣,俯瞰夔門,故稱一大都會。

    自三巴分置,幅員漸狹,迨隋唐暨宋,渝州分壤,僅與涪、合、忠、黔諸州等,豈非風會使然?輿方今岩岩雄郡,表於東川,即不能仍秦漢之舊,而州邑棊置遠近,周千餘裡,制定大定而文獻因之,規摹則宏遠矣。

    唯播之往罹厥害,今受厥累,睹時事者能無蒿目於息。

    巴縣附郭,古巴國地。

    周武王時封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置巴子城。

    秦取其地置巴郡,治江州。

    漢、晉因之。

    南齊柝地於僰溪口置江陽縣。

    梁改楚州。

    後周改巴城縣,並墊江、枳二縣入焉,皆屬巴郡。

    隋開皇初,廢郡置渝州,始更曰巴縣,屬渝州。

    唐武德中析其地置樂溫縣。

    貞觀中析置南平州,尋以南平耒屬置霸州。

    至德中,析置璧山縣。

    宋改渝為恭州,尋升州為重慶府。

    元初改府為路,縣皆屬之,仍為巴縣。

    元末為明玉珍僭據。

    國朝洪武四年平之,仍設巴縣,屬重慶府,編戶十坊七十裡。

    萬曆十年並坊為八十裡。

    江津縣,古巴國地。

    秦取巴置巴郡,為江州縣地。

    漢、晉因之。

    南齊析江州地於僰溪口置縣。

    西魏改為江陽縣。

    後周閔帝元年移今治,置七門郡。

    隋開皇中始改為江津縣,屬渝州。

    唐天寶中,屬南平郡。

    宋乾德五年,移治馬駿鎮。

    崇寧屬恭州,後並南平、萬壽二縣,屬重慶府。

    元複今治,屬重慶路。

    元末為明玉珍僭據。

    國朝洪武四年歸附,仍置江津縣,屬重慶府,編戶三十八裡。

    長壽縣,古巴國地。

    秦取巴置巴郡,為枳縣地。

    漢、晉因之。

    後周省枳地入巴城縣。

    唐武德二年,析涪陵巴縣地置永安縣,複析巴地置樂溫縣,屬南粦州。

    九年屬涪州,開元中,省永安入焉。

    宋仍為樂溫縣,屬涪州,後為溫山縣。

    熙甯三年,廢溫山縣為鎮。

    元仍名樂溫,省入涪州,置涪陵巡檢司。

    元末為明玉珍僭據。

    國朝洪武四年歸附,始置長壽縣,屬重慶府,編戶三坊二十四裡。

    大足縣,古巴國地。

    秦漢以來更置不一。

    唐乾元二年,析資、瀘、普、合四州之地置昌州,縣四,曰:大足、靜南、昌元、永川。

    大足則合州巴川地雲,州治昌元。

    大曆六年,州縣廢其地,各還故屬。

    十年複置。

    光啟元年,徙昌州於大足,省靜南入焉。

    宋為昌州昌元郡軍事,仍置大足、昌元、永川屬之。

    元至元四年設紹熙軍民宣撫司,昌州與資、普、隆諸州縣並屬。

    六年司罷,州如故。

    元末為明玉珍僭據。

    國朝洪武四年歸附,大足縣屬重慶府,編戶三十七裡。

    永川縣,古巴國地。

    春秋戰國為巴蜀之境,秦、漢時郡縣無考。

    唐乾元初,分渝州璧山地置永川縣,屬昌州。

    大曆中,縣廢,以其地還故屬。

    十年,後置。

    光啟初,徙昌州於大足,永川仍屬之。

    元或雲省入大足縣,元末為明玉珍僭據。

    國朝洪武四年歸附,置永川縣屬重慶府,編戶二十裡。

    榮昌縣,古巴國地。

    春秋戰國為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