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志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物現身,身身惟一;随機說法,法法俱圓。
菩薩無身,因物有身,是名大身;菩薩無法,随機有法,是名大法。
有億萬物,有億萬身,而其究身物兩空,求一身了不可得;有億萬機,有億萬法,而其究機法兩空,求一法了不可得。
不可得身,是故有身,以衆生身為身;不可得法,是故有法,以衆生法為法。
衆生惟其有身,是以無身;衆生惟其有法,是以無法。
法與身融,非法非身,亦法亦身;身與法融,非身非法,亦身亦法。
是故世音亦菩薩音,菩薩音亦世音。
音者亦形,形者亦音;觀者亦聴,聴者亦觀。
何以故?衆生以眼觀形,以耳聴音。
以眼觀形,觀不隔垣;以耳聴音,聴不掩耳,有障礙故。
菩薩形融於音,音融於形;耳融於目,目融於耳;觀融於聴,聴融於觀。
觀,亦非耳亦非目;聴,亦非目亦非耳。
耳遇音則聴,遇形則觀,而要非任耳;目遇形則觀,遇音則聴,而要非任目。
形亦名觀,音亦名觀,觀無所觀;音亦名聴,形亦名聴,聴無所聴,無障礙故。
谷之受響,因谷有響,響不谷起;鏡之受形,因鏡有形,形不鏡出。
般若現於萬緣,不泊於萬緣;萬緣行於般若,不累於般若。
佛言圓通如是。
如是以圓通故,是以華嚴甘露,七寳林中,白衣光藏,慈悲靈感,西來大聖,清淨海衆,天香妙香,廣月宮中,藏王慶信,晶日八難,西天洋海,清淨座立,清涼寳海,廣慶幸願,寳揚惠德,華嚴海衆,吉祥海月,清涼寳山,寳陀大悲等,随時立号。
而佛、菩薩、梵王、帝釋、天身、天大将軍、毘沙門、小王身、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亦随物現身。
經言寳陀,即補陀也。
震旦國中三大道塲,西峩眉以普賢,北五台以文殊,而我東海補陀以觀世音。
西北距佛國不遠,道法漸摩,近而且易;東海僻在穼阻,聲迹荒遐。
衆生久苦沉淪,薰染五濁,如來重愍之。
茲觀世音之開化補陀,津梁娑竭,良有以也。
峩眉、五台深峭雄拔,秀甲齊州;而補陀獨立大瀛海中孤絕處,尤為竒特。
善信航海朝谒大士,肩骈趾錯。
無論中華,即天竺梵僧,亦徃單瓢隻履,間關而至,殆無虛日。
而吾鄉士大夫顧反畏風波,罕登涉者。
海上文人,恒标勝靈區,詫竒五嶽,托之竹素,而補陀一志獨阙焉。
乃使大教壅阏,外道喧豗,則何貴操筦綴文者哉?開府侯大将軍乃謀之兵使者劉公、郡大夫龍公,纂修《補陀志》。
爰尊今上奉聖母命頒賜藏經、制敕及禦制序文,冠諸簡端。
而圖繪山海岩洞、殿宇形勝;次弟裒集古今名賢制作,彚為一書。
複屬道民删定,乃為稍削舊詩之俚謬,增入時賢之合作者若幹篇。
複以道民所自為記頌韻語附焉。
三君子之闡揚教典,開迪愚蒙,厥功不細。
讵維山靈海若忻豫?亦如來之所印可也。
萬曆己醜春,弢光居士屠隆和南譔 流沙以西,有崑侖縣圃;之罘以東,有蓬萊三山。
赤縣神州,名洞天福地者,難可偻指;大都為仙靈托迹,以青兕班麟、瑞草神芝勝,獨東海補陀稱道塲。
昔襄城鼎湖,迹肇軒後;包山洞庭,秘發龍威。
柱下着竅妙于五千文,為萬古丹中王,宣尼以猶龍讃之。
清虛沖舉之學,實自此昌明焉。
維時固不聞有能仁氏之教也;有之,亦迦毘身毒彼國自為奉行爾。
西京之東漸流震旦,其道以超脫為貴,以空寂為宗。
盡取世界一切事物槌破之,歸之幻妄;而獨露靈明,謂之見性。
吾儒者固甞昌言排之,而高明特逹之士,徃徃褰裳染指焉。
則何故?士方苦世法局蹐,而一聞擺落之言,即豁焉如縛者之得釋;士方苦世塗炎嚣,而一領清淨之旨,即灑焉如暍夫之飲氷。
蓋佛惟以擺落為宗,士之近擺落者易入也;佛惟以清淨為旨,士之近清淨者易入也。
匪惟無妨于儒,亦足助儒教之所不及。
議者或病其有體無用,不知儒有儒之體用,佛有佛之體用。
佛以辟支獨覺為小乗禅,而其究要諸廣濟普度,固非偏枯全無補世教者。
世之排佛,徒罪其持戒不煞、殘體燔肢,以為惑世傷教,此特佛之皮毛爾;其精者在清虛宏遠,故我教所不廢。
通儒偉人,以吾儒之道理物宰身,而以佛氏之道繕性歸真,亦何不可哉?此我皇上握符禦世、闡教明道之意也。
大哉王言:「刑賞所及,權衡制之;刑賞所不及,善法牗之。
生成之表,别有陶冶矣!」補陀洛伽乃觀世音大士道塲,山孤懸大瀛海中,空闊逈絕,秀甲神州。
一跻覽其上,輙有馮虛禦風、超越塵壒之想。
不侫猥叨職事,仰宣皇上清淨、奉道、開化徳意,而下以牗俗淳風者,守臣責也。
若夫儒佛之理之精者,不侫惡能知?則敬以俟當世之大叅同君子焉。
萬曆己醜仲春日,巡視海道.浙江按察司副使.前刑科右給事中.皖城劉尚志記 昔太宰嚭問於孔子曰:「夫子聖人欤?」對曰:「丘愽識強記,非聖人也。
」問:「三王聖人欤?」對曰:「三王善用智勇,聖非丘所知。
」又問:「五帝聖人欤?」對曰:「五帝善用仁義,聖非丘所知。
」「然則三皇聖人欤?」對曰:「三皇善用時,聖亦非丘所知。
」太宰大駭曰:「然則孰為聖人乎?」孔子動容有間,曰:「丘聞西方有大聖人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人無能名焉。
」此謂佛也!夫自衆生覆於無明,溺於愛水,妄想颠倒,作諸惡業,漸遠涅盤之山,永淪生死之海。
佛為興慈運悲,拔苦與樂,則敕諸大菩薩,随佛眉間白光所照、神通天眼所視之處,同加攝受覆護,救濟拯接,使一切衆生共成佛道而後已。
是佛其主宰,而菩薩者為之佐使者也。
猶中國有君,而三公九卿、百執事,則行君之令而緻之民者也。
予甞翻閱慈悲懴法,諸大菩薩如文殊、普賢、無邊身、觀世音等,皆佛所敕使衆生所,囑累中,惟無邊身與觀世音常證常現,而觀音尤為聞聲濟苦。
《楞嚴經》雲:昔無數恒河沙刼,有佛出世,名觀世音。
是觀世音久已成佛号,第其深心主於大慈大悲,弘誓期於救苦救難,故觀音名遍十方界,十方界尤所歸依。
而今補陀洛伽山為善财第二十八叅,觀自在菩薩與諸天神王說法處也。
餘令定海,常見朝禮茲山者,毋論我震旦中人,即邊島夷酋,罔不歸命。
其間有直心正念、起殷重心、生難遭想,輙蒙大士現身說法授記。
其或機緣下劣,心志懈怠,而欲希放光現瑞,終不可得。
昔城東老母,與佛同生,俱在一處而不能見紫磨金相。
當知菩薩善應諸方所,蓋衆生信心之所向,即菩薩應身之所在。
何必補陀?又何必不補陀?萬曆己醜孟冬日,定海令清源汪應泰譔 勝國時,盛熙明氏以西域之裔,深通秘密之典,廼着《補陀洛伽山傳》,分為四品。
由是菩薩之功徳,山川之竒勝,與夫曆代祈籲祝厘之虔,應感靈瑞之異,彰彰較着矣。
然而卷帙陿小,流傳未布,使天下通都大邑,道裡遼曠,向慕而不可至者,卒弗獲一展卷而卧遊焉。
且今之叢林,自徃年倭亂之後,廢而複興,已非昔日之舊,其沿革又不可以無志也。
餘不倿,承乏來浙,涉曆海洋,首谒大士於補陀。
周覽之餘,問之寺僧:「山有志乎?」始出熈明着傳,則紙敝墨濡,幾成蠹簡矣。
蓋熈明至今已二百三十餘年,其四品所載亦大都爾。
入我明來,香火益崇,着述益富,迄今無有紹熈明而為之傳者。
餘喟然曰:「名山巨刹,既不可無載述以示于世;況今聖母慈聖皇太後刊印藏經,而我皇上純孝承志,敕遣内使齎經降香,來錫寳陀。
餘既勒之貞珉,與茲山并峙矣。
」於是謀志乗於海憲潛山劉公,公以屬之郡大夫武陵龍公,曰:「必儀部屠長卿先生也。
」乃就而請業焉。
不數時,彚次成帙,以授侯生繼高,不侫輙複申一言于末簡。
夫後世之儒者,諱不言佛;若戎臣武士,又輙謂威克厥愛,與慈悲之旨弗類。
以愚思之,佛之大端,以慈悲為體,以化導為用,其要使人人趨善而背惡爾。
孟子曰:「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非慈悲之謂乎?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逹而逹人。
」非化導之謂乎?餘,武人也,麄鄙弗學,顧平日耳剽先生長者之言,而有味乎慈悲化導之旨,況睹熈明盛典,而樂觀此志之成也哉!茲歲仲春,餘督哨海洋,舟過補陀,肅谒大士,禱曰:「我佛靈赫,尚克相餘,俾我師貞吉,少效尺寸,以上報天子。
」未幾,倭奴竊發,窺我邊界。
皇威丕震,我是以有花腦、浪岡之捷。
謂非大士默相之功可乎?志成,适有此役,因并記之。
萬曆己醜夏五月既望,鎮守總兵官雲間侯繼高譔 甬東山水古蹟記 元吳萊 昌國,古會稽海東洲也。
東控三韓、日本,北抵登萊、淮泗,南至慶元城三百五裡。
泰定元年六月,自慶元桃花渡覔舟而東,海際山童無草木,或小槿如筯,輙刈以鬻鹽戶。
東偪海有招寳山,或雲他處見山有異氣,疑下有寳;或雲東夷以海貨來互市,必泊此山。
山故有炮台,曾就台跖弩射夷人,洞船猶入地尺。
又别作大筒曳鐵鏁江水,夷
菩薩無身,因物有身,是名大身;菩薩無法,随機有法,是名大法。
有億萬物,有億萬身,而其究身物兩空,求一身了不可得;有億萬機,有億萬法,而其究機法兩空,求一法了不可得。
不可得身,是故有身,以衆生身為身;不可得法,是故有法,以衆生法為法。
衆生惟其有身,是以無身;衆生惟其有法,是以無法。
法與身融,非法非身,亦法亦身;身與法融,非身非法,亦身亦法。
是故世音亦菩薩音,菩薩音亦世音。
音者亦形,形者亦音;觀者亦聴,聴者亦觀。
何以故?衆生以眼觀形,以耳聴音。
以眼觀形,觀不隔垣;以耳聴音,聴不掩耳,有障礙故。
菩薩形融於音,音融於形;耳融於目,目融於耳;觀融於聴,聴融於觀。
觀,亦非耳亦非目;聴,亦非目亦非耳。
耳遇音則聴,遇形則觀,而要非任耳;目遇形則觀,遇音則聴,而要非任目。
形亦名觀,音亦名觀,觀無所觀;音亦名聴,形亦名聴,聴無所聴,無障礙故。
谷之受響,因谷有響,響不谷起;鏡之受形,因鏡有形,形不鏡出。
般若現於萬緣,不泊於萬緣;萬緣行於般若,不累於般若。
佛言圓通如是。
如是以圓通故,是以華嚴甘露,七寳林中,白衣光藏,慈悲靈感,西來大聖,清淨海衆,天香妙香,廣月宮中,藏王慶信,晶日八難,西天洋海,清淨座立,清涼寳海,廣慶幸願,寳揚惠德,華嚴海衆,吉祥海月,清涼寳山,寳陀大悲等,随時立号。
而佛、菩薩、梵王、帝釋、天身、天大将軍、毘沙門、小王身、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亦随物現身。
經言寳陀,即補陀也。
震旦國中三大道塲,西峩眉以普賢,北五台以文殊,而我東海補陀以觀世音。
西北距佛國不遠,道法漸摩,近而且易;東海僻在穼阻,聲迹荒遐。
衆生久苦沉淪,薰染五濁,如來重愍之。
茲觀世音之開化補陀,津梁娑竭,良有以也。
峩眉、五台深峭雄拔,秀甲齊州;而補陀獨立大瀛海中孤絕處,尤為竒特。
善信航海朝谒大士,肩骈趾錯。
無論中華,即天竺梵僧,亦徃單瓢隻履,間關而至,殆無虛日。
而吾鄉士大夫顧反畏風波,罕登涉者。
海上文人,恒标勝靈區,詫竒五嶽,托之竹素,而補陀一志獨阙焉。
乃使大教壅阏,外道喧豗,則何貴操筦綴文者哉?開府侯大将軍乃謀之兵使者劉公、郡大夫龍公,纂修《補陀志》。
爰尊今上奉聖母命頒賜藏經、制敕及禦制序文,冠諸簡端。
而圖繪山海岩洞、殿宇形勝;次弟裒集古今名賢制作,彚為一書。
複屬道民删定,乃為稍削舊詩之俚謬,增入時賢之合作者若幹篇。
複以道民所自為記頌韻語附焉。
三君子之闡揚教典,開迪愚蒙,厥功不細。
讵維山靈海若忻豫?亦如來之所印可也。
萬曆己醜春,弢光居士屠隆和南譔 流沙以西,有崑侖縣圃;之罘以東,有蓬萊三山。
赤縣神州,名洞天福地者,難可偻指;大都為仙靈托迹,以青兕班麟、瑞草神芝勝,獨東海補陀稱道塲。
昔襄城鼎湖,迹肇軒後;包山洞庭,秘發龍威。
柱下着竅妙于五千文,為萬古丹中王,宣尼以猶龍讃之。
清虛沖舉之學,實自此昌明焉。
維時固不聞有能仁氏之教也;有之,亦迦毘身毒彼國自為奉行爾。
西京之東漸流震旦,其道以超脫為貴,以空寂為宗。
盡取世界一切事物槌破之,歸之幻妄;而獨露靈明,謂之見性。
吾儒者固甞昌言排之,而高明特逹之士,徃徃褰裳染指焉。
則何故?士方苦世法局蹐,而一聞擺落之言,即豁焉如縛者之得釋;士方苦世塗炎嚣,而一領清淨之旨,即灑焉如暍夫之飲氷。
蓋佛惟以擺落為宗,士之近擺落者易入也;佛惟以清淨為旨,士之近清淨者易入也。
匪惟無妨于儒,亦足助儒教之所不及。
議者或病其有體無用,不知儒有儒之體用,佛有佛之體用。
佛以辟支獨覺為小乗禅,而其究要諸廣濟普度,固非偏枯全無補世教者。
世之排佛,徒罪其持戒不煞、殘體燔肢,以為惑世傷教,此特佛之皮毛爾;其精者在清虛宏遠,故我教所不廢。
通儒偉人,以吾儒之道理物宰身,而以佛氏之道繕性歸真,亦何不可哉?此我皇上握符禦世、闡教明道之意也。
大哉王言:「刑賞所及,權衡制之;刑賞所不及,善法牗之。
生成之表,别有陶冶矣!」補陀洛伽乃觀世音大士道塲,山孤懸大瀛海中,空闊逈絕,秀甲神州。
一跻覽其上,輙有馮虛禦風、超越塵壒之想。
不侫猥叨職事,仰宣皇上清淨、奉道、開化徳意,而下以牗俗淳風者,守臣責也。
若夫儒佛之理之精者,不侫惡能知?則敬以俟當世之大叅同君子焉。
萬曆己醜仲春日,巡視海道.浙江按察司副使.前刑科右給事中.皖城劉尚志記 昔太宰嚭問於孔子曰:「夫子聖人欤?」對曰:「丘愽識強記,非聖人也。
」問:「三王聖人欤?」對曰:「三王善用智勇,聖非丘所知。
」又問:「五帝聖人欤?」對曰:「五帝善用仁義,聖非丘所知。
」「然則三皇聖人欤?」對曰:「三皇善用時,聖亦非丘所知。
」太宰大駭曰:「然則孰為聖人乎?」孔子動容有間,曰:「丘聞西方有大聖人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人無能名焉。
」此謂佛也!夫自衆生覆於無明,溺於愛水,妄想颠倒,作諸惡業,漸遠涅盤之山,永淪生死之海。
佛為興慈運悲,拔苦與樂,則敕諸大菩薩,随佛眉間白光所照、神通天眼所視之處,同加攝受覆護,救濟拯接,使一切衆生共成佛道而後已。
是佛其主宰,而菩薩者為之佐使者也。
猶中國有君,而三公九卿、百執事,則行君之令而緻之民者也。
予甞翻閱慈悲懴法,諸大菩薩如文殊、普賢、無邊身、觀世音等,皆佛所敕使衆生所,囑累中,惟無邊身與觀世音常證常現,而觀音尤為聞聲濟苦。
《楞嚴經》雲:昔無數恒河沙刼,有佛出世,名觀世音。
是觀世音久已成佛号,第其深心主於大慈大悲,弘誓期於救苦救難,故觀音名遍十方界,十方界尤所歸依。
而今補陀洛伽山為善财第二十八叅,觀自在菩薩與諸天神王說法處也。
餘令定海,常見朝禮茲山者,毋論我震旦中人,即邊島夷酋,罔不歸命。
其間有直心正念、起殷重心、生難遭想,輙蒙大士現身說法授記。
其或機緣下劣,心志懈怠,而欲希放光現瑞,終不可得。
昔城東老母,與佛同生,俱在一處而不能見紫磨金相。
當知菩薩善應諸方所,蓋衆生信心之所向,即菩薩應身之所在。
何必補陀?又何必不補陀?萬曆己醜孟冬日,定海令清源汪應泰譔 勝國時,盛熙明氏以西域之裔,深通秘密之典,廼着《補陀洛伽山傳》,分為四品。
由是菩薩之功徳,山川之竒勝,與夫曆代祈籲祝厘之虔,應感靈瑞之異,彰彰較着矣。
然而卷帙陿小,流傳未布,使天下通都大邑,道裡遼曠,向慕而不可至者,卒弗獲一展卷而卧遊焉。
且今之叢林,自徃年倭亂之後,廢而複興,已非昔日之舊,其沿革又不可以無志也。
餘不倿,承乏來浙,涉曆海洋,首谒大士於補陀。
周覽之餘,問之寺僧:「山有志乎?」始出熈明着傳,則紙敝墨濡,幾成蠹簡矣。
蓋熈明至今已二百三十餘年,其四品所載亦大都爾。
入我明來,香火益崇,着述益富,迄今無有紹熈明而為之傳者。
餘喟然曰:「名山巨刹,既不可無載述以示于世;況今聖母慈聖皇太後刊印藏經,而我皇上純孝承志,敕遣内使齎經降香,來錫寳陀。
餘既勒之貞珉,與茲山并峙矣。
」於是謀志乗於海憲潛山劉公,公以屬之郡大夫武陵龍公,曰:「必儀部屠長卿先生也。
」乃就而請業焉。
不數時,彚次成帙,以授侯生繼高,不侫輙複申一言于末簡。
夫後世之儒者,諱不言佛;若戎臣武士,又輙謂威克厥愛,與慈悲之旨弗類。
以愚思之,佛之大端,以慈悲為體,以化導為用,其要使人人趨善而背惡爾。
孟子曰:「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非慈悲之謂乎?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逹而逹人。
」非化導之謂乎?餘,武人也,麄鄙弗學,顧平日耳剽先生長者之言,而有味乎慈悲化導之旨,況睹熈明盛典,而樂觀此志之成也哉!茲歲仲春,餘督哨海洋,舟過補陀,肅谒大士,禱曰:「我佛靈赫,尚克相餘,俾我師貞吉,少效尺寸,以上報天子。
」未幾,倭奴竊發,窺我邊界。
皇威丕震,我是以有花腦、浪岡之捷。
謂非大士默相之功可乎?志成,适有此役,因并記之。
萬曆己醜夏五月既望,鎮守總兵官雲間侯繼高譔 甬東山水古蹟記 元吳萊 昌國,古會稽海東洲也。
東控三韓、日本,北抵登萊、淮泗,南至慶元城三百五裡。
泰定元年六月,自慶元桃花渡覔舟而東,海際山童無草木,或小槿如筯,輙刈以鬻鹽戶。
東偪海有招寳山,或雲他處見山有異氣,疑下有寳;或雲東夷以海貨來互市,必泊此山。
山故有炮台,曾就台跖弩射夷人,洞船猶入地尺。
又别作大筒曳鐵鏁江水,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