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志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眉粉面,寳蓋珠鬘,森列于前。
旁現一塔,晶彩煥發。
衆僧曰:「我等雲集,曆年未睹,今承恩力,共觌色相。
」遂刻山圖于石,以示悠久。
嘉定歲,僧修者所祝大士栴檀像偶毀,亡一指,心甚懊惋。
後於洞前波間浮一花,視之,乃向失像指,衆尤異之。
淳佑連歲苦旱,制帥顔頤仲禱雨洞中,大士并童子喜悅出迎,自是随求輙應。
皇元至元十三年丙子六月,丞相伯顔定江南,部帥哈喇歹來谒洞下,杳無所見,乃張弓引矢,射洞而回。
及登海舟,蓮花滿洋,遂驚異悔謝。
徐見白衣大士并童子像,於是施财,莊嚴像設,并構殿於洞上。
大徳五年,集賢學士張蓬山奉旨祝厘潮音洞,見大士相好,彷佛在洞壁。
次至善财洞,童子焂現,頂上瑞霭中,大士再現,寳冠璎珞,手執楊枝,碧玻璃椀,獲法大神衛翊其前。
久之,如風中煙,漸向銷沒;但祥光滿洞,如霭霞暎月。
見數尊小佛,作禮慰快而去。
緻和元年戊辰四月,禦史中丞曹立承上命降香币,至洞求現。
忽見白衣現相,璎珞被體。
次及善财洞,童子螺髻素服,合掌如生。
适以候潮未行,再叩再現,而善财洞大士亦在。
童子鞠躬,眉目如畫;七寳璎珞明潔可數,羣從悉見。
嘗詢諸耆老,雲:「自昔遊者,至今為盛。
若夫西域名師、王公貴人,備極精誠,有睹白衣禅定,或冠佩莊嚴,或千首臂,或坐立異相。
有眉目俨若,親承于咫尺;或景像缥[缈-目+耳],若瞻對乎繪素。
至有羅漢長者,童子天龍,前後翊從;寳瓶蓮花,森列乎海波;頻伽鹦鹉,飛翔於香霭。
共見如一,或獨見非常,變化示現,殊不可诘。
若夫竭力遠來,罔遇恍惚,常居其境,終不得瞻望餘光者亦多有之。
」 興建沿革品 海峤孤絕,蛟龍呵護,自非遺世高蹈者鮮能栖息也。
草茅以為廬,術芝以為食。
歲月既久,輝光煥發,緻感王臣之崇重,士民之歸仰,大其宮室,廣其田疇,以養其徒侶;修習至道,将與山川增重,助益風化於無窮也。
梁貞明二年,日本僧惠锷首創觀音院在梅岑山之隂。
宋元豐三年,王舜封使三韓,遇風濤有感,以事上聞,賜額曰「寳陀觀音寺」;置田積糧,安衆修道,歲許度一僧。
紹興元年辛亥,真歇禅師清了,自長蘆南遊,浮海至此,結庵山椒,扁曰「海岸孤絕禅林」。
英秀多依之,郡請于朝,易律為禅。
嘉定三年庚午八月,大風雨,圓通殿摧。
住山徳韶言於朝,賜錢萬缗,七年殿成。
潮音洞無措足地,鑿石架橋,凡六年。
禦書「圓通寳殿」、「大士橋」以賜,建龍章閣以藏之,植杉十萬。
是時,有田五百六十七畆,山千六百七畆。
是年,丞相史彌遠承父志,舍财莊嚴殿宇,廊庾備具,香燈供養。
上聞,賜宸翰,并金襴衣、銀鉢、碼碯數珠、松鹿錦旛。
陳帥機施錢二百六萬,置長明燈。
淳佑八年戊申,制帥顔頥仲禱雨有感,施錢二萬,米五十石,置長生庫接待莊,仍請于朝,免租役。
皇元大徳二年戊戌春,中宮命内侍李英降香,修繕寺宇像設。
明年春,宿衛孛羅奉旨降香,賜金百兩;命江浙省臣董其事,一新棟宇。
供嚴之具,金碧璀璨。
四年春,遣使魏也先等飯僧轉經。
及歸,以玉琢聖像獻。
五年,複遣太出齎彩幡緘香,降内帑二十缗,建演法堂,益修從宇;俾浙省割官田二千畆供僧,於正、五、九月諷誦祈禱,特頒玺書護持。
自是祝香齎賜,歲以為常。
敕翰林直學士劉赓制文,集賢直學士趙孟頫書丹刻石,以彰聖化。
皇慶二年冬,皇太後遣使法華奴等降香,賜主僧袈裟,飯十方僧,敕浙省賜鈔八百六十八錠,買田三頃,以給佛燈長明。
泰定四年夏,中宮遣中政同知帖闾賜鈔千錠、僧衣百八、黃金織文幡、金彩绮帛等,供聖飯僧。
買田二頃二十六畆,以其入供營繕。
緻和元年四月,中丞曹立降香币及鈔百錠。
元統二年,宣讓王施鈔千錠,建石塔,高九丈六尺。
至順二年,江西之萬安陳覺和率衆化财,凡八載,範銅為大士像,佛千尊,鐘磬幡蓋供具,今置閣上。
我朝列聖相承,信崇佛法,遣使錫予,實不能備記。
今上踐位以來,尤加尊異,祝香集福,以錫下民,絡繹不絕。
武林西山上天竺寺,自昔相傳,海上浮香木、現光瑞,因刻為觀音自在菩薩像,多現祥異,士民歸向。
自春至冬,焚香叩禮,雨陽急難,感應如響,積有年矣。
至正二十年,杭城薦罹兵燹,西山寺宇盡毀,聖像不知所在,衆共追慕。
丞相太尉開府康裡公出金旁求,乃於草莾中得之。
遂蔔日,齋戒徒跣,率僚佐士庶,自北關門恭迎。
聖像安奉於今丞相公所建清平山之西天寺中。
時聖像上大放光明,照耀雲漢,分為三道:其一遠屬東方,若向補陀山者;其一屬上天竺寺;其一徑屬今西天寺。
一時鹹覩,益加敬仰焉。
大都薊州之境,控接檀州有霧靈山,山谷高深,林巒清邃,古昔相傳為菩薩道塲。
山之上下,舊有寺宇;每歲,士庶敬禮求現,常有綿雲起自谷中,潔白彌滿,凝蔽天日;或變琉璃境界空洞一碧,次現蒲萄累累遍布。
光暎遠近,忽見白衣端正之像,淩空而立,鮮見面目。
然亦徃徃或黑夜有燈,或如列宿,或如爟火,聯晖接焰,淩空遠來,殊不可測。
山頂寒甚,澗有泉水,起落應潮,傳雲潛通大海也。
[仁-二+業]甞遊五台山,從礙哩室利師獲聆番本《補陀洛伽山行程記》。
始自西竺,至葛剌拶迦羅國有靈塔。
當晝夜遶道叩禮,自有告以道裡方所,乃可前進。
中間曆羅刹鬼國,誘以聲色飲食,慎勿犯之;及種種魔礙之所,但勇徃毋退。
複遇寳池,獲飲甘露,身力增倍,儵踐勝境,亦莫貪戀,一心徑徃。
漸近聖地,當有馬首金剛遠來迎導,至于下岩,聖多羅尊攝受慰喻。
然後詣岩中,紫竹栴檀,森郁交蔭,流泉清潔,纖草如茵;菩薩充滿,觀自在菩薩常住其中,天龍圍繞。
行者至此,蒙宣妙法,即得開悟。
凡有所求,依願圓滿。
此其大畧,不能具録。
以是考之,則決非凡境,豈造次所能至哉?似非此地比拟也。
後至四明,屢有邀予同遊補陀山者,心竊疑之,不果徃也。
一夕,忽夢有人謂曰:「經不雲乎,菩薩善應諸方所。
蓋衆生信心之所向,即菩薩應身之所在。
猶掘井見泉,然泉無不在。
況此洞,神變自在,靈迹夙着,非可以凡情度量也。
」既覺而歎曰:「嗟夫!諸佛住處,名常寂光,遍周沙界,本絕思議,何徃而非菩薩之境界哉?斷無疑矣!」既集成傳,附以天竺、霧靈事迹,并以舊聞。
庶顯非同非異,無别無斷,用祛來者之惑也。
補陀洛伽山在東粵之大海中。
望扶桑日輪,湧出水底,咫尺間,金光絢赫,五色敷瑩,煥爛心目。
泰山日觀,不足竒也。
大士觀音坐此道塲。
自其始興迄今,無片文隻字紀録,以垂考證。
間有之,亦不過述其修崇土木,侈其壯麗,昭其寵光耳。
龜茲盛熙明氏既來遊息,即其事為文,中具四品。
其第一品以梵語譯華言,言菩薩功徳也。
第二品以山川地裡言,言竒蹤勝槩也。
至於三、四,則以曆代官民祈籲靈異應感,與夫今朝之祝厘赉予言,言所崇信莊嚴也。
熙明自乃祖乃父,主居西域,世與佛隣,善誦佛書,深逹梵語。
故於《楞伽》秘密之典,傳習小白華之事,不啻若自其口出;矧於身親炙之,而不敷揚演說其詳乎?餘甞至正乙未之冬十月初六督漕回還,海舶順風至其地。
是日海氣肅澄,天光雲影,上下涵虛。
見大士白衣相於潮音洞,與人間畫帻者無異;又見大将軍身與羅漢身於洞口石壁上。
一時羣從所見又各不同。
慨歎顧瞻,罔生憎慢。
若玉蘭瓊芝之芳馥,異香竒羽之翔鳴,與夫島嶼之玲珑,煙霞之缥[缈-目+耳]。
人事非罕,而遊塵野馬之蹟亦所希有。
況近地有号安期鄉、蓬萊都者,景物曆曆可翫。
意者,秦皇、漢武為聲聞所誤。
倘得見之,亦何有海上别為神仙之求耶?熙明所述為不誣。
住山僧睿上人以其傳來請志,是亦東南一偉觀也,故以書遺之。
天台劉仁本題 附:舊志序 夫泥垣之教,西教也。
過去莊嚴古佛破暗滅冥、覺迷拯溺,茫昧邈綿,莫得考鏡矣!迨自周昭王瑕時,世尊生於迦毘羅國,離家淨飯,修行彌樓,遍曆苦行,成無上道,普度三界,為天人師。
入滅以來,析栴檀木,香别性同;分崑侖源,[泳-永+(瓜-、)]殊波一。
然止教行天竺,東土未聞。
西教東流,則自漢明帝始。
帝感金人示夢,日輪飛空。
傅毅采史蘇之石函,闡西方之聖谛。
而摩騰、法蘭,首從月氏來集阙下,駝經白馬,獻像優填。
王侯貴戚而下,稽首十地,皈心三寳。
霞蔚雲蒸,踉跄恐後。
則中國之知信向覺皇,實自漢明發之也。
觀世音菩薩者,過去正法明如來,實與釋迦齊肩。
以聞思修入三摩地,以大悲因地證如來果。
以聞思故,号曰觀音;以大悲故,發弘誓願。
欲以普度閻浮衆生苦惱,於是與釋迦同時應化;授記釋迦,圓通第一。
而退處菩薩權位,妙脫情塵,智周沙界,事理無礙,機相盡融。
三千大千中,有億萬蠛蠓呈形,形亡不見;有億萬蠛蠓發聲,聲亡不聞。
因
旁現一塔,晶彩煥發。
衆僧曰:「我等雲集,曆年未睹,今承恩力,共觌色相。
」遂刻山圖于石,以示悠久。
嘉定歲,僧修者所祝大士栴檀像偶毀,亡一指,心甚懊惋。
後於洞前波間浮一花,視之,乃向失像指,衆尤異之。
淳佑連歲苦旱,制帥顔頤仲禱雨洞中,大士并童子喜悅出迎,自是随求輙應。
皇元至元十三年丙子六月,丞相伯顔定江南,部帥哈喇歹來谒洞下,杳無所見,乃張弓引矢,射洞而回。
及登海舟,蓮花滿洋,遂驚異悔謝。
徐見白衣大士并童子像,於是施财,莊嚴像設,并構殿於洞上。
大徳五年,集賢學士張蓬山奉旨祝厘潮音洞,見大士相好,彷佛在洞壁。
次至善财洞,童子焂現,頂上瑞霭中,大士再現,寳冠璎珞,手執楊枝,碧玻璃椀,獲法大神衛翊其前。
久之,如風中煙,漸向銷沒;但祥光滿洞,如霭霞暎月。
見數尊小佛,作禮慰快而去。
緻和元年戊辰四月,禦史中丞曹立承上命降香币,至洞求現。
忽見白衣現相,璎珞被體。
次及善财洞,童子螺髻素服,合掌如生。
适以候潮未行,再叩再現,而善财洞大士亦在。
童子鞠躬,眉目如畫;七寳璎珞明潔可數,羣從悉見。
嘗詢諸耆老,雲:「自昔遊者,至今為盛。
若夫西域名師、王公貴人,備極精誠,有睹白衣禅定,或冠佩莊嚴,或千首臂,或坐立異相。
有眉目俨若,親承于咫尺;或景像缥[缈-目+耳],若瞻對乎繪素。
至有羅漢長者,童子天龍,前後翊從;寳瓶蓮花,森列乎海波;頻伽鹦鹉,飛翔於香霭。
共見如一,或獨見非常,變化示現,殊不可诘。
若夫竭力遠來,罔遇恍惚,常居其境,終不得瞻望餘光者亦多有之。
」 興建沿革品 海峤孤絕,蛟龍呵護,自非遺世高蹈者鮮能栖息也。
草茅以為廬,術芝以為食。
歲月既久,輝光煥發,緻感王臣之崇重,士民之歸仰,大其宮室,廣其田疇,以養其徒侶;修習至道,将與山川增重,助益風化於無窮也。
梁貞明二年,日本僧惠锷首創觀音院在梅岑山之隂。
宋元豐三年,王舜封使三韓,遇風濤有感,以事上聞,賜額曰「寳陀觀音寺」;置田積糧,安衆修道,歲許度一僧。
紹興元年辛亥,真歇禅師清了,自長蘆南遊,浮海至此,結庵山椒,扁曰「海岸孤絕禅林」。
英秀多依之,郡請于朝,易律為禅。
嘉定三年庚午八月,大風雨,圓通殿摧。
住山徳韶言於朝,賜錢萬缗,七年殿成。
潮音洞無措足地,鑿石架橋,凡六年。
禦書「圓通寳殿」、「大士橋」以賜,建龍章閣以藏之,植杉十萬。
是時,有田五百六十七畆,山千六百七畆。
是年,丞相史彌遠承父志,舍财莊嚴殿宇,廊庾備具,香燈供養。
上聞,賜宸翰,并金襴衣、銀鉢、碼碯數珠、松鹿錦旛。
陳帥機施錢二百六萬,置長明燈。
淳佑八年戊申,制帥顔頥仲禱雨有感,施錢二萬,米五十石,置長生庫接待莊,仍請于朝,免租役。
皇元大徳二年戊戌春,中宮命内侍李英降香,修繕寺宇像設。
明年春,宿衛孛羅奉旨降香,賜金百兩;命江浙省臣董其事,一新棟宇。
供嚴之具,金碧璀璨。
四年春,遣使魏也先等飯僧轉經。
及歸,以玉琢聖像獻。
五年,複遣太出齎彩幡緘香,降内帑二十缗,建演法堂,益修從宇;俾浙省割官田二千畆供僧,於正、五、九月諷誦祈禱,特頒玺書護持。
自是祝香齎賜,歲以為常。
敕翰林直學士劉赓制文,集賢直學士趙孟頫書丹刻石,以彰聖化。
皇慶二年冬,皇太後遣使法華奴等降香,賜主僧袈裟,飯十方僧,敕浙省賜鈔八百六十八錠,買田三頃,以給佛燈長明。
泰定四年夏,中宮遣中政同知帖闾賜鈔千錠、僧衣百八、黃金織文幡、金彩绮帛等,供聖飯僧。
買田二頃二十六畆,以其入供營繕。
緻和元年四月,中丞曹立降香币及鈔百錠。
元統二年,宣讓王施鈔千錠,建石塔,高九丈六尺。
至順二年,江西之萬安陳覺和率衆化财,凡八載,範銅為大士像,佛千尊,鐘磬幡蓋供具,今置閣上。
我朝列聖相承,信崇佛法,遣使錫予,實不能備記。
今上踐位以來,尤加尊異,祝香集福,以錫下民,絡繹不絕。
武林西山上天竺寺,自昔相傳,海上浮香木、現光瑞,因刻為觀音自在菩薩像,多現祥異,士民歸向。
自春至冬,焚香叩禮,雨陽急難,感應如響,積有年矣。
至正二十年,杭城薦罹兵燹,西山寺宇盡毀,聖像不知所在,衆共追慕。
丞相太尉開府康裡公出金旁求,乃於草莾中得之。
遂蔔日,齋戒徒跣,率僚佐士庶,自北關門恭迎。
聖像安奉於今丞相公所建清平山之西天寺中。
時聖像上大放光明,照耀雲漢,分為三道:其一遠屬東方,若向補陀山者;其一屬上天竺寺;其一徑屬今西天寺。
一時鹹覩,益加敬仰焉。
大都薊州之境,控接檀州有霧靈山,山谷高深,林巒清邃,古昔相傳為菩薩道塲。
山之上下,舊有寺宇;每歲,士庶敬禮求現,常有綿雲起自谷中,潔白彌滿,凝蔽天日;或變琉璃境界空洞一碧,次現蒲萄累累遍布。
光暎遠近,忽見白衣端正之像,淩空而立,鮮見面目。
然亦徃徃或黑夜有燈,或如列宿,或如爟火,聯晖接焰,淩空遠來,殊不可測。
山頂寒甚,澗有泉水,起落應潮,傳雲潛通大海也。
[仁-二+業]甞遊五台山,從礙哩室利師獲聆番本《補陀洛伽山行程記》。
始自西竺,至葛剌拶迦羅國有靈塔。
當晝夜遶道叩禮,自有告以道裡方所,乃可前進。
中間曆羅刹鬼國,誘以聲色飲食,慎勿犯之;及種種魔礙之所,但勇徃毋退。
複遇寳池,獲飲甘露,身力增倍,儵踐勝境,亦莫貪戀,一心徑徃。
漸近聖地,當有馬首金剛遠來迎導,至于下岩,聖多羅尊攝受慰喻。
然後詣岩中,紫竹栴檀,森郁交蔭,流泉清潔,纖草如茵;菩薩充滿,觀自在菩薩常住其中,天龍圍繞。
行者至此,蒙宣妙法,即得開悟。
凡有所求,依願圓滿。
此其大畧,不能具録。
以是考之,則決非凡境,豈造次所能至哉?似非此地比拟也。
後至四明,屢有邀予同遊補陀山者,心竊疑之,不果徃也。
一夕,忽夢有人謂曰:「經不雲乎,菩薩善應諸方所。
蓋衆生信心之所向,即菩薩應身之所在。
猶掘井見泉,然泉無不在。
況此洞,神變自在,靈迹夙着,非可以凡情度量也。
」既覺而歎曰:「嗟夫!諸佛住處,名常寂光,遍周沙界,本絕思議,何徃而非菩薩之境界哉?斷無疑矣!」既集成傳,附以天竺、霧靈事迹,并以舊聞。
庶顯非同非異,無别無斷,用祛來者之惑也。
補陀洛伽山在東粵之大海中。
望扶桑日輪,湧出水底,咫尺間,金光絢赫,五色敷瑩,煥爛心目。
泰山日觀,不足竒也。
大士觀音坐此道塲。
自其始興迄今,無片文隻字紀録,以垂考證。
間有之,亦不過述其修崇土木,侈其壯麗,昭其寵光耳。
龜茲盛熙明氏既來遊息,即其事為文,中具四品。
其第一品以梵語譯華言,言菩薩功徳也。
第二品以山川地裡言,言竒蹤勝槩也。
至於三、四,則以曆代官民祈籲靈異應感,與夫今朝之祝厘赉予言,言所崇信莊嚴也。
熙明自乃祖乃父,主居西域,世與佛隣,善誦佛書,深逹梵語。
故於《楞伽》秘密之典,傳習小白華之事,不啻若自其口出;矧於身親炙之,而不敷揚演說其詳乎?餘甞至正乙未之冬十月初六督漕回還,海舶順風至其地。
是日海氣肅澄,天光雲影,上下涵虛。
見大士白衣相於潮音洞,與人間畫帻者無異;又見大将軍身與羅漢身於洞口石壁上。
一時羣從所見又各不同。
慨歎顧瞻,罔生憎慢。
若玉蘭瓊芝之芳馥,異香竒羽之翔鳴,與夫島嶼之玲珑,煙霞之缥[缈-目+耳]。
人事非罕,而遊塵野馬之蹟亦所希有。
況近地有号安期鄉、蓬萊都者,景物曆曆可翫。
意者,秦皇、漢武為聲聞所誤。
倘得見之,亦何有海上别為神仙之求耶?熙明所述為不誣。
住山僧睿上人以其傳來請志,是亦東南一偉觀也,故以書遺之。
天台劉仁本題 附:舊志序 夫泥垣之教,西教也。
過去莊嚴古佛破暗滅冥、覺迷拯溺,茫昧邈綿,莫得考鏡矣!迨自周昭王瑕時,世尊生於迦毘羅國,離家淨飯,修行彌樓,遍曆苦行,成無上道,普度三界,為天人師。
入滅以來,析栴檀木,香别性同;分崑侖源,[泳-永+(瓜-、)]殊波一。
然止教行天竺,東土未聞。
西教東流,則自漢明帝始。
帝感金人示夢,日輪飛空。
傅毅采史蘇之石函,闡西方之聖谛。
而摩騰、法蘭,首從月氏來集阙下,駝經白馬,獻像優填。
王侯貴戚而下,稽首十地,皈心三寳。
霞蔚雲蒸,踉跄恐後。
則中國之知信向覺皇,實自漢明發之也。
觀世音菩薩者,過去正法明如來,實與釋迦齊肩。
以聞思修入三摩地,以大悲因地證如來果。
以聞思故,号曰觀音;以大悲故,發弘誓願。
欲以普度閻浮衆生苦惱,於是與釋迦同時應化;授記釋迦,圓通第一。
而退處菩薩權位,妙脫情塵,智周沙界,事理無礙,機相盡融。
三千大千中,有億萬蠛蠓呈形,形亡不見;有億萬蠛蠓發聲,聲亡不聞。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