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志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庠生 管萬裡 餘詠 仝校
事畧
補陀洛迦山考
元盛熙明(龜茲人)
九州之山川具載於書傳,山海之詭竒亦見於圖記,其來尚矣。
謹按:「補陀洛伽」者,蓋梵名也,華言「小白華」。
《方廣華嚴》言善财第二十八叅,觀自在菩薩與諸大菩薩圍繞說法,蓋此地也,然世無知者。
始自唐朝梵僧來覩神變,而補陀洛伽山之名遂傳焉。
盤礴於東越之境,窅茫乎巨浸之中。
石洞嵌岩,林巒清邃。
有道者居之,而阿蘭若兆興焉。
似非好竒探幽、乗桴浮槎者,罕能至也。
惟我皇元,際天所覆,均被化育;梯航所及,靈迹悉着。
至於茲山,瞻拜相繼,肹蠁昭答,不可勝紀矣。
然圖志脫漏,言辭庸謬,四方何傳?[仁-二+業]頃因謝病,偶在海濵,恭叩靈躅,旁搜經籍。
首集自在之功徳,繼考洞宇之勝槩。
若夫由心所見,光景斯彰,因緣有待,廟塔興建,具載於篇。
能遊目者,不起於坐,飛神於大方之外。
當知清淨光明,廣大悲心,與菩薩無二。
推恻??之端,躬行於日用之間,非徒空言也。
倘欲南詢,亦必問津於此;而與善财同乗般若慈舟,共逹毘盧性境;入海印之三昧,證大悲之法門;圓解脫之深因,滿普賢之願海。
普令法界含生盡登菩提彼岸者,豈虛謬哉! 自在功徳品 釋典所載菩薩名号,如恒河沙數,不可勝計。
惟觀自在,洋洋赫赫,功徳獨顯乎世間。
凡遇厄難,竭誠稱念,稽首請命,亦徃徃如影響。
誠由行願弘深,大悲無礙之力也。
廣如藏教,今畧陳之。
梵雲「阿哩耶婆盧吉帝」,此雲「聖觀世音」。
又梵雲「阿縛盧枳帝濕伐羅」,此雲「觀自在」。
諸經所稱,或單雲「觀世音」,或雲「觀自在」,或兼雲「觀音自在」。
《觀音三昧經》及《大悲經》、《悲華》諸經說:「此菩薩久已成佛,号正法明如來。
」又雲:「後成正覺,号徧出一切光明功徳山王如來。
」 《楞嚴經》雲:「觀世音菩薩言:『我昔於無數恒河沙劫,有佛出現,名觀世音,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於聞中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上合十方諸佛本覺妙心,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同一悲仰。
由於供養觀音如來,蒙授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
所謂佛身、獨覺、緣覺、聲聞、梵王、帝釋、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将軍、四天王及天王太子、人王、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女主、童男、童女、天、龍、藥叉、乾闼婆、阿修羅、緊那羅、摩呼羅伽、人、非人等,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令諸衆生獲十四種無畏功徳。
彼佛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授記我「觀世音」号,由我觀想十方圓明故,觀音名徧十方界。
』」 《法華經》雲:「若有衆生受諸苦惱,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号,即得解脫。
若水火雷電、龍蛇惡獸、夜叉羅刹、王難枷鎻、軍陣怨賊,諸難之中,能施無畏;於苦惱死厄,能作依怙;現三十二身,随類說法。
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 《大悲心總持經》雲:「若有誦持大悲呪者,即滅百千億劫生死重罪,不堕惡趣。
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随願徃生諸淨土中。
能獲無量等持辯才,解脫八難,滅除三毒。
一切所求無不成就。
」大悲總持具載别本。
藏教密乗經中所載,觀自在菩薩為蓮華部主,現諸神變。
忿怒則稱馬首明王,救度則聖多羅尊,滿諸願則大準提尊及如意輪王、不空罥索,乃至師子吼并毘俱胝、一髻、青項、白衣、葉衣、千首、千臂,皆有儀軌,真言畧舉其名。
若西天未譯番本,師傳本續真言要門,未易悉究。
今上即位之初,聖師大寳葛噜麻尼自西域來京師。
解行高深,福慧具足。
明通三世,闡揚一乗;同自在之慈悲,宣六字之神力。
上自宮庭王臣,下及士庶,均蒙法施,靈感實多,不可備録。
将非大士之應化者乎?然江南未之聞也,故畧紀其實。
若六字呪,師所常誦: 唵嘛呢叭[口*迷]吽。
◇◇◇◇◇◇。
功徳具在《莊嚴寳王經》。
洞宇封域品 世傳蓬萊、方丈,若弱水中,非飛仙莫能到。
昔秦王、漢武窮年遠讨,勞神苦體,卒如捕風追影,終不得其涯涘。
今小白華山,距四明不遠,為聖賢托迹之地;石林水府,神光瑞像。
雖在驚濤駭浪之間,航海乗風,刻日可至,故特舉其勝槩如左。
《昌國志》雲:「昌國州在東大海西,星紀之次,在牽牛婺女分野。
昔夏少康封庶子於越;至句踐滅吳獲夫差,欲使居甬東百家。
」杜預雲:「句章,東海中洲也。
」《國語》以為甬句東。
今州有甬東村是也。
由秦曆漢,屬鄮縣。
唐開元廿六年,以鄮縣置明州,領縣四。
翁山,今之昌國也。
五代後,改鄮為鄞,則又屬鄞。
宋熙甯間,創縣為昌國,東控日本,北接登萊,南亘瓯閩,西通吳會,實海中之巨障。
皇元至元十五年,陞縣為州。
寳陀寺在州之東海梅岑山,世傳梅福煉丹之所,釋所言「東大洋海,西紫竹栴林」者是也。
自四明陸行東九十餘裡,過穿山渡至大榭,再經嵩子渡至昌國州,陸行七十裡,沈家門一渡至山,周圍僅百裡許,環繞大海。
馮高望昌國諸山,????如青螺,東極微茫無際,日月出沒;上下若監,微風時來;雷轟雪湧,竒絕孤逈,非複塵世也。
山茶樹高數丈,丹葩滿枝,猶珊瑚林。
水僊紫荪,芳菲滿地;金沙玉礫,的落璀璨。
潮音洞,菩薩示現之所,去寺三裡,至洞皆黃沙。
石洞巉岩,瞰海四顧無畔岸,人迹不及。
洞上有穴如天窓,下屬洞前。
舊有石橋橫亘,可以瞻禮,今崩廢。
善财洞,在潮音洞右,亦祥異顯現。
岩石有罅,峭峻蹙逼,中窅叵測。
其外則石崖壁立,泉溜如珠不涸,謂之「菩薩泉」。
瓶罂盛貯,以洗目疾。
磐陀石,平廣,上坐百餘人,下瞰大海。
五更,遠見扶桑五色光發,項有一輪極大,從海湧出,真竒觀也。
三摩地,在寺西偏,登山由此。
有亭曰「極清淨」,嘉木森秀,清泉甘冽,亂石錯出,有聳立者、踞伏者,竒詭萬狀。
真歇庵,在寺後山深處。
真歇了禅師修道庵中,後圓寂立塔。
無畏石,在真歇庵前,突然方廣,然峻不可陟。
獅子岩,在無畏石側,形如獅踞。
左,玉趣峯,靈鹫峯,觀音峯。
感應祥異品 嘗讀《楞嚴》,謂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塲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麄人所不能見。
是山是梵僧啟其端,而始知大士之宮宅,其信然乎哉?或因風濤怖懼而緻禱,或好事尋幽而有遇;使者銜命,至誠所格;缁素夙緣,目擊道存,如鏡中像、水中月,皆有清淨心現,徃徃不同。
自昔多失紀録,今姑存一 二,俟來者繼述焉。
唐大中有梵僧來洞前燔十指,指盡,親見大士說法,授與七寳石,靈感遂啟,始結茅居。
日本僧惠锷從五台山得菩薩像,将還國,抵礁石,舟不能動。
望潮音洞默叩,得逹岸,乃以像舍於洞側。
張氏家屢睹神異,遂舍居作觀音院。
郡将聞之,迎像入城,為民祈福。
未幾,有僧,不知何許人,索嘉木,扃戶刻之。
彌月像成,僧不知所在。
所奉菩薩像即此也。
元豐中,谒者王舜封使三韓,遇風濤,大龜負舟,惶怖緻禱。
忽睹金色晃耀,現滿月相;珠璎粲然,出自岩洞。
龜沒舟行,泊還,以上聞,始錫寺額曰「觀音寳陀」。
自是海東諸夷,如三韓、日本扶桑、阿黎、占城、渤海數百國,雄商钜舶繇此取道放洋,凡遇風波寇盜,望山歸命,即得消散,感應頗多。
崇甯間,戶部待郎劉逵、給事中吳栻使高麗。
及還,自羣山島經四晝夜,月黑霧翳,海面冥蒙,不知向所。
舟師大怖,遙叩寳陀。
未幾,神光滿海,四屬如晝,曆見招寳山,遂得登岸。
宋給事中黃龜年恭禮洞前,親睹大士紫金自在相朗然坐石上,偕遊老稚俱見,備作讃頌。
紹興戊辰三月望,鄱陽程休甫、四明史浩至此,翌蚤詣潮音洞,寂無所睹,炷香供茶,盞浮花瑞。
歸寺食訖,晡時再至洞門,俯伏苔磴,凝睇嶔空,惟亂石累累,興盡欲??。
有僧指曰:「岩頂有窦,可以下瞰。
」攀緣而上,瞻顧之際,瑞相忽現,金色照耀,眉目了然。
二人所見不異,惟浩更睹雙齒潔白如玉。
於是慶快,用書於壁,庶幾來者觀此無疲,不以一至不見而遂已也。
又傳,史衛王彌遠見茶樹上示一目,蓋二十年相業之谶也。
鹹淳丙寅三月,範大尉以目疾,遣子緻禱洞下,無所遇,汲泉歸,洗目既愈,複命子來謝。
洞左大士全現,淡煙披拂,猶隔碧紗。
繼徃善财洞,童子忽現,大士亦現,缟衣缥帶,珠璎交錯,精神顧盻,如将示語。
紹定庚寅十月,慶元昌國監胡炜登大士橋,禮潮音洞,倐現火明,左則月蓋長者與童子并立,一僧居右;師子盤旋,兩目如電。
及至善财岩,童子再現,黛
謹按:「補陀洛伽」者,蓋梵名也,華言「小白華」。
《方廣華嚴》言善财第二十八叅,觀自在菩薩與諸大菩薩圍繞說法,蓋此地也,然世無知者。
始自唐朝梵僧來覩神變,而補陀洛伽山之名遂傳焉。
盤礴於東越之境,窅茫乎巨浸之中。
石洞嵌岩,林巒清邃。
有道者居之,而阿蘭若兆興焉。
似非好竒探幽、乗桴浮槎者,罕能至也。
惟我皇元,際天所覆,均被化育;梯航所及,靈迹悉着。
至於茲山,瞻拜相繼,肹蠁昭答,不可勝紀矣。
然圖志脫漏,言辭庸謬,四方何傳?[仁-二+業]頃因謝病,偶在海濵,恭叩靈躅,旁搜經籍。
首集自在之功徳,繼考洞宇之勝槩。
若夫由心所見,光景斯彰,因緣有待,廟塔興建,具載於篇。
能遊目者,不起於坐,飛神於大方之外。
當知清淨光明,廣大悲心,與菩薩無二。
推恻??之端,躬行於日用之間,非徒空言也。
倘欲南詢,亦必問津於此;而與善财同乗般若慈舟,共逹毘盧性境;入海印之三昧,證大悲之法門;圓解脫之深因,滿普賢之願海。
普令法界含生盡登菩提彼岸者,豈虛謬哉! 自在功徳品 釋典所載菩薩名号,如恒河沙數,不可勝計。
惟觀自在,洋洋赫赫,功徳獨顯乎世間。
凡遇厄難,竭誠稱念,稽首請命,亦徃徃如影響。
誠由行願弘深,大悲無礙之力也。
廣如藏教,今畧陳之。
梵雲「阿哩耶婆盧吉帝」,此雲「聖觀世音」。
又梵雲「阿縛盧枳帝濕伐羅」,此雲「觀自在」。
諸經所稱,或單雲「觀世音」,或雲「觀自在」,或兼雲「觀音自在」。
《觀音三昧經》及《大悲經》、《悲華》諸經說:「此菩薩久已成佛,号正法明如來。
」又雲:「後成正覺,号徧出一切光明功徳山王如來。
」 《楞嚴經》雲:「觀世音菩薩言:『我昔於無數恒河沙劫,有佛出現,名觀世音,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於聞中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上合十方諸佛本覺妙心,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同一悲仰。
由於供養觀音如來,蒙授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
所謂佛身、獨覺、緣覺、聲聞、梵王、帝釋、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将軍、四天王及天王太子、人王、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女主、童男、童女、天、龍、藥叉、乾闼婆、阿修羅、緊那羅、摩呼羅伽、人、非人等,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令諸衆生獲十四種無畏功徳。
彼佛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授記我「觀世音」号,由我觀想十方圓明故,觀音名徧十方界。
』」 《法華經》雲:「若有衆生受諸苦惱,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号,即得解脫。
若水火雷電、龍蛇惡獸、夜叉羅刹、王難枷鎻、軍陣怨賊,諸難之中,能施無畏;於苦惱死厄,能作依怙;現三十二身,随類說法。
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 《大悲心總持經》雲:「若有誦持大悲呪者,即滅百千億劫生死重罪,不堕惡趣。
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随願徃生諸淨土中。
能獲無量等持辯才,解脫八難,滅除三毒。
一切所求無不成就。
」大悲總持具載别本。
藏教密乗經中所載,觀自在菩薩為蓮華部主,現諸神變。
忿怒則稱馬首明王,救度則聖多羅尊,滿諸願則大準提尊及如意輪王、不空罥索,乃至師子吼并毘俱胝、一髻、青項、白衣、葉衣、千首、千臂,皆有儀軌,真言畧舉其名。
若西天未譯番本,師傳本續真言要門,未易悉究。
今上即位之初,聖師大寳葛噜麻尼自西域來京師。
解行高深,福慧具足。
明通三世,闡揚一乗;同自在之慈悲,宣六字之神力。
上自宮庭王臣,下及士庶,均蒙法施,靈感實多,不可備録。
将非大士之應化者乎?然江南未之聞也,故畧紀其實。
若六字呪,師所常誦: 唵嘛呢叭[口*迷]吽。
◇◇◇◇◇◇。
功徳具在《莊嚴寳王經》。
洞宇封域品 世傳蓬萊、方丈,若弱水中,非飛仙莫能到。
昔秦王、漢武窮年遠讨,勞神苦體,卒如捕風追影,終不得其涯涘。
今小白華山,距四明不遠,為聖賢托迹之地;石林水府,神光瑞像。
雖在驚濤駭浪之間,航海乗風,刻日可至,故特舉其勝槩如左。
《昌國志》雲:「昌國州在東大海西,星紀之次,在牽牛婺女分野。
昔夏少康封庶子於越;至句踐滅吳獲夫差,欲使居甬東百家。
」杜預雲:「句章,東海中洲也。
」《國語》以為甬句東。
今州有甬東村是也。
由秦曆漢,屬鄮縣。
唐開元廿六年,以鄮縣置明州,領縣四。
翁山,今之昌國也。
五代後,改鄮為鄞,則又屬鄞。
宋熙甯間,創縣為昌國,東控日本,北接登萊,南亘瓯閩,西通吳會,實海中之巨障。
皇元至元十五年,陞縣為州。
寳陀寺在州之東海梅岑山,世傳梅福煉丹之所,釋所言「東大洋海,西紫竹栴林」者是也。
自四明陸行東九十餘裡,過穿山渡至大榭,再經嵩子渡至昌國州,陸行七十裡,沈家門一渡至山,周圍僅百裡許,環繞大海。
馮高望昌國諸山,????如青螺,東極微茫無際,日月出沒;上下若監,微風時來;雷轟雪湧,竒絕孤逈,非複塵世也。
山茶樹高數丈,丹葩滿枝,猶珊瑚林。
水僊紫荪,芳菲滿地;金沙玉礫,的落璀璨。
潮音洞,菩薩示現之所,去寺三裡,至洞皆黃沙。
石洞巉岩,瞰海四顧無畔岸,人迹不及。
洞上有穴如天窓,下屬洞前。
舊有石橋橫亘,可以瞻禮,今崩廢。
善财洞,在潮音洞右,亦祥異顯現。
岩石有罅,峭峻蹙逼,中窅叵測。
其外則石崖壁立,泉溜如珠不涸,謂之「菩薩泉」。
瓶罂盛貯,以洗目疾。
磐陀石,平廣,上坐百餘人,下瞰大海。
五更,遠見扶桑五色光發,項有一輪極大,從海湧出,真竒觀也。
三摩地,在寺西偏,登山由此。
有亭曰「極清淨」,嘉木森秀,清泉甘冽,亂石錯出,有聳立者、踞伏者,竒詭萬狀。
真歇庵,在寺後山深處。
真歇了禅師修道庵中,後圓寂立塔。
無畏石,在真歇庵前,突然方廣,然峻不可陟。
獅子岩,在無畏石側,形如獅踞。
左,玉趣峯,靈鹫峯,觀音峯。
感應祥異品 嘗讀《楞嚴》,謂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塲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麄人所不能見。
是山是梵僧啟其端,而始知大士之宮宅,其信然乎哉?或因風濤怖懼而緻禱,或好事尋幽而有遇;使者銜命,至誠所格;缁素夙緣,目擊道存,如鏡中像、水中月,皆有清淨心現,徃徃不同。
自昔多失紀録,今姑存一 二,俟來者繼述焉。
唐大中有梵僧來洞前燔十指,指盡,親見大士說法,授與七寳石,靈感遂啟,始結茅居。
日本僧惠锷從五台山得菩薩像,将還國,抵礁石,舟不能動。
望潮音洞默叩,得逹岸,乃以像舍於洞側。
張氏家屢睹神異,遂舍居作觀音院。
郡将聞之,迎像入城,為民祈福。
未幾,有僧,不知何許人,索嘉木,扃戶刻之。
彌月像成,僧不知所在。
所奉菩薩像即此也。
元豐中,谒者王舜封使三韓,遇風濤,大龜負舟,惶怖緻禱。
忽睹金色晃耀,現滿月相;珠璎粲然,出自岩洞。
龜沒舟行,泊還,以上聞,始錫寺額曰「觀音寳陀」。
自是海東諸夷,如三韓、日本扶桑、阿黎、占城、渤海數百國,雄商钜舶繇此取道放洋,凡遇風波寇盜,望山歸命,即得消散,感應頗多。
崇甯間,戶部待郎劉逵、給事中吳栻使高麗。
及還,自羣山島經四晝夜,月黑霧翳,海面冥蒙,不知向所。
舟師大怖,遙叩寳陀。
未幾,神光滿海,四屬如晝,曆見招寳山,遂得登岸。
宋給事中黃龜年恭禮洞前,親睹大士紫金自在相朗然坐石上,偕遊老稚俱見,備作讃頌。
紹興戊辰三月望,鄱陽程休甫、四明史浩至此,翌蚤詣潮音洞,寂無所睹,炷香供茶,盞浮花瑞。
歸寺食訖,晡時再至洞門,俯伏苔磴,凝睇嶔空,惟亂石累累,興盡欲??。
有僧指曰:「岩頂有窦,可以下瞰。
」攀緣而上,瞻顧之際,瑞相忽現,金色照耀,眉目了然。
二人所見不異,惟浩更睹雙齒潔白如玉。
於是慶快,用書於壁,庶幾來者觀此無疲,不以一至不見而遂已也。
又傳,史衛王彌遠見茶樹上示一目,蓋二十年相業之谶也。
鹹淳丙寅三月,範大尉以目疾,遣子緻禱洞下,無所遇,汲泉歸,洗目既愈,複命子來謝。
洞左大士全現,淡煙披拂,猶隔碧紗。
繼徃善财洞,童子忽現,大士亦現,缟衣缥帶,珠璎交錯,精神顧盻,如将示語。
紹定庚寅十月,慶元昌國監胡炜登大士橋,禮潮音洞,倐現火明,左則月蓋長者與童子并立,一僧居右;師子盤旋,兩目如電。
及至善财岩,童子再現,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