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志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庠生 周應宸 章載道 仝校
藝文
夫制作之林大抵珎藏名山,然亦有揭之通道大都者。
洛伽經藏所多,墨客之形容亦殚矣。
标付殺青,将令南詢者傳觀焉,不惟衰草寒煙之歎。
志藝文。
雜着 觀音大士讃(有序) 唐王勃 蓋聞圓通大士,乃号觀音。
接物利生,随機應現。
向乾坤東畔娑竭海中,雲濤湧金色之山,聖閣起琉璃之界。
巍巍寶座,凝然居自在之身;蕩蕩慈容,皎若現白衣之相。
身挂雲羅素服,藕絲織而色映寒霜;體嚴璎珞同心,衣縷盤而麗晶皓雪。
翠迎仙島,五雲之寶蓋玲珑;豔迸摩尼,百寶之華冠赫奕。
眉橫纖黛,如海門之秋月初彎;目绀重瞳,似水面之青蓮乍秀。
齒排珂玉,舌瑩紫檀。
丹珠一點豔頻婆,兩臉朦胧勻琥珀。
向靜綠波上,圓相舒而有金毫玉毫;虛白光中,勝境現而有佛界仙界。
於是雲雷吐辯,宣諸佛秘密之金言;釋梵雨華,歎聖徳希竒之妙事。
獻寶兮有龍王龍女,奏樂兮有天仙地仙。
向孤絕逈處作津梁,於浩渺波中拔急難。
尋聲救苦,赴感随緣,如萬水之印孤蟾,似洪鐘之應千谷。
是以經雲:王法賊盜,水火漂焚,惡龍惡鬼,毒藥毒蛇,或被人推落金剛山,或惡風吹入羅刹國,或臨軍陣,或值雷霆,若能仰告觀音,應時即得解脫。
菩薩有不思議之弘願,無[書-曰+皿]意之神通,悲心誓救於娑婆,遺教遍臨於穢土。
誠以周塵周刹,普應普觀;無遐無迩盡歸依,有願有求皆赴感。
河沙功徳,億劫難量。
遙望洛伽之山,稽首聊申歌讃: 南海海深幽絕處 碧绀嵯峩連水府 号名七寶洛伽山 自在觀音於彼住 寶陀随意金鳌載 雲現兠羅銀世界 衆玉裝成七寶台 真珠砌就千華葢 足下祥雲五色捧 頂上飛仙歌萬種 頻伽孔雀盡來朝 諸海龍王齊獻供 寶冠晃耀圓光列 纓絡遍身明皎潔 臉如水面瑞蓮芳 眉似天邊秋夜月 繡衣金縷披霞袂 缥[缈-目+耳]素服褊袒臂 [王*犮]珈珂佩響珊珊 雲羅绶帶真珠綴 紅纖十指凝酥膩 青蓮兩目秋波細 咽頸如同玉碾成 羅紋黛染青山翠 朱唇豔齒排玉珂 端坐昂昂劫幾何 化身百億度衆生 發願沙河救鼻阿 我慚我愧無由到 遙望觀音悲讃歌 大聖大悲垂愍念 願舒金手頂中摩 觀音滿願真言曰 唵阿噜力迦娑婆诃 留題寶陀禅寺碑偈(有序) 宋史浩(太師) 紹興戊辰三月望,鄱陽程休甫、四明史浩,由沈家門泛舟,遇風挂席,俄頃至此。
翌早,恭詣潮音洞,頂禮觀音大士。
至則寂無所覩,炷香烹茶,但椀面浮花而已。
歸寺,食訖,與長老瀾公論「文殊揀圓通,童子入法界」事。
晡時,再至洞下,俯伏苔磴,凝睇嵌空,惟亂石累累,興盡欲??。
有比丘指曰:「岩頂有窦,可以下瞷。
」扳援而上,瞻顧之際,瑞相忽現,金色照耀,眉目了然。
二人所見不異,惟浩更覩雙齒潔白如玉。
於是鹹懷慶快,作禮而退。
既而治舟還甬東。
懼此語無傳,用書于壁,庶幾來者觀此無疲厭心,不以一至不見而遂已也。
廼作偈曰: 稽首寶陀山 觀音大菩薩 三十二妙應 垂福于人天 慧日廓圓明 微??無不照 我等由宿植 於菩薩有緣 曩書一毫端 菩薩悉能鑒 今茲一何幸 聮樯來寶山 椒景得惠風 滄海如鑒淨 朝發東秦岸 須臾逹蓬宮 僧飯洗鉢時 相與瞻遠峤 石橋跨巨浪 側足毛骨寒 自念塵坌身 得伴清淨侶 同聲諷密語 複念我師名 注目谒慈光 忽覩紫金相 崆峒石窟上 宴坐自在容 雲霧不蔽虧 跪禮得良久 偕來無老稚 鹹識應現尊 讃歎且忻歡 得所未曾有 我念現前衆 中多大福人 夕親近我師 所禱如響應 為我懴衆惡 遂亦見如來 同辦起心香 複陳一日供 倘以昔積善 獲此大吉祥 願敦未來因 永托如來記 浮生如夢幻 孰處教生戒 教戒多素羞 廣閱如來藏 分隂實可惜 栖遲必山林 料理般若舩 長想菩薩岸 羣生迷苦海 拯援使知津 共發向上心 世世同佛會 觀世音菩薩補陀岩示現偈(有序) 中峯祖師 觀世音菩薩,以太虛空為體,以五須彌為寶髻,四大海為口門,日月兩曜為眼光,森羅萬象為垂身璎珞,一切衆生於其毛孔裡出生入死;由是菩薩以此興大悲心,發無上願,施十四無畏,現三十二身,上合諸佛慈心,下應衆生悲仰。
無端被吾兩浙運使琴軒瞿公向小白華岩偷眼一看,直得無地藏身,文彩彌露。
乃援毫引墨,盡意發揮。
時有梅山喜公,奮辭舞筆,作為長篇,揭露殆盡。
而海粟待制以雄才豪辯,向無所見處議論風生,筆舌雷動。
但末後一句,留以遺幻住子同為證明。
乃為說偈以收之,偈曰: 妙圓通體超諸礙 包裹色空含法界 見與不見二俱離 始識大悲觀自在 琴軒居士佛眼通 白華岩畔追靈蹤 狹路相逢避不及 似鏡照鏡空合空 引墨援毫書所見 揭破浮雲呈日面 盡十方空一普門 妙相塵塵俱露現 梅花山裡老禅翁 滄海一粟夫子馮 浩浩春雷鼓筆舌 巨篇長偈真豪雄 俾我重圓末後句 口縫未開先吐露 若以耳聞非所聞 不以耳聞非所據 我昔曾遊碧海東 海王抱日扶桑紅 怒浪搖金光閃爍 照開朶朶青芙蓉 無位真人潛洞府 洞裡潮音喧萬鼓 珊瑚樹頭月徘徊 水晶簾外蛟龍舞 波神拔劍驅長鲸 吞空浪雪粘青冥 撒出龍堂珠萬斛 寶光射透瑠璃屏 法身驚入一毛孔 一毛空裡波濤湧 爾時 大士失卻磐陀石上吉祥草與詹蔔華 但見土煙翠霧埋雙踵 有眼共見耳共聞 妙圓通體鐵渾淪 最初末後句非句 萬裡潮聲撼海門 磐陀石觀日賦 吳萊 粵東遊於海徼兮 得偉觀於陽阿 登磐陀之疊石兮 路畏累而巍峩 天雞号而夜半兮 暾欲出于重波 恍玄幕之垂黑兮 惚火輪之蕩摩 緬羲和之有禦兮 扶木烨其将華 渺晹谷之不可以裡兮 屇高舂其幾何 嗟世寰之安在兮 尚昧冥而未旦 覩帝車之斜迤兮 耿星宿于霄漢
洛伽經藏所多,墨客之形容亦殚矣。
标付殺青,将令南詢者傳觀焉,不惟衰草寒煙之歎。
志藝文。
雜着 觀音大士讃(有序) 唐王勃 蓋聞圓通大士,乃号觀音。
接物利生,随機應現。
向乾坤東畔娑竭海中,雲濤湧金色之山,聖閣起琉璃之界。
巍巍寶座,凝然居自在之身;蕩蕩慈容,皎若現白衣之相。
身挂雲羅素服,藕絲織而色映寒霜;體嚴璎珞同心,衣縷盤而麗晶皓雪。
翠迎仙島,五雲之寶蓋玲珑;豔迸摩尼,百寶之華冠赫奕。
眉橫纖黛,如海門之秋月初彎;目绀重瞳,似水面之青蓮乍秀。
齒排珂玉,舌瑩紫檀。
丹珠一點豔頻婆,兩臉朦胧勻琥珀。
向靜綠波上,圓相舒而有金毫玉毫;虛白光中,勝境現而有佛界仙界。
於是雲雷吐辯,宣諸佛秘密之金言;釋梵雨華,歎聖徳希竒之妙事。
獻寶兮有龍王龍女,奏樂兮有天仙地仙。
向孤絕逈處作津梁,於浩渺波中拔急難。
尋聲救苦,赴感随緣,如萬水之印孤蟾,似洪鐘之應千谷。
是以經雲:王法賊盜,水火漂焚,惡龍惡鬼,毒藥毒蛇,或被人推落金剛山,或惡風吹入羅刹國,或臨軍陣,或值雷霆,若能仰告觀音,應時即得解脫。
菩薩有不思議之弘願,無[書-曰+皿]意之神通,悲心誓救於娑婆,遺教遍臨於穢土。
誠以周塵周刹,普應普觀;無遐無迩盡歸依,有願有求皆赴感。
河沙功徳,億劫難量。
遙望洛伽之山,稽首聊申歌讃: 南海海深幽絕處 碧绀嵯峩連水府 号名七寶洛伽山 自在觀音於彼住 寶陀随意金鳌載 雲現兠羅銀世界 衆玉裝成七寶台 真珠砌就千華葢 足下祥雲五色捧 頂上飛仙歌萬種 頻伽孔雀盡來朝 諸海龍王齊獻供 寶冠晃耀圓光列 纓絡遍身明皎潔 臉如水面瑞蓮芳 眉似天邊秋夜月 繡衣金縷披霞袂 缥[缈-目+耳]素服褊袒臂 [王*犮]珈珂佩響珊珊 雲羅绶帶真珠綴 紅纖十指凝酥膩 青蓮兩目秋波細 咽頸如同玉碾成 羅紋黛染青山翠 朱唇豔齒排玉珂 端坐昂昂劫幾何 化身百億度衆生 發願沙河救鼻阿 我慚我愧無由到 遙望觀音悲讃歌 大聖大悲垂愍念 願舒金手頂中摩 觀音滿願真言曰 唵阿噜力迦娑婆诃 留題寶陀禅寺碑偈(有序) 宋史浩(太師) 紹興戊辰三月望,鄱陽程休甫、四明史浩,由沈家門泛舟,遇風挂席,俄頃至此。
翌早,恭詣潮音洞,頂禮觀音大士。
至則寂無所覩,炷香烹茶,但椀面浮花而已。
歸寺,食訖,與長老瀾公論「文殊揀圓通,童子入法界」事。
晡時,再至洞下,俯伏苔磴,凝睇嵌空,惟亂石累累,興盡欲??。
有比丘指曰:「岩頂有窦,可以下瞷。
」扳援而上,瞻顧之際,瑞相忽現,金色照耀,眉目了然。
二人所見不異,惟浩更覩雙齒潔白如玉。
於是鹹懷慶快,作禮而退。
既而治舟還甬東。
懼此語無傳,用書于壁,庶幾來者觀此無疲厭心,不以一至不見而遂已也。
廼作偈曰: 稽首寶陀山 觀音大菩薩 三十二妙應 垂福于人天 慧日廓圓明 微??無不照 我等由宿植 於菩薩有緣 曩書一毫端 菩薩悉能鑒 今茲一何幸 聮樯來寶山 椒景得惠風 滄海如鑒淨 朝發東秦岸 須臾逹蓬宮 僧飯洗鉢時 相與瞻遠峤 石橋跨巨浪 側足毛骨寒 自念塵坌身 得伴清淨侶 同聲諷密語 複念我師名 注目谒慈光 忽覩紫金相 崆峒石窟上 宴坐自在容 雲霧不蔽虧 跪禮得良久 偕來無老稚 鹹識應現尊 讃歎且忻歡 得所未曾有 我念現前衆 中多大福人 夕親近我師 所禱如響應 為我懴衆惡 遂亦見如來 同辦起心香 複陳一日供 倘以昔積善 獲此大吉祥 願敦未來因 永托如來記 浮生如夢幻 孰處教生戒 教戒多素羞 廣閱如來藏 分隂實可惜 栖遲必山林 料理般若舩 長想菩薩岸 羣生迷苦海 拯援使知津 共發向上心 世世同佛會 觀世音菩薩補陀岩示現偈(有序) 中峯祖師 觀世音菩薩,以太虛空為體,以五須彌為寶髻,四大海為口門,日月兩曜為眼光,森羅萬象為垂身璎珞,一切衆生於其毛孔裡出生入死;由是菩薩以此興大悲心,發無上願,施十四無畏,現三十二身,上合諸佛慈心,下應衆生悲仰。
無端被吾兩浙運使琴軒瞿公向小白華岩偷眼一看,直得無地藏身,文彩彌露。
乃援毫引墨,盡意發揮。
時有梅山喜公,奮辭舞筆,作為長篇,揭露殆盡。
而海粟待制以雄才豪辯,向無所見處議論風生,筆舌雷動。
但末後一句,留以遺幻住子同為證明。
乃為說偈以收之,偈曰: 妙圓通體超諸礙 包裹色空含法界 見與不見二俱離 始識大悲觀自在 琴軒居士佛眼通 白華岩畔追靈蹤 狹路相逢避不及 似鏡照鏡空合空 引墨援毫書所見 揭破浮雲呈日面 盡十方空一普門 妙相塵塵俱露現 梅花山裡老禅翁 滄海一粟夫子馮 浩浩春雷鼓筆舌 巨篇長偈真豪雄 俾我重圓末後句 口縫未開先吐露 若以耳聞非所聞 不以耳聞非所據 我昔曾遊碧海東 海王抱日扶桑紅 怒浪搖金光閃爍 照開朶朶青芙蓉 無位真人潛洞府 洞裡潮音喧萬鼓 珊瑚樹頭月徘徊 水晶簾外蛟龍舞 波神拔劍驅長鲸 吞空浪雪粘青冥 撒出龍堂珠萬斛 寶光射透瑠璃屏 法身驚入一毛孔 一毛空裡波濤湧 爾時 大士失卻磐陀石上吉祥草與詹蔔華 但見土煙翠霧埋雙踵 有眼共見耳共聞 妙圓通體鐵渾淪 最初末後句非句 萬裡潮聲撼海門 磐陀石觀日賦 吳萊 粵東遊於海徼兮 得偉觀於陽阿 登磐陀之疊石兮 路畏累而巍峩 天雞号而夜半兮 暾欲出于重波 恍玄幕之垂黑兮 惚火輪之蕩摩 緬羲和之有禦兮 扶木烨其将華 渺晹谷之不可以裡兮 屇高舂其幾何 嗟世寰之安在兮 尚昧冥而未旦 覩帝車之斜迤兮 耿星宿于霄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