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志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愈。
次日忽蟲食殘牙自落,餘因法南峯和尚之旨,且答大士攝受之恩,亦請僧轉呪,埋於塔下。
夫佛以四谛轉法輪,一法即萬法,無少無多;人以四大成色身,一體即全體,無二無别。
且四大惟地大最難壞,而今乃先離之,乃無痛苦。
若四大全離時,亦如此無痛苦,則於大法思過半矣,豈以早晚為計哉?此牙得藏寶地,依大士慈光,則我身心全體在光中也,因為之偈曰︰ 一即一切一切一 此牙是我我是誰 塔前常浸菩提水 石上應長青蓮枝 禮普陀大士偈 釋傳燈 稽首觀音 大悲之主 我今說偈 畧贊所以 所以者何 所謂三摩 菩薩證入 常住寶陀 寶陀山在 今之南海 世界有壞 此山不毀 山居世界 雲何不壞 誠由菩薩 心得自在 心自在故 山亦堅固 境即是心 迷亦成悟 故菩薩身 坐紫竹林 微風吹動 常演法音 金沙布地 七寶為砌 功徳之香 白華泛瑞 青青楊柳 四時常有 水盈淨瓶 塵不能垢 潮音洞中 常顯神通 出沒無礙 其由履空 磐陀石上 毫光常放 一切衆生 莫不仰望 以仰望故 來者沿路 為求菩薩 作彼依怙 菩薩大聖 感無不應 随彼所求 惟願是聴 欲演法音 先為現身 十法界象 不出一心 蓋此一心 具無量身 此一一身 橫廣豎深 此一分心 誰人不有 衆生循聲 自生過咎 菩薩妙智 不同於世 從聞思修 入三摩地 無量劫中 證此圓通 超世出世 異而複同 以由同故 能覺迷悟 衆生蒙此 遠離恐怖 故菩薩身 或現千手 無非示現 衆生本有 於一一手 各有一眼 衆生千現 亦複不減 從此一千 增至八萬 普令衆生 即心成辦 蠢蠢之曹 各具塵勞 即障顯徳 道固非遙 既現身已 乃為說法 大小偏圓 渡河之筏 身而無身 說而無說 澗畔松風 水中明月 以無身故 無所不身 高低嶽渎 普現色身 以無說故 無所不說 遠近潮音 出廣長舌 即此形聲 号曰普門 我於日用 無不見聞 惟願菩薩 令我開悟 一超直入 妙莊嚴路 釋傳如 大悲觀世音 成就自在力 於聲旋聞機 所亡聞性寂 不啻泯前塵 能聞亦無住 無住之覺空 空覺盡圓極 圓極生滅滅 是成真實滅 即滅演妙相 以入微塵國 相由心妙故 無相無不相 或現百千首 或現千萬臂 所現目亦然 斯由本來具 或在極樂國 輔佐無量壽 或在堪忍界 亦佐於寂默 釋尊已示滅 大士當何在 南海中有山 其名小白華 菩薩之妙身 現於山之上 山奚名白華 菩薩名自在 以白離諸染 自在無煩惱 以離染污故 能現一切境 以無煩惱故 能聖一切生 故大士所證 身處或稱妙 依正微妙故 乃所謂普門 誰謂我無耳 出流正奔逸 誰謂我無心 煩惱正擾亂 誰謂我無處 所依皆染着 展轉唯塵勞 曠劫沉障礙 今唯大士歸 示我圓通境 悔昔聲色迷 眼耳莫易地 今於音雲觀 所視亦非色 知觀不住觀 是名觀世音 了無住而住 是名觀自在 補陀海潮寺開山大智禅師碑 屠隆 夫妙逹性宗,開智慧海,則解為朗炬;嚴淨佛事,入功徳林,則行為弘基。
心炬不朗,則一切作為總屬人天有漏,何以燭理而爍羣昏?徳基不弘,則空虛見解徒騁棒喝機鋒,何以實修而圓萬徳?是故局功行而體昧空寂,雖以梁武之廣造塔度僧,見呵初祖;倚狂慧而行染污邪,雖以善星之解十二部藏,難免泥犂。
經不雲乎,理因頓悟,乗悟并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三摩禅那,以為妙悟;六度萬行,以為莊嚴。
是諸經之總持,千聖之密印也。
末法衆生,明道者多,行道者少。
少室師甞記之:迩者,世智辯聰,竄入聖解;盲鞭瞎棒,動托宗門。
法師高登講座,戒行不持,而曰「吾舌吐蓮華,知人天之沾法雨」。
缙紳沉身慾海,無業不作,而曰「我腹有貝葉,如慧日之消雪霜」。
此适足揚韋馱之杵,奮北酆之筆爾。
雲栖師作《崇行録》以救之,為慮深矣。
補陀海潮寺住持大智禅師,靈心朗晳,戒徳孤高。
披精進铠,薰修翹勤於六時;建勇猛幢,功行加持於三寶。
自幼嚴修梵行,尊宿讓而傾心;亦以宿種善緣,道俗望而引領。
曾興峩眉叢林,肅震旦之區;繼去蓥華雲水,寄巾瓶之迹。
遂卓片石蓋頂,岩霜裂膚。
渴則飲海,饑則茹荼。
砥行良苦,翹勤佛事。
至徳不孤,歸者如市。
遂營梵宮,遂奉大士;壯拟王居,麗如忉利。
六時行功,僧徒翼翼;不肅而嚴,如守三尺。
有威有儀,無怠無斁;戒壇清規,永可為式。
一旦西逝,幢幡來迎;玉毫中見,蓮華上生。
蛟龍夜泣,猿鶴哀鳴;師雖化矣,遺風故在。
我瞻名山,僧規匪懈;松色經函,潮聲梵呗。
和南禮佛,羯磨講戒;浩渺海壖,居然法界。
二大士傳 釋真一 補陀潮音洞有二大士者,一現男子身,一現婦人身,面目黧黑,頭發髼亂。
萬曆三十三年,婦人以六月至山;男子禮九華,以十月至山。
居於洞南之山頂石上,各以茅苫一蓬,高不過三尺。
上漏下濕,匡坐其中,唯飲水茹蔬而已。
人與之米,不辭;與之錢,亦不辭。
有遊衲至,竟散與之。
或數日絕粒,亦不以為病。
山中人以為丐者,莫之知也。
餘偕居士陳載卿夜至其所,默然與之坐,不通問訊,彼亦不驚。
顧舉燈視之,惺然無昬睡狀。
餘始與之談,男子但笑而不言,婦人則随叩随答,不作道理會。
而吐詞等,刀鋸莫可犯其鋒。
問其姓名,則曰:「有甚姓名?」問其年紀,則曰:「有甚年紀?」問其何許人,則曰:「有何方所?」問其曾住何山,則曰:「住終南為久。
」問其見何道理,則但曰:「眼見大海,耳聞風聲、雨聲、潮聲、鳥聲。
」問其作何工夫,則曰:「有時想起觀世音,便念幾聲,餘則唯坐,坐中亦無甚做工夫處。
」其言詞直捷如此,似胸中無一物者,餘大駭之。
春二月,人皆來谒洞,男女堵觀之曰:「汝軰各自安隐去,問我何為?」遂不見。
次日忽蟲食殘牙自落,餘因法南峯和尚之旨,且答大士攝受之恩,亦請僧轉呪,埋於塔下。
夫佛以四谛轉法輪,一法即萬法,無少無多;人以四大成色身,一體即全體,無二無别。
且四大惟地大最難壞,而今乃先離之,乃無痛苦。
若四大全離時,亦如此無痛苦,則於大法思過半矣,豈以早晚為計哉?此牙得藏寶地,依大士慈光,則我身心全體在光中也,因為之偈曰︰ 一即一切一切一 此牙是我我是誰 塔前常浸菩提水 石上應長青蓮枝 禮普陀大士偈 釋傳燈 稽首觀音 大悲之主 我今說偈 畧贊所以 所以者何 所謂三摩 菩薩證入 常住寶陀 寶陀山在 今之南海 世界有壞 此山不毀 山居世界 雲何不壞 誠由菩薩 心得自在 心自在故 山亦堅固 境即是心 迷亦成悟 故菩薩身 坐紫竹林 微風吹動 常演法音 金沙布地 七寶為砌 功徳之香 白華泛瑞 青青楊柳 四時常有 水盈淨瓶 塵不能垢 潮音洞中 常顯神通 出沒無礙 其由履空 磐陀石上 毫光常放 一切衆生 莫不仰望 以仰望故 來者沿路 為求菩薩 作彼依怙 菩薩大聖 感無不應 随彼所求 惟願是聴 欲演法音 先為現身 十法界象 不出一心 蓋此一心 具無量身 此一一身 橫廣豎深 此一分心 誰人不有 衆生循聲 自生過咎 菩薩妙智 不同於世 從聞思修 入三摩地 無量劫中 證此圓通 超世出世 異而複同 以由同故 能覺迷悟 衆生蒙此 遠離恐怖 故菩薩身 或現千手 無非示現 衆生本有 於一一手 各有一眼 衆生千現 亦複不減 從此一千 增至八萬 普令衆生 即心成辦 蠢蠢之曹 各具塵勞 即障顯徳 道固非遙 既現身已 乃為說法 大小偏圓 渡河之筏 身而無身 說而無說 澗畔松風 水中明月 以無身故 無所不身 高低嶽渎 普現色身 以無說故 無所不說 遠近潮音 出廣長舌 即此形聲 号曰普門 我於日用 無不見聞 惟願菩薩 令我開悟 一超直入 妙莊嚴路 釋傳如 大悲觀世音 成就自在力 於聲旋聞機 所亡聞性寂 不啻泯前塵 能聞亦無住 無住之覺空 空覺盡圓極 圓極生滅滅 是成真實滅 即滅演妙相 以入微塵國 相由心妙故 無相無不相 或現百千首 或現千萬臂 所現目亦然 斯由本來具 或在極樂國 輔佐無量壽 或在堪忍界 亦佐於寂默 釋尊已示滅 大士當何在 南海中有山 其名小白華 菩薩之妙身 現於山之上 山奚名白華 菩薩名自在 以白離諸染 自在無煩惱 以離染污故 能現一切境 以無煩惱故 能聖一切生 故大士所證 身處或稱妙 依正微妙故 乃所謂普門 誰謂我無耳 出流正奔逸 誰謂我無心 煩惱正擾亂 誰謂我無處 所依皆染着 展轉唯塵勞 曠劫沉障礙 今唯大士歸 示我圓通境 悔昔聲色迷 眼耳莫易地 今於音雲觀 所視亦非色 知觀不住觀 是名觀世音 了無住而住 是名觀自在 補陀海潮寺開山大智禅師碑 屠隆 夫妙逹性宗,開智慧海,則解為朗炬;嚴淨佛事,入功徳林,則行為弘基。
心炬不朗,則一切作為總屬人天有漏,何以燭理而爍羣昏?徳基不弘,則空虛見解徒騁棒喝機鋒,何以實修而圓萬徳?是故局功行而體昧空寂,雖以梁武之廣造塔度僧,見呵初祖;倚狂慧而行染污邪,雖以善星之解十二部藏,難免泥犂。
經不雲乎,理因頓悟,乗悟并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三摩禅那,以為妙悟;六度萬行,以為莊嚴。
是諸經之總持,千聖之密印也。
末法衆生,明道者多,行道者少。
少室師甞記之:迩者,世智辯聰,竄入聖解;盲鞭瞎棒,動托宗門。
法師高登講座,戒行不持,而曰「吾舌吐蓮華,知人天之沾法雨」。
缙紳沉身慾海,無業不作,而曰「我腹有貝葉,如慧日之消雪霜」。
此适足揚韋馱之杵,奮北酆之筆爾。
雲栖師作《崇行録》以救之,為慮深矣。
補陀海潮寺住持大智禅師,靈心朗晳,戒徳孤高。
披精進铠,薰修翹勤於六時;建勇猛幢,功行加持於三寶。
自幼嚴修梵行,尊宿讓而傾心;亦以宿種善緣,道俗望而引領。
曾興峩眉叢林,肅震旦之區;繼去蓥華雲水,寄巾瓶之迹。
遂卓片石蓋頂,岩霜裂膚。
渴則飲海,饑則茹荼。
砥行良苦,翹勤佛事。
至徳不孤,歸者如市。
遂營梵宮,遂奉大士;壯拟王居,麗如忉利。
六時行功,僧徒翼翼;不肅而嚴,如守三尺。
有威有儀,無怠無斁;戒壇清規,永可為式。
一旦西逝,幢幡來迎;玉毫中見,蓮華上生。
蛟龍夜泣,猿鶴哀鳴;師雖化矣,遺風故在。
我瞻名山,僧規匪懈;松色經函,潮聲梵呗。
和南禮佛,羯磨講戒;浩渺海壖,居然法界。
二大士傳 釋真一 補陀潮音洞有二大士者,一現男子身,一現婦人身,面目黧黑,頭發髼亂。
萬曆三十三年,婦人以六月至山;男子禮九華,以十月至山。
居於洞南之山頂石上,各以茅苫一蓬,高不過三尺。
上漏下濕,匡坐其中,唯飲水茹蔬而已。
人與之米,不辭;與之錢,亦不辭。
有遊衲至,竟散與之。
或數日絕粒,亦不以為病。
山中人以為丐者,莫之知也。
餘偕居士陳載卿夜至其所,默然與之坐,不通問訊,彼亦不驚。
顧舉燈視之,惺然無昬睡狀。
餘始與之談,男子但笑而不言,婦人則随叩随答,不作道理會。
而吐詞等,刀鋸莫可犯其鋒。
問其姓名,則曰:「有甚姓名?」問其年紀,則曰:「有甚年紀?」問其何許人,則曰:「有何方所?」問其曾住何山,則曰:「住終南為久。
」問其見何道理,則但曰:「眼見大海,耳聞風聲、雨聲、潮聲、鳥聲。
」問其作何工夫,則曰:「有時想起觀世音,便念幾聲,餘則唯坐,坐中亦無甚做工夫處。
」其言詞直捷如此,似胸中無一物者,餘大駭之。
春二月,人皆來谒洞,男女堵觀之曰:「汝軰各自安隐去,問我何為?」遂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