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志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漸島嶼之奛鮮兮 益淼茫而彌漫 恐闤闠之猶爾夢寐兮 類蟄蟲之惛亂 明乾極之牽掣兮 俨機軸之翕張 固隂泉之歙烱兮 煥熸燧之奮揚 炜踆烏之[火*霍]煟燦爛兮 渴啄解羽藐以疊砀 或有燭龍之毀炳煈昱兮 熾額[火*崩]目[勿*頁]其方骧 懸[火*香]鏡之熒灼炭熺兮 鲛人泉客劀濯有光 振頳鼓之焱熽炫煇兮 北若壁壘??嶙前行 指彩虹之抱戴珥璚兮 璀錯爣[火*朗]缪綢遹皇 想朱烏之次舍軌度兮 豁逹蔺轹[谷*可]閜燿鋩 乗寒澇潮水之傎倒推蕩兮 散曉赮霞氣之轇轕彩章 乃飛騰于寥廓兮 竟瞑眩於混茫 繄高抗乎氛曀兮 僅啟明之獨爍 歘遠麾之黂爝兮 遽羣動之盡躩 川後潛精而窟藏兮 海童觑燿以犇[火*咢] 鲛鼍揚鬐撥鬣以悠漾兮 鴻鶴刷毛挾翅而陵薄 莾琅琊之跻台兮 ?鲸山而晝其[獲-禾+火]也 間羅浮之瞷井兮 混蜃穴而夜其爚也 迅誇娥之杖策兮 懼追逐而莫之跳逴也 怒魯陽之揮戈兮 恠盤礡之弗吾[矢*見]彠也 惟圭臬之可測兮 柰隙駒之焉托 恒鞠明而究曛兮 遂壯凋而老铄 昔聖賢之有法兮 寔蓋渾之同天 矧鍊石而凝質兮 複斷鳌而鎮淵 将渤澥之鑿竁兮 淪谷底而疊燃 抑崑侖之[山*窟]峙兮 繞岩腹而互旋 豈文身黑齒之俯迩所出兮 貫裸壤以相連 或淹滋蒙汜之遠壓所沒兮 罄汃國之窮堧 歎嚴氷與嬲雪兮 曠古莾之鮮覺常眠 惕重蒸與疊爇兮 焮炎丘之毒瘴霾煙 諒衆人之懵惬兮 持蜂蟻之擈緣 偉小兒之辯知兮 雖睿哲而弗宣 彼凡俗之多故兮 遇曙朝而即竟 誠旦晝之梏亡兮 向晦昬而暫定 紛士學之攘争兮 集農商而斫迸 淫末作以相資兮 侈利心之百穽 傥桑榆之不複滅沒兮 盡奪時而力政 願郁儀之恒若溟涬兮 庶保躬而固命 噐曉籌而催辟兮 警宵柝而告靜 信舉筴而豫知兮幸聞鐘而深省 何觀瞻之不足兮 重徙倚以盤桓 光已通于一躍兮 影奚候于三竿 逮層溟之畢露兮 屹東霍之岩巒 念列仙之獨徃兮 扼羨門於波瀾 劃孤嘯而陟降兮 撤蒙蔀以欣歡 顧秦越之邀不相及兮 又焉論夫遠近乎長安
清淨境亭銘(有序)
皇明宋濂(金華人 翰林學士)
補怛洛伽山者,在東大洋海,梵語「補怛洛伽」,華言「小白華」。
傳雲,山有二,皆觀音大士示現之地。
其一自西竺曆羅刹鬼國暨諸魔土,始至其境。
其一即《華嚴》大經所說「善财南詢」之處,蓋今所也。
山絕起海中,周圍僅百裡,滿望冥茫無際,翁洲遠山????天外,如青螺幽閴,遼敻不可名狀。
寶陀禅寺在山南,去寺三裡至潮音洞,洞腳插海,張頥欲飲,怒風驅濤,進退擊沖作海潮音,故名。
洞左,佛迹二,印石上。
洞颠通穴天窓,白光注其底如月。
唐大中間,梵僧拜洞前,燔十指禱之;指且盡,大士為現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
厥後,襲以為常人。
以誠感輙應,或現紫金自在相,缟衣被體而缥帶貫之,珠璎紛然懸;或現千首千臂像,護法大神翼衛乎後先,可怖可駭。
稍轉而右為善财洞,嵌岩中坼,窈黑不可測;外則峻岩壁立,泉毵毵滴下如珠,名「菩薩泉」。
善财時現,黛目粉面,寶蓋華鬘,皆明潔可指數。
從洞折而北有石,類香爐、類天境、類佛牙,竒甚,唯磐陀石上最寛平,可坐百人。
雞初号,遙見扶桑五色光發,照東方盡白。
久之,湧出日輪赤如火,流光燭海波,閃爍不定;或輕煙明霞,左右蔽虧,愈緻妍麗,誠竒觀也。
自石折而西有獅子峯,形如狻猊,作跳踯之勢。
有象岩,有佛手峯,皆以其形名。
有三摩地,嘉木櫹森,恠石骈列,卧者、離立者、蹲欲起者、迎躍似舞者。
其他勝槩,難可以數計。
大抵山在海岸孤絕處,重巒複嶂,蒼翠如洗。
紫荪白葩,濯濯滿地。
山丹樹高數丈,縧花繞枝,鮮澤如珊瑚林。
黃金沙四布,尤璀璨眩目可玩。
海水震蕩,無雲自雷,終日轟轟然。
頻伽之禽,缤飛于青空中,上下和鳴,彷佛如稱佛号。
氣象靘曠,絕不類人世。
登高四顧,神思飛動,若冥身琉璃瓶中,一發塵土不得相侵,誠霄壤間勝特之境也。
洪武庚戌春正月,部使者贛州劉君承直與寶陀大師行丕,抱杖西東遊,使者曰:「此清淨境也,盍為亭?」大師乃建于寺之南嶺上。
從三十尺,衡如之;左倚山,右入潮音洞。
雲:「予聞從西方過十萬億,國名淨土,纖穢不存,以黃金為地,寶樹重重,迦陵頻伽能演妙法,人思至之有不能得。
豈意東海之區、清淨之境為頗近之邪?是宜大士顯靈于其地!」勒銘亭上,并叩知唯心之學者。
大師,字大基,行丕其名,鄞人也。
宗說兼通,行解相應,蔚為時之名僧。
初由佛隴昇主是山,匡衆說法,恢複産業。
而振興乎叢林席者,非茲之可備載,故畧而不書。
銘曰: 大海東彙 厥名維瀛 并包川洛 混合坤經 鲸波四繞 龍島中停 濯濯綠淨 皦皦青萦 片滓弗立 纖塵不驚 如蓮出水 類鑒含明 流雲斂翳 新旭争熒 金沙布地 寶樹森屏 巨石佛足 嵌洞潮聲 大士顯瑞 梵童揚靈 仙帶翻缥 玄珠垂璎 月相穆穆 飈馭冷冷 龍君持戟 水伯捧旌 衛茲勝持 控此高冥 倬彼開士 爰謀建亭 莫平匪砥 有覺惟楹 直遡寂廓 将齊撄甯 塵因道寂 境逐心清 徜徉淨國 周流覺城 敢告來裔 庸勒新銘 補陀山觀音偈(有序) 釋性徹 餘洪武十七年孟夏上旬泛海遊山,谛觀聖境,頓見水天一色,淨若琉璃,萬象森羅,炳然齊現。
所覩靈異,難以具陳,是故踴躍歡喜,自不知形身在于人間世也。
信知如來說《華嚴》時,入海印三昧,豈欺我哉?偶于洪武乙亥冬夢遊是境,與昔無别。
遂乃焚香遙禮,輙伸鄙見,說偈賛曰: 菩薩常居娑竭海 慈悲願弘無向背 分明化境滄海東 應現諸方無不在 所證三摩地 那分西與東 突出摩醯眼 八面虛玲珑 海印發輝炳然現 懸河四辯明真宗 花開小白岩 天香吹徧界 紫竹旃檀盡作林
傳雲,山有二,皆觀音大士示現之地。
其一自西竺曆羅刹鬼國暨諸魔土,始至其境。
其一即《華嚴》大經所說「善财南詢」之處,蓋今所也。
山絕起海中,周圍僅百裡,滿望冥茫無際,翁洲遠山????天外,如青螺幽閴,遼敻不可名狀。
寶陀禅寺在山南,去寺三裡至潮音洞,洞腳插海,張頥欲飲,怒風驅濤,進退擊沖作海潮音,故名。
洞左,佛迹二,印石上。
洞颠通穴天窓,白光注其底如月。
唐大中間,梵僧拜洞前,燔十指禱之;指且盡,大士為現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
厥後,襲以為常人。
以誠感輙應,或現紫金自在相,缟衣被體而缥帶貫之,珠璎紛然懸;或現千首千臂像,護法大神翼衛乎後先,可怖可駭。
稍轉而右為善财洞,嵌岩中坼,窈黑不可測;外則峻岩壁立,泉毵毵滴下如珠,名「菩薩泉」。
善财時現,黛目粉面,寶蓋華鬘,皆明潔可指數。
從洞折而北有石,類香爐、類天境、類佛牙,竒甚,唯磐陀石上最寛平,可坐百人。
雞初号,遙見扶桑五色光發,照東方盡白。
久之,湧出日輪赤如火,流光燭海波,閃爍不定;或輕煙明霞,左右蔽虧,愈緻妍麗,誠竒觀也。
自石折而西有獅子峯,形如狻猊,作跳踯之勢。
有象岩,有佛手峯,皆以其形名。
有三摩地,嘉木櫹森,恠石骈列,卧者、離立者、蹲欲起者、迎躍似舞者。
其他勝槩,難可以數計。
大抵山在海岸孤絕處,重巒複嶂,蒼翠如洗。
紫荪白葩,濯濯滿地。
山丹樹高數丈,縧花繞枝,鮮澤如珊瑚林。
黃金沙四布,尤璀璨眩目可玩。
海水震蕩,無雲自雷,終日轟轟然。
頻伽之禽,缤飛于青空中,上下和鳴,彷佛如稱佛号。
氣象靘曠,絕不類人世。
登高四顧,神思飛動,若冥身琉璃瓶中,一發塵土不得相侵,誠霄壤間勝特之境也。
洪武庚戌春正月,部使者贛州劉君承直與寶陀大師行丕,抱杖西東遊,使者曰:「此清淨境也,盍為亭?」大師乃建于寺之南嶺上。
從三十尺,衡如之;左倚山,右入潮音洞。
雲:「予聞從西方過十萬億,國名淨土,纖穢不存,以黃金為地,寶樹重重,迦陵頻伽能演妙法,人思至之有不能得。
豈意東海之區、清淨之境為頗近之邪?是宜大士顯靈于其地!」勒銘亭上,并叩知唯心之學者。
大師,字大基,行丕其名,鄞人也。
宗說兼通,行解相應,蔚為時之名僧。
初由佛隴昇主是山,匡衆說法,恢複産業。
而振興乎叢林席者,非茲之可備載,故畧而不書。
銘曰: 大海東彙 厥名維瀛 并包川洛 混合坤經 鲸波四繞 龍島中停 濯濯綠淨 皦皦青萦 片滓弗立 纖塵不驚 如蓮出水 類鑒含明 流雲斂翳 新旭争熒 金沙布地 寶樹森屏 巨石佛足 嵌洞潮聲 大士顯瑞 梵童揚靈 仙帶翻缥 玄珠垂璎 月相穆穆 飈馭冷冷 龍君持戟 水伯捧旌 衛茲勝持 控此高冥 倬彼開士 爰謀建亭 莫平匪砥 有覺惟楹 直遡寂廓 将齊撄甯 塵因道寂 境逐心清 徜徉淨國 周流覺城 敢告來裔 庸勒新銘 補陀山觀音偈(有序) 釋性徹 餘洪武十七年孟夏上旬泛海遊山,谛觀聖境,頓見水天一色,淨若琉璃,萬象森羅,炳然齊現。
所覩靈異,難以具陳,是故踴躍歡喜,自不知形身在于人間世也。
信知如來說《華嚴》時,入海印三昧,豈欺我哉?偶于洪武乙亥冬夢遊是境,與昔無别。
遂乃焚香遙禮,輙伸鄙見,說偈賛曰: 菩薩常居娑竭海 慈悲願弘無向背 分明化境滄海東 應現諸方無不在 所證三摩地 那分西與東 突出摩醯眼 八面虛玲珑 海印發輝炳然現 懸河四辯明真宗 花開小白岩 天香吹徧界 紫竹旃檀盡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