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志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爺重建。
三元殿 在道頭。
??秀庵 在短姑道頭山上。
僧如秀仝徒性昙於萬曆間監造普陀寺,督造内官張随酬僧勤勞,建庵修靜,題額曰「??秀」。
規制 說者多言,間架微瑣;夏世室以下,《考工記》何稱焉?夫梵宇靡常, 綸音特重,要使煩而有體,大而可久,庶所謂得當報者。
量功鸠材,不愆于數,夫誰非鞅掌?其略之也。
志規制。
寺基 面闊七十八丈,進深五十三丈二尺。
山門 面闊二十八丈八尺。
山門三間九架,面闊五丈六尺,進深四丈。
明間闊二丈,左右稍間各闊一丈八尺,高二丈五尺,甬道進深四丈。
天王殿 五間十一架,面闊九丈二尺,進深六丈六尺。
明間闊二丈五尺,左右次間各闊一丈八尺,左右稍間各闊一丈八尺、八尺,甬道、月台共進深九 。
圓通大殿 七間十五架,面闊一 四丈,進深八丈八尺。
明間闊二丈八尺,左右次間各闊二丈四尺,左右稍間各闊二丈,左右次稍間各闊一丈五尺,高五丈八尺。
甬道四丈。
藏經寶殿 五間十三架,面闊九丈二尺,進深六丈八尺。
明間闊二丈,左右次間各闊二丈,左右稍間各闊一丈六尺,高三丈八尺。
甬道、儀門共五丈。
景命殿 五間九架,面闊九丈,進深五丈。
明間闊二丈,左右次間各闊一丈八尺,左右稍間各闊一丈六尺,高二丈八尺。
伽藍、祖師、彌勒、地藏四配殿 每殿三間九架,各面闊五丈六尺,進深四丈。
明間闊二丈,左右稍間各闊一丈八尺,高二丈四尺。
配殿廊房 左右各二十五間七架,廊房每間闊一丈四尺,進深三丈六尺,高二丈。
天王殿左右廊房 各七間七架,每間闊一丈四尺,進深三丈六尺,高二丈四尺。
藏經殿左右廊房 各七間七架,每間闊一丈四尺,進深三丈六尺,高二丈四尺。
景命殿左右廂房 各三間九架,每間闊一丈一尺,進深三丈六尺,高二丈四尺。
景命殿左右羣房 各十間七架,每間闊一丈一尺,進深三丈六尺,高二丈四尺。
儀門前左右廊房 各三間七架,每間闊一丈,進深三丈六尺,高二丈四尺。
儀門内露頂 左右各一間七架,每間闊一丈,進深三丈六尺,高一丈八尺。
鐘皷樓二座 明間闊一丈五尺,左右間各闊一丈,高三丈八尺,周圍各三丈,東西隙地各二十五丈。
建置 寺雖代不乏廢興,抑入我明,罹於燹何亟也?洪嘉猶制勝之全,不圖複有今日兩宮三殿之遙同,異哉!惟是水府無恙,鐵蓮長開,亦千萬年鞏固之一竒也。
志建置。
梁貞明二年,日本僧慧谔得觀音相於五台山,将迎歸本國,舟觸新螺礁,蓮花當洋,舟蔽不前,谔禱曰︰「使我國衆生無緣見佛,當從何所建立精藍?」有頃,舟向潮音洞泊焉。
有居民張氏目覩斯異,遂舍所居,築室奉之,号為「不肯去觀音院」。
宋元豐三年,内殿承旨王舜封使三韓,過潮音洞,黑風驟起,有大龜負舟,危甚。
望山作禮,觀音現相,龜沒舟行,得無恙歸。
上其事,改建賜額「寶陀觀音寺」,置田積糧,許歲度僧,供奉香火。
紹興元年,真歇了禅師泛海結庵于山椒,題曰「海岸孤絕處」。
郡請于朝,易律為禅。
寺三年風雨,殿摧,住山徳韶言于朝,賜錢萬缗修餙。
七年殿成,禦書「圓通寶殿」、「大士橋」以賜,徳韶剏龍章閣藏之。
淳佑八年,制帥顔頥仲禱雨有感,施錢二萬,米五十石,建長生庫接待莊。
元大徳四年春,命李鐵木兒不花、魏也先治演法堂。
元統元年,宣讓王施鈔千錠,建太子塔于寶陀寺南。
至元十年,住持如智建接待寺于沈家門側,以為朝山徃來居停之所。
國朝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徙居民入内地,焚其殿宇,供瑞相於郡東栖心寺,僅留鐵瓦殿一所,使僧守焉。
正徳十年,僧淡齋于潮音洞南建正殿五間,方丈二十間。
嘉靖六年,河南輝府施琉璃瓦三萬、磚一萬修饬。
三十二年,東倭入犯,總督胡宗憲遷其殿宇于定海縣東城外之招寶山,迎大士像供焉,餘舍盡焚。
隆慶六年,五台僧真松來山,稍為修複。
萬曆六年,僧真表創天王殿、雲會堂。
十四年,建藏經殿,奉聖母頒賜藏經,立靜室五十三處,以應五十三叅。
十五年,總兵官侯繼高建碑亭三座。
二十六年火,金石盡爍,惟大士寶軀俨然獨存,而關真君須髯不為烈熖所壞。
是時四方善信益加敬仰,施舍木石,一朝畢集;而當事者禁,不得複創。
鄉缙紳力為之請,始建藏經殿,俾僧守奉如初。
二十七年,上頒藏經到山,寺毀藏隘,不堪安奉,内使以聞。
三十年,上發帑金一千兩,遣太監張随更建藏殿。
三十一年五月,督撫尹應元視師海上,建渡海紀事碑亭。
七月,張随令西域僧本陀難陀建普同塔于龍灣。
三十三年正月,上複發帑金二千兩,仍遣張随重建圓通等殿,賜額為「護國永壽普陀禅寺」。
三十五年正月,上複發帑金一千兩,遣禦馬監太監黨禮建禦制碑亭。
靈異 攝大道以歸虛空,虛空有何靈異?乃大靈異出焉。
此凡情所執而聖解不即;但自心無礙則非無非有,平常靈異也,靈異平常也;勝妙弘通,不可思議矣!志靈異。
唐文宗嗜蛤蜊,東南沿海頻年入貢,民不勝苦。
一日,禦馔蛤蜊,有擘不開者,扣之乃張,中有觀音梵相。
文宗愕然,命貯以餙金檀香盒。
後問惟正禅師,師曰︰「物無虛應,乃啓陛下信心,以節用愛人耳。
」因诏天下寺院各立觀音像,則洛伽所從來矣。
大中元年,有梵僧來潮音洞前燔十指,指盡,親見大士說法,授以七寶石。
梁日本僧慧锷,從五台山得菩薩像,将還國,舟抵礁石不能動,望潮音洞默叩,遂得逹岸,乃以像舍于洞側,張氏為築院奉之,屢睹神異。
郡聞之,迎其像入城,為民祈福。
未幾,有僧至補陀,複求嘉木,扃戶刻像,彌月像成,而僧不知所在。
後像偶亡一指,忽波間浮花至,視之,乃所亡像指也。
宋元豐三年,谒者王舜封使三韓,遇風濤,大龜負舟,颠危且甚,舜封惶怖,望洞緻禱,忽睹金色晃耀,現滿月相,珠璎燦然,出自嚴洞,龜沒舟行。
崇甯間,戶部侍郎劉逵、給事中吳栻使高麗還,經四晝夜,月黑雲翳,海面冥蒙,不知向所。
舟師大怖,遙叩寶陀,俄神光滿海如晝,曆見招寶山,遂得登岸。
給事中黃龜年禮洞,親見紫金自在相朗然坐石上,偕遊老稚俱見,備作賛頌。
紹興戊辰三月望,史越王浩,以餘姚尉攝昌國鹽監。
偕鄱陽程休甫詣潮音洞,寂無所睹,炷香烹茶,盞浮花瑞。
晡時再至,一僧指曰:「岩頂有窦,可以下瞰。
」扳援而上,瞻顧之際,瑞相忽現,金色照耀,眉目了然。
二人所見不異,惟浩更覩雙齒潔白如玉。
将暮,有一長僧來訪雲:「公将自某官曆清要,為太師。
」又雲:「公是一個好結果的文潞公,他時作宰相,官家要用兵,切湏力谏。
二十年後,當與公相見于越。
」遂辭去,送之出門,不知所在。
乾道戊子,以故相鎮越。
一夕報,有道人稱「養素先生」,舊與丞相接熟。
典客不肯通刺,疾呼入谒。
亟命延之,貌瘁神清,談論風起,索紙數幅,大書雲︰「黑頭潞相,重添萬裡之風光;碧眼胡僧,曾共一宵之清話。
」擲筆不揖而行。
公大駭,遍覔不見。
追憶補陀之故,始悟長僧及此道人皆大士現身也。
孝宗隆興元年七月禦選徳殿,夢遊補陀得異兆,遂制觀音賛曰︰ 猗欤大士 本自圓通 示有言說 為世之宗 明炤無二 等觀以慈 随感即應 妙不可思 >乃頌刻殿庭。
淳佑連歲苦旱,制帥顔頥仲禱雨洞中,大士并童子喜悅出迎,自是随求輙應。
元大徳五年,集賢學士張蓬山奉旨祝厘潮音洞,見大士相彷佛在洞壁。
次至善财洞,童子倐現,頂上瑞霭中大士再現,寶冠璎珞,手執楊枝、碧玻瓈椀,護法大神衛翊其前。
久之,如風中煙漸向銷沒,但祥光滿洞,如霭霞暎月,見數尊小佛,作禮慰快。
緻和元年戊辰四月,禦史中丞曹立承命降香,至洞求現。
忽見白衣相,璎珞被體。
次及善财洞,童子螺髻素服,合掌如生。
适以候潮,再叩再現;而善财洞大士亦在,童子鞠躬,眉目如畫,
三元殿 在道頭。
??秀庵 在短姑道頭山上。
僧如秀仝徒性昙於萬曆間監造普陀寺,督造内官張随酬僧勤勞,建庵修靜,題額曰「??秀」。
規制 說者多言,間架微瑣;夏世室以下,《考工記》何稱焉?夫梵宇靡常, 綸音特重,要使煩而有體,大而可久,庶所謂得當報者。
量功鸠材,不愆于數,夫誰非鞅掌?其略之也。
志規制。
寺基 面闊七十八丈,進深五十三丈二尺。
山門 面闊二十八丈八尺。
山門三間九架,面闊五丈六尺,進深四丈。
明間闊二丈,左右稍間各闊一丈八尺,高二丈五尺,甬道進深四丈。
天王殿 五間十一架,面闊九丈二尺,進深六丈六尺。
明間闊二丈五尺,左右次間各闊一丈八尺,左右稍間各闊一丈八尺、八尺,甬道、月台共進深九 。
圓通大殿 七間十五架,面闊一 四丈,進深八丈八尺。
明間闊二丈八尺,左右次間各闊二丈四尺,左右稍間各闊二丈,左右次稍間各闊一丈五尺,高五丈八尺。
甬道四丈。
藏經寶殿 五間十三架,面闊九丈二尺,進深六丈八尺。
明間闊二丈,左右次間各闊二丈,左右稍間各闊一丈六尺,高三丈八尺。
甬道、儀門共五丈。
景命殿 五間九架,面闊九丈,進深五丈。
明間闊二丈,左右次間各闊一丈八尺,左右稍間各闊一丈六尺,高二丈八尺。
伽藍、祖師、彌勒、地藏四配殿 每殿三間九架,各面闊五丈六尺,進深四丈。
明間闊二丈,左右稍間各闊一丈八尺,高二丈四尺。
配殿廊房 左右各二十五間七架,廊房每間闊一丈四尺,進深三丈六尺,高二丈。
天王殿左右廊房 各七間七架,每間闊一丈四尺,進深三丈六尺,高二丈四尺。
藏經殿左右廊房 各七間七架,每間闊一丈四尺,進深三丈六尺,高二丈四尺。
景命殿左右廂房 各三間九架,每間闊一丈一尺,進深三丈六尺,高二丈四尺。
景命殿左右羣房 各十間七架,每間闊一丈一尺,進深三丈六尺,高二丈四尺。
儀門前左右廊房 各三間七架,每間闊一丈,進深三丈六尺,高二丈四尺。
儀門内露頂 左右各一間七架,每間闊一丈,進深三丈六尺,高一丈八尺。
鐘皷樓二座 明間闊一丈五尺,左右間各闊一丈,高三丈八尺,周圍各三丈,東西隙地各二十五丈。
建置 寺雖代不乏廢興,抑入我明,罹於燹何亟也?洪嘉猶制勝之全,不圖複有今日兩宮三殿之遙同,異哉!惟是水府無恙,鐵蓮長開,亦千萬年鞏固之一竒也。
志建置。
梁貞明二年,日本僧慧谔得觀音相於五台山,将迎歸本國,舟觸新螺礁,蓮花當洋,舟蔽不前,谔禱曰︰「使我國衆生無緣見佛,當從何所建立精藍?」有頃,舟向潮音洞泊焉。
有居民張氏目覩斯異,遂舍所居,築室奉之,号為「不肯去觀音院」。
宋元豐三年,内殿承旨王舜封使三韓,過潮音洞,黑風驟起,有大龜負舟,危甚。
望山作禮,觀音現相,龜沒舟行,得無恙歸。
上其事,改建賜額「寶陀觀音寺」,置田積糧,許歲度僧,供奉香火。
紹興元年,真歇了禅師泛海結庵于山椒,題曰「海岸孤絕處」。
郡請于朝,易律為禅。
寺三年風雨,殿摧,住山徳韶言于朝,賜錢萬缗修餙。
七年殿成,禦書「圓通寶殿」、「大士橋」以賜,徳韶剏龍章閣藏之。
淳佑八年,制帥顔頥仲禱雨有感,施錢二萬,米五十石,建長生庫接待莊。
元大徳四年春,命李鐵木兒不花、魏也先治演法堂。
元統元年,宣讓王施鈔千錠,建太子塔于寶陀寺南。
至元十年,住持如智建接待寺于沈家門側,以為朝山徃來居停之所。
國朝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徙居民入内地,焚其殿宇,供瑞相於郡東栖心寺,僅留鐵瓦殿一所,使僧守焉。
正徳十年,僧淡齋于潮音洞南建正殿五間,方丈二十間。
嘉靖六年,河南輝府施琉璃瓦三萬、磚一萬修饬。
三十二年,東倭入犯,總督胡宗憲遷其殿宇于定海縣東城外之招寶山,迎大士像供焉,餘舍盡焚。
隆慶六年,五台僧真松來山,稍為修複。
萬曆六年,僧真表創天王殿、雲會堂。
十四年,建藏經殿,奉聖母頒賜藏經,立靜室五十三處,以應五十三叅。
十五年,總兵官侯繼高建碑亭三座。
二十六年火,金石盡爍,惟大士寶軀俨然獨存,而關真君須髯不為烈熖所壞。
是時四方善信益加敬仰,施舍木石,一朝畢集;而當事者禁,不得複創。
鄉缙紳力為之請,始建藏經殿,俾僧守奉如初。
二十七年,上頒藏經到山,寺毀藏隘,不堪安奉,内使以聞。
三十年,上發帑金一千兩,遣太監張随更建藏殿。
三十一年五月,督撫尹應元視師海上,建渡海紀事碑亭。
七月,張随令西域僧本陀難陀建普同塔于龍灣。
三十三年正月,上複發帑金二千兩,仍遣張随重建圓通等殿,賜額為「護國永壽普陀禅寺」。
三十五年正月,上複發帑金一千兩,遣禦馬監太監黨禮建禦制碑亭。
靈異 攝大道以歸虛空,虛空有何靈異?乃大靈異出焉。
此凡情所執而聖解不即;但自心無礙則非無非有,平常靈異也,靈異平常也;勝妙弘通,不可思議矣!志靈異。
唐文宗嗜蛤蜊,東南沿海頻年入貢,民不勝苦。
一日,禦馔蛤蜊,有擘不開者,扣之乃張,中有觀音梵相。
文宗愕然,命貯以餙金檀香盒。
後問惟正禅師,師曰︰「物無虛應,乃啓陛下信心,以節用愛人耳。
」因诏天下寺院各立觀音像,則洛伽所從來矣。
大中元年,有梵僧來潮音洞前燔十指,指盡,親見大士說法,授以七寶石。
梁日本僧慧锷,從五台山得菩薩像,将還國,舟抵礁石不能動,望潮音洞默叩,遂得逹岸,乃以像舍于洞側,張氏為築院奉之,屢睹神異。
郡聞之,迎其像入城,為民祈福。
未幾,有僧至補陀,複求嘉木,扃戶刻像,彌月像成,而僧不知所在。
後像偶亡一指,忽波間浮花至,視之,乃所亡像指也。
宋元豐三年,谒者王舜封使三韓,遇風濤,大龜負舟,颠危且甚,舜封惶怖,望洞緻禱,忽睹金色晃耀,現滿月相,珠璎燦然,出自嚴洞,龜沒舟行。
崇甯間,戶部侍郎劉逵、給事中吳栻使高麗還,經四晝夜,月黑雲翳,海面冥蒙,不知向所。
舟師大怖,遙叩寶陀,俄神光滿海如晝,曆見招寶山,遂得登岸。
給事中黃龜年禮洞,親見紫金自在相朗然坐石上,偕遊老稚俱見,備作賛頌。
紹興戊辰三月望,史越王浩,以餘姚尉攝昌國鹽監。
偕鄱陽程休甫詣潮音洞,寂無所睹,炷香烹茶,盞浮花瑞。
晡時再至,一僧指曰:「岩頂有窦,可以下瞰。
」扳援而上,瞻顧之際,瑞相忽現,金色照耀,眉目了然。
二人所見不異,惟浩更覩雙齒潔白如玉。
将暮,有一長僧來訪雲:「公将自某官曆清要,為太師。
」又雲:「公是一個好結果的文潞公,他時作宰相,官家要用兵,切湏力谏。
二十年後,當與公相見于越。
」遂辭去,送之出門,不知所在。
乾道戊子,以故相鎮越。
一夕報,有道人稱「養素先生」,舊與丞相接熟。
典客不肯通刺,疾呼入谒。
亟命延之,貌瘁神清,談論風起,索紙數幅,大書雲︰「黑頭潞相,重添萬裡之風光;碧眼胡僧,曾共一宵之清話。
」擲筆不揖而行。
公大駭,遍覔不見。
追憶補陀之故,始悟長僧及此道人皆大士現身也。
孝宗隆興元年七月禦選徳殿,夢遊補陀得異兆,遂制觀音賛曰︰ 猗欤大士 本自圓通 示有言說 為世之宗 明炤無二 等觀以慈 随感即應 妙不可思 >乃頌刻殿庭。
淳佑連歲苦旱,制帥顔頥仲禱雨洞中,大士并童子喜悅出迎,自是随求輙應。
元大徳五年,集賢學士張蓬山奉旨祝厘潮音洞,見大士相彷佛在洞壁。
次至善财洞,童子倐現,頂上瑞霭中大士再現,寶冠璎珞,手執楊枝、碧玻瓈椀,護法大神衛翊其前。
久之,如風中煙漸向銷沒,但祥光滿洞,如霭霞暎月,見數尊小佛,作禮慰快。
緻和元年戊辰四月,禦史中丞曹立承命降香,至洞求現。
忽見白衣相,璎珞被體。
次及善财洞,童子螺髻素服,合掌如生。
适以候潮,再叩再現;而善财洞大士亦在,童子鞠躬,眉目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