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伽藍記鉤沈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有塔記。
水西有池,龍王居之。
池邊有一寺,五十餘僧。
龍王每作神變,國王祈請,以金玉珍寶投之池中,在後湧出,令僧取之。
此寺衣食待龍而濟,世人名為龍王寺。
王城北十八裡,有如來履石之跡,起塔籠之。
履石之處,若似踐泥,量之不定,或長或短。
今立寺可七十餘僧。
塔南二十步有泉石。
佛本清淨,嚼楊枝植地即生,今成大樹,胡名曰婆樓。
城北有陁羅寺,佛事最多。
浮圖高大,僧房逼側,周匝金像六千軀。
王年常大會於此寺,國內沙門鹹來雲集。
宋雲、惠生見彼比邱戒行精苦,觀其風範,特加恭敬,遂捨奴婢二人,以供灑掃。
去王城東南,山行八日,如來苦行投身餓虎之處。
高山巃嵸,危岫入雲,嘉木靈芝,叢生其上,林泉婉麗,花綵矅目。
宋雲、惠生割捨行資,於山頂造浮圖一區,刻石隸書,銘魏功德。
山有收骨寺,三百餘僧。
王城南一百餘裡,有如來昔作摩休國剝皮為紙、折骨為筆處。
阿育王起塔籠之,舉高十丈。
折骨之處,髓流著石,觀其脂色,肥膩若新。
王城西南五百裡有善持山,甘泉美果,見於經記。
山谷和煗,草木冬青。
當時太簇禦辰,溫風已扇,鳥鳴春樹,蝶飛花叢。
宋雲遠在絕域,因矚此芳景,懷歸之思,獨軫中腸,遂動舊疹,纏緜經月,得婆羅門咒,然後平善。
山頂東南有太子石室,一□兩房。
太子室前十步有大方石,雲太子常坐其上,阿育王起塔記之。
塔南一裡,太子草庵處。
去塔一裡,東北下山五十步,有太子男女遶樹不去,婆羅門以杖鞭之,流血灑地處,其樹猶存。
灑血之地,今為泉水。
室西三裡,天帝釋化為獅子,當路蹲坐,遮嫚??之處。
石上毛尾爪跡,今悉炳然。
阿周陁窟及門子供養王父母處,皆有塔記。
山中有昔五百羅漢牀,南北兩行相向坐處。
其次弟相對有大寺,僧徒二百人。
太子所食泉水北有寺,恆以驢數頭運糧上山,無人驅逐,自然往還,寅發午至,每及中餐,此是護塔神渥婆仙使之然。
此寺昔日有沙彌常除灰,因入神定,維那挽之,不覺皮連骨離,渥婆仙代沙彌除灰處。
國王與渥婆仙立廟,圖其形象,以金箔貼之。
隔小嶺有婆奸寺,夜叉所造,僧徒八十人,雲羅漢、夜叉常來供養,灑掃取薪,凡俗比邱不得在寺。
大魏沙門道榮至此,禮拜而去,不敢留停。
至正光元年四月中旬,入乾陁羅國,土地亦與烏塲國相似。
本名業波羅國,為厭達所滅,遂立敕懃為王。
治國以來,已經二世。
立性兇暴,多行殺戮,不信佛法,好事鬼神。
國中人民悉是婆羅門種,崇奉佛教,好讀經典,忽得此王,深非情願。
自恃勇力,與罽賓爭境,連兵戰鬬,已厯三年。
王有鬬象七百頭一負十人手持刀揸象鼻縛刀與敵相擊王常停境上終日不歸師老民勞百姓嗟怨宋雲詣軍通詔書王兇慢無禮坐受詔書宋雲見其遠夷不可制任其倨傲莫能責之王遣傳事謂宋雲曰卿涉諸國經過險路得無勞苦也宋雲答曰我皇帝深味大乘遠求經典道路雖險未敢言疲大王親統三軍遠臨邊境寒暑驟移不無頓弊王答曰不能降伏小國愧卿此問宋雲初謂王是夷人不可以禮責任其坐受詔書及親往復乃有人情遂責之曰山有高下水有大小人處世間亦有尊卑厭達烏場王竝拜受詔書大王何獨不拜王答曰我見魏主則拜得書坐讀有何可怪世人得父母書猶自坐讀大魏如我父母我亦坐讀書於理無失雲無以屈之遂將雲至一寺供給甚薄時跋提國送獅子兒兩頭與乾陁王雲等見之觀其意氣雄猛中國所畫莫參其儀於是西行五日至如來捨頭施人處亦有塔寺二十餘僧復西行三月至辛頭大河河西岸上有如來作摩竭大魚從河而出十二年□以肉濟人處起塔為記石上猶有魚鱗紋復西行十三日至佛沙伏城川原沃壤城郭端直民戶殷多林泉茂盛土饒珍寶風俗湻善其城內外凡有古寺名僧德眾道行高奇城北一裡有白象宮,寺內佛事皆是石象,莊嚴極麗,頭數甚多,通身金箔,眩燿人目。
寺前繫白象樹,此寺之興,實由茲焉。
花葉佀棗,季冬始熟。
父老傳雲:此寺滅,佛法亦滅。
寺內圖太子夫妻以兒女乞婆羅門像,胡人見之,莫不悲泣。
復西行一日,至如來挑眼施人處,亦有塔寺,寺石上有伽葉佛跡。
復西行一日,乘船渡一深水,三百餘步。
復西南行六十裡,至乾陁羅城。
東南七裡有雀離浮圖。
道榮傳雲:城東
水西有池,龍王居之。
池邊有一寺,五十餘僧。
龍王每作神變,國王祈請,以金玉珍寶投之池中,在後湧出,令僧取之。
此寺衣食待龍而濟,世人名為龍王寺。
王城北十八裡,有如來履石之跡,起塔籠之。
履石之處,若似踐泥,量之不定,或長或短。
今立寺可七十餘僧。
塔南二十步有泉石。
佛本清淨,嚼楊枝植地即生,今成大樹,胡名曰婆樓。
城北有陁羅寺,佛事最多。
浮圖高大,僧房逼側,周匝金像六千軀。
王年常大會於此寺,國內沙門鹹來雲集。
宋雲、惠生見彼比邱戒行精苦,觀其風範,特加恭敬,遂捨奴婢二人,以供灑掃。
去王城東南,山行八日,如來苦行投身餓虎之處。
高山巃嵸,危岫入雲,嘉木靈芝,叢生其上,林泉婉麗,花綵矅目。
宋雲、惠生割捨行資,於山頂造浮圖一區,刻石隸書,銘魏功德。
山有收骨寺,三百餘僧。
王城南一百餘裡,有如來昔作摩休國剝皮為紙、折骨為筆處。
阿育王起塔籠之,舉高十丈。
折骨之處,髓流著石,觀其脂色,肥膩若新。
王城西南五百裡有善持山,甘泉美果,見於經記。
山谷和煗,草木冬青。
當時太簇禦辰,溫風已扇,鳥鳴春樹,蝶飛花叢。
宋雲遠在絕域,因矚此芳景,懷歸之思,獨軫中腸,遂動舊疹,纏緜經月,得婆羅門咒,然後平善。
山頂東南有太子石室,一□兩房。
太子室前十步有大方石,雲太子常坐其上,阿育王起塔記之。
塔南一裡,太子草庵處。
去塔一裡,東北下山五十步,有太子男女遶樹不去,婆羅門以杖鞭之,流血灑地處,其樹猶存。
灑血之地,今為泉水。
室西三裡,天帝釋化為獅子,當路蹲坐,遮嫚??之處。
石上毛尾爪跡,今悉炳然。
阿周陁窟及門子供養王父母處,皆有塔記。
山中有昔五百羅漢牀,南北兩行相向坐處。
其次弟相對有大寺,僧徒二百人。
太子所食泉水北有寺,恆以驢數頭運糧上山,無人驅逐,自然往還,寅發午至,每及中餐,此是護塔神渥婆仙使之然。
此寺昔日有沙彌常除灰,因入神定,維那挽之,不覺皮連骨離,渥婆仙代沙彌除灰處。
國王與渥婆仙立廟,圖其形象,以金箔貼之。
隔小嶺有婆奸寺,夜叉所造,僧徒八十人,雲羅漢、夜叉常來供養,灑掃取薪,凡俗比邱不得在寺。
大魏沙門道榮至此,禮拜而去,不敢留停。
至正光元年四月中旬,入乾陁羅國,土地亦與烏塲國相似。
本名業波羅國,為厭達所滅,遂立敕懃為王。
治國以來,已經二世。
立性兇暴,多行殺戮,不信佛法,好事鬼神。
國中人民悉是婆羅門種,崇奉佛教,好讀經典,忽得此王,深非情願。
自恃勇力,與罽賓爭境,連兵戰鬬,已厯三年。
王有鬬象七百頭一負十人手持刀揸象鼻縛刀與敵相擊王常停境上終日不歸師老民勞百姓嗟怨宋雲詣軍通詔書王兇慢無禮坐受詔書宋雲見其遠夷不可制任其倨傲莫能責之王遣傳事謂宋雲曰卿涉諸國經過險路得無勞苦也宋雲答曰我皇帝深味大乘遠求經典道路雖險未敢言疲大王親統三軍遠臨邊境寒暑驟移不無頓弊王答曰不能降伏小國愧卿此問宋雲初謂王是夷人不可以禮責任其坐受詔書及親往復乃有人情遂責之曰山有高下水有大小人處世間亦有尊卑厭達烏場王竝拜受詔書大王何獨不拜王答曰我見魏主則拜得書坐讀有何可怪世人得父母書猶自坐讀大魏如我父母我亦坐讀書於理無失雲無以屈之遂將雲至一寺供給甚薄時跋提國送獅子兒兩頭與乾陁王雲等見之觀其意氣雄猛中國所畫莫參其儀於是西行五日至如來捨頭施人處亦有塔寺二十餘僧復西行三月至辛頭大河河西岸上有如來作摩竭大魚從河而出十二年□以肉濟人處起塔為記石上猶有魚鱗紋復西行十三日至佛沙伏城川原沃壤城郭端直民戶殷多林泉茂盛土饒珍寶風俗湻善其城內外凡有古寺名僧德眾道行高奇城北一裡有白象宮,寺內佛事皆是石象,莊嚴極麗,頭數甚多,通身金箔,眩燿人目。
寺前繫白象樹,此寺之興,實由茲焉。
花葉佀棗,季冬始熟。
父老傳雲:此寺滅,佛法亦滅。
寺內圖太子夫妻以兒女乞婆羅門像,胡人見之,莫不悲泣。
復西行一日,至如來挑眼施人處,亦有塔寺,寺石上有伽葉佛跡。
復西行一日,乘船渡一深水,三百餘步。
復西南行六十裡,至乾陁羅城。
東南七裡有雀離浮圖。
道榮傳雲:城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