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伽藍記鉤沈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四裡。
推其本源,乃是如來在世之時,與弟子遊化此土,指城東曰:我入涅槃後三百年,有國王名迦尼色迦,此處起浮圖。
佛入涅槃後二百年來,果有國王名迦尼色迦,出遊城東,見四童子累牛糞為塔,高可三尺,俄然即失。
道榮傳雲:童子在虛空中向王說偈,王怪此童子,即作塔籠之。
糞塔漸高,挺出於外,去地四百尺,然後止。
王始更廣塔基三百餘步。
道榮傳雲:三百九十步。
從此構木,始得齊等。
道榮傳雲:其高三丈,悉用文石為陛,階砌櫨栱,上構眾木,凡十三級。
上有鐵棖,高三丈。
金盤十三重,合去地七百尺。
道榮傳雲:鐵柱八十八尺,八十圍。
金盤十五重,去地六十三丈二尺。
施功既訖,糞塔如初,在大塔南三步。
婆羅門不信是糞,以手探看,遂作一孔。
年歲雖久,糞猶不爛,以香泥填孔,不可充滿。
今天宮籠葢之。
雀離浮圖自作以來,三經天火所燒,國王修之,還復如故。
父老雲:此浮圖天火七燒,佛法當滅。
道榮傳雲:王修浮圖,木工既訖,猶有鐵柱,無有能上者。
王於四角起大高樓,多置金銀及諸寶物。
王與夫人及諸王子悉在樓上,燒香散花,至心精□,然後轆轤絞索,一舉便到。
故胡人皆雲:四天王助之。
若其不爾,實非人力所能舉。
塔內佛事,悉是金玉,千變萬化,難得而稱。
旭日始升,則金盤晃朗;微風漸發,則寶鐸和鳴。
西域浮圖,最為第一。
此塔初成,用珍珠為羅網,覆於其上。
於後數年,王乃思量:此珠網價值萬金,我崩之後,恐人侵奪。
復慮大塔破壞,無人脩補,即解珠網,以銅鑊盛之,在塔西北一百步掘地埋之。
上種樹,樹名菩提,枝條四布,密葉蔽天。
樹下四面坐像,各高丈五,恆有四龍典掌此珠。
若興心欲取,則有禍變。
刻石為銘,屬語將來:若此塔壞,勞煩後賢出珠修治。
雀離浮圖南五十步有一石塔,其形正圓,高二丈,甚有神變,能與世人報吉兇。
觸之若吉者,金鈴鳴應;若兇者,假令人搖撼,亦不肯鳴。
惠生既在遠國,恐不吉反,遂禮塔神,乞求一驗。
於是以指觸之,鈴即鳴應。
得此驗,用慰私心,後果得吉反。
惠生初發京師之日,皇太後敕付五色百尺幡千口、錦香囊五百枚、王公卿士幡二千口。
惠生從于闐至乾陁,所有佛事悉皆流布,至此頓盡,唯留太後百尺幡一口,擬上屍毘王塔。
宋雪以奴婢二人奉雀離浮圖,永充灑掃。
惠生遂減割行資,妙簡良匠,以鍮摹寫雀離浮圖儀一軀,及釋迦四塔變。
於是西北行七日,渡一大水,至如來為屍毘王救鴿之處,亦起塔寺。
昔屍毘王倉庫為火所燒,其中粳米焦然,至今猶在。
若服一粒,永無瘧患。
彼國人民須藥日取之。
道榮傳雲:那迦羅訶國有佛頂骨,方圓四寸,黃白色,下有孔,受人手指,閃然似仰蜂窠。
至耆賀濫寺,有佛袈裟十三條,以尺量之,或短或長。
復有佛錫杖,長丈七,以木桶盛之,金箔其上。
此杖輕重不定,值有重時,百人不舉;值有輕時,一人勝之。
那竭城中有佛牙、佛髮,竝作寶函盛之,朝夕供養。
至瞿羅羅鹿見佛影窟,入山十五步,回面向戶,遙望則眾相炳然,近看暝然不見。
以手摩之,唯有石壁,漸漸卻行,始見其相。
容顏挺特,世所希有。
窟前方石,石上有佛跡。
窟西南百步,有佛浣衣處。
窟北一裡,有目連窟。
窟北有山,山下有六佛手作浮圖,高十丈,雲此浮圖陷入地,佛法當滅。
并為七塔。
塔南石銘雲:如來手書。
胡字分明,於今可識焉。
惠生在烏傷國二年,西胡風俗,大同小異,不能具錄。
至正光二年二月,始還天闕。
(衒之按:惠生行記事多不盡錄,今依道榮傳、宋雲家記,故竝載之,以備缺文。
) 京師東西二十裡,南北十五裡,戶十萬九千餘。
廟社、宮室、府曹以外,方三百步為一裡,裡開四門,門置裡正二人,吏四人,門士八人,合有二百二十裡。
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
天平元年,遷都鄴城,洛陽餘寺四百二十一所。
北芒山上有馮王寺、齊獻武王寺。
京東石關有元領軍寺、劉長秋寺。
嵩高中有閒居寺、栖禪寺、嵩陽寺、道場寺,上有中頂寺,東有昇道寺。
京南闕口有石窟寺、靈巖寺。
京西瀍澗有白馬寺、照樂寺。
如此之寺,既郭外不在數限,亦詳載之。
洛陽伽藍記鉤沈卷五終
推其本源,乃是如來在世之時,與弟子遊化此土,指城東曰:我入涅槃後三百年,有國王名迦尼色迦,此處起浮圖。
佛入涅槃後二百年來,果有國王名迦尼色迦,出遊城東,見四童子累牛糞為塔,高可三尺,俄然即失。
道榮傳雲:童子在虛空中向王說偈,王怪此童子,即作塔籠之。
糞塔漸高,挺出於外,去地四百尺,然後止。
王始更廣塔基三百餘步。
道榮傳雲:三百九十步。
從此構木,始得齊等。
道榮傳雲:其高三丈,悉用文石為陛,階砌櫨栱,上構眾木,凡十三級。
上有鐵棖,高三丈。
金盤十三重,合去地七百尺。
道榮傳雲:鐵柱八十八尺,八十圍。
金盤十五重,去地六十三丈二尺。
施功既訖,糞塔如初,在大塔南三步。
婆羅門不信是糞,以手探看,遂作一孔。
年歲雖久,糞猶不爛,以香泥填孔,不可充滿。
今天宮籠葢之。
雀離浮圖自作以來,三經天火所燒,國王修之,還復如故。
父老雲:此浮圖天火七燒,佛法當滅。
道榮傳雲:王修浮圖,木工既訖,猶有鐵柱,無有能上者。
王於四角起大高樓,多置金銀及諸寶物。
王與夫人及諸王子悉在樓上,燒香散花,至心精□,然後轆轤絞索,一舉便到。
故胡人皆雲:四天王助之。
若其不爾,實非人力所能舉。
塔內佛事,悉是金玉,千變萬化,難得而稱。
旭日始升,則金盤晃朗;微風漸發,則寶鐸和鳴。
西域浮圖,最為第一。
此塔初成,用珍珠為羅網,覆於其上。
於後數年,王乃思量:此珠網價值萬金,我崩之後,恐人侵奪。
復慮大塔破壞,無人脩補,即解珠網,以銅鑊盛之,在塔西北一百步掘地埋之。
上種樹,樹名菩提,枝條四布,密葉蔽天。
樹下四面坐像,各高丈五,恆有四龍典掌此珠。
若興心欲取,則有禍變。
刻石為銘,屬語將來:若此塔壞,勞煩後賢出珠修治。
雀離浮圖南五十步有一石塔,其形正圓,高二丈,甚有神變,能與世人報吉兇。
觸之若吉者,金鈴鳴應;若兇者,假令人搖撼,亦不肯鳴。
惠生既在遠國,恐不吉反,遂禮塔神,乞求一驗。
於是以指觸之,鈴即鳴應。
得此驗,用慰私心,後果得吉反。
惠生初發京師之日,皇太後敕付五色百尺幡千口、錦香囊五百枚、王公卿士幡二千口。
惠生從于闐至乾陁,所有佛事悉皆流布,至此頓盡,唯留太後百尺幡一口,擬上屍毘王塔。
宋雪以奴婢二人奉雀離浮圖,永充灑掃。
惠生遂減割行資,妙簡良匠,以鍮摹寫雀離浮圖儀一軀,及釋迦四塔變。
於是西北行七日,渡一大水,至如來為屍毘王救鴿之處,亦起塔寺。
昔屍毘王倉庫為火所燒,其中粳米焦然,至今猶在。
若服一粒,永無瘧患。
彼國人民須藥日取之。
道榮傳雲:那迦羅訶國有佛頂骨,方圓四寸,黃白色,下有孔,受人手指,閃然似仰蜂窠。
至耆賀濫寺,有佛袈裟十三條,以尺量之,或短或長。
復有佛錫杖,長丈七,以木桶盛之,金箔其上。
此杖輕重不定,值有重時,百人不舉;值有輕時,一人勝之。
那竭城中有佛牙、佛髮,竝作寶函盛之,朝夕供養。
至瞿羅羅鹿見佛影窟,入山十五步,回面向戶,遙望則眾相炳然,近看暝然不見。
以手摩之,唯有石壁,漸漸卻行,始見其相。
容顏挺特,世所希有。
窟前方石,石上有佛跡。
窟西南百步,有佛浣衣處。
窟北一裡,有目連窟。
窟北有山,山下有六佛手作浮圖,高十丈,雲此浮圖陷入地,佛法當滅。
并為七塔。
塔南石銘雲:如來手書。
胡字分明,於今可識焉。
惠生在烏傷國二年,西胡風俗,大同小異,不能具錄。
至正光二年二月,始還天闕。
(衒之按:惠生行記事多不盡錄,今依道榮傳、宋雲家記,故竝載之,以備缺文。
) 京師東西二十裡,南北十五裡,戶十萬九千餘。
廟社、宮室、府曹以外,方三百步為一裡,裡開四門,門置裡正二人,吏四人,門士八人,合有二百二十裡。
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
天平元年,遷都鄴城,洛陽餘寺四百二十一所。
北芒山上有馮王寺、齊獻武王寺。
京東石關有元領軍寺、劉長秋寺。
嵩高中有閒居寺、栖禪寺、嵩陽寺、道場寺,上有中頂寺,東有昇道寺。
京南闕口有石窟寺、靈巖寺。
京西瀍澗有白馬寺、照樂寺。
如此之寺,既郭外不在數限,亦詳載之。
洛陽伽藍記鉤沈卷五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