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伽藍記鉤沈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垂金鈴、七寶珠,飛天伎樂,望之雲表。
作工甚精,難可揚搉。
像出之日,常詔羽林一百人舉此像,絲竹雜伎,皆由旨給。
建陽裡東有綏民裡,裡內有洛陽縣,臨渠水。
縣門外有洛陽令楊機清德碑。
〔魏書〕楊機字顯畧,天水冀人。
少有志節,為京兆王中尉,王甚敬憚之。
為洛陽令,京輦伏其威風,希有幹犯。
凡訴訟者,一經其前後,皆識其姓名,並記其事理,世鹹異之。
官至度支尚書,為高歡所害。
綏民裡東崇義裡,裡內有京兆人杜子休宅。
地形顯敞,門臨禦道。
時有隱士趙逸,雲是晉武時人,晉朝舊事,多所記錄。
正光初,來至京師,見子休宅,歎息曰:此宅中朝時太康寺也。
時人未信,遂問寺之由緒。
逸曰:龍驤將軍王濬平吳之後,始立此寺,本有三層浮圖,用甎為之。
指子休園中曰:此是故處。
子休掘而驗之,果得甎數十萬,兼有石銘雲:晉太康六年,歲次乙巳,九月甲戌朔,八日辛巳,儀同三司(襄陽侯王濬敬)造。
時園中果菜豐蔚,林木扶疏,乃服逸言,號為聖人。
子休遂捨宅為靈應寺,所得之甎,還為三層浮圖。
好事者尋逐之,問:晉朝京師,何如今日?逸曰:晉時民少於今日,王侯第宅,與今日相似。
又雲:自永嘉以來,二百餘年,建國稱王者,十有六君,皆遊其都邑,目見其事。
國滅之後,觀其史書,皆非實錄,莫不推過於人,引善自向。
符生雖勇而好酒,亦仁而不殺。
觀其治典,未為兇暴。
及詳其史,天下之惡皆歸焉。
符堅自是賢主,賊君取位,妄書生惡。
凡諸史官,皆此類也。
人皆貴遠賤近,以為信然。
當今之人,亦生愚死智,惑已甚矣。
人問其故,逸曰:生時中庸之人耳。
及其死也,碑文墓志,莫不窮天地之大德,盡生民之能事。
為君共堯舜連衡,為臣與伊臯等跡。
牧民之官,浮虎慕其清塵;執法之吏,埋輪謝其梗直。
所謂生為盜蹠,死為夷齊。
佞言傷正,華詞損實。
當時搆文之士,慙逸此言。
步兵校尉李澄問曰:太尉府前甎浮圖,形製甚古,猶未崩壞,未知早晚造?逸曰:晉義熙十二年,劉裕伐姚泓,軍人所作。
汝南王聞而異之,拜為義父。
因而問:何所服餌,以緻長年?逸曰:吾不閒養生,自然長壽。
郭璞嘗為吾筮雲:壽年五百嵗,今始踰半。
帝給步挽車一乘,遊於市裡。
所經之處,多記舊蹟。
三年已後遁去,莫知所在。
〔魏書〕汝南王悅好讀佛書,覽書史,為性不倫。
有崔延夏者,以左道幹悅,教服松朮之劑,冀以得仙。
悅惑之,遂斷酒肉梁稻,惟啖麥飯。
崇義裡東有七裡橋,以石為之。
中朝時,杜預之荊州,出頓之所也。
七裡橋東一裡,郭門開三道,時人號為三門。
離別多雲相送三門外,京師士子送去迎歸,常在此處也。
莊嚴寺。
在東陽門外一裡禦道北,所謂東安裡也。
北為租場,裡內有駙馬都尉司馬悅、濟州刺史介宣、幽州刺史李真奴、豫州刺史公孫驤四宅。
〔魏書〕司馬悅字慶宗,晉宣帝弟馗之八世孫也。
官至豫州刺史,封漁陽子。
〔又按〕悅子朏,官駙馬都尉,尚華陽公主。
〔又〕李訢字元盛,小名真奴,範陽人也。
為湘州刺史,遷司空,封範陽公,以罪誅。
秦太上君寺 胡太後所立也,在東陽門外二裡禦道北,所謂暉文裡。
當時太後正號崇訓,母儀天下,號父為秦太上公,母為秦太上君,為母追福,因以名焉。
中有五層浮圖一所,修剎入雲,高門向街,佛事莊飾,等於永甯。
誦室禪堂,周流重曡,花林芳草,遍滿階墀。
常有大德名僧,講一切經,受業沙門,亦有千數。
〔魏書〕胡國珍,靈太後父。
太後追崇其母為秦太上君。
裡內有太保崔光、太傅李延實、冀州刺史李韶、祕書鄭道昭等四宅。
竝豐堂崛起,高門洞開。
趙逸雲:暉文裡是晉馬道裡。
延實宅是蜀主劉禪宅。
延實宅東有修和宅,是吳王孫皓宅。
李韶宅是晉司空張華宅。
太傅李延實者,莊帝舅也。
永安年中,除青州刺史。
臨去奉辭,帝謂實曰:懷甎之俗,世號難治。
舅宜好用心,副朝廷所委。
實答曰:臣年迫桑榆,氣同朝露,人間稍遠,日近松邱。
臣已久乞閒退,陛下渭陽興念,寵及老臣,使夜行罪人,裁錦萬裡。
謹奉明敕,不敢失墜。
時黃門侍郎楊寬在帝側,不曉懷甎之義,私問舍人溫子昇。
子昇曰:聞至尊兄彭城王作青州刺史,問其賓客,從至青州,雲:齊土之民,風俗淺薄,虛論高談,專在榮利。
太守初欲入境,皆懷甎叩首,以美其來。
及其代下還家,以甎擊之,言其向背速於反掌。
是以京師謠語曰:獄中無繫囚,舍內無青州。
假令家道惡,腹中不懷愁。
懷甎之義,起在於此也。
潁川荀濟,風流名士,高鑑妙識,獨出當世。
清河崔叔仁稱齊士大夫曰:齊人外矯仁義,內懷鄙吝,輕同羽毛,利等錐刀。
好馳虛譽,阿坿成名,威勢所在,側肩競入。
求其榮利,甜然濃泗,譬於四方,慕勢最甚。
號齊士為慕勢諸郎。
臨淄官徒布在京邑,聞懷甎慕勢,鹹共恥之。
惟崔孝忠一人不以為意,問其故。
孝忠曰:營邱風俗,太公餘化;稷下儒林,禮義所出。
今雖淩遲,足為天下模楷。
荀濟人非許、郭,不識東家,雖復莠言自口,未宜榮辱也。
作工甚精,難可揚搉。
像出之日,常詔羽林一百人舉此像,絲竹雜伎,皆由旨給。
建陽裡東有綏民裡,裡內有洛陽縣,臨渠水。
縣門外有洛陽令楊機清德碑。
〔魏書〕楊機字顯畧,天水冀人。
少有志節,為京兆王中尉,王甚敬憚之。
為洛陽令,京輦伏其威風,希有幹犯。
凡訴訟者,一經其前後,皆識其姓名,並記其事理,世鹹異之。
官至度支尚書,為高歡所害。
綏民裡東崇義裡,裡內有京兆人杜子休宅。
地形顯敞,門臨禦道。
時有隱士趙逸,雲是晉武時人,晉朝舊事,多所記錄。
正光初,來至京師,見子休宅,歎息曰:此宅中朝時太康寺也。
時人未信,遂問寺之由緒。
逸曰:龍驤將軍王濬平吳之後,始立此寺,本有三層浮圖,用甎為之。
指子休園中曰:此是故處。
子休掘而驗之,果得甎數十萬,兼有石銘雲:晉太康六年,歲次乙巳,九月甲戌朔,八日辛巳,儀同三司(襄陽侯王濬敬)造。
時園中果菜豐蔚,林木扶疏,乃服逸言,號為聖人。
子休遂捨宅為靈應寺,所得之甎,還為三層浮圖。
好事者尋逐之,問:晉朝京師,何如今日?逸曰:晉時民少於今日,王侯第宅,與今日相似。
又雲:自永嘉以來,二百餘年,建國稱王者,十有六君,皆遊其都邑,目見其事。
國滅之後,觀其史書,皆非實錄,莫不推過於人,引善自向。
符生雖勇而好酒,亦仁而不殺。
觀其治典,未為兇暴。
及詳其史,天下之惡皆歸焉。
符堅自是賢主,賊君取位,妄書生惡。
凡諸史官,皆此類也。
人皆貴遠賤近,以為信然。
當今之人,亦生愚死智,惑已甚矣。
人問其故,逸曰:生時中庸之人耳。
及其死也,碑文墓志,莫不窮天地之大德,盡生民之能事。
為君共堯舜連衡,為臣與伊臯等跡。
牧民之官,浮虎慕其清塵;執法之吏,埋輪謝其梗直。
所謂生為盜蹠,死為夷齊。
佞言傷正,華詞損實。
當時搆文之士,慙逸此言。
步兵校尉李澄問曰:太尉府前甎浮圖,形製甚古,猶未崩壞,未知早晚造?逸曰:晉義熙十二年,劉裕伐姚泓,軍人所作。
汝南王聞而異之,拜為義父。
因而問:何所服餌,以緻長年?逸曰:吾不閒養生,自然長壽。
郭璞嘗為吾筮雲:壽年五百嵗,今始踰半。
帝給步挽車一乘,遊於市裡。
所經之處,多記舊蹟。
三年已後遁去,莫知所在。
〔魏書〕汝南王悅好讀佛書,覽書史,為性不倫。
有崔延夏者,以左道幹悅,教服松朮之劑,冀以得仙。
悅惑之,遂斷酒肉梁稻,惟啖麥飯。
崇義裡東有七裡橋,以石為之。
中朝時,杜預之荊州,出頓之所也。
七裡橋東一裡,郭門開三道,時人號為三門。
離別多雲相送三門外,京師士子送去迎歸,常在此處也。
莊嚴寺。
在東陽門外一裡禦道北,所謂東安裡也。
北為租場,裡內有駙馬都尉司馬悅、濟州刺史介宣、幽州刺史李真奴、豫州刺史公孫驤四宅。
〔魏書〕司馬悅字慶宗,晉宣帝弟馗之八世孫也。
官至豫州刺史,封漁陽子。
〔又按〕悅子朏,官駙馬都尉,尚華陽公主。
〔又〕李訢字元盛,小名真奴,範陽人也。
為湘州刺史,遷司空,封範陽公,以罪誅。
秦太上君寺 胡太後所立也,在東陽門外二裡禦道北,所謂暉文裡。
當時太後正號崇訓,母儀天下,號父為秦太上公,母為秦太上君,為母追福,因以名焉。
中有五層浮圖一所,修剎入雲,高門向街,佛事莊飾,等於永甯。
誦室禪堂,周流重曡,花林芳草,遍滿階墀。
常有大德名僧,講一切經,受業沙門,亦有千數。
〔魏書〕胡國珍,靈太後父。
太後追崇其母為秦太上君。
裡內有太保崔光、太傅李延實、冀州刺史李韶、祕書鄭道昭等四宅。
竝豐堂崛起,高門洞開。
趙逸雲:暉文裡是晉馬道裡。
延實宅是蜀主劉禪宅。
延實宅東有修和宅,是吳王孫皓宅。
李韶宅是晉司空張華宅。
太傅李延實者,莊帝舅也。
永安年中,除青州刺史。
臨去奉辭,帝謂實曰:懷甎之俗,世號難治。
舅宜好用心,副朝廷所委。
實答曰:臣年迫桑榆,氣同朝露,人間稍遠,日近松邱。
臣已久乞閒退,陛下渭陽興念,寵及老臣,使夜行罪人,裁錦萬裡。
謹奉明敕,不敢失墜。
時黃門侍郎楊寬在帝側,不曉懷甎之義,私問舍人溫子昇。
子昇曰:聞至尊兄彭城王作青州刺史,問其賓客,從至青州,雲:齊土之民,風俗淺薄,虛論高談,專在榮利。
太守初欲入境,皆懷甎叩首,以美其來。
及其代下還家,以甎擊之,言其向背速於反掌。
是以京師謠語曰:獄中無繫囚,舍內無青州。
假令家道惡,腹中不懷愁。
懷甎之義,起在於此也。
潁川荀濟,風流名士,高鑑妙識,獨出當世。
清河崔叔仁稱齊士大夫曰:齊人外矯仁義,內懷鄙吝,輕同羽毛,利等錐刀。
好馳虛譽,阿坿成名,威勢所在,側肩競入。
求其榮利,甜然濃泗,譬於四方,慕勢最甚。
號齊士為慕勢諸郎。
臨淄官徒布在京邑,聞懷甎慕勢,鹹共恥之。
惟崔孝忠一人不以為意,問其故。
孝忠曰:營邱風俗,太公餘化;稷下儒林,禮義所出。
今雖淩遲,足為天下模楷。
荀濟人非許、郭,不識東家,雖復莠言自口,未宜榮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