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伽藍記鉤沈卷二

關燈
城東: 明縣尼寺。

     彭城宣王勰所立也,在建春門外石橋南。

     穀水周圍繞城,至建春門外,東入陽渠石橋。

    橋有四柱,在道南,銘曰:漢陽嘉四年,將作大匠馬憲造。

    逮我孝昌三年,大雨頹橋,柱始埋沒。

    道北二柱,至今猶存。

    (衒之按:劉澄之山川古今記、戴延之西征記並雲晉太康元年造,此失之遠矣。

    按澄之等並生在江表,未遊中土,假因行役,暫來經過。

    至於舊事,多非親覽,聞諸道路,便為穿鑿,誤我後學,日月已甚。

    ) 〔水經注曰〕:橋首建兩石柱,銘雲:陽嘉四年乙酉、壬申詔書,以城下漕渠,東通河、濟,南達江、淮,方貢委輸,所由而至,使中謁者魏郡清淵馬憲監作石橋梁柱,敦敕工匠,盡要妙之巧雲。

     〔又按〕道元以此橋水南即刑稽康處,亦合二橋為一。

     有三層塔一所,未加莊嚴。

    寺東有中朝時常滿倉。

     高祖令為租場,天下貢賦所聚蓄也。

     龍華寺。

     宿衞、羽林、虎賁等所立也。

    在建春門外陽渠南。

    寺南有租塲裡。

    陽渠北有建陽裡,裡有土臺,高三丈,上作二精舍。

     趙逸雲:此臺是中朝旂亭也,上有二層樓,懸鼓擊之以罷市。

     有鐘一口,撞之聞五十裡。

    太後以鐘聲遠聞,遂移在宮內,置凝閒堂前,與內講沙門打為時節。

    孝昌初,蕭衍子豫章王綜來降,聞此鐘聲,以為奇異,遂造聽鐘歌詞三首,行傳於世。

     綜字世務,偽齊昬主寶卷遺腹子也。

    寶卷臨政淫亂,吳人苦之。

    雍州刺史蕭衍立南康王寶融為主,舉兵向秣陵,事既克捷,遂殺寶融而自立。

    寶卷有美人吳景暉,時孕綜經月,衍因納景暉。

    及綜生,認為己子,小名緣覺,封豫章王。

    綜形貌舉止,甚似昬主,其母告之,令自方便。

    綜遂歸我聖闕,更改名曰讚,字世務。

    始為寶卷追服三年喪。

    明帝拜綜太尉公,封丹陽王。

    永安年中,尚莊帝姊壽陽公主,字莒犂。

    公主容色美麗,綜甚敬之,與公主語,嘗自稱下官。

    後除齊州刺史,加開府。

    及京師傾覆,綜棄州北走。

    時爾朱世隆專權,遣取公主至洛陽。

    世隆逼之,公主罵曰:胡狗,敢奪天王女乎!我甯受劒而死,不為逆奴所污。

    世隆怒,遂縊殺之。

     〔魏書〕蕭贊字德文,本名綜,為南齊東昬遺腹,梁武帝子之。

    及長奔魏,封丹陽王,官至齊州刺史。

    爾朱之亂,棄州為沙門。

    按此作世務,異乎魏書。

     瓔珞寺。

     在建春門外禦道北,所謂建陽裡也。

     即中朝時白社地,董威輦所居處。

     〔按〕董威輦名京,晉初逸民,晉書有傳。

     裡內有瓔珞、慈善、暉和、通覺、暉元、宗聖、魏昌、熙平、崇真、因果等十寺。

     裡內士庶二千餘戶,信崇三寶,眾僧剎養,百姓所供也。

     宗聖寺。

     有像一軀,高三丈八尺,端嚴殊特,相好畢備。

    士庶瞻仰,目不暫瞬。

    此像一出,市井皆空,炎光輝赫,獨絕世表。

    妙伎雜樂,亞於劉騰。

    城東士女,多來此寺觀看也。

     崇真寺 比邱惠凝死一七日還活,經閻羅王檢閱,以錯名放免,惠凝具說過去之事。

    時有五比邱同閱,一比邱雲寶明寺智聖,坐禪苦行,得升天堂。

    有一比邱是般若寺道品,以誦四十卷涅槃,亦升天堂。

    有一比邱雲是融覺寺曇謨最,講涅槃、華嚴,領眾千人。

    閻羅王雲:講經者心懷彼我,以驕淩物。

    比邱中弟一麤行,今惟試坐禪誦經,不問講經。

    其曇謨最曰:貧道立身以來,惟好講經,實不諳誦。

    閻羅王敕付司,即有青衣十人,送曇謨最向西北門,屋舍皆黑,似非好處。

    有一比邱雲是禪林寺道宏,自雲教化四輩檀越,造一切經,人中金象十軀。

    閻羅王曰:沙門之體,必須攝身守道,志在禪誦,不幹世事,不作有為。

    雖造作經象,正欲得他財物;既得他物,貪心即起;既懷貪心,便是三毒不除,具足煩惱。

    亦付司,仍與曇謨最同入黑門。

    有一比邱,雲是靈覺寺寶明,自雲:出家之前,嘗作隴西太守,造靈覺寺成,即棄官入道,雖不禪誦,禮拜不缺。

    閻羅王曰:卿作太守之日,曲理枉法,劫奪民財,假作此寺,非卿之力,何勞說此?亦付司,青衣送入黑門。

    太後聞之,遣黃門侍郎徐紇依惠凝所說,即訪寶明寺。

    城東有寶明寺,城內有般若寺,城西有融覺、禪林、靈覺等三寺。

    問智聖、道品、曇謨最、道宏、寶明等,皆實有之。

    議曰:人死有罪福。

    即請坐禪僧一百人,常在殿內供養之。

    詔不聽持經像沿塗乞索,若私有財物造經像者任意。

    凝亦入白鹿山小隱修道。

    自此以後,京師比邱悉皆禪誦,不復以講經為意。

     出建春門外一裡餘,至東石橋西北而行,晉太康元年造。

    橋南有魏時馬市,刑嵇康之所也。

    橋北大道西有建陽裡,大道東有綏民裡,裡內有河間劉宣明宅。

     神龜年中,以直諫忤旨,斬於都市。

    訖,目不瞑,屍行百步,時人談以枉死。

    宣明少有名譽,精通經史,危行及於誅也。

     魏昌尼寺 閹官瀛州刺史李次壽所立也。

    在裡東南角,即中朝牛馬市處也。

     刑嵇康之所臨東石橋,此橋南北行,晉太康元年中朝時市南橋也。

    澄之等蓋見此橋銘,因而以橋為太康所造也。

     石橋南道有景興尼寺,亦閹官等所共立也。

     有金像輦,去地三尺,施寶蓋,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