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适從龔定庵假讀此記,西域餘所素經,識其相合者如此。

    道光二年四月,大興徐松跋。

    距長春真人歸抵金山之歲,凡十一壬午矣。

     《長春西遊記》二卷,為元邱長春弟子真常子李志常所述。

    《憲宗紀》“元年以道士李真常掌道教事”,即其人也。

    前有孫錫序,作于戊子二月,蓋睿宗監國之歲也。

    長春以太祖辛巳二月八日,發轫宣德州,赴太祖西域之召,至癸未七月回至雲中,往返二年餘。

    真常實從,山川道裡,皆其親曆。

    且系元初之書,譯文得其本音,非為世祖以後文人著述,則往往窒閡不能通者有之。

    此冊為葉雲素給谏所贈,龔定庵嘗借鈔,既而徐星伯複欲鈔于定庵,而為之跋,他日以示餘。

    星伯居伊犁者數年,于時松湘浦先生帥新疆,南北兩路屬。

    星伯周咨彼中輿地,馳驅幾遍。

    今跋中疏證處,皆其得之目驗。

    其中尤有得于餘心者,謂天池海即今賽喇木淖爾,證以自晶河山行至賽喇木淖爾東岸,淖爾正圓,周百餘裡。

    并淖爾南行五十裡,入塔勒奇山峽,水勢南流湍急,架木橋以度車馬。

    峽長六十裡,今為四十二橋,即四十八橋遺址也。

    今昔情形,如合符節,此為其他書籍之所不載,非星伯身至其所,烏能得之!又謂:長春回時,自天池海東北行,至原曆金山南大河前驿路,于二字之下脫去十字。

    此有裡程可稽,其為傳寫遺誤無疑。

    至白骨甸,即今古城北之沙碛。

    陰山三峰,即今博克達山。

    端府之端,為都護之合音。

    霍闡沒辇,即今那林河。

    皆确不可易,餘亟錄存記尾。

    星伯謂餘:凡記中所述,在今新疆者,既粗具矣。

    其金山以東,那林河以西,則俟餘補足之。

    噫!星伯所疏證,精核乃爾,餘何能為役?顧餘于記中地理,皆嘗一一考之,惟足迹所未至,不過穿穴于故紙堆中,旁參互證,以為庶幾得之耳。

    今具列于左,不獨以塞星伯之諾責,亦将求是正于星伯也。

    長春之行也,二月十一日度野狐嶺,即《太祖紀》敗金将定薛于野狐嶺者也,在今張家口外。

    十五日東北過蓋裡泊。

    《金史》:“撫州之豐利縣有蓋裡泊。

    ”今在張家口北百裡。

    三月朔,出沙陀,至魚兒泺。

    魚兒泺,元時又曰答兒腦兒。

    太祖甲戌年賜弘吉剌,按陳作分地。

    張德輝《紀行》雲:昌州以北入沙陀,凡六驿。

    而出沙陀,又一驿,過魚兒泊。

    與此正同。

    今為達兒海子,在克什克騰部落北沙河,西北流入陸局河。

    四月朔,至斡辰大王帳下。

    陸局河者,元時怯魯連河,亦曰胪朐河。

    陸局,胪朐之轉也。

    今為喀魯倫河。

    斡辰大王,太祖第四弟鐵木哥斡赤斤,所謂國王斡嗔那顔者也。

    時太祖西征,斡嗔居守。

    五月十六日,河勢繞西北山去,不得窮其源。

    喀魯倫河,發源肯特山,南流及平地,始轉東流。

    長春由河南岸泝河西行,故不見其北來之源也。

    自此以下,至窩裡朵,數千裡中,俱無地名,惟長松嶺又系漢名,不知蒙古呼為何山。

    然以長春行程考之,自陸局河西南泺驿路,至六月二十八日泊窩裡朵之東,計行四十二日。

    窩裡朵者,帳殿也。

    《地理志》:“太祖于十五年遷都和林。

    ”于時,皇後窩裡朵當在和林,蓋必先審和林之所在,然後可以稽其驿程之所經。

    和林自太祖作都,至憲宗四朝,皆都于此。

    然《和林志》,前明已無其書,《元一統志》,近亦求之不得。

    明《一統志》,于和甯城,惟言西有哈喇和林河而已,而于哈喇和林河所在,則又不詳。

    明《廣輿圖》,據元朱思本圖為藍本,而于北方地理,疏漏殊甚,以昔令哥為流入斡難河,則其他不足問矣。

    齊次風先生《水道提綱》于和林河,亦兩岐其說。

    蓋《提綱》專據康熙中《皇輿圖》,《皇輿圖》于色勒格河之北,有小河南流入色勒格河者,曰喀喇烏倫河,其音與哈喇和林相近,不能不疑當日都城或在此河之東,實則不然。

    歐陽圭齋《高昌偰氏家傳》:“和林有三水焉,一并城南山東北流,曰斡耳汗;一經城西北流,曰和林河;一發西北東流,曰忽爾班達彌爾。

    三水距城北三十裡,合流曰偰辇傑河。

    ”元人指述和林,未有如圭齋之明晰者。

    斡耳汗,今鄂爾渾河也。

    忽爾班達彌爾,今塔米爾河也。

    偰辇傑,今色勒格河也。

    然則和林在色勒格河以南明矣。

    其經和林城西而北流者,正今之哈瑞河也。

    當為元時,和林河、哈瑞河、入色勒格河,其合流處,當在和林北三十裡。

    非三水俱合流也,若鄂爾渾合于色勒格,蓋在和林東北千餘裡矣。

    記雲:泊窩裡朵之東,宣使往奏禀皇後,奉旨,請師渡河。

    其水東北流,彌漫沒軸,絕流以濟。

    此水乃今呼納伊河,及哈瑞之支流也。

    其所謂“長松嶺,盛夏有冰雪,逾嶺百餘裡有石河,長五十裡”者,即今鄂爾渾河。

    東流将會喀拉河處,河經山峽,故曰石河。

    雍正中,西北距準噶爾,其時黑龍江至鄂爾坤軍營者,過汗山,即西北渡土拉河。

    西北行,逾喀裡呀拉山,乃濟鄂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