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
關燈
小
中
大
渾河。
以長春行程推之,當亦經此長松嶺或即喀裡呀拉山,已在北極出地四十九度處,是以寒甚欤。
然則,先自西南泺驿路四程,西北渡河者,土拉河也。
六月十四日,過山,渡淺河者,博羅河也。
其曰西山連延者,乃鄂爾渾河以西之山,故曰西山。
長春于此渡河,可見山行五六日,峰回路轉,嶺勢若長虹,壁立千仞,俯視海子,淵深恐人,則已在厄勒墨河之側矣。
阿不罕山,在金山東北,今阿集爾罕山也。
《鎮海傳》:太祖命屯田于阿魯歡,立鎮海城。
阿魯歡者,亦即阿集爾罕山也。
八月八日,自阿不罕山前傍大山西行,又西南約行三日,複東南過大山,經大峽。
中秋日,抵金山東北,少駐,複南行。
其山高大,深谷長坂,車不可行,乃命百騎挽繩懸轅以上,縛輪以下,約行四程,連度五嶺,南出山前,臨河止泊。
長春由阿集爾罕山前西行,傍大山者,即傍阿爾泰山之東大幹,今烏蘭古木中。
過青吉斯海子之北,乃向西南行,當取道于今科布多。
再西南,乃科布多河。
額爾齊斯河發源處,為阿爾泰最高之脊,所謂“東南過大山,經大峽,中秋日抵金山”者,當謂此。
又行四程,連度五嶺,南出山,臨大河,以地約之,則大河應為烏隴古河。
劉郁《西使記》所謂“龍骨河,與别失八裡南北相直,近五百裡”者也。
渡河行沙碛中,經北庭而西,星伯跋中詳之。
陰山後鼈思為大城,問侍坐者,乃曰此唐時北庭。
案鼈思,即别失。
歐陽圭齋曰:北庭,今别失八裡也。
則元時别失八裡,正在于此。
重九日,至回纥昌八剌城。
《地理志》西北地附錄有彰八裡,當即此。
《耶律希亮傳》:“中統元年,阿裡不哥反,希亮逾天山,至北庭都護府。
二年,至昌八裡城。
夏,逾馬納思河。
”則昌八裡在今瑪納斯河之東也。
自鼈思以西,惟昌八剌阿裡馬為大城。
星伯謂:阿裡馬在今拱宸城北,阿裡瑪圖河。
餘案:元初譯作阿裡馬者,惟此記及《湛然集》。
有《從容庵錄序》,末題曰:“移剌楚才晉卿序于西域阿裡馬城。
”其他見于《元史》者,或作阿力麻裡,或作葉密立,或作葉密裡,皆即此城。
竊謂阿裡馬,本回纥所稱。
自蒙古人稱之,則音異矣。
再以漢文譯之,則又異矣。
明時哈密以西,付之茫昧,阿裡馬先為别失八裡國所有,後為瓦剌所有。
我朝乾隆十九年以前,為準噶爾大酋之庭,稱曰伊犁,亦稱其河為伊犁河。
伊犁恐即葉密立之轉。
唐時雖有伊列河之名,有元一代,絕無稱述,蓋已無知之者。
準人不解載籍,粗有托忒文字,但能記籍帳耳,何從遠稽突厥名稱邪?瓦剌即額魯特,逐水草遷徙,無城郭。
所謂阿裡馬城者,久已平毀。
至乾隆二十九年,乃即伊犁河北建惠遠城,今曰伊犁城。
非依故址,則阿裡馬所在,固無以知之,或即在阿裡瑪圖河側邪?答剌速沒辇,與塔剌斯音近,然距阿裡馬四日程,以遠近約之,則星伯謂即伊犁河者為近。
或伊犁河在元時有是稱。
若今塔剌斯河,遠在吹河之西,未必四程能達也。
大石林牙,遼宗姓,于遼亡後率衆西行,間關萬裡,建國西土,是為西遼。
太祖滅乃蠻,殺太陽罕。
其子屈出律,奔契丹。
既而襲執其罕,尊為太上皇,據其位有之,仍契丹之号,亦稱乃蠻,事在戊辰、己巳之間。
閱十餘年,太祖征西域,滅之。
劉仲祿持敕召長春,雲在乃蠻奉诏者,此也。
賽蘭城,據《西使記》,在塔剌寺西四日程。
塔剌寺者,今塔剌斯河也。
《明史·外國傳》有賽蘭,在塔失幹之東。
塔失幹,今塔什幹城也,在錫林河之北,南距那林河猶遠。
元時往西域之道,必由賽蘭。
蓋從塔剌斯西行,過賽蘭,乃西南行,渡霍闡河。
長春自十一月五日發賽蘭,閱六日,渡霍闡河。
又閱十一日,過大河,至邪米思幹。
此大河,應指城東之河,北流入那林河者。
邪米思幹,亦曰尋思幹。
“尋”即“邪迷”之合音。
耶律晉卿,又謂之“尋虔”,譯曰“尋肥”也。
虔城也,今謂之賽瑪爾罕。
蓋自北庭至此,大率西行,過此,則大率南行,最為西征扼要之地,故于此宿兵,而以耶律楚材駐焉。
碣石,地理志作柯傷,《明史·外國傳》作渴石,雲“南有大山屹立,出峽口,有石門,色似鐵”,即記所謂鐵門也。
《新唐書》:“吐火羅有鐵門山。
”其來舊矣。
《大唐西域記》曰:“出鐵門,至睹貨邏國。
其地東阨蔥嶺,西接波剌斯,南抵大雪山,北據鐵門。
”過雪山為濫波國,即在北印度境。
于時追若弗算端,南逾雪山,故謂之印度。
太祖旋師後,複遣将追至忻都,窮及申河,算端死,乃返。
則在印度國中矣。
阿裡鮮所言:“正月十三日,自邪米思幹初發。
三日,東南過鐵門。
又五日,過大河。
二月初吉,東南過大雪山。
南行三日,至行宮。
”蓋阿裡鮮先赴行在,正太祖追算端至印度時,故逾雪山後,又三日乃達。
以長春行程推之,當亦經此長松嶺或即喀裡呀拉山,已在北極出地四十九度處,是以寒甚欤。
然則,先自西南泺驿路四程,西北渡河者,土拉河也。
六月十四日,過山,渡淺河者,博羅河也。
其曰西山連延者,乃鄂爾渾河以西之山,故曰西山。
長春于此渡河,可見山行五六日,峰回路轉,嶺勢若長虹,壁立千仞,俯視海子,淵深恐人,則已在厄勒墨河之側矣。
阿不罕山,在金山東北,今阿集爾罕山也。
《鎮海傳》:太祖命屯田于阿魯歡,立鎮海城。
阿魯歡者,亦即阿集爾罕山也。
八月八日,自阿不罕山前傍大山西行,又西南約行三日,複東南過大山,經大峽。
中秋日,抵金山東北,少駐,複南行。
其山高大,深谷長坂,車不可行,乃命百騎挽繩懸轅以上,縛輪以下,約行四程,連度五嶺,南出山前,臨河止泊。
長春由阿集爾罕山前西行,傍大山者,即傍阿爾泰山之東大幹,今烏蘭古木中。
過青吉斯海子之北,乃向西南行,當取道于今科布多。
再西南,乃科布多河。
額爾齊斯河發源處,為阿爾泰最高之脊,所謂“東南過大山,經大峽,中秋日抵金山”者,當謂此。
又行四程,連度五嶺,南出山,臨大河,以地約之,則大河應為烏隴古河。
劉郁《西使記》所謂“龍骨河,與别失八裡南北相直,近五百裡”者也。
渡河行沙碛中,經北庭而西,星伯跋中詳之。
陰山後鼈思為大城,問侍坐者,乃曰此唐時北庭。
案鼈思,即别失。
歐陽圭齋曰:北庭,今别失八裡也。
則元時别失八裡,正在于此。
重九日,至回纥昌八剌城。
《地理志》西北地附錄有彰八裡,當即此。
《耶律希亮傳》:“中統元年,阿裡不哥反,希亮逾天山,至北庭都護府。
二年,至昌八裡城。
夏,逾馬納思河。
”則昌八裡在今瑪納斯河之東也。
自鼈思以西,惟昌八剌阿裡馬為大城。
星伯謂:阿裡馬在今拱宸城北,阿裡瑪圖河。
餘案:元初譯作阿裡馬者,惟此記及《湛然集》。
有《從容庵錄序》,末題曰:“移剌楚才晉卿序于西域阿裡馬城。
”其他見于《元史》者,或作阿力麻裡,或作葉密立,或作葉密裡,皆即此城。
竊謂阿裡馬,本回纥所稱。
自蒙古人稱之,則音異矣。
再以漢文譯之,則又異矣。
明時哈密以西,付之茫昧,阿裡馬先為别失八裡國所有,後為瓦剌所有。
我朝乾隆十九年以前,為準噶爾大酋之庭,稱曰伊犁,亦稱其河為伊犁河。
伊犁恐即葉密立之轉。
唐時雖有伊列河之名,有元一代,絕無稱述,蓋已無知之者。
準人不解載籍,粗有托忒文字,但能記籍帳耳,何從遠稽突厥名稱邪?瓦剌即額魯特,逐水草遷徙,無城郭。
所謂阿裡馬城者,久已平毀。
至乾隆二十九年,乃即伊犁河北建惠遠城,今曰伊犁城。
非依故址,則阿裡馬所在,固無以知之,或即在阿裡瑪圖河側邪?答剌速沒辇,與塔剌斯音近,然距阿裡馬四日程,以遠近約之,則星伯謂即伊犁河者為近。
或伊犁河在元時有是稱。
若今塔剌斯河,遠在吹河之西,未必四程能達也。
大石林牙,遼宗姓,于遼亡後率衆西行,間關萬裡,建國西土,是為西遼。
太祖滅乃蠻,殺太陽罕。
其子屈出律,奔契丹。
既而襲執其罕,尊為太上皇,據其位有之,仍契丹之号,亦稱乃蠻,事在戊辰、己巳之間。
閱十餘年,太祖征西域,滅之。
劉仲祿持敕召長春,雲在乃蠻奉诏者,此也。
賽蘭城,據《西使記》,在塔剌寺西四日程。
塔剌寺者,今塔剌斯河也。
《明史·外國傳》有賽蘭,在塔失幹之東。
塔失幹,今塔什幹城也,在錫林河之北,南距那林河猶遠。
元時往西域之道,必由賽蘭。
蓋從塔剌斯西行,過賽蘭,乃西南行,渡霍闡河。
長春自十一月五日發賽蘭,閱六日,渡霍闡河。
又閱十一日,過大河,至邪米思幹。
此大河,應指城東之河,北流入那林河者。
邪米思幹,亦曰尋思幹。
“尋”即“邪迷”之合音。
耶律晉卿,又謂之“尋虔”,譯曰“尋肥”也。
虔城也,今謂之賽瑪爾罕。
蓋自北庭至此,大率西行,過此,則大率南行,最為西征扼要之地,故于此宿兵,而以耶律楚材駐焉。
碣石,地理志作柯傷,《明史·外國傳》作渴石,雲“南有大山屹立,出峽口,有石門,色似鐵”,即記所謂鐵門也。
《新唐書》:“吐火羅有鐵門山。
”其來舊矣。
《大唐西域記》曰:“出鐵門,至睹貨邏國。
其地東阨蔥嶺,西接波剌斯,南抵大雪山,北據鐵門。
”過雪山為濫波國,即在北印度境。
于時追若弗算端,南逾雪山,故謂之印度。
太祖旋師後,複遣将追至忻都,窮及申河,算端死,乃返。
則在印度國中矣。
阿裡鮮所言:“正月十三日,自邪米思幹初發。
三日,東南過鐵門。
又五日,過大河。
二月初吉,東南過大雪山。
南行三日,至行宮。
”蓋阿裡鮮先赴行在,正太祖追算端至印度時,故逾雪山後,又三日乃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