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巽隅。
又東南澗後有水磨三四,至平地,則水漸微而絕,山出石炭。
又東有二泉,三冬暴漲,如江湖,複潛行地中,俄而突出,魚蝦随之,或漂沒居民。
仲春漸消,地乃陷。
西北千餘裡儉儉州, 《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錄:“謙州亦以河為名,去大都九千裡,在吉利吉思東南,謙河西南,唐麓嶺之北。
居民數千家,悉蒙古、回纥人,有工匠數局,蓋國初所徙漢人也。
地沃衍宜稼,夏種秋成,不煩耘耔。
”案謙州,《世祖紀》及《賈塔剌海傳》作謙謙州,《良吏傳》作欠欠州,即此儉儉州也。
出良鐵,多青鼠,亦收麥。
漢匠千百人居之,織绫羅錦绮。
《元史·地理志》:“謙州有工匠數局,皆國初所行徙漢人。
”又《世祖紀》:“至元二年,敕選鎮海百裡八、謙謙州諸色匠戶于中都。
” 道院西南望金山,其山多雨雹。
五六月間,或有大雪,深丈餘。
北(藏本作“此”)地間有沙陀,生肉苁蓉,國人呼曰“唆眼”。
《癸辛雜識》:“鞑靼野地有野馬,與蛟龍合,所遺精于地,遇春時,則勃然如筍,出地中,大者如貓兒頭。
筍上豐下儉,其形不雅,亦有鱗甲筋脈,其名曰‘鎖陽’,即所謂肉苁蓉之類也。
”此雲“唆眼”,即鎖陽之音轉。
水曰“兀速”,草曰“愛不速”。
《華夷譯語》(上):水曰兀孫,草曰額别孫。
《秘史》蒙文作額别速。
深入陰山(藏本作“山陰”),松皆十丈許。
會衆白師曰:“此地深蕃,太古以來,不聞正教,惟山精鬼魅惑人。
自師立觀,疊設醮筵,旦望作會,人多以殺生為戒。
若非道化,何以得然?”先是壬午年(本無“年”字,據藏本補)道衆為不善人妒害,衆不安。
宋公道安晝寝方丈,忽于天窗中見虛靜先生趙公曰:“有書至。
”道安問:“從何來?”曰:“天上來。
”受而視之,止見太清二字,忽隐去。
翌日,師有書至,魔事漸銷。
又醫者羅生,橫生非毀,一日墜馬觀前,折其胫,即自悔曰:“我之過也。
”對道衆服罪。
師東行,書教語一篇,示衆雲:“萬裡乘官馬,三年别故人。
幹戈猶未息,道德偶然陳。
論氣當秋夜(對上谕養生事故雲),還鄉及暮春。
思歸無限衆,不得下情伸。
”阿裡鮮等白師曰:“南路饒沙石,鮮水草,使客甚繁,馬甚苦,恐留滞。
”師曰:“分三班以進,吾徒無患矣。
”五月七日,令宋道安、夏志誠、宋德方、孟志溫、何志堅、潘德沖六人先行。
十有四日,師挈尹志平、王志明、于志可、鞠志圓、楊志靜、綦志清六人次之。
餞行者夾谷妃、郭宣差、李萬戶等數十人,送二十裡,皆下馬再拜泣别,師策馬亟進。
十有八日,張志素、孫志堅、鄭志修、張志遠、李志常五人,又次之。
師東行十六日,過大山,山上有雪甚寒,易騎于拂廬。
十七日,師不食,但時時飲湯。
東南過大沙場,有草木,其間多蚊虻。
夜宿河東。
又數日,師或乘車,尹志平輩咨師曰:“奚疾?”師曰:“餘疾非醫可測,聖賢琢磨故也。
卒未能愈,汝輩勿慮。
”衆愀然不釋。
是夕,尹志平夢神人(藏本脫“神人”)曰:“師之疾,公輩勿憂,至漢地當自愈。
”行又經沙路三百餘裡,水草絕少,馬夜進不息。
再宿乃出,地臨夏人之北陲,廬帳漸廣,馬亦易得,後行者乃及師。
六月二十一日,宿漁陽關, 《遼史·天祚紀》:“上率諸軍出夾山,下漁陽嶺,取天德、東勝、甯邊、雲内等州。
”案《金史·地理志》雲内州柔服縣下注:夾山,在城北六十裡。
則漁陽關亦當在柔服境。
師尚未食。
明日,度關而東五十餘裡至豐州,元帥以下來迎。
宣差俞公請泊其家,奉以湯餅,是日辄飽食。
既而設齋,飲食乃如故。
道衆相謂曰:“清和前日之夢(藏本‘夢’下有‘驗’字)不虛矣。
”時已季夏,北軒涼風入座,俞公以繭紙求書,師書之曰:“身閑無俗念,烏宿至雞鳴。
一眼不能睡,寸心何所萦。
雲收溪月白,氣爽谷神清。
不是朝昏坐,行動扭捏成。
”七月朔,複起。
三日,至下水, 《遼史·天祚紀》:“南下武州,遇金人,戰于奄遏下水。
”《三朝北盟會編》(十)引《燕雲奉使錄》,作“昂阿下水”。
元帥夾谷公, 《李庭寓庵集》(六)《夾谷公墓志銘》:“公居西京下水鎮深井村,父灰郃伯通住。
會天兵起,朔方相與歸命。
太祖承吉嗣皇帝,因擢通住為千夫長,灰郃副焉。
令将兵攻西京,連戰破之,太祖大悅,錫通住金符,加招讨使。
益分兵數萬人,因并力南下,徇城邑之未附者。
既而累立大功,太祖愈加獎重,擢通住為山西路行省,兼兵馬都元帥。
”案此夾谷公,即通住也。
出郭來迎。
館于所居,來瞻禮者,無慮千人,元帥日益敬。
有雞、雁三七夕日,師遊郭外,放之海子中。
少焉,翔戲于風濤之間,容與自得。
賦詩曰:“養爾存心欲薦疱,适吾善念不為肴。
扁舟送在鲸波裡,會待三秋長六梢。
”又雲:“兩兩三三好弟兄,秋來羽翼未能成。
放歸碧海深沉處,浩蕩波瀾快野情。
”翌日遂行。
是月九日,至雲中,宣差總管阿不合,與道衆出郭,以步辇迎歸于第。
樓居二十餘日,總管以下,晨參暮禮。
雲中士大夫,日來請教,以詩贈之曰:“得旨還鄉少,乘春造物多。
三陽初變化,一氣自沖和。
驿馬程程送,雲山處處羅。
京城一萬裡,重到即如何。
”十有三日,宣差阿裡鮮欲往山東招谕,懇求與門弟子尹志平行。
師曰:“天意未許,雖往何益?”阿裡鮮再拜曰:“若國主(藏本作‘王’)臨以大軍,生靈必遭殺戮,願父師一言垂慈。
”師良久曰:“雖救之不得,猶愈于坐視其死也。
”乃令清和同往,即付招谕書二副。
又聞宣德以南,諸方道衆來參者多,恐随庵困于接待,令尹公約束,付親筆雲:“長行萬裡,一去三年。
多少道人,縱橫無賴者,尹公到日,一面施行,勿使教門有妨道化。
衆生福薄,容易轉流,上山即難,下坡省力耳。
”宣德元帥移剌公遣專使持書至雲中,以所乘馬奉師。
八月初,東邁楊河,曆白登、天城、懷安,渡渾河,凡十有二日。
至宣德,元帥具威儀,出郭西遠迎。
師入居州之朝玄(藏本作“元”)觀,道友敬奉,遂書四十字雲:“萬裡遊生界,三年别故鄉。
回頭身已老,過眼夢何長。
浩浩天空闊,紛紛事杳茫。
江南及塞北,從古至今常。
”道衆且雲:“去冬有見虛靜先生趙公,牽馬自門入者,衆為之出迎,忽而(藏本無‘而’字)不見。
”又德興安定,亦有人見之。
河朔州府、王官、将帥,及一切士庶,争以書疏來請,若輻湊然,止回答數字而已。
有雲:“王室未甯,道門先暢,開度有緣,恢宏無量。
群方帥首,志心歸向,恨不化身,分酬衆望。
”十月朔,作醮于龍門川。
望日,醮于本州朝玄(藏本作“元”)觀。
十一月望,宋德方等以向日過野狐嶺,見白骨,所發願心,乃同太君尹千億,醮于德興之龍陽觀,濟渡孤魂。
前數日稍寒,及設醮,二夜三日有如春。
醮畢,元帥賈昌至自行在傳旨:“神仙自春及夏,道途非易,所得食物、驿騎好否?到宣德等處,有司在意館谷否?招谕在下人戶得來否?朕常念神仙,神仙無忘朕。
”十二月既望,醮于蔚州三館。
師于龍陽住冬,旦夕常往龍岡閑步。
下視德興,以兵革之後,村落蕭條,作詩以寫其意雲:“昔年喬木參天合,今日村坊遍地開。
無限蒼生臨白刃,幾多華屋變青灰。
”又雲:“豪傑痛吟千萬首,古今能有幾多人?研窮物外間中趣,得脫輪回泉下塵。
”甲申之春二月朔,醮于缙山之秋陽觀。
《秋澗先生文集》(五十六)《尹公道行碑》:“癸未,長春還燕,主太極宮,師雅志閑适,退居缙雲秋陽觀。
” 觀在大翮山之陽,山川明秀,松蘿煙月,道家之地也。
以詩題其概雲:“秋陽觀後碧岩深,萬頃煙霞插翠岑。
一徑桃花春水急,彎環流出洞天心。
”又雲:“群山一帶碧嵯峨,上有群仙日夜過。
洞府深沈人不到,時聞岩壑(藏本作‘壁’)洞仙歌。
”燕京行省金紫石抹公、宣差便宜劉公 謂劉敏。
《元史》本傳:“癸未,授安撫使,便宜行事,兼燕京路征收稅課、漕運鹽場、僧道司天等事。
給以西域工匠千餘戶,及山東山西兵士,立兩軍,戍燕。
置二總管府,以敏從子二人,佩金符為二府長。
命敏總其役,賜玉印,仙金虎符。
” 以下諸官,遣使者持疏, 疏文見附錄。
懇請師住大天長觀,許之。
既而以驿召,乃度居庸而南,燕京道友來迎于南口神遊觀。
明旦,四遠父老士女,以香花導師入京,瞻禮者塞路。
初,師之西行也,衆請還期,師曰:“三載歸,三載歸。
”至是,果如其言。
以
又東南澗後有水磨三四,至平地,則水漸微而絕,山出石炭。
又東有二泉,三冬暴漲,如江湖,複潛行地中,俄而突出,魚蝦随之,或漂沒居民。
仲春漸消,地乃陷。
西北千餘裡儉儉州, 《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錄:“謙州亦以河為名,去大都九千裡,在吉利吉思東南,謙河西南,唐麓嶺之北。
居民數千家,悉蒙古、回纥人,有工匠數局,蓋國初所徙漢人也。
地沃衍宜稼,夏種秋成,不煩耘耔。
”案謙州,《世祖紀》及《賈塔剌海傳》作謙謙州,《良吏傳》作欠欠州,即此儉儉州也。
出良鐵,多青鼠,亦收麥。
漢匠千百人居之,織绫羅錦绮。
《元史·地理志》:“謙州有工匠數局,皆國初所行徙漢人。
”又《世祖紀》:“至元二年,敕選鎮海百裡八、謙謙州諸色匠戶于中都。
” 道院西南望金山,其山多雨雹。
五六月間,或有大雪,深丈餘。
北(藏本作“此”)地間有沙陀,生肉苁蓉,國人呼曰“唆眼”。
《癸辛雜識》:“鞑靼野地有野馬,與蛟龍合,所遺精于地,遇春時,則勃然如筍,出地中,大者如貓兒頭。
筍上豐下儉,其形不雅,亦有鱗甲筋脈,其名曰‘鎖陽’,即所謂肉苁蓉之類也。
”此雲“唆眼”,即鎖陽之音轉。
水曰“兀速”,草曰“愛不速”。
《華夷譯語》(上):水曰兀孫,草曰額别孫。
《秘史》蒙文作額别速。
深入陰山(藏本作“山陰”),松皆十丈許。
會衆白師曰:“此地深蕃,太古以來,不聞正教,惟山精鬼魅惑人。
自師立觀,疊設醮筵,旦望作會,人多以殺生為戒。
若非道化,何以得然?”先是壬午年(本無“年”字,據藏本補)道衆為不善人妒害,衆不安。
宋公道安晝寝方丈,忽于天窗中見虛靜先生趙公曰:“有書至。
”道安問:“從何來?”曰:“天上來。
”受而視之,止見太清二字,忽隐去。
翌日,師有書至,魔事漸銷。
又醫者羅生,橫生非毀,一日墜馬觀前,折其胫,即自悔曰:“我之過也。
”對道衆服罪。
師東行,書教語一篇,示衆雲:“萬裡乘官馬,三年别故人。
幹戈猶未息,道德偶然陳。
論氣當秋夜(對上谕養生事故雲),還鄉及暮春。
思歸無限衆,不得下情伸。
”阿裡鮮等白師曰:“南路饒沙石,鮮水草,使客甚繁,馬甚苦,恐留滞。
”師曰:“分三班以進,吾徒無患矣。
”五月七日,令宋道安、夏志誠、宋德方、孟志溫、何志堅、潘德沖六人先行。
十有四日,師挈尹志平、王志明、于志可、鞠志圓、楊志靜、綦志清六人次之。
餞行者夾谷妃、郭宣差、李萬戶等數十人,送二十裡,皆下馬再拜泣别,師策馬亟進。
十有八日,張志素、孫志堅、鄭志修、張志遠、李志常五人,又次之。
師東行十六日,過大山,山上有雪甚寒,易騎于拂廬。
十七日,師不食,但時時飲湯。
東南過大沙場,有草木,其間多蚊虻。
夜宿河東。
又數日,師或乘車,尹志平輩咨師曰:“奚疾?”師曰:“餘疾非醫可測,聖賢琢磨故也。
卒未能愈,汝輩勿慮。
”衆愀然不釋。
是夕,尹志平夢神人(藏本脫“神人”)曰:“師之疾,公輩勿憂,至漢地當自愈。
”行又經沙路三百餘裡,水草絕少,馬夜進不息。
再宿乃出,地臨夏人之北陲,廬帳漸廣,馬亦易得,後行者乃及師。
六月二十一日,宿漁陽關, 《遼史·天祚紀》:“上率諸軍出夾山,下漁陽嶺,取天德、東勝、甯邊、雲内等州。
”案《金史·地理志》雲内州柔服縣下注:夾山,在城北六十裡。
則漁陽關亦當在柔服境。
師尚未食。
明日,度關而東五十餘裡至豐州,元帥以下來迎。
宣差俞公請泊其家,奉以湯餅,是日辄飽食。
既而設齋,飲食乃如故。
道衆相謂曰:“清和前日之夢(藏本‘夢’下有‘驗’字)不虛矣。
”時已季夏,北軒涼風入座,俞公以繭紙求書,師書之曰:“身閑無俗念,烏宿至雞鳴。
一眼不能睡,寸心何所萦。
雲收溪月白,氣爽谷神清。
不是朝昏坐,行動扭捏成。
”七月朔,複起。
三日,至下水, 《遼史·天祚紀》:“南下武州,遇金人,戰于奄遏下水。
”《三朝北盟會編》(十)引《燕雲奉使錄》,作“昂阿下水”。
元帥夾谷公, 《李庭寓庵集》(六)《夾谷公墓志銘》:“公居西京下水鎮深井村,父灰郃伯通住。
會天兵起,朔方相與歸命。
太祖承吉嗣皇帝,因擢通住為千夫長,灰郃副焉。
令将兵攻西京,連戰破之,太祖大悅,錫通住金符,加招讨使。
益分兵數萬人,因并力南下,徇城邑之未附者。
既而累立大功,太祖愈加獎重,擢通住為山西路行省,兼兵馬都元帥。
”案此夾谷公,即通住也。
出郭來迎。
館于所居,來瞻禮者,無慮千人,元帥日益敬。
有雞、雁三七夕日,師遊郭外,放之海子中。
少焉,翔戲于風濤之間,容與自得。
賦詩曰:“養爾存心欲薦疱,适吾善念不為肴。
扁舟送在鲸波裡,會待三秋長六梢。
”又雲:“兩兩三三好弟兄,秋來羽翼未能成。
放歸碧海深沉處,浩蕩波瀾快野情。
”翌日遂行。
是月九日,至雲中,宣差總管阿不合,與道衆出郭,以步辇迎歸于第。
樓居二十餘日,總管以下,晨參暮禮。
雲中士大夫,日來請教,以詩贈之曰:“得旨還鄉少,乘春造物多。
三陽初變化,一氣自沖和。
驿馬程程送,雲山處處羅。
京城一萬裡,重到即如何。
”十有三日,宣差阿裡鮮欲往山東招谕,懇求與門弟子尹志平行。
師曰:“天意未許,雖往何益?”阿裡鮮再拜曰:“若國主(藏本作‘王’)臨以大軍,生靈必遭殺戮,願父師一言垂慈。
”師良久曰:“雖救之不得,猶愈于坐視其死也。
”乃令清和同往,即付招谕書二副。
又聞宣德以南,諸方道衆來參者多,恐随庵困于接待,令尹公約束,付親筆雲:“長行萬裡,一去三年。
多少道人,縱橫無賴者,尹公到日,一面施行,勿使教門有妨道化。
衆生福薄,容易轉流,上山即難,下坡省力耳。
”宣德元帥移剌公遣專使持書至雲中,以所乘馬奉師。
八月初,東邁楊河,曆白登、天城、懷安,渡渾河,凡十有二日。
至宣德,元帥具威儀,出郭西遠迎。
師入居州之朝玄(藏本作“元”)觀,道友敬奉,遂書四十字雲:“萬裡遊生界,三年别故鄉。
回頭身已老,過眼夢何長。
浩浩天空闊,紛紛事杳茫。
江南及塞北,從古至今常。
”道衆且雲:“去冬有見虛靜先生趙公,牽馬自門入者,衆為之出迎,忽而(藏本無‘而’字)不見。
”又德興安定,亦有人見之。
河朔州府、王官、将帥,及一切士庶,争以書疏來請,若輻湊然,止回答數字而已。
有雲:“王室未甯,道門先暢,開度有緣,恢宏無量。
群方帥首,志心歸向,恨不化身,分酬衆望。
”十月朔,作醮于龍門川。
望日,醮于本州朝玄(藏本作“元”)觀。
十一月望,宋德方等以向日過野狐嶺,見白骨,所發願心,乃同太君尹千億,醮于德興之龍陽觀,濟渡孤魂。
前數日稍寒,及設醮,二夜三日有如春。
醮畢,元帥賈昌至自行在傳旨:“神仙自春及夏,道途非易,所得食物、驿騎好否?到宣德等處,有司在意館谷否?招谕在下人戶得來否?朕常念神仙,神仙無忘朕。
”十二月既望,醮于蔚州三館。
師于龍陽住冬,旦夕常往龍岡閑步。
下視德興,以兵革之後,村落蕭條,作詩以寫其意雲:“昔年喬木參天合,今日村坊遍地開。
無限蒼生臨白刃,幾多華屋變青灰。
”又雲:“豪傑痛吟千萬首,古今能有幾多人?研窮物外間中趣,得脫輪回泉下塵。
”甲申之春二月朔,醮于缙山之秋陽觀。
《秋澗先生文集》(五十六)《尹公道行碑》:“癸未,長春還燕,主太極宮,師雅志閑适,退居缙雲秋陽觀。
” 觀在大翮山之陽,山川明秀,松蘿煙月,道家之地也。
以詩題其概雲:“秋陽觀後碧岩深,萬頃煙霞插翠岑。
一徑桃花春水急,彎環流出洞天心。
”又雲:“群山一帶碧嵯峨,上有群仙日夜過。
洞府深沈人不到,時聞岩壑(藏本作‘壁’)洞仙歌。
”燕京行省金紫石抹公、宣差便宜劉公 謂劉敏。
《元史》本傳:“癸未,授安撫使,便宜行事,兼燕京路征收稅課、漕運鹽場、僧道司天等事。
給以西域工匠千餘戶,及山東山西兵士,立兩軍,戍燕。
置二總管府,以敏從子二人,佩金符為二府長。
命敏總其役,賜玉印,仙金虎符。
” 以下諸官,遣使者持疏, 疏文見附錄。
懇請師住大天長觀,許之。
既而以驿召,乃度居庸而南,燕京道友來迎于南口神遊觀。
明旦,四遠父老士女,以香花導師入京,瞻禮者塞路。
初,師之西行也,衆請還期,師曰:“三載歸,三載歸。
”至是,果如其言。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