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山用人韻》一律,即用此詩韻。
又曆二城,重九日,至回纥昌八剌城。
《元史》西北地附錄作彰八裡,八裡之言城堡也。
《唐書·地理志》:輪台縣西百五十裡,有張堡城守捉。
疑即此城。
其王畏午兒,與鎮海有舊,率衆部族及回纥僧,皆遠迎。
既入,齋于台上,洎其夫人勸蒲萄酒,且獻西瓜。
其重及秤,甘瓜如枕許,其香味蓋中國未有也。
園蔬同中區。
有僧來侍坐,使譯者問:“看何經典?”僧雲:“剃度受戒,禮佛為師。
”蓋此以東昔屬唐,故西去無僧(監本“僧”下有“道”字),回纥但禮西方耳。
翌日,傍陰山而西約十程,又度沙場。
其沙細,遇風則流,狀如驚濤,乍聚乍散,寸草不萌。
車陷馬滞,一晝夜方出,蓋白骨甸大沙分流也。
南際陰山之麓,逾沙,又五日,宿陰山北。
诘朝,南行,長坂七八十裡,抵暮乃宿。
天甚寒,又無水,晨起,西南行約二十裡,忽有大池,方圓幾二百裡,雪峰環之,倒影池中,師名之曰“天池”。
今賽裡木泊。
《西遊錄》:“陰山東西千裡,南北二百裡,山頂有池,周圍七八十裡,樹陰蓊翳,不露日色。
” 沿池正南下,左右峰巒峭拔,松桦陰森,高逾百尺,自巅及麓,何啻萬株。
今松樹頭,金、元間謂之松關。
《湛然居士集》(三)《過夏國新安縣》詩:“昔年今日度松關(自注:西域陰山有松關),車馬崎岖行路難。
瀚海潮噴千浪白,天山風吼萬林丹。
” 衆流入峽,奔騰洶湧,曲折彎環,可六七(監本七下有“十”字)裡。
二太子扈從西征, 《元史·宗室世系表》:太祖皇帝六子,次二察合台太子。
始鑿石理道,刊木為四十八橋,橋可并車。
薄暮宿峽中,翌日,方出。
入東西大川,水草盈秀,天氣似春,稍有桑、棗。
次及一程,九月二十七日,至阿裡馬城。
《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錄作阿力麻裡。
《西遊錄》:“出陰山,有阿裡馬城。
西人目林檎為阿裡馬,附郭皆林檎園,故以名。
”案此城在伊犁河東,以地望度之,當即《唐書·地理志》注之弓月城。
鋪速滿國王, 洪侍郎鈞引多桑書,有阿力麻裡王,雪格那克的斤,即此王也。
鋪速滿,《元史》作木速兒蠻,《西遊錄》作謀速魯蠻,《西使記》作沒速魯蠻,義為回教徒。
此雲鋪速滿國王,蓋阿裡馬以西諸國,并奉回教,上雲“西去無僧”是也。
暨蒙古塔剌忽隻, 達魯花赤之異譯。
領諸部人來迎。
宿于西果園,土人呼果為阿裡馬,蓋多果實,以是名其城。
其地出帛,目曰“秃鹿麻”, 《翻譯名義集》(七):“兜羅綿,或雲妒羅綿,樹名。
”綿從樹生,因而立稱,如柳絮也。
亦翻“楊華”,或稱“兜羅毦”者,毛,毳也。
《諸蕃志》(卷上):南毗國産諸色番布“兜羅綿”。
又(卷下):“吉貝以之為布,最堅厚者,謂之兜羅綿,次曰番布,次曰木棉,又次曰吉布。
”此秃鹿麻,卷下又作秃鹿馬,即兜羅綿之異譯也。
蓋俗所謂種羊毛織成者。
《史記·大宛列傳》正義引宋膺《異物志》:“大秦之北,附庸小邑有羊羔,自然生于土中,候其欲萌,築牆繞之,恐為獸所食。
其臍與地連,割絕則死,擊物驚之遂絕,則逐水草為群。
”新、舊《唐書·佛菻傳》及《唐會要》均襲其說。
劉郁《西使記》:“垅種羊出西海,羊臍種土中,溉以水,聞雷而生,臍系地中。
及長,驚以木,臍斷,齧草,至秋可食,臍内複有種。
”亦與《異物志》說略同。
然《湛然居士文集》(六)《西域河中雜詠》雲:“無衣垅種羊。
”又(十二)《贈高善長一百韻》雲:“西方好風土,大率無蠶桑。
家家植木綿,是為垅種羊。
”是垅種羊,乃木棉别名。
《西使記》之說,因襲故記,實不足據。
劉祁《北使記》雲:“其衣衾茵幙,悉羊毳也,其毳植于地。
”其誤與《西使記》同。
時得七束,為禦寒衣。
其毛類中國柳花,鮮潔細軟,可為線,為繩,為帛,為綿。
農業者亦決渠灌田,土人惟以瓶取水,戴而歸。
及見中原汲器,喜曰:“桃花石諸事皆巧。
”桃花石,謂漢人也。
《元史譯文證補·西域傳》注:“西域人呼契丹為唐喀氏。
”乃《遼史》大賀氏之轉,此桃花石亦然。
案唐喀氏一語,為漠北西域呼中國人之通稱,已見于《阙特勤碑》之突厥文中。
東西諸國學者,注釋紛如,近日本桑原博士以為漢語唐家子之音釋,說最近之。
江少虞《皇朝類苑》(七十七)引《倦遊錄》雲:“至今廣州胡人,呼中國為唐家,華言為唐言。
” 師自金山至此,以詩紀其行雲:“金山東畔陰山西,千岩萬壑攢深溪。
溪邊亂石當道卧,古今不許通輪蹄。
前年軍興二太子(三太子修金山,二太子修陰山),修道架橋徹溪水。
今年吾道欲西行,車馬喧阗複經此。
銀山鐵壁千萬重,争頭競角誇清雄。
日出下觀滄海近,月明上與天河通。
參天松如筆管直,森林動有百餘尺。
萬株相倚郁蒼蒼,一鳥不鳴空寂寂。
羊腸孟門壓太行,比斯大略猶尋常。
雙車上下苦頓,百騎前後多驚惶。
天池海在山頭上,百裡鏡空含萬象。
縣車束馬西下山,四十八橋低萬丈。
河南海北山無窮,千變萬化規模同。
未若茲山太奇絕,磊落峭拔如神功。
我來時當八九月,半山已上純為雪。
山前草木暖如春,山後衣衾冷如鐵。
” 《湛然居士文集》(二)《過陰山和人韻》:“陰山千裡橫東西,秋聲浩浩鳴秋溪。
猿猱鴻鹄不敢過,天兵百萬馳霜蹄。
萬頃松風落松子,郁郁蒼蒼映流水。
六丁何事誇神威,天台羅浮移到此。
雲霞掩映山重重,峰巒突兀何雄雄。
古來天險阻西域,人煙不與中原通。
細路萦纡斜複直,山角摩天不盈尺。
溪風蕭蕭溪水寒,花落空山人影寂。
四十八橋橫雁行,勝遊奇觀真非常。
臨高俯視千萬仞,令人凜凜生恐惶。
百裡鏡湖山頂上,旦暮雲煙浮氣象。
山南山北多幽絕,幾派飛泉練千丈。
大河西注波無窮,千溪萬壑皆會同。
君成绮語壯奇誕,造物縮手神無功。
山高四更才吐月,八月山峰半埋雪。
遙思山外屯邊兵,西風冷徹征衣鐵。
”又有《再用前韻》一首,《複用前韻唱玄》一首,《用前韻送王君玉西征》二首,《用前韻感事》二首,并用此詩韻,皆在西域時作。
連日所供勝前。
又西行四日,至答剌速沒辇(沒辇,河也), 徐星伯曰:答剌速沒辇,今伊犁河。
程春廬曰:答剌速沒辇,與塔剌斯音近,然距阿裡馬僅四日程,則星伯謂即伊犁河者,近是。
若今塔剌斯河,遠在吹河之西,未必四程能達。
今案徐、程二說是也。
《西遊錄》:“阿裡馬城西有大河,曰亦列。
”《唐書·西域傳》作伊列河。
水勢深闊,抵西北流,從東來,截斷陰山,河南複是雪山。
十月二日,乘舟以濟,南下至一大山,山北有一小城。
又西行,五日,宣使以師奉诏來,去行在漸迩,先往馳奏,獨鎮海公從師西行。
七日,度西南一山,逢東夏使回,禮師于帳前。
東夏使者,屠敬山以為即金使烏古孫仲端。
以仲端回程考之,歲月固合,然記中前稱金為河南,此稱東夏,殆不近情,當是蒲鮮萬奴之使者也。
《元史·太祖紀》:“十年冬十月,金宣撫蒲鮮萬奴據遼東,僭稱天王,國号大真,改元天泰。
十一年冬十月,蒲鮮萬奴降,以其子帖哥入侍。
既而複叛,僭稱東夏。
”(《親征錄》作僭稱東夏王)自是訖于太宗癸巳萬奴之擒,紀傳均不見有萬奴事。
然鄭麟趾《高麗史·高宗世家》:“五年戊寅(元太祖十三年)十二月己亥朔,蒙古元帥哈真及劄剌率兵一萬,與東真萬奴所遣完顔子淵兵二萬,聲言讨丹賊,攻和、猛、順、德四城,破之,直指江東城。
”嗣是己、庚、辛三年,蒙古使者到高麗,辄與東真使俱是己、庚、辛間,萬奴方與蒙古共讨契丹,故有使者至西域。
蓋萬奴雖自立名号,然尚羁事蒙古,未嘗叛也。
至甲申年,東真移牒高麗,始有“與蒙古已絕舊好”之語,然未幾又降于蒙古。
耶律文正《湛然居士文集》(四)《用抟霄韻代水陸疏文》雲:“東夏再降烽火滅,西門一戰塞煙沉。
颙觀頒朔施仁政,伫待更元布德音。
”此詩作于太宗未即位時,知東夏叛服,非一次矣。
因問:“來自何時?”使者曰:“自七月十二日辭朝,帝将兵追算端汗至印度。
” 《元聖武親征錄》:“壬午夏,避暑于答裡寒寨高原。
時西域速裡壇劄蘭丁遁去,遂命哲别為前鋒追之,再遣速不台拔都為繼,又遣脫忽察兒殿其後。
哲别至蔑裡可汗城,不犯而過,速不台拔都亦如之。
脫忽察兒至,與其外軍戰。
蔑裡可汗懼,棄城走,忽都忽那顔聞之,率兵進襲。
時蔑裡可汗與劄蘭丁合就戰,我不利,遂遣使以聞。
上自塔裡寒寨率精銳親擊之,追及辛目連河,獲蔑裡可汗,屠其衆。
劄蘭丁脫身入河,泳水而逸,遂遣八剌那顔将兵急追之,不獲,因大擄忻都人民之半而還。
”案此實辛巳年事,《親征錄》及《元史》系于壬午年,并誤,語詳《親征錄校注》。
明日,遇大雪。
至回纥小城,雪盈尺,日出即消。
十有六日,西南過闆橋,渡河,晚至南山下,即大石林牙(大石學士,林牙小名)。
今案《遼史·天祚紀》:“耶律大石,世号為西遼大石,字重德,太祖八代孫也。
擢翰林應奉,尋升承旨。
”遼以學士為林牙,故稱大石林牙。
此大石林牙,即以人名名其都城,後又簡稱大石,如雲“大石東過二十程”,又雲“西過大石半年居”是也。
其地在今吹河之南,阿曆山大嶺之北。
餘有《西遼都城考》,今錄于後:西遼建都之地,《遼史·天祚紀》作虎思幹耳朵,《金史·忠義粘割韓奴傳》作骨斯訛魯朵,《元史·曷斯麥裡傳》作谷則斡兒朵,《郭寶玉傳》作古徐兒國訛夷朵,元遺山《大丞相劉氏先茔神道碑》作古續兒國訛夷朵,劉郁撰《常德西使記》作亦堵(亦堵者,訛夷朵之略也),《長春真人西遊記》謂之大石林牙(亦略稱大石,則又以人名名其國都),而拉施特哀丁《蒙古史》則謂之八喇沙衮。
案《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錄有八裡茫一地,經世大典圖亦著此地圖,在阿力麻裡之西南,柯耳魯(即葛邏祿)亦剌八裡之南,倭赤(今烏什)之西北。
武進屠氏謂八裡茫乃八裡沙之訛,即以拉氏書中之八喇沙衮當之。
案屠說是也。
餘意虎思斡耳朵者,契丹之新名,其名行于東方。
八喇沙衮者,突厥之舊名,早行于東西二土。
八喇沙衮,即《唐書·地理志》裴羅将軍城之對音也。
考《資治通鑒考異》(二)引《唐玄宗實錄》,突厥葛邏祿首領有裴羅達幹,《唐書·突厥傳》突騎施黑姓可汗有阿多裴羅,《回鹘傳》骨咄祿毗伽阙可汗之名為骨力裴羅,又有将軍鼻施吐撥裴羅。
《大唐會要》(九十八)有回纥演者裴羅,《冊府元龜》(九五五)紀突厥首領有采施裴羅,又(九七一)及(九七二)紀回纥使臣有近支伽裴羅。
阿德俱裴羅、裴羅達幹等,是“裴羅”者突厥種族中之人名也。
将軍之稱,突厥、回鹘亦已有之,是裴羅将軍一城,當是西突厥或唐之故名,訖遼、金間西域人猶以此名呼之,謂之八喇沙衮,元人又略稱八裡沙,此地名源流之可尋者也。
更由地理上言,則有三證:一、《唐志》引賈耽《皇華四達記》雲:“至熱海後百八十裡出谷,至裴羅将軍城。
又西四十裡至碎葉城,北有碎葉水,北四十裡有羯丹山,十姓可汗每立君長于此。
”案熱海者,今之特穆爾圖泊碎葉水,今之吹河。
是裴羅将軍城在吹河之南。
而《元朝秘史》(五)雲:“王罕又走去回回地面垂河,行入合剌乞塔種古兒皇帝處。
”(卷六蒙文同)又卷八雲:“乃蠻古出魯克,過委兀合兒魯種處,至回回地面垂河行,與合剌乞塔種人古兒罕相合了。
”案垂河,即吹河。
合剌乞塔,即黑契丹,蒙古人以之呼西遼古兒皇帝。
古兒罕,即耶律大石自号之葛兒罕(《遼史·天祚紀》)、若闊兒罕(《元史·曷思麥裡傳》)者也。
是西遼都城,地濱吹河。
《西遊記》言“西南過闆橋渡河,晚至南山下,即大石林牙”。
此河亦謂吹河。
《西使記》:“契丹故居有河,曰亦(句),運流洶洶東注。
”亦河即葉河,亦即碎葉河之略,此一證也。
今吹河之南,亦天山山脈,西人謂之阿曆山大嶺,《西遊記》之南山即謂此山。
《西使記》雲:“兩山間土平民夥,溝洫映帶。
”則兼南山與水北之羯丹山而言,此二證也。
《唐志》:“自裴羅将軍城至呾羅斯之距離,凡三百五十裡。
”據《大唐西域記》及《慈恩法師傳》,則五百八九十裡。
(兩書無裴羅将軍城,今以自素葉水城至呾邏私之裡數,加四十裡計之。
)大抵賈耽所記裡數,率較玄奘為短,當由計裡之單位或方法不同。
征之元人所記,則邱長春自大石林牙西行七八日,始見一石城。
(此即呾羅斯。
以長春前此沿山向西行,而至此山忽南去,乃并西南山行,與《西域記》自素葉至呾邏私皆西行,至呾邏私後方西南行者密合。
)常德以二月二十四日過亦堵,二十八日過塔賴寺。
塔賴寺,即長春所見之石城,所以有遲速者,長春以車行,常德以馬行,故遲速不同。
即如自呾羅斯至塞藍,長春行五日,常德僅三日。
自賽藍至尋斯幹,長春行十四日,常德行八日。
以比例求之,則常德五日之行程,正當長春七八日。
是二書所記自西遼都城至呾羅斯之行程,正與唐人所記自裴羅将軍城至呾羅斯之裡數相應,此三證也。
雖此種證明,亦得适用于碎葉城,然八喇沙衮之名,與裴羅将軍四字對音最密,自不得不舍彼取此矣。
考隋唐以來熱海以西諸城,碎葉為大,突厥盛時,已為一大都會。
《慈恩傳》言至素葉水城,逢突厥可汗方事畋遊,軍馬甚盛。
及唐高宗既滅賀魯,移安西都護府于龜茲,以碎葉備四鎮之一(《唐書·西域傳》)。
調露中,都護王方翼築碎葉城,四面十二門,為屈曲隐伏之狀(《唐書·地理志》及《王方翼傳》),後突騎施烏質勒屯碎葉西北,稍攻得碎葉城,因徙居之(同《突厥傳》)。
開元十年,十姓可汗請居碎葉城,安西節度使湯嘉惠表以焉耆備四鎮(同《西域傳》),嗣後突騎施别種蘇祿子吐火仙複居之(同《突厥傳》)。
天寶七年,始為北庭節度使王正見所毀(《通典》一九三引杜環《經行記》)。
後葛祿複據其地,唐中葉以後,與西域隔絕,其地遂無所聞。
及耶律大石既平西域,思複契丹故地,乃東徙于此。
然不都碎葉,而居其東南四十裡之裴羅将軍城者,蓋唐時碎葉故城,已毀壞無餘故也。
而《金史·忠義傳》言“契丹所居屯營,乘馬行,自旦至日中,始周匝”,則其廣大當遠過于唐之碎葉,更無論裴羅将軍城矣。
據《遼史·天祚紀》,自大石都此,訖直魯古之亡,凡七十有八年。
其未東徙時,則都于尋思幹。
此事雖不見于《遼史》,然謂“班師東歸,馬行二十日得善地”,正與長春尋斯幹詩所謂“大石東過二十程”者相合。
故西遼名尋斯幹,為河中府東徙之後,仍建為陪都。
《西遊記》雲“西南至尋思幹,萬裡外回纥最佳處,契丹都焉”,即以其西都言之。
耶律文正《湛然集》(二)《和裴子法見寄》雲:“扈從出天山,從客遊大石。
”此大石謂尋斯幹,蓋尋斯幹與虎思斡耳朵,為契丹東西二京,故并得大石之名耳。
西遼都城,自來未有真切言之者,故卿發其概焉。
其國王,遼後也。
自金師破遼,大石林牙領衆數千,走西北,移徙十餘年,方至此地。
其風土、氣候,與金山以北不同。
平地頗多,以農桑為務,釀蒲萄為酒,果實與中國同。
惟經夏秋無雨,皆疏河灌溉,百谷用成。
《通典》(一九三):“從碎葉川至西海,自三月至九月,天無雲雨,皆以雪水種田。
宜大麥、小麥、稻禾、豌豆、畢豆,飲蒲萄酒、麋酒、醋乳。
” 東北西南,左山右川,延袤萬裡。
傳國幾百年,乃滿失國,依大石,士馬複振,盜據其土。
繼而算端西削其地,天兵至,乃滿尋滅,算端亦亡。
《遼史·天祚紀》:仁宗次子直魯古即位,改元天禧,在位三十四年。
時秋出獵,乃蠻屈出律以伏兵八千擒之,而據其位。
《元史譯文證補·太祖本紀》:“龍年,乃蠻太陽汗古出魯克西奔哈剌乞,古兒汗收撫之為義子,嫁以女。
鼠年,哲别逐古出魯克至巴達克山撒裡黑庫爾之地,殺之。
先是,古出魯克知古兒汗無能,東方屬部皆叛從蒙兀,西域亦叛。
又聞其父敗殘,舊部尚在藏匿,思得其衆,以奪國土,言于古兒汗曰:‘我離舊地已久,今蒙兀兒往征乞,乘今之時,我往葉密裡哈押立克别失八裡,招集潰卒,衆必來從,可藉其力,以衛本國。
’古兒汗信之。
既東行,乃蠻舊衆果來附,複遇貨勒自彌之使,欲共謀古兒汗,即約東西夾攻。
議既定,古出魯克即進八喇沙衮,古兒汗與戰,敗之。
古出魯克退而集衆,而貨勒自彌與撒馬爾幹之兵已至塔剌思,古出魯克乘機再進,獲古兒汗。
陽為尊崇,實則篡國。
越二載,古兒汗以憂恚卒。
古出魯克既得位,谕令民間奉佛,不得奉谟罕默德。
帝聞之,遣哲别往征。
古出魯克在喀什噶爾,軍未至,先遁。
沿路居民,皆不容納,将入巴達克山,而哲别追及,于撒裡黑庫爾山徑窄隘處,殺之。
” 又聞前路多阻,适壞一車,遂留之。
十有八日,沿山而西。
七八日,山忽南去,一石城當路,石色盡赤。
又曆二城,重九日,至回纥昌八剌城。
《元史》西北地附錄作彰八裡,八裡之言城堡也。
《唐書·地理志》:輪台縣西百五十裡,有張堡城守捉。
疑即此城。
其王畏午兒,與鎮海有舊,率衆部族及回纥僧,皆遠迎。
既入,齋于台上,洎其夫人勸蒲萄酒,且獻西瓜。
其重及秤,甘瓜如枕許,其香味蓋中國未有也。
園蔬同中區。
有僧來侍坐,使譯者問:“看何經典?”僧雲:“剃度受戒,禮佛為師。
”蓋此以東昔屬唐,故西去無僧(監本“僧”下有“道”字),回纥但禮西方耳。
翌日,傍陰山而西約十程,又度沙場。
其沙細,遇風則流,狀如驚濤,乍聚乍散,寸草不萌。
車陷馬滞,一晝夜方出,蓋白骨甸大沙分流也。
南際陰山之麓,逾沙,又五日,宿陰山北。
诘朝,南行,長坂七八十裡,抵暮乃宿。
天甚寒,又無水,晨起,西南行約二十裡,忽有大池,方圓幾二百裡,雪峰環之,倒影池中,師名之曰“天池”。
今賽裡木泊。
《西遊錄》:“陰山東西千裡,南北二百裡,山頂有池,周圍七八十裡,樹陰蓊翳,不露日色。
” 沿池正南下,左右峰巒峭拔,松桦陰森,高逾百尺,自巅及麓,何啻萬株。
今松樹頭,金、元間謂之松關。
《湛然居士集》(三)《過夏國新安縣》詩:“昔年今日度松關(自注:西域陰山有松關),車馬崎岖行路難。
瀚海潮噴千浪白,天山風吼萬林丹。
” 衆流入峽,奔騰洶湧,曲折彎環,可六七(監本七下有“十”字)裡。
二太子扈從西征, 《元史·宗室世系表》:太祖皇帝六子,次二察合台太子。
始鑿石理道,刊木為四十八橋,橋可并車。
薄暮宿峽中,翌日,方出。
入東西大川,水草盈秀,天氣似春,稍有桑、棗。
次及一程,九月二十七日,至阿裡馬城。
《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錄作阿力麻裡。
《西遊錄》:“出陰山,有阿裡馬城。
西人目林檎為阿裡馬,附郭皆林檎園,故以名。
”案此城在伊犁河東,以地望度之,當即《唐書·地理志》注之弓月城。
鋪速滿國王, 洪侍郎鈞引多桑書,有阿力麻裡王,雪格那克的斤,即此王也。
鋪速滿,《元史》作木速兒蠻,《西遊錄》作謀速魯蠻,《西使記》作沒速魯蠻,義為回教徒。
此雲鋪速滿國王,蓋阿裡馬以西諸國,并奉回教,上雲“西去無僧”是也。
暨蒙古塔剌忽隻, 達魯花赤之異譯。
領諸部人來迎。
宿于西果園,土人呼果為阿裡馬,蓋多果實,以是名其城。
其地出帛,目曰“秃鹿麻”, 《翻譯名義集》(七):“兜羅綿,或雲妒羅綿,樹名。
”綿從樹生,因而立稱,如柳絮也。
亦翻“楊華”,或稱“兜羅毦”者,毛,毳也。
《諸蕃志》(卷上):南毗國産諸色番布“兜羅綿”。
又(卷下):“吉貝以之為布,最堅厚者,謂之兜羅綿,次曰番布,次曰木棉,又次曰吉布。
”此秃鹿麻,卷下又作秃鹿馬,即兜羅綿之異譯也。
蓋俗所謂種羊毛織成者。
《史記·大宛列傳》正義引宋膺《異物志》:“大秦之北,附庸小邑有羊羔,自然生于土中,候其欲萌,築牆繞之,恐為獸所食。
其臍與地連,割絕則死,擊物驚之遂絕,則逐水草為群。
”新、舊《唐書·佛菻傳》及《唐會要》均襲其說。
劉郁《西使記》:“垅種羊出西海,羊臍種土中,溉以水,聞雷而生,臍系地中。
及長,驚以木,臍斷,齧草,至秋可食,臍内複有種。
”亦與《異物志》說略同。
然《湛然居士文集》(六)《西域河中雜詠》雲:“無衣垅種羊。
”又(十二)《贈高善長一百韻》雲:“西方好風土,大率無蠶桑。
家家植木綿,是為垅種羊。
”是垅種羊,乃木棉别名。
《西使記》之說,因襲故記,實不足據。
劉祁《北使記》雲:“其衣衾茵幙,悉羊毳也,其毳植于地。
”其誤與《西使記》同。
時得七束,為禦寒衣。
其毛類中國柳花,鮮潔細軟,可為線,為繩,為帛,為綿。
農業者亦決渠灌田,土人惟以瓶取水,戴而歸。
及見中原汲器,喜曰:“桃花石諸事皆巧。
”桃花石,謂漢人也。
《元史譯文證補·西域傳》注:“西域人呼契丹為唐喀氏。
”乃《遼史》大賀氏之轉,此桃花石亦然。
案唐喀氏一語,為漠北西域呼中國人之通稱,已見于《阙特勤碑》之突厥文中。
東西諸國學者,注釋紛如,近日本桑原博士以為漢語唐家子之音釋,說最近之。
江少虞《皇朝類苑》(七十七)引《倦遊錄》雲:“至今廣州胡人,呼中國為唐家,華言為唐言。
” 師自金山至此,以詩紀其行雲:“金山東畔陰山西,千岩萬壑攢深溪。
溪邊亂石當道卧,古今不許通輪蹄。
前年軍興二太子(三太子修金山,二太子修陰山),修道架橋徹溪水。
今年吾道欲西行,車馬喧阗複經此。
銀山鐵壁千萬重,争頭競角誇清雄。
日出下觀滄海近,月明上與天河通。
參天松如筆管直,森林動有百餘尺。
萬株相倚郁蒼蒼,一鳥不鳴空寂寂。
羊腸孟門壓太行,比斯大略猶尋常。
雙車上下苦頓,百騎前後多驚惶。
天池海在山頭上,百裡鏡空含萬象。
縣車束馬西下山,四十八橋低萬丈。
河南海北山無窮,千變萬化規模同。
未若茲山太奇絕,磊落峭拔如神功。
我來時當八九月,半山已上純為雪。
山前草木暖如春,山後衣衾冷如鐵。
” 《湛然居士文集》(二)《過陰山和人韻》:“陰山千裡橫東西,秋聲浩浩鳴秋溪。
猿猱鴻鹄不敢過,天兵百萬馳霜蹄。
萬頃松風落松子,郁郁蒼蒼映流水。
六丁何事誇神威,天台羅浮移到此。
雲霞掩映山重重,峰巒突兀何雄雄。
古來天險阻西域,人煙不與中原通。
細路萦纡斜複直,山角摩天不盈尺。
溪風蕭蕭溪水寒,花落空山人影寂。
四十八橋橫雁行,勝遊奇觀真非常。
臨高俯視千萬仞,令人凜凜生恐惶。
百裡鏡湖山頂上,旦暮雲煙浮氣象。
山南山北多幽絕,幾派飛泉練千丈。
大河西注波無窮,千溪萬壑皆會同。
君成绮語壯奇誕,造物縮手神無功。
山高四更才吐月,八月山峰半埋雪。
遙思山外屯邊兵,西風冷徹征衣鐵。
”又有《再用前韻》一首,《複用前韻唱玄》一首,《用前韻送王君玉西征》二首,《用前韻感事》二首,并用此詩韻,皆在西域時作。
連日所供勝前。
又西行四日,至答剌速沒辇(沒辇,河也), 徐星伯曰:答剌速沒辇,今伊犁河。
程春廬曰:答剌速沒辇,與塔剌斯音近,然距阿裡馬僅四日程,則星伯謂即伊犁河者,近是。
若今塔剌斯河,遠在吹河之西,未必四程能達。
今案徐、程二說是也。
《西遊錄》:“阿裡馬城西有大河,曰亦列。
”《唐書·西域傳》作伊列河。
水勢深闊,抵西北流,從東來,截斷陰山,河南複是雪山。
十月二日,乘舟以濟,南下至一大山,山北有一小城。
又西行,五日,宣使以師奉诏來,去行在漸迩,先往馳奏,獨鎮海公從師西行。
七日,度西南一山,逢東夏使回,禮師于帳前。
東夏使者,屠敬山以為即金使烏古孫仲端。
以仲端回程考之,歲月固合,然記中前稱金為河南,此稱東夏,殆不近情,當是蒲鮮萬奴之使者也。
《元史·太祖紀》:“十年冬十月,金宣撫蒲鮮萬奴據遼東,僭稱天王,國号大真,改元天泰。
十一年冬十月,蒲鮮萬奴降,以其子帖哥入侍。
既而複叛,僭稱東夏。
”(《親征錄》作僭稱東夏王)自是訖于太宗癸巳萬奴之擒,紀傳均不見有萬奴事。
然鄭麟趾《高麗史·高宗世家》:“五年戊寅(元太祖十三年)十二月己亥朔,蒙古元帥哈真及劄剌率兵一萬,與東真萬奴所遣完顔子淵兵二萬,聲言讨丹賊,攻和、猛、順、德四城,破之,直指江東城。
”嗣是己、庚、辛三年,蒙古使者到高麗,辄與東真使俱是己、庚、辛間,萬奴方與蒙古共讨契丹,故有使者至西域。
蓋萬奴雖自立名号,然尚羁事蒙古,未嘗叛也。
至甲申年,東真移牒高麗,始有“與蒙古已絕舊好”之語,然未幾又降于蒙古。
耶律文正《湛然居士文集》(四)《用抟霄韻代水陸疏文》雲:“東夏再降烽火滅,西門一戰塞煙沉。
颙觀頒朔施仁政,伫待更元布德音。
”此詩作于太宗未即位時,知東夏叛服,非一次矣。
因問:“來自何時?”使者曰:“自七月十二日辭朝,帝将兵追算端汗至印度。
” 《元聖武親征錄》:“壬午夏,避暑于答裡寒寨高原。
時西域速裡壇劄蘭丁遁去,遂命哲别為前鋒追之,再遣速不台拔都為繼,又遣脫忽察兒殿其後。
哲别至蔑裡可汗城,不犯而過,速不台拔都亦如之。
脫忽察兒至,與其外軍戰。
蔑裡可汗懼,棄城走,忽都忽那顔聞之,率兵進襲。
時蔑裡可汗與劄蘭丁合就戰,我不利,遂遣使以聞。
上自塔裡寒寨率精銳親擊之,追及辛目連河,獲蔑裡可汗,屠其衆。
劄蘭丁脫身入河,泳水而逸,遂遣八剌那顔将兵急追之,不獲,因大擄忻都人民之半而還。
”案此實辛巳年事,《親征錄》及《元史》系于壬午年,并誤,語詳《親征錄校注》。
明日,遇大雪。
至回纥小城,雪盈尺,日出即消。
十有六日,西南過闆橋,渡河,晚至南山下,即大石林牙(大石學士,林牙小名)。
今案《遼史·天祚紀》:“耶律大石,世号為西遼大石,字重德,太祖八代孫也。
擢翰林應奉,尋升承旨。
”遼以學士為林牙,故稱大石林牙。
此大石林牙,即以人名名其都城,後又簡稱大石,如雲“大石東過二十程”,又雲“西過大石半年居”是也。
其地在今吹河之南,阿曆山大嶺之北。
餘有《西遼都城考》,今錄于後:西遼建都之地,《遼史·天祚紀》作虎思幹耳朵,《金史·忠義粘割韓奴傳》作骨斯訛魯朵,《元史·曷斯麥裡傳》作谷則斡兒朵,《郭寶玉傳》作古徐兒國訛夷朵,元遺山《大丞相劉氏先茔神道碑》作古續兒國訛夷朵,劉郁撰《常德西使記》作亦堵(亦堵者,訛夷朵之略也),《長春真人西遊記》謂之大石林牙(亦略稱大石,則又以人名名其國都),而拉施特哀丁《蒙古史》則謂之八喇沙衮。
案《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錄有八裡茫一地,經世大典圖亦著此地圖,在阿力麻裡之西南,柯耳魯(即葛邏祿)亦剌八裡之南,倭赤(今烏什)之西北。
武進屠氏謂八裡茫乃八裡沙之訛,即以拉氏書中之八喇沙衮當之。
案屠說是也。
餘意虎思斡耳朵者,契丹之新名,其名行于東方。
八喇沙衮者,突厥之舊名,早行于東西二土。
八喇沙衮,即《唐書·地理志》裴羅将軍城之對音也。
考《資治通鑒考異》(二)引《唐玄宗實錄》,突厥葛邏祿首領有裴羅達幹,《唐書·突厥傳》突騎施黑姓可汗有阿多裴羅,《回鹘傳》骨咄祿毗伽阙可汗之名為骨力裴羅,又有将軍鼻施吐撥裴羅。
《大唐會要》(九十八)有回纥演者裴羅,《冊府元龜》(九五五)紀突厥首領有采施裴羅,又(九七一)及(九七二)紀回纥使臣有近支伽裴羅。
阿德俱裴羅、裴羅達幹等,是“裴羅”者突厥種族中之人名也。
将軍之稱,突厥、回鹘亦已有之,是裴羅将軍一城,當是西突厥或唐之故名,訖遼、金間西域人猶以此名呼之,謂之八喇沙衮,元人又略稱八裡沙,此地名源流之可尋者也。
更由地理上言,則有三證:一、《唐志》引賈耽《皇華四達記》雲:“至熱海後百八十裡出谷,至裴羅将軍城。
又西四十裡至碎葉城,北有碎葉水,北四十裡有羯丹山,十姓可汗每立君長于此。
”案熱海者,今之特穆爾圖泊碎葉水,今之吹河。
是裴羅将軍城在吹河之南。
而《元朝秘史》(五)雲:“王罕又走去回回地面垂河,行入合剌乞塔種古兒皇帝處。
”(卷六蒙文同)又卷八雲:“乃蠻古出魯克,過委兀合兒魯種處,至回回地面垂河行,與合剌乞塔種人古兒罕相合了。
”案垂河,即吹河。
合剌乞塔,即黑契丹,蒙古人以之呼西遼古兒皇帝。
古兒罕,即耶律大石自号之葛兒罕(《遼史·天祚紀》)、若闊兒罕(《元史·曷思麥裡傳》)者也。
是西遼都城,地濱吹河。
《西遊記》言“西南過闆橋渡河,晚至南山下,即大石林牙”。
此河亦謂吹河。
《西使記》:“契丹故居有河,曰亦(句),運流洶洶東注。
”亦河即葉河,亦即碎葉河之略,此一證也。
今吹河之南,亦天山山脈,西人謂之阿曆山大嶺,《西遊記》之南山即謂此山。
《西使記》雲:“兩山間土平民夥,溝洫映帶。
”則兼南山與水北之羯丹山而言,此二證也。
《唐志》:“自裴羅将軍城至呾羅斯之距離,凡三百五十裡。
”據《大唐西域記》及《慈恩法師傳》,則五百八九十裡。
(兩書無裴羅将軍城,今以自素葉水城至呾邏私之裡數,加四十裡計之。
)大抵賈耽所記裡數,率較玄奘為短,當由計裡之單位或方法不同。
征之元人所記,則邱長春自大石林牙西行七八日,始見一石城。
(此即呾羅斯。
以長春前此沿山向西行,而至此山忽南去,乃并西南山行,與《西域記》自素葉至呾邏私皆西行,至呾邏私後方西南行者密合。
)常德以二月二十四日過亦堵,二十八日過塔賴寺。
塔賴寺,即長春所見之石城,所以有遲速者,長春以車行,常德以馬行,故遲速不同。
即如自呾羅斯至塞藍,長春行五日,常德僅三日。
自賽藍至尋斯幹,長春行十四日,常德行八日。
以比例求之,則常德五日之行程,正當長春七八日。
是二書所記自西遼都城至呾羅斯之行程,正與唐人所記自裴羅将軍城至呾羅斯之裡數相應,此三證也。
雖此種證明,亦得适用于碎葉城,然八喇沙衮之名,與裴羅将軍四字對音最密,自不得不舍彼取此矣。
考隋唐以來熱海以西諸城,碎葉為大,突厥盛時,已為一大都會。
《慈恩傳》言至素葉水城,逢突厥可汗方事畋遊,軍馬甚盛。
及唐高宗既滅賀魯,移安西都護府于龜茲,以碎葉備四鎮之一(《唐書·西域傳》)。
調露中,都護王方翼築碎葉城,四面十二門,為屈曲隐伏之狀(《唐書·地理志》及《王方翼傳》),後突騎施烏質勒屯碎葉西北,稍攻得碎葉城,因徙居之(同《突厥傳》)。
開元十年,十姓可汗請居碎葉城,安西節度使湯嘉惠表以焉耆備四鎮(同《西域傳》),嗣後突騎施别種蘇祿子吐火仙複居之(同《突厥傳》)。
天寶七年,始為北庭節度使王正見所毀(《通典》一九三引杜環《經行記》)。
後葛祿複據其地,唐中葉以後,與西域隔絕,其地遂無所聞。
及耶律大石既平西域,思複契丹故地,乃東徙于此。
然不都碎葉,而居其東南四十裡之裴羅将軍城者,蓋唐時碎葉故城,已毀壞無餘故也。
而《金史·忠義傳》言“契丹所居屯營,乘馬行,自旦至日中,始周匝”,則其廣大當遠過于唐之碎葉,更無論裴羅将軍城矣。
據《遼史·天祚紀》,自大石都此,訖直魯古之亡,凡七十有八年。
其未東徙時,則都于尋思幹。
此事雖不見于《遼史》,然謂“班師東歸,馬行二十日得善地”,正與長春尋斯幹詩所謂“大石東過二十程”者相合。
故西遼名尋斯幹,為河中府東徙之後,仍建為陪都。
《西遊記》雲“西南至尋思幹,萬裡外回纥最佳處,契丹都焉”,即以其西都言之。
耶律文正《湛然集》(二)《和裴子法見寄》雲:“扈從出天山,從客遊大石。
”此大石謂尋斯幹,蓋尋斯幹與虎思斡耳朵,為契丹東西二京,故并得大石之名耳。
西遼都城,自來未有真切言之者,故卿發其概焉。
其國王,遼後也。
自金師破遼,大石林牙領衆數千,走西北,移徙十餘年,方至此地。
其風土、氣候,與金山以北不同。
平地頗多,以農桑為務,釀蒲萄為酒,果實與中國同。
惟經夏秋無雨,皆疏河灌溉,百谷用成。
《通典》(一九三):“從碎葉川至西海,自三月至九月,天無雲雨,皆以雪水種田。
宜大麥、小麥、稻禾、豌豆、畢豆,飲蒲萄酒、麋酒、醋乳。
” 東北西南,左山右川,延袤萬裡。
傳國幾百年,乃滿失國,依大石,士馬複振,盜據其土。
繼而算端西削其地,天兵至,乃滿尋滅,算端亦亡。
《遼史·天祚紀》:仁宗次子直魯古即位,改元天禧,在位三十四年。
時秋出獵,乃蠻屈出律以伏兵八千擒之,而據其位。
《元史譯文證補·太祖本紀》:“龍年,乃蠻太陽汗古出魯克西奔哈剌乞,古兒汗收撫之為義子,嫁以女。
鼠年,哲别逐古出魯克至巴達克山撒裡黑庫爾之地,殺之。
先是,古出魯克知古兒汗無能,東方屬部皆叛從蒙兀,西域亦叛。
又聞其父敗殘,舊部尚在藏匿,思得其衆,以奪國土,言于古兒汗曰:‘我離舊地已久,今蒙兀兒往征乞,乘今之時,我往葉密裡哈押立克别失八裡,招集潰卒,衆必來從,可藉其力,以衛本國。
’古兒汗信之。
既東行,乃蠻舊衆果來附,複遇貨勒自彌之使,欲共謀古兒汗,即約東西夾攻。
議既定,古出魯克即進八喇沙衮,古兒汗與戰,敗之。
古出魯克退而集衆,而貨勒自彌與撒馬爾幹之兵已至塔剌思,古出魯克乘機再進,獲古兒汗。
陽為尊崇,實則篡國。
越二載,古兒汗以憂恚卒。
古出魯克既得位,谕令民間奉佛,不得奉谟罕默德。
帝聞之,遣哲别往征。
古出魯克在喀什噶爾,軍未至,先遁。
沿路居民,皆不容納,将入巴達克山,而哲别追及,于撒裡黑庫爾山徑窄隘處,殺之。
” 又聞前路多阻,适壞一車,遂留之。
十有八日,沿山而西。
七八日,山忽南去,一石城當路,石色盡赤。